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表示 汉语时间词大全

合集下载

时间词“刚”、“刚刚”和“刚才”的比较研究

时间词“刚”、“刚刚”和“刚才”的比较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刚”、“刚刚”和“刚才”都可以表示不久前的时间,意义相近,但是用法不同。

本文主要研究“刚”、“刚刚”和“刚才”在表达时间意义时意义和用法的区别,从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出现的偏误出发,依托龚千炎先生的《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中的相关理论,分别从时相、时制、时态三个方面论述了“刚”、“刚刚”和“刚才”与汉语时间表达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三者在语义特征、句法特征、语用特征上的不同。

语义特征上,从表达的时间是时点还是时段;是客观还是主观;三者在时间轴上的参照时点有何不同这三个方面做了论述。

提出时间副词“刚”、“刚刚”也可以表示时点意义,“刚”、“刚刚”和“刚才”表达时间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都带有一定的相对性,并且系统归纳了它们在时间轴上的参照点。

句法特征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阐述:与完成、实现时态“了1”、“了2”、“已经”的共现情况;与近经历时态“来着”和经历时态“过”的共现情况;与进行、持续时态“着”、“在”、“正在”、“正”的共现情况;与否定词“不”、“没(有)”的共现情况;与他类副词连用情况。

根据刑福义先生(1990)将“刚刚”划分为“刚刚1”和“刚刚2”两个的观点,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辨别句中出现的“刚刚”是“刚刚1”还是“刚刚2”。

这也是本文的一大创新之处。

语用特征上,主要认为“刚”、“刚才”是语体上的中性词;“刚刚”多用于口语述说,在书面表达中“刚”、“刚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刚刚”。

本文还着重讨论了“刚刚”一般不能与“一X就Y”共现,除了节律上的制约外还因为“刚刚”本身就带有强调的意思,强调时间间不容发,所以不能和“一X就Y”连用。

因此有时候语用功能可以影响句法结构,引起与其他词语之间共现能力的差异。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辟新角度,采用新方法,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力求弄清“刚”、“刚刚”和“刚才”三者的区别。

关键词:时间范畴 时相 时制 时态 语义特征 句法特征 语用特征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gang”、“gang gang”and“gang cai”all means shor time,which have similar meanings but different usage.The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differences among“gang”、“gang gang”and“gang cai”when they all mean short time.Based on the errors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overseas students commit,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in the book《chinese phase,tense and aspect》by gong qian yan ,the thesis try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hree words and category of time。

古汉语时间副词

古汉语时间副词

实词样板文——文言文中时间词集锦
1.今:现在 2.今日:今天3.穷冬:深冬,隆冬 4.朝:早晨,早上5.旦日:第二天 6.明日:次日,第二天7.暮:晚上
8.时时:常常,不时9.期年:满一年10.秋:时候11.昔日:当年12.尔来:自那时以来13.夙夜:早晚,日日夜夜14.明年:第二年15.夕:晚上16.四时:四季17.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18.初:①起初;②当初19.数日:几天20.寻:随即,不久
21.俶尔:忽然22.秋日:秋天23.亭午:正午24.夜分:半夜25.晴初:天刚放晴26.旦:早晨27.昼:白天28.昏:黄昏
29.寒暑:冬夏30.已而:不31.及:到,等到32.今者:如今,现在33.尝:曾,曾经34.俄而:不久,一会儿 35.少时:一会儿
36.久之:时间长了37.顷刻:一会儿。

现代汉语中时间词“现在”和“目前”的对比研究

现代汉语中时间词“现在”和“目前”的对比研究
关 键词 :近 义词 ;对 比分析 ;偏误分析 ;教 学建议
语 言是一 个复杂 的符号 系统 ,由音位 、语素 、词 、词 组 、句子这五级结构 单位组成 ,其 中 ,词是语言使用 过程 中 能够 自由运 用 的最 小单 位 ,也是 学 习一 门语 言 的基 础和 关 键。在词汇教学 中,近义词 的辨 析既是重点 ,又是难 点 。例 如 “ 虽然 ”和 “ 即使” , “ 二 ”和 “ 两 ”等词 ,对以汉语作 为第二语言 的学习者来说 ,并 非容易 的事情 。为很好的 区分 并灵活 的使 用这些词 ,我 就时间词 “ 现在 ”和 “ 目前”做一 对 比研究 ,以此为例 ,以便大家更好地 了解 近义词 。论文首
冯小梅
西北 民族 大学 甘肃 兰州 7 3 0 0 3 0

要 :在 现代 汉语 中,有很 多意 思相近的词 ,在用 法上很 容 易混淆 ,通 常这样 的词被称 为近义词 ,这样 的词一般 可
以相 互替代使用 ,但很 多情况下 ,这种替代使 用又会 产生歧义 。当然,在 对外汉语教 学 中,词汇教学是较难的一个模块 ,所 以近 义词 的 区分 变得尤为重要 。本篇 文章就 现代 汉语 中表 示时间的近义词 “ 现在 ”和 “ 目前”做一对比研究。
在。 《 后汉 书 》: “ 安危 亡于旦夕 ,肆嗜欲 于 目前 ” ; 2 . 眼
睛面前 ,跟 前 。白居 易有 诗 “ 谁谓万里别 ,常若在 目前 ”。 在现代汉语 中, “ 目前”常用第一种 意思 ,多表示 “ 当前 ,
( 三 ) 语用 分析
现在 ” ,与 “ 现在” 的意思有 了重 叠 ,因此才不容易 区分 。
来看, “ 现在 ”一词意思有五 种 ,分别是 :1 . 存在 。晋法 :

尚农重农的文化传统与先秦汉语时间词汇

尚农重农的文化传统与先秦汉语时间词汇

笔者从 甲骨文 、金文和先秦文献 中收集到的时 传 》日:“ 五谷皆熟谓之年 。 ” 甲骨文 中的 “ 年”字 间词接 近 9 0 0个 ,这足 以证 明先 秦 时期 的华 夏先 民 也形象地描绘 了一棵饱满沉甸的禾穗 。汉字 “ 岁”
已经拥 有 了非常 丰 富 的时 间观 念 、非 常庞 杂 的时 间 的意思 也是 “ 年谷 之成 ” , 其 原形 为收 割谷物 的一 种 系统 、非 常 深刻 的 时 间哲学 。而这 些 时 间词 汇 中 , 大 约有 1 / 3与农 业生 产和 农业 生 活密切 相关 。
概以草青一次为一年 。藏族在文成公 主人藏前也流 成为 埃及 人季 节感 知 的依 据 。 口 而生 长 于长江 流域 和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4 — 2 5
基金 项 目:2 0 1 2年湖北省社会科 学基 金 “ 十二五”规划项 目 《 汉语 时间词 的认 知・ 文化研究 》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 学
研 究青年项 目 “ 先秦汉语时间词汇形成发展 的认知 ・ 文化机制研 究”( 项 目编号 :2 0 1 l j y t q l 1 8 ) 。
作者 简介 :吴芳 ( 1 9 8 1 一) ,女 ,湖北 黄石人 ,三峡 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 院副教授 ,硕导 ,博士 ,研究方 向 :汉语历史词汇学研
尚农 重农 的文化传 统与先秦汉语 时 间词汇
吴 芳
( 三峡大学 文学 与传媒学 院 ,湖北 宜 昌 4 4 3 0 0 2 )
摘 要 :本 文以先秦 时期时间词汇为研 究对 象,从 动力的角度 对先秦 时期时间词的形成发展 作认 知 ・ 间词汇形成发展的文化动 力—— 中华 民族 尚农 重农 的主 流文化传统在 时间词产 生和发

汉语副词大全表

汉语副词大全表

汉语副词大全表
摘要:
1.汉语副词的概述
2.汉语副词的分类
3.汉语副词的功能
4.汉语副词的语法特点
5.汉语副词大全表的内容概述
6.汉语副词大全表的使用方法
正文:
汉语副词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虚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整个句子,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概念。

汉语副词分为几种类型,包括时间副词、地点副词、方式副词、程度副词等。

汉语副词的功能主要包括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整个句子,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概念。

例如,“明天”是一个时间副词,用来修饰动词“起床”;“在这里”是一个地点副词,用来修饰动词“见面”;“非常”是一个程度副词,用来修饰形容词“好”。

汉语副词的语法特点包括:1) 副词一般放在被修饰的词的前面;2) 副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需要和其他词一起构成句子;3) 副词在句子中起着辅助作用,不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

汉语副词大全表是一本收集了汉语各种副词的参考书。

它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副词,并对每个副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汉语副词大全表的内
容概述包括:1) 时间副词,如“明天”、“后天”等;2) 地点副词,如“在这里”、“在那里”等;3) 方式副词,如“非常”、“很”等;4) 程度副词,如“很”、“非常”等。

汉语副词大全表的使用方法包括:1) 在学习汉语时,可以查阅副词大全表,了解各种副词的用法和意义;2) 在写作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副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3) 在阅读时,可以通过副词大全表理解句子中副词的作用。

总之,汉语副词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虚词,具有丰富的语法功能和用法。

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

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

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一、概述“时”和“後”作为时间词,在汉语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的语法化过程不仅反映了汉语词汇演变的轨迹,也展示了语言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适应并反映社会的变化。

在古汉语中,“时”和“後”最初的含义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时间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时”最初表示“季节”,如《诗经》中的“春日迟迟,采蘋东流”即为此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逐渐发展出表示“时间”、“时刻”如“子时”、“午时”等。

“时”还发展出表示“时常”、“经常”如“时来运转”。

“後”的语法化过程则更为复杂。

“後”表示“背后”、“后面”,如《左传》中的“公使阳处父追之,则在舟中矣,公曰:无及於郑而剿民,必使颍考叔取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曰:有物焉,必於此乎出吾,又必在是乎?遂使颍考叔为之辞,曰:及後公从之。

”这里的“後”即表示“背后”、“后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後”逐渐发展出表示“时间上的晚”、“之后”如“前事不忘,後事之师”。

这种语法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语言的自然演变和人们的长期使用,逐渐发展并稳定下来的。

这一过程也受到了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 阐述研究背景:介绍汉语中时间词的重要性以及“时”和“後”作为时间词的基本用法。

汉语中,时间词的使用不仅关系到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还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文化内涵。

在汉语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时间词的地位愈发重要,它们用以描述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或相对时间,为语言交流提供了精确的时间参照。

在众多时间词中,“时”和“後”是两个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用法的词汇。

它们不仅代表了时间的流逝和先后顺序,而且通过历史演变和语法化过程,承载了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

对这两个词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汉语时间表达系统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时”在汉语中是最常用的时间词之一,其基本含义指的是某一特定的时间点或时刻。

汉语国际教育中时间词“刚”“刚刚”“刚才”的偏误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中时间词“刚”“刚刚”“刚才”的偏误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中时间词“刚”“刚刚”“刚才”的偏误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中时间词“刚”“刚刚”“刚才”的偏误分析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时间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学习汉语的非母语者往往会遇到时间词的偏误。

其中,时间词“刚”“刚刚”“刚才”也是常常被学生误用的词语。

本文将通过实践经验和观察,分析这些时间词的常见误用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时间词“刚”的常见误用情况。

学生通常会把“刚”用作“就”、“才”或者是表示动作刚刚发生的时间词。

例如:“我刚来中国”、“他刚告诉我这个消息”。

这种使用方式是错误的,因为“刚”本身并不表示时间,而是表示时间点之前动作的刚刚完成。

正确的用法是:“我刚才来中国”、“他刚才告诉我这个消息”。

此外,有些学生还会误用“刚才”作为“刚”的同义词,但实际上,“刚才”是指过去发生在说话之前的时间,而“刚”则是指过去发生在说话瞬间的动作。

因此,“刚才”和“刚”不能互换使用。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时间词“刚刚”的常见误用情况。

学生会错误地把“刚”和“刚刚”作为同义词来使用。

例如:“我刚刚来中国”、“他刚刚告诉我这个消息”。

这是错误的,因为“刚刚”表示刚刚过去的时间,并且也可以理解为动作已经发生但还没有结束。

而“刚”则是动作在说话瞬间刚刚完成。

所以,“刚刚”和“刚”也不能互换使用。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学生在使用这些时间词时可能出现的原因。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这些时间词的含义和用法没有深入理解。

学生可能只是根据直观和表面的理解来使用这些时间词,而没有深入研究其语义和语法特点。

此外,学生可能受到自己母语中相似词语的影响,导致误用这些时间词。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加强对这些时间词的学习和理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这些时间词。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例句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时间词的用法。

通过实际的语境和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时间词的含义和用法。

汉语词性分类汉语词性分类大全及介绍

汉语词性分类汉语词性分类大全及介绍

汉语词性分类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例如: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如: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表示判断:是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讲——讲讲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表示汉语时间词大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表“年”的词语:除了岁、载、春、秋、春秋等词语表示外,祀、霜、稔也是年的表示词语。

岁暮:表示年终、一年完。

累年:表示一年年期年:表示周年整。

期月:表示一整月。

兼旬:则指二十日。

一旬:指10日整。

旬余:指十多天。

既望:指农历十六“既望”月团圆。

侵晨:指天正亮。

质明、拂晓、破晓:皆指刚刚天亮。

旦日:表示明天为旦日。

旦旦:连用表示天天。

旦暮:指早和晚。

夙夜:是指朝与夕。

中夜:指半夜时分。

夜阑:指深夜时分。

翌日:是指第二天或明天。

亭午:大约指中午十二点。

光阴、岁月:皆指时间。

少顷、俄顷、少间:皆指一会儿的短时间。

须臾、瞬间、刹那、随即、寻、俄、旋、遽:皆指极短的一小会儿时间。

“朔”日:称农历初一。

“望”:称农历十六为“望”月团圆。

晦:农历每月尾日为晦。

日:称每一天。

旦:称每一天的早晨。

暝、暮:皆称每一天的傍晚。

除此之外,象乌飞兔走、白驹过隙、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也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这里就不在一一列出。

另外,在我国古代没有发明计时用的时钟之前,白日计时用的是“日晷”,以日影的移动算时间;夜晚计时用的是“更漏”。

我国直到明代才有了时钟的出现。

一天内的时间表示词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这十二个时辰又有特定的名称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记时法相对应。

现试列表如下:古名称时辰现在记时夜半子时相当于23——1时鸡鸣丑时1 —— 3时平旦寅时3 —— 5时日出卯时5 —— 7时食时辰时7 —— 9时隅中巳时9 ——11时日中午时11 — 13时日die未时13 — 15时晡时申时15 — 17时日入酉时17 — 19时黄昏戍时19 — 21时人定亥时21 — 23时明确了古人的记时法,我们对古文中涉及到的时间名称就容易理解了。

比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鸡鸣”就是指晚上一时至三时。

季节月份的时间表示词在我国,季节与月份常用的别名也很多。

现列举如下:1. 月份的代称一月:正月、孟春、寅月、首春、元阳、初月、开岁、初春、二月:仲春、卯月、仲月、杏月、丽月、花朝三月:季春、辰月、暮春、杪春、桃月、蚕月、四月:孟夏、巳月、清和、槐序、槐月、麦月、麦秋、五月:仲夏、午月、蒲月、榴月、中夏六月:季夏、未月、暑月、荷月、暮夏、七月:孟秋、申月、巧月、首秋、初秋、兰月、瓜月、凉月八月;仲月、酉月、中秋、正秋、桂月、爽月九月:季秋、戍月、暮秋、菊序、霜序、菊月、咏月十月:孟冬、亥月、初冬、良月、阳月、开冬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畅月、复月、龙潜、雪月、冬月、大吕、十二月:季冬、丑月、严冬、嘉平、暮平、临月、腊月、风杪、残冬、冰月、岁暮2 .四季的代称春季: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春夏季:初夏、中夏、暮夏、九夏、盛夏、炎夏、三夏秋季:初秋、中秋、暮秋、三秋、金秋、九秋、清秋、高秋、霜秋、霜天冬季:初冬、中冬、寒冬、九冬、暮冬、雪冬、冷冬、隆冬中国古代时间名词钟、鼓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

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

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

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地支【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平明是平旦的别称。

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

”《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

时间表示”《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

”《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刻、字、秒、忽考察古人的时间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观查:一是古人对时间科学划分后制定的计时制;二是古人把时间、计时仪器和国家法制、政权兴衰相联系。

我国古代制定、沿用自成体系的计时法。

百刻计时法最古老,使用的时间也最长。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

汉代除使用百刻制外,还应用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到隋唐时,太阳方位计时衍生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法并用。

直到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后,我国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但十二时辰仍沿用,每个时辰两小时。

为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相一致,我国古老的百刻制演变为九十六刻制,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分为四刻,这样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与世界通用的计时法相一致。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

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

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

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

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

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

“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

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

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鼓】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

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

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旋俄尔俄顷倾之食顷斯须倏忽须臾少顷未几逾时时间不大叫做“旋”,“俄尔”表示忽然间。

“俄顷”、“倾之”是一会儿,“食顷”功夫吃顿饭。

“斯须”、“倏忽”和“须臾”都表瞬间时短暂;“少顷”、“未几”和“逾时”,也是片刻短时间。

黎明时分称“质明”,早晨一般称作“旦”。

“侵晨”是指天将亮,“中夜”时分夜已半。

“旦日”明日第二天,“兼旬”即为二十天。

“朔”为初一“望”十五,“晦”为月底那一天。

每月十六称“既望”,这段时间称“居有间”,“方”即正当某时候,“日”字用来表每天。

“期月”表示一整月,“期年”表示一周年。

“来年”即为第二年,表示年年用“累年”。

一年将尽称“岁暮”,也称“岁晏”或“岁阑”,要记诗文时间词,正确理解是关键。

口诀帮你记牢固,理解运用多方便。

初中文言文中,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方面,有时与时间不无关系。

就教材所涉及的“时间”来看,其时间词所指大体可分为记年、记月、记日、记时四大类:一、记年古代记年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记年。

汉武帝建元以前,帝王没有年号,只能直书“某某王某某年”或“××年”。

例如:①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二是用干支记年。

干,即“天干”;支,即“地支”。

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

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

如: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

④己亥之二月也。

⑤天启壬戌秋日。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

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

如: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二、记月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用地支记月。

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

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⑧胡天八月即飞雪。

⑨五月人倍忙。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

三、记日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一是用干支记日。

如:是月丁未。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

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月出”、“望”、“既望”、”晦”等表示日期。

如: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先“初”后“正”,使十二时辰变成了二十四段,正好与现代时段相对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