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边城》中的人物及关系

合集下载

《边城》的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的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的人物形象分析《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安徽巢湖边的一个小村庄,主要讲述了小说中的女主角碧桃与男主角胡雄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他们形象逼真,个性鲜明。

以下是对《边城》中几个重要人物形象的分析。

碧桃是小说中的女主角,是一个美丽、坚强的女性形象。

她的美丽体现在她的丰满身材和灿烂的笑容中,她的体态和身材给人以丰满、健康的感觉。

碧桃从小失去父母,独自在村庄里长大,这使得她变得坚强而独立。

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她对待生活充满热情,积极向上,善良而乐观。

她的形象展示了一个女性的独立和自主,对读者来说是令人敬佩的。

胡雄是小说中的男主角,是一个坚强、执着的男性形象。

他是一个贫苦家庭出生的青年,为了生活和爱情,他义无反顾地去上海打工。

他的形象展示了一个农村青年追求理想的勇气和决心。

胡雄不懈地努力奋斗,不忘初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状况。

他是一个典型的阳刚之气的男性形象,他的执着和坚韧感染了读者,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更可贵的是,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次要人物,他们各具特色,也给小说增添了丰富的情节。

比如,碧桃的继父老胡。

他是一个粗犷而善良的农民,他对碧桃充满父爱,同样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形象。

他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爱情中都表现出坚韧、正直,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

另外,村里的一些老人和村民也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他们虽然是背景人物,但通过他们的塑造,使整个村庄更加生动。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边城》人物形象分析《边城》这部作品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代表作。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边城》人物形象分析,希望有所帮助!沈从文《边城》人物形象分析1(翠翠、爷爷)翠翠: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

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

(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

这个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孙女,祖孙俩相依为命,长期生活在山水间、渡船上,青山绿水与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又从小常看着老人向那些困惫的旅人赠饮一杯凉茶,甚至不收过渡者的赏钱,过着勤俭、宁静的生活。

随着岁月的更替,翠翠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作者细腻地展示了这个少女情窦初开时充满爱的心灵,她喜欢看迎送新娘的喜轿,爱在头发上插朵野花,乐于听人唱歌,因为在一次龙舟竞渡时邂逅船总的儿子傩送,从此暗暗倾心。

至此,作者向读者展现了翠翠的青春的觉醒和萌动,朦胧的憧憬和少女羞涩的美妙心态,表现人类感情中极为美好的一面。

而在傩送远走,渡船老人又溘然长逝后,翠翠怀着对老祖父的伤悼之情和对恋人的思念,守着渡口,虽有失落,但依然抱着期待,尽管傩送“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采”,翠翠仍一如既往,因循着传统的方式,平和地生活着、等待着。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特别是通过这一人物在爱情生活中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讴歌了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祖父: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

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

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边城》赏析

《边城》赏析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
写杜鹃吵闹了这一片宁静的天地,其实是刻画翠翠的内心犹如这只杜鹃无法停歇下来。“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这里的“黄昏”成一个人,就像翠翠一样,她也美丽温柔,但却是平静的。就是这样的语言让人很自然地将自然景物和人做了对比。豆蔻的少女有了自己的烦心事了,仿佛连这杜鹃也体会到了她的那种心情,可是爷爷却不理解她,这使得她伤心地哭了。这些语言都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文字语言熟练的驾驭能力,也是汪曾祺所说的“语言充满水分”。

《边城》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线索 -回复

《边城》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线索 -回复

《边城》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线索-回复《边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山村的家族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情感线索纷繁交织。

本文将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从人物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三个方面展开,一步一步回答。

首先,谈及《边城》中的人物关系,不得不提的是主人公李仲秋与其家人之间的亲情关系。

李家作为一个山村的大家族,李仲秋成长在一个温暖的家庭中。

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始终保持着深厚的亲情。

李仲秋对家人的依赖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贯穿整个故事。

他面临离家入学的决定时,母亲支持他,父亲给予他指引;他在外求学期间,父亲的去世让他倍感失落,而家人的慰问和鼓励又给予了他力量。

亲情如一条纽带,将李仲秋与家人紧紧相连。

其次,爱情是《边城》中重要的情感线索之一。

小说中李仲秋与陈定春之间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

两人在青梅竹马中渐生情愫,但由于家庭的原因,李仲秋进城读书,而陈定春留在乡间相夫教子。

他们通过书信往来维系着感情,在距离的阻隔下相互思念。

然而,正当李仲秋即将回乡与陈定春团聚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二人美好的期待。

陈定春的身世真相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她与李仲秋最终命运的交错成了悲剧的注脚。

小说以爱情来讲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令人沉思。

最后,友情是小说中一种被探讨的重要情感。

小说中李仲秋与他的朋友们之间的友情关系丰富多样。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李仲秋与四个好友的情谊。

他们共同生活在山村中,共同成长,经历着人生的起伏。

在朋友们之间,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并在彼此的人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个朋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性格,他们之间的友情不仅是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更是对人生的共同体悟和追求。

而当李仲秋离开山村去城市求学时,朋友们的离别之情更加凸显,他们传递给李仲秋的不仅是友情,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与启示。

通过对《边城》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线索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亲情、爱情和友情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这些情感的交织,让小说更加真实、动人。

浅论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形象

浅论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形象

二 、翠翠的形象分析
翠翠是 《 边 城 》这 部小 说 中 人 性之 美 的代 表 ,但 是
毒死 了, 老船 夫 的独 生女 一 个 人将 孩 子 生 下来 后 也 自杀 从 社 会 的角度 而 言 ,翠翠 始终 处在 懵 懂 时期 ,不懂 世 故 ,
了 。 当老船 夫 听 到 自己独 生 女 自杀 的消 息 之后 他 什 么 都 也 不 懂得 如 何 更 加成 熟 的表 达 自己的 想法 ,甚 至 和 自己
炎 热 的夏 天 , 老船 夫 总 是 要在 溪 口准备 一 口大 缸 ,将 茶 曾经 无 比羡 慕 的女 孩 , 翠翠 的一 1 3 中翻 起 了 巨大 的波 浪 。
叶用 水泡 好 ,给 过路 的人 解渴 。如 果 过 路人 i b 中不安, 当 翠翠 得 知 那 女孩 的陪 嫁物 品是 一座 连 爷 爷 都羡 慕 得 到 虽 然 当 时物 质 对于 翠 翠 还 并未 产 生 影 响 的作 用 ,但 是 她
以做 什 么 ,例 如 说 去 寻 找爷 爷 , 她不 懂 得 怎 么做 ,她缺
少 追 求 的勇 气 。 对于 翠翠 的不 善交 际, 其 实从 本 质 上 来说 应 该 是 自
良、朴 实 忠 厚 、恪 尽 本 分 的性 格 。 虽然 说 老 船 夫 的 生活 卑心 理 作 祟 ,这 种 自卑 是 由于 翠 翠从 小 与她 爷爷 一 起 生 很 艰 苦 ,每 顿饭 仅 仅 吃 一 点 闷瓜 菜 ,过 端 午 节 时连 粽 子 活 ,她 很 早就 知道 自己 是一 个 私 生子 ,而 这 一事 实 其 他 都 买 不起 ,但 是 他却 依 旧重 义 忘利 、 助人 为 善 。 比 如在 人 都知 道 。 当 翠翠 知 道 自己 的情 敌 是 团总 的 女 儿 ,是 她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边城》是一部由沈从文创作的长篇小说,以边疆小镇边城为背景,展现了七八十年代农村生活的景象。

小说中刻画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

下面我将对《边城》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是小说的女主角孙少平。

孙少平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他的性格特点让人难以忽视。

他质朴、善良、勇敢,在小说中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追求、对生活的追求,都展现了他坚定的个性。

尽管孙少平并非一个英雄人物,但正是他平凡的形象,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情之感。

其次是小说的另一位重要角色高加林。

高加林是一个典型的边疆女性形象,她生活在贫困而艰苦的环境中,却依然坚韧不拔。

高加林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性,她勤劳、善良,独立自主。

她守护着自己的家庭,默默地做着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

正是她的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了边疆女性的坚毅和独立。

另外还有小说中的男主角李秀成。

李秀成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他是一个忠诚、善良的人。

他对孙少平一家充满了感激之情,几乎把孙家当作自己的亲人。

在小说中,李秀成始终默默地守护着孙家,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面对外来势力时,他都坚定地站在了孙家一方。

最后要提到的是孙少安,他是孙少平的哥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

孙少安性格开朗、幽默,朝气蓬勃,是边城群众中的佼佼者。

他热爱运动,擅长各种技能,无论是游泳、打球还是耍杂技,他都游刃有余。

孙少安作为一位追求自由、追求激情的年轻人,在小说中展现了无限的活力与魅力。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边城》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表现形式。

他们塑造了这部小说的情节,也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在这个熟悉的边疆小镇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思想与情感。

通过对孙少平、高加林、李秀成和孙少安等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不同的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情美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情美
从上述一段话中,作者的创作意图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边城里的爱与美,是人性的自然本性流露。沈从文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用边城人的真实来反衬现代人的虚伪,从而赞扬边城人善良的本性和高尚的品德。这里人们身上所体现的美是纯洁、朴实的。沈从文一直都认为,不管是做事还是做人生,都应当美一些。他所向往理想的美的世界在《边城》中都显现出来。
发生在边城里的故事,深深的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在《边城》中,作者构建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突出了作者对人性美的执著追求。正如“沈从文在《沈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谈到《边城》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6]。
1.2沈从文的思想
沈从文于1922年只身来到北京刻苦自学并练习写作,在他创作的旺盛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烈。他在生活和创作上都受到了挫折和打击,但他始终以“乡下人”自居,远离政治的漩涡,依然执著地向往与追求人性之美,以人性与人情作为基石进行其文学世界的创造,用充满“爱”的笔墨描绘着心中理想化的世界。“在沈从文看来,人性是美的,人性美在自然、美在人与人的和谐。人性应该善良,人性善良者,是充满爱心的”[4]。沈从文认为人性应该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是高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真挚的。所以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是以“美”为基础,以人性为基础,从人性视角去反映社会,从道德的角度去探索人生。在这一点上,他与同时代的鲁迅先生截然不同,鲁迅以他手术刀式的解剖,来剔除中华民族身上的脓疮,以达到拯救国民性的目的;而沈从文,他则想要通过自己文学作品中美好的人性,来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来实现民族灵魂的改造,这也是他追求的文学理想与其他文学大家所不同的地方。

《边城》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线索

《边城》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线索

《边城》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线索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边城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线索,展现了小人物在特定时代和地域背景下的生活和命运。

本文就边城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线索展开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首先,边城的主要人物包括陈登宝、莫言、满朝文和范老四个角色。

这四个人物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情感纠葛引人深思。

陈登宝是边城中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

他是一个孤儿,长大后成为猎户,过着贫苦的生活。

陈登宝与满朝文是青梅竹马的好友,他们的友谊深厚。

然而,当莫言进入他们的生活后,陈登宝对莫言心生嫉妒和猜疑,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陈登宝对满朝文的情感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竞争与嫉妒的复杂心理,他渴望得到满朝文的认可和爱情,却又无法实现。

这种情感线索使得陈登宝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莫言是边城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出现给整个故事带来了变数。

莫言是一个旅行诗人,他可以带给人们快乐和梦想。

然而,他与陈登宝之间的关系却充满了欺骗和误解。

莫言对陈登宝的宠爱和亲近使得陈登宝误以为他是自己命运中的救世主,而实际上,莫言只是在利用他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这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使得莫言的形象变得复杂且具有深意。

满朝文是边城中的女主角,她是陈登宝的好友,也是他暗恋的对象。

满朝文美丽、聪明而善良,她对陈登宝和莫言都有着深深的情感。

然而,她的情感却受到了命运的安排和外界的干扰。

满朝文对陈登宝的情感始终是一种深深的亲情和友情,而对莫言的情感却是一种既希望,又无法实现的爱恋。

这种复杂的情感线索使得满朝文成为整个故事中最具戏剧性的角色。

范老是一个神秘的角色,他是一个小人物,却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对陈登宝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这个原本平凡的人物走上了不平凡的道路。

范老对陈登宝有着一种神奇的感悟和指引,他引导陈登宝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同时也暗示了故事的发展。

通过描写边城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线索,沈从文成功地展现了小人物在特定时代和地域背景下的复杂生活和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边城》中的人物及关系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生活在“边城”的小人物形象。

翠翠的天真、老船夫的善良、顺顺的慷慨、天保的豁达和傩送的聪慧。

他们世世代代生于边城,长于边城,在边城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

他们是一群善良的人,这里人心皆真、人性皆善、人情皆美。

正如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所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温暖”的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的确,善良并没有给这群善良的人们带来幸福,相反,这些人无一幸免“善良”的捉弄,无一不为“善良”付出代价。

在《边城》里,他们上演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翠翠与傩送美丽而凄婉的爱情,老船夫中年丧女,又带着未了的心愿在暴风雨之夜猝然长逝,顺顺中年丧子和对老船夫的误会、猜疑,天保的英年早逝。

这一个个“善”的毁灭的悲剧无一不直指人心,令人心颤。

关键词善良误会悲剧读完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我不由得被小说中人物命运深深感染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掩卷沉思,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的身边,对于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以及杨马兵等人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尽管我们天各一方,但我们的人性是相通的。

他们原始平静的生活方式,淳朴宁静的人生形式,善良豁达的性格特征加之青山秀水的自然风光,古朴浓烈的民风民俗,无一不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有时,我真的羡慕他们真善美的“边城”小镇,渴望他们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希望我能融入他们的喜怒哀乐,希望我能生活在碧咀溪边,白塔下,和翠翠一起守护着那渡船,任凭岁月慢慢老去----当梦想还原于现实,我为这些人物的善良而震颤,为人物的命运而歌哭。

下面我就《边城》里面的人物及关系谈一谈我的理解。

一、翠翠翠翠是不幸的,从出生就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抚,翠翠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疼她、爱她、娇她、惯她的爷爷。

“女孩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她的父亲------茶峒军人既不愿违背军人的职责,又不愿毁去做军人的选择,“一同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阻拦”,她的母亲待腹中小孩生下后,到溪水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这样,翠翠的父母双双殉情,乘鹤而去,留下了孤苦无依的翠翠,翠翠在祖父的精心照料下,奇迹般的居然长大成人。

可以说,翠翠是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同时,翠翠又是大自然的女儿,“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翠翠“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随祖父渐渐长大,她同祖父、黄狗一起守着渡船,过着无为而又平静的生活。

在风和日丽无人过渡时,翠翠便同祖父一起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以前的战争故事;或把小竹做成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

在有人过渡时,翠翠总是争着下船,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流刷在行,从不误事。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

翠翠的生活就像是那小溪的流水,一直向前,没有大风大浪,没有太多的波澜。

但翠翠的内心是无忧无虑的,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仿佛这种平静的生活将永远继续下去。

慢慢的翠翠长大了,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成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姑娘了。

于是,在过渡新娘子花轿的时候,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在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

“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随着年龄的渐增,翠翠开始有自己的心事了。

而且少女的心事是朦胧的,不可捉摸的,这就使翠翠心灵里平静的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

翠翠开始编织她爱情的花环,开始品尝孤独的滋味,开始体验那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无依。

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楚与忧郁。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那杂乱的声音有些几薄薄的凄凉。

”于是,翠翠开始了一场与傩送之间尚未真正开始而又仓促结束的朦胧的爱情历程,也正是这场无始无终的爱情最终导致了她爱情的悲剧。

“悲剧的开头常常是喜剧”(莎士比亚)又一次在翠翠身上得到验证。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萌生阶段。

翠翠端午节在城里看龙舟初遇傩送,他邀请她到他家去等爷爷,翠翠误以为要她到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心中以为受到侮辱,就轻声地骂他,“悖时砍脑袋的!”傩送不但不恼她,还打发家里的伙计举火把送她回家,当翠翠知道送自己的人正是傩送派来的时候,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着那火把走去,“回家后,翠翠虽对祖父没有去接自己有点埋怨,”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对于今天发生的一切,在翠翠的内心掀起了波澜,这种体验对她来说是复杂的、微妙的、甜蜜的。

她怀中像揣着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七上八下,就这样爱情的种子在一个十三四岁少女的心里朦朦胧胧的萌芽、生长。

第二个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觉醒阶段。

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又与爷爷进城看龙舟,她从祖父与喽啰长年的谈话中得知二老正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端午节,在回家的途中,翠翠恍惚如梦的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下青浪滩呢?”表示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在摆渡送傩送时,见傩送正盯着自己看,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翠翠面对自己所喜欢的人,故意“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羞,表现出她对爱情的自觉、自矜与自尊。

第三个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阶段。

她在爱上傩送之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她,她对天保托媒求亲,出于对爱情的专一,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

心里老想着送鸭子的傩送,早将天保求亲的事忘掉了,傩送上山为她唱歌传情,她虽在睡梦中不知道歌的内容,但她在梦中感到身体随着美妙的歌声漂浮起来,飞窜到悬崖半腰去,去采摘象征爱情的虎耳草,追寻着甜蜜、幸福的爱情。

然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忽然遇到严重挫折,天保命断辰刚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逝,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

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顺顺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一位名分即不安妥,到一个生人家去不好。

翠翠终于从失去爷爷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毅然接过爷爷没有完成的使命,像爷爷一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坚强的一面。

翠翠唯一的亲人—爷爷走了,只留下了孤苦无依的翠翠,翠翠的命运将何去何从?我们善良人祈祷着好人好梦,好人一生平安,好心有好报。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善良人的愿望常会如肥皂泡一样破裂。

作者也似乎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在不确定中,给了一个不能兑现,却也聊以给人安慰的幻想“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读到这里,一种莫名的悲凉涌上心头,泪水模糊了双眼,我仿佛看到了翠翠正在渡船上摆渡着来往的人们,微风吹动着她那飘逸的秀发,脸上的微笑再也掩饰不住她内心的孤独与憔悴。

我不禁担心没有爷爷爱的阳光,翠翠还能经得起风吹雨打吗?翠翠的命运,是否也会像后边的白塔,有一天会坍塌呢?纵观翠翠生命的轨迹,我们不得不承认翠翠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在她稚嫩柔弱的双肩上承载着太多的悲剧,那么造成翠翠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性格的悲剧。

俗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翠翠身上也有所体现。

翠翠的性格中有坚强的一面,但总体上她可以归入林黛玉一类中去:善良懦弱、娇羞矜持。

对于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不是去积极主动地去争取,而是把它深埋在心里。

不让它表现出来。

有时甚至表现出相反的方面,一切等待别人来安排,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常会在不自觉中错过许多本应属于自己的机会。

翠翠的这种性格在她的爱情悲剧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她与傩送那段朦胧的爱情历程中,其实翠翠有很多机会对傩送表白,但都被她在欲说还羞中当面错过了。

这样,她也就与自己一生的幸福失之交臂。

殊不知,人生中的很多机会就像那人参树上的人参果一样,一旦从手中滑落,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二是命运的悲剧,翠翠命运的悲剧只要表现在爱情中的不凑巧。

这不禁使我想起古希腊悲剧《俄低浦斯王》剧中人物俄低浦斯王那无可逃避的悲剧命运,让人想来心有余悸。

我多么希望它只是一个荒诞的戏剧神话,但有时现实与神话又是那样的巧合。

在翠翠的爱情故事中,翠翠温柔而多情,傩送勇敢而俊逸,英雄配美人,他们两人本来是天生的一对。

实际上,他们两个也确实是两情相悦,一见钟情,从第一次见面,两个人都给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埋下了爱情的种子。

这样的爱情如果顺利的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经典爱情是很容易变成现实的。

但事情是那么的不凑巧,命运好像给他们开了一个玩笑。

天保和傩送兄弟两个同时爱上了翠翠,天保走“车路”遭拒绝后下辰州恰好被淹死。

傩送在“对溪高崖上唱了大半夜歌。

”但翠翠恰好睡着了。

傩送因哥哥死去,又得不到翠翠的理会,也坐船下了桃源。

正在这时。

老船夫又死了。

可以说是这一串的不凑巧直接导致了翠翠爱情的悲剧,但这种种“不凑巧”只是别面的现象,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支配的,因此,我们常常把它称为命运的力量,受命运控制的悲剧称为命运的悲剧,翠翠的爱情悲剧当属此类。

其次,翠翠命运的悲剧还表现在它的传递性上。

如果翠翠的仅仅表现在她个人身上,作为一个偶然性我们还可以理解和原谅,但翠翠的悲剧可以上溯到她的母亲,祖父身上,善良的祖父是悲剧,年轻的母亲作为祖父唯一的女儿殉情而死是悲剧。

由此可见人生的悲剧在这一家三代中传递着。

细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怕的命运啊!而且,翠翠一家是多么的善良,没有善报也就罢了,命运为什么要如此残忍地捉弄这一家三代善良的人呢?是因为他们太善良了吗?难道善良有错吗?难道善良人就应该承受命运的不幸与痛苦吗?这真是命运的不公平啊!翠翠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唯一的女性形象,是作者精心塑造的。

这个倾注作者“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寄托了沈从文人生的理想和人生的悲哀。

有人说,作家的任何作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写自己,写自己人生的经历,写自己的人生体验。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边城》中翠翠。

那么翠翠就会折射出作者自己的影子。

正如沈从文在《老伴》《永远》等文章中说过,翠翠是由“绒绒铺的小女孩,”青岛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以及“身边新妇”(邵夫人张兆和)三个原型会成的,但决不是简单的合成,而是经过作者初恋情感和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这与汪曾祺说的《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相一致的,翠翠的天真、善良代表了作者理想中人性美。

作者想通过这样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人物形象与当时恶劣、堕落的现实人性相对照。

把翠翠作为一个标本来重塑民族性格。

医治当时民族性格的堕落。

但同时作者又是清醒地,他意识到翠翠的天真、善良的美好人性是不堪一击的,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是没有她的立锥之地的,所以,作者不得不把翠翠做了悲剧性的处理,借以引起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