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课程资源的整合

新课标下课程资源的整合
新课标下课程资源的整合

浅析物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整合

摘要:新课程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出了明确专业能力要求。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又是课程资源利用的整合者,通过课程资源有目的、有组织的投放,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建构自己的理解。

关健词:初中物理课程资源教师整合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一大不足就是教学内容偏旧,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造成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枯燥无味和神秘难学之感。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物理现象,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应用于教学实际,是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亲自动手收集资源;从感性材料的展示,相关资料的引入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即使课堂形象生动,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留心生活的个性。

在新课程理论的引导下,物理教学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积极开展着。不少地方编写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作为物理教师对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如何利用?在什么时机有效利用呢?

一、课程资源整合的概述

课程资源: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常把课程资源划分为以下五部分:1、自然资源:如自然风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等。2、社会实践资源:如生活实践、家庭教育、社区人文、学校环境等。3、课本资源:如教科书、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育方针、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电视、网络等。以上三种资源是最原始的课程资源。4、学生资源:包括学生对原始资源的自我认识和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学习所获得的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5、教师资源: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收集者,整合者,投放者,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资源。

物理课程资源整合:在物理教学活动中,为建构学生的认知,采用教师对相联系的各种资源整合、投放,帮助学生做出主动的信息加工,由新旧经验的冲突

而引发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从而建立学生主体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与认知相联系的各种资源,经过教师的组合所形成的传媒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的所运用的各种资源,把这些要素加以地重组或结合,使之相互融合并产生整体的教育合力。这个过程称之为课程资源整合。

二、课程资源整合中对教师的要求

课程资源的开发将给教师的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获得专业成长的同时,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课程资源的扩展,使教师选择的余地加大,选择的机会增多。这样的优势是能够满足教学的多种需要,但同时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挑战。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的能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1、教师要加强学习。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以外,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先进文化都要学习。要了解社会,放眼世界,积累知识,这样,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2、教师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罔”,教师要善于把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要善于分析问题和现象,继而做出科学的判断。

3、教师要勤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不足和缺点,检验我们的思路是否正确,以便及时纠正我们错误的做法。

4、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21世纪是一个加强合作的时代,不懂合作就无法取得成功。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加强合作,寻找共同研究的课题,团结协作进行研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许多教育资源稍纵即逝,每位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整合的技巧

物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学校和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物理课程的实施所起的重要作用,将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物理课程实施的计划之中,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但究竟哪些资源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过滤才能确定。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多样的种类和存在方式,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丰富和灵活,从而教师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为了给学生提供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对课程资源的作用、配置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各学校都应该根据标准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所,配置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通过合力配制和有效使用,使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广大教师也应该因地制宜、积极发挥现有条件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实验技能,提高物理学教学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面:

①文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除教科书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从大量的教学资源中精选适当的教学内容,编写某些教学补充材料、校本课程。学校图书馆应该基本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科学教育不可能只通过课堂学习来进行,课外阅读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②利用与整合实验室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求大部分物理课在实验室中进行,要为达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场所等的资源建设,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廉价材料和器具,设计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

改变目前实验内容和器材全国同一的现状,有利于学生体会物理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

③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具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利用快录、慢录、显微摄影等技术手段拍摄的音像资料,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的细节;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由于其交互性、智能性和仿真性的特点,可以丰富学生对于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于科学规律的理解。教师和教师可以学习和尝试制作CAI课件,整合多种媒体资源,建立媒体资源库,通过校园网实现校内资源的共享。

(2)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社会是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丰富的科学教育场所和途径可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社会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科技馆、展览会、少年宫、公共图书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

电视是一种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电视中的科学教育栏目,要使学生养成习惯,关心电视中的科学节目,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养成关心科技发展的习惯。科技馆、少年宫集中了许多有趣的大中型科学教育的器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科学教育资源。参观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可以使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可以找到很多国内外的科学教育网站,对于扩大知识面很有好处。一些诸如基于网络的主题学习网站(Web Quest),可以促进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教师向学生介绍和加以引导,或者利用下载内容开展教学,也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开发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系统。

例如初中物理对浮力的概念的教学中,学生由生活的感受对浮力有初步的认识,但对浮力的方向,任何物体浸入液体中受浮力的认识不足。我们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出发,提出以下教学设想:1、给学生讲皮球掉进树洞的故事后,问:向树洞中倒入水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学生齐声回答:是浮力。接着让学生

举出生活中物体受浮力的例子,学生会举出如木块、轮船等在水中受浮力的例子,这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对浮力的认识。这是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课程资源。2、教师问:人在水中游泳时受不受浮力?你有什么感觉?从学生的讨论中总结出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3、教师很神秘地问: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都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那么沉入水中的石块受不受浮力?这时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设想,教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有同学先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放入水中示数变小,说明石块也受到浮力。4、师生共同概括出浮力的概念。

本例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动手操作的感受、教材是我们的课程资源,教师是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整合者,通过课程资源的投放,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建构自己的理解。既实现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和个体的和谐统一。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整合的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滞后。广大教师仍然受到教材的制约,认为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甚至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照本宣科”、“教教材”的现象很普遍。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专家和教材编写者的工作,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没有根据本地区、本校的情况开发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现不足,只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观念的滞后不仅影响到教育技术作用的发挥,而且必将对新课程改革形成障碍。

2、教师缺乏课程资源的整合的技巧。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未能形成有机整体。特别是缺乏课程资源的整合技巧的学习和专家的指导。

3.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由于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局限,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常涉及的是传统资源(如教学用书、实验室等),对社会实践资源,在网络平台下的资源等整合涉及较少。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2.王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3.陈凯.基于探究教学的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初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4.9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浅谈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专业发展

浅谈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专业发展 --------辽宁省营口市第十七中学王茹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始终在中学教育中扮演扶助的角色,起到便利工具的作用。以课题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网络为平台,开展系列培训活动。通过开展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素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又促进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最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注重发挥网络的普及性、便捷性功能,将各种经验总结电子化、网络化,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进步的精神食粮,尤其是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促进作用。信息技术技能系列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技术环境教师专业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我是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尝到了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以及我的教学专业带来的甜头。因此,我想借助这次论文大赛的机会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和改造角色转换,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要掌握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学会在网上熟练的查找教育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并将优秀的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为教育教学建构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2004年12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是中小学教师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文件,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如何,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推进新课改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研究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最新信息技术与科学新课程教学整合的初探

信息技术与科学新课程教学整合的初探

信息技术与科学新课程教学整合的初探 摘要:网络环境具有适时性、交互性、开放性、趣味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合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十分必要和迫切,利用网络环境开展科学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可以发挥网络技术的自身优势,提高科学学习的实效性,本文从网络环境与科学学习整合点入手初步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开展科学学习的协作学习模式,同时提出了教学策略和指导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课程,整合 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江泽民曾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所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势在必行,它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一、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本质 教育领域中的整合,首先是相对于分化而言,这也包括学校教学系统中要素、成分的分化;其次,它既涉及宏观上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学生内容的要素,同时也涉及微观上的认知、性感、技术、需要、兴趣、意志以及知识的各个系列等要素的成份;最后,整合的是一个过程。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产生、加工、传递、利用的方法和技术。随着人类对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信息技术有了根本性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的革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学习方式上的变革使它成为课程整合的一个切入口,而课程整合为了实现它的时代目标也选择了信息技术作为依托。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本质和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己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育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利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合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也就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简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实现了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价值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可以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整合使科学手段更加丰富、生动。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能克服传统科学教学中语言描述具有不确定性,文字说明比较抽象乏味,实验演示但只能给学生的结论的缺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特定的现实的情景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3、整合有助于探究情景的创设,超文本、特性和网络特性的结合,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式学习。 4、整合能真正落实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借助人机交互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能对教育信息及时收集和反馈,使表现方式和节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进程,从而为实现科学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技术保障。 5、整合使科学教学更具开放性。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网络能使教学过程从局限在课堂中的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围绕同一课题组成小组进行网上合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信息技术教师)【最新版】

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信息技术教师) 考试时间:60分钟 姓名:任教年级: 一、选择题(将每小题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下表里,答案选错、少选或多选者,均不得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基础教育是指() A、中等教育; B、学前教育; C、义务教育; D、高中教育 2.在信息技术整合中,学生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并与教师的电脑相连形成局域网,同时同时配有网络教学监控系统,这种情况是()

A、小组活动 B、全班活动 C、个别活动 D、集体活动 3.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当地的湖泊和河流的酸度,并且通过网络的交流和其它地区的学生交换相应的湖泊和河流酸度,绘制酸雨图,这是() A、WebQuest B、利用网络资源展开探究性学习 C、基于问题学习 D、直接教学 4.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该学习(),同时,学习、实践并反思自己的整合工作。

A.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课程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B.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C.多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信息技术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D.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课程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5.PowerPoint所提供的()功能,可对幻灯片文件中的所有幻灯片进行超文本链接,从而可使幻灯片由顺序放映的线性结构变为人为控制放映顺序的超文本网状结构。 A.自定义动画 B.动作设置 C.预设动画 D. 自定义放映 6.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设定恰当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常用的策略主要是()。

A.形象的语言输入和保证足够的重复率 B.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和保证足够的重复率 C.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和恰当的语言输入 D.提供适宜的支持方式和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 7.美国教育技术首席行政官论坛将数字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称为() A、信息化学习 B、多媒体化学习 C、数字化学习 D、素质教育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Internet网络和通讯技术等资源,创建具有地方化、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积极扮演新的角色,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师角色转变 21世纪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已不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才能做到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那么,教师的角色要变什么,怎么变,变到什么程度呢?为此,结合本人的经验点滴,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究,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借鉴、优化教学。 社会学家们将教师角色界定为三种类型:一,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二,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三,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本文论述的教师角色转变主要针对第一种类型。我认为在当今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可以从教师的备课角色、课堂角色、反思角色以及角色转变误区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教师备课角色的转变 备课,是每一位教师讲课之前都必须完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教师的备课已不再是单独备“怎样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备“怎样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应转变自己的备课角色,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学生的需要。 1、变教材执行者为课程的组织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信息时代教育中,除了教材,还有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和通讯技术等丰富的资源,加上统一教材的内容往往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对每个地区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择知识载体和教学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课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拓展延伸的内容比教材内容还要多,同时还须合理使用多媒体网络与课件进行教学。可见,教师要变为课程组织和教学研究的主体。 2、变单一的书写教案者为多样的备课制作者

山东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计划方案

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6〕19 号)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力争到2020 年,在我省布点较多的学科专业的主要课程中,基本实现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全覆盖,基本满足高等教育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建成基本适应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学习需要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一)更新教学观念。鼓励高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教 育技术优势,建设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适合网络教学的在线开放课程,促进形成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师生合作研讨的教学模式,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共用,提升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发挥联盟作用。积极发挥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以下简称“课程联盟”)作用,遴选资源优势突出、同类高校认可的课程,优先建设,推广应用。鼓励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通过协同创新、集成创新方式联合建设在线课程,聚集优质资源,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与应用。 专业学习参考资料

(三)强化共建共享。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实现在线课程多种形式的应用与共享,推动在线自主学习、在线测试考核、在线质量监控、线下深度学习等广泛应用,促进教学改革与相关制度建设。 (四)加强规范管理。规范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引进和对外推广程序,加强在线开放课程质量审核把关。加强教学过程和平台运行监管,防范和制止有害信息传播,保障平台运行稳定和用户、资源等信息安全。 二、课程类型 (一)根据受众面需求,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为重点,兼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最大限度地扩大受益面。 (二)根据课程应用和共享范围,省在线开放课程分为A类和B类课程。A类课程面向全省高校共享共建,B类课程面向不同区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高校共享共建。 (三)根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放模式,省在线开放课程分为随堂模式和自主模式。随堂模式指在教学周期内,教师每周固定开放相应周次教学内容的课程;自主模式指在教学周期内,教师自主安排教学内容开放进度的课程,既可在起始教学周开放全部教学内容,亦可自主分批开放教学内容。 (四)根据学习进程要求,省在线开放课程分为闯关模式和自主模式。闯关模式指学生按规定章节顺序开展进阶式学习,以 专业学习参考资料

整合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整合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课程 意识,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要突出以学生为 主体,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展现个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 那么,教师应如何整合教材、优化课程资源呢?本文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探讨在课堂 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处理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一、以课标为纲,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1.灵活地使用教材资源。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 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 【教例1】在讲授《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大胆地调整教材的结构,形成一条线 索──“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往前走。”在课堂上提出设问:(1)有形手、无形手分别代 表什么?(2)为什么需要手拉手?(3)在“往前走”的过程中,两只手的作用地位相同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在讲授《政治生活》时,结合3月召开的“两会”,调整教材顺序,结合时政热点,先讲授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让学生通过学习的关于“人大”、“政党制度”的知识更好地了解“两会”。 2.恰当地选择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就某一地区而言,其美丽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 文化、丰富的民间风俗、灿烂的建设成就、感人的英雄事迹等都可以有机地与相关的教学内 容联系起来,有的放矢、适时适度地选用,形成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把“乡土实例”或“时政 资料”等运用于教学,促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开阔信息视野,拓展思维方式,真正发挥起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 【教例2】在学生完成必修3《文化生活》后,已经掌握基本的文化生活的基础知识上,设计一节专题课。通过师生共同对《日照日报》一篇“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的文章的解读, 创设一个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化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意见。课堂教 学侧重于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获得真实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文化因不同而交流、因交流而丰富发展”的重要原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主要应表现为“导方向”、“导思路”, 放手让学生根据新闻材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我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 3.创新地开发思想政治课的实践资源。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现由“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转变,由“给出知识”向“引出活动”的观念转变,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实践舞 台上能动地获取有用的知识,提高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能力。 【教例3】在校园艺术节举行的“校园义卖”活动中,高一、高二每个班的学生都开设了 摊位,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并把学到的经济学知识用到了“校园义卖”活动中。有的同 学重视“广告宣传”战略,提前在学生网上图文并茂地对本班所出售商品的功能、特色进行宣传;有的同学重视“物美价廉”的战略,把所出售的商品的价格与校园内、外的小卖部进行了 对比,甚至还出动了“满10元可参加幸运抽奖”的绝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活动的感想中写道:“这次义卖活动,让我们明白创业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是有一腔热诚就能成功。”“或许在成功人士看来,只是一群‘不懂世事’、不明何为‘做生意’的孩子的可笑的 想法;或许这只是一个梦……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谁知道,它会不会实现呢?” 二、在“师生互动”中形成课程资源 “教学最核心的基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 基础上,坚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掌握教材基本内容,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着力于解决教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人工作总结

有关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个 人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工作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学期中,我学习新课标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以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根据实际制定各项计划,备好课,写好教案,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上课的形式和内容,难易结合,并从多方面进行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学得愉快、学得好。现将如下: 一、继续培养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在讲课中使用“启发式”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应灵活多样,切忌“呆板”、“枯燥”。“练习”是一节课中学生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主要渠道,练习的时间充足,练习的内容能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练习的形式要做到多样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谓“学以致用”。它可以是对某一节课所学知识的运用,也可以是对几节课,一个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它可以穿插在“练习”之中,但又是在“练习”基础上的一次升华。 二、加强学生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学期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多学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制作出作品,最后作品展示,让学生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通电子板报的制作,而这一课程是软件应用课,学生在五年级学习了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这些软件都是有类似之处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主要是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即布置一个任务,展示一个样品,再让学生通过看书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先自学再和同过后期的一系列练习学生的操作水平有了好大的提高。 三、注重因材施教,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的同时,我注重于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在操作时,如果完成的可以看一下还可以怎样做,或者可否做得更好;有些时候我设计多个任务,有简单的,一般的,稍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做。这样不单使学生在不同程序得到发展,更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利用计算机开展创新实践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这样,在课外我还选拔一些好的学生进行辅导,培养尖子生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通过对他们的辅导,使他们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回顾这一学期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工作中我有了欣喜的收获,也发现了不足。我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不断开拓创新,寓教于乐,让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能。

一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浅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导演”

一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浅淡信息技 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导演”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出了“源头活水”给诗人带来无比喜悦。著名教育学家袁振国老师在他的一篇序中曾语重心长地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振兴教育希望的“教师”,我想,就是我们整个教育事业的“源头活水”,。 当前,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知识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时代,我们教师的“源头活水”又在哪儿呢?专家急呼,教育信息化需要一代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擅长教学设计的教师,我觉得,努力成为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源头活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导演”教师的角色。 一、以“理念”为源头 传统的教师角色是在“粉笔+黑板”式课堂教学手段及与教科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下体现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软件为基础的电子教师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与普通教师共同担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能。如比尔.盖茨在中说:“任何地方的人都能够上到由优秀教师教授的最好的课程。”因此,信息时代的教师应侧重于成为教学工作的研究者、知识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的顾问,使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

树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教师地位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中,社会教学资源越来越来丰富,有些现代教学媒体甚至会代替教师传统的某些作用,教师将由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告诉学生“是什么”转变为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将由教学活动的操作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信息时代教师职能,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解惑”之上,做学生的的“导”师,解学生的疑惑。 2、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例的信息化教育,强调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教学过程应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构建知识意义的情景与气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支持。因此,针对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教”师应该变为“导”师,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为此而设计多种教学形式。 3、教学评价的转变。信息化教育教学评价不该:重知识,轻能力,轻智能,更轻思想和情感;重考试分数,轻平时表现;重横向比较,轻纵向比较;重共性,轻个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上则主张全面、整体、积极、有特点的评价学生的能力,主张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既要考察知识,也要考察能力和技能,还要评价情感、态度和习惯;既要考察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也要有学习性评价,进行形成性评价;既要有客观评价,也要有主观性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二、以“信息素质”为源头

新课标下课程资源的整合

浅析物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整合 摘要:新课程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出了明确专业能力要求。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又是课程资源利用的整合者,通过课程资源有目的、有组织的投放,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建构自己的理解。 关健词:初中物理课程资源教师整合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一大不足就是教学内容偏旧,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造成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枯燥无味和神秘难学之感。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物理现象,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应用于教学实际,是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亲自动手收集资源;从感性材料的展示,相关资料的引入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即使课堂形象生动,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留心生活的个性。 在新课程理论的引导下,物理教学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积极开展着。不少地方编写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作为物理教师对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如何利用?在什么时机有效利用呢? 、课程资源整合的概述 课程资源: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常把课程资源划分为以下五部分:1、自然资源:如自然风光、 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等。2、社会实践资源:如生活实践、家庭教育、社区人文、 学校环境等。3、课本资源:如教科书、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育方针、教学 4、挂图、工具书、报刊、电视、网络等。以上三种资源是最原始的课程资源。学生资源:包括学生对原始资源的自我认识和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学习所获得的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 5、教师资源: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收集者,整合者,投放者,是最具生命性 和创造性的课程资源。

高校课程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高校课程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摘要: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 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资源的利用、管理直接影响着高校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在校人数激增,高校课程资源日益紧张,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课程资源短缺、生师比偏高、无法满足规模庞大的在校生需求等问题。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优化共享,已成为各高校在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当前中国高校课程资源的共享现状,查阅相关资料,从资源共享现状,值得肯定的做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做了研究。 一.资源共享的意义和主要形式 高校课程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可谓意义重大:优质资源的有效共享,可以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提高利用率,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同时也可以使课程种类大幅增加,方便高校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从而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教学效率。 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哈弗大学的公开课,哈弗大学向全世界公开教学视频,像哲学,物理等课程,既可以让世界上的在校大学生享受到哈弗的教学成果,学到知识,感受世界一流讲师的魅力,另一方面,哈弗也能通过这种手段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于己于人都是有益无害。

高校课程资源的共享形式主要包括物力资源的共享和人力资源的共享,而物力资源资源的共享又包括教学设施的开放,如教室,实验室,机房等;图书馆资源的开放,现在好多高校之间可以互办借书证,免费到其他学校借书,如北大;网络资源的共享,中国目前正在办精品课程,好多学校有自己特色专业,办的这些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可以惠及许多人。 人力课程资源的共享主要包括教师的交流与互聘,名家资源共享,校际选课和学分共认教师的交流与互聘教师互聘主要采用聘用客座 教授,邀请名师和著名学者举办讲座或报告会种形式,但还有临时聘任、短期聘或双聘任其他高校的教师的形式,除此之外还会通过人才借用和人才租赁等一些方式和途径来引进吸收外校优秀师资力量;名家资源共享专家资源的共享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校内专家资源跨专业的共享,一是高校校际间专家资源的共享,我们学校有星期四人文讲座,请了各校的名师来我校讲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接触人文气息的机会;校际选课和学分共认,这种形式在中国最为普遍,如南京的仙林大学城,开办了120多门的选修课,还有北京的学院路,高校之间可以共选选修课。跨校选修课程可以说是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各自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的良好形式,特别是跨校选修课程能够使学生学到外校的优秀课程,聆听到外校优秀教师的教诲,这样各高校的名师资源就能够在本地区范围内发挥更多的作用。 二.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共享内动力不足

如何整合小学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如何整合小学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 ——运用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解读《空气占据空间》 周平红 作为科学启蒙课程的小学科学,并不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更强调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学习科学的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s疑的科学态度。 一、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基本内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是当代西方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促进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外部教学条件,使学习的每个内部加工阶段能与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事件一一对应起来,并揭示出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各种可控因素,使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这些因素,并把学习理论付诸教学实践。 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核心要素之一是学习的变量,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与动作技能。从教学目标来看,学习的变量是对教学目标的分类,也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分类,基本上包含了感性知识、理性知识、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态度等,大体上与小学科学课程的三个维度的目标范畴相符。教学中对学习变量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核心要素之二即是学习阶段的实现。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每一过程都有开端和结尾,因此可以把这些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加工阶段中发生的事情称为学习事件。他根据学习和记忆的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过程分为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等八个阶段。再次,从教学与学习策略来看,加涅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化,解决这一难题,取决于教师良好的设计策略、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也取决于学生本身的学习策略。 二、加涅的学习变量的分类与《空气占据空间》三维目标的实现 1. 言语信息的掌握与过程、方法目标的实现 言语信息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事实,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陈述出来。从学生的言语信息中教师可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例如本课中教师让学生上讲台讲述为什么气球不能吹起来,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2.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的掌握推动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 智力技能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智力技能与言语信息不同,言语信息与知道“是什么”有关,而智力技能与知

开发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2010年1月第29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 on Jan .2010Vol .29No .1 收稿日期:2009-11-20 作者简介:石秀竹(195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师。 开发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石秀竹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通过对怎样合理有效开发整合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整合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成长服务。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整合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0)01-0070-02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及结构 11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必要的直接条件,它是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的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21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内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是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保证。校外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对于充分实现课程目标具有重要价值,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课程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建立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强化各种公共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共享是关键。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同的地域,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独特性,相应的课程资源也各有特色;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条件、水平不同,学校和教师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也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不同,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也会有所区别。它们包括自然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资源。 31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课程资源可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而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它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如财力、人力和物力、时间、场地、媒介、环境和设备等因素。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线。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条件,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和学习环境等资源。 41课程资源的载体 课程计划、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和练习册等纸制印刷品和电子音像制品。计算机房、语音听力室、实验室、图书馆、电教馆、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体育馆和实验基地等等。 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学生家长、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等均为课程资源的载体。 二、合理有效开发整合课程资源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广泛,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课程资源。正确理解课程资源,对于实现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特别是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1课程资源的筛选 课程资源要通过筛选过滤才能确定。(1)教育哲学,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进步方向;(2)学习理论,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 — 07—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首先,要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活动整体进步的历史意义。 (1)、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看不到现代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的物质支撑,就很难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发展服务。 (2)、树立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既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从而防止技术至上主义,又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的泥坑。 (3)、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因此,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我们还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其次,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学发展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第三,教师要借助网络学习。学会利用网络学习,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基本素质。特别是新课程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因此,教师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也是校本学习的能成功实施的必备条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我校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培养实践研究》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性教学的研究》立项为子课题,所以本文就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做了如下的阐述。 信息素养包括:能够正确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是知识的基础,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类解开自然之谜的向导。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未来的教育是培养信息能力的教育,未来的人才是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才。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新信息技术正以其特有的作用震撼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获取和新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巨大作用,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但在信息敏锐度方面大部分教师还不能迅速发现对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信息的自觉性较差,经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比例较低。拥有丰厚知识底蕴的教师,能够将传

统文化素养和现代信息知识相融合。信息时代对中小学教师掌握信息检索以及Windows、Word、PowerPoint、Email、Internet Explore的操作能力等都提出了要求。在信息知识素养的层次上,大部分教师还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了解时事或出测试题的手段而已,而能够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进行网络交互式教学,利用电子邮件与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电子公告牌或自己制作的网页发布自己观点的教师还不多。其次,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间信息知识素养也差距很大,受到教学理念和年龄影响,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技术手段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校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亟待加强,能够自己制作课件的教师很少。教师利用网络查资料的效率不高,而通过网络进行过系统学习的也很少。 从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未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出发,结合学校目前教师队伍的状况,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目标和测评体系。探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师资队伍,研究信息环境对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

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 关于2013年秋冬学期选课通知 一、2013年秋冬学期享课程名单(每门课程均为2个学分) 二、共享课程教学模式说明 1)共享课程主要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即网络视频教学结合集中面授答疑、组织讨论协作学习。

2)共享课程在选课期间,为便于学生了解课程情况,安排了课程在线公开信息: ●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师团队,内容介绍,及教学设计说明; ●每门共享课程的集中面授答疑与学习讨论的时间地点初步安排;时间一般安排在周五下午及周末。 ●每门课程的教师团队采访视频;并开放一节课程视频; ●每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及期末考试时间 三、2013年秋冬学期教学运行时间安排 四、选课方式 选课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1716744197.html,,请选择所在高校后进行系统登录,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本校学号;首次登录成功后,请立即修改密码,点击“我要选课”进入共享课程版块进行选课。每位学生最多选课2门。本次选课,学生无需再另外缴纳学费。所获学分转入本校培养方案的情况可咨询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务处。自9月16日起,选、退课功能关闭。 五、其他提示 1)有效信息:本次选课的学生,必须如实填写手机和邮箱,以便及时沟通和联系。 2)在线技术支持: ?平台在线客服:可以直接在线联络“智慧空间”中“上海课程中心客服”; ?微信:“上海高校课程中心”; 3)学期结束,共享中心将向学生提供成绩单,同时将成绩报送给学生所在学校教务处。 4)如果某教学点的人数少于规定人数,将会与其它教学点合并,如果整个课程学生选修人数低于100人,该课程不适宜在共享平台上开设,因此将关闭。 5)其他未明确事宜,请咨询各校教务处。 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 2013年6月11日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发表时间:2018-12-04T20:57:40.4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3期作者:王园园 [导读] 新课改的推行下,我国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升级,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科学”取代了以前的“自然”这一科目。从“自然”到“科学”的转变,其内涵也体现出我国小学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发展。本文特从小学科学课程的探究、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教学方法研究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王园园兴仁县屯脚小学 562300 【摘要】新课改的推行下,我国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升级,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科学”取代了以前的“自然”这一科目。从“自然”到“科学”的转变,其内涵也体现出我国小学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发展。本文特从小学科学课程的探究、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教学方法研究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085-01 小学科学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科学意识,学习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动手能力,激发科学创新意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例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僵化等诸多问题。为了达到教学要求,起到小学科学教育应有的效果,小学教师必须予以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学科学教育分析 小学科学,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着系统详细的介绍: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是:“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其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科学更讲究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学生应达到“乐于动脑,勤于动手”的科学学习方法,讲究实用性和创新性。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是以往被动式的接受,而是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探究式学习。 小学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更鲜明的特点:首先,知识的综合性强,对学生要求较高。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知识;亦包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要求任课教师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掌握较好的教学方法。其次含教学内容层次丰富,对教师教学的要求较高,教师要学会把小学科学的课程在综合的基础上分类,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最后,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要求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也就需要教师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保护个性发展。 二、小学科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科学水平日渐提高,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科学人才,有必要对孩子从小进行科学教育,使之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发其科学创造潜能。人才的培养,从教育抓起,教育的起步,从娃娃抓起。因此,小学课程的开设,有其不可替代性。 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学生眼界的开阔,学生在科学课上可以学到许多在其他课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了解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领略世界各地的人文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所在。其次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科学课这一综合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掌握许多综合性的学习技能,包括探究式学习,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最后是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小学科学课程的目的所在,同时也是精髓所在,从小学开始学习科学知识,在潜移默化间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从而引导他们走向科学研究之路。因此,小学课程的开设有着重要意义,是新课改推行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各个学校必须加以重视,正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不断总结,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较年轻的小学教育学科,各个小学的科学教学经验都不丰富,也很少有先例可以借鉴,在方法的总结和课程开设等方面都遇到不少挑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有:首先是专业教师的缺位,在小学科学课程开设的初期,往往处在探索阶段,许多小学没有科学方面的专业教师,只能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担起科学教学的重任,由于教师科学素质不够高,在教学中遇到很多困难,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所以小学科学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科学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才能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带来保证。 其次是学校科学学习硬件设施的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不少学校缺乏科学教学工具,不具备科学实验的硬件能力,很多时候科学教学都是纸上谈兵,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得不到锻炼。这是不少学习小学科学教育的硬伤,所以必须加强科学教育投入,确保学校科学器材的使用和科学实验室的建设。 最后是学校不够重视,在升学考试和学生家长的压力下,有的学校过分重视语数外的教学,而忽视科学、思想品德等课程的教学,小学科学课程被边缘化。学校教师不重视科学教学,学生自然不会重视科学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科学的课程形同虚设,过于形式化,达不到教学目标,同时也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四、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研究 教育必须讲究方法,小学科学的教学也概莫能外。好的教学方法是科学教学的保证,所以有必要对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以研究,以期改进。 1.创造小学科学的学习环境,培养科学意识。这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小学科学的教学是生动有趣的,而不是僵化死板的,教师应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打造高效优质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小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的有限,难于自己获取科学知识的信息,必须教师加以引导,而课堂则是关键所在。小学科学的课堂,需要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得出科学的真理。互动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学会质疑,探究式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