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案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课标要求】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是本册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非常具有典型性。

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而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解决措施,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只能看到零星的几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

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学案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学案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原因及黄土地表特征。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原因。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展示学习目标。

1、播放有关黄土高坡视频,你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地形区吗?2、展示学习目标。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一)自学互动一:文明的摇篮1、小组合作,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阅读教材P24,图6.25及第一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要求:每个小组派两名学生,一位同学说,另一位同学在屏幕上指出来。

)位置、范围:东起_________,西至_______,北连____________(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_____;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

(二)自学互动二:黄土文明和黄土风情阅读教材P23—25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黄土文明(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_,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

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2、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自学互动三:风吹来的黄土阅读教材P26、27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看看哪个小组的表述更为准确、全面?)1、黄土的成因黄土的来源:多种假说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________”,黄土来自_____、蒙古高原和我国___________地区。

人教版地理八下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下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4.通过实验、材料及小组探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概括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难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航拍中国——陕西》黄土高原片段。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内陆腹地,该地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深的奥秘。

今天,我们跟随航拍中国摄影团队,一起飞越黄土高原,去探访高原上的窑洞,见识该地深处的别样生活,开启我们的寻根之旅。

新课讲授:(一)高原之魂——中华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得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结合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得出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2.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讨论:为什么黄河流域能成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学生发言,教师总结: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总结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

学生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得出“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二)高原之情——多彩的风土民情1.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讨论:举例说说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生活及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总结: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且不易崩塌,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冬冷夏热,且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黄土高原的相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好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地形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重点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和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掌握黄土高原的特点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提高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

2.难点: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2.图片: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3.视频:黄土高原地貌形成的过程4.课件:教学PPT5.学生活动材料:小组讨论报告、问题思考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美丽与独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

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板书:一、文明的摇篮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学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学案

学习目标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学习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及地形特征。

学习难点黄土高原的成因。

自主学习1. 黄土高原因表面覆盖着深厚的而得名。

位于我国地区,它东起,西至,北连,南抵。

跨越、、、等省区。

2.黄土高原地表特征:。

3. 黄土高原具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有:传统民居,地方民歌。

4.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5.黄土高原的“”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黄土的来源地是、和我国内陆地区。

6.黄土高原深厚黄土的堆积原因是作用形成,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原因则是作用。

合作探究1.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组完成课本第27页活动课堂检测1.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A.淮河B.秦岭C.太行山D.大兴安岭2.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A.冰川B.地震C.风成说D.火山灰堆积3.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在()A.塬B.梁C.峁D.川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A.旱涝灾害B.台风C.寒潮D.地震5.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面崎岖不平,是个多山的高原B.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C.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厚的地方D.高原上多沟谷、湖泊6.下列四组城市中,都位于黄土高原上,又是省级行政区中心的一组是( ) A.兰州、西安、太原B.太原、西安、包头C.延安、太原、兰州D.郑州、西安、兰州课堂检测参考答案1.B2.C3.D4.A5.C6.A学习目标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其后果。

2.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学习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生态建设。

学习难点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

自主学习1.我们通常所说高原的景象是,而黄土高原地表特征则是。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2.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原因,也有原因。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对于中国的地理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和生态环境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进行地理现象的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怀,增强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分析其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及其成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准备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案例,用于分析。

3.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特殊的地理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