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完整版
(完整版)教育学

第八章学习的最高境界: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一什么是问题解决(一)问题((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是知识、技能、及学习策略学习的自然延伸,是更高级的学习活动,创造性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境界。
))1.问题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
2.问题的一个根本特点是障碍。
3.从结构上看,问题有两部分,一是条件,二是目标。
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可服的刺激情境。
(二)问题的种类从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否被明确界定分为:定义良好的问题和定义模糊的问题(三)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引导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
2认知性。
3序列性。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或呈现问题。
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常用的方式:算法式和启发式)4检验假设三、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式策略2启发式策略(启发式策略主要有三种:1手段—目标分析策略2爬山发策略3反推法策略)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和功能固着4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等个性特征功能固着:指人们总是倾向将某一种物体的常见功能看成是该物体的特定的功能,从而妨碍了发现物体的其他功能而影响了问题的解决。
五、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二创造性及培养一、创造性及特征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也称创造力,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明,二是发现。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1创造性作品。
特征(1)新奇性(2)适当性(3)改造性2有创作性的人。
人格特征(1)认知的灵活性或无偏见性。
(2)独立性。
(3)容忍模糊不明的事物。
(4)容忍错误。
(5)独体的价值观念系统。
(6)可驾驭的焦虑水平。
(7)性别角色不受严格限制。
3创造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的特征: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二、影响创造性(创造力)培养的因素?1改变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
教育学原理(完整版)

福禄贝尔
赫尔巴特 (1806)
德国
德国
《人的教育》
《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科学形态教育学 杜威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美国 教育》 《民主主义与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美国 1956年 布鲁姆 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1963年 布鲁纳 《教育过程》直接 指导美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影响他国教学改革
苏联 1957年 赞科夫 致力于小学教学研究, 出版《教学与发展》 20世纪70~80年代 巴班斯基 为教学过 程最优化理论提供实 验 材料,1972年出版《教学过 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后 又出版 《教育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
(三)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原理的意义、 原则和方法 (P7)
3、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个体独特性
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1、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与科技对教育的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3)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 一 ) 对 教 育 的 认 识
2、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活动实施的主体 (2) 受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 对象与学的主体 (3)教育中介:教育活动所依赖 的环境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绝不是人类社会形成之前就有的,也绝不是天生 的本能行为。
(2)当代学生的特点
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
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 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 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多元化 学业竞争加剧,心理问题增多
《教育学》最完整版教材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史上,中外著名的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教育是什么”做过各种回答。
在我国,如《学记》中的“教者也,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战国时的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在外国,如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教育家对教育下过各种定义。
我们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发现这些定义的角度各有不同:有的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角度,有的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有的从教育对象角度,有的从教育价值角度,有的从人的发展、社会作用角度,由于时代不同、立场不同、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概念的差异和对立。
如教育史上的“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之争,其中就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争论,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的生活做准备”,而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但在启发人们上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它是有计划和偶然的,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具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奴隶社会初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年青一代生存、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永恒现象,它和人类社会同始终。
教育学完整版ppt课件

2.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信息传递的延续性不同
将个体经验总结、抽象、提升并化为“类”经验; 将类化的经验再转注给每个社会个体,是个体获得“类”的经验而“类化”
3.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时间延续性不同
动物的教育止于个体的生理成熟; 人类的教育贯穿人生始终,“终身教育”
“教育”的词源
1.我国古代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 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 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19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社会化 ③教育的生产化 ④教育的民主化 ⑤教育的国际化 ⑥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⑦教育多元化
20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念)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 教育规律: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
4
• 教育的三要素 •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
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 括学校教师、设计和编写教育计划、教科 书的人员、教育管理者及教育活动参与者。
•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
类学校的学生。
•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
(一)原始教育
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具有同一性
(完整版)教育学电子版整理版

●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早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反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主张新的“三中心”(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杜威,现代教育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赫尔巴特明确地提出“教育性的教学”原则。
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任何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131)●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外部分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分组第二章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化的“物化”3.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2.教育可以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1)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奠定群众基础2)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提供人才基础3.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态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第三章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差异性4.发展的不均衡性5.发展的互补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论述)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简答)(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4.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二)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1.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2.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二)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简答)(一)教育与人的发展1.教育与生理发展(1)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2)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有促进作用2.教育与心理发展(1)教育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2)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三)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其广义的自我教育方面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会随着人的社会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增强第六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第七章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学过程中的规律(论述)(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观点2.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给学生进行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三)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3.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2024全新《教育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建设跨学科实验室、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实践机会。
完善跨学科评价机制,激励创新成果
建立跨学科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和教师取得创新性成果。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探索
启发式教学法应用案例
01
02
03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 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探索。
式。
鼓励学生自评、互评, 家长和社会也参与评价。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
发展趋势
评价将更加多元化、全面化、个性化,注 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VS
面临挑战
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如何保 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如何处理好评 价与教学的关系?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评 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 代三个阶段,逐渐从哲学、心理学、 社会学等学科中独立出来,形成了自 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主要流派
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包括实证主义教育学、 人文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批 判理论教育学等,它们对教育学的理论 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代教育学主要问题及挑战
教育学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研究 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制度、内容、方法、管理等基本问题。
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个层次和各种形式的教育,如幼儿教育、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以及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关系。
教育学发展历程与流派
海外优质资源引进和整合
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
与国外知名学校、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优质课程、教材 和教学理念。
2024年度教育学原理完整版

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过程颠倒,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
频等学习资源完成知识学习,而在课堂中则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
流来完成知识的内化。
02
慕课教学模式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兴起,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
过互联网学习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
03
混合式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特点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倡导 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与传统教育技术区别
传统教育技术主要关注教学媒体的应用,而现代教育技术 则更加注重教学设计与学习资源的开发,以及学习者学习 能力的培养。
28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
2024/2/3
01
翻转课堂模式
教育学原理完整版
2024/2/3
1
目录
2024/2/3
• 教育学概述 • 教育功能与目标 • 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 德育原理及其实施途径 • 师生关系与班级管理 • 评价改革与质量保障体系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 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方向
2
01 教育学概述
2024/2/3
3
教育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教育学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 育价值观为引导,探索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和教育行为的有效性。
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以及它们与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的关系。同时,教育学也关注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 及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0
班级组织结构优化策略
1 2
班级规模与编班
教育学讲义(完整版)

引言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教育体系、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本讲义旨在系统概述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并提供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原则。
本文将从教育的定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评估以及教育管理这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教育的定义1.1教育的概念和特征1.2教育的目标和意义1.3教育的类型和层次1.4教育的主要环节和过程1.5教育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关系2.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2.1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2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2.3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特点与需求2.4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连结2.5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互动关系3.教学理论与方法3.1教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3.2教学方法的分类和特点3.3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关系3.4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风格的匹配问题3.5创新教育方法的实践与应用4.教育评估4.1教育评估的概念和意义4.2教育评估的目的与要求4.3教育评估的类型和方法4.4教育评估与课程改革的关系4.5教育评估结果的运用与反馈5.教育管理5.1教育管理的概念和内涵5.2教育管理的目标与职能5.3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5.4教育管理中的决策与领导5.5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与创新总结本文综述了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包括教育的定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评估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为有效的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切实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实施。
希望本讲义能成为读者的重要学习资料,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也希望读者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育的三要素 •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
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 括学校教师、设计和编写教育计划、教科 书的人员、教育管理者及教育活动参与者。
•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
类学校的学生。
•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
教 育 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 第七章 课程 第八章 教学 第九章 德育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十一章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第十二章 教育科学研究
实用文档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第二节
实用文档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人、活动对象也是人
2.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 而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的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
3.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规训方式。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 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用文档
教育的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
实用文档
“教育”的词源
1.我国古代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 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 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2.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
①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教师; 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教育设备。
3.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有相对稳定的师资、教育场所、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 育方式方法、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组织形式、相对稳定的 文化模式等。
实用文档
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终身教育(法国,保罗· 朗格朗)
实用文档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教育不应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设施 代表人物:
库姆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 究所首任所长菲利普·H·库姆斯 )
依里奇(上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 育学家)
实用文档
家庭教育
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 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 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 教育和无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
“终身教育”概念的三个基本术语是“生活、终身、 教育”
实用文档
教育的历史形态
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教育形态的分类
1.按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2.按实施教育的机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3.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等
2.西 方
➢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导出”的意思,
实用文档
教育的定义
•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
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 想观 2.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
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 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 活动。
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奠基教育,是调整学校 教育、净化社会影响的枢纽。
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先
手段及联系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 具,是教育者和受教实用文育档 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教育的本质)
1.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的动机与目的不同
动物的“教育”:浅层模仿;动机是本能的生理需求,目的是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 人类的教育:复杂的社会活动;动机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和发展以及社会延续
资本主义国家学校教育系统从17c开始建立,到19c下半期基本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既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
的教育制度,它从初中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 普通的学术性学习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 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运动,颁布一系列全国统一的近代学 制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完备的标志: 《钦定学堂章程》,1902,“壬寅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1903,“癸卯学制”
1.时间上的连续性 教育贯穿于人一生的始终,具有连续性;
2.空间上的延展性 教育不局限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以用
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3.方式上的灵活性
教育方式可灵活运用集中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等; 4.教育角色的可变性
每个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人人当先生,人人当学生)
实用文档
定型的形式化教育
(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
①教育者确定(长辈、专职的教师) ②受教育者相对稳定(后辈、学生) ③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出现多种学校教育机构) ④相对规范的教育内容 ⑤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教育措施多样化) 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教育)
实用文档
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 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
教 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 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 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用文档
学校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
①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各级各类人才; 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
和发展的需要;目的是为了社会。
2.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信息传递的延续性不同
将个体经验总结、抽象、提升并化为“类”经验; 将类化的经验再转注给每个社会个体,是个体获得“类”的经验而“类化”
3.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时间延续性不同
动物的教育止于个体的生理成熟; 人类的教育贯穿人生始终,“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