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合集下载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与现代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进行融合,以创造出更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作品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并探讨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一、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融合1. 艺术与文学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和文学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新颖魅力的作品。

艺术家们通过吸取传统艺术的元素,与现代的创作技巧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比如,中国传统山水画与现代绘画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了新的山水画形式;古典文学与当代写作风格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得到传承与发展。

2. 建筑与设计融合在建筑与设计领域,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建筑风格的元素被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同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为传统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例如,在古镇旅游开发中,保留原有传统风貌的同时,结合现代化设施,达到了文化传承和现代发展的双重目标。

3. 食品与饮食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体现在食品与饮食文化上。

传统的烹饪技艺与现代饮食习惯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菜品和烹饪方法。

例如,传统中式糕点与现代西式甜点相结合,创作出了糕点博览会;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使饮食更加多元化。

二、传统与现代的思想融合1. 价值观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上。

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价值观的意义,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传统的家庭观念、孝道、礼仪等传统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同时,现代社会新兴的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个性等,也与传统价值形成了一种互补与融合的关系。

2. 教育与传承传统与现代的教育模式也在融合与转变中发展。

传统的教育注重德育与知识传授,而现代的教育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智慧被融入到现代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一直是一个讨论的话题。

传统是指过去的文化、习俗、思想和价值观等,而现代则是指现在的文化、科技、社会等。

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不仅仅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并塑造新的文化形态。

以下将从文化、科技及社会等方面探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文化方面,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是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元素。

同时,现代化的多元文化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如流行音乐、时尚、电影等。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不仅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塑造了新的文化倡导。

在科技方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是紧密相连。

现代科技创新与传统技术的结合,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更是创造性地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

如传统的匠人技艺融合现代工艺,在工艺品生产、建筑、设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再如,传统的中医药学和现代的医学技术相结合,促进了中西医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社会方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意味着传统社会结构的转变和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传统社会中的封建制度、家族式关系、舞弊等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来适应现代社会。

同时,传统的公德心、亲情、友情等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其价值,这也使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社会价值观方面同样显得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也是现代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将不仅能够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将带来新的文化元素;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将推进现代科技的发展并拓展新的市场;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能够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

因此,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也在逐渐面临淘汰和遗忘的危机。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相融合的。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意义、方式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融合的意义1. 传承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

融合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对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让后代子孙能够深刻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2. 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人性、道德和价值观的探讨,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

融合传统文化能促进社会和谐,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3. 激发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内涵,它的融入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融合的方式1. 教育传承与宣传: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将传统文化作为基础课程的一部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2. 现代科技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移动应用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

3. 融入现代艺术与设计: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与设计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具有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审美需求相融合,吸引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三、可能面临的挑战1. 价值观的碰撞: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传统观念之间存在冲突,需要找到平衡点,避免价值观冲突引发的社会问题。

2. 变现与商业化:在融合的过程中,需要警惕传统文化变为商业化产品的可能性,应坚守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传统文化的“泛滥”。

3. 后继人才的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一批专业人才的支持。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和人才引进,培养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和研究者。

结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既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互相融合,共同进步的一种现象。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文化领域,还涉及到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孕育了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群体形成和发展的基石。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境。

为了在新的发展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寻找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之路。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体现在文化领域。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志,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自然、社会和精神文明。

以现代文化为特征的全球化进程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一些传统文化不得不改变自身,吸纳现代元素,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京剧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它经历了很多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现代社会,京剧面临着丧失受众的危机,为了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京剧融合了电影元素和流行音乐,推出了一系列现代京剧演出,以与现代文化接轨。

这种融合不仅保留了京剧的传统特色,还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类似的例子还有传统绘画与数字艺术的结合、传统乐器与电子音乐的融合等。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体现在社会和经济领域。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传统的社会和经济模式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困境,需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在乡村经济发展中,传统的农业模式面临着土地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如引进农业科技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得传统的农业模式得到了改进和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体现在科技和教育领域。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既能保留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对于保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延续。

本文将探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并分析其对社会、个人以及文化的影响。

一、社会方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社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为社会提供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

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转化和传播提供了便利。

例如,以传统建筑为基础的现代化设计理念,既可以保留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舒适和便利的需求。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能促进文化多元化和文明交流,使不同文化相互借鉴,从而达到和谐共存的社会目标。

二、个人方面个人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过程中也能够获得许多好处。

首先,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可以帮助个人建立自身的文化认同,提高自我价值感。

其次,融合了传统元素的现代生活方式,可以满足个人对于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追求。

例如,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不仅能够保护传统技艺,还能够创造出富有现代美感的产品。

最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为个人提供了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三、文化方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对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融入现代社会,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和繁荣提供动力。

例如,电影、音乐、时尚等文化产品中常常融入传统元素,既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又丰富了文化创意。

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可以将传统文化资源无形化并广泛传播,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四、未来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将更加深入。

我们期待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能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为社会和个人带来更多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学术机构、企业以及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进程,并且注重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代表了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而现代则代表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融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现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寓意着历史与未来的统一,文化与科技的和谐,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社会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

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扰。

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在逐渐减弱。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保护,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面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并实践着。

一方面,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宣传,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也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和对传统文化的再利用,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当代社会生活中。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不仅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更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利用,让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挥和传播。

而在文化教育方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能更好地吸引年轻人的兴趣,使传统文化更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

在现代社会,文化产业已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成为了文化产业中的一大亮点。

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越发凸显。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元素在现代社会中得到重新诠释和利用,创造出了许多具有现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创意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更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

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成为了一种趋势。

在传统生活方式中,人们注重的是相互间的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

而现代生活则强调科技、时尚和便利性。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实际上,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融合并共存的。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意义以及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意义1.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和精神的象征,融入现代生活可以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

同时,传统文化的融入也可以为现代生活注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体验。

2. 提升个体文化素养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使得个体不仅在现代社会中掌握了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同时还具备了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这种综合素养有助于形成独立思考的个体和更高水平的文化素养。

3. 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可以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实现交流与碰撞,进而增加社会的多元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多元性与多样性的存在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建立和文化的繁荣。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途径1. 教育引导通过教育引导,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学校中增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提供基础。

2. 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展览、演出、节庆等,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3. 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中设立传统文化体验中心,提供传统文化相关的展览、课程和培训活动。

通过社区的力量,将传统文化与居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实践案例1. 古建筑与现代功能结合在城市建设中,将古老的建筑物进行修复和改造,保留其传统风貌的同时赋予其现代功能,如将古老的宫殿改造成博物馆、图书馆等,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痕迹,又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融合是指不同事物的相互结合,融合让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互相借鉴,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既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在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是一种追求文化创新的方式。

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

而现代文化则是由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衍生出的产物,包括电影、音乐、舞蹈、流行文化等。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又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表现方式。

在艺术领域,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体现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个层面上。

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相融合,产生了中国画的现代派,将传统的笔墨技巧与现代的视觉表达相结合。

在音乐领域,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的融合,产生了中国流行音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

在舞蹈领域,舞剧《杨门女将》就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的典型代表,将传统的中国武术与现代的舞蹈表演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艺术。

在建筑领域,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体现在建筑风格的转变上。

传统的中国建筑以木结构、石构造和富有特色的装饰为主要特点,而现代建筑则以钢结构、玻璃幕墙和简洁现代的外观为主要特点。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中国传统建筑既能保留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北京奥运会的体育场馆“鸟巢”,就是传统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以其独特的设计、巧妙的结构和富有艺术感的外观,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教育领域,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得到了应用。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记忆与笔试,而现代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推动了教育方式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作者:福克纳高飞
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在对《我弥留之际》细读的基础上,从小说内容和文学模式两方面,梳理出小说的传统特性,从女性意识的拓展与小说手法的革新两方面,概括出小说的现代性,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传统;现代;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verts the stereotype of the binary conflicts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nd proves that under the coat of modern forms, what really matters is the traditional content from within. As I Lay Dying, on one hand, summarizes the tradition in the novel from the aspects of content and literary patterns; on the other hand, it generalizes the modernity from the wid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of expressive means. It concludes that,Faulkner’s As I Lay Dying is a perfect embodiment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Key words: tradition;modernity;Faulkner;As I Lay Dying
一引言
“传统”与“现代”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对立命题,许多人简单片面地认为传统与现代水火不容,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二者犹如硬币的两面,是相互依存,互为依靠,对立而又统一于作家的创作实践中。

文学的发展正是在传统与现代的角力中得以发展,在这二者之间相互背离又互为依靠的张力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成就文学的经典。

威廉·福克纳(1897-1962)作为一个处在二十世纪文学变革时代的作家,他既是美国南方传统文学的代表,也是现代派的杰出文学大师,他将现代主义的方法与传统文学结合后,改用现代主义的形式来表达民族和传统的精髓。

《我弥留之际》作为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正是这样一部颠覆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在更高层面上达到二者融合的一部文学经典。

二、传统性的承继
众所周知,作为每一位处在特定时空的作家,其写作无可避免地受到当下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反映时代的脉搏,记录时代的变迁。

《我弥留之际》正是这样一部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一部杰出小说,在它奔涌的意识流下,流淌着作家所承继的古老而悠久的文学传统,作家力图用古老的文学传统重新架构现代美国社会生活。

福克纳经常自称“乡下人”或“农民作家”。

在他的小说里,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通过这些个性鲜明,性格迥异的乡村人物的塑造,福克纳表达了自己对美国南方深沉的乡
土情感。

在他塑造的众多乡村人物中,他没有一味的美化或是完全丑化人物,取而代之的是,他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使得他塑造的乡村人物形象具有了某种普遍性,书中人物面临的困境也象征着人类面临的困境,《我弥留之际》中一家人正是现代经济下乡村生活的缩影。

小人物的优点与缺点都被如实的记录下来。

例如从安斯身上读者可以看见普通人的懦弱,对金钱的吝啬,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冷酷,而另一方面,还是这个安斯,他坚守对妻子的承诺,排除万难,把亡妻的遗体送回娘家入土为安。

仅以此一人物为例,福克纳向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可能不是那么美好但却很真实的小人物形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看到自己或他人的影子,安斯的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他的遭遇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整个人类的遭遇。

可以说在这部小说里,作者表现的是他一直以来所钟爱的传统的农民形象,传统的农民意识,传统的农村风俗习惯,而正是由于他对传统的坚持,使得小说人物的塑造呈现出艺术的真实性,从而也使得作品具有了反映普通人性的普遍性特征。

三、现代性的探索
福克纳生活在现代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他的小说也不可避免受到现代主义思潮影响。

在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他将南方社会中的传统和乡土素材同工业社会中的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将现代的意识和表现形式融入传统生活方式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对现代人生存的领悟和发现。

不止于此,他主动迎接在新形势下“小说已死”的挑战,在小说题材的拓展上,在小说技巧的革新上,均有意识地做出了先人一步的探索。

他很好的把南方农村的传统意识与工业经济下的现代意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以一个特定时空下的特定人物为切入点,反映带有普遍性的人性特点与人类困境。

这样一种把传统与现代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手法,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主义概括,而应该是一种继承了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的现代性。

作为一位极为关注美国现实的严肃作家,福克纳自然会注意到20世纪女性意识的发展,并在他的作品中加以表现。

作为《我弥留之际》小说女主角艾迪虽然嫁给了一个“乡下人”,却没有在家相夫教子,而是继续着教师这份职业,保持着女性婚后的经济状况与自我意识的相对独立,并作为事实上的一家之主,在家庭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即使在她死后,她的影响仍然在家庭成员间发挥作用。

而就其婚姻而言,她也是走在了她所处的时代的前沿,她不是美国南方传统意义上的淑女或者是贤妻良母,她有一段婚外情并产下一个私生子,这样一个与传统相比显得另类的女性形象拓宽了对女性意识的认识,从她身上折射出一种复杂而别具特色的人性,作者对以她为代表的新女性既有赞美也有批评,并试图为处在变革困境中的女性探索出路。

此外,在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作者使用了诸如意识流,时序倒置,多角度叙事等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而这些颠覆了传统表现形式的新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很好地传达了主题,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

四、结语
《我弥留之际》现代主义的外衣下,裹着作者对传统的继承和坚持,传统与现代看似矛盾却不露痕迹地融合于小说之中。

同时,这种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颠覆二者对立的创作也恰好体现了现代人的一种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困境心态——一方面寄希望于社会快速发展,加速
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怀有一丝眷恋,难以割舍。

而身处在一个极具文学创新的年代,福克纳的南方背景和家族传统在新的时代的冲撞下,洗尽铅华,表现出一种更高层面的带有某种本质意味的“真实”,这也使得福克纳的小说既饱含传统意味,又富有现代感,从而使得他的作品能够登堂入室,成为经典,而他的一生不遗余力的在传统与现代间的探索,可以说是为当时和后代作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光辉的榜样。

而这也正是我们探讨《我弥留之际》这部小说的初衷所在:借以揭示一名伟大作家的非凡所在。

参考文献:
[1] 肖明翰.《福克纳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78
[2] 李文俊.《威廉·福克纳》.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1
[3] 肖明翰.《福克纳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78
[4] 威廉·福克纳.《福克纳随笔》,李文俊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61
作者简介:高飞,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