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射野示意图图章,
合集下载
放射治疗技术ppt课件

问题:肿瘤需数月后才能逐渐消退;有些肿瘤虽 然被灭活,但也许不会永远消失。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局限性
乏氧细胞对放射线抗拒 肿瘤细胞周期时相性对放射线抗拒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Fractional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SRT
FSRT的特点:
FSRT是利用SRS的定位、体位固定及治疗计划系 统。
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SRT
SRT 俗称 X(γ)刀,包含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Fractional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SRT)
小结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放疗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大 SRT包括 SRS & FSRT,俗称“X (γ) 刀” 3DCRT 是放射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IMRT、IGRT是现代放射治疗的标志
展望:
“生物调强”放射治疗
在肿瘤内有生长活跃的部分,有处于休眠状 态的部分,有乏氧细胞,有坏死区,肿瘤周围 还有亚临床灶,它们对射线的敏感性不同。
从50年代至今,全世界共用质子治疗装置治疗了 3~4万名患者,一般治疗效果达到95%以上,五年 存活率高达80%。
然而4万例治疗数量与全世界几千万肿瘤患者相比 ,又是很小的比例......
质子治疗装置
质子治疗装置包括质子加速器、束流输运系统、 束流配送系统、剂量监测系统、患者定位系统和 控制系统。
调强放射治疗可以做到给肿瘤内不同区域以 不同的剂量(物理调强)。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局限性
乏氧细胞对放射线抗拒 肿瘤细胞周期时相性对放射线抗拒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Fractional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SRT
FSRT的特点:
FSRT是利用SRS的定位、体位固定及治疗计划系 统。
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SRT
SRT 俗称 X(γ)刀,包含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Fractional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SRT)
小结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放疗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大 SRT包括 SRS & FSRT,俗称“X (γ) 刀” 3DCRT 是放射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IMRT、IGRT是现代放射治疗的标志
展望:
“生物调强”放射治疗
在肿瘤内有生长活跃的部分,有处于休眠状 态的部分,有乏氧细胞,有坏死区,肿瘤周围 还有亚临床灶,它们对射线的敏感性不同。
从50年代至今,全世界共用质子治疗装置治疗了 3~4万名患者,一般治疗效果达到95%以上,五年 存活率高达80%。
然而4万例治疗数量与全世界几千万肿瘤患者相比 ,又是很小的比例......
质子治疗装置
质子治疗装置包括质子加速器、束流输运系统、 束流配送系统、剂量监测系统、患者定位系统和 控制系统。
调强放射治疗可以做到给肿瘤内不同区域以 不同的剂量(物理调强)。
放射治疗计量学

a、组织模体比:指对于高能量光子,不依赖于 源皮距变化而改变的剂量学参数叫组织模体比。
定义为水模体中,射线束中心轴某一深度的吸 收量与距放射源相同距离的同一位置,标准深度处 吸收剂量的比值,
公式表示为:TPR(E、Wd、d)= Dx/Dx``
b、组织最大剂量比 TMR:
标准深度的选择依赖于光子射线的能量
7、模体(体模) 射线入射到人体时发生散射与 吸收,能量与强度逐渐损失,剂量 监测及验证研究过程中不可能在人 体进行,常常使用模体(体模或假 人)。 假人:是用一种组织等效 材料做成的模型代替人的身体,简 称体模(假人)。
剂量学参数
1、平方反比定律(ISL)
指放射源在空气中放射性强度(可表示为照射量率和 吸收剂量率),随距离变化的基本规律。
等剂量曲线示意图
1、照射野离轴比和半影 离轴比(OAR): 垂直于射线中心轴平面的等剂量分布曲线图,沿照射野X 或Y轴方向测量,可以得到照射野离轴剂量分布曲线。 意义:评价照射野的平坦度:标准源皮距条件或等中心条 件下, 模体中10cm深度处照 射野80%宽度内,最大、最小剂量 与中心轴剂量偏差值应好于±3%。 对称性:与平坦度同样条件 下,中心轴对称任一两点的剂量 差,与中心轴剂量的比值应好于 ±3%。
野(通常10×10cm)的输出量之比。
⑴准直器散射因子反映的是有效源射线随 照射野变化的特点。
有效原射线:指原射线和经准直器产生的散射 线之和。
⑵模体散射因子: 保持准直器开口不变, 模体中最大剂量点 处某一照射野的吸收剂量, 与参考照射野(通常 10×10cm)吸收剂量之比。
X (γ)射线照射野剂量分布的特点
表面剂量比较低,随着深度的增加,深度剂量逐渐增 加,直至达到最大剂量点。过最大剂量点以后,深度剂量 才逐渐下降,其下降速率依赖于射线能量,能量越高,下 降的速率越慢,表现出较高的穿透能力。
定义为水模体中,射线束中心轴某一深度的吸 收量与距放射源相同距离的同一位置,标准深度处 吸收剂量的比值,
公式表示为:TPR(E、Wd、d)= Dx/Dx``
b、组织最大剂量比 TMR:
标准深度的选择依赖于光子射线的能量
7、模体(体模) 射线入射到人体时发生散射与 吸收,能量与强度逐渐损失,剂量 监测及验证研究过程中不可能在人 体进行,常常使用模体(体模或假 人)。 假人:是用一种组织等效 材料做成的模型代替人的身体,简 称体模(假人)。
剂量学参数
1、平方反比定律(ISL)
指放射源在空气中放射性强度(可表示为照射量率和 吸收剂量率),随距离变化的基本规律。
等剂量曲线示意图
1、照射野离轴比和半影 离轴比(OAR): 垂直于射线中心轴平面的等剂量分布曲线图,沿照射野X 或Y轴方向测量,可以得到照射野离轴剂量分布曲线。 意义:评价照射野的平坦度:标准源皮距条件或等中心条 件下, 模体中10cm深度处照 射野80%宽度内,最大、最小剂量 与中心轴剂量偏差值应好于±3%。 对称性:与平坦度同样条件 下,中心轴对称任一两点的剂量 差,与中心轴剂量的比值应好于 ±3%。
野(通常10×10cm)的输出量之比。
⑴准直器散射因子反映的是有效源射线随 照射野变化的特点。
有效原射线:指原射线和经准直器产生的散射 线之和。
⑵模体散射因子: 保持准直器开口不变, 模体中最大剂量点 处某一照射野的吸收剂量, 与参考照射野(通常 10×10cm)吸收剂量之比。
X (γ)射线照射野剂量分布的特点
表面剂量比较低,随着深度的增加,深度剂量逐渐增 加,直至达到最大剂量点。过最大剂量点以后,深度剂量 才逐渐下降,其下降速率依赖于射线能量,能量越高,下 降的速率越慢,表现出较高的穿透能力。
放射治疗技术PPT课件

本方法优点:简便易行;不受治疗机器某些功能限制;照
射野可大可小,调节方便;使用各类肿瘤治疗;或者可以
6
采取各种体位进行垂直照射。
二、定位技术及摆位要求
(一)、定位技术
常规宫颈癌体外垂直照射 采用前后野对穿照射,前野仰卧位,后野俯
卧位,体中线要与治疗床中线相重合,头部放正, 不垫枕,两肩自然放松,两臂贴于体侧,两腿并 拢伸直。
技术员在操作过程中简便、易用、摆位时间断。
23
三、放射源的选择及照射剂量 因食管位置较深,食管癌放疗时选择60钴、
6MV或者15MVX线,颈部照射时不易选用能量较 高的射线,以免由于建成区域过深而导致皮下照 射剂量的不足。术前及术后常采用常规分割照射, 术前剂量为40Gy,休息2~4周后手术;术后放 疗剂量为50Gy。单纯放射治疗时总剂量为 60~70Gy。
10
四、放射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1、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托架要牢固,安全可靠, 不能发生变形或者松动、老化断裂。
2、在治疗过程中,铅挡块摆位要精确,患者治疗 体位要准确,照射靶区要清楚,灯光野要清晰; 铅挡块不可平放或者倒放。
3、摆位过程中要注意机架角度的准确性及患者体 位的准确性。
11
第三节 全脑、全脊髓照射技术
18
第六节 等中心与成角照射技术
一、临床应用 等中心照射技术(SAD)是临床常用的照射方法,摆
位简单、患者舒适、重复性好的特点。 成角照射技术是将治疗机架旋转到一定角度之后,再
核对源皮距而进行的一种放射治疗方法,放射线束与治疗 者失状面形成一定夹角。
19
(一)、常用成角照射的种类
源皮距成角照射;等中心成角照射;切线成角照射;水 平成角照射;反向成角照射;多野交叉成角照射。
射野可大可小,调节方便;使用各类肿瘤治疗;或者可以
6
采取各种体位进行垂直照射。
二、定位技术及摆位要求
(一)、定位技术
常规宫颈癌体外垂直照射 采用前后野对穿照射,前野仰卧位,后野俯
卧位,体中线要与治疗床中线相重合,头部放正, 不垫枕,两肩自然放松,两臂贴于体侧,两腿并 拢伸直。
技术员在操作过程中简便、易用、摆位时间断。
23
三、放射源的选择及照射剂量 因食管位置较深,食管癌放疗时选择60钴、
6MV或者15MVX线,颈部照射时不易选用能量较 高的射线,以免由于建成区域过深而导致皮下照 射剂量的不足。术前及术后常采用常规分割照射, 术前剂量为40Gy,休息2~4周后手术;术后放 疗剂量为50Gy。单纯放射治疗时总剂量为 60~70Gy。
10
四、放射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1、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托架要牢固,安全可靠, 不能发生变形或者松动、老化断裂。
2、在治疗过程中,铅挡块摆位要精确,患者治疗 体位要准确,照射靶区要清楚,灯光野要清晰; 铅挡块不可平放或者倒放。
3、摆位过程中要注意机架角度的准确性及患者体 位的准确性。
11
第三节 全脑、全脊髓照射技术
18
第六节 等中心与成角照射技术
一、临床应用 等中心照射技术(SAD)是临床常用的照射方法,摆
位简单、患者舒适、重复性好的特点。 成角照射技术是将治疗机架旋转到一定角度之后,再
核对源皮距而进行的一种放射治疗方法,放射线束与治疗 者失状面形成一定夹角。
19
(一)、常用成角照射的种类
源皮距成角照射;等中心成角照射;切线成角照射;水 平成角照射;反向成角照射;多野交叉成角照射。
食管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cui课件

from Tanabe et al. 1987 食管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cui
4
常规放疗失败
1. 局部失败 2. 转移 3. 尸检转移
70~80% 20% 50%
食管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cui
5
常规放疗设野时以食管腔为中心,经典的照射野大小 (前宽6.0 cm,后 斜野5.0 cm) 80%~90%的等剂量曲线不能包全肿瘤
3个生理狭窄:食管入口处、 主动脉弓及隔肌入口处
食管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cui
2
食道的分段方法
颈段: 食管从入口(下 咽部)到胸骨切迹 上胸段: 胸骨切迹至气管 分叉 中、下胸段: 气管分叉到 贲门入口间再一分为二
食管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cui
3
食管的淋巴引流
based on lymphoscintigraphy
确定GTV的手段-食道镜检查
• 范围 • 多中心病灶 • 细胞/病理学
食管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cui
11
确定GTV的手段-腔内超声检查
• 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准确性75%-90% (CT49%-59%) • 淋巴结评估:准确性70%-90% (CT46%-58%) • 局限性:食道癌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评价困难,对靶区勾画帮
食管癌放射治疗 靶区勾画
食管癌放射的通道。 上端起自环状软骨下缘,相当第 六颈椎水平。下端第11胸椎水平 止于贲门
成人男性25-30cm,女性为 23-28cm,由上门齿到食管末端 为40cm,到隆突为24cm,到胸廓 入口18cm,到食管起始部为 15cm。
T3/T4 V.S T1/T2
N0/N1
M1a(CLN)
test EUS CT MRI EUS CT PET EUS CT
直肠癌放疗靶区勾画

12/14/2014
Involvement of mesorectal fascia
12/14/2014
MRI分期T3
12/14/2014
术前放化疗病人选择
∗ MRI很重要,起关键性作用; ∗ 预测环切缘是否受累:a 肿瘤与直 肠系膜筋膜间隙小于1mm;b 肛提 肌起始部位以下的T3-4 ∗ 肠壁外扩散大于5mm; ∗ 腹膜受累。
盆腔下部复发
12/14/2014
盆腔前部复发
12/14/2014
盆腔侧壁复发
12/14/2014
直肠淋巴结分区
∗ MLN:直肠系膜淋巴结; ∗ ULN:沿直肠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 脉分布的淋巴结; ∗ LLN:闭孔和髂内淋巴结 ∗ ELN:髂外淋巴结 ∗ ILN:腹股沟淋巴结
直肠系膜淋巴结
∗ 向下转移淋巴结距离肿瘤不超过4cm ∗ 向上转移淋巴结距离肿瘤超过10cm概率 小于2%
直肠癌复发规律
All patients(%) Patients with recurrence(%) 盆腔后部 盆腔侧壁 盆腔下部 盆腔前部 原直肠系膜 区/吻合口 22 6 4 5 / 49 21 12 17 10-21
原直肠系膜区复发
12/14/2014
盆腔后部(骶前区)
12/14/2014
All patients Patients with positive lymph nodes 46% 87%
MLN
直肠系膜淋巴结
诊断标准:直肠系膜淋巴结短径>5mm, 边界不清、信号或密度不均匀。早期转 移淋巴结多在原发灶3cm之内,一般小于 5cm。诊断标准有争议
正 常 淋 巴 结 转 移 淋 巴 结
T1-2 LLN 5%
放射治疗基础知识 PPT

放疗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
• 了解放疗的种类 • 了解放疗的方法及适应症 • 掌握放疗的射野范围及计量 • 掌握放射治疗的护理
什么是放疗?
• 放疗是利用放射线进行治疗,即给予肿瘤准确、 均匀的剂量,而周围正常组织剂量很小,因此可 以在正常组织损伤很小的情况下,消灭癌细胞或 控制癌细胞的数量,这样既确保了患者的生存又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各病种放疗射野范围及计量
.何杰金氏淋巴瘤放射野:斗篷野、倒“Y”野(锄形野+盆
腔野) 放射剂量 DT: 4500-5000 cGY/5-6周 开始时150 cGY/ 次大面积照射至3000 cGY/后缩野加量,单词剂量增至 1800-200 cGY/次
各病种放疗射野范围及计量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放射野:肿瘤累及野 放射剂量 DT:5000-5500 cGY/6周,开始时
28
放射性肺炎反应-Ⅱ
临床症状与护理:放射性肺炎轻者无症状,多于放射治疗后2~3周 出现症状,常有刺激性、干性咳嗽、伴气急、心悸和胸痛,不发热 或低热、偶有高热、气急,随肺纤维化加重呈进行性加剧、容易产 生呼吸道感染而加重呼吸道症状,如不及时处理,患者可能发生呼 吸衰竭而死亡。所以,临床一经发现,立即停止放疗,嘱患者注意 休息,多饮水、咳嗽、变换体位、呼吸道雾化吸入、吸氧、保持呼 吸道通畅。联合应用大计量抗生素加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输液时 滴数不宜过快60/min左右,防止发生肺水肿。
12
放射治疗的方法及适应症
根治性治疗
• 定义:通过根治性放疗使病变在治疗区域内永久清除,达 到彻底消灭肿瘤,使病人恢复健康的目的,也称可治愈性 放疗。
• 适应症:接受根治性放疗的病人必须在治疗前肿瘤是在局 部区域内,无远处转移,病理类型应是放疗可治愈的病人, 一般状态和营养状况良好,同时在放疗期间对可能发生的
教学目的
• 了解放疗的种类 • 了解放疗的方法及适应症 • 掌握放疗的射野范围及计量 • 掌握放射治疗的护理
什么是放疗?
• 放疗是利用放射线进行治疗,即给予肿瘤准确、 均匀的剂量,而周围正常组织剂量很小,因此可 以在正常组织损伤很小的情况下,消灭癌细胞或 控制癌细胞的数量,这样既确保了患者的生存又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各病种放疗射野范围及计量
.何杰金氏淋巴瘤放射野:斗篷野、倒“Y”野(锄形野+盆
腔野) 放射剂量 DT: 4500-5000 cGY/5-6周 开始时150 cGY/ 次大面积照射至3000 cGY/后缩野加量,单词剂量增至 1800-200 cGY/次
各病种放疗射野范围及计量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放射野:肿瘤累及野 放射剂量 DT:5000-5500 cGY/6周,开始时
28
放射性肺炎反应-Ⅱ
临床症状与护理:放射性肺炎轻者无症状,多于放射治疗后2~3周 出现症状,常有刺激性、干性咳嗽、伴气急、心悸和胸痛,不发热 或低热、偶有高热、气急,随肺纤维化加重呈进行性加剧、容易产 生呼吸道感染而加重呼吸道症状,如不及时处理,患者可能发生呼 吸衰竭而死亡。所以,临床一经发现,立即停止放疗,嘱患者注意 休息,多饮水、咳嗽、变换体位、呼吸道雾化吸入、吸氧、保持呼 吸道通畅。联合应用大计量抗生素加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输液时 滴数不宜过快60/min左右,防止发生肺水肿。
12
放射治疗的方法及适应症
根治性治疗
• 定义:通过根治性放疗使病变在治疗区域内永久清除,达 到彻底消灭肿瘤,使病人恢复健康的目的,也称可治愈性 放疗。
• 适应症:接受根治性放疗的病人必须在治疗前肿瘤是在局 部区域内,无远处转移,病理类型应是放疗可治愈的病人, 一般状态和营养状况良好,同时在放疗期间对可能发生的
放疗基本知识介绍ppt课件

•
放疗的一般流程
④ 放射肿瘤学医师勾画靶区; ⑤物理师制定放疗计划,射野分布,进行参数设定和剂 量计算,不断对计划进行改进和优化; ⑥放射肿瘤学医师验证放疗计划,评估放疗计划的可行 性; ⑦验证通过后,放疗执行。
• • • • • • • • • •
1.明确诊断,了解病情,初步确定放疗方针 医生 2.选择体位固定措施 医生、物理师、技术员 3.获取影像学资料(CT、MRI、PET等) 影像科或放疗科 4.影象学资料的处理(传输、融合等) 医生、物理师 5.各种轮廓的确定(CTV、OAR等) 医生、物理师 6.计划设计 物理师 7.计划评估 医生、物理师 8.计划验证(射野、等中心、剂量验证) 物理师 9.计划执行 技术员 10.全过程的QA与QC 医生、物理师、技术员、工程师
照射肿瘤的剂量取决正常组织的耐受量和肿瘤控 制剂量的平衡
常用的分割方案
• • • • 常规分割: 1.8-2Gy 一天1次,1周5次 超分割: 1.1-1.2Gy 一天2次,1周10次 加速超分割:1.2-1.5Gy 一天2次,1周10次 大分割:2.5Gy以上 1天1次,1周5次
放射治疗技术介绍
间接致电离辐射:本身不带电,通过产生次级电子来电离周围 原子 X射线和r射线、中子线。
放射治疗的种类 1 按放射源与病变的距离分:
远距离照射:外照射
治疗时放射源位于人体外一定距离,集中照射人体某一部位。 其工具是深部X线机、60Co机、加速器(X线治疗、电子线治疗、质 子、中子、重粒子治疗等) 图1.美国瓦里安Trilogy加速器 图2.美国瓦里安Unique加速器
放射治疗
(Radiation Therapy, RT) • 利用电离射线(izing Beam)治疗疾 病,特别是各类恶性肿瘤的临床学科,故亦 可称放射肿瘤学-Radiation Oncology
胸部放疗危及器官勾画图谱

Recommendation based on Timmerman et al for RTOG 0236 and RTOG 0618, Bezjak et al for RTOG 0813
34
近端支气管树自隆突上2 cm开始勾画
35
继续勾画近端支气管树…
36
继续勾画近端支气管树…
37
继续勾画近端支气管树…
7
继续勾画食管及肺…
SpinalSpinalS pinalSpinalcord 脊髓应包括整个的椎管以减少勾画差异。
8
继续勾画食管,肺,脊髓…
建议勾画大血管,但不是必须要求的
SVC=上腔静脉
近端支气管树
建议勾画近端支气管树,但不是必须要求的
9
继续勾画食管,肺,脊髓…
大血管从主动脉弓水平开始勾画
从心脏发出的大血管应分别勾画。应用纵膈窗勾画相应的血管壁及肌层向外至 脂肪外膜 (增强的血管壁外5 mm)。 大血管应至少在PTV上缘上3 cm 然后继续 逐层勾画至 PTV下缘下至少3 cm 。右肺的肿瘤要勾画上腔静脉,左肺的肿瘤要 勾画主动脉。另外要勾画病变同侧的肺动脉。
Pbtree CW2cm
53
心包的解剖学
心包及正常隐窝
54
正常的心包隐 窝
Vesely et al, 1986
Groell et al, Radiology, 1999
55
SVC
AA
AA=升主动脉, SVC=上腔静脉
56
SVC
AA
后前上隐窝 (pSAR)
AA=升主动脉, SVC=上腔静脉
57
AA
SVC
DA
AA=升主动脉, DA=降主动脉, SVC=上腔静脉
34
近端支气管树自隆突上2 cm开始勾画
35
继续勾画近端支气管树…
36
继续勾画近端支气管树…
37
继续勾画近端支气管树…
7
继续勾画食管及肺…
SpinalSpinalS pinalSpinalcord 脊髓应包括整个的椎管以减少勾画差异。
8
继续勾画食管,肺,脊髓…
建议勾画大血管,但不是必须要求的
SVC=上腔静脉
近端支气管树
建议勾画近端支气管树,但不是必须要求的
9
继续勾画食管,肺,脊髓…
大血管从主动脉弓水平开始勾画
从心脏发出的大血管应分别勾画。应用纵膈窗勾画相应的血管壁及肌层向外至 脂肪外膜 (增强的血管壁外5 mm)。 大血管应至少在PTV上缘上3 cm 然后继续 逐层勾画至 PTV下缘下至少3 cm 。右肺的肿瘤要勾画上腔静脉,左肺的肿瘤要 勾画主动脉。另外要勾画病变同侧的肺动脉。
Pbtree CW2cm
53
心包的解剖学
心包及正常隐窝
54
正常的心包隐 窝
Vesely et al, 1986
Groell et al, Radiology, 1999
55
SVC
AA
AA=升主动脉, SVC=上腔静脉
56
SVC
AA
后前上隐窝 (pSAR)
AA=升主动脉, SVC=上腔静脉
57
AA
SVC
DA
AA=升主动脉, DA=降主动脉, SVC=上腔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