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事迹800五篇精选
关于名人的事迹800字五篇精选

关于名人的事迹800字五篇精选关于名人事迹的优秀作文1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
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这是齐白石为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徐悲鸿“草庐三顾”的识拔之恩。
久慕其名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
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
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两顾草庐不果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
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
”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
”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
冒雨三顾金石开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
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
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
”徐悲鸿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
有些留过洋的不也是徒有虚名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
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
”“不敢,不敢,徐院长太谦逊了。
”齐白石摇手不迭。
“事实正是这样,并非过谦。
”徐悲鸿继而保证道:“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的理论,只要作画示范稍加要领提示即可。
关于名人的事迹五篇精选800字

关于名人的事迹五篇精选800字关于名人事迹的作文篇1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
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
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
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
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
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
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
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
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
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
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
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
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关于名人事迹的作文篇2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
中国名人事迹800字素材五篇(精选)

关于中国名人事迹的作文1《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既有著名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黄忠等,也有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还有少数没有姓名的但和其他人物也有明确亲属关系,在这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汉昭烈帝刘备。
刘备,字玄德,在桃园三结义中排行老大,是涿郡涿县人,也是蜀国的开国皇帝。
与刘备相关的故事有三顾茅庐,刘备借荆州和托孤白帝城等。
刘备少年时,父亲刘弘早亡,他与母亲以织席贩鞋为业。
公元一百七十五年刘备和公孙瓒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卢植为师。
刘备长相异于常人,身长七尺五寸,两手下垂到膝盖,还能看见自己的耳朵,且喜欢结交豪杰,因此能得到其他商人和宗族长辈的厚爱,并给予资助。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自此,刘备开始了在乱世之中的传奇故事。
先有入主徐州,再有依附刘表,后有对抗曹操。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卧龙诸葛亮加入,诸葛亮向刘备献上《隆中对》,自此,刘备的开国团队方算组建完成。
从此,开启了建立蜀国之旅。
直到公元223年,刘备逝世,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谥号昭烈帝,他的一生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为什么会喜欢刘备呢?因为刘备虽然从小家境穷苦,但他不畏穷苦,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努力,创造了蜀国。
也因为他宽厚,乐于助人,这样才能够使他结交了好兄弟关羽和张飞,结交了智囊诸葛亮,更是得到很多大商和族中长辈的资助,使其用以集结军士,实现自己的梦想。
还因为他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使其能在数次逃亡途中,逆势而起,不被失败打垮,能继续坚持走自己的建国之路。
我要学习刘备的自强不息,努力,这样可以让我一直拥有一颗求胜的决心。
我要学习刘备的宽厚,乐于助人,这样可以让我能结交到很多的良师益友,使我成长。
我要学习刘备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遇到挫折不退让,坚持到最后取得胜利。
关于中国名人事迹的作文2“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想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吧!这本书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都各有特色,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宽厚爱民的刘备,有大义凛然的关羽,还有老奸巨猾的曹操……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粗中有细的张飞。
名人伟人杰出人物事迹(精选5篇)学习事迹网

名人伟人杰出人物事迹(精选5篇)名人伟人杰出人物事迹【篇1】邱少云(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县(1997年后属重庆市)关建乡的一个贫农家庭。
15岁那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鲜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
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
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
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
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锦旗上写道:“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
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
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____分会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光荣之家”。
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的家属的锦旗上写道:“伟大人民的战士,英雄不朽的功绩”。
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群众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被.....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名人伟人杰出人物事迹【篇2】1746年,郑板桥上任山东潍县知县。
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阅公文,有人击鼓鸣冤。
郑板桥吩咐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
击鼓之人是一个哑巴,跪在地上呈上状子。
郑板桥细看之下,明白了案情。
关于名人的事迹五篇精选800字

关于名人的事迹五篇精选800字关于名人事迹的作文篇1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
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
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
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
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
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
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
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
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
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
“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
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
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关于名人事迹的作文篇2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
中国名人故事精选(5篇)

【导语】历史长河川流不息,从古代到现代名⼈成千上万,他们的故事源远流长,想必每个⼈都听过⼀些名⼈事迹。
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中国名⼈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中国名⼈故事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将,他曾多次⽴下⼤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将军了,肩上担⼦很重,⼀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次,他读到孙膑⽤“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
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头钻进书堆⾥,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有长进。
孙权⼤为⾼兴,就让吕蒙担任了⼤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
古⼈说:“⽣下来就知道的⼈,是上等⼈;学习之后知道的⼈,是次⼀等的⼈;经历困苦才学习的⼈,⼜次⼀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就是最下等的⼈。
”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了。
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的知识,增长⾃⼰的才⼲,为今后的就业谋⽣做好充分的准备。
2.中国名⼈故事 车胤是晋代的名⾂,以博学闻名。
他从⼩勤奋好学,但家⾥特别穷困,有时甚⾄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这样⼀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常苦恼。
⼀个夏夜,车胤⽆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飞来飞去的萤⽕⾍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上⼀闪⼀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个⽤⽩纱制成的⼩⼝袋,⼀⼝⽓捉了⼏⼗只萤⽕⾍放在⼝袋⾥。
这么多⾍⼦发出的光聚在⼀起,不就是⼀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兴地进屋读书去了。
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的苦读,终于成为⼀个有学问的⼈。
【感悟】晋朝⼀代名⾂车胤,⼩时候家⾥的条件并不好,甚⾄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馁,⽤装了⼏⼗只萤⽕⾍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个有学问的⼈。
中国名人个人事迹

中国名人个人事迹中国名人个人事迹(8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
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名人个人事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名人个人事迹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先世为陇西(今甘肃)人,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
25岁时开始漫游各地,42岁那年被任命为供奉翰林。
李白毕生写诗。
他写起诗来既快又好,杜甫说他是“斗酒诗百篇”。
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气势宏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世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
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
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
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
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
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
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
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
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
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
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
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
中国伟人的光荣事迹五篇800字

中国伟人的光荣事迹五篇800字中国伟人的光荣事迹1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我眼中的朱自清,是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大文豪。
他在写景一文《春》中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
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
又如《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
写景文是最不好写的,但是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景物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正是我最敬佩朱自清先生的地方。
我眼中的朱自清先生,是一个重视时间的人,正如他在散文《匆匆》一文中所写。
《匆匆》因此被列入人教版六班级语文教材,读了他的这一篇《匆匆》,老师要求学生们写读后感,很多的学生因为这一篇《匆匆》从而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从而珍惜时间。
拜读过他的《匆匆》的全部读者,都能够体会到朱自清先生那种重视时间的心情,他那种极度重视时间的心情正赤裸裸地表现在读者面前,引人深思。
我眼中的朱自清先生,是一位重视亲情的人。
这一点从他所写的抒情散文,也是他的代表作——《背影》可以看出来。
《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非常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背影》正是朱自清先生与父亲深厚父子之间的写照。
《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气,在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与《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
历年来,只要是父亲节,读者就能联想到《背影》,从这一点上足以看出《背影》的影响之大,说明朱自清先生的胜利之处,把亲情描述得如此感人至深。
我眼中的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人士。
我国宏大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先生:“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名人事迹800五篇精选《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既有著名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黄忠等,也有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还有少数没有姓名的但和其他人物也有明确亲属关系,在这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汉昭烈帝刘备。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名人事迹范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名人事迹优秀作文篇1历史是一部长卷,再怎么博大精深,也终究要翻过去的。
然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汰尽英雄。
“历史上英雄屈指数来,实在不胜枚举。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金戈铁马,驰骋边疆,或运筹帷幄,旗开得胜——这些无不在漫长的历史长卷上描绘出一笔笔英雄本色!然而,有一位英雄定格我心中,他便是公瑾周瑜。
其实,周瑜大家并不陌生,赤壁一战,足见公瑾不愧为一代英雄。
东坡有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我追随这惊天动地的气概,走进三国去领略这位风流豪杰。
江南初定,曹孟德便率领百万虎狼之兵,乘大破荆襄之势,挥师南下,直冲东吴,举国上下,人心惶惶,将领们各执已见,孺将周瑜自告奋勇,挺身而出,慷慨陈词:”国耻家仇系千钧一毫发,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宁死而不做曲膝之臣。
“愿亲自统率水陆大军以抗曹敌——这是何等觉沉着镇定与有勇有谋。
决战在即,大将程普倚老卖老,对周郎此等”黄毛小儿“不屑以顾。
假装告病在床,欲给公瑾以下马威。
身为大都督的周瑜却毫不计较,亲自登门拜访,以自已的诚意赢得:”老臣心“。
随后周瑜又召集群英聚会。
巧借曹操之刀铲除心患蔡瑁、张允。
又棒打黄盖演出苦肉计。
对于蔡中、蔡和两个曹兵心腹卧底,沉着不慌,暗中与之周旋,使二人如”笼中之鸟“——这又是何等的任人为贤和机智过人。
东风南下,千军万马雄心万丈,浩浩荡荡齐到江南。
灰甲寒光辉映,兵戈相拔,公瑾银甲素袍,健步登上点将高台,尚方宝剑在腰,手拿杏黄令旗调兵遣将,誓踏曹营。
倾刻间,火光四起,曹军哭天喊地,更笑曹操烂头焦额。
抢来劣马,狼狈而逃。
而此时,周郎则已是立于冽冽风中,笑看风云——这又是何等的豪迈和挥洒自如。
”爱江山更爱美人“。
周瑜的事业尚且光辉灿烂,爱情更是甜蜜有加。
脑海里不由浮出这样一幅画面:”明月千里,花胶月下,周郎与小乔相携散步于花园之中,才子佳人,同扶摇琴,夫妻共奏《汉宫秋月》“。
乐声如行云流水缓缓流淌。
这是何等等浪漫温情。
杜牧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觉得宝钗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来形容更为恰当。
但是”人生自古谁无死。
“对于周瑜的英年早逝,我深表痛惜。
还是孔明说的好:”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便无知音。
“——一颗崛起的星就这样过早的陨落!古人青梅煮酒论英雄,今日,我来于台前,抒发劣见,颂出对周瑜千年的祭奠!中国名人事迹优秀作文篇2刘备,字玄德,涿县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
刘皇叔,在三国乱世之中自始至终被颂其仁义,而且其匡扶汉室的大业,也是由仁义所成。
刘备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并以自身的仁义,“锁住”豪杰为自己所用。
其实我们仔细阅读,可以发现刘备,除了仁义还有个能力——笼络人才。
没错,刘备不甚好读书,没知识,也不是以一敌百的好汉,为何那么多人才都投向他了?文有龙凤,武有五虎。
除了仁义,也有聪明。
刘备并不是个简单的仁义之士,其中还有头脑。
举个例子,新野战败后,刘皇叔带领百姓一起逃亡,但这速度,怎能不被追上?曹军赶上,只有千余人逃出。
这时,赵子龙又杀回敌阵,只因不见了主母和小阿斗。
赵云一路杀进来,又单骑冲了出去,见了刘备。
刘备直接扔了阿斗,真是“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试想,刘备飘荡半世,可不像曹操那么多儿子,只有这一个亲子,安敢狠摔?何况刘备双手过膝,扔的话再一弯腰,和置于地也无太大区别,但群臣看就不一样了,能不“肝脑涂地”?虽刘皇叔仁义,但也并不永久。
如吕布被缚,向刘备求救,以为皇叔面子大,刘备点头。
但当曹问如何处置时,刘备却欲杀之,具体原因不明。
还有吕蒙用计夺荆州杀云长后,刘备欲起兵报仇,不听苦劝只是为了昔日桃园结义之义,但对天下之仁却忽略。
终导致大业不成,三国归司马氏。
观全书,人人道皇叔仁义,在我看来,也许只有兄弟之义,“犯我兄弟者必诛”,缺少了几分对天下的“仁”。
皇叔称得上义气深重,但并不有多“仁”,大仁和小义间皇叔选了小义,也许就是这导致他大业不成。
我看刘备,他的大业成于义,亦败于义也。
他算得上英雄,但绝不是一代枭雄。
中国名人事迹优秀作文篇3“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
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
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
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
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
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
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于草庐中。
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加入刘备果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么样呢?恐怕职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死去。
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又是多么危险呀!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人才济济的时代。
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都习惯于含而不露,“隐居于草庐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
其结果常常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如果毛遂不自荐,他的才能几时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平原君又怎样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不能等待“刘备”的到来,过分寄望于“伯乐”。
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岳阳市黄秀乡有个年轻的党委书记,本是岳阳氮肥厂的后勤干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诸葛”之称。
他想:“在厂里,我还派不上大用场。
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闯,去干一番大事业。
”于是他自荐担当任何一个乡的党委书记。
岳阳市委批准了。
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阳市的新闻人物,《黄金时代》杂志报道了他的事迹。
如果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在那里等待,那么“刘备”再求贤若渴,识人善任,恐怕也不讳发现一个后勤干部具有党委书记的才干。
诸葛亮等刘备自有他的原因。
当时昏君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君。
这种等待还是可以理解的。
而今天则不同了。
今天我们有幸生长在一个充满生机的文_革时代,在一个百端待举的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动进取,去显示自己的才能,让社会对自己做出选择吧!中国名人事迹优秀作文篇4虽然最终刘备一统天下作汉帝的抱负未能实现,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称“帝”——影帝。
要说刘备的演技,全在一个字“哭”上,并且,玄德泪下时机之精准,效果之惊人,连琼瑶剧中各路美女的未语先泣、梨花带雨,都不能望其项背。
在三十回至四十回,短短十回中,刘备已有三次分量不轻的“哭戏”。
第三十六回,徐庶母亲被曹操挟制,刘备无奈,只得亲送徐庶入曹营,先是“大哭”,继而“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
送至长亭,刘备不忍相离,送了一程,于马上执徐庶之手:“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
见英雄再度落泪,徐庶亦不禁涕泣。
这一哭与之前惜别赵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既提高了自己的“大仁大义”形象,也同时收买了人心。
唯一不同的是,刘备这次的眼泪还有了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徐庶举荐了一位旷世奇才——诸葛亮。
在三顾茅庐之后,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但诸葛亮一开始并不答应出山,刘备便大哭起来,“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诚”,于是答应出山,刘备马上转为“大喜”。
其目的再明白不过了:我说不动你,还哭不动你吗?你不出山,我就哭到你出山。
这一哭,使得诸葛亮竭其整整半生心力,投身蜀汉政权的建设中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以说,没有这一哭,就没有诸葛亮出山;没有诸葛亮出山,蜀最终也无法与魏吴三国鼎立,互相抗衡。
如果说前面这两哭都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或多少有些虚伪的成分在里头,那么此十回中的另一哭,就是完全真情流露的哭。
三十四回中,刘备如厕,因见自己髀肉复生,不觉潸然流涕。
刘表问之,备叹曰:“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此处的哭,没有观众,没有目的,仅仅是慨叹、伤感。
这样真情的哭在后文关张遇害时亦有出现:“泪湿衣襟,斑斑沾血”、“放声大哭,哀绝于地”……总结全书来看,刘备为立业而哭,为求才而哭,为兄弟而哭,还为求生而哭。
刘备性格的两面:重情重义、虚伪,造就了这些或相似、或迥异的哭;而这些哭,也使得刘备这个人物更丰满,更立体,也更值得揣摩。
所以,凭借这些哭戏中极具层次化的表演,刘备获封“影帝”可谓当之无愧。
那么,是不是也该给作者罗贯中颁一个“最佳编剧奖”呢?我想,绝对有这个必要。
中国名人事迹优秀作文篇5我眼中的刘备是一个性情温和却寡言语,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的人。
他虽然出生低微,但是他十分有谋略。
为什么呢?就让我细细道来。
有仁德之心的刘备徐庶原本是刘备身边的军师,曹操想把徐庶捉来给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就把他的母亲抓来做人质,以此来要挟他。
当时就有人劝刘备,不能让徐庶去曹营,因为他对刘备的军队了如指掌,难免会泄露机密的。
但是刘备为了让他们母子相见,还是让他去了曹操那儿。
徐庶对刘备发誓:我一生都不会为曹操献计的。
正是刘备的仁德,赢得了徐庶对他的敬重和忠心。
求贤若渴的刘备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刘、关、张弟兄就去请诸葛亮出山,去解救天下百姓。
第一次,他们骑马去拜见诸葛亮。
童子说诸葛亮去山中采药了,短则四五天,长则一个月。
刘备听了,又行了一个礼便告辞了。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便第二次去拜见诸葛亮。
当时正下着大雪,马儿也不能走。
张飞和关羽都劝他不要去了,刘备却顾不了那么多,还是走着去拜见诸葛亮。
恰逢诸葛亮又不在家。
童子告诉他:先生刚出去赏梅,短则三四天,长则两个月。
刘备并不气馁,他留下一封信然后才告辞。
到了第二年春天,刘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正好碰见诸葛亮在睡觉,他就在外面等了两个多时辰。
等到诸葛亮醒来,他才进去拜见,并谦虚地向诸葛亮赐教,问他对天下大事的看法。
由此便有了后来的隆中对。
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了,决定出山相助他。
正是刘备的惜才、爱才,才让诸葛亮一直辅佐他。
这就是我眼中的刘备,一个有仁德之心、求贤若渴、惜才爱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