违反运输规定甲胺泄漏致多人中毒

合集下载

江 西 上 饶 县 “9.3” 特 大 中 毒 事 故

江 西 上 饶 县 “9.3” 特 大 中 毒 事 故

江西上饶县“9.3”特大中毒事故(1991年9月3日3时中毒)一、事故概况及经过1991年9月3日,江西省贵溪县农药厂一辆载有剧毒化学品一甲胺的汽车,在上饶县沙溪镇,槽罐发生泄漏,造成一起罕见的特大中毒事故。

9月2日下午,贵溪县农药厂租用的本县个体户一辆“日野”牌货车,装载2.4吨一甲胺,从上海返回贵溪。

车内坐有司机谢某、贵溪农药厂储运员郑某和搭车的贵溪供销贸易中心职工余某及其小孩共四人。

9月3日3时左右,汽车行经上饶县沙溪镇时,押车的郑某因其父母家住该镇,司机谢某考虑到天色已晚,在一路行驶中又遭遇过两次截车,想天亮后再继续行驶,便违反有毒气体运输的有关规定,储运员要司机将汽车开进人口稠密的沙溪镇新生街。

当时夜间光线昏暗,视线不清,新生街上有一半路面被沙石堵占,汽车尽量靠左侧行驶,刚刚进入新生街28米处,车厢上的一甲胺槽罐进气口阀门,被街左侧离地2.5米高的桑树枝桠碰断,顿时具有一定压力的一甲胺外泄。

车内4人闻到异味后,立即离开汽车,边跑边喊“有毒气泄漏,快跑呀!”但因居民都在熟睡,有些人惊醒后认为是在喊抓贼,有的认为是闹地震,等到明白发生泄漏后,已经再跑不动了,纷纷倒地,只有部分群众惊醒后跑离危险区域。

有一辆过路的车辆司机当场中毒,无法呼吸,卡车失控,一头栽进民房。

槽罐内2.4吨一甲胺,由于内外压力差迅速外喷,致使周围约23万平方米范围内的居民和行人中毒。

中毒人数高达595人,其中当场死亡6人,到医院接受治疗的589人,其中有156人因重度中毒而住院,主要是吸入大量毒气,把呼吸道和肺烧坏,有37名群众因中毒过重,抢救无效而死亡,其中男性17人,女性20人。

此外,现场附近牛、猪、鸡、鸭等畜禽和鱼类大批死亡,树木和农作物枯萎,环境被严重污染,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事故原因分析这起恶性中毒事故是一起违章运输化学危险品的责任事故。

贵溪农药厂储运员郑某和个体户司机谢某违章作业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氨中毒事故案例

氨中毒事故案例

In many cases, what we lack is not ideas, but the courage to act.悉心整理助您一臂之力(页眉可删)氨中毒事故案例案例1:2005年8月31昨日上午,河南省周口市区建设路东段的周口市骏马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内发生液氨泄漏事故,一辆罐车在充装液氨时,因罐车软管破裂造成液氨泄漏,并因静电火花起火,事故造成3人死亡,9人轻度中毒。

案例2:2006年1月17日凌晨1时20分,浙江省建德市新化化工有限公司液氨车间发生一起液氨泄漏的严重事故,已造成17人中毒,其中4人因抢救无效死亡,另外13名中毒者正在医院抢救中,有4名伤员病情较重。

防止氨中毒应注意的事项:氨是制造各种含氮化合物的重要工业原料,主要用于冷藏、化肥、人造冰、石油精炼、人造丝、硝酸制造等工业。

氨中毒的发生大多属于意外事故,若生产中不注意预防,以致管道漏气、阀门破裂或液氨贮罐爆炸等,皆可因大量氨气外逸而致氨中毒事故发生。

在高温的气象条件下,尤其容易出现危险。

发生氨泄漏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氨有较强的腐蚀性及其刺激性气体腐蚀金属设备及管道、阀门等,造成跑、冒、滴、漏现象。

因此,在化学工业中,预防的重点应在于防止跑、冒、滴、漏的意外事故的发生。

综合预防措施有:1、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机械化、管道密闭化,以减少人与刺激性气体的接触。

2、采用耐腐蚀的设备,如耐腐蚀的塑料或陶瓷类,定期检查机器、管道、垫圈、阀门等有无故障、破损或腐蚀等现象。

3、在灌注、贮存、运送液态氨时,要特别注意防爆、防火及防漏气。

4、在生产车间要穿戴特制的工作服、胶皮手套、胶鞋及防护眼镜。

在发生事故的现场进行抢救时,抢修抢救人员应尽可能戴上防毒面具。

5、车间的防毒面具要经常检查其效能,保证其使用效果。

在车间里要安装冲洗皮肤用的水龙头,准备冲洗眼睛用的水壶、冲洗液和涂抹皮肤暴露部位的防护油膏,如抗碱性的硼酸或安息香酸油膏。

6、制定生产车间或存放场所的清扫制度。

危险化学品事故典型案例分析

危险化学品事故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6: 北京东方化工厂 储罐区特大火灾爆炸事故 1997年6月27日
位于北京市通县的北京东方化工厂发生特大爆 炸事故。
21:05,卸车人员闻到泄漏气体异味。 21:10,一台可燃气体检测仪报警。 21:15,1名操作工和1名调度员赴现场查漏。
21:26,泄漏的油气与空气形成 的爆炸气体遇明火发生空间爆炸,卸油 泵房、油水分离泵站被引爆,几乎所有 的地沟井盖炸翻,罐区油品和可燃气体 的泄漏部位多处着火,并造成破坏。
⑤ 泄漏储罐的MIC储量为1.3万加仑,占 其容量的87%,而工厂规定的极限为60%……
调查结果认为:这次灾难是由于操作失误、 设计欠缺、维修失灵和忽视培训而导致的。
这次惨案,导致美国联碳公司的 “破产” 是可悲的。我们应当对照!
跨国大公司在本土和国外,实行 “两重安 全标准” 是可怕的。我们应当警惕!
第九部分
危险化学品事故 典型案例分析
事故,是我们不愿发生也不愿接受的 既成事实。
事故,留下了一幕幕惊心动魄、令人 难忘的恐怖场景。
事故,付出了以鲜血、伤残、生命和 财产损失的高昂代价。
事故教训:宝贵财富,不遗忘,要汲取
案例1:印度博帕尔农药厂MIC泄漏惨案 1984年12月3日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建在印度中央邦首府
轻质柴油储罐
石脑油储罐 (99.64%的满罐,
约640m3轻质 柴油 误卸入该罐,罐内油 品从顶部溢出)
2 座 卸油泵房 (引爆、燃烧)
17只储罐 (烧毁)
地沟 (油品流淌、气化, 油气积聚、扩散)
围堤的排雨水挡门
(未关,油品进入地沟)
教训一:
阀门操作错误。卸油泵房至轻质柴油 罐的进料阀(总气动阀门),应处 “开启” 状态,却处于 “关闭”状态;而卸油泵房 至石脑油油罐的进料阀(二 道气动阀门), 应“关” 却“开”了。致使约640m3石脑 油/轻质柴油溢出。

氨中毒事故案例

氨中毒事故案例

氨中毒事故案例
案例1:2005年8月31昨日上午,河南省周口市区建设路东段的周口市骏马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内发生液氨泄漏事故,一辆罐车在充装液氨时,因罐车软管破裂造成液氨泄漏,并因静电火花起火,事故造成3人死亡,9人轻度中毒。

案例2:2006年1月17日凌晨1时20分,浙江省建德市新化化工有限公司液氨车间发生一起液氨泄漏的严重事故,已造成17人中毒,其中4人因抢救无效死亡,另外13名中毒者正在医院抢救中,有4名伤员病情较重。

防止氨中毒应注意的事项:
氨是制造各种含氮化合物的重要工业原料,主要用于冷藏、化肥、人造冰、石油精炼、人造丝、硝酸制造等工业。

氨中毒的发生大多属于意外事故,若生产中不注意预防,以致管道漏气、阀门破裂或液氨贮罐爆炸等,皆可因大量氨气外逸而致氨中毒事故发生。

在高温的气象条件下,尤其容易出现危险。

发生氨泄漏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氨有较强的腐蚀性及其刺激性气体腐蚀金属设备及管道、阀门等,造成“跑、冒、滴、漏”现象。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甲胺生产过程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甲胺生产过程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甲胺生产过程主要危险因素分析一、火灾、其他爆炸1.物料及生产过程生产原料甲醇为易燃、可燃物质;液氨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均具有燃爆危险性;在常压下20℃时,氨气的爆炸极限为15—27%,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爆炸极限的范围增大。

因此,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作用下,氨的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热,一旦氨气与空气比失调,就可能发生爆炸事故;由于液氨呈碱性,具有强腐蚀性,在混有少量水分或湿气的情况下无论是气态或液态氨都会与铜、银、锡、锌及其合金发生化学作用,因此若涉氨的设备设施材质选择有误,均有可能导致氨与其发生反应,引起物料泄漏,甚至引发火灾、爆炸事故;产品一甲胺[无水]、二甲胺[无水]、三甲胺[无水]、一甲胺溶液、二甲胺溶液、三甲胺溶液等均属于易燃、易爆物质,其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热、点火源或氧化剂易燃烧并发生爆炸;副产的二甲醚、氢气、丙烯等属于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热、点火源或氧化剂易燃烧并发生爆炸,同时二甲醚接触空气或在光照条件下可生成具有潜在爆炸危险性的过氧化物。

因此在甲胺生产过程中若物料保管不善,设备密封性不好或设备缺陷,导淋未设双阀、无丝堵等导致其泄漏,均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甲胺的合成反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可逆反应,生产过程中需不断增加系统中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系统中生成物的浓度,同时,在合适的工艺操作条件才能确保生产正常进行,若物料的浓度不达标、比例失调、物料流速过快或过慢、物料打料泵或循环泵故障、蒸汽或冷却水突然失供等均有可能导致反应逆向进行或紊乱,进而使得反应失温、失压、失衡引起火灾爆炸事故或闪爆事故。

一甲胺[无水]的爆炸极限为1.9-20.8%,二甲胺[无水]的爆炸极限为2.8-14.4%,二甲胺[无水]的爆炸极限为2.0-11.6%,丙烯的爆炸极限为1.0-15.0%,二甲醚的爆炸极限为3.45-27%,氢气的爆炸极限为4-75.6%,因此,当装置开/停车未及时采用惰性气体吹扫、未测装置内氧含量浓度、装置内混入空气或装置出现泄漏等,极易发生爆炸事故。

历史上九月发生的事故

历史上九月发生的事故

【事故案例学习点评】1、《历史上九月》(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共收集典型事故案例30起,较之八月的47起,有下降趋势。

其中违章操作事故7起,违章动火爆炸事故5起,中毒窒息事故有3起,特种设备管理事故4起,危险化学品储存事故3起,危险化学品充装事故1起,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2起,机械伤害事故1起,爆炸事故1起;静电爆炸事故1起。

火灾事故1起。

本月违章操作、违章动火以及危险化学品和设备维护事故防范仍旧是重点,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各项基础管理工作。

2、进入九月,仍处于事故多发时节。

从历年情况来看,四季度是每年安全生产事故易发期和高发期,安全生产形势容易出现不稳定性和反复性,在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和安装施工、电力等环节的安全生产不容忽视。

我们要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不能有丝毫麻痹思想,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重点环节领域、重点时段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在落实上狠下功夫,切实治理重大隐患,预防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确保三、四季度安全生产无事故。

3、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员工学习《历史上九月》发生的事故,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切实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学习完成时间2015年9月13日。

【典型案例分享】案例一:1979年9月7日13时55分,浙江温州电化厂液氯工段一只容积为415升、充装量为0.5吨的液氯钢瓶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爆炸气瓶的碎片又撞击到其附近的液氯钢瓶上,加上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又导致4只液氯钢瓶爆炸,5只液氯钢瓶被击穿,另有13只钢瓶被击伤和产生严重变形。

爆炸时发生的冲天气浪高达40余米,强大的气浪将41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液氯工段厂房全部摧毁,并造成周围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

爆炸中心水泥地面上留下了深1.82米、直径为6米的大坑,爆炸碎片最远的飞出830余米。

爆炸后共泄出10.2吨液氯,其扩散后共波及7.35平方公里面积,由于爆炸以及爆炸后散溢氯气的毒害,共造成59人死亡,779人住院治疗,420余人到医院门诊治疗,直接经济损失达63万余元。

江西上饶县“9.3”特大中毒事故

江西上饶县“9.3”特大中毒事故

江西上饶县“9.3”特大中毒事故一、事故概况及经过1991年9月3日,江西省贵溪县农药厂一辆载有剧毒化学品一甲胺的汽车,在上饶县沙溪镇,槽罐发生泄漏,造成一起罕见的特大中毒事故。

9月2日下午,贵溪县农药厂租用的本县个体户一辆“日野”牌货车,装载2.4吨一甲胺,从上海返回贵溪。

车内坐有司机谢某、贵溪农药厂储运员郑某和搭车的贵溪供销贸易中心职工余某及其小孩共四人。

9月3日3时左右,汽车行经上饶县沙溪镇时,押车的郑某因其父母家住该镇,司机谢某考虑到天色已晚,在一路行驶中又遭遇过两次截车,想天亮后再继续行驶,便违反有毒气体运输的有关规定,储运员要司机将汽车开进人口稠密的沙溪镇新生街。

当时夜间光线昏暗,视线不清,新生街上有一半路面被沙石堵占,汽车尽量靠左侧行驶,刚刚进入新生街28米处,车厢上的一甲胺槽罐进气口阀门,被街左侧离地2.5米高的桑树枝桠碰断,顿时具有一定压力的一甲胺外泄。

车内4人闻到异味后,立即离开汽车,边跑边喊“有毒气泄漏,快跑呀!”但因居民都在熟睡,有些人惊醒后认为是在喊抓贼,有的认为是闹地震,等到明白发生泄漏后,已经再跑不动了,纷纷倒地,只有部分群众惊醒后跑离危险区域。

有一辆过路的车辆司机当场中毒,无法呼吸,卡车失控,一头栽进民房。

槽罐内2.4吨一甲胺,由于内外压力差迅速外喷,致使周围约23万平方米范围内的居民和行人中毒。

中毒人数高达595人,其中当场死亡6人,到医院接受治疗的589人,其中有156人因重度中毒而住院,主要是吸入大量毒气,把呼吸道和肺烧坏,有37名群众因中毒过重,抢救无效而死亡,其中男性17人,女性20人。

此外,现场附近牛、猪、鸡、鸭等畜禽和鱼类大批死亡,树木和农作物枯萎,环境被严重污染,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事故原因分析这起恶性中毒事故是一起违章运输化学危险品的责任事故。

贵溪农药厂储运员郑某和个体户司机谢某违章作业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三、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这起恶性事故的责任人分别受到处罚。

甲胺泄漏现场处置方案

甲胺泄漏现场处置方案

甲胺泄漏现场处置方案介绍甲胺是一种常见的危险化学品,其具有毒性、易燃、易爆和强腐蚀性等特点。

如果在使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对人员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危害。

因此,对于甲胺泄漏现场的处理需要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处置方案,以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处置方案安全措施在处理甲胺泄漏时,我们必须遵循一些安全措施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安全措施:•避免接触泄漏物:如果可能,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泄漏物。

戴上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面罩和防护服等。

•隔离事故现场:在事故现场进行划分隔离,将其与周围的区域隔离开来。

•通知附近的人员:确保其他人员明确身处危险区域,并将他们从事故现场撤离出来。

•确定逃生路线:确定逃生路线,并确保人员能够顺利撤离。

•准备应急设备:准备应急设备,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紧急处置,如扑火器、隔离布、污染物吸附剂、安全装置等。

紧急处置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迅速且稳定的处置方案。

以下是甲胺泄露现场的几个紧急处理措施:1.关闭阀门如果泄露来自管道,请立即关闭相应的阀门。

这将有助于停止泄漏的源头,从而控制泄漏的扩散。

2.迅速撤离在甲胺的泄漏场景中,人员必须迅速撤离现场,并确保将离泄漏现场至少100米范围内,以避免甲胺蒸汽的吸入危险。

3.制定应急计划根据甲胺泄漏的类型和规模,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

这将有助于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统一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泄漏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4.使用吸附剂选择适当的吸附剂,比如活性炭、石墨、生物工程等物质。

将吸附剂倒入泄漏源,待所需吸附过程完成后进行回收处理。

5.分散除味剂甲胺具有刺激性的刺鼻气味,能够导致身体出现不适。

分散除味剂可以有效地减少除甲胺气味的扩散和影响。

清洗和回收甲胺泄漏界面有严重的腐蚀性,为了彻底消除危害,需要严格实行从清洗治理到回收的3个步骤:1.清洗污染物清洗现场的方法包括酸碱中和、高压水洗等方式。

使现场得以acid及其离子化合物的中和作用,并快速清除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等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违反运输规定甲胺泄漏
致多人中毒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违反运输规定甲胺泄漏致多人中毒1.事故过程
1991年9月3日凌晨2时30分,由上海染料化工厂一辆载满98%一甲胺2.4吨的货运槽罐汽车开往江西省鹰潭地区某农药厂。

途经上饶县沙溪镇时,司机和押运员违反有关化学毒品不得进入居民区的规定,将汽车驶向镇内。

由于该镇某居民在路旁乱堆石块等建筑物,致使路面很窄。

当车绕到左侧强行通过时,其槽罐进料口阀门被树枝击断。

致使大量液态一甲胺蒸气向外喷射,2.4吨一甲胺在十多分钟内全部泄漏完。

顷刻间街区毒气浓雾弥漫,波及范围约22.9万平方米。

当时气温高达37℃,又值全县停电。

全镇共有900名居民,其中有600人遭受不同程度的毒害。

在漆黑之夜,在睡梦中被一甲胺蒸气的窒息性臭味刺激惊醒的居民,纷纷夺门而出,四处奔走呼救。

当场有6人窒息死亡。

受灾的126户,住院治疗有150人,其中50人重危。

在事故中心区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幼无一幸免。

此外,污染区内的家畜、家禽死亡千余只。

树木、禾苗、疏菜全枯萎而死,储存的水果、食物变质毁坏。

事故中先后共38人抢救无效而死亡。

经济损失200万元以上。

本次事故使昔日繁荣的沙溪镇变得一片萧条,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2.抢救经过
(1)在镇卫生院简单抢救大多数受毒害者未穿上衣,仅穿裤衩,逃跑到邻近的沙溪镇卫生院求救。

卫生院医务人员在烛光下给每一位求诊者静脉输液10%葡萄糖液500ml+氢化可的松100~200mg+维生素C2~3g。

由于村民在毫无防护下接触高浓度的一甲胺,患者除有眼和呼吸道刺激反应,如流泪、畏光、视物模糊、呛咳、胸闷外,还有暴露部位被一甲胺灼伤表现,会阴部尤明显。

在卫生院现有的条件下对症处理。

(2)当地政府领导指挥抢救当日早晨,当地的地区、县政府领导赶至现场,亲自指挥抢救。

上午九时,首先将124名较严重的中毒病人分别送往上饶地区四个医院救治。

同时,封锁交通,对污染区的环境进行洗消。

(3)上海专家飞往现场当日下午上海市几个医疗单位的职业病科、肺科、外科、烧伤科、眼科等13位专家携带药品和抢救器材飞往事故现场参加抢救。

江西省政府组织的医疗抢救队也于当日从南昌赶赴现场参加抢救。

专家们一到现场首先诊查病人,制订出有效的抢救方案。

针对喉头水肿、肺水肿、急性呼吸衰竭等主要矛盾,进行抢救,挽救了一部分中毒病人的生命。

(4)化工部领导赶赴现场化工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由一名副部长带队,有主管农药生产部门和安全部门的司长、处长共5人迅速飞往事故现场,慰问中毒病人及家属,组织积极抢救中毒病人,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事故原因的调查,搞清事故原因以便吸取教训。

(5)医疗抢救几项措施的应用急性一甲胺中毒病人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肺水肿,早期药物治疗首选为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大剂量东莨菪碱;适时采取气管切开,清理气道,以防气道堵塞;采用药物超声雾吸入,湿化、扩张气道,体位引流也能防止气道梗阻;抗生素的选择和合理应用,防止肺部感染等在本次事故抢救中合理应用取得了成效和可贵的经验体会。

3.讨论
(1)事故原因9.3事故惨案的原因是多方面存在问题,众多违章和管理混乱。

事前未办危险品准运证,押运员未进行安全卫生培训;槽罐车本身结构不合理,进口阀高立在罐体上边,周围无护栏;司机违章将危险品罐车开进人口密集的村镇;道路不畅而强行通过;车上无防护器具,发生泄漏事故后,押运员不能进入现场堵漏,司机也不能立即戴上防护器将车开到旷野无人处,而是弃车逃命。

本次惨案主要教训是管理不严,有章不循。

(2)低毒化学品为什么能酿成特大的社会性灾害毒理学上,一般用动物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来衡量其毒性高低,将LD50在500到5000mg/kg或LC50在1000至10000×10-6划为低毒类。

一甲胺对小鼠的LD50为
5700mg/kg,小鼠吸入LC50为1880×10-6,故一甲胺属低毒类化学品。

那么它为什么能酿成9.3惨案呢?发生此次惨案的主要条件是事故局部环境毒物浓度过高,并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

本次事故中2.4吨浓度为98%的一甲胺在短短的十多分钟内全部泄漏。

当时气温高达37℃,一甲胺沸点为-6.3℃,故泄漏的毒物同时迅速汽化,导致烦刻间街区毒气浓雾弥漫,毒物汽化程度越大,其污染程度和范围也越大。

当日气候闷热,风速很小,难以迅速吹散毒气,而当时的风向有利于使毒气沿街道扩散,使危害增大。

事故在拂晓前发生,9月初为夏末的季节。

当时是逆温气象条件,垂直稳定度大,地面气温下冷上热,上下空气流动很少,加上一甲胺密度比空气大,使毒气滞留在贴近地面的冷空气层中,并紧贴地面向下风方向扩散。

当地居民大热天有席地而睡习惯,使呼吸带毒气处于较高浓度,也加大事故危害。

事故发生在沙溪镇的一条主要街道上,街两侧为连续排列的以二层楼为主的房屋建筑,街较狭窄,形成半封闭式的狭胡同,造成毒气容易滞留的环境条件。

毒气迅速进入沿街较低矮的房屋内,居民多安睡其内,增加了接触高浓度的机会。

将以上诸因素综合分析,估计当时受害者呼吸带空气中一甲胺浓度可超过10-3,从而使本属低毒类的一甲胺变成了致命危害的化学品。

事故发生后,来势凶猛,病性险恶。

当地居民和医疗机构事先毫无准备,缺乏自救互救的知识和器材,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无法应付。

人们在逃生中由于没防护器材,不明上风向,在高浓度的毒气污染区内盲目乱跑,反而增加了毒气吸入,加重危害。

在一个小镇突然发生600人中毒就医,其卫生院的医疗力量和器材必然极度不足,加之医务人员对一甲胺中毒病人的抢救知识知之甚少,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较高的中毒率和病死率。

由此惨案使我们应该认真地想一想其他化学品,尤其那些尚未发生过中毒事件,易被忽视的低毒类易挥发化学品,应加强预防工作,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3)死亡原因本次事故中先后死亡38人,经分析,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死亡原因,在现场发生急性死亡有6例,均为老年人,可能系声门痉挛、喉头水肿或三叉神经末梢引起反射性呼吸抑制而窒息死亡。

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经抢救无效而死亡14人,死因多为喉头水肿、肺水肿、急性呼吸衰竭。

其后,陆续死亡者其原因为气管内坏死粘膜组织脱落致使气道堵塞,出现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并出现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损害、中毒性肾病等多脏器损害而死亡。

(4)在抢救危重病例中使之病性逐步好转而成功的体会医疗抢救组在总结本次事故中抢救危重病例成功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①对中毒性肺水肿危重病人及时切开气管,解除了呼吸道梗阻,保持通气功能正常,纠正了低氧血症。

②使用糖皮质激素,遵循早期适量短程,并逐日减量,既控制了肺水肿又防止了肺部感染。

③经常积极使用超声雾化吸入疗法,保持气道湿化,加强体位引流,使坏死的气管粘膜组织能不断地咳出,防止了窒息,控制了肺水肿。

④在重视全身中毒治疗同时,注意了眼、口腔灼伤的处理,能使病人病情稳定,渐趋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