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五年级上册语文 课内常考文学常识汇总

课内常考文学常识汇总1.《白鹭》作者是(郭沫若)。
2.《落花生》作者是(许地山)。
3.《桂花雨》作者是(琦君)。
4.《珍珠鸟》作者是(冯骥才)。
5.《搭石》作者是(刘章)。
6.《将相和》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作者是(美国的罗伯特·威尔斯),译者于姝。
8.《猎人海力布》是(民间故事),由甘珠尔扎布整理。
9.《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由(叶圣陶)整理。
10.《乞巧》作者是唐代(林杰)。
11.《示儿》作者是宋代(陆游)。
12.《题临安邸》作者是宋代(林升)。
13.《己亥杂诗》作者是清代(龚自珍)。
14.《少年中国说》作者是(梁启超)。
15.《圆明园的毁灭》作者是(王英琦)。
16.《小岛》作者是(陆颖墨)。
课内常考文学常识汇总17.《太阳》作者是(张姞民)。
18.《松鼠》作者是法国(布封),译者(任典)。
19.《慈母情深》作者是(梁晓声)。
20.《父爱之舟》作者是(吴冠中)。
2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者是(美国巴德·舒尔伯格),译者(唐若水)。
22.《山居秋暝》作者是唐代(王维)。
23.《枫桥夜泊》作者是唐代(张继)。
24.《长相思》作者是清代(纳兰性德)25.《四季之美》作者是日本的(清少纳言),译者(卞立强)。
26.《鸟的天堂》作者(巴金)。
27.《月迹》作者(贾平凹)。
28.《渔歌子》作者是唐代(张志和)。
29.《忆读书》作者是(冰心)。
30.《我的“长生果”》作者(叶文玲)。
31.《观书有感》作者是宋代(朱熹)。
32.《蝉》作者是唐代(虞世南)。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专题10文学常识记积累理解期末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

10文学常识记积累理解1、中国最早的字典叫《说文解字》。
2、清乾隆年间,皇帝下令编撰了一部中国最大的丛书,收录了18世纪以前3000多种重要著作。
全书共230万页,连接在一起,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
请问这部丛书叫《四库全书》。
3、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有305篇,也叫“诗三百”。
4、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辞《离骚》。
5、中国古代神话非常丰富,其中以《山海经》中为最多。
6、西汉时期,由司马迁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豪放派、一是婉约派。
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朝词人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9、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10、元杂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的主要作品是《窦娥冤》。
11.“四书”、“五经”“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书经》、《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
12.《诗经》《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13.《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五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五年级上册1林海音的《窃读记》《窃读记》生动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
担扰、恐慌、惧怕的痛苦,也体验了惊喜、快乐与满足。
表现了对读书的热爱以及对知识的渴望。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吃饭长大”指身体成长。
“读书长大”指的是精神的成长。
身体与精神都成长了,才是一个健康成长的人。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作者张钫这是一名小学生对季羡林的访谈录。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正课指的是课内学习的课程。
3英国作家尤安·艾肯的《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是: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设问、反问、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句子的意思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
②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
“想去就去”是说方便,想读就读。
更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的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说读者的阅历,体验不同,读书的方式、方法不同,见解、收获也不同。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读书的好处是: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后,①扩展了想象力,②锻炼了记忆力,③增强了理解力,④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作者以自己的两次作文实例,有力的印证了阅读的功效,所以被称为“我”的“长生果”。
本课中,作者还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①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②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第二组月是故乡明6陈慧瑛的《梅花魂》(1)文中的星岛、星洲、狮城指的是新加坡。
(2)“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就是梅花精神。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学常识知多少

文章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学常识知多少语文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文学是语文的最高境界。
了解文学常识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还能够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学习文学常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一、文学体裁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分类,也是文学教育的基本要素。
在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我们需要学习以下几种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
1. 诗歌诗歌是以韵律和节奏为主要特征的文学体裁。
在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我们需要学习诗歌的构成要素、诗歌的基本韵律、诗歌的常见类型、诗歌的表现手法等。
2. 散文散文是以平铺直叙为主要特征的文学体裁。
在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我们需要学习散文的构成要素、散文的常见类型、散文的表现手法等。
3. 小说小说是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主要特征的文学体裁。
在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我们需要学习小说的构成要素、小说的基本类型、小说的传统发展与现代变革等。
4. 戏剧戏剧是以演员表演和舞台模拟为主要特征的文学体裁。
在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我们需要学习戏剧的构成要素、戏剧的常见类型、戏剧的表现手法等。
二、文学知识文学知识是指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也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我们需要学习以下几种文学知识:1. 历史背景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
在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我们需要学习一些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了解它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们。
2. 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是指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文化知识,包括诗词歌赋、传说故事、文学典故等。
在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常见的文学典故,如《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在学习中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内容。
3. 社会常识社会常识是指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知识,包括人民生活、社会风俗、道德观念等。
【小学语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外积累(名言+古诗+文学常识)

【小学语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外积累(名言+古诗+文学常识)1、尊师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斯大林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夸美纽斯诗句:板上种桃李;硕果满神州。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2、陶行知的名言:由“真人”想到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里的真人指:真诚的人)其它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奉献)教育是立国之本。
(教育的重要性)3、观察的名言:生活中要善于观察。
——罗丹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观察;观察;再观察。
——巴甫洛夫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伽利略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
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重要的能源。
——苏霍姆林斯基4、描写儿童的古诗。
《村居》《小儿垂钓》5、含“风”字的古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6、带有数字的古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江雪》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7、动物喻人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变色龙笑脸相对、两面三刀的人——笑面虎强横无赖、独霸一方的人——地头蛇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铁公鸡趋炎赴势、百依百顺的人——哈巴狗代人受过、替人挨揍的人——替罪羊孤陋寡闻、知识不广的人——井底蛙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孺子牛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千里马8、成语分类:历史故事:卧薪尝胆背水一战指鹿为马四面楚歌寓言故事: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火眼金睛八仙过海夸父追日9、四大寓言古希腊《伊索寓言》德国《莱辛寓言》法国《拉封丹寓言》俄国《克雷洛夫寓言》10、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1、生活中的错别字1、药品广告:“咳”不容缓——刻2、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其3、补品广告:“鳖”来无恙——别4、眼镜广告:一“明”惊人——鸣5、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 ——闻6、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 ——代7、网吧广告:一“网”情深——往8、钢琴广告:“琴”有独钟、一见钟“琴——情”9、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 ——欲10、空调广告:终生无“汗” ——憾11、服装店广告:“衣帽”取人——以貌12、某洗衣店广告:“衣衣”不舍——依依13、某房产公司广告:万“室”俱备——事14、某蛋糕广告:步步“糕”升——高15、胃药广告:一“不”到“胃” ——步、位16、赛马广告:乐在“骑”中——其17、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依 18、快餐店广告:“烧”胜一筹——稍19、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贤 20、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貌21、治结石病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事22、打印机广告:百闻不如一“键” ——见23、涂料广告:好色之涂——徒 24、冰箱广告:制冷鲜锋——先25、治痔疮药广告:有痔无恐——恃 26、花园公寓广告:随寓而安——遇27、跳舞机广告:闻“机”起舞——鸡 28、海鲜广告:领“鲜”一步——先29、口腔门诊广告:“快治”人口——脍炙 30、礼品店广告:“礼”所当然——理第五、六、七单元1、黄山——“黄山松奇天下秀;赚得神州皆为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果树瀑布——“中华第一瀑;唯独黄果树。
五年级上册文学常识.doc

五年级上册文学常识五年级上册文学常识I、《窃读记》是(台湾)省作家(林海音),代表作(《城南旧事》)。
以(窃读)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生动描绘(窃读的独特感受和复杂滋味),表现(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通过“跨进店门,”,挤到里面”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顾客多,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并旦善用(自语式独白)描写心情。
3、《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英)国(尤安.艾肯)。
写作特点(运用恰当比喻说明道理)。
本文从全新角度提出将书(精读)到(一遍又一遍读),作者通过(假设)、(反问)、(设问)、(比喻),表达观点(不管看了多少遍,总能从书中发现新东西),本文是(说理性)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5、《泊船瓜洲》作者(北宋)朝(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南京),表达(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写作特点(写景抒情)。
数重山(很多层山)。
《秋思》作者(唐)代(张籍),写作特点(叙事抒情),表达(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意万重(要表达的意思很多),行人(捎信的人),复恐(又担心),尽(完),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长相思》作者(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写作特点(叙事写景相融合),表达(作者思乡的情感)。
榆关(山海关),那畔(那边,具体指关外),聒(声音嘈杂)。
6、《梅花魂》作者(陈慧瑛),魂指(精神)。
梅花魂是(梅花精神和品格)。
星岛指(新加坡),写作特点(首尾呼应)。
五件事:外祖父(教我读诗词时落泪)、外祖父(因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哭泣)、外祖父(赠我墨梅图)、外祖父(在船上送我墨梅手绢)。
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选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唐代王维),“春草明年绿”选自(《山中送别》)的(唐代王维),“自在飞花轻似梦”选自(《浣溪沙》)的(北宋秦观)。
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文学常识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1.毛主席喜欢唐代诗人“三李”指李白(浪漫飘逸),李贺(奇艳瑰丽),李商隐(沉思缜密)。
毛泽东代表作《沁园春·雪》《长征》。
现当代诗人柳亚子“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高度评价毛泽东的词作。
2.《西厢记》是元代最著名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元代的压卷之作。
主要人物有崔莺莺、张生、红娘等。
《窦娥冤》“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代表作,是元代悲剧中不朽之作。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名著,讲述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是一部浪漫主义杰作。
《桃花扇》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的所作,讲述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是明清传奇戏剧的压卷之作。
《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作品。
3.李白,字太白,世称“诗仙”“千古一诗人”。
赞李白“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李白一斗诗百篇”。
杜甫,字子美,世称“诗圣”(“诗史”),又称“杜工部”(“杜拾遗”)。
韩愈的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指李白、杜甫的诗作。
李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杜甫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及“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是高度赞美李白的诗歌艺术。
杜甫《梦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及“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写的是蜀相诸葛亮。
4.宋词一般分为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代表词人是李清照、柳永等。
当时流传有:柳郎(柳永)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5.清末明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个境界,引用了宋代三位诗人的词作: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形容要高瞻远瞩,耐得住寂寞。
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部编版五年级学上册语文文学常识、主内中心

文学常识、主内中心1. 《白鹭》是郭沫若写的,这篇散文描绘了白鹭独特的美,作者描写了三幅画面,分别是清田独钓图、清晨望哨图、黄昏低飞图,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2.《落花生》的作者是许地山,文章先后写了我们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详写。
课文写了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桂花雨》作者琦君,回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4.《珍珠鸟》的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我还读过他写的《挑山工》和《俗世奇人》。
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
课文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
还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5.《搭石》作者刘章通过描绘乡亲们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几个平凡的情景,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6.《将相和》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7.《冀中的地道战》作者是周而复。
这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样式多,出口安全,防御型好,联络方式奇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8.《猎人海力布》是一篇民间故事,讲的是一个叫海力布的猎人,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一块大石头的故事,表现了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10.《牛郎织女》与《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由叶圣陶整理成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3、“推敲”一词的来历:唐代诗人贾岛进京赶考,骑在驴背上吟了一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遇上韩愈建议他改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4、鲸的繁殖力很差,数量已经急剧减少。鲸类中体形最大的蓝鲸,目前仅存不到50头。在地球上生存了5000多万年的鲸,许多种类已濒临灭绝。
5、布封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用40年的时间写出了36册巨著《自然史》。
8、漫画集《父与子》是德国卜劳恩的作品,反映了父子之间有趣的故事。
9、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0、“大公无私”这个成语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晋有一位官员叫祁黄羊,他为人正直,祁黄羊狐做南阳地方官,推荐儿子祁午做朝廷法官的事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1、《窃读记》的作者是林海音,原籍台湾,作品《城南旧事》。
2、诗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他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盖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最后从“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出”这句诗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