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基质血管成分改善脂肪组织移植效果的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基质血管片段促进脂肪移植后再血管化的机制研究进展

基质血管片段促进脂肪移植后再血管化的机制研究进展

基质血管片段促进脂肪移植后再血管化的机制研究进展汪正财;顾子春;李奕润;李华【期刊名称】《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13)006【摘要】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SVF) are the remaining cells of the ingredients after removing mature fat cells in the adipose tissue of transplantation. In addition to containing a certain amount of 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 (ADSC), SVF also includes many other cells, which may all have the potential of promoting angiogenesis. In this paper, the role of SVF in angiogenesis after fat transplantation was summarized by reviewing relative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angiogenesis and fat graft revascularization are regulated by various factors: SVF promotes secretion of a diverse array of cytokines and growth;SVF differentiated to pericytes has the function of stabilizing endothelium vascular network;As components of SVF, 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 (ADSC) have the potential of multi-direct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macrophages can promote local angiogenesis in hypoxia environment. These results may provide directions of improving the survival rate of fat cells in clinical autologous fat transplantation.%基质血管片段(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是移植的脂肪组织中去除成熟脂肪细胞后所剩余的细胞成分,除含有一定数量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外,还有许多其他细胞,均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阐明SVF促进脂肪移植后再血管化的机制.综合文献结果,血管的再生与形成受多种因素调控,SVF细胞不仅可分泌多种因子,协同促进血管再生,还具有周细胞形态可稳定内皮网络.而SVF包含的AD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包含的脂肪巨噬细胞在缺氧环境下可促进局部血管生成,有望为临床上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存活率提供方向.【总页数】5页(P349-353)【作者】汪正财;顾子春;李奕润;李华【作者单位】310003 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整形外科;310003 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整形外科;310003 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整形外科;310003 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整形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22+.9【相关文献】1.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促进心肌梗塞后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 [J], 毛晓波;曾秋棠;王祥;曹林生2.基质血管成分与体外扩增的脂肪来源干细胞促进移植脂肪成活的对比研究 [J], 赵建辉;易成刚;邱璇;李龙;梁丽华;夏炜;苏映军;郭树忠3.脂肪基质血管成分移植促进随意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 [J], 盛玲玲;杜子婧;李华;李慧婕;周达;李青峰4.脂肪基质干细胞促进脂肪移植后血管化的研究 [J], 吕成鹏;倪华;马锐;李龙;刘斌;刘彦普5.脂肪干细胞促进脂肪移植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J], 尹钰佳;顾婕妤;李东;袁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脂肪移植对皮肤质地的改善研究

脂肪移植对皮肤质地的改善研究
周 , 颈椎 脱 臼 法 将 裸 鼠处 死 , 亚 甲蓝 在 所 需 取 材 的 部 位 用 用
1 1 材 料 . ① 实 验 动 物 : 用 B B c裸 鼠 3 选 AL / 0只 , 性 , 龄 ( 雌 7周 北 京 维 通 利 华 生 物 有 限 公 司) P 环 境 下 饲 养 , 。S F 自由 取食 水 。 随 机 分 成 A、 、 三 组 ( 组 1 BC 每 O只 )所 有 鼠左 背 部 、 下 移 , 皮
关键 词 : 肪 注射 移植 ; 肤 质 地 改 善 脂 皮
中 图 分 类 号 : 2 . 文 献标 识码 : R6 2 9 A
文 章 编 号 :O 8 1 4 2 1 )5 O 8 一O 1 O 一O 0 (0 1 O 一 O 5 2
自从 1 9 8 0年最 初行 整体脂 肪组织 移植[ 和 12 1 ] 9 0年脂
度 、 肤 厚 度 、 弹 性 都 得 到 改 善 。组 织 活 检 时 发 现 , 痕 中 皮 及 瘢
有 新 的 胶 原 沉 积 , 部 微 血 管 增 多 , 皮 增 生 , 织 结 构 近 乎 局 真 组
接 装 有 移 植 物 的 l 注 射 器 , 射 头 从 剪 开 的 小 口进 入 注 mL 注
素 沉 着 减 少 “ 。C l n在 脂 肪 移 植 治 疗 凹 陷 性 瘢 痕 时也 发 oe ma
① 麻醉 :. 戊 巴 比妥钠 4mg k 25 5 / g体 重腹腔 注射麻 醉 , 麻
醉满意后 , 用亚 甲蓝在 裸 鼠背部拟注射 的部位作标 记 , 先 将 裸 鼠 四肢 展 开 , 卧位 平 放 在 操 作 台无 菌 单 上 。用 碘 伏 常 规 俯
射 区, 扇形 注射 , 通道 注射约 01 呈 每 . mL, 全 进 针 后 , 注 完 边

提高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提高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提高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高明英1,李禹楠1,孙晓杰2(1.延边大学医学院,吉林延吉133000; 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130000)[关键词]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综述运用自体脂肪移植技术治疗人体软组织缺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2]。

由于自体脂肪组织源于自身,无排斥反应,且移植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切口,不易留瘢痕,术后填充部位形态自然逼真,故自体脂肪成为了临床上最常用的软组织填充物。

1889年Meulen首先用游离脂肪移植于凹陷部位,但术后观察发现,移植后脂肪吸收率达到50%以上,不能完全保证治疗效果。

直到1986年Illouz等学者提出脂肪抽吸技术并于1988年将注射器内的颗粒脂肪移植至人体凹陷部位,才使得脂肪抽吸技术发展以及脂肪移植重新被人们关注。

然而脂肪组织移植后的成活率只在30% 60%,所以如何提高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成为学者们努力研究的课题。

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做一综述如下。

1提高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基础研究1.1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有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和血管形成及再生的作用。

其可发动炎性反应,活化修复细胞,作用于内皮细胞的趋化因子,在创伤愈合中发挥着作用,并在脂肪移植初期为脂肪提供充足的血供,减少其缺血时间,减少组织坏死几率,从而促进脂肪成活。

bFGF在移植后期还可以减少脂肪吸收率[3]。

易阳艳在要一致的脂肪中加入一定量的bFGF和庆大霉素[4],发现bFGF能够促进人体脂肪移植的成活,使面部凹陷畸形脂肪填充治疗效果极大改善。

1.2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为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生长因子,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使血管形成并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寿命,加速创伤愈合。

作用于血管形成初期可促使原始血管网的形成。

在脂肪移植中被证实VEGF可以促进移植物的血运重建,提高脂肪移植成活率[5]。

1.3ANG:血管生成素可与VEGF协同在血管的生成中发挥作用。

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移植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移植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移植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移植是一种通过植入自体脂肪颗粒和富血小板血浆来改善面部皮肤质地、增加面部容积和恢复面部年轻化的治疗方法。

自体脂肪颗粒和富血小板血浆是从患者自身提取的,因此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自体脂肪颗粒是通过脂肪组织抽取脂肪后离心而得到的颗粒状脂肪组织,富含成熟的脂肪细胞和脂肪干细胞。

富血小板血浆是通过患者自身的血液离心而得到的,富含大量的生长因子和修复细胞因子。

将自体脂肪颗粒和富血小板血浆结合后,植入到面部皮肤组织中可以促进面部皮肤的再生和修复,达到面部年轻化的效果。

1. 适应症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移植适用于面部皮肤松弛、皱纹增多、面部失去容颜等面部老化问题。

特别适用于中年人和老年人群,可以明显改善面部皮肤质地、增加面部皮下组织的容积,收紧面部皮肤,达到年轻化的效果。

2. 操作流程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移植的操作流程包括脂肪组织提取、自体脂肪颗粒及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面部部位麻醉、植入操作等步骤。

整个手术操作时间相对较短,创伤小,恢复时间短。

3. 术后护理术后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移植的患者需要进行轻度的术后护理。

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大量饮酒和暴晒等刺激性因素,保持足够的休息和饮食均衡,定期到医院复诊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移植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改善面部皮肤质地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移植可以通过植入有效的脂肪组织,改善面部皮肤质地,使皮肤更加光滑、细腻。

患者术后可以明显感到面部皮肤的质地得到改善,更加富有弹性。

2. 增加面部容积3. 促进面部皮肤再生和修复富血小板血浆中富含的生长因子和修复细胞因子可以促进面部皮肤的再生和修复,加速面部皮肤组织的新陈代谢和修复,使面部皮肤更加紧致和有弹性。

N-乙酰半胱氨酸对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作用的研究

N-乙酰半胱氨酸对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作用的研究

N-乙酰半胱氨酸对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作用的研究[研究背景]近年来自体脂肪移植(Autologous fat transplantation,AFT)在软组织缺损修复及美容外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自体脂肪组织因其无免疫排斥反应、取材便利、操作便捷等优点已成为一种优良的填充材料,但因其过高的吸收率导致的不确定手术效果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多年的研究发现移植后的脂肪细胞在血管网重建之前一直处于缺血缺氧的环境中,此类环境极易诱使脂肪细胞发生凋亡坏死。

因此如何加速其血运重建过程及抑制脂肪细胞凋亡坏死是目前提高自体脂肪移植存活率研究的重点。

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因其在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方面的显著作用现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器官移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等方面。

NAC可以抑制多种细胞的凋亡过程,那么它是否同样可以抑制移植后脂肪细胞的凋亡从而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存活率。

本实验将通过动物自体脂肪移植模型来确定NAC对自体脂肪移植存活率的作用并初步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研究目的]1.明确自体脂肪移植术后脂肪组织的动态变化情况。

2.明确NAC是否可以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存活率。

3.探索NAC对自体脂肪移植存活率作用的机制。

[研究方法及结果]1.脂肪移植术后的脂肪组织变化情况: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于腹股沟处提取脂肪组织,处理成脂肪颗粒后注入大鼠背部皮下。

术后2周、4周、6周及8周进行取材,通过大体观察、体积测量、HE染色等方法,观察自体脂肪移植术后脂肪组织的体积以及组织学变化。

结果:移植脂肪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体积逐渐变小,颜色逐渐变暗,质地变硬,移植脂肪组织周围于2周开始出现结缔组织包膜一直维持到8周,随着包膜的出现,大量的脂肪细胞以及新生血管开始形成,同时纤维间隔也逐渐形成,8周时可见大量完整成熟脂肪细胞,同时伴有新生血管网的生成。

周围区的脂肪细胞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生长发育,新生血管也从周围区开始向中央区方向生长,中央区2周时绝大部分细胞就已经坏死,形成大量的坏死空腔,未见成熟脂肪细胞。

脂肪干细胞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临床疗效分析

脂肪干细胞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临床疗效分析

求 再 次 手术 。因 此本 研究 仅 涉 及 10例 患者 , 实 0 其
际手术 效果 要 比统计 的更好 。 整 形 手 术 中 ,不 管 是 自体 的皮 肤 移 植 还 是 脂 肪 移 植 . 为 不 存 在 免 疫 排 斥 反 应 , 要 移 植 的 因 只 组 织 存 活 下 来 , 能 一 直 保 持 在 受 体 区 域 , 维 就 并
移植 脂 肪 组 织 的存 活 : ) D C 在 缺 氧刺 激 下 可 以 3A S s
分 泌 血管 内皮 生长 因子 、 细胞 生 长 因 子 和胰 岛素 肝
样 生 长 因子一 等 , l 促进 血 管 的形 成 和脂 肪细 胞周 围 微 环 境 的重 建 ; ) D C 可 以分裂 产 生更 多 的 A . 4A S s D S s 以发 挥上 述作 用 。 C, 在 隆乳 手 术 中 , 难通 过 一 种方 法 精 确 的计 算 很 手术 前后 乳房 的增大 程 度 , 即便 通 过 MR 等影像 学 I 检 查 , 只能 大 体 估 算 乳 房 的容 积 , 难 精 确 测 量 也 很 存 活 的移植 脂 肪 的容积 。为 了尽 可 能 做 到客 观 、 准 确 、 便 的测 量 。 研 究 对 测 量 方 法 进 行 了简 单 化 简 本
下 分 化 为脂 肪 细 胞 、 细 胞 、 骨 细 胞 、 经 细 胞 骨 软 神
等 . 能 分 泌 血 管 内皮 生 长 因子 、 细 胞 生 长 因子 并 肝
和 胰 岛素样 生 长 因子 一 等 j 1 。随着 对 A S s D C 功 能 的 逐步 研 究 , D C 辅 助 的 自体 脂 肪 移植 术 在 整 A Ss
和标 准化 。以患者 直立 位乳 头 根部 至胸 骨平 面 的距 离 作 为衡 量 标 准 , 价 患者 乳 房 的 隆起 程度 。 因此 评 可 能 会 出现 患 者 的乳 房 术 后增 大 了很 多 , 量 数 值 测

脂肪移植的最新研究进展

脂肪移植的最新研究进展

脂肪移植的最新研究进展作者:田志强杨大平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0年第02期自体脂肪作为一种常用的软组织填充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获取方便,来源丰富,操作简单,充盈外形好,成本低廉等多项优点,且不存在异体填充物或者移植物可能引发的副作用和潜在的风险,已经频繁地用于软组织填充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而由于多种原因,如先天畸形、面瘫、外伤、肿瘤切除及衰老等引起的软组织缺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自体脂肪移植由于其来源于自体所以得到很多患者的认可,但难以预测的吸收率仍然是其最大的缺陷。

关于如何提高移植后脂肪存活率的问题,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的体内及体外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早在1893年,Neuber[1]就使用了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当时使用的是小块的脂肪组织来填充瘢痕,并且发现减小移植物的颗粒大小可以减少移植后的吸收,但操作不是很方便。

1914年,Bruning[2]使用注射器将小颗粒脂肪组织注射到鼻部受区,使得注射的组织能够很好地量化并且简化了操作。

这一技术的使用使得脂肪移植在20世纪初期甚为流行,但是由于其填充后效果不能持久,逐渐又褪色下来。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吸脂术的出现,使得注射吸脂后的副产物—半液态的脂肪来修复软组织缺损变得流行起来[3-4]。

脂肪移植与吸脂术有机结合,在行其他部位吸脂术时便能够将吸出的脂肪通过注射器注射到软组织缺损区,与传统方法相比,不用再专门获取脂肪并将其剪碎为小颗粒,大大简化了手术操作而且一举两得。

然而,技术上虽有提升,移植物的存活率却仍然没有得到提高。

尽管在此期间Carraway等[5-6]提出通过改进技术来提高脂肪移植物的存活率,但是不同的医师报道的存活率千差万别,哪种技术才是最优,脂肪成活率的数据及其他临床参数都未能得到统一。

直到最近几年,众多学者从脂肪获取及制备技术方面,促进移植物成活的药物,生长因子,干细胞及脂肪细胞的去分化与再分化理论等多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这才使得脂肪移植再次成为整形外科的一项常规方法。

自体脂肪移植及其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自体脂肪移植及其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自体脂肪移植及其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作者:高扬伍尚敏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4年第09期严重的烧伤[1]、创伤或正常情况下的美容手术都有进行脂肪组织移植的需求,但脂肪移植在供区[2]和受区位点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或可能会发生一些并发症;而自体脂肪组织作为软组织修复重建的材料之一,其具有来源丰富、取材方便、无免疫排斥反应等特点。

自体脂肪移植后因血供不足导致脂肪移植组织被吸收和脂肪细胞凋亡是影响自体脂肪移植存活率的关键。

以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或脂肪组织工程学为主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影响自体脂肪移植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因素是新生血管的质量、数量和新生脂肪组织的长期存活率[3]。

1关于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ASC)的研究应用尽管具有无法预测的临床结果和低移植存活率,但自体脂肪组织已被用作软组织缺陷的潜在填充材料。

有报道显示,ASCs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在脂肪移植组织存活率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4]。

含有脂肪来源干细胞的自体脂肪组织移植通过增加血管再生提高了脂肪移植组织的质量和存活率,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

ASCs的早期作用是诱发新血管从受区向周围生长并释放大量的血管生长因子到脂肪移植组织,且该效应在缺氧环境下增强。

脂肪组织血管再生是自体脂肪移植的关键一步,因为血管生成不足导致脂肪移植组织在体内被吸收。

解决这方面问题的一个可能方法是,联合植入ASCs和内皮细胞到受区,以刺激血管网形成。

为此,Strassburg等[5]将分别取自人体腹部的ASCs和人体外周血的内皮祖细胞(EPCs)进行联合培养,用以刺激受精鸡卵绒毛尿囊膜(CAM)的纤维蛋白结构血管化,并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进行直接对比。

经过9天的孵化,细胞-纤维蛋白结构向外延伸,并从组织学上评估鸟类血管向内生长形成相关结构和人类血管的生成。

可得出,通过联合植入人类内皮细胞,ASCs成功地引导主要血管转化为相应结构(血管化)和毛细血管样结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体基质血管成分改善脂肪组织移植效果的实验研究作者:谭新颖张海霞刘斌刘彦普徐小方李龙令狐大科徐海燕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1年第03期[摘要]目的:分析自体脂肪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SVF)对脂肪颗粒(adipose granule,AG)移植的作用。

方法:从6只健康新西兰家兔背部肩胛区获取脂肪组织,实验组将自体SVF与自体AG复合,植入家兔耳部皮下,对照为单纯脂肪移植。

在术后1、3、6个月,用B超和游标卡尺测量移植脂肪体积;术后6个月取材常规组织学观察。

结果:术后1、3、6个月对照组脂肪组织存活率分别为:(64.35±8.36)%、(58.22±2.88)%、(50.61±9.47)%;实验组脂肪组织存活率分别为:(77.42±5.1)%、(67.95±6.09)%、(72.75±4.37)%。

两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关键词]脂肪组织;移植;脂肪干细胞;基质血管成分[中图分类号]R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3-0425-03Experimental study on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SVF) cell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autologous fat tissue transplantationTAN Xin-ying1, ZHANG Hai-xia2, LIU Bin3, LIU Yan-pu1, XU Xiao-fang1, LI Long1, LINGHU Da-ke1, XU Hai-yan4(1.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School of Stomatology,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Shaanxi,China; 2.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451 Hospital of PLA, Xi'an 710054,Shaanxi,China; 3.Department of Oral Biology and Laboratory Animal Center, School of Stomatology,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4. Laboratory Animal Center, School of Stomatology,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Abstract:Obj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d the role of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SVF) cells on autologous adipose granule (AG)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Adipose tissue was harvested in the scapular region of 6 healthy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SVF) cells combined with autologous adipose granule were implanted in the ears of the rabbits as the experiment group. Pure adipose granule was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volume of adipose tissue was evaluated 1, 3 and 6 months after surgery by B-mode ultrasound and caliper. Both ears of the rabbits were compared histologically 6 months after surgery.Results1、3、6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survival rates of thecontrol group were(64.35±8.36)%、(58.22±2.88)%、(50.61±9.47)%;the survival rates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77.42±5.1)%、(67.95±6.09)%、(72.75±4.37)%.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PKey words: adipose tissue; transplantation;ADSCs;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由于先天性畸形、外伤、肿瘤切除、颜面部衰老等原因所导致的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是口腔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医生面临的重大难题。

目前最主要的修复方法之一是自体脂肪组织抽吸注射移植。

然而不可预知的吸收率(20%~90%)往往需要过度充填或重复注射2~3次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1-2]。

这主要是因为脂肪组织移植后,血液循环系统尚未建立,移植的脂肪细胞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而且成熟的脂肪细胞不易再生,脂肪组织移植物很容易发生变性坏死,从而吸收、缩小[3]。

本研究观察自体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 va scular fraction cells,SVF)对移植脂肪颗粒(adipose granule,AG)成活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和方法1.1主要试剂:DMED低糖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戊巴比妥钠(科昊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DH0602),用蒸馏水配置成3%的工作液;Ⅰ型胶原酶(美国GIBCO公司),用DMEM低糖培养基配置成0.25%的工作液。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健康新西兰家兔6只,体重(3.2~3.6)kg,雌雄不限(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饲养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实验动物中心的屏障环境。

实验组为脂肪组织复合基质血管成分组(AG+SVF),对照组为脂肪组织复合生理盐水组(AG+NS)。

以家兔右侧耳朵移植区为实验组,左侧耳朵移植区为对照组,共计12个实验部位。

1.3 移植方法:术前称量新西兰家兔体重并记录,按照1ml/kg耳缘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溶液。

将家兔耳背部及背部肩胛区毛发剃除干净,固定家兔,用0.5%的碘伏消毒背部肩胛区以及耳背部,在背部肩胛区中心距离颈部5cm处,做一长度约5~8cm的切口,切开全层皮肤。

切取约(15±0.5)g脂肪组织[4]。

用PBS冲洗脂肪组织2次,剔除血块和结缔组织,并剪成直径约1mm3的脂肪颗粒,用生理盐水离心清洗(200g, 2min),置于4℃冰箱备用。

实验组用无菌注射器吸取10ml脂肪颗粒置于50ml无菌三角烧杯中,加入0.25%的Ⅰ型胶原酶10ml,37℃恒温振荡50min[5-6]。

再将消化后的脂肪悬液离心(600g,10min)。

倒掉上层液体,用生理盐水重悬浮,再次离心(600g,10min)。

然后吸出上层液体,剩余约0.2ml沉淀物即为基质血管成分(SVF)。

用骨膜分离器将家兔耳背部皮肤和软骨之间分离直径为3cm的圆形腔隙。

用注射器吸取2ml清洗后的脂肪颗粒与0.2ml生理盐水(NS),混合后采用18#注射针头注入左耳移植区,作为对照组;吸取清洗后的脂肪颗粒2ml与0.2mlSVF混合后,采用相同的方法注入家兔右耳移植区域,作为实验组[7]。

1.4检测指标及方法1.4.1 B超体积测量及游标卡尺体积测量:于术后当日、1月、3月和6月分别用B超和游标卡尺测量移植脂肪组织的纵径、横径和厚度,采用体积计算公式:V=a×b×c×0.5(a为纵径,b 为横径、c为厚度),分析移植脂肪组织的吸收变化情况[8],脂肪组织存活率和吸收率分别采用下列公式计算:存活率(%)=术后时间点移植脂肪组织体积/移植当日脂肪组织体积,吸收率(%)=1-成活率[9]。

1.4.2 大体观察:术后观察移植区域的反应,有无感染、坏死等现象。

取材后观察移植物的外观、体积、有无坏死等。

1.4.3 HE染色:在术后6个月将家兔实施安乐死,将移植的脂肪组织用4%的中性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显微镜观察组织结构及照相。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P2结果2.1 自体SVF对脂肪颗粒移植的作用: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实验12例,手术均成功,术区未见血肿及感染。

脂肪组织内部未见明显的坏死变性区域。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体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见图1)。

术后1、3、6个月,对照组(AG+NS)和实验组(AG+SVF)随着时间的延长,脂肪组织体积均有所吸收(见表1)。

对照组术后1、3、6月脂肪组织存活率分别为:(64.35±8.36)%、(58.22±2.88)%、(50.61±9.47)%;实验组术后1、3、6个月脂肪组织存活率分别为:(77.42±5.1)%、(67.95±6.09)%、(72.75±4.37)%。

对照组脂肪组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出现明显的吸收;实验组吸收缓慢,术后6个月脂肪组织的体积比术后3个月的体积有所增长(见图2)。

术后6个月实验组、对照组移植脂肪组织的吸收率分别为(27.25±4.37)%和(49.39±9.47)%,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2.2移植脂肪组织HE染色观察:术后6个月,移植脂肪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所有标本脂肪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细胞中央有一大脂滴,胞质呈薄层,位于细胞周缘,包绕脂滴。

未见炎症、坏死等表现。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组织学方面未见明显差异(见图3)。

3 讨论先天性畸形、外伤、肿瘤切除等常常造成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目前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方法很多,如自体组织瓣修复、人工合成材料修复、自体脂肪组织移植[10]等等。

然而,各种方法都存在不同的缺点,如供区损伤、排异反应、组织吸收等。

其中自体脂肪组织抽吸注射移植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