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学本真 回归本色课堂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应回归本色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应回归本色教学
娴 熟 、小 艇与 威尼 斯人 的密 切 关系 ;教学 的重 点是在 了解异 域 风 情 的基 础上 ,揣 摩作 者是 怎 样写 出风 情 特点 的 。如 果 全然 不 顾 课 文 内容 ,无视 教 材规定 ,另起 炉灶 ,把教 学 的着 力 点集 中 在 各种 资 料 的对 比学 习上 ,最 多是 了解 了 威尼 斯 的风 情特点 , 没 有 完成 揣摩 写法 的 主要 任务 。这 样 的教 学 ,与编 者 意图背 道
小学 语文 课 堂 应 回归本 色教 学
河 北省 大名 县 金 滩镇 北 李庄 小 学 巩爱 粉
摘要 :课改 的春风 ,为传统 的语 文教学 注 入 了鲜 活的 生命 力 , 使 语 文教学 改革 不断走 向深 入 。但是 ,我们 也不 难发 现 ,由于 个 人素 质的差 异 ,解读 新 “ 课标 ”的 能力 不同 ,致使 钻研 出来 的各 种语 文课 堂的 呈现 也是令 人 眩目 ,亦 令 人忧从 心来 。 笔者从 “ 催 泪 煽情 ” “ 闹 剧表 演 ” “ 滥 用多 媒体 ” “ 游 离文 本 ” 四个 方 面浅 谈 了自 己的看 法 ,从 而呼 唤 在课 改 下小 学语 文课 堂 教 学不 要流 于 形
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四 、游离 文本
运的 ,沐 浴着 幸福 的母 爱 ; 肖复 兴又 是遗 憾 的 ,他 感 激母 亲对 自己的爱 ,对 自己没 能 在母 亲生 前理 解她 而 深深 内疚 。母 爱是 人间 最伟 大 、最 无 私的 一种 情感 ,遗 憾 的是许 多人 在 拥 有它 时 没有 发 觉 。我们 生 活中 的点 点滴 滴都 来 自这 种爱 ,也 许 是下 雨 天送 来 的一 把伞 ,也许 是一 次 次上学 前 的 叮咛 ……这 首 歌就 把 这种 感 受浓 缩在 里 面了 。表 面 上看 ,这样 的教学 情 意浓 浓 ,教

铅华洗净归朴实,回归课堂显本色——浅谈语文朴实课堂的构建

铅华洗净归朴实,回归课堂显本色——浅谈语文朴实课堂的构建

铅华洗净归朴实,回归课堂显本色——浅谈语文朴实课堂的构建————————————————————————————————作者:————————————————————————————————日期:铅华洗净归朴实,回归课堂显本色——浅谈语文朴实课堂的构建-中学语文论文铅华洗净归朴实,回归课堂显本色——浅谈语文朴实课堂的构建盛丰华一、构建朴实课堂,要能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师生关系《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构建朴实课堂”的理念,要求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对学生的读书内容和发言讨论作出恰当的引导和提示;对学生的情感把握和价值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析;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创新意识作出适时的梳理和点拨;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需求,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忘我地为学生服务,学会点亮学生,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生命质量的舞台,成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场地。

二、构建朴实课堂,要能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倡导语文本色的回归什么是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因此,朴实的语文课堂,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立足教材首先,教师要通过钻研教材,来确定“教什么”。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教材之中。

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及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同时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最终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实”——回归语文课的本真

三“实”——回归语文课的本真
法.上 海 :上 海科 技 教 育 出版社 ,2 0 0 7 .
种策略和技 能内化为 自我监控 能力 ,并能在新 的条件和环境下 ,
灵活运用这些策 略和技能进行 自我监控 ,进 而解决实际 的数 学
[ 4 ]方金 秋.数 学学习的规律与 方法. 北 京 :北京教 育出版
社 .1 9 9 6 .
的魅力 ;( ( 长相思》 时和一 段悠扬的古筝 曲 ,“ 聒碎乡心梦不甜 ” 课 ,不是学生的课 . 的眷念则感 同身受 ;上 阳冈》 配一段 武松 打虎的录像 ,英 李 肖莉教 学 《 白鹅》 时 ,由于学 生对文本理 解不透彻 而生
[ 8 ]陈辉 、王健 .学生 “ 错题 本” 的巧妙 利 用.教 学与 管
理 ,2 0 0 8( 2 5 ).
[ 9 ]易凌峰 .知识管理及其在教 学领域 中的应用明.上 海教
育 科研 . 2 0 0 5( 0 4 ).

砖教 吉论坛 [ 2 0 1 3 年第 9 期]
上添花.《 九寨 沟》 中插入美 丽的图片 ,学 生将惊艳 于祖 国河 山 权利” “ 不犯错误 的不 叫孩子 ” ,没有 “ 缺点” 的课不是真实 的



一 … 一 j i 譬 j _ 蟹 一 ‘ 薯 强 穗 兰 ■ — — -鞭 - , § 罐 麓 赫 释 - 0 强 j 臻 鬻 痪 薯 } i I — — _ — : i
摘要 :热烈的讨论 、开阔的思维 、激情 的 朗诵 、精彩 的发
( O 5 ).
[ 6 ]王芳萍.培养 学生反思意识促进 学生有效 学习明.福建
教 学研 究,2 0 0 7( 0 6 ). [ 7 ]闫英武.错题 的价值一 对一道错题 的思考 .广 东教 育 ,

删繁就简 回归本真

删繁就简 回归本真

删繁就简回归本真摘要: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在不断创新的同时却也变得臃肿,在喧闹浮华的背后,语文教师需要冷静思考:语文该走向何方?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在追求课堂面面俱到的同时,我们也应依据学情,抓住语文的基础与根本,以简简单单教语文追求返璞归真的实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删繁就简《学记》有言:“约而达,微而臧。

” 苏轼也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老师更是多次提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而排除一些形式上的、不必要的东西,做到删繁为简呢?一、回归本真,简化教学环节“简约”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它给人的是一种明了、凝练的感觉,运用在教学中,就是要教学板块简单,却又注重方法提炼,使我们的语文课也与生活一样简单。

对于一篇具体的文章,我们不需要故弄玄虚,将本来文质兼美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只讲功利而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而应给学生一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回归到“读”和“悟”的自然状态,多思考回味,从而体会文本背后的文化意蕴,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沁园春·雪》一课为例,有的教师忽视了文章自身的美感,仍遵循应试教育的要求,一点一点地解剖文本,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

教师在授课中虽然也运用了多媒体情境教学和小组探究的模式,却是“热热闹闹一堂课,空空荡荡无收获”!而有的教师则让整堂课都围绕着“读”有序地进行,以“读”解意,以“读”悟道,以“读”激情,以“读”明志,使人一下子联想到许多伟人也都是仅凭自己读书而学好了语文。

在教学中,只用简洁的“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没有令人望而生畏的繁琐,也没有流于浮华的花哨,更没有失之肤浅的喧闹,追求形式简约但内蕴丰富的课堂,将课堂回归到“读”和“悟”的自然状态,才是一堂原生态的本真语文课。

二、削枝强干,优化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质量,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安排和布置。

质本“真”来还“真”去——回归历史课堂教学的本真

质本“真”来还“真”去——回归历史课堂教学的本真

体展示 ,将鲜 活的历史硬生 生折腾成 图片展示 课 ;另一种是 一旦 深对历史 和现实 的理解过程 。”其 中,感知历史阶段 就是要 向学生
设备 出现故障或停电 ,则惶惶然手足无措 ,教学风采顿失 。透视这 呈现历史上 的人物 、事件 、制度 、现象等具体史实 。感知历史是发
一 现象 ,可以发现 的是对现代教育技术 的过分依赖导致 部分老师 展能力 ,培养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的前 提。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 的
作为历史教师的风采 。对史实 的精彩讲述 、对 问题 的精辟分析 、系 体 ,强化史实教育 ,锤炼技能本色 。“简简单单一本书 、明明白白一
方 向 ,完 全脱离教材 就好 比一艘 已经偏 离 了航线 的船 ,还 能到达
2.回归技 能的本真
技术 永远 只是 实现 目标 的手段 ,过分依赖技术将会 弱化 教师
目的地 吗 ?
2.历史教学 的手段背离本真
的指导作用 ,因为多媒体取代 了教师声情并茂 的讲述 ,僵硬 的屏
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 ,教育技术 的进 步引发 了教学手段 的 幕替代 了动情 的眼神 ,生动 的课堂变得冰冷 、生硬 。历史教学应回 革命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后 ,在现代教育技术支 归技能 的本 真 ,百 家讲 坛 中易 中天 、袁腾 飞之所 以吸引人就在 于
3.回归 内容 的本真
量 的教 学 作 用 。
学生学 习历史 的过程是一个 由感性到理性 的过 程。《普通高
但是在实际教学 中经常会发现 ,部分老师对技术设 备产生 了 中历 史课程标 准》在课 程 目标 中的在“过 程与方法 ”中这样写道 :
的依赖性 ,从 而出现两个极端后果 ,一是过度使用 ,完全依靠多媒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 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 ,进而不断加

回归语文本色 体味课堂本真——《上天的蚂蚁》教学设计

回归语文本色 体味课堂本真——《上天的蚂蚁》教学设计
默 读 方 法 的 教 学 与 具 体
能做什么吗 ?( 生交流 )
2揭 题 。 .
的 教 学 内容 有 机 结 合 , 让 学生 在 默 读 中整 体 感 知课 文 内容 ,一举 两得 。
四 、 品读 课 文 。 理 解
考 不 倒 大 家 ,一 起 来 读 读吧 ! ( 全班齐读词语)
设 计 意 图 :二 年 级 .
师 : 们知 道 的可真 你 多 !有一 只蚂 蚁 , 它还 能
上 天呢 !( 板书 : 天 的 ) 上
想 认 识 这 只上 天 的蚂 蚁
识 字是 重 点 。 此 环 节 的 识 字 教 学 ,有 点 有 面 ,
根 据 每 个词语 的特点 ,
采 取 灵 活 多样 的 方 法 , 或 随 文 .或 借 助 多 媒 体
不 再 是 知 识 的仓 库 ,课 堂上 ,学生 主动 参 与 到 知 识 发 生 的过 程 、思 维
程 ,也是 关 注 学 生 体 验 的情景 性 的对话 过程 。
活 动过程 中体验生 命 、
建 构 意 义 , 内 化 成 语 文
对 话 通 常 在 学 生 与 教 师
之 间 、学 生 与 教 材 之 间 、
课 件 ,或 动 作 演 示 , 充
棵树 ,巨人不敢爬 ,蚂
分 调 动 学 生识 字 的 主 动 性 与积 极 性 ,引 导 学 生 自主 轻 松 地 掌握 字 词 的
音 、形 、 义 。
三 、再 读课 文 , 了解 大 意
蚁 却 爬 上 去 了 。这 是 一
引导 学 生 关 注汉 字 的构
的过程及 创造 的过程 中 ,
教 与 学完 全 融 合 在 师生

让语文课堂回归真本色

让语文课堂回归真本色

显平实 、充实的品格 ,彰显简朴之 美 。简朴是一种境界 ,一种韵 味 , 简朴背后是大气 、精要 、深刻 、智
慧 、超 越 ,不 是 故 弄玄 虚 ,不 是 教
二 、立足 文本解 读 。体会 真 情 实感
语文本 色教学在 于文本阅读 。 语 文课 就应 该在 文本 阅读 的基 础 上 ,进行 听说读 写的挖掘 与创 新 , 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 翻新。课堂教学热热 闹闹 ,教学形 式变化多样 ,可就是听不到琅琅 的 书声 ,看不到对精彩文 字 的品 味 ,
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许多语文教 师都 想在 自己的课 堂上 “ 新立 标 异 ”玩 出点名堂来。特别是置身于 公开课时 ,教师更是刻意于人文精 神 的挖 掘 ,刻意 于作 者情 感 的体 会 ,而淡化 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 的教学。甚至为 了避免课堂上出现 冷冷清清的场面 ,教师在设计教学
语 文 课 要拒 绝 虚 浮 花 哨 ,要 回归 到
生有所 收获 ,实现事半功倍 之效 ,
动性 和直观性 ,将语文课堂变成舞 台 ,让学生 扮 演教 材 中的某一 角
色 ,进 行 形 式 主义 的 过 度表 演 ,完
这 才是语 文课 的真本色 ,这 才 是
“ 原汁原味的语 文” 。语文教师是时
生品味语言文字 ,才可让学生体会
到语 文诤 陛的 光 芒 ,感 受 到语 文 课
但 是如 今 ,在语文课堂上几乎听不 到琅琅 书声 了,一堂课下来 ,教师 的 “ ”一统天下 。许多语文教师 讲 虽然知道读 的重要性 ,却常常 因为 过于 “ 满堂灌” “ 满堂问” “ 满堂
练” ,造 成 时 间 紧 迫 而 把 读 完 全 抛 在 一边 了 。有 的教 师 认 为 课 文 实 在

回归教育的本“色”

回归教育的本“色”

回归教育的本“色”西安绿领巾风波尚未散去,内蒙古包头二十四中又出现了红校服。

这些“色彩”冲击着教育的底线,改变着教育的本色。

教育的本色究竟是什么?“本”是本质,是以人为本。

本色,即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符合因材施教的与人原则。

教育原本很简单,可是为什么还出现“绿领巾”“红校服”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呢?静下心来反思中国教育的现状,让人不寒而栗……一、教育,正陷入白“色”恐怖的边缘,吞噬着孩子的个性这么说,似乎有点耸人听闻,但想想绿领巾、红校服事件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什么,更何况这些只是教育弊端的冰山一角,其他形形色色的“标签”无处不在:按学生分数排名甚至排课堂座位;按成绩分“快”班和“慢”班;对差生进行智商测试……教育所暴露出的严重问题已经造成了种种后果:学生出走、自杀、甚至杀母……素质教育虽已经实施多年,但至今分数依然是教师和学生的命根儿。

归根结底,素质教育只是从形式上做改变,但教育评价始终沉浸在行政化和功利化的窠臼中。

我们忧心地看到,应试教育、功利教育依然像毒瘤那样疯长,除之不尽,斩之不绝。

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会欣赏美。

而我们的教育只是教学生如何做题,应付考试,所以我们的学生能拿高分,但是丝毫没有创造力,与诺贝尔奖无缘。

至于欣赏美就更不谈了,因为美是个抽象的东西,不能出成绩。

基础教育应该以人格健全的公民为培养目标,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

然而,眼下的现实恰好相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早已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不仅让孩子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力,更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很难想象,一个从未感受到平等与尊重的“差生”,如何能够拥有适度的自尊自重意识。

中国的教育正背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基本育人原则,正陷入白“色”恐怖的边缘,吞噬着孩子的个性。

二、教育,呼唤春“色”满园,让孩子展翅高飞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教学本真回归本色课堂
简单的美讲究它天然的朴实,毫不做作,毫不夸张。

它舍弃了娇柔的造作,扭捏的势态,以最明了的方式让人一目了然,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一种实实在在的轻松,如同沐浴春风化雨的情怀,美不胜收。

而真正的简单,实则是不简单。

这我是对人生的感悟,也是对语文教学的感悟。

经过层层选拔,我有幸参加第七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比赛。

在备赛的过程中,各位领导、专家的指点,一课《母爱》,十几次的试讲,一次又一次推翻重来。

是艰难的,痛苦的,然而,正是在每一次痛苦的反思中得到提升,在每一次磨课中获得超越。

当一切尘埃落定,真的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悟。

一、改课: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青天水在瓶”禅语中的本意任何事物应该是它原本的样子,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可往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担心学生这不懂那不懂,或是以老师的感悟为标准,企图使学生也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初次讲这课大概是两年前的一次全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

此次参赛现场效果当时认为精彩极了。

精彩之处主要有:一、在学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由画面,想象文字的阅读方法,以此为训练点,由扶到放,逐段学习。

二是开课由名言激情导入结课又用名言结尾,首尾呼应。

三是本课设计了理解的三个层面,先理解老牛对小牛伟大的母爱;在理解生活中的母爱:最后谈谈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爱自己的,学会感恩。

这些感觉良好的地方恰恰是问题所在,所以在专家地指导下进行了修改:一是将“线性设计”改为“板块设计”。

二是改“写什么”为“怎样写”。

在修改时将开头和结尾的名言设计拿掉,直接由复习课文内容导入,不做花架子,自然真实。

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让学生在品词析句,反复诵读中自然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二、洗课:洗尽浮华才是真
一想到公开课,参赛课,教师们往往想的更多的是我这节课应该设计几个亮点,安排在那里?我也不例外,这样,这节课越教越”胖”,那些华而不实的,表演的成份充斥课堂,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洗课”,洗去浮华,洗出语文教学的本真来。

第一次设计的是为了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完课文后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讲述三个极其感人的母爱故事,令人悲惨的画面、感人的情节,配上《江河水》那凄凉的音乐,使不少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潸然泪下。

接着又有学生泣不成声地讲述自己的母爱故事,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乍一看,此处导语设计得很精彩,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其实这正是最大的问题:1、学生的情感并不是完全来自文本,还是借助外界的手段和刺激。

2、脱离文本的拓展是没有必要。

因此将学文后的拓展删去,将说话环节改为由在文本基础上迁移的练笔填空。

这样既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到文本中去感悟,体会,不拔高,不过分渲染又可以在揣摩词句、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鼓励学生个性体验和表达。

其次,洗
去“强加的情感”。

原设计中重点段落中为了突出老牛挨打的凄惨场面,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运用了三次递进式语境引读“主人生气了,高高地举起皮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一下、两下、三下……”“主人更生气了,他再一次举起了鞭子,五下、六下、七下……”“恼羞成怒的主人此时仿佛已经失去了理智,鞭子像雨点般落在老牛的背上,十下、二十下、三十下……”学生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引导和暗示中,齐声接读,读出教师期待的整齐划一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

这真的是每一个孩子真实的情感体验吗?朗读指导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而不是教师用层层递进、饱含激情的煽情语言和音乐渲染等外部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不是“用统一的语速、语调,把自己的感受转嫁给学生,统一学生对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同一段内容的不同解读,让学生‘异口同声’地读出教师满意的‘感情’来”,也不是教师告诉学生带着诸如“悲伤”“感激”“自豪”的感情来读。

“悲伤”“感激”“自豪”,应该由学生自己去体会,应该由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来表现。

这样的体验或深或浅,或多或少,那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感,是洗尽铅华后真实的课堂。

三、磨课:不为彼岸只为海
“磨”出学习的主体——学生。

在一次又一次反复试讲磨课的过程中,由于对教材的理解不断加深,教案已不再是一个个预设的环节,需要在头脑中不断的强化记忆,而是学生学习的状况:教师的关注点不再是这个问题问完了怎么导入,下个问题,而是学生的
反馈。

此时的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才是真正的亮点,此时的课堂才真正是异彩纷呈的。

?如在讲课的过程中,刚开始总担心时间不够,生怕学生说错影响下面的环节,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总是不由自主地接话。

或是不能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对于学生的口误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纠正引导。

后几次讲课,因为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重点自然从“我该怎么教”转移到“学生该怎么学”上,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学生的身上,课堂上的亮点在并没有预设的情况下自然生成了。

例如在汇报第三自然段时,有一位女同学说:“我认为牛的主人太残忍了,自己养的牛一点也不心疼,却狠狠的打。

”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后,不急不忙地提醒学生再结合第一段想想:牛的主人问什么鞭打牛?是不心疼这家里可能最值钱的财产最忠厚的朋友了吗?学生思索片刻,激动地说:“牛的主人并不是狠心,而是有爱心,因为他想到的是那些更多的需要水的乡亲们!”听到这,听课的评委和老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这样的课堂的精彩是留给学习的主体——学生而不是教师,是属于课堂真实的过程——生成而不是预设,是属于学习的本质——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果。

尘世中,我们的成长和生活,一切都是简单的积累,生活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洁白的画布,任由我们在上面涂抹出简单的美。

现实生活中,最美的事物不外乎那些简洁、自然、明快的,达.芬奇用一生来画一个鸡蛋,简单,就是没有累赘。

在教学中,也同样,“简
简单单教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是语文课堂应有的本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