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存活率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提高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

提高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5年2月第11卷第1期·综述·doi:10.3969/j.issn.1673-0364.2015.01.017对于外伤、肿瘤、先天性发育不良及衰老等原因导致的软组织缺失,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皮瓣移植、假体植入、软组织填充等。
软组织填充由于创伤小,填充效果佳,可塑性强,而成为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临床常用的填充物如硅胶、胶原蛋白和玻璃酸钠等,均存在排异反应或术后疗效不能持久的缺点。
1893年,Neuber 首次完成应用多个游离的自体脂肪块填充软组织缺损的脂肪移植手术,为软组织填充物的选择开辟了新方向。
自体脂肪,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获取方便、来源丰富、填充效果好和创伤小等优势,同时能通过供区与受区的脂肪“转移”,达到调配脂肪、雕塑体型的目的。
因此,自体脂肪作为软组织填充材料,相较于人工组织替代品或异体、异种材料,更易被接受。
然而,脂肪移植后出现成活率的不确定性,脂肪组织液化、坏死、钙化、纤维化等问题,限制了自体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
为了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成活率,达到术后稳定的远期效果,大量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索,现就影响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成活率的诸多环节进行综述。
1脂肪颗粒的获取1.1供区的选择脂肪组织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在血供、代谢等方面均有所差异,故在选择脂肪供区时,除考虑脂肪需要量、手术切口隐蔽性及患者对体型的要求等因素外,也应考虑不同供区脂肪颗粒的不同特性,以提高术后移植脂肪的成活率。
Padoin 等[1]研究发现,不同部位的脂肪所含脂肪干细胞的数量不尽相同。
相较于上腹部、大腿外侧、膝及侧腰部,来源于下腹部及大腿内侧的脂肪组织含有更多的脂肪干细胞。
另一研究发现,人体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的脂蛋白酶活性也存在差异,并以大腿、臀部、下腹部、上腹部的顺序递减[2]。
据此,大腿内侧、下腹部的脂肪,移植后活性较高,可作为脂肪移植的优选供区。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摘要】自体脂肪移植术可用于治疗身体组织凹陷、缺损。
【关键词】脂肪移植;颗粒1893年Neuber[1]在大块脂肪组织移植失败的基础上首次用多个自体游离的小脂肪块填充软组织缺损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因早期组织缺氧,移植后脂肪组织发生液化、坏死形成囊肿,最终为纤维化结缔组织替代,吸收率高达30%~70%,导致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效果不佳。
自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能方便获得大量自体脂肪,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技术在脂肪移植中得以应用。
脂肪移植研究主要致力于促进移植脂肪早期血运重建和前脂肪细胞的分化,提高移植后脂肪细胞的长期存活率。
1 脂肪抽吸术和颗粒脂肪的制备技术脂肪的抽吸和颗粒脂肪制备的方法对脂肪细胞的长期存活率有很大的影响。
Pu LL, Coleman SR用Coleman技术抽吸采集脂肪用低温冻存的方式对脂肪颗粒进行缓慢冻存快速复苏与新鲜的脂肪比较,冻存过的脂肪基本保持与正常脂肪一样的形态,存活的细胞数量和新鲜抽吸脂肪基本相当,脂肪特异性酶最佳活性略低。
该结果研究表明应用Coleman等成熟的脂肪抽吸方式,采用细胞低温冻存技术可以进行脂肪移植满足填充要求。
由于脂肪移植的高的吸收率,缺陷部位需要多次填充,完美的颗粒脂肪的制备技术可达到一次抽吸,分次移植的理想状态,减轻病人痛苦,减少费用产生。
2 局部应用促移植脂肪存活药物的研究2.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增殖的丝裂原[2]。
VEGF在组织内并无直接调节脂肪形成的作用,VEGFR2主要通过旁分泌的方式调节刺激前脂肪细胞增殖。
大量的肿瘤研究实验证明VEGF促进早期血管生成的显著能力,Nishimura T在观察移植脂肪早期微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现VEGF在移植早期就开始发挥血管生成的作用,应用VEGF可改善脂肪的长期存活率。
碱性成纤维因子通过促进涌入细胞外基质内的皮细胞形成血管芽进行血管生成。
自体脂肪移植量对其成活率及面部年轻化效果的影响

自体脂肪移植量对其成活率及面部年轻化效果的影响自体脂肪移植是一种常见的整形美容手术方法,通过将自体脂肪取出、处理后再注入到脸部或其他需要填充的部位,达到丰满、年轻化的效果。
而自体脂肪移植的成活率和面部年轻化效果是受到移植量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
本文将就自体脂肪移植量对其成活率和面部年轻化效果的影响展开讨论。
自体脂肪移植量对其成活率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植入的脂肪细胞数量越多,成活率也会相对增加。
根据临床研究发现,低于0.5ml的移植量,成活率约为40%-50%;0.5-1ml 的移植量,成活率约为60%-70%;1-2ml的移植量,成活率约为70%-80%;2ml以上的移植量,成活率达到80%-90%。
合理控制自体脂肪移植量可以提高移植的脂肪细胞成活率,达到更好的整形效果。
自体脂肪移植量对面部年轻化效果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自体脂肪移植的面部年轻化效果与移植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移植量过少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填充效果,而移植量过多则可能导致移植部位过于丰满、不自然。
在面部年轻化整形手术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面部特征和需求,精确控制自体脂肪移植量,以实现自然、美观的整形效果。
自体脂肪移植量还会受到植入部位、患者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部位的脂肪移植量需求不同,例如眼睑下皮肤较薄,需要较少的移植量;颊部、法令纹等需要较多的移植量。
年龄较大、皮肤弹性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移植量才能达到满意的整容效果。
而一些慢性疾病、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的患者,则需要更小心谨慎地控制移植量,以避免术后出现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在进行自体脂肪移植手术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面部特征、需求与整形目标,准确判断合理的移植量,并且在手术操作中精准注射,确保移植的脂肪细胞成活率和整形效果。
术后的护理和恢复期也是影响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护理和康复,以确保手术效果最大化。
自体脂肪移植存活率的因素有哪些?韦元强分析

自体脂肪移植存活率的因素有哪些?韦元强分析同样是自体脂肪移植丰胸,有的人一次手术就能增加2个罩杯,而有的人却只能增加1个罩杯,甚至需要2次填充,3次填充,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脂肪成活率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影响脂肪移植存活率的因素有哪些呢?脂肪移植丰胸前后对比自体脂肪丰胸就是将身上多余的脂肪移植到胸部,然后脂肪在胸部重新建立血运,重新生活。
这就相当于植树造林,将树木一个个从一个地方移植到另一个地方,然后与土壤重新建立链接,重新生活。
但是移植后并不是所有的脂肪都能存活,脂肪的存活率直接影响脂肪丰胸手术的效果,影响脂肪存活的因素也有很多,主要有:脂肪移植的数量、移植的脂肪细胞质量、脂肪填充技术、术后的护理。
脂肪移植丰面前后对比脂肪移植的数量:脂肪移植不是说移植的越多成活率就高,当脂肪移植达到一定的限度成活率就开始变低。
脂肪移植后需要重新建立血液循环,要跟原来的胸部脂肪细胞链接,当移植的脂肪细胞超过承受的范围,反而会影响脂肪的成活。
就像植树一样,土壤的肥力有限,如果在一块儿区域移植的树木过多反而影响树木的成活。
没有成活的脂肪一部分会被身体吸收,还有一部分没有吸收的会在胸部形成脂肪块,脂肪块太多胸部摸着就会有硬块,而且脂肪块在胸里面会增加辨别乳腺癌的难度,所以千万不要想着脂肪填充的越多越好。
移植的脂肪细胞质量:脂肪细胞颗粒的大小、脂肪中混杂的油脂、杂质、脂肪活性都会影响脂肪细胞的成活。
理论上脂肪颗粒越小移植后脂肪越容易成活,因为脂肪颗粒越小填充后跟周围的脂肪细胞接触面积就会越大,越容易吸收的更多的营养,成活率就大。
就像煤炭,越小的媒块越容易点燃;脂肪中混杂的油脂和杂越多存活率就越低,所以脂肪抽取后需要分离提纯,主要就是将油脂和杂质分离;脂肪的活性也影响移植后的存活率,一般腰腹和大腿的存活率高,其他部位的存活率低,所以一般脂肪移植都是首选腰腹和大腿。
脂肪填充技术:一个医生技术对脂肪存活率影响非常大,好的医生能大大减少脂肪的死亡率,让脂肪更多的成活。
影响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存活率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活性 存 在 明显差 异 _。脂 蛋 白脂 肪 酶 的生 理 功能 是 8 ] 催 化 乳 糜 微 粒和 极低 密度 脂 蛋 白核心 的 甘 油 三酯 分 解 为脂 肪 酸和 单 酸甘 油 酯 , 以供组 织 氧 化供 能和
( 市人 民医院美容整形科 山东 潍坊 2 1 4 ) 潍坊 6 01
自体 游 离脂 肪 组 织 移 植 在 整 形 外 科 领 域 应 用
已久 。 8 9年 ,a d r M u e 首 次运用 人类 自体 18 Vn e e ln E
制在 5 0 m g左 右 , 果超过 此压 力 , 室温 下 可使 6m H 如 在 脂肪达 到煮沸状 态 , 响细胞 的成活率 。电动 式获取 影 的脂肪 细胞大 多死亡 , 仅有约 2 % 0 的细胞存 活 瞳 ] 。
等优 势 外 , 要 是 自身 组 织 移 植 , 者 心 理 上 易接 主 患
受 。临床颗 粒脂 肪注 射移 植后 发生 感染 、 收 , 其 吸 尤
的脂 肪 中 白色 条 索状 组 织较 多 , 定 程度 上 影 响 了 一 脂 肪细 胞 的成 活 率 , 原 因可 能与 药 物影 响 脂 肪代 其
2 供 区因素 人 体 不 同部位 脂 肪 组织 的脂 蛋 白脂 肪 酶 (P ) L L
脂肪 组织 移植 ,8 3年 ,e br完 成 了第 一例 用 多 19 Nu e 个 自体 游 离 的小 脂 肪 块 填 充 软 组 织 缺 损 的 脂 肪 移 植手 术 并取得 了一定 的疗 效 。但 由于游 离 脂肪 组 ] 织 移植 后 吸收 严 重 ,易 发生 中 心部 位 无菌 性坏 死 , 且对 感 染 的抵 抗 力较 低 , 不 带血 供 的脂 肪块 移 植 故
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存活率

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存活率引言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是一种常见的整形手术方法,用于美容和修复外观。
在这种手术中,医生将患者体内的脂肪组织抽取、处理并注入移植部位,以达到填充和塑形的效果。
然而,颗粒脂肪注射移植的存活率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颗粒脂肪注射移植的相关知识,并讨论影响存活率的因素。
颗粒脂肪注射移植的基本原理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是一种手术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患者体内脂肪抽取出来,并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最后将处理后的颗粒脂肪注射到患者的目标部位。
颗粒脂肪注射移植的主要步骤包括:1.抽取脂肪:医生会使用特殊的手术器械,如吸脂针或脂肪抽吸装置,从患者的脂肪丰富部位,如腹部或大腿等,抽取一定量的脂肪组织。
2.处理脂肪:抽取的脂肪组织需要进行处理,以去除其中的非脂肪组织,如血液、油脂等。
处理脂肪的方法主要有洗涤、离心和过滤等步骤。
3.注射脂肪:医生使用注射器将处理后的颗粒脂肪注射到患者的目标部位。
注射的深度和注射的量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来确定。
4.恢复和修复: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恢复和修复,包括局部的冷敷、切口的护理和术后的定期复诊等。
颗粒脂肪注射移植的存活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并且可能因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影响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存活率的因素1.预处理方法:脂肪的预处理对于存活率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有不同的效果,包括洗涤、离心、过滤和沉降等。
正确选择和应用预处理方法可以去除多余的非脂肪组织,并保留高质量的脂肪颗粒,促进存活率的提高。
2.脂肪质量和来源:脂肪质量和来源也是影响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新鲜的脂肪质量较高,存活率较高。
此外,脂肪来源的选择也很关键,因为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可能存在差异。
3.移植部位:移植部位对存活率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部位,如面部和乳房等,因为血供和周围组织的特殊性,可能有更高的存活率。
而一些较为局限的部位,如手背和脚趾等,存活率较低。
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

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关键词】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应用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治疗组织缺损和发育不良,已有较长的历史。
1914年,Brunings[1]报道了最早的脂肪注射技术,将小的脂肪组织块放于注射器内通过注射以矫正鼻再造术后畸形,后来由于其效果不稳定,则很少应用。
随着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的发展,脂肪移植再次得到广泛应用,并体现出相当大的优势。
注射器抽脂和颗粒脂肪移植技术已经得到我国多数学者的公认。
但脂肪组织移植还存在着吸收率高达30%~50%等难以解决的问题,移植脂肪成活率较低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许多学者为了探索脂肪移植的成活机制、提高其成活率、改进其修复效果,一直努力开展基础与临床方面的研究。
现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促进移植脂肪成活的基础研究1.1 改变移植脂肪的体积与形状鉴于认为移植后脂肪缺血是产生吸收的关键因素,将移植的脂肪由大块改成小颗粒状进行移植可提高存留率。
鲍卫汉[2]以大鼠作脂肪移植研究,6个月后,颗粒脂肪存活为原重量的21.1%,块状脂肪仅存活原重量的6.9%。
1.2 保留移植体的血供廖天安等[3]在大鼠脂肪移植实验时,一组采取由腹壁下血管供应的脂肪组织进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3个月后,其移植体保持其原植入重量的80.5%,大大高于一般脂肪移植。
带蒂脂肪移植的脂肪存活率明显比游离脂肪移植高,是与移植体内血液循环重建早有关。
1.3 选择合适的受区Karacaoglu等[4]将颗粒脂肪分别植入兔面部的皮下、肌肉表面、肌肉下3个层次,6个月后取出标本,发现肌肉表面的脂肪成活率明显高于肌肉内和皮下。
肌肉表面丰富的血供以及疏松的空间是为脂肪的生长提供了更佳的条件。
1.4 通过高张氧促进移植脂肪成活Shoshani[5]将人的乳房脂肪组织注入裸鼠的皮下,在2 kPa下给鼠吸入100% 纯氧90 min/d,按吸入5、10、15 d分组。
结果:5 d吸氧组的移植脂肪保存最佳,血供良好。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及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及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自体脂肪颗粒是一种新兴的自体填充材料,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自体脂肪提取与处理技术、自体脂肪颗粒注射治疗原理、自体脂肪颗粒在填充术中的应用、自体脂肪颗粒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以及与其他填充材料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表明,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与其他填充材料相比具有更加自然、持久的效果。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以及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更广泛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关键词】自体脂肪颗粒、面部年轻化治疗、自体脂肪提取、自体脂肪颗粒注射、临床效果、填充术、比较研究、应用前景、研究方向、发展趋势。
1. 引言1.1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是指将患者自身脂肪组织提取出来,并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后,制备成可注射的自体脂肪颗粒。
自体脂肪的提取通常采用脂肪抽吸术,即通过脂肪抽吸器将脂肪组织从腹部、臀部等部位吸出。
提取的脂肪组织需要通过离心、离心过滤等步骤去除不纯物质和油脂,以获取纯净的脂肪细胞。
经过处理后的脂肪组织再经过细胞激活、微注射等技术,形成颗粒状的自体脂肪注射物。
处理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以确保患者术后不会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目前,自体脂肪的处理技术已经不断优化,能够确保脂肪细胞的完整性和生存率,并提高注射效果和持久时间。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是整个自体脂肪颗粒注射治疗的基础,决定了治疗效果的质量和稳定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自体脂肪的处理方法将会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为面部年轻化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1.2 面部年轻化治疗研究进展研究表明,自体脂肪颗粒注射治疗可以帮助改善面部皮肤的弹性和紧致度,减缓面部皮肤的衰老速度,使面部看起来更加年轻和富有活力。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还可以修复面部皮肤的细小皱纹和瑕疵,使面部轮廓更加立体和饱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存活率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自体游离脂肪组织移植在整形外科领域应用已久。
1889 年,Vander Meulen[1]首次运用人类自体脂肪组织移植,1893 年,Neuber完成了第一例用多个自体游离的小脂肪块填充软组织缺损的脂肪移植手术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2]。
但由于游离脂肪组织移植后吸收严重,易发生中心部位无菌性坏死,且对感染的抵抗力较低,故不带血供的脂肪块移植疗效并不十分满意。
随着液态硅胶注射技术的问世,自体游离脂肪移植的应用随之有所降温。
为了增加脂肪移植物的存活率,1986年,Illouz改用颗粒状脂肪组织移植取得了良好效果[3]。
该方法除了脂肪颗粒容易获得、组织损伤小、操作简便、费用较低、移植脂肪有较大比例存活,并可重复多次注射等优势外,主要是自身组织移植,患者心理上易接受。
临床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后发生感染、吸收,尤其是液化坏死的病例并不罕见。
本文就影响其移植存活率的相关因素综述如下。
1颗粒脂肪的获取方式Peer经过一系列人脂肪移植实验后认为,抽吸脂肪的存活率不如整块脂肪移植体[4],因为整块脂肪移植体血管基本上没有破坏,比较容易建立宿主与移植体间的早期血管吻合,而抽吸时对脂肪细胞造成的损伤易引起移植后较多的脂肪细胞降解。
而Ellenbogen认为[5],将脂肪切成直径为4~6mm的珠状,能提高移植体与宿主组织的接触面积,其存活率高而吸收率低。
高负压吸引(接近一个大气压)后脂肪组织仅有10%的细胞形态完整,注射器法采用肿胀技术所获得的脂肪大约有70%以上的脂肪细胞形态完整。
用20ml医用注射器完全回抽其负压为-61.3~-62.7kpa,在抽吸时随着抽吸混合物进入注射器,其负压逐渐接近至零,加上混合液的缓冲作用,对脂肪细胞的损害较小,而且细胞之间彼此分离,其体积/面积比率增加,形成类似于细胞培养的方式,有利于细胞的存活和分化[6],是目前较好的脂肪获得方式。
如采用负压吸引器,压力应控制在560mmHg左右,如果超过此压力,在室温下可使脂肪达到煮沸状态,影响细胞的成活率。
电动式获取的脂肪细胞大多死亡,仅有约20%的细胞存活[7]。
2供区因素人体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的脂蛋白脂肪酶(LPL)活性存在明显差异[8]。
脂蛋白脂肪酶的生理功能是催化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核心的甘油三酯分解为脂肪酸和单酸甘油酯,以供组织氧化供能和贮存。
脂蛋白脂肪酶还参与极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之间的载脂蛋白和磷脂的转换。
例如股部脂肪组织的脂蛋白脂肪酶活性高于其他部位,有利于移植后脂肪细胞的存活。
有学者认为,口服过减肥药物的受术者,不仅抽吸脂肪较困难,而且抽出的脂肪中白色条索状组织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脂肪细胞的成活率,其原因可能与药物影响脂肪代有关。
浅层脂肪含量少、颗粒小而均匀;深层脂肪含量多、颗粒大而厚薄不一,在这些部位深层抽脂,既可抽取脂肪,又可避免抽吸导致的皮肤凹凸不平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
另外,有实验证实,抽吸后的脂肪组织回植到原抽吸部位其存活情况好于移植于其他部位。
3受区因素Guerrerosantos 通过动物实验证实[9],注射在肌肉的脂肪颗粒存活率较高,其次注射层为接近真皮深面的皮下脂肪、肌肉及骨膜表面,在面部应注射在SMAS 深面或骨膜浅面。
在脂肪组织缺乏的部位,脂肪组织移植后不易存活,可能的原因是缺乏成熟脂肪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对移植脂肪细胞的调节作用;另外,血运、营养不良的部位也不利于移植物的存活。
移植于肌肉间或筋膜下的脂肪颗粒存活率高于移植于真皮下的脂肪颗粒,可能与局部血运有关。
新近形成的凹陷脂肪颗粒移植后的存活率高于形成时间较长的凹陷,可能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粘连有关。
4对脂肪颗粒的处理4.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FGF[10]是一具有广泛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对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促进作用。
b-FGF中加入能促进纤维细胞生长的二乙氨乙基-葡聚糖凝胶(DEAE葡聚糖凝胶)作为b-FGF的运载工具对脂肪组织颗粒进行处理后[11],移植后的脂肪组织可基本保持不变,无明显吸收。
另外,b-FGF可促进前脂肪细胞和结缔组织的增生。
脂肪组织移植成活的关键在于血供的再建,有实验证实 b-FGF能促进再血管化的过程,有利于脂肪细胞的成活[12]。
bFGF应用的有效剂量尚待进一步研究[13]。
4.2 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胰岛素是体唯一可促进脂类合成并抑制其水解的激素,并有促进前脂肪细胞“拾起”脂肪细胞分解释放的脂滴形成新的脂肪细胞的功能,而且还能够抑制肾上腺素的脂解作用。
胰岛素还具有支持其他药物脂肪聚集的作用[14]。
因此,将采集到的脂肪颗粒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胰岛素液外用处理,然后再把颗粒脂肪移植到受区可有效维持移植物的体积。
IGF是一种多功能细胞调控因子,对多种组织器官有生物学作用。
IGF结构类似胰岛素,可作用于胰岛素的全部靶组织(包括脂肪组织),产生胰岛素样作用。
在大鼠、猪、兔,鸡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培养中均发现IGF可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15]。
IGF对脂肪分解的作用与浓度有关,高浓度的IGF能激活胰岛素受体,发挥抑制脂肪分解作用。
而低浓度的IGF可以促进脂肪分解。
4.3 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移植早期脂肪组织能否成活主要与局部的血液循环能否及时有效地建立有关。
VEGF 中的分泌型可溶性蛋白能直接作用于血管皮细胞, 促进血管皮细胞增殖, 增加血管通透性。
有实验证实[16],在颗粒脂肪移植部位注入VEGF,实验侧较对照侧血管数明显增多。
虽然VEGF 有上述的作用, 但尚无直接用于临床移植的报道, 考虑可能与其作用不持久, 也可能与价格较贵有关。
4.4血管生成素-1(Ang-1):Ang-1 是Davis在1996 年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发现的一种由498 个氨基酸所组成、分子量为70 000 kd 的糖蛋白,在血管平滑肌细胞或其他血管周围细胞表达。
Ang-1的作用在于维持血管皮细胞的成熟及稳定,并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可促进其出芽及分支。
Ang-1具有促进皮细胞出芽、迁移、趋化和聚集,形成原始的管状结构抑制皮细胞凋亡,维持并稳定血管及抗炎作用[17]。
与其结合的Tie-2 受体是特异性表达于皮细胞和某些造血祖细胞酪氨酸激酶型受体。
研究表明,Tie-2 在各级血管皮细胞中均表达,尤其是在卵泡成熟、创伤修复等血管生成活跃的部位大量表达,其作用在于维持成熟血管的稳定,并参与皮细胞新生血管化过程。
4.5 前列腺素(PGI)类药物:前列腺素类是人体广泛存在的一种物质,作用十分多样化。
某些前列腺素是强烈的促血管生成物质。
脂肪细胞既可合成前列腺素,又具有多种前列腺素的受体。
前列腺素类药物与受体结合可升高环磷腺苷(cAMP)及Ca2+浓度,从而引起前脂肪细胞的分化,使前脂肪细胞呈增生态。
朱晓海等[18]通过实验证实在脂肪移植中联合使用米索前列醇和卡前列甲酯,可促进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的分化,抵抗细胞脂肪的分解,并结合其促血管生成的作用,有望提高脂肪移植的成活率。
4.6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TGF-β的作用主要在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PDGF具有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分裂,在组织修复过程中促进功能性血管网建立的作用。
细胞外基质在血管生成中有重要作用,它完整时是血管生长的屏障,当受血管形成信号的刺激时,皮细胞就会在VEGF、b-FGF 辅助下产生胶原酶,发生蛋白溶解。
从而减少机械阻力,使迁移的皮细胞发育生长,释放皮生长因子,有利于血管的形成[19],从而促进移植脂肪组织存活。
4.7 瘦素(leptin):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合成的能量代调节激素,它除了能够调节机体脂肪代外,还具有促进脂肪细胞成熟分化的功能。
王友彬等[20]通过实验证实,血管皮细胞上具有瘦素受体,是瘦素的靶细胞之一。
瘦素通过作用于中枢靶细胞发挥促进脂肪代的功能,同时又通过促进血管皮细胞的增殖,加速局部血管增生、增加局部血供,使脂肪代得以有效进行。
另外,瘦素还具有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功能。
但瘦素对颗粒脂肪的作用可能只维持在混合后较短的一段时间,随着移植组织处理液浓度因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它对颗粒脂肪的作用也会随之减弱或消失。
4.8 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有学者认为[21],儿茶酚胺类药物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可诱导前脂肪细胞和原始脂肪细胞的分化,对人前脂肪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移植脂肪体积的维持。
4.9 抗生素:移植脂肪组织感染是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在移植脂肪组织部分液化坏死,在受区形成液化或坏死灶后对感染的对抗力更为减弱。
一个有效的措施是在移植脂肪颗粒中加入抗生素进行处理。
但有学者报道抗生素可降低前脂肪细胞的活性,且容易导致耐药菌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等不良后果[22],故术者亦应慎重考虑。
5脂肪颗粒的纯化抽吸的脂肪颗粒中夹杂过多的血块或其他杂质,势必影响脂肪颗粒注射操作和增加手术后移植脂肪颗粒的吸收率[23]。
因此,在脂肪抽吸过程中,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去除血液及其他杂质,使所得到的脂肪颗粒尽可能纯化。
纯化脂肪的方法目前主要有冲洗纯化法、分层纯化法及捞取纯化法等。
部分学者认为,离心后可获得更为纯净的脂肪颗粒,离心转速应小于1 500r/min,以免造成脂肪细胞破裂[24]。
6存储方式有学者报道,为矫正脂肪组织移植后的吸收,减轻对供区组织的损伤及提高移植脂肪颗粒的存活率,可采用“一次抽脂,多次注射”的方法进行移植。
该方法的特点是,预先估计移植脂肪颗粒的总量,从含足量脂肪组织的供区部位一次抽取,然后分次注射到受区,时间间隔以60~90天为宜,每次注射后将剩余的脂肪颗粒暂存储。
此时,应对剩余脂肪颗粒的存储方式慎重选择,尽可能提高移植脂肪的存活率。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冷冻法,有实验证实冷冻脂肪与新鲜脂肪移植后的效果无明显差异[25],常用的冷冻温度有-80℃和-196℃两种[26]。
具体存储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7移植注射操作技术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27],B型超声、电子、共振吸脂会使大量的脂肪损伤,细胞破裂或磨损,活性降低[28]。
从脂肪抽吸时即应注意,术前详细询问病情,细测凹陷性瘢痕的部位、围、大小及程度,并于术前1天注射生理盐水试验以确定是否适合该术式及脂肪移植的数量。
注射前应注意先用粗针头皮下松解瘢痕粘连,脂肪注射操作时,脂肪应被注射呈扇形“线”状小粒,避免注射成较大的团块状,以免血运不佳脂肪被液化吸收或形成囊肿;在注射过程中常会发生“卡壳”现象,此时应检查一下注射器口是否被纤维结缔组织或脂肪颗粒所阻塞,将之剔除即可顺利注射,也可用小剪刀将其剪碎再行注射。
还可用较细的针头进行抽吸,用较粗的针头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