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

合集下载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古人年龄有着各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意义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人年龄的称谓:1. 婴儿:初生儿,孩提。

2. 幼学:童年,垂髻。

3. 豆蔻年华:十三四岁。

4. 总角:童年期,儿童时代的代称。

5. 少年:十五岁至三十岁。

6. 弱冠:男子20岁。

7. 而立之年:30岁。

8. 不惑之年:40岁。

9. 知命之年:50岁(又称为天命之年)。

10. 花甲之年:60岁。

11.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12. 期颐之年:百岁。

接下来,我将详细解释这些年龄称谓的含义和适用情况。

“婴儿”是指刚刚出生的孩子,通常是指出生后的第一年。

“孩提”则是指幼儿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够独立行走和说话,主要依赖父母的照顾和照顾。

“幼学”是指童年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开始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一阶段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时期。

“豆蔻年华”通常用来指十三四岁的少年少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角”是指童年期,儿童时代的代称。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还在接受基础教育,学习各种基本知识和技能。

“少年”是指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这是一个人开始独立生活、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时期。

这个年龄段的人通常还在学习各种职业技能,并开始参与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会使用不同的称谓来表示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意义。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的标志,标志着他们已经到了成年而开始独立生活的时期。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和“花甲之年”则分别表示30岁、40岁、50岁和60岁的标志,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

在这些阶段,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都已经相当丰富,也开始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至于“耄耋之年”和“期颐之年”,这些是更高龄的标志,通常用于表示百岁以上的老人。

这些老人已经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如下: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古代各年龄段别称

古代各年龄段别称

古代各年龄段别称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4、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5、垂髫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6、黄口:十岁以下孩童。

7、幼学:十岁。

8、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9、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10、志学:十五岁。

11、及笄:女子十五岁。

12、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13、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4、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15、而立:三十岁。

16、不惑:四十岁。

17、天命:五十岁
18、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19、古稀:七十岁。

20、耄耋:八十、九十岁。

21、期颐:一百岁。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一些特定的词语来表示年龄。

这些词语有的是从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的生长过程中借来的,有的是以天、地、物理量或尊卑等来表示的。

这些词语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展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与感悟。

下面就列举一些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供大家参阅。

1. 花甲之年(60岁)“花甲”是古代指60岁的一个词语。

花甲本义指硬壳节足类动物蜕皮后的第七龄,引申为60岁。

2. 桃李满天下(40岁)“桃李满天下”本是汉代宰相陈平用来自谦的话,引申为40岁。

3. 杨白昼(30岁)“杨白昼”是古人用来形容三十岁的词语,意思是在白天还能活跃如同年轻的杨柳。

4. 不惑之年(40岁)“不惑”一词,原是中国古代指40岁的一个词语。

5. 半百年华(50岁)“半百年华”是泛指50岁的年纪,表示已经半百之年。

古人用这些词语来表示年龄,反映了他们对时间的重视和对自然生命过程的理解。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年龄的分期观念以及对年龄与生命价值的认识。

这些词语有着地域性和时代性,不同的地方和时代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但这些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对年龄的重视和尊重,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与观念提供了一个侧面的视角。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是古人对时间和生命的理解与感悟的体现,也是当代人了解古代文化与观念的一个窗口。

通过这些古代词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时间和生命的重视与敬畏,同时也可以借此对当代社会对年龄的认知有所启迪。

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些古代词语有所了解与体会,在当代生活中也更加珍惜时间与珍视生命。

第二篇示例: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古人在表示年龄时,并非像现在一般使用数字或者岁数来表达,而是采用了一些特殊的词语来表示。

这些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既有一些非常直观的词汇,也有一些颇为有趣的表达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在古代,人们是如何用词语来表示自己的年龄的。

古代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

古代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1.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中亲者。

(《孟子尽心上》)3.齿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愚公移山》)如:有遗男,始龀。

4.总角垂髫tiáo指幼年儿童。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

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记》)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如:三十而立。

(《论语》)10.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知非之年指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指六十岁13.耆艾qíàì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14.古稀指七十岁。

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5.耆耋qídié指高寿、年老。

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耋màodié指高寿、年老。

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jī颐指一百岁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九龄:为9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二八:为16岁。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在古代,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相应的称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1.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3日。

2.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3.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4.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5. 九龄:9岁。

6. 黄口:10岁以下。

7.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8.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9.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0.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11. 及笄[ jī]:指女子15岁。

12.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13. 二八:为16岁。

14.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5. 加冠:指男子20岁。

16.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17.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8.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9. 始室:30岁。

20.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21. 艾:50岁。

22. 耄[mào]:古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23. 耋[dié]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以上是古代各个年龄段的人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人们对不同年龄人的不同看法和期望。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古代中国表示年龄的词语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

1. 岁
“岁”是最常见的表示年龄的词语之一,表示一年的时候,如“三十岁”表示三十年的时候,简称“三十”。

古代也有用“阳岁”和“阴岁”来表示的,其中“阳岁”指的是农历的跨年,而“阴岁”指的是阳历的跨年。

2. 弱冠
“弱冠”指的是男子二十岁时的年龄,也称为“廿岁”。

这个词源于古代礼仪,二十岁时,男子可以正式穿戴成年礼服,代表着成年和责任的开始。

3. 沐
“沐”是古代用来表示年龄的一个称呼,“沐年”表示一年,如“三沐”表示三年。

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的一种“沐衣”,用来表示年龄增长的次数。

5. 龄
“龄”用来计算年龄时比较正式的称呼,如“十岁”、“二十岁”,经常出现在书面文献中。

这个词语的字形来源于龙,寓意着年龄的长寿和庄严。

6. 沙
“沙”是古代表示一个月的时间单位,如“三沙”表示三个月。

这个词语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古代一种用沙子计时的方法,另一种是指古代磨沙粉来记录日子的方法。

7. 节
“节”也是古代表示时间及年龄的常用单位之一,“岁首”到“立夏”为一节,周岁为二十四节。

这个词源于古代农事,表示一年中农具收藏及农民生活的变化情况。

8. 岁寒
“岁寒”是古代农历的一个月份,也用来表示人的年龄。

如“活到百岁寒来晚”就是说老人已经100岁了,已经到了寒冷的岁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黄童幼童头发黄色,故以“黄童”称谓幼年儿童。

“黄童白叟,踊跃欢呀。

”(韩愈《元和圣诗》)绿鬓青少年头发乌黑发亮,所以用“绿鬓”代称青少年。

“沉复落红颜,蝉声摧绿鬓。

”(唐代乔知之《从军行》)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用“斑白”称代老年。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此外,“白首”、“皓首”、“华首”、“二毛”、“华发”,也是以老人头发花白而称。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黄发老人头发复黄,是长寿的象征,因以“黄发”称谓老年。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发秃老人头发光秃,故用来称谓老年。

“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祭妹文》)垂髫“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垂髫”代指儿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总角古代儿童头上的两个发髫向上分开,形同兽角,故以“总角”,代称儿童时代。

“这院门上也有四个才总角的小厮。

”(《林黛玉进贾府》)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故以“束发”代称成童。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林黛玉进贾府》)红颜青年人脸色红润有光泽,所以用“红颜”代称青年,又特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李白《赠孟浩然》)苍颜灰白的脸色,代指老年。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醉翁亭记》) 鲐背老人皮肤枯燥,身上生出老人斑如鲐鱼背,故用“鲐背”称谓老年。

生齿男孩出生后八个月,女孩七个月开始长出牙齿,故用“生齿”称代七、八个月的婴儿。

“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户籍)。

”(《周礼•秋官•司民》)龀男孩八岁、女孩七岁脱去乳齿,长出恒齿。

“龀”是换牙,指七、八岁。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刚换牙),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稚齿幼童齿嫩,故以“稚齿”称代儿童。

“昆弟斑白,儿童稚齿。

”(《晋书•潘岳传》)齿危老人牙齿松落,因此用“齿危”谓老年人。

“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

” (《祭妹文》)汤饼之期古俗,婴儿出生三日设宴招待亲友,叫“汤饼筵”或“汤饼宴”、“汤饼会”,后以“汤饼之期”代称婴儿出生三月。

成名古俗,孩子出生三个月,父母为其取名,因称婴儿三月为“成名”。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焉。

”(《周礼•地官•媒氏》)笄年古代女子十五岁时举行成年之礼,结发插笄。

“笄年”就是女子初加笄之年,又叫“及笄”,即十五岁。

“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而加冠,行成人之礼,因以“冠”指男子二十岁。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冠者五六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冠读guàn)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时男子二十成人,初加冠,体还未壮,故称弱,“弱冠”就是刚成年的男子,二十岁左右。

“予弱冠粤行。

”(《祭妹文》)襁褓“襁”本系背负婴儿的背带,“褓”本系包裹婴儿用的小被,用“襁褓”比喻幼小的年龄。

“曾孙虽在襁褓。

”(《汉书•宜帝纪》)雏初生之鸟叫雏,用“雏”比喻幼儿。

“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者。

”(杜甫《徐卿二子歌》)黄口雏鸟口角黄色,而幼童稚嫩如同雏鸟,故用“黄口”比喻幼儿。

“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淮南子•汜论》)豆蔻或称“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四岁,娉娉婷婷,如豆蔻初放,因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扬州慢》)青春本谓“绿色的春天”之意,用来比喻青年时代。

“予涉素秋,子登青春。

”(西晋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华年像花一样美妙的年龄,比喻青年。

“华”通“花”。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垂胡胡,兽颔下垂的肉,老人颔皮松弛下垂,故用“垂胡”比喻老年。

“身世蚕眠将作茧,形容牛老已垂胡。

”(陆游《七十》)素秋本指秋季。

古代五行说,以金配秋,其色白,故称素秋。

秋天景色凋零肃杀,因以素秋比喻晚年。

例见“青春”条。

龟鹤相传龟鹤皆有千年之寿,因以比喻长寿。

“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

”(郭璞《游仙》)周晬婴儿满一岁。

“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祭妹文》)生小童年。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孔雀东南飞》)裹头男子成年后裹头巾,“裹头”表示成年。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兵车行》表示官职变动的词(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

①举(举荐)辟(招用)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②征(征召。

特指君招臣)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二)、表示任命官职的。

①拜(授予官职)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三)、表示提升官职的。

①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梁启超《谭嗣同》)②陟(提升,提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③升(提升)旋升宁夏道。

(梁启超《谭嗣同》)○4拔(提拔)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陈情表》“入”(入京为官),有时也可表升官,与“出”相对(四)、表示降低、罢免官职的。

①谪(贬官,降职并外放)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②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贬连州刺史。

(《旧唐书刘禹锡传》)③黜(罢免官职)黜:废,贬退。

柳宗元《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④夺(削去、罢免)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高启《书博鸡者事》)(五)、表示官职调动的。

①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②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③调(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府。

(班固《汉书袁盎传》)④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⑤放(京官调任地方官)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梁启超《谭嗣同》)⑥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六)、兼职、代理类:1、兼:兼任。

《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史。

”2、领:兼任。

《晋书袁乔传》:“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3、行:代理官职。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

”4、署:代理、暂任。

《汉书王尊传》:“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5、权:暂代官职。

《刘公嘉话》:“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表示时间的词一、表示过去时间的“昔、向、曩”意思是“过去”、“从前”,都是副词。

例如:“昔作女儿时”(《孔雀东南飞》);“向之寿民”(《察今》);“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

“初、始”意思是“当初”,都是副词。

例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燕赵之君,始有远虑”(《六国论》)。

“已、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都是副词。

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剑》);“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曾、尝”意思是“曾经”,都是副词。

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适、向”意思是“刚才”,都是副词。

例如:“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二、表示现在时间的“今”意思是“现在”,名词。

例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方”意思是“正”、“正在”,副词。

例如:“方欲行”(《狼》)。

“会”意思是“恰巧”、“正好”,副词。

例如:“会宾客大宴”(《口技》)。

三、表示将来时间的“将、行将、欲”意思是“将要”,“且”意思是“将要”、“将近”,都是副词。

例如:“公将战”(《曹刿论战》);“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四、表示较长时间的“长、久”意思是“长久”,形容词。

例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

“常、每、辄”意思是“经常”,副词。

例如:“千里马常有”(《马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素”意思是“一向”,副词。

例如:“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五、表示时间快速、短暂的“立、即”意思是“立即”,副词。

,例如:“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遽、亟”意思是“急忙”、“赶快”,副词。

例如:“遽扑之”(《促织》);“趣越兵亟入关”(《陈涉世家》)。

•“俄、俄而、俄顷、少顷、少时、少间、须臾、斯须”意思是“一会儿”副词。

例如:“俄见小虫跃起”(《促织》);“俄而千百人大呼”(《口技》);“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少时,一狼径去”(《狼》);“少间,帘内掷出一纸片”(《促织》);“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斯须就毙”(《促织》)。

“食顷”意思是“一顿饭工夫”。

例如:“食顷,帘动”(《促织》)。

“暂”意思是“暂时”,副词。

例如:“卿但暂还家”(《孔雀东南飞》)。

•“旋、寻、未几、无何、既而、已而”意思是“随即”、“不久”,副词。

例如:“旋见鸡伸颈摆扑”(《促织》);“寻病终”(桃花源记》);“未几,夫购声起”(《口技》);“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既而敌行益迩”(《冯婉贞》);“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六、表示时间终止的“终、竟、迄、卒”意思是“终于”,副词。

例如:“赵亦终不予秦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竟杀蛟而出”(《周处》);“迄无济”(《促织》);“卒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七、表示特定时间的“曙、质明”意思是“天刚亮时”、“黎明”,名词。

例如:“自昏达曙”(《促织》);“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朝、旦、晓、夙”意思是早晨,名词。

例如:“朝晖夕阳”(《岳阳楼记》);“旦辞爷娘去”(《木兰诗》);“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夙夜忧叹”(《出师表》)。

“亭午”意思是“正午”,“夜分”意思是“半夜”,都是名词。

例如:“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旦日、翌日”意思是“明天”、“第二天”,名词。

例如:“旦日飨土卒”(《鸿门宴》);“翌日送宰”(《促织》)。

“他日”意思是“另外的一天”、“有一天”,“后日”意思是“以后的一天”、“改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