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
促进自体脂肪成活率的研究

促进自体脂肪成活率的研究[关键词]: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脂肪颗粒自体脂肪移植是指将人体腹部、大腿、臀部等处多余的脂肪,用负压、电子等吸脂方法吸出,经过纯化后,注射移植到需要改变的缺陷受区内,来修复和改善受区的形态。
自体脂肪移植在临床上应用已有上百年历史,早在1889年,Vander Meulen就发表了首篇自体脂肪移植的相关论文,1893年Neuber开展了首例应用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充填缺损软组织手术,并取得很好效果。
与其他各种人工制造的组织代用品、异种生物材料和异体相比,自体脂肪为自身组织,其组织相容性好,无过敏反应和排斥反应,操作方便、简单可靠,而且自体脂肪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倍受整形美容外科医生的喜好,临床上广泛用于充填面部皮下凹陷性缺损、乳房萎缩或发育不良、吸脂术后的凹陷和生殖器等美容改形塑造手术。
自体脂肪移植是一种很好的美容充填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效果良好,但移植脂肪成活率普遍不高,国内外报道的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在30%-70%,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
目前认为影响自体脂肪移植组织存活的因素主要有:供区和受区的选择,自体脂肪取材方法、纯化方法和冷藏方法,自体脂肪的植入注射方法,术后护理方法,各类药物、生长因子应用等。
本文就最近国内外报道的提高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技术和方法综述如下。
1 促进自体脂肪成活的基础研究1.1 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理念自体脂肪移植通过抽脂术去除多余脂肪,补充到需要填充的部位,在临床美容上有着巨大的需求。
移植脂肪成活与否是自体脂肪移植研究的根本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学说:脂肪来源干细胞替代学说,脂肪细胞成活学说和宿主替代学说。
宿主细胞代学说由Neuhof[1]在1923年提出,认为移植的自体脂肪细胞不会存活,会慢慢被宿主间质细胞吞噬降解成脂质,变成新的脂肪组织。
脂肪细胞成活学说由Peer[2]在1956年提出,认为部分移植的自体脂肪细胞待炎症反应停止后,移植的自体脂肪细胞能够在受区成活下来,而受区的组织细胞仅能清除坏死的脂肪细胞和脂质,并不能代替移植的自体脂肪细胞。
游离脂肪移植研究进展

游离脂肪移植研究进展游离脂肪移植是常用的组织移植术之一。
自Neuber[1]在1893年首次报道了游离脂肪移植在矫正面部缺陷中的应用以来,游离脂肪移植开始广泛应用于组织缺陷的填充,如面部凹陷、颞叶凹陷、鼻唇沟填充、面部皱纹、隆胸及乳房重建等[2]。
作为移植填充材料,自体脂肪具有来源丰富、取材容易、操作简单、充盈外形好、无排异反应等优点,但由于术后常出现脂肪细胞成活率低、吸收率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手术方法的改进,脂肪移植的成活率随之提高,其临床应用又有增多的趋势。
目前对脂肪移植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整形外科,Madhusudana等[3]的研究表明脂肪移植对治疗糖尿病、动脉硬化症、脂肪肝等均有一定疗效,Murohara等[4]实验证明脂肪移植也可治疗缺血性疾病。
本文就游离脂肪移植的研究进行综合回顾与总结如下。
1游离脂肪移植的理论与生物学研究脂肪移植所提取的脂肪组织主要包括前脂肪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其中前脂肪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10%,由于其强大的增殖能力,对游离脂肪细胞的成活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比之下,成熟的脂肪细胞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反应,继而出现吸收、死亡、去分化等结果[1]。
直接影响了脂肪细胞的术后成活率,成为限制游离脂肪移植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前脂肪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的间质干细胞,除了具有分化为脂肪细胞的能力外,还具有向肌肉细胞、软骨细胞和其他细胞分化的潜能。
最近的研究表明脂肪细胞甚至可以分化为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5]。
因此,前脂肪细胞具有成为组织工程材料的潜力。
人类原代前脂肪细胞增殖能力低,并且在隔代培养中前脂肪细胞的分化潜力出现了快速的衰减[6]。
这可能是脂肪移植后出现脂肪细胞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
Bunnell等[7]研究指出,多种命名曾被用来描述这种利用消化酶从脂肪组织中提取出而又能整复的粘着细胞群,并且这种名称的混用导致了严重混乱。
因此,国际脂肪实用科技协会通过会议将其命名为脂肪起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SCs)。
脂肪移植的最新研究进展

脂肪移植的最新研究进展作者:田志强杨大平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0年第02期自体脂肪作为一种常用的软组织填充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获取方便,来源丰富,操作简单,充盈外形好,成本低廉等多项优点,且不存在异体填充物或者移植物可能引发的副作用和潜在的风险,已经频繁地用于软组织填充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而由于多种原因,如先天畸形、面瘫、外伤、肿瘤切除及衰老等引起的软组织缺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自体脂肪移植由于其来源于自体所以得到很多患者的认可,但难以预测的吸收率仍然是其最大的缺陷。
关于如何提高移植后脂肪存活率的问题,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的体内及体外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早在1893年,Neuber[1]就使用了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当时使用的是小块的脂肪组织来填充瘢痕,并且发现减小移植物的颗粒大小可以减少移植后的吸收,但操作不是很方便。
1914年,Bruning[2]使用注射器将小颗粒脂肪组织注射到鼻部受区,使得注射的组织能够很好地量化并且简化了操作。
这一技术的使用使得脂肪移植在20世纪初期甚为流行,但是由于其填充后效果不能持久,逐渐又褪色下来。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吸脂术的出现,使得注射吸脂后的副产物—半液态的脂肪来修复软组织缺损变得流行起来[3-4]。
脂肪移植与吸脂术有机结合,在行其他部位吸脂术时便能够将吸出的脂肪通过注射器注射到软组织缺损区,与传统方法相比,不用再专门获取脂肪并将其剪碎为小颗粒,大大简化了手术操作而且一举两得。
然而,技术上虽有提升,移植物的存活率却仍然没有得到提高。
尽管在此期间Carraway等[5-6]提出通过改进技术来提高脂肪移植物的存活率,但是不同的医师报道的存活率千差万别,哪种技术才是最优,脂肪成活率的数据及其他临床参数都未能得到统一。
直到最近几年,众多学者从脂肪获取及制备技术方面,促进移植物成活的药物,生长因子,干细胞及脂肪细胞的去分化与再分化理论等多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这才使得脂肪移植再次成为整形外科的一项常规方法。
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

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关键词】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应用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治疗组织缺损和发育不良,已有较长的历史。
1914年,Brunings[1]报道了最早的脂肪注射技术,将小的脂肪组织块放于注射器内通过注射以矫正鼻再造术后畸形,后来由于其效果不稳定,则很少应用。
随着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的发展,脂肪移植再次得到广泛应用,并体现出相当大的优势。
注射器抽脂和颗粒脂肪移植技术已经得到我国多数学者的公认。
但脂肪组织移植还存在着吸收率高达30%~50%等难以解决的问题,移植脂肪成活率较低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许多学者为了探索脂肪移植的成活机制、提高其成活率、改进其修复效果,一直努力开展基础与临床方面的研究。
现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促进移植脂肪成活的基础研究1.1 改变移植脂肪的体积与形状鉴于认为移植后脂肪缺血是产生吸收的关键因素,将移植的脂肪由大块改成小颗粒状进行移植可提高存留率。
鲍卫汉[2]以大鼠作脂肪移植研究,6个月后,颗粒脂肪存活为原重量的21.1%,块状脂肪仅存活原重量的6.9%。
1.2 保留移植体的血供廖天安等[3]在大鼠脂肪移植实验时,一组采取由腹壁下血管供应的脂肪组织进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3个月后,其移植体保持其原植入重量的80.5%,大大高于一般脂肪移植。
带蒂脂肪移植的脂肪存活率明显比游离脂肪移植高,是与移植体内血液循环重建早有关。
1.3 选择合适的受区Karacaoglu等[4]将颗粒脂肪分别植入兔面部的皮下、肌肉表面、肌肉下3个层次,6个月后取出标本,发现肌肉表面的脂肪成活率明显高于肌肉内和皮下。
肌肉表面丰富的血供以及疏松的空间是为脂肪的生长提供了更佳的条件。
1.4 通过高张氧促进移植脂肪成活Shoshani[5]将人的乳房脂肪组织注入裸鼠的皮下,在2 kPa下给鼠吸入100% 纯氧90 min/d,按吸入5、10、15 d分组。
结果:5 d吸氧组的移植脂肪保存最佳,血供良好。
bFGF促进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研究:Meta分析

bFGF促进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研究:Meta分析目的:评价bFGF对维持和提高自体移植脂肪体积的作用,为bFGF在临床自体脂肪组织移植提供临床效果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性的依据。
方法:本文以“生长因子”、“脂肪移植”、“脂肪存活”为关键词检索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和重庆维普数据库,以“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at graft”为主题词检索了PUBMED、EMBASE数据库,再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合适的文献,提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利用Meta分析进行系统研究。
结果:11篇全文文献进入Meta分析研究中,5项研究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自体脂肪移植后剩余体积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其余6项研究的实验组与对照组自体脂肪移植剩余体积之间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Meta分析表明bFGF组的自体脂肪移植剩余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bFGF能够有效减少自体脂肪移植后体积的损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自体脂肪移植的成活。
标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自体脂肪;移植;Meta分析自体脂肪作为一种自体组织填充物近来被广泛应用于颜面萎缩、凹陷性瘢痕、眼睑下陷、鼻唇沟过深、隆乳、隆颞、隆鼻等整形修美容修复[1-2]。
自体脂肪是目前治疗体积和轮廓缺陷的主要方式,因其来源于自体的物质,具有取材容易、操作相对简单、无排异反应等优点,脂肪组织以移植的形式进行转移已成为一种常规使用的技术[3-4]。
但尽管脂肪移植术是目前修复美容治疗的重要手段,在移植过程中及术后仍存在部分问题,如缺乏稳定性、最终临床效果的一致性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移植脂肪的存活率,多数研究发现自体脂肪在移植后的长期稳定性欠佳,存活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现有报道存活率大致为20%~80%;目前认为影响自体脂肪存活率是多方面的,如自体脂肪采集部位、保存及处理方式、脂肪注射技术等[5-11],部分研究则认为移植脂肪存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是新生血管不足以及由此产生不可预知的移植脂肪吸收[12-13];因此,除了需要对脂肪移植的操作进行研究[14],对于改善和提高移植脂肪存活率的研究也尤为重要。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自体脂肪移植来源丰富,取出容易,无排异反应,是理想的填充材料。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的缺点主要是成活率低于60%[1],这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
因此,如何提高成活率就成为脂肪移植的热点。
目前的研究表明:自体脂肪移植的成活率和药物、移植部位、注射方式及注射量、获取脂肪的方式等因素有关。
1 促进脂肪移植成活率的药物1.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FGF是一种具有广泛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的促进分裂和增殖作用,它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而对移植脂肪具有良好的促进成活作用。
此外,bFGF对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促进作用。
1.2 瘦素:是一种新的血管增生刺激因子,主要是由脂肪细胞分泌并通过旁分泌的形式作用于内皮细胞。
有实验表明:提高移植脂肪组织瘦素水平,对移植颗粒组织的血管增生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还可能与局部浓度有关。
经过瘦素处理的颗粒脂肪组织,移植10天后血管密度最大。
但在移植20天后,瘦素处理组织的血管密度却呈降低趋势,说明瘦素的血管增生刺激作用呈浓度相关性。
至于其发挥作用的浓度范围,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2]。
1.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也可影响脂肪细胞的生长。
利用能进行生物降解的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聚乙二醇分别制成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bFGF及其混合物的缓释剂,来研究其对大鼠游离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影响。
实验说明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bFGF的缓释剂均有促进移植体存活的作用。
1.4 血管生成素-1:郭杰等[3]实验证明一定浓度的血管生成素-1起到了促进移植脂肪早期血管形成的作用,从而可以提高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
2 移植部位游离脂肪颗粒移植于脂肪组织或肌肉内或其他组织,其成活率有何区别,李青峰[4]认为在脂肪组织间的脂肪颗粒移植较其他部位有更高的存活率,存在生理同源性的现象。
如果脂肪组织移植于肌肉内,则疗效稳定,通过动物实验证明,注射在肌肉内的脂肪颗粒存活率较高,可能与受区丰富的血液供应有关。
提高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

可 以提 高脂肪组织 V G E F的水平 ,促进 脂肪 组织 内血管的增
生 。 样 的 脂 肪 细 胞 移 植 后 , 管 的 增 生 能 力 增 强 , 且 脂 肪 这 血 并
细胞本身对缺血 的耐受也增强。 外, 此 在缺血环境中, 脂肪组 织 中含有的问充质 干细胞 向脂肪细胞 转化增 多, 因而 , 局部
缺 血 预 处 理 以 后 , 可 以 增 加 脂 肪 移 植 的成 活 率 和 成 活 时 间 。 这 为 脂 肪 移 植 的临 床 应 用提 供 了 新 的 思 路 和方 法 。
中国美容医学 2 1 年 1 第 2 01 2月 O卷 第 1 2期 C ieeJunl f etecMeiieD c 0 1 o.0N . hn s ora o s t dc .e. 1 . 1 .o1 A hi n 2 V 2 2
1 8 95
・
综述 ・
提高 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
移植 的各 个操 作过程 , 过改善操 作技术和方法来提高脂肪 通 移植 的成活 率, 而且研究涉及 到各 个相关领 域 , 如组织 工程、
基 因 工程 、 释 技 术 等 。 文 结 合 国 内外 文 献 , 如 何 提 高 自 缓 本 将 体脂肪移植成活率作一综述 。 1脂 肪 移 植 技 术 方 面
成 活 率 的研 究 , 者 们 也 作 了 大 量 的探 索 , 仅 着 眼 于 脂 肪 学 不
明显降低 , 并且 移植物的活性随着离心速度的增大呈现线性
面部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

面部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作者:张瑞娟宋慧锋高全文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8年第07期[摘要]面部自体脂肪移植技術是根据面部不同区域的不同生理结构有选择性的进行填充,来实现面部整体的对称及美观。
对获取的脂肪进行物理机械加工或添加外源性因子,提高了移植脂肪的成活率,延长了脂肪填充的有效时间,对面部美容及畸形修复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
目前,脂肪移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自体吸收现象,由于面部生理结构复杂,因此,影响面部脂肪移植存活率的因素也相对复杂。
本文就面部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面部自体脂肪移植;面部脂肪移植成活率;面部生理结构;脂肪填充体积;自体脂肪吸收[中图分类号]R6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8)07-0142-04Abstract:The technology of facial autologous fat grafting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structures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face, injecting selectively to achieve facial symmetry and beauty.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cessing or adding exogenous factors to the obtained fat lengthening the effective time of fat filling. It has exact effect on facial deformity repair and facial beauty, and has fewer complications. However, the biggest challenge facing fat transplantation is the phenomenon of autologous absorption. Because of the complex physiologic structure of the face,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urvival rate of facial fat transplantation are also relatively complex.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facial autologous fat transplantation survival rate is reviewed.Key words: facial autologous fat grafting; survival rate of facial fat transplantation; facial physiologic structure; fat injecting volume; autologous fat absorption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已有100余年的发展历史,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及显著的临床效果,目前已经成为整形美容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5年2月第11卷第1期·综述·doi:10.3969/j.issn.1673-0364.2015.01.017对于外伤、肿瘤、先天性发育不良及衰老等原因导致的软组织缺失,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皮瓣移植、假体植入、软组织填充等。
软组织填充由于创伤小,填充效果佳,可塑性强,而成为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临床常用的填充物如硅胶、胶原蛋白和玻璃酸钠等,均存在排异反应或术后疗效不能持久的缺点。
1893年,Neuber 首次完成应用多个游离的自体脂肪块填充软组织缺损的脂肪移植手术,为软组织填充物的选择开辟了新方向。
自体脂肪,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获取方便、来源丰富、填充效果好和创伤小等优势,同时能通过供区与受区的脂肪“转移”,达到调配脂肪、雕塑体型的目的。
因此,自体脂肪作为软组织填充材料,相较于人工组织替代品或异体、异种材料,更易被接受。
然而,脂肪移植后出现成活率的不确定性,脂肪组织液化、坏死、钙化、纤维化等问题,限制了自体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
为了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成活率,达到术后稳定的远期效果,大量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索,现就影响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成活率的诸多环节进行综述。
1脂肪颗粒的获取1.1供区的选择脂肪组织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在血供、代谢等方面均有所差异,故在选择脂肪供区时,除考虑脂肪需要量、手术切口隐蔽性及患者对体型的要求等因素外,也应考虑不同供区脂肪颗粒的不同特性,以提高术后移植脂肪的成活率。
Padoin 等[1]研究发现,不同部位的脂肪所含脂肪干细胞的数量不尽相同。
相较于上腹部、大腿外侧、膝及侧腰部,来源于下腹部及大腿内侧的脂肪组织含有更多的脂肪干细胞。
另一研究发现,人体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的脂蛋白酶活性也存在差异,并以大腿、臀部、下腹部、上腹部的顺序递减[2]。
据此,大腿内侧、下腹部的脂肪,移植后活性较高,可作为脂肪移植的优选供区。
另外,Khouri 等[3]认为,还应以体重变化时,脂肪体积变化较小的部位作为供区首选。
1.2脂肪的抽取减少脂肪在提取过程中的损伤,对脂肪移植后的远期存活有着重要影响。
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抽吸方法、负压大小及吸脂针的型号和管径等。
目前常用的抽吸方法包括负压吸引器抽吸及注射器抽吸,研究发现,负压吸引在接近一个大气压时,脂肪组织中保持细胞完整形态的仅占10%,而注射器法所获得的脂肪细胞约有70%以上能保持形态完整。
检测发现用20m L医用注射器完全回抽时,其负压为-61.3~-62.7KPa ,对脂肪细胞的损害较小,有利于细胞的存活和分化[4],是目前较好的脂肪采集方式。
如采用负压吸引器,则应以恒定低压抽吸为宜,压力应至少控制在-74.7KPa 以下,否则脂肪在室温下即可接近沸点,从而影响细胞的成活率。
在吸脂针管径方面,Shiffman 等[5]应用14-18号的钝头作者单位:200127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整形外科。
通讯作者:范志宏(E-mail :zhihongfan0815@/doc/e13203675.html, )。
提高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任晓芸综述王琳范志宏审校【提要】自体脂肪由于填充效果佳,可塑性强,取材创伤小,而成为最常用的软组织填充材料之一。
然而,脂肪移植后出现的成活率的不确定性,限制了自体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
对于影响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成活率的诸多环节,如脂肪的获取、处理及注射等,大量研究聚焦于提高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成活率,现就这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软组织填充【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364(2015)01-0055-03Research Progress on Improvement of Fat TransplantationREN Xiaoyun,WANG Lin,FAN Zhihong.Department ofAesthetic and Plastic Surgery,Renji Hospital,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200127,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FAN Zhihong (E-mail:fanzhihong0815@/doc/e13203675.html,).【Summary 】Autologous fa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oft tissue filler,due to its good filling effect,highplasticity and less trauma.However,the uncertain survival rate of grafted fat greatly limits its application.With the advancement of fat harvesting,preparation and injection,the survival rate of grafted fat has been improved.Cor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rvival rate of grafted fat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Autologous lipotransfer;Survival rate;Soft tissue filling55··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February2015,Vol.11No.1及尖头吸脂针分别吸脂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者的脂肪活力无显著差异;Erdim等[6]发现,使用6mm的吸脂针要比直径更小的吸脂针获得活性更高的脂肪组织,这说明吸脂针的直径过小会对脂肪组织造成损伤,从而降低移植脂肪的活性。
故在脂肪抽取时,避免使用过小的抽吸管及过大的抽吸负压。
2脂肪颗粒的纯化2.1洗涤抽吸后获得的脂肪组织内含血块、组织碎片、杂质及利多卡因等成分,Livaoglu等[7]发现,肿胀液中的利多卡因会增加移植脂肪纤维化和坏死的发生。
体外研究证实,利多卡因能够降低前脂肪细胞的活性和增殖分化能力[8]。
因此将抽取液进行适当的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液的洗涤十分必要。
2.2提纯目前常用的提纯方法包括离心法和静置法。
Piasecki等[9]发现,离心能提高脂肪细胞的活性和纯度,认为最佳的离心速率是l000r/min,最佳时间为3min。
而Xie等[10]则持相反观点,认为离心降低了脂肪移植物的活性,并且移植物的活性随着离心速度的增大呈线性下降的趋势。
静置法对脂肪组织破坏较少但杂质较多,而离心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纯度更高的脂肪组织,但过大的离心力却会损伤脂肪组织活性,因此采用离心法时应控制离心时间及转速。
3对脂肪细胞移植前的处理脂肪移植后在受区血供不足,尤其是中央区移植组织不能获得充足的氧和营养,代谢产物不能被及时带走,从而严重影响了存活率。
故促进移植体内部血供重建,获得充足的组织灌流,缩短低血期,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对提高移植体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证明,在这一过程中,加入适当的细胞因子及干细胞等,均能不同程度促进脂肪在受区的存活。
3.1细胞因子辅助细胞因子的辅助功能主要体现在①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如bFGF[11-12]能促进移植脂肪中脂肪前体细胞、脂肪干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转化,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②促进血运重建,如VEGF[13]、Ang-1[14]、PDGF、前列腺素类药物、IL-8[15]、和HGF[16]等均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使移植脂肪内血管新生、建立血供循环;③改善移植脂肪代谢,如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瘦素[17]可以促进脂类合成并抑制其水解,调节脂肪代谢。
此外,富血小板血浆中富含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还能够引起周围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可以帮助部分维持移植后脂肪组织的体积[18]。
3.2干细胞辅助的脂肪移植2006年,Matsumoto等[19]提出ADSC协同自体脂肪移植(Cell-assisted lipo-transfer,CAL)的概念。
此后,Yoshimura等[20]在隆乳术中应用CAL技术,将富含脂肪干细胞的基质血管成份(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添加到移植的脂肪组织中,提高了移植物中干细胞的比例,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揭示了脂肪干细胞在颗粒脂肪移植中的应用前景。
ADSC在脂肪移植中的优势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①脂肪干细胞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补充因损伤而减少的脂肪细胞数量,实现脂肪再生;②脂肪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新生、血供恢复;③脂肪干细胞通过旁分泌作用,释放血管源性生长因子,调整组织局部微环境;④保障原始ADSCs的存活,使脂肪游离移植的长期效果更稳定。
目前,除ADSC外,还在脂肪移植过程中尝试加入其他辅助细胞,如内皮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等,以期其提高脂肪移植的成活率。
4移植术围手术期处理研究发现,对即将移植的脂肪组织进行局部缺血预处理以后(如脂肪瓣延迟术),缺血的刺激可以提高脂肪组织VEGF的水平,促进脂肪组织内血管的增生[21]。
这样的脂肪细胞移植后,血管的形成能力、对缺血的耐受能力均会增强。
此外,在缺血环境中,脂肪组织中含有的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转化增多,因而,局部缺血预处理以后,可以增加脂肪移植的成活率和成活时间。
这为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另外,Ilizarov等[22-23]研究发现,当细胞处于牵拉状态时,为抵抗、应对这种张力,会刺激局部细胞增殖、扩大。
Lancerotto等[24]发现这种外来的张力还会激活缺氧诱导因子/ VEGF途径,促进血管新生。
基于此理论,1994年,Roger发明了丰胸塑形医疗器械BRAVA,其工作原理是能产生持续、低水平的负压,即对乳房实施外扩张,刺激乳房组织的增生,达到隆乳的目的。
使用后患者乳房均有一定程度增大,进行MRI检查后发现乳房下血供增加,血管纤维支架结构增多[25]。
Vecchio等[26]在使用BRAVA后结合脂肪移植,均获得满意效果。
分析此种负压丰胸医疗器械能提高隆乳效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增大乳房薄壁组织间隙;②减小乳房间隙对植入脂肪的压力,即间质液压;③移植前扩增不规则的乳房轮廓,进而塑形;④促进受区血管再生(可能由受区的微机械力量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