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国际协调的衡量

合集下载

论会计国际协调

论会计国际协调

论会计国际协调一、会计国际协调的概念国际会计协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会计协调泛指缩小和协调各国会计存在的种种差异,狭义的国际会计协调是指对各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协调。

一般认为,国际会计协调主要是指狭义的国际会计协调。

通过对上述定义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对会计国际协调作一初步的概括:即协调旨在增进各国会计标准的趋同和可比性,限制各国会计标准的差异程度和差异范围,减少其内在的逻辑上的冲突,寻求各国会计标准的统一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协调应包括会计准则的协调和会计实务的协调;协调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其最终的理想的目标是标准化;协调与国家特色是相辅相成的,有国家特色才需要协调,也只有国家特色才是推动国际会计理论和实务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因此,协调不应被误解为要消灭特色,而是对特色的协调;一些国际性组织和专门机构的积极活动将有助于会计的国际协调。

二、会计国际协调的目标会计国际协调从理论上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目标,美国著名国际会计学家乔伊(Frederick D.S.Choi)和缪勒(Gerhard G.M ueller)概括指出,会计的国际协调实际上可以有两种思路:一是标准化,就是要制订和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来取代各国的会计准则。

这一思路又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如”绝对相同性”,即要求全世界通行一套会计准则和一个报表体系与格式;”环境相同性”,即推崇在类似环境条件下的统一会计与报告模式,但可保留不同环境条件之间会计制度的差异,又可称为”有限的统一”。

二是协调化,协调化不同于标准化,因为它并不要求以全球统一会计准则取代各国的会计准则,但是协调化要求各国会计准则通过不断的协调能求同存异,增进共同的内涵,逐步缩小不同会计准则制度之间的差异,提高不同国家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

三、会计国际协调的方式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会计国际协调的方式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单边协调和多边协调。

浅析会计国际协调

浅析会计国际协调
1 计 差 异 . 会
J . m e 和AG i r . S ul ..o  ̄其合 著的 《 M a s Pe 国际会计 : 评论》 18 ) (91中 写到 :协调就是意图归纳不同的制度 , 把多样化 的实务并入 “ 是 和组合成能产生共同写作结果 的有序机构 的过程, 是减 少差 异
的过程 。可 比性 ,标准化或统一性 与协调化是不同的概念 。”
F .C oC . o 和GKM e在其合 著的《 . S hi . F s ..ek D . ,A r t 国际会 计》 第三 版 中写到 :协调化是对会计实务 的差异设定 限度 , “ 以增加其可 比 性的过程。” 0 4 在20 年该书第 四版 中仍然沿用该定义。 综上所述 , 笔者认 为 , 会计 国际协调有 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 协调 的手段是 限制或者 减少制度 和实务差异 ;协调是 一个过
(9 1 中认为 : 计 国际 协调 是指 “ 18 ) 会 通过对会 计惯例 的差异程
可 比性是财务 报表 的使 用者在不 导致导 向错 误 的前 提下 分析 和利 用这些信息 , 可比性允 许一定程度的差异存在。协调 化 的程度 可 以用 可 比性来度 量 ; 之 , 反 协调化最 直接 的结果 或 者说要求 , 就是 国际财务报告的可 比性。
不同国家间的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
是会计 国际协调最为重要 的背景条件 。

() 1会计差异 的大小。当企业从 一种会计基础调整为另外 种会计基础时 ,通过观察其 收益 和股东权 益数字的变化 , 有
会计 改革
助 于说 明不 同国家会计差异 的程度 。 各国还未能发现简单易行
会计 改革
浅 析 会 计 国 际 协 调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摘要]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其国际协调首发在会计准则的协调。

本文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概念、目标及方式入手,讨论国际协调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前景,并对我国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出一般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前景建议一.关于会计准则协调的界定从各国的会计准则的比较来看,会计准则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与法律对会计准则的制约程度、制定会计准则所依据的会计观念、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及内容详略等都有不同。

由于各国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因此进行会计准则间的国际协调成为必要。

何谓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呢?说法不一,有会计国际协调,国际会计协调,会计国际化等,但实际上都是指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即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它包括认识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特性,并将他们的目标进行调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化,减少或消除障碍,增加险乎之间的共同点,使之趋向可接受的程度,从而使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和等同性。

从这里大致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即使增强世界各国会计实务信息的可比性,并使之逐渐趋向一致性;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主要问题是消除障碍,借助与一些国际性组织和专门机构的活动进行,划定一定的差异范围,保留某种可选择性和折中性而实现的。

一般来说,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国际规范化或标准化进程的先行阶段。

这个阶段是基于目前会计国家化的现实情况,为消除各国会计准则差异,促进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发展而不可逾越的阶段。

尽管人们对国际会计协调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对各国会计准则的协调。

当然,各国的种种会计差异,如会计立法差异、会计惯例差异等,也最终都要反映到会计准则上来。

而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正是这种“协调”的立足点。

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种有目的的国际性活动,其最终或最高目标是建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协调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目标实际上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标准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统一性;其次才是提高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过协调,在各国较好地实现其经济目标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使各国会计准则在一定的范围或界限内趋于一致,以建立一个可比较的框架。

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与国际协调

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与国际协调

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与国际协调会计标准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对于保障信息质量、提升信息透明度、提高全球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会计标准建设必须与国际接轨,提高与国际标准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我国会计标准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吸收国际通行会计准则的优点。

国际会计准则(IFRS)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会计准则,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具有广泛认可和应用。

我国应该积极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编制思路和理念,借鉴其经验和成果。

IFRS在确定财务报表项目时注重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注重真实与公允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些思想都应该被我国会计标准所吸收与采纳。

我国会计标准建设应注重准则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一个良好的会计准则体系应该具有完整的识别与计量基准、一致的记录和报告要求以及合理的披露要求。

我国会计标准的发展应当以体系建设为核心目标,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

与此我国会计准则的各要素之间应当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也需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注重发展的阶段性和可操作性。

我国经济的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了会计标准建设必须顾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在借鉴国际会计标准的基础上,我国会计标准建设应当根据我国经济实际,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需求,重视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会计准则应当简洁明了、易于操作,并且降低中小企业的财务负担。

我国会计标准建设还需要加强与国际标准的沟通与协作。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IC)合作推进了全球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应用。

我国应当加强与IASB和IFRIC的合作与联系,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过程,提出我国的意见和建议,争取更好地反映我国的利益和特点。

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与国际协调是必然的趋势。

我国会计标准应当借鉴国际经验,注重准则体系的完整性,顾及我国国情的特点,并加强与国际标准的沟通与协作。

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的论述

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的论述
会计准则 的协调对发展 国际 准则委员会向世界推广 国际会计准则 的工作 。并且 , 范围来 有利于作 出判断和决策 。所 以说 , 从 看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包含 了国际会计准则协调 的内容 , 因 贸易具有很大 的推动作用。
此, 后者属于前者 的一个组 成部 分 会计 准则的国际协调从其
准 则的差异 , 在各方认 可的基 点上达成一致的过程。 三、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意义 四、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会计准则 的国际协调是一种必然趋势 , 这种协调涉及 到与
态推行某 种标准的情 况 。 协调各 方面通过沟 通、 谈判、 协调 , 采 公司内部经营情况的对 比、 分析和考 核评价 。 取放 弃 ( 弃 自己已有 的标准) 改进 ( 放 、 改进 已有 的实务) 接受 、 3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化有利于推进国际 贸易。在世界
( 受它方 的建议) 退让 ( 某一 谈判上让 步) 提 高 ( 高 自己 经济 国际化 的今天 ,任何一 个 国家都 不能孤立于世 界经济 之 接 、 在 、 提
准则 进 行 国际 协调 .
【 关键 词】 计准则; 会 国际化协调; 国际贸易
会计准则 的作用


世 界大 战以后, 国际 间的经济竞争 日趋激烈 。企业要 想在竞争
() 1会计得 生存 和发展 , 就必须改进经营管理 , 速技 术进步 , 加 使产
具体会 计核算业务 时有 了统一 的, 比的核算标准 , 可 使全 社会 品不 断地更新换 代, 理而节约地 利用 资源 , 一切都 需要大 合 这 所有 企业 都能相对 客观 、 正地进行会计 核算 , 而规 范 了企 量 的资金。我 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也需要大量 的外来投 公 从
4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化能使企业会计部 门节省开 支, . 降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会计信息质量:回顾与评价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会计信息质量:回顾与评价
比较不 同国家 ( 地区 ) 同公 司之 间的会计信息 质量 差异 , 以在 不 可

B r 等 ( 0 5) 2 国家 ( 区 ) at h 2 0 以 3个 地 的公 司为样本 , 分析 了 使 用国际会计 准则对 会计 信息质量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B r at h 等 ( 0 5) 2 0 考察 了使用 国际会计准则 的公 司与 不使用 国际会计 准 则 的公 司 ( 不包含使用 美 国 G A A P的公 司 ) 在会计 信息质量和权 益资本成本方 面的差 异 ,以及 当前 使用 国际会计 准则的公司在使 用 国际会计准则之前 和使用 国际会计 准则之后在会计 信息 质量 和
动虽有一定 的影响 , 影响并 不 十分重要 。随着跨 国公司 的不 断 但
发展壮 大和国际资本市场 的逐 步形成 , 各个 国家或地 区之间 的经 济交往越来 越频繁 , 济联系也越 来越 密切 , 经 要求减 少或 消除不 同国家或地 区会 计准则差异 的呼声也 E益 高涨 , t 会计准则 的 国际 协调便应运 而生。 会计准则 国际协调的根本原 因在于经济全球化
著差异 , 因此 , 欧洲 国家应 进一步加 强会计准则 的国际协调 , 从而
量 的会计信息 , 以便不 同国家或地 区的投资者 与其他会计 信息使 用者及 时作 出正 确 的经 济决策 ,从而 优化全 球范 围内的资 源配
置 , 高经 济效益 。为 了全 面分析和评 价会计准则 的 国际协调是 E F U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会计信息质量 : 回顾与评价
暨南大学 王 华 刘晓华
在 经济不太 发达 、 国际经济交 往不 太多 的情况 下 , 各个 国家
或地区之 间会计准则 的差异 对各 个 国家 或地 区 的经济与 政治 活

会计准则的全球化和国际协调

会计准则的全球化和国际协调

会计准则的全球化和国际协调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会计准则的全球化和国际协调成为当今会计领域的重要议题。

全球化和国际协调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统一的会计准则体系,促进跨国公司之间的财务信息比较和交流,提高全球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全球化的会计准则意味着各国之间的会计准则要趋于一致,以便更好地进行跨国贸易和投资。

然而,由于各国的法律、文化和经济环境的差异,会计准则的全球化并不容易实现。

因此,国际协调成为实现全球化的关键。

国际协调是指各国之间就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应用进行合作和协商。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其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

IFRS的普及和应用,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财务报告更加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然而,尽管IFRS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障碍。

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体系存在差异,导致IFRS的应用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由于IFRS的不断修订和更新,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和适应新的准则,增加了其财务报告的复杂性和成本。

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IFRS的采用程度和执行力度存在差异,影响了全球范围内财务信息的比较和交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协调需要加强。

首先,各国之间应加强沟通和合作,促进会计准则的统一和一致性。

其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应加强对IFRS的解释和指导,以便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准则。

同时,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加强对IFRS的监督和执行,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学术界和专业机构应加强对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除了国际协调,会计准则的全球化还需要考虑到各国的特殊情况和需求。

在制定和应用会计准则时,应充分考虑到各国的法律、文化和经济环境的差异,确保准则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同时,应鼓励各国在特定领域进行会计准则的创新和发展,以满足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协调化分析

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协调化分析

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协调化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协调化情况。

在国际会计原则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会计制度在受到国际会计原则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较大,我国会计人才素质与国际会计人才标准存在一定差距,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与国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程度不尽相同,我国会计监管体系在适应国际会计监管标准方面仍有待提高。

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之间的协调化仍需要持续努力和改进,以促进我国会计领域的发展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国际会计原则、我国会计制度、国际会计准则、会计人才素质、国际会计人才标准、会计信息披露、国际会计信息披露、会计监管体系、国际会计监管标准、协调化分析、结论。

1. 引言1.1 引言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健康。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也在逐渐统一和完善,这对我国的会计制度和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国际会计原则对我国会计制度的影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我国会计人才素质与国际会计人才标准的差距、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与国际会计信息披露的比较以及我国会计监管体系与国际会计监管标准的适应情况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之间的协调化情况,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会计实践的发展,推动我国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 正文2.1 国际会计原则对我国会计制度的影响一、规范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国际会计原则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参考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研究和调整,使我国会计准则更趋于规范和国际化。

国际会计原则的影响使我国会计准则更加符合国际规范,提升了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

二、推动我国企业应对国际竞争国际会计原则的趋于统一,促使我国企业更加注重财务报告的国际化和规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国际协调的衡量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掀起了对会计国际协20调进行定量研宄的热潮,这既包括对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协调程度的衡量,也包括对会计协调效果的检验。

而国内关于会计国际化的研宄仍大多集中于定性分析,真正深入研宄国际差异,并确定我国会计国际协调对策的却不多见。

特别是在国外学者己经开始运用我国的经验数据研宄中国会计国际协调问题的情况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本文拟将有关会计国际协调衡量的国内外研宄做一梳理,并对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衡量提出初步构想。

一、会计实务协调的衡量(一)描述性统计法这是西方学者早期采用的比较简单的方法(EvansandTaylor1982Nobes1987)通过计算样本中符合相关准则规定的公司数目或所占百分比来衡量协调度,数目或百分比越大,协调度越高。

但是,这些研宄都没有给出总体的协调度,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跨年度的,也没有对衡量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后来这种方法逐渐被指数法和统计模型法代替。

(二)指数法1988年VanderTas首开指数法研宄之先河,他借用了经济学中行业集中度指数来衡量会计协调程度。

就行业集中度而言,最大值代表行业垄断,市场中只有一家企业,最小值代表完全竞争状态,市场上有为数众多的同类企业,中间值代表不完全竞争状态。

应用到会计协调中,指数的最大值代表不同的企业仅使用一种会计处理方法(绝对统一)最小值代表每个企业都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绝对多元)中间的指数取值代表允许选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多寡。

VanderTas提出了三个指数:H指数、C指数、I指数。

其中,H指数和C指数用来衡量国内的协调程度(在不考虑国界的情况下,从国际投资者或信贷人的角度,也可用于衡量国际协调度),I指数用于衡量国与国之间的协调程度。

1.H指数赫芬达尔指数(HefndahlIndex)简称H指数。

在会计协调中,“H 指数用于衡量财务报告中每一项目的可比程度,这种衡量建立在可以对该项目进行比较的财务报告数量的基础上”(Vande「Tas1988)H指数的计算公式为:H=fp,其中:n=备选会计方法数;Pi=第i种会计方法i=i的使用频率。

2.C指数H指数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缺点是没有考虑多重报告(MuftipleReporting)的情况,因为它假定每一个企业只能选择备选方法中的一种。

而实际上未必如此,有的公司会同时采用几种备选方法并相应编报多重报告,在此情况下可以采用C指数法。

如果两个公司使用同样的会计方法,或者是其中一个公司(或两个同时)提供附加信息使之可比,那么这两个公司就称为可比“公司对”。

通过可比的“公司对”与那些可能的“公司对”相比较,衡量会计实务的协调程度。

C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i=备选会计方法数,Xj=采用第j种会计方法的公司数,Xjk=同时采用第j种、第k种会计方法多重报告的公司数,Xjkl……,Sj……依次类推,CX采用第j种会计方法的可比“公司对”,c2jk……,q……依次类推,C〖=可能的“公司对’,n=公司总数。

Vande「Tas所提出的C指数实际上是一种不区分国界的公司会计处理方法的测量,可比的“公司对”和可能的“公司对”可能来自于同一国家,也可能来自于不同国家。

这种方法淡化了国界概念,虽然能从总体上把握国际协调度,但不能确定一国之内和国与国之间的会计协调度。

为了克服这种缺陷,A「che「等(1995)将C指数分解为国内C 指数(within—country)与国际C指数(between—coun?try)3.i指数从准则制定者的角度来看,有意义的国际协调应当是在国内协调的基础上国与国之间的协调。

无论H指数还是C指数,都不能很好地将国内协调与国际协调结合起来进行衡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VanderTas提出了I指数。

I指数是每一种会计方法在各国应用频率之积的加总。

公式式中:m=备选的会计方法,n=国家,M=备选的会计方法总数,N=国家总数,Pmi=第m种会计方法在第n个国家的使用频率,1/(n—1)是修正因子。

I指数能够客观合理地量度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度,但也存在缺陷。

与H指数使用简单加法不同,I指数是乘积之和,对0值非常敏感,计算中一旦有0值出现,将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作为一项修正,Herrmann等(1995)提出用0.01代替可能出现的频率0值,用0.99代替可能出现的频率1值,提高了计算的精度。

国外学者围绕指数法的应用开展了一系列的研宄。

E-menyonu等(1992)以英国、法国、德国78家公司的***年年报为对象,运用I 指数衡量国际协调度;Archer等(995)采用C指数检验了英、法、爱尔兰、比利时、荷兰、瑞士、瑞典、德国的国家协调度。

Hermann等(995)应用I指数、校正I指数、卡方检验等方法衡量了英、丹麦、法、比利时、爱尔兰、荷兰、葡萄牙、德国(欧盟国家)的国际协调度。

然而,这些研宄都只是依据样本计算了各种指数值,没有给出相应的标准差和总体的置信区间,从而无法在统计意义上进行协调度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

Canibano等(2000)和Taplin(2003)的研宄填补了这项空白,与前者使用复杂的计算程序检验C指数的变化相比,Taplin提供了一个较简单的估计H、C指数标准误差的公式。

(三)统计模型法指数法和统计模型法是国外衡量会计协调的两种主要方法,这两种方法反映了对待协调的两种观点。

主张统计模型法的学者(Aiwidi,1992;McLeayetal..1999;Rah?manetal.,2002)批评指数法过于简单,只考虑了协调的国别差异,而忽视了企业面临的环境和经营特点。

“实证会计研宄表明,会计政策选择不仅受准则的约束,还受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包括经营环境和管理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会计处理的多元化”(WattsandZimmerman1990)他们认为只有在可比的经营环境下,会计信息才具有协调的意义。

比如存货计价,有的企业可能适合采用先进先出法,而有的企业可能只适用后进先出法。

如果认为所有企业都采用先进先出法才算协调,显然是武断的。

可比性首先要求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要适合其经营环境。

进而,他们提出,协调是指相似经营环境中的企业对相似交易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

在经济结构不同的情况下,容许各国会计处理方法的分布存在差异,但只要这种差异分布与环境差异分布一致,会计就是协调的。

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他们又分析了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具体因素。

Rahman等(2002)通过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对比研宄发现公司所处的行业部门是影响会计实务协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规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证据表明大型公司愿意披露更多的信息(Cooke,1992Meeketal.,1995;Ashbaugh2001)Leuz等(2000)证明规模、财务需求、绩效都影响企业的国际财务报告战略。

既然国别差异不是会计协调要考虑的唯一因素,那么就有必要把其他影响因素引入到会计国际协调衡量当中。

Mcleay等(2003)设计了一套logit模型,形如:logit(p)==0+P1X1i+(32X2i+…+PkXki并把国家和行业部门作为主要因素(maineffects)把上市状态、规模、时间作为交互因素(interactioneffects)主要因素和交互因素均为模型的解释变量,逐一回归分析。

作者将拟合概率p值作为国家内部或行业内部协调度的指标,但并没有计算一个综合的协调度(事实上也无法给出,至多能计算分因素的协调度)只是从实证的角度得出结论,国家与行业部门是影响会计协调的最重要因素,上市状态、规模也能显著地解释会计处理的差异,但同时也承认,国家差异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行业部门的影响。

作者最后强调,协调的努力应当考虑部门差异和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其他企业特征。

(四)净利润双重披露差异分析西方学者曾围绕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需编制的表格20-F对同一公司运用两套准则产生的净利润差异进行分析,但这些研宄并非出于检验会计国际协调的目的。

我国学者借鉴了这种思路,所开展的研宄几乎都是对同时发行AB股的上市公司净利润双重披露差异分析来确定我国的国际协调程度。

李树华(997)通过计算1996年AB股公司的双重净利润差异率,发现按国内会计准则编报的净利润与按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净利润存在巨大差异。

Chen等(999)针对1994~1997年AB股公司的双重净利润,均值差异用参数T检验,中位数差异用非参数Wilcoxon检验,证明差异显著。

蒋义宏(2001)利用Wilcoxon检验表明1997、1998、1999年我国的AB股公司净利润双重披露差异显著,并用Mann—Whitney—Wilcoxon检验对比了深沪两地的差异。

Chen等(2002)通过参数和非参数检验,证实了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实施后,AB股公司会计实务协调程度并没有显著提高。

徐经长等(2003)运用类似的统计检验发现2000、2001年的AB 股公司净利润差异显著,2002年的差异不再显著。

王跃堂等(2003)则非参数检验证明《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后的2001年和2002年,净利润差异均不再显著。

通过分析净利润双重披露的差异来衡量会计国际协调程度固然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

这些研宄都以同时按两套准则提供报表的公司即AB股公司为研宄对象,这些公司毕竟在上市公司总体中只占少数,是否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值得怀疑。

研宄者虽然对净利润的差异和影响净利润差异的会计事项进行了分析,但只是利用统计检验来证明其显著性,并不能精确计量整体的协调度和特定会计处理方法的协调度,而且某些会计处理方法的替换并不影响净利润,单单分析净利润可能无法判断其协调程度。

二、会计准则协调的衡量相对于会计实务协调的衡量,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量化研宄所受关注较少。

Nair等(1981)和Doupnik等(1985)的研宄都是利用普华永道的调查数据,将每种会计处理方法的使用情况分为若干等级,各国按其准则规定分别划入对应的等级中,不同时期等级的变化意味着协调程度的变动。

不过,Nair等运用方差分析,而Doupnik等采用了Kruskal—Wallis和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

后来,Rah~man等(996)和Street等(1999)的研宄发现,过去三十年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Garrido等(2002)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ASC)成立以来的会计国际协调努力进行衡量,结果表明ASC通过其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在准则协调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推进准则的国际协调。

Garrido等的研宄具有重要意义,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指明了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