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第十二章生殖生理

合集下载

第12章 无融合生殖与杂种优势的永续利用

第12章 无融合生殖与杂种优势的永续利用

一、减数胚囊中的无融合生殖 2
2、无配子生殖 减数分裂形成的胚囊中,除卵细胞 以外的胚囊分子,主要是助细胞和反足 细胞,不经过受精形成胚的现象。 3、单雄生殖,孤雄生殖或雄核发育 ☆由雄配子单独分裂产生单倍体植株 ☆花药培养情况下,花粉发育为单倍体 植株的过程也称为雄核发育。
二、未减数胚囊中的无融合生殖 1
二、未减数胚囊中的无融合生殖 2
2、二倍体孢子生殖 由于孢原或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受阻, 通过有丝分裂形成二倍体孢子和胚囊,胚由未 减数的二倍体胚囊产生。 三、孢子体无融合生殖(不定胚生殖) 不定胚起源于种子植物的孢子体细胞,主要是珠 心组织细胞,称为珠心胚,少数来自珠被胚。 不定胚由体细胞不经胚囊阶段直接发育成胚,可 称为孢子体无融合生殖。
第二节 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学
1996,国际无融合生殖研讨会 主题:开发利用无融合生殖— 植物科学的 新前沿 利用无融合生殖特性固定杂种优势,实现 杂种的永续利用,是一项有重要应用前 景的课题。
未减数胚囊是由体细胞(体细胞无孢子 生殖)或未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大孢子(二倍 体孢子生殖)发育而成,也称为二倍体无融 合生殖(diploid parthenogenesis),在保 持杂种优势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1、体细胞无孢子生殖 珠心细胞,或珠被、子房壁细胞。禾本科无 融合生殖主要采用这种方式
第十二章 无融合生殖与杂种优势的 永续利用
杂种优势 三系杂交制种法: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两系杂交:石明松发现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 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两系杂交法。 固定杂种优势? 无融合生殖(apomixis):被子植物胚珠内细胞通过无 性繁殖方式形成种子胚的过程。胚不是来自合子,而 是来自胚珠内未经减数分裂的二倍体细胞或经减数分 裂形成的单倍体细胞。 无融合生殖可以固定杂种优势:由未经减数分裂二倍体 细胞产生的胚遗传特性与母本完全相同,若母本是杂 种,无融合生殖产生的胚就可将杂种优势一代代传递 下去。

第十二章生殖习题(带答案)

第十二章生殖习题(带答案)

第十二章生殖一、单项选择1.关于睾酮的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雄性器官发育并维持成熟状态B.刺激男性副性征出现C.促进蛋白质合成D.刺激骨髓造血,使红细胞增多E.无水钠潴留作用2.睾酮由睾丸的下列哪种细胞分泌A.间质细胞B.支持细胞C.精原细胞D.精母细胞E.精子3.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合成与分泌睾酮的激素是A.FSHB.TSHC.ACTHD.LHE. GnRH4.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主要是A.雌二醇B.雌三醇C.孕酮D.雌酮E.己烯雌酚5.健康女性每个月经周期中,两侧卵巢能发育成熟的卵泡通常为A.一个B.两个C.十几个D.二十几个E.三十几个6.排卵一般发生在A.月经来潮之前B.增殖期的第3日C.分泌期的第14日D.月经周期的第28天E.月经周期的第14天7.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可分泌A.LHB.FSHC.GnRHD.人绒毛膜生长素E.孕激素和雌激素8.能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使其产生分泌期变化的主要激素是A.促性腺激素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孕激素D.孕激素和雌激素共同作用E.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9.排卵前黄体生成素出现高峰的原因是A.FSH的作用B.少量LH本身的短反馈作用C.血中高水平的雌激素对腺垂体的正反馈作用D.血中孕激素对腺垂体的正反馈作用E.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10.引起排卵的关键因素是A.GnRH 的升高B.FSH的升高C.LH峰的出现D.雌激素第一高峰的出现E.雌激素第二高峰的出现11.临床上可用哪种简便的方法来监测排卵A.测定孕激素的高峰B.测定雌激素和孕激素的高峰C.测定雌激素的高峰D.测定基础体温E.测定FSH的高峰12.月经血不发生凝固的原因是A.雌激素可阻止血凝B.孕激素可阻止血凝C.子宫内有大量的肝素D.子宫内有丰富的纤溶酶原激活物E.子宫内膜分泌大量的抗凝血酶抑制血凝13.关于月经出血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与FSH和LH的分泌减少有关B.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减少而引起C.子宫内膜血管痉挛,子宫内膜缺血、坏死、脱落D.因为子宫内膜组织中含有丰富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故月经血不凝固E.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增多而引起14.下列有关女子基础体温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随雌激素水平的波动而变化B.随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而波动C.在排卵前较低D.排卵后升高0.5℃左右E.在黄体期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上15.妊娠期内不排卵是由于下列哪种激素的作用A.雌激素B.孕激素C.雌激素和孕激素D.催乳素E.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16.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作用是A.在早孕期刺激妊娠黄体的生成B.抑制黄体分泌雌激素C.抑制黄体分泌黄体酮D.抑制母体的排斥反应,维持妊娠E.调节母体与婴儿的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17.妊娠时维持黄体功能的主要激素是A.雌激素B.孕激素C.卵泡雌激素D.黄体生成素E.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8.卵泡期,成熟的卵细胞能分泌大量的A.卵泡雌激素B.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雌激素D.孕激素E.黄体生成素二、填空题1.可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诱导排卵前峰出现,促进排卵。

《鱼类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

《鱼类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

《鱼类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第十二章生殖生殖是生物延续和繁殖种系的重要生命活动,高等动物生殖是通过两性生殖器官的活动和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实现的。

生殖器官包括主性器官和附性器官。

鱼类主性器官器官为精巢和卵巢,主性器官除产生生殖细胞外,还分泌激素,所以又称生殖腺或性腺。

附性器官雄性:输精管,某些鱼类具有交接器雌性:输卵管,某些鱼类具有产卵器大多数鱼类为雌雄异体,部分鱼类为雌雄同体包括三类:两种性腺同步发育,精卵子同时成熟,如鳉科,鯔科;雌性先熟而后变为雄性,如合鳃科的黄鳝;雄性先熟,然后卵巢发育成熟,如鲷科鱼。

第一节鱼类性腺的形态学一、精巢的形态大部分硬骨鱼类的精巢为一对延长的器官,附着在体腔背壁上,精巢向后延伸部分形成输精管,终止在直肠和输尿管之间的生殖乳突上。

硬骨鱼类的精巢与哺乳动物的一样,由间质和小叶(或小管)组成,间质位于小叶之间,由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淋巴管组成。

其中间质细胞与哺乳类的Leydig’s细胞同源,是合成激素的场所。

小叶(或小管)具有两种类型的细胞,即生殖细胞和排列在小叶或小管周围的体细胞(小叶界细胞),后者称为谢尔托立氏细胞(Sertoli cell),由它们组成小叶或小管内的小囊。

根据精子发生的模式,可将鱼类精巢结构分成两种类型:小叶型和小管型。

小叶性为绝大部分硬骨鱼类所具有,它由许多被结缔组织分隔成的小叶组成,小叶中的原始生殖细胞经历若干次有丝分裂,形成含有数个精原细胞的生精小囊。

在成熟过程中,一个生精小囊内的所有生殖细胞大都处于相同的发育阶段,随着精子发生到精子形成,生精小囊不断扩大,最后破裂,精子被释放进入与输精管相连的小叶腔中。

另一种为管状结构的精巢,即小管型。

见于花鳉科鱼类和鳉科鱼类。

这种精巢为许多小管规则地排列在外端固有膜和中央腔之间。

原始生殖细胞仅位于小管近盲端部分,随着精子发生到精子形成,生精小囊逐渐向中央腔方向移动,成熟的精子被释放入与输精管相连的中央腔。

生理学笔记——第十二章内分泌与生殖

生理学笔记——第十二章内分泌与生殖

⼀、激素的概念 1.激素是指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效能⽣物活性物质。

激素对机体⽣理功能起重要调节作⽤,但激素既不增加能量,也不增添成分,仅起"信使"作⽤。

2.激素的作⽤⽅式:(1)远距分泌:经⾎液循环,运送⾄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作⽤;(2)旁分泌:通过细胞间液直接扩散⾄邻近细胞发挥作⽤;(3)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经垂体门脉⾄腺垂体发挥作⽤。

(4)⾃分泌: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返回作⽤于该内分泌细胞⽽发挥反馈作⽤的⽅式。

⼆、激素的分类和作⽤原理 1.含氮类激素:包括蛋⽩质、肽类、胺类。

此类激素相当于“第⼀信使”,与细胞膜受体结合,激活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引起的细胞内第⼆信使物质如cAMP、Ca2+、cGMP等浓度的变化,从⽽发挥⽣理作⽤。

2.类固醇激素:包括肾上腺⽪质激素和性激素。

胆固醇的衍⽣物——1,25-⼆羟基维⽣素D3也被作为激素看待。

此类激素可以通过细胞膜,与胞浆受体结合形成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然后进⼊细胞核内,激素与核内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核受体复合物,进⽽启动或抑制DNA的转录过程,从⽽诱导或减少新蛋⽩质的⽣成,发挥特有的⽣理作⽤。

三、激素的⽣理作⽤ 1.通过调节蛋⽩质、糖、脂肪及⽔盐代谢,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2.促进细胞的分裂、分化,调节⽣长、发育、衰⽼等过程。

3.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活动,与学习、⾏为、记忆等相关。

4.促进⽣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调节⽣殖过程。

5.激素作⽤的⼀般特性:(1)信息传递作⽤;(2)相对特异性;(3)⾼效能⽣物放⼤作⽤;(4)激素间存在协同作⽤或拮抗作⽤。

四、下丘脑的内分泌机能 1.内分泌细胞: 神经内分泌⼤细胞:起⾃视上核、室旁核,纤维投射到神经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各种释放激素或释放抑制激素,经垂体门脉到达腺垂体的各种靶细胞。

2.下丘脑激素的化学本质:都为肽类激素。

12第十二章 男性生殖系统

12第十二章 男性生殖系统
“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供临床、口腔、护理、助产专业使用)
组织胚胎学
目录
• 绪论 • 第八章 内分泌系统
• 第一章 上皮组织
• 第二章 结缔组织 • 第三章 肌组织 • 第四章 神经组织 • 第五章 循环系统 • 第六章 免疫系统 • 第七章 皮肤
• 第九章 消化系统
• 第十章 呼吸系统 •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 • 第十二章 男性生殖系统
微结构特点。间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分泌雄激素(androgen),主要是睾酮,可促进精子
的发生,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和性功能等。
第二节 生殖管道
一、附睾
附睾(epididymis)分头、体、尾三部分。头部主要由输出小管组成,体、尾主要由附睾管组成。 (一)输出小管 输出小管(efferent duct)是与睾丸网连接的8~12 条弯曲小管,远端与附睾管相连。输出小管 上皮由高柱状纤毛细胞和矮柱状无纤毛细胞相间排列组成,故管腔不规则,上皮基膜明显,其外有 薄层环形平滑肌(图12-6)。无纤毛细胞有吸收生精小管分泌的液体的功能,纤毛的摆动和平滑肌 的收缩有助于精子的运送。
含精子,它的排出有冲刷尿道精子的作用。交感神经的兴奋也会使前列腺平滑肌收缩。促使前列腺
液排出,膀胱括约肌也发生收缩,精液被排入后尿道,通过一系列的反射动作及会阴部肌肉的协调 收缩将精液排出前尿道,完成整个射精。
第三节 附属腺
一、精囊
精囊(seminal vesicle)又称精囊腺,是一对呈长椭圆形的囊状小体,长约10.0—15.0cm,宽约1.0— 2.Ocm。它位于前列腺底的后上方、输精管壶腹的外侧、膀胱底与直肠之间。精囊主要由迂曲的小管 构成,表面凹凸不平,呈钩回状,切面内袋形或憩室样管状结构,黏膜皱襞高而细,多分支并连接 成网。精囊上端游离、膨大部为精囊腺底;下端细小,为精囊腺的排泄管,与输精管壶腹末端汇合

第九版生理学第十二章 生殖

第九版生理学第十二章 生殖
(一)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调节
➢ 青春期前:下丘脑GnRH分泌和腺垂体FSH和LH的分泌都处在 很低的水平
➢ 青春期后:下丘脑合成GnRH增加,并以脉冲式释放的形式分 泌,经垂体门脉系统作用于腺垂体,促进腺垂体分泌FSH和LH 影响睾丸功能
(二)睾丸内的局部调节
睾丸内各种细胞间分子网络影响生精过程
第四节
性生理与避孕
作者 : 倪鑫
单位 : 海军军医大学
生理学(第9版)
一、性成熟(sexual maturity)
➢ 男性: 生殖器官的发育、男性第二性征的出现
➢ 女性: 生殖器官的发育、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
生理学(第9版)
二、性兴奋与性行为
➢ 男性: 阴茎勃起和射精
➢ 女性: 阴道润滑 阴蒂勃起 性高潮
(二)月经周期的分期
➢ 卵泡期(增生期):月经周期的1~14天,卵泡快速生 长、雌激素分泌增加、子宫内膜增生增厚、腺体增多
➢ 黄体期(分泌期):月经周期的14~28天,排卵后黄 体形成,孕激素和雌激素分泌增加、子宫内膜进一步增 加,分泌功能增强,基质细胞蜕膜化
➢ 月经周期的16~19天为着床窗口期 ➢ 月经期:与卵泡期早期重叠,雌、孕激素水平突然降低, 子宫内膜剥落出血
卵子的发生及生命历程
生理学(第9版) 不同发育阶段的卵细胞
生理学(第9版)
2. 卵泡的生长发育 (1)卵泡的分类及结构和功能特点
➢ 原始卵泡:初级卵母细胞和单层梭形颗粒细胞 卵巢中原始卵泡数代表卵巢储备 ➢ 初级卵泡:初级卵母细胞和单层或复层立方状 颗粒细胞 ➢ 次级卵泡(窦状卵泡):窦腔,内、外泡膜层 ➢ 成熟卵泡 : 直径约20cm 左右,分泌雌激素增加
着床的重要事件

第十二章女性生殖系统

第十二章女性生殖系统

二、子宫的微细结构
(一)子宫壁的组织结构 外膜:为浆膜,覆盖子宫的大部分 肌层:由平滑肌构成,很厚,肌纤维束交错走行 内膜:又称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功能层:浅层,约占4/5,月经周期中可脱落。
基底层:深层,约占1/5,经期后能增生修复 功能层。
子宫壁的组织结构
子宫内膜的血管
子宫内膜的血管 来自于子宫动脉, 在肌层内形成基层 动脉,弓形动脉发 出许多小动脉,主 干进入功能层,称 螺旋动脉。而分布 与基底层短小分支 称基底动脉。
女性会阴及盆底肌
基础与临床
“酒窝征”与“橘皮样”变
当乳腺癌侵犯乳房悬韧带时,纤维组织增生,韧带缩短, 向内牵拉皮肤,导致皮肤表面出现凹陷,称“酒窝征”。在 乳腺癌晚期,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受阻, 出现皮肤水肿,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会阴撕裂
分娩过程中,阴道口及周围组织由于受到胎头压迫发生水 肿,或因会阴过紧、胎儿过大等原因,导致胎头即将娩出时, 发生会阴撕裂,严重者甚至会撕裂到肛门。因此助产时要注意 保护会阴,临床上有时通过会阴切开术来防止会阴撕裂。

尿生殖三角 肛门三角 狭义会阴:
肛门与女阴之间,其深部 有会阴中心腱。 产妇分娩时,助产士保护会阴是什么意思?
57
会阴 perineum
尿生殖三角 肛门三角
58
附:会
二、肛区的肌和盆膈
肛提肌 尾骨肌

肛门外括约肌
盆膈由肛提肌、尾骨肌及覆盖于两肌上、下面的盆膈上筋 膜和盆膈下筋膜构成,形成盆腔的底,中央有直肠通过。 盆膈封闭骨盆下口,具有支持和固定盆内脏器的作用,并 与排便、分娩等有关。
卵巢悬韧带
卵巢位臵主要靠 韧带维持。卵巢 悬韧带为起自小 骨盆侧缘,向下 至卵巢上端的腹 膜皱襞;卵巢固 有韧带起自卵巢 下端至子宫输卵 管结合处后下方

研究生考试-《西医综合》-生理学- 第十二章 生殖练习题库

研究生考试-《西医综合》-生理学- 第十二章 生殖练习题库

研究生考试-《西医综合》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练习题库[单选题] 1、在妊娠过程中胎盘分泌的hCG何时达高峰?()A 卵子受精的第5~6天B 妊娠2~3周C 妊娠4~5周D 妊娠8~10周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卵子受精后第6天左右,滋养层细胞开始分泌hCG,到妊娠8~10周时达到高峰,随后分泌逐渐减少,到妊娠20周左右降至较低水平,并一直维持到妊娠末期。

[单选题] 2、下列关于雌激素生理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使输卵管平滑肌活动增强B 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C 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和腺体分泌D 刺激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雌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①雌激素可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诱导排卵前LH峰的出现而诱发排卵;②能促进子宫发育,引起子宫内膜增生、腺体数增加,雌激素也能促进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使子宫收缩力增强,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③促进输卵管运动,有利于精子与卵子的运行;④使阴道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糖原含量增加,阴道分泌物呈酸性而增强阴道的抵抗力;⑤促进乳腺发育,刺激乳腺导管增生,出现并维持女性第二性征;⑥广泛影响代谢过程,对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骨骼代谢及水盐代谢均有影响。

C项,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和腺体分泌,而非抑制。

[单选题] 3、女性月经周期中,月经来潮是由于血中的()。

A E2浓度下降,P浓度升高B E2浓度升高,P浓度下降C E2和P浓度均下降D FSH和LH浓度均下降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月经来潮的发生机制:卵巢内的黄体退化,雌激素(E)和孕激素(P)分泌量骤然下降,子宫内膜缺乏性激素的支持,引起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动脉发生收缩、痉挛,造成子宫内缺血、缺氧,子宫内膜的功能层失去营养而剥落、出血,经引道流血,即为经血,故称为月经期。

[单选题] 4、睾丸间质细胞的功能为()。

A 分泌抑制素B 分泌雄激素C 营养生精细胞D 支持生精细胞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睾丸的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支持细胞营养、支持生精细胞并分泌抑制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单选题] 5、雌激素的生理功能不包括下列哪项?()A 可协调FSH促进卵泡发育B 可诱导LH高峰C 是导致排卵的直接原因D 可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导致排卵的直接原因是黄体生成素(LH),并不是雌激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生殖生理
基本要求
1.了解阴茎勃起和射精,受精、着床、妊娠维持及激素的调节,分娩与授乳。

2.熟悉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3.掌握睾丸和卵巢的功能及其调控,月经周期,下丘脑腺-垂体-性腺(睾丸和卵巢)的关系。

基本内容与基本原理
一、男性生殖
㈠ 睾丸的功能
1.生精作用:
1)精子生成部位:曲细精管。

曲细精管由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

2)精子生成过程:
⑴ 精原细胞增殖期 ⑵ 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⑶ 精子分化期
→→——→3)支持细胞的作用:
⑴ 支持和营养精细胞
⑵ 分泌抑制素,抑制FSH
⑶ 吞噬精子残体和变性生精细胞
⑷ 产生雄激素结合蛋白(ABP),使曲细精管内睾酮↑
⑸ 构成血-睾屏障
4)精子运输与射精:
曲细精管(生成精子) → 附睾(精子发育成熟,获得运动能力) → 输精管及其壶腹部(贮存精子) → 射精(正常男子射精量3-6 ml/次,含精子数量0.2-4亿/ml,低于0.2亿精子不易受精)
2.睾丸内分泌功能
1)雄激素的合成: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睾酮)。

胆固醇→孕烯醇酮→17α-羟孕烯醇酮→脱氢异雄酮
↓ ↓ ↓ 胆烷醇酮
孕酮———→17α-羟孕酮—→雄烯二酮—→ 异雄酮
↓↑ 雄 酮
睾 酮 —→双氢睾酮(生物活性最强) 2)睾酮的主要生理作用:
⑴ 维持精子作用
⑵ 维持正常的性欲
⑶ 促进正氮平衡
⑷ 促进蛋白合成,特别是肌肉和生殖器官
⑸ 刺激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促进男性副性征的出现并维持正常状态
⑹ 促进骨骼生长和钙磷沉积及红细胞的生成
⑺ 抑制LH分泌

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FSH:卵泡刺激素
LH:黄体生成素
ABP:雄激素结合蛋白
精子生成
二、女性生殖
㈠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及少量雄激素。

1.卵巢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
在卵泡期,卵泡内膜细胞在LH刺激下将胆固醇合成雄烯二酮,转入颗粒细胞,在芳香化酶的作用下合成雌激素,称为雌激素合成的双重细胞学说。

即:
LH
↓ FSH
cAMP↑↓
↓ 芳香化酶
胆固醇 —————→雄烯二酮 —→入血 —→雄烯二酮—————→雌激素—→ 入血 内膜细胞颗粒细胞
雌激素合成双重细胞学说
在黄体期,黄体内膜细胞主要分泌雌激素,颗粒细胞主要分泌孕激素。

外膜细胞和卵巢间质细胞合成少量雄激素。

2.卵巢甾体激素的生理作用
效应器官 雌激素 孕激素
卵巢 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
内膜 增殖期 分泌期
宫颈 粘液量大而稀薄 粘液量少而稠,不利于精子穿透 子

肌肉 兴奋性提供,对催产素敏感性增强 兴奋性降低
乳腺 导管与结缔组织增生,乳头、乳晕着色 腺泡与导管增生
输卵管 上皮细胞增生、分泌与运动增强 抑制输卵管节律性收缩幅度
副性征 促进女性副性征出现与维持
阴 道 上皮增生、角化,糖原颗粒增多 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代 谢 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发育
提供载脂蛋白含量
降低血胆固醇浓度
高浓度有轻度保钠保水作用
能量代谢增强
基础体温升高(产热作用)
促进水、钠的排泄
骨组织 刺激成骨细胞活动
抑制破骨细胞活动
加速骨的生长
神 经 对下丘脑起正反馈作用 对下丘脑起负反馈作用
1.概念:随卵巢周期变化,子宫内膜出现周期性剥落,产生流血的现象称为月经。

女性生殖周期称为月经周期,又称子宫周期。

2.分期:
1)依据子宫内膜分期:月经期、增殖期、分泌期。

2)依据卵泡和排卵分期:卵泡期(排卵前期)与黄体期(排卵后期)。

LH峰:血中雌激素、孕激素低水平→对FSH和LH负反馈抑制解除→使FSH和LH增加→引起雌激素增多→雌激素对下丘脑起正反馈作用→GnHR增多→刺激FSH和LH分泌→以LH分泌明显→LH峰。

LH峰是引起排卵的关键因素。

4.比较激素、卵泡、子宫内膜在卵泡期与黄体期的变化
卵泡期(排卵前期) 黄体期(排卵后期) 比较项目
月经期(第1-4天) 增殖期(第5-14天) 分泌期(第15-28天) 血中激素水平
雌激素(E2) 很低 渐增至顶峰(排卵前一日)达第二高峰后下降
孕酮(P) 很低 略增高 达高峰后下降
促卵泡激素(FSH)渐增 下降后又上升 逐渐下降后略升
黄体生成素(LH) 低 较大增高达高峰(排卵日)逐渐下降 卵泡发育 初始 逐渐成熟,第14天时排卵黄体后期萎缩退化 子宫内膜变化 剥落、出血 修复、增厚,腺体不分泌 血管充血、腺体分泌

抑制 ―――→促进
妊娠是新个体产生的过程,包括受精、着床、妊娠的维持、胎儿的生长及分娩。

1.受精与着床
1)受精:成熟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2)精子获能:精子必须在雌性生殖道停留一段时间后,才能重新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一般只有一个获能的精子可能与卵子相遇而受精。

3)着床:
⑴ 定义:受精卵不断分裂形成胚泡,胚泡植入子宫的过程。

⑵ 着床的三个阶段:定位、粘着、穿透。

⑶ 着床的必备条件:
① 透明带消失;
② 胚泡滋养层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合体滋养层细胞;
③ 胚泡与子宫内膜同步发育与相互配合;
④ 孕激素与雌激素使子宫出现敏感期。

⑷ 着床成功的关键在于胚泡与子宫内膜及时与适宜的相互作用。

2.妊娠的维持与激素的调节
妊娠的维持依靠垂体、卵巢和胎盘分泌的各种激素的相互配合。

胎盘是妊娠期的重要内分泌器官。

胎盘分泌 主要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人绒毛膜生长素雌激素 孕激素
生理作用 ①刺激母体黄体继续
分泌孕激素
②降低淋巴细胞活
力,防止母体产生
对胎儿的排斥反
应,起安胎作用①促进生长作用
②调节母体与胎
儿的代谢,促
进胎儿生长
①通过产生PG,增加子宫
胎盘之间的血流量
②促进子宫和乳腺生长
③松弛骨韧带和调节母体
与胎儿的代谢
①维持子宫内膜及蜕膜
②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
动,防止胎儿被母体
排斥
③降低子宫的收缩性
④促进乳腺腺泡的发育
特点 妊娠8~10周,hCG分
泌达高峰。

胎盘产生的雌激素主要是雌三醇
临床应用 检测母体血或尿的
hCG,诊断早孕指标
基本概念与基本问题 一、基本概念
1.生殖(reproduction)
2.雄激素(androgen)
3.抑制素(inhibin)
4.下丘脑-腺垂体-睾丸轴
(hypothalamus-adenohypophysis-testes axis)5.月经(menstruation) 6.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
7.LH峰(LH surge)
8.受精(fertilization)
9.精子获能(capacitation of spermatozoa) 10.着床(implantation)
二、基本问题
1.述雄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2.睾丸是怎样产生精子的?
3.睾丸支持细胞有哪些作用?
4.简述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5.简述雌激素分泌的双重细胞学说。

6.何谓雌激素的局部正反馈及中枢性正反馈?
7.试述月经周期中激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变化。

8.试述月经周期形成的机制。

9.受孕后有哪些机制可继续维持妊娠?
10.日常用雌激素和孕激素复合避孕药的主要避孕机理是什么?
11.什么是受精?它是在什么部位进行的?
12.受精卵怎样在子宫内着床?
13.妊娠期间内分泌有哪些变化?
14.胎盘可分泌哪些激素?各有何作用?
15.乳腺发育和乳汁的分泌受哪些因素影响?
本章总括
男性生殖 睾丸:精子生成(部位/过程/运输/射精)/支持细胞/睾酮(合成/作用)/调节
女性生殖 卵巢:雌激素(合成/作用)/孕激素(作用)/月经周期(激素-卵泡-子宫内膜)/调节 妊娠:受精/着床/妊娠维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