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油层保护
井下作业中的油层保护技术浅析

井下作业中的油层保护技术浅析摘要:随着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石油开采工程规模不断扩大。
油层保护是油田开采管理所必须要涉及到的工作。
油层保护措施和对应的保护技术在实际原油开采中的应用实践与钻井技术和井下作业技术的应用实践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对应油井的原油质量和开采效率,所以需要提高关注度。
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以明确油田勘探开发对油井所造成的损害为前提,推进这方面的技术和保护措施研究工作,进而保证改革效果。
关键词:井下作业;油层保护;技术浅析引言油层是油田生产的主要通道,油田地质储量通过油层中的流体的流动,将更多的油流开采到地面上来。
而油层保护技术的应用,取决于油田的勘探开发中的钻井技术、井下作业技术的应用,采取相应的油层保护措施,才能提高油层的开采程度,从而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
1井下作业对油层所造成的损害分析1.1井下作业对油层的损害具体来说,油层污染和损害问题主要是由于钻井液体系设计不合理和施工参数规划不当而导致的。
在上述问题的影响下,大量钻井液会侵入油层,之后会堵塞油层空隙并且对后续采油作业造成干扰。
此外,如果钻井液缺少足够的岩屑携带能量,也会让岩屑堵塞油层孔隙,最终将会影响到油层的渗透率。
1.2修井、注水操作对油层的损害原油开采中,需要对油井进行长时间的注水,而在注水中则需要控制好注水压力和注射量,否则会使油层大面积出砂并且导致套管损伤。
如果发现套损现象,就必须要立即开展修井作业,而修井作业也会对油层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其中最为常用的是修井液的漏失问题。
此外,注水质量对油层所造成的影响也同样值得关注。
在无法保证注水质量的前提下,油层的孔隙会有可能发生堵塞现象,最终将会影响到水驱开发效率。
此外,如果由于注水质量不达标而造成了注入水堵塞,则会拉低油层的吸水能力。
最后如果注水设备不能满足分层注水要求,也通常会影响到正常的注水作业和对油层的正常开采。
1.3尚未对油层进行有效的伤害治理实际工作中,技术人员需要对已经堵塞的储油层进行解堵处理,以保证后续生产工作的有序推进。
油气层保护措施范文

油气层保护措施范文一、减少开采对油气层的影响1.合理选择开发方式:在油气开发前,根据油气层特征和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
如选择水驱、气驱等增产技术,减少井次,降低对油气层的压力和温度变化,减轻开采对油气层的影响。
2.严格控制当前开采量:合理核定开采量,避免超产超采,减少过度开采对油气层的破坏。
科学制定开发方案,合理安排开采周期和配套设施,确保开采与补给平衡,保持油气层良好的物理性质。
3.加强油气层调查与监测:加大对油气层的调查和监测力度,掌握油气层的地下运动状况,评估油气资源的储量和开采潜力,为制定科学的开采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压裂监测、渗透率测量、压力观测等手段,及时监测油气层的压力变化和岩石破裂情况,防止油气层的过度开采。
二、提高开发效率1.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的油气开采技术,提高开采效率和产量。
如水平井、多级水平井等技术,可以使开采面积增大,增加单井产能,减少对油气层的影响。
2.优化开发工艺:通过优化开采工艺流程,减少对油气层的破坏。
如合理选择注水层段和注水方式,控制缝洞增长,保持油气层的良好物理性质,提高采收率。
3.增加资源利用效益:加大对油气资源的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如针对低产益田,采用增强油气采集的技术手段,提高原油回收率;同时,加快开发天然气资源,提高天然气产能。
三、降低环境风险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油气开发企业和管理部门的环境保护意识,合理规划开发区域,避免油气污染带来的环境风险。
2.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在油气开发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全面评估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3.推行绿色开采技术:推广使用低中心井和露天开采技术,减少地表开采设施的占地面积,降低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加强对油气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和控制,合理处理并处置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减少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风险。
综上所述,油气层保护措施包括减少开采对油气层的影响、提高开发效率和降低环境风险。
浅析保护油气层技术

浅析保护油气层技术钻井技术 0915100211 王可勇油气层保护技术是研究钻井、完井、测井、固井、射孔、试油、开发全过程中保护油气层的技术。
它可最大限度地解放油气层,获得合理产量,以期提高勘探、开发的经济效益。
现从各个方面,论述油气层伤害机理,提出钻、固井、完井、射孔等工艺过程的各项油气层保护措施。
一、重要性勘探过程中,采用保护油气层技术有利于及时发现油气层、准确评价油气层,直接关系到勘探目标资源潜力的评价和油气储量评估;在开发过程中,实施保护油气层技术有利于充分解放油气层生产能力,有得于提高油气田开发经济效益;在油气田开发生产各项作业中,搞好保护油气层工作有利于油井生产或注入能力的长期高位保持和长寿安全运行。
二、油气层伤害机理研究和伤害因素分析钻井工艺对油气层的伤害。
在钻开油气层、注水泥、射孔试油、酸化、压裂、采油、注水、修井等施工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破坏油气层原有的物理-化学平衡状态,并可能给油气层带来损害。
1、在钻开油气层时,由于钻井液与储层不配伍,滤液可引起粘土膨胀,水锁,乳化;固相引起堵塞等。
2、压差控制不当,促使钻井液滤液及固相易于进入地层。
3、浸泡时间过长,增大滤液浸入量。
4、钻井液流速梯度过大,冲蚀进壁破坏滤饼,不仅促使滤液进入产层,而且易造成井眼扩大,影响固井质量。
5、快速起钻,快速起钻的抽汲效应,可破坏滤液泥饼,快速下钻的冲击可增大压差,从面促使钻井液侵入储层量的增加。
6、钻具乔削井壁,一方面可破坏滤饼,使钻井液易于进入储层,另一方面泥抹作用,使固相嵌入渗流通道。
固井工艺对油气层的伤害。
1、水泥浆滤液进入储层,造成粘土膨胀分散,水泥的水化作用使氢氧化物过饱和重结晶沉淀在孔隙中,滤液中氢氧化物与地层中硅起反应生成硅质熟石灰成为粘结性化合物。
2、固井质量不好,后继工作液会沿水泥环渗漏入地层造成损害。
完井工艺对油气层的伤害。
1、压实带的形成,射孔工艺固有特征,压实带厚度约为6.5~13mm,压实带内岩石力学性质及渗流性能受到破坏,其渗透率仅有原始值的7%~12%。
浅谈井下作业油层的污染与保护

浅谈井下作业油层的污染与保护浅谈井下作业油层的污染与保护摘要:从油层的污染机理入手,分析探讨了酸化、压裂及常规井下作业对地层造成的污染,相应地提出了保护措施和解除污染的办法,总结了井下作业过程中对油层保护的几项原则,对现场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主题词:井下作业酸化压裂油层保护油层污染油井从钻开油层到采油全部完成的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地层污染,导致生产井的产量、产能和最终采收率的下降;另外,由于井下作业过程中的各工序都与油流通道相接触,这就必然要对油井产生污染。
对油井污染的原因及在井下作业过程中油层的污染作一些简单探讨,对其保护措施提几点建议.一、油层污染机理油层受到污染最直观的现象就是油井有效渗透率的降低,而引起油层有效渗透率下降的原因不外乎是固体微粒运移造成堵塞、化学反应生成沉淀、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结垢或沉淀等。
所以从这点看,任何只要改变地层原始状态的条件都可以导致油层的污染。
对污染地层的修复一般施工复杂、费用高,而且很难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所以,最基本的方法还是以预防为主。
(一)、固相对油层的污染固相对油层的污染一般认为是粘土矿物和固相颗粒的污染。
1、粘土矿物的污染粘土对地层的污染主要是粘土矿物的膨胀和分散。
粘土膨胀引起孔道和孔喉的缩小,增加油流的阻力或阻止油相流通;粘土分散形成粘土的微粒运移,从而堵塞孔道。
2、固体颗粒对油层的污染固体颗粒污染地层主要是微粒运移到孔道处造成堵塞。
固体颗粒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层本身的性质决定,二是工作液带入的外来固相颗粒。
地层自身的微粒包括粘土颗粒和碎屑颗粒。
粘土在地层中可能以胶结物的形式在成岩过程中共同形成、共同变化,这类粘土一旦被破坏就可能形成自由的粘土微粒或释放出细砂粒使之形成自由微粒;粘土也可能是后生的或是由基岩脱落下来的,往往沉积在孔隙中,大多数以颗粒状形式存在。
地层本身所含的固体颗粒一般污染深度较大,只要滤失的工作液或注入水等流体经过之处都可能造成污染,并且这种污染大多不可能恢复。
对钻井中油气层保护的认识

对钻井中油气层保护的认识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钻井中油气层保护重要性的重新认识,逐次从微观角度中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参数对油气层的损害和宏观方面孔隙度与原始渗透率对油气层损害的较大影响两方面的分析,得出了油气层保护的解决途径:即采用平衡钻井解决正压差问题和对钻井液设计要求的提出,以及固井期间提高固井质量的认识,从而达到保护油气层,提高钻速、缩短油气层浸泡时间,降低钻井成本的目的,对大庆油田地区油田合理开发有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固井质量1 引言油气层保护技术(又称储集层保护技术),就是防止储集层损害的技术。
油气层保护技术(以下简称油层保护)是最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和一项新兴系列技术,70年代以后由于油价下跌,原油生产对科技进步的要求日益突出,特别是大量中、低渗透油层的开发提到了议事日程,油气层损害日益成为石油工业必须认真解决的技术难题。
而且,70年代以后,石油工程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原有的技术难题大部分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油层保护发展有了较好的解决,油层保护有了较好的基础,例如:油层保护必须从微观机理研究入手,再者,此项技术必须用电子显微镜和微粒粒度分析,因此现在油层保护得到了迅速发展。
油气层损害的主要形式为油气层渗透率的降低,包括油藏岩石绝对渗透率和油气相对渗透率的降低,渗透层降低越多,油气层损害越严重。
一方面,油气层损害是不可避免的,在钻井、完井等作业环节中,均可能由于流体与储层之间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相互作用而破坏储层原来的平衡状态,从而增大油气流动的阻力,油气层保护的重要性也就更突出了。
2 油气层保护的重要性油层保护对石油工业的作用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面:(1)在油气勘探过程中,保护油气层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发现油气层和对储量的正确估量。
(2)保护油气层有利于油气井产量和油气田开发经济效益的提高。
(3)提高油气层最终采收率。
浅谈油层保护

7、 表皮系数(SF)
rd —污染区半径M
S= (——— -1)ln ——— kd rw
rw —井眼半径 M
二、基本概念
表皮系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储层损害的程度,尽量减少损害区的损害程度
使Kd=K,即S=0 或减少污染半经rd,,使rd= rw 即S=0, 还可以使 Kd>K, Kd↗ 即S<0有效的提高油井的产能,提高采收率,起到增产的目的。 8、 孔隙度() 是指岩石储集流体的空隙空间,可分为有效孔隙度%和无效孔隙度%。 9、饱和度(S) 是指岩石中某项流体所占的百分含量,可分为含油饱和度So、含水饱和度 Sw等等。(%)
十万元); 使可供开发的油层失去工业生产价值。
五、保护油层措施选择
1、有固相无粘土钻井液体系
在清洁盐水的基础上加入可溶性暂堵剂,可控制失水,而且固 相损害可通过投产措施加以解除。但这类体系高温不稳定问题 突出,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成本更为昂贵。
以上两种体系必须在井下情况简单,或多下一 层套管的条件下才能使用。 2、改性钻井液体系
4、修井液体系
主要使用饱和盐水调整液相对产层的抑制性、配伍性、离子的稳定性, 来尽可能地减少地层损害。 提高油层的渗透恢复率,增加产能,节约成本,提高采收率。
六、现场泥浆维护原则
开启离心机、除泥器等固控设备,除去有害、劣质固相。 保持泥浆较高的动朔比和切力,保证携砂。 保持泥浆中高搬土含量,保证上部井眼规则。 1000米以后控制泥浆失水,抑制井壁,减少地层损害半经。 钻进至裂缝易漏地层时泥浆中加入0.5%的单封,封闭地层漏失。 保持泥浆良好的润滑性,保证定向井作业顺利施工。 进入油层前保持泥浆低粘、低切。 打开油层时确保3.5Mpa的正压差,加入ZD-13% EP-12%的屏蔽 式暂堵剂,做好油层保护剂的粒度分析、检测报告。 打开油层时确保泥浆失水<6.00cc,特别是高温高压失水<15cc。 保证环空的上返速度,减少有害固相的侵饱时间。 保持泥浆具有良好的润滑性,确保电测、下套管 作业顺利
钻井过程的油层保护

钻钻井井过过程程的的油油层层保保护护((钻井液体系)超超深深井井通常将深度超过5000m 的井称作超深井。
超深井的特点主要在高温和高压。
因此,对其钻井液的基本要求是;热稳定性好,即经高温作用一定时间之后,性能不发生明显变化;高温对性能的影响较低,即高温下的性能与常温性能的差别不宜过大;高压差下泥饼的可压缩性好等等。
为适应以上需要,必须使用抗温能力强的处理剂和钻井液体系。
除选用油基钻井液最为理想外,目前国内对付超深井最有效的水基钻井液是聚磺钻井液体系,该类钻井液兼有聚合物钻井液和三磺钻井液的一系列特点,用于该类井中既可显著提高钻井速度和井壁稳定性,又能有效地减少卡钻事故的发生。
超深井特点:高温,高压钻井液体系特性:抗温性能、泥饼压缩性能定定向向斜斜井井和和水水平平井井该类井在钻进过程中钻具与井壁的接触面积大,摩阻高,井眼极易发生阻卡甚至卡钻。
与直井相比,其井壁易坍塌。
并且由于斜井段容易形成岩屑床,该类井的携岩问题也比较难以解决。
针对以上情况,必须采取比直井要求更高的防塌、防卡和携屑等技术措施。
近年来,钻定向井的数量大幅度增长,从单个定向井向丛式井组发展。
已钻成许多高难度大斜度井、大位移井和水平井。
在该类井的钻井液技术方面,已研究成功各种聚合物钻井液,如正电胶乳化钻井液、聚合醇钻井液,用于低压易漏层的泡沫钻井液等,在一定范围内较好地解决了井塌、携岩、润滑等问题。
定向井水平井特点:摩阻高、易阻卡、易坍塌,携岩困难 钻井液体系特性:防塌、防卡、携屑易易塌塌地地层层井井塌塌形形成成的的地地质质原原因因在以泥岩和页岩为主的地层, 由于泥、页岩极易水化膨胀, 在泥浆的浸泡下, 泥浆中的自由水就会进入到这些泥、页岩中, 使泥、页岩的固体颗粒发生水化膨胀和裂解, 失去稳定性而向井内剥落、掉块或者坍塌, 因此泥、页岩层井段是井壁最不稳定的井段, 泥、页岩水化膨胀是造成井塌的主要因素。
同时, 由于构造应力作用的因素而形成断层,使岩石发生破碎, 也会造成井壁不稳定, 当泥浆液柱压力不足以平衡地层压力时, 轻微者表现为掉块, 严重时就会发生井塌, 此种因素引起的井塌在钻井施工中较为常见。
保护油气层技术

保护油层技术的主要内容: 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以下成熟的系列技术: 1、岩心分析技术; 2、储层敏感性评价; 3、地层损害机理研究; 4、保护油层的工艺技术(核心是工作液技术); 5、保护油层的评价技术:室内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矿场评价技术; 6、保护油层技术的配套和系列化; 7、保护油层技术的经济评价; 8、保护油层的计算机模拟技术。
特点: 1、将无法消除的造成油层损害的不利因素转化为保护 油层的必要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了正压差问题,大大 解放了钻井技术:对正压差大小、固相要求、浸泡时 间……都可不作要求。 2、只与油藏孔喉结构与泥浆中固相粒子级配有关,因 此适合于各类泥浆,多种油藏。 3、不必虑察固井的损害。 4、成本低,操作十分简单:对泥浆性能无大的影响, 且有利。 5、可完全解决钻井、完井过程中油层损害问题。
4、润湿性、毛管现象引起的地层损害 (1)水锁 (2)润湿反转 (3)乳状液堵塞 (4)气泡堵塞 …… 5、地层温度、压力变化引起的地层损害。
由于油层损害机理是油层保护技术的关键,而不同 油层及不同工艺的损害机理都不相同,因此在进行油 层保护技术研究时,必须作针对性的研究实验。
储层损害的评价技术: 室内评价: 模拟工作液体系及工况(地层岩心、温度、压 力……)对具体作业进行损害和保护评价,为现场实 用提供依据。 矿场评价: 试井评价:如表皮系数、损害系数、完善指 数…… 产量递减分析: 测井评价:
1、不该进入油层的工作液的液相、固相组分尽量不进入油层; 2、必须进入油层的工作液,必须与油层组成结构相配伍; 3、有可能则采用暂堵技术; 4、预防为主,但相应的解堵技术还是必要的; 5、必须让保护油层的各种技术措施与原作业环节的技术要求 协调一致; 6、各项保护油层技术应系统优化形成系列; 7、避免井下事故。 工作液是造成油层损害的普遍而主要的原因,但油层保护 又必须通过工作液来实施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储层伤害 指钻井、完井、油井开发等全过程中在储层井壁的周围能够造成流体产出 和注入自然能力降低的现象而最终造成储层或井壁周围绝对渗透率和相对 渗透率的下降,这是储层损害的最终实质。 2、渗透率(K) 是指多孔介质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并满足于达西定律(1D=1000mD)。 1mD=0.9869³10 -9 m2而且1μm2=1D。 3、相(有效)渗透率 指多相流体共存和流动时,其中某相流体在岩心中通过的能力大小。油、 气、水各相分别用 Ko、Kg Kw来表示。 或者地层不配伍的 固相、液相都有可能产生储层周围附近地带的孔喉堵塞,而造成流体的能 力降低,形成进一步的地层损害。 5、渗透率的恢复值 是指储层的损害渗透率与未损害前的渗透率的比值。
8 6 4 2 0 0.7 1 2 5 8 16 40 70
100
200
420
屏蔽材料的粒度分布
ßú¼ÖÈ£Ä Ï Ç ² ·¶ Á µ - D Z % 3 £ - P E % 2 3 ¼ 1 « 1 Í
41.0 91.0 62.0 63.0 94.0 86.0 39.0 82.1 57.1 14.2 23.3 65.4 72.6 26.8 8.11 3.61 4.22 8.03 3.24 1.0 2.85 08
油层保护
内容提纲
油层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目的
油层保护的基本概念——名词和参数解析
储层损害的类型及原因
油层损害产生的后果
保护油层措施选择 现场泥浆维护原则 环境保护 介绍目前使用的油层保护剂——屏蔽式暂
堵技术的机理研究和实验验证
一、油层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目的
1、全面认识和了解油气层的岩石物理性质及岩石 中敏感性矿物的类型、产状、含量及分布特点。 2、确定储层潜在的损害类型、程度及原因。 3、为钻井作业、完井作业在生产过程中做好油气 层的保护提供有利的依据。
二、基本概念
即:Kd/K³100%
储层损害示意图
未污染区K 生产压差 △P=Pe-Pw 储 层 压 力 Pe 井底压力 Pw 污染区Kd
井眼半径
Rw
Re
采油半径
Rd
污染半径
二、基本概念
6、产能比(PR) 指储层损害后的产能与理论产能之比,它反映出损害储层的程度大小。
Qd
即:PR= ——— QI
四、油层损害产生的后果
国内外90%以上的井都是用正压差打开油气层; 泥浆的固相对地层孔喉的堵塞(可达100%); 泥浆、水泥浆的液相(主要是水相〕损害(可达100%) 油气井产能减少10~100%; 产层渗透率下降10~100%; 增加消除损害的作业成本和开发成本(每口井几万~几
屏蔽式暂堵技术的机理研究和实验验证
屏蔽式暂堵技术的机理研究
固相颗粒对孔喉堵塞的物理模型 “架桥,逐级填充,封堵” 架桥粒子的架桥 单个颗粒随泥浆液相进入油层,在流经孔喉时: 若:r粒<<r孔,则通过孔喉 r粒>r孔,则不易入孔 r粒与r孔相当(大小、尺寸〕,则在孔喉处卡住,称 为架桥。
屏蔽式暂堵技术的机理研究和实验验证
屏蔽式暂堵技术的技术方案
准确掌握油层孔喉和钻井液中固相颗粒的尺寸及其分布;是成 功满足油田储层保护的重要条件。 QHD32-6;SZ36-1和渤海各油田的应用已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
12 10
钻 井 部 分
六、现场泥浆维护原则
保证前期工作循环系统干净无污染,井眼干净。 完井作业选择配伍性强的完井液、修井液,减少地层损害。 打开油层时确保以负压射孔,减少各种液体与地层接触。 确保与地层接触的液体的粒度、做好激光粒度检测,匹配好
离经大小。(2微米-5微米)
完 井 部 分
确保浊度NTU≤30以减少物理-化学-热动力学作用所产生的
三、储层损害的类型及原因
储层损害的类型 1、毛细现象(液相的侵入) (a)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b)润湿性的影响 (c)孔隙的液锁 2、固相的侵入 3、结垢 4、岩石的损害 (a)微粒分散运移 (b)微粒运移 (c)矿物沉淀 (d)晶格膨胀 (e)非胶结 储层损害的原因
孔隙中水、油、气相对含量的改变 表面活性剂的侵入 粘性流体的侵入 有机物、无机物微粒的侵入 盐的沉淀 离子环境的改变 胶结颗粒的松散溶解 矿物的溶解和重新结晶 过多的水进入晶体 地层结构的疏松
4、修井液体系
主要使用饱和盐水调整液相对产层的抑制性、配伍性、离子的稳定性, 来尽可能地减少地层损害。 提高油层的渗透恢复率,增加产能,节约成本,提高采收率。
六、现场泥浆维护原则
开启离心机、除泥器等固控设备,除去有害、劣质固相。 保持泥浆较高的动朔比和切力,保证携砂。 保持泥浆中高搬土含量,保证上部井眼规则。 1000米以后控制泥浆失水,抑制井壁,减少地层损害半经。 钻进至裂缝易漏地层时泥浆中加入0.5%的单封,封闭地层漏失。 保持泥浆良好的润滑性,保证定向井作业顺利施工。 进入油层前保持泥浆低粘、低切。 打开油层时确保3.5Mpa的正压差,加入ZD-13% EP-12%的屏蔽 式暂堵剂,做好油层保护剂的粒度分析、检测报告。 打开油层时确保泥浆失水<6.00cc,特别是高温高压失水<15cc。 保证环空的上返速度,减少有害固相的侵饱时间。 保持泥浆具有良好的润滑性,确保电测、下套管 作业顺利
填充粒子的填充
架桥粒子架桥后,剩余孔喉尺寸减小,泥浆中更小一级 粒子卡在更小喉道处,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叫 逐级填充。这时堵塞带的渗透率取决于泥浆中最小一级 粒子的粒级,但渗透率不会为零。 变形粒子的作用 当最小粒级的粒子是可变形时,则堵塞带渗透率可达到 零。 地层孔喉尺寸和泥浆中固相粒级的匹配
有机物、无机物等沉淀和结垢现象。(减少各种水、碱、酸
、固相、水泥等敏感性反应)
控制合理的生产压差,防止地层出砂、微粒运移等污染。 保持各完井液、修井液的各项性能指标,确保作业顺利。 保持各种液体的反排性、解堵性,提高油层的渗透恢复率,
增加产能,提高采收率。
七、环境保护
钻井、完井、油田开发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 关环境保护法规。
S—指流体通过储层损害区而引起的附加流动阻力的大小,它是无量纲量。 K rd
7、 表皮系数(SF)
rd —污染区半径M
S= (——— -1)ln ——— kd rw
rw —井眼半径 M
二、基本概念
表皮系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储层损害的程度,尽量减少损害区的损害程度
使Kd=K,即S=0 或减少污染半经rd,,使rd= rw 即S=0, 还可以使 Kd>K, Kd↗ 即S<0有效的提高油井的产能,提高采收率,起到增产的目的。 8、 孔隙度() 是指岩石储集流体的空隙空间,可分为有效孔隙度%和无效孔隙度%。 9、饱和度(S) 是指岩石中某项流体所占的百分含量,可分为含油饱和度So、含水饱和度 Sw等等。(%)
0.1
0.14
0.19
0.26
0.36
0.49
0.68
0.93
1.28
1.75
2.41
3.32
4.56
6.27
8.62
11.8
16.3
22.4
30.8
42.3
Å £ ±¶ ¿ Á Ö ¾
mm
Í 4 Ä ½ ¼ È 2£ EP£ 1º 3£ ZD £ 1º µ Á ¶ ²² Ç Ï ¼ ´ ¬ Ó ë ¥ Í ¥ ó Ä £ È Ö ¼ ú ß
Ki/Kw 0.0051 0.0028 0.00091 0.00047
屏蔽式暂堵技术的机理研究和实验验证
正压差的影响
正压差越大,屏蔽环堵塞效果越好,一般油藏来讲,正
压差应大于3.5MPa。 时间的影响 10分钟内形成屏蔽环,延长时间无影响。 温度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取决于变形粒子的软化点; 应根据地层温度选用不同软化点的变形粒子。 屏蔽环形成后,可防止水泥浆对产层的损害 负压条件下,屏蔽环的反排解堵可达到70%以上
02 0
¥ ±²° ²² £ È Ö Ù ¼ Ö
这两种暂堵剂粒度的中值直径为13mm,基本与储层中值 匹配,小于5mm的颗粒含量大于30%,有足够的小颗粒,粒度分
布呈明显的双峰特性,粒度分布区间在0.1~180 mm之间,较好
地覆盖了储层孔喉区间(覆盖的最大孔喉直径270mm)。
¥ £
¼ Ö Æ Û ²² ¼ À
屏蔽式暂堵技术的机理研究和实验验证
架桥粒子的堵塞深度在2~3厘米之内
架桥作用在10分钟内即可完成
这个规律揭示了如泥浆中的粒子与产层孔喉匹配得当,可快 速、浅层地获得稳定的桥堵。 填充粒子的填充规律 级配合理的填充粒子可进一步降低桥堵的渗透率 级配合理的填充粒子可封堵裂缝性地层。 级配合理的填充粒子可抑制地层改变物理-化学-热动力学 平衡进一步减少岩石和流体性质的改变。
泥浆中按上面的比例加入暂堵剂后的中值直径为14.5mm,与 储层孔喉中值直径有较好的匹配,小于10mm的颗粒含量超过40%,
大于60mm的颗粒含量超过10%,颗粒尺寸分布呈明显的双峰特性。
58.2
80
Û Æ Ö ¼ À ¼ ²²
¥ £
Ð µ ±¶ º Ö Ö Ö ¾ £ 14.50mm
欢迎大家
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
001
021
04
06
08
mm
¶ Ö £ Å ¾± Á ¿ mm66.31 £ ¾± Ö Ö º ¶ Ö µ Ð
1 5.0 0 3 5.2 2 5.1 4 5.3
泥浆中加入屏蔽材料后粒度分布
4 3.5 3 2.5 2 1.5 1 0.5 0 20 0 120 100 80 60 40
Ö ¼ Ù Ö È ¥ ²² °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