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建设史

国内外城市建设史

城市建设是一个长久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从古代到现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城市建设都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本文

将简要介绍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历史。

古代城市建设

古代城市建设主要以帝王和贵族的意愿为导向。在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始于商代和周代,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西方古代城市建设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这些城市以

其复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而闻名。

现代城市建设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现代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国内外的城市

规划和建设越来越重视人民的需求和社会发展。例如,巴黎的哈斯

曼改造计划以及中国的大规模城市规划都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提

高居民生活质量而展开的。

当代城市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当代城市建设面临着新的挑

战和机遇。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城市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国内外城

市纷纷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提倡绿色建筑。同时,智能化城市将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提高了

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国内外城市建设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古代到现代,从受命于神秘力量到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城市建设日益完善。

在当代,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城市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点,我们对

未来城市发展充满期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勿引用未经证实的内容*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⒈原始社会居民居住点的特点 ⑴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成。 到新石器时代,聚居点房屋比较密集,由于气候、地理、材料的不同,房屋也有所不同,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 木骨泥墙半地穴式建筑和干栏式桩上建筑;前者是长江中下游洞穴发展的,后者是长江流域以南的建筑。 ⑵居民聚居点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 ⑶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这些居民点按照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布局,如半坡原始村落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 村落的选址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湖泊,在向阳高地上。 ⒉周礼考工记的影响以及周王城复原图 ⑴为后世都城树立了一个样板,堂堂正正、四四方方、纵横如棋盘的城市。 ⑵是中国古都王权礼制的标准模式,是其当时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级等制度的产物。 ⑶确立了择中立都的原则。 《吕氏春秋〃慎势》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⒊曹魏邺城的布局特点以及影响 布局特点: 邺城位于河北漳县附近,城市平面呈长方形,史称“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东西长3000米,南北长2160米,全城有七个城门。 城内有一个横贯东西,连接东西城门的道路,将城市分为南北两城。 北部是统治阶级的专用地区,正中为宫城。在宫城东部为官署建筑,官署东是王公贵族们的戚里。西部是专用园林。 南部称为外城,为官衙、手工业、商业和居民区。 道路——南北三条道路,与东西道路相交。 河流流入铜雀苑与宫殿,另分流至坊里区。 宫殿建筑布置严整,中间为宫殿。东部前半部分为官署衙役,后半部分为后宫。前朝后寝。 深远影响: ⑴城市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平民分开。 ⑵城与郭的区分,继承了汉代外城与宫城的区分,并更加明确。 ⑶等级森严,城市带有明显的防御性。 ⑷中轴线对称布局手法。

城市建造史重点

△课程框架 中国城市部分 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社会发展 2、股商时代城市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变化 4、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 5、三国至隋唐城市发展 6、宋元时代城市发展 7、明清城市发展 8、中国古代城市小结 9、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0、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部分 1、古埃及的城市发展 2、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发展 3、古希腊的城市发展 4、古罗马的城市发展 5、中世纪及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 6、近代城市发展 7、现代城市发展 1.商代是我国最早形成城市雏形的时代,考古遗迹较多。 2.商代普遍实行班爵制度,城邑制度相应分为王都和城邦 3.▲商城:(郑州)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4.▲丰城和镐京:丰京是西安附近最早兴起的城市 选址:a.政治需要,为了向东发展 b.经济地理,渭河支流,沣河中下游地势低平,水源丰富,土地肥沃,一望无垠,为建立都城理想之地。 5.周代王城规划: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6.▲周礼考工记 a.城市建设体制分为三级 王城——奴隶制王国首都 诸侯城——诸侯封国的城邦国家 采邑城——宗师和卿大夫采邑 b.王城布局特点 宫城是全程规划核心(宫城择中论) 宫城位于全城中心,南北中轴是全城主轴线,轴线南起王城正南门,经社稷,祖庙,朝,寝,穿宫城过城市而统帅南北,这种宫城择中论为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直采用的手法。 宫城前为朝,后为市,宗庙,社稷则根据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宫城前方左右两侧,这便是宫,朝,市,祖,社五者关系和规划位置。 全城道路路网及里均环绕宫城为核心,突出主轴线。 7.▲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城市规模比较小 城市一般为诸侯政治统治中心,商业手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城市性质是周王诸侯政治统治中心。 8.▲周礼考工记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周礼考工记内容全面丰富,它包括了王城宫城,庙社,市里道路规划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规划建设原则,推动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奠定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对后世城市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后千年中,我国封建城市布局大多以此为基础发展变革。 9.▲城与廓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二者有区别,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此时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住城内,一般人民(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在外廓。也就是说城是保护君主的,廓是看管人民的。 10.燕下都 11.齐临淄 12.赵邯郸 13.▲管子 1)城市布局 重视城市与其腹地农村的配合关系,主张按土地范围等级来合理布局城市。城市分布密度应该根据郊野土地等级来考虑。土地肥沃,耕地产量高,可以供养更多的城市人口,城市分布密度大,反之城市分布密度小。 2)规划形制和道路规划的问题 城的形制应充分发挥所选择的城址的地理条件,务求视地形的实际情况而定,道路随地形和城市总体布局按照交通需要来规划,不必强求形式上的规整。 3)居住分区规划问题 居住分区按照职业组织聚居,各就从事的职业之便划地分区而居。 4)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提出土地开垦是城市建设统一的基础,发展农业生产时城市发展的前提,发展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5)意义: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从整体上打破了礼制秩序,突破了城市单一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典型,南宋平江城——管子营建思想) 14.秦汉时期城市规划要点 A.选址重视水陆交通及地形 B.城市规划和郊区县规划结合 C.城市按功能划分不同的分区 D.都城以宫为主,继承择中立宫传统 E.城市道路一般采用经纬形制布局 F.陵墓置于城外,郊外建离宫别苑及规模庞大的林苑 15.秦咸阳 规划布局 A.咸阳城规划结构是以渭北、渭南两个综合区组成,渭北为主,渭南区为辅。 城市分区:以宫为主组成政治活动中心 以市为主组成经济活动中心,包括民间作坊 陵墓都置城外,城内无陵墓区

中外建筑史

一、名词解释 1、关厢城:随着商业与经济的发展,城乡物资交流日趋密切,在宋代以后于出城干道的附近形成的关厢地区,由于是自发形成,通常较为凌乱,有的发展为商业中心,又加修关城,另开城门,称为城市的一体。 2、马面:加强城市防御能力的一种措施,中国古代外城墙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突出部分,便于组织防守侧射火力。 3、瓮城:中国古代为了加强防御,防止火药攻城,而于宋代前后设计出来的构筑物。在城门外又加一小套小城,前后城门均不对称,便于围歼入城的敌军。 4、蕃坊:官府集中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并设判官一职,蕃长专门负责外侨管理和接待工作,蕃坊无明显界限,无任何防御设施,期间也有中国人居住,皆受中国行政当局的管理。 5、《平江图》:宋代平江府(苏州)的城市平面图,是南绍定二年(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的、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是研究古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6、金墉城:汉魏洛阳城北三座小城,各有墙垣,边界为一整组建筑,城垣宽厚坚实,地势险要,起防御作用,是洛阳城的军事要塞。 7、瓦子:是一种娱乐场所及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位置一般多接近于闹市或城门处。 8、租界城市:所谓租界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某些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中国政府不得干预。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9、月城: 10、鼓楼:古代城市中设有报时钟鼓的楼阁,是当时城市管理的一项制度,一般在城市中心附近。 11、环涂、野涂:《考工记·匠人》记述的围绕王城城墙的道路,宽度为七轨。野涂是王城通向郊外的道路,宽度为五轨。 12、外廓:又称外城。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为城外围的防护设施。外廓内有工商业及其居住区等。 13、国都:又称都城。一国之首都。国家最高统治者及国家最高政权机构所在的城市。如北京为明、清两代和现代中国的都城。 14、草市:草市,就是民间集市。“草市”是六朝时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它的出现,说明商业得到了发展。 形式特征:六朝时期,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宋代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和服务设施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市的发展。 三、填空: 1、洛阳——东周时(前8-7世纪)曾为都城。由于其在政治、经济上地位重要,此后还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定都于此,史称九朝古都。 2、开封城内河道较多,有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通过三套护城河相互沟通,号称“四水贯都” 3、北魏洛阳的规划师李冲、隋唐长安和洛阳城的设计者是宇文恺、金中都的规划师是、明北京的规划师徐达、。 4、九边重镇是明代北方长城沿线军事设防的总称,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有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山西、延安、宁夏、固原、甘肃镇 5、陪都:国都之外另设的都城。如东汉的国都在洛阳,定长安为西都。唐代国都在长安,定洛阳为东都。近代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抗战时定重庆为陪都。 6、罗马的历史大致分为伊达拉里亚、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三个时期 7、《周礼·考工记》中有关周代王城规划制度的记载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8、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有“八大古都”之称的是商丘、安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郑州、杭州。其中有“六朝古都”之称的是南京。八大古都洛阳(从夏朝始)、郑州、安阳、西安、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 9、唐代国内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即广州(番禺)、扬州(江都、广陵)、汴州(开封)。 10、西汉时对外贸易有所发展,在“丝绸之路”沿途出现了一系列的国际性贸易城市,有“河西四郡”之称的城市是酒泉、武威、张掖、敦煌。 11、宋以后,中国城市中商市的分布突破了集中市肆的方式,而是沿一些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12、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及早期的封建社会的城市大都分布在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一带;隋唐至北宋,形成军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局面,军政中心在关中或中原地区,而经济中心在江淮地区。 13、下列古代书籍是记述哪些城市历史的,南宋临安志:杭州,平江城坊考:苏州。 选择题: 1、北魏是 B __建立的王朝。 A.蒙古人 B.鲜卑人 C.辽人 D.西夏人 2、在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为典型的不规则形平面的都市是 C、E __;在曹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新建的,也是我国典型的严整布局的都城是 B __。 A.北魏洛阳 B.隋唐长安 C.宋开封 D.元大都 E.明南京 3、唐代国内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即广州、扬州、 A __。 A.汴州 B.徐州 C.杭州 D.益州 4、在中国古代城镇中,号称四大镇的朱仙、汉口、佛山、 B __,实际上已是规模很大的城市。 A.自贡 B.景德 C.宜兴 D.博山 5、为几个帝国主义共同占据下由“租界”发展起来的大城市有 A__等。 A.上海、天津、汉口 B.上海、青岛、大连 C.天津、青岛、哈尔滨 D.青岛、大连、汉口 6、由某个帝国主义或先后在一个帝国独占下发展起来的新城市有 B __等。 A.上海、天津、汉口 B.青岛、大连、哈尔滨 C.上海、青岛、大连 D.青岛、大连、汉口 7、唐代最大的通商口岸和贸易城市是 A__等。 A.广州、泉州、扬州 B.广州、汴州、扬州 C.广州、泉州、宁波 D.广州、扬州、宁波 四、简答题 1、分别从城市形制、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及用地比例等方面分析东汉洛阳与西汉长安的不同之处 东汉洛阳西汉长安 形制规划“九六城”不规则斗形 布局择中立宫,有中轴线,宫城集中放弃择中,选择分散 分区分区明确,市场分散分工不明确,市场较集中 用地用地比例适度(宫殿区占1/3)宫殿区占2/3,居住分散在周围3、画出隋唐长安城的平面简图,并说出其规划要点和规划思想 总体布局:1.中轴对称2.宫城居中偏北,前朝后寝,三重城墙3.功能分区明确,并设夹层,“宫民不相参”4.道路系统为严整的方格网,道路过于宽敞,没有完全按实际交通需要出发。5.城内有两处集中的市:东市、西市6.设有水系、园林

21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

21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 一、引言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21世纪以来,上海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成为全球瞩目的现代大都市。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21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 二、经济发展 21世纪初,上海通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创新驱动力度,逐渐从传统的制造业城市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金融改革的推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金融机构的入驻,推动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此外,上海还积极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城市建设 21世纪,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和环境治理等方面。上海建设了一系列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如地铁、高速公路和机场,提高了城市的交通便捷度。此外,上海还加大了对老旧城区的改造力度,通过拆违建新和历史文化保护,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同时,上海也注重环境保护,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四、文化交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上海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的活动和展览,如世博会、艺术节和文化论坛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和交流。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上海还加大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展示了上海的独特魅力。 五、城市管理 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需求,上海加强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海建立了现代化的城市管理系统,提高了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效率。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上海实现了城市信息的集中管理和智能化调度,提供了更便捷和高效的公共服务。此外,上海还加强了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管理,提升了城市的安全和整洁程度。 六、社会福利 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注重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福利。上海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提供了更优质和普惠的公共服务。此外,上海还积极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通过各种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上海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七、未来展望 21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仍在不断进行中。未来,上海将继续推进城市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城市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大纲 “Urban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Abroad” Course Syllabus 董卫 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 DONG Wei Professor, SEU-ARCH 课程编号01320 课程类型Classification ·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 A required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 in Urban Planning 课程目标Aims ·通过学习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 ·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 ·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课程框架Structure ·本课程是一门以研究为导向的理论课程(research oriented course),要求学生随课 程进程开展初步和独立的城市历史研究,开展讨论,提交报告。 ·课程安排 课程分二个学期进行,分别讲授中国和外国城市建设史,共64学时。每个学期有相对独立的课程练习(历史研究报告和文献翻译)。

中国城市部分: 城市起源 早期城市及其演变 第一城市时代:秦汉-六朝 第二城市时代:隋唐-宋元 第三城市时代:明清-民国 现代城市:殖民地-转向西方 外国城市部分: 多元化的文明与城市起源 早期城市及其演变 人文城市与社会: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 宗教城市与社会:中世纪-市民社会 王权城市与社会:文艺复兴 工业城市与社会:资产阶级空间 现代城市与社会:全球化与地方化 课程总结:中文城市的历史比较 ·课程练习 1,历史研究报告 (占成绩的30%) 结合课程进程选择典型历史城市或典型空间环境进行剖析,研究报告分为二个部分,即历史城市3D空间模型和文献研究。 研究报告选题应与教师商讨后确定。 2,文献翻译(占成绩的30%) 选择有关学术文献进行研究性翻译(3000-4000中文字符/人)。 3,听课与讨论(占成绩的40%) 推荐阅读书目Bibliography & recommended readings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一、名词解释 1、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内城、厥城。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2、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3、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4、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内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特点:自发性建设 5、雅典卫城: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6、圣地建筑群:1.利用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2.以神为构图中心。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4.公众场所。 7、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8、罗马营寨城: 公元前300年,罗马人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沿岸。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地,把它作为城堡的模式,逐渐演变成了营寨城。它的形式主要为: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二、绘图题 1、隋唐长安平面书上P48 附图1

中外城市建设史试题精华

城市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 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就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于是产生城郭;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于是产生了固定交换的场所市或市井;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前面布置朝,后设市,市与朝各方百步);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有等级,市内九轨宽,环城道窄,城郊道更窄). 有一点特别明显,就是越到后代,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中这些规划思想的体现也越显著.唐长安城中只有局部的体现,元大都则更全面的体现,到明清北京可以说是严格的按照这种规划思想布局,这显然与《周礼》等儒家思想受统治阶级推崇的程度有关. 《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 《周礼?考工记》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的确都是一直都有所遵从,但是除了元大都外,其他很多城市都是前市后朝,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城制的严整的布局,市场集中改为沿街商业.因此,该说法太过绝对 管子:毋泉(不要阻塞河道.不要在粮价上涨的时候囤积粮食),毋易树子,太子(不要轻易改变太子,不能把妾改为夫人,女子不得干政,第二次国与国之间和平产生宪章,城邦阶段. 周王城制对我国规划史的影响 1)周王城的规划意匠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井田的基本单位是—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2)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3)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天文知识来定朝向方位4)轴线对称布局5)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 6)建筑的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西汉长安的城市形态 为配合地形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共12门,是旁三门的制度,每门4轨,共12轨.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与门道宽度大致相同,中间驰道是帝王专行道路.城中大部分为宫殿,仅长乐宫未央二宫约占1/2,其他尚有桂宫,北宫明光宫,各宫均有宫墙,宫门,并有架空道相通.内部功能分区:西汉长安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六市道东,三市西.市场:汉长安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东西两侧.布局:城东北系手工作坊.在城南安门外有数组礼制建筑,规模很大,为皇帝祭司专用;城南直至曲江池,终南山全部为上林怨范围,为帝王专用园林.闾里:一般的的居住地段称为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 西汉长安修建特点 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曹魏邺城规划特点 1)曹魏邺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曹魏邺城重要的原因 影响:城市中轴对称,皇宫居中,前朝后寝,功能分明.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并且更明确,不像汉长安及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 隋长安的规划思想和城市的对外影响 规划思想: 1)隋唐长安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明显.直接影响长安规划的是曹魏邺城,邺城之后,北魏孝文帝关于洛阳的改建规划更直接影响隋唐长安.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至于市在南宫,则洛阳已是这样布局2)城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确,采用严格坊里制则是为了便于统治人民3)隋唐长安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远超过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以至城市面积超过当时人口需要很多4)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每边开三门,一般均有三个洞.皇城宫城南面全是三门,明德门是五门洞,采用奇数,奇数可以有中心和对称5)长安城规划对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有很大影响.后建的东都洛阳在许多方面类似长安,宋代东京汴梁也受其影响. 对外影响:长安的规划也是当时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学习榜样,如唐代位于中朝边境的渤海国 上京龙泉府,其布局方式基本与长安相同,日本 的都城平京城,平安京,也完全模仿唐长安规 划.. 隋唐东都洛阳的城市布局 城市规划布局:隋建洛阳时,先建宫城和皇城, 皇城南面正门正对中轴线,在洛河上架桥,正对 南面定鼎门,这中轴线北起芒山,南对龙门,以 中轴线为骨干,建一完全对称的大城市,后由于 旧有基础不便建造,坊里区就向宫城,皇城以东 发展,从而形成了皇城,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 主轴线也偏于一侧的不对称布局,基本是正方 形.由于整个城市布局不对称,城门的位置也不 对陈,各城门之间也不对应2)皇城和宫城:皇 城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宫城位于皇城北部,地 势较高.皇城南面临洛河,以西是禁苑区3)坊 里:洛河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都位于平坦地区, 它的划分和形状都很方正规则4)道路系统:洛 阳道路系统和长安相似,正对宫城主要城门的 南北大街是全城最大的干道5)市肆:三个集中 的市,最大南市在洛河南岸,占地一坊.西市在 城市西南隅,厚载门内,也占地一坊. 后周世宗柴荣颁发诏书的意义 是我国古代由帝王办法的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 文献:1)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 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4倍2)改善 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3) 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4)制定许 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 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5)改建计划很杰出,主 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旧城市规划 制度束缚,主要为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 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的都市规划大不相同. 宋,相对于唐朝城市发展变化 坊市制度全面崩溃,向街巷制度转变,这是中国 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大事件.扩大城市用地,在 旧城之外,加筑罗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 市用地的4倍.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 改善交通条件.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 通.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 街划定植树带.开封的街道普遍比长安,洛阳窄. 主要由于城市道路逐渐向密布店铺的商业街的 方式发展,另外由于城市人口激增,市内用地缺 乏,不可能形成长安,洛阳那样占地过大的街道. 开封的市街道分布和长安,洛阳显著不同,不再 限定在“市”内,而是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 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平江城时期,坊不同于 唐代的坊里制,仅是一种管理的制度 北宋东京规划要点 1)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 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 城,里城,外城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 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4)有集中 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5)破除坊 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6)防御技术进步,建 立消防瞭望亭. 宋代平江城的布局 平江府可作为宋代一般地区性的府城代表,苏 州还保存着城市平面图——平江图,这是中国 最早的城市地图.(1)城市平面为南北长,东西 短,呈长方形,城墙略有屈曲.共开有五个城 门.(2)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井字或丁 字形相交.(3)府治所在称子城,在城市的中央 略偏东南,在城市中心筑有城墙的衙城,是当时 地区政治军事中心的府州城市的特点.(4)城市 中分许多坊,坊名华表成为装饰品.(5)商业在 城市一定地段设有市及行.(6)佛教,道教类建 筑很多.(7)在宋代以前就有较大的私家园林. 《平江图》的重要价值 在南宋绍定二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 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正确的反应了当时中国 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 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平江图的绘 制,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即在平 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的形象,这样 就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 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绘,使我们能清晰的了解 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从平江看南方地区性城市的特点 苏州是在原址上不断重建的,这与一般古代封 建都城多舍弃原址绝然不同.分析其原因:这是 由于平江城的城市骨架—河道的重要作用,城 市建筑物虽然屡毁于兵火,但河道基础犹存,只 需稍加修整又可使用,在南方水网地区,河道是 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主要命脉,因此就 不会像统治中心城市,由于政治,军事原因随意 迁建.平江图是宋代平江城的现状,同时也反映 了历史上城市的格局.它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 平面那样的规则方正,这与水网地区河道纵横 的自然地形有关;而且平江没有严格坊里制,而 是不规则街巷.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1)首先进行了十分详细的地形测量,然后制定 总体规划2)元大都在用地选址上,完全让开金 中都的废墟,但又把风景优美,未遭破坏的万宁 宫及附近大片湖水包括进去,为宫城所在3)城 市形制为三套方城,外城,皇城,宫城4)外城呈 长方形,共有11个城门,门外设有瓮城5)第二 重城墙是皇城,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区,皇城 中部为海子,其东为宫城,皇城东北为御苑,皇 城西部有隆福寺及兴圣寺6)最里为宫城,位于 皇城东部,在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7)大都西部 平则门内建社稷坛,东面齐化门内建太庙,商市 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8) 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这也是以后明朝 北京城的中轴线.横轴大街与南北中轴线交于 全城几何中心,中心阁9)大都的衙署布置不集 中,说明蒙古封建制度的行政组织还不十分健 全10)大都街道整齐,引水工程巨大,排水也做 得很好.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1)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 处于中轴线上2)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 结合3)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 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 网布局4)完善的上下水系统5)体现周礼考工 记中的城制6)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 (刘秉忠),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元大都成为当时 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明清时代的南京城 南京于公元1366年改建,首先建宫殿于钟山之 南,并建太庙和社稷坛.明代的南京城,包括外 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皇城及宫城的布置完 全继承历代都城规划而加以发展,皇城主要考 虑风水形胜因素.应天府城即现南京城.外城主 要是防御需要出发,利用部分天然土坡筑城.只 是城市外围的防御工程设施.南京地形复杂,只 有中部地形较平坦,南唐金陵城即在此一带发 展,新建宫城则让开这一已形成的地区,在其东 侧修建.南京城是我国典型的不规则都城,城内 有规则方正的宫城区及反映商业和手工业自发 成长的市区,以及西北部军营等三区.明代的南 京城不仅是南方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的经济中 心,文化中心之一.在政治上有特殊地位. 明北京城特点 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 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皇城部分布局完全 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2)城市 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 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3)北 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因为皇城 居中,把城市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给城市交通带 来不便.(4)明北京的商业区分布,元大都时商 业中心偏北,明时城市向南发展,明代行会制度 发展,同类商业相对集中.(5)北京的居住区在 皇城四周,明代共划5城37坊,这些坊只是城市 用地管理上的划分,不是有坊墙坊门严格管理 的坊里制.(6)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下水 道系统为明代的工程.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的特点 与中国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整个时期中社会经 济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封建社会长达2000年的 统治,封建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生产方式没有 出现根本变化,因此中国古代城市都是封建社 会型的城市.发展方式上没有什么根本的剧烈 的变化,封建地主阶级对城市经济有严格的限 制,因而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并没 有出现与封建地主阶级对抗的阶级力量.中国 封建社会是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是领主土地所 有制,地主可以离开土地集中居住在城市,与欧 洲不同.中国有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制过程中, 并没有出现城市衰落,城市规模缩小,统治中心 转入农村的情况.城市是封建统治的政治军事 的根据地.中国封建社会虽有分裂,但大部分时 间是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一套完整庞 大的官僚机构,不仅封建都城远比欧洲中世纪 的大,一般城市规模也很大.封建统治的中央政 权因为对全国的控制,所以可以集中力量来建 造军事政治中心城市.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而自 发产生和发展的城市较少.城市中的权威是统 治阶级,宗教也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极少出现神 权教堂占城市最高统治的情况,宫殿,官府衙门 是城市布局中要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 想结合的封建礼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的规 划思想.中国封建社会中城市发展有两个类:1: 按照统治阶级意图,从政治军事统治的要求出 发新建的城市,一般多有整体规划的意图,布局 方正规则2:由于经济地位的原因,在原地不断 发展扩建的城市,布局不大方正规则,有一定自 发性. 外国独占城市特征 (1)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显的意图:城市的 规划都服务于这些国家当时侵略中国及殖民扩 张政策的总目的(2)城市会建设中的隔离和差 异:外国人的居住区于中国区严格分开,两个地 区在建筑质量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绿地标准公用 设施水平方面有显著不同(3)引进外国的建筑 形式:建筑形式一般是引进占据者本国的建筑 形式,是中国土地上的外国城市(4)表现出明显 的资本主义城市特征:外国占据的城市和其本 国的城市一样是资本主义型的(5)规划图的分 析:都是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和早期资本主义 规划特征的模仿,与中国传统的规划手法完全 不同.早期较多表现形式主义的构图,后期较多 注意功能及交通问题. 相对衰落的城市及原因 淮阴(1)帝国主义以先进、廉价海轮运输代替落 后的运河运输(2)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中 国南北路上运输几乎以铁路运输代替了大部分 水路运输(3)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改变了原有 交通条件和城市状况. 嘉定(1)1906年的沪宁铁路通车,不经过嘉定, 而昆山,苏州的航运,主要以铁路运输来代替, 又加黄浦江的航运兴起,使其失去交通要道的 地位(2)嘉定附近的上海,在近百年中迅速发展, 代替了嘉定的工业内容,促使嘉定手工业生产 的破产.因而,城市在很短的时间中迅速的衰退, 改变了原有繁荣的局面.. 襄樊:京汉铁路的修建以及交通方式的改变是 襄樊逐渐衰落的主要于原因. 近代城市中的工业布局两种情况 1)离开旧城,形成新的城市或独立的工人镇2) 在旧城内或近郊建设. 在新的地点建设工业:1)因开发新矿山形成市 镇:一些城镇除了采矿还新建了其它类型的企 业,因而发展成较大综合性工业城镇.如唐山; 矿业城镇多位于铁路沿线与铁路附近,或距铁 路干线较远另设支线,也有个别未建有铁路线; 城镇多着重于工厂和生产设备的建设,工人住 宅为柔工业企业自发形成;工人大多为失去土 地的农民;城镇平面极不规则,往往沿道路带形 伸展;这些城镇没有统一或长远规划,城镇建设 混乱2)在大城市外围独立设厂并形成工人居 住地区. 在旧城内或近郊建设工厂:1)形成工厂集中的 工业区:多出现在工业集中的大城市中2)分散 在市内建设:最普遍.在市区内分散设厂的方法, 减少了市内集中的劳动客流.3)在旧城城郊分 散设厂. 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铁路对城市结构布局的影响有下列几种不同情 况:1)先修建铁路后出现城市:多出现在铁路的 重要站点或枢纽上,这些城市大多自发形成,布 局也多不合理2)现在城郊就修建铁路,城市发 展后,铁路穿越及分割或包围市区;有的城市, 在修建铁路时,市区范围不大,铁路尽量接近城 市,但未考虑城市可能发展的方向.铁路建成后, 市区进一步扩大,形成铁路分割,穿越城市的不 合理状况3)由于人为原因,铁路修建的不合理, 造成市区的混乱4)铁路插入旧城区内5)铁路 在城郊通过,在站场与旧城区之间发展了新区, 或使靠近车站部分的地区繁荣起来. 共同的问 题是:铁路通过市区部分,由于噪声,烟尘,安全 等干扰,对居住或其他设施造成不利的影响,在 铁路附近不宜建造生活用房的地带,往往形成 大量的贫民窟和棚户区;铁路车站,大多是客货 混和,很少有单独的货栈,更少有专业货栈,大 部分城市没有编组场;有些大城市采用伸入城 市内部的尽端式车站,接近城市中心,方便旅客, 但由于尽端式通过能力小,客运发展受很大限 制. 港口码头对城市的影响,两类:一类是地理位置 好,港湾条件由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在这里 建立现代化港口,发展成为城市,另一类在历史 上是港口城市,大多在入海河道旁,这些港口原 来就有一定基础,近代增修可以停泊大型船只 的码头. 一般缺乏足够的仓库用地,与铁路也缺乏联系 远程公路对城市的影响: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 一些中小城市中,公路是主要的对外交通,公路 的修建对城市的发展及布局有较大影响.. 飞机场对城市的影响:民用航空很不发达,还未 能起对外交通的作用. 近代城市建设中的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准低,项目少,供应范围小, 经营管理差;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由于多为私 营,缺乏统一管理,因此相互矛盾,混乱. 近代城市建筑面貌 根据城市建筑面貌的变化情况,可以将城市分 为以下类型:1)一个帝国主义独占下建设的城 市,多采用其本国的,当时的建筑形式,建筑面 貌与风格比较统一.由于这些城市也变换过占 据着,因此,也可以在城市中看到不同国家占据 时期的不同建筑面貌2)几个帝国主义共占租 界的城市,有着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 3)城市大部分地区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形式, 但在少部分地区的建筑则是外国形式,或建筑 的局部采用外国形式4)城市大部分地区采用 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但是城市内主要的商业 大街,都经过改造,多数采用了不中不西的繁琐 装饰的店面5)城市的建筑多采用传统的形式, 没有什么变化,如内地的许多中小城市. 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的传播 1)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传入了流行西 方的欧洲古典式建筑形式2)建筑师从外国学 习归国,通过创作活动,传播了外国建筑形式. 上述两种情况都是移植当时欧美盛行的建筑形 式,采用最多的为当时最流行的代表资本主义 早期的折中主义,集仿主义形式. 虚假装饰店面的商业街:清末产生,南方从广州, 北方从北京开始,以后在全国盛行. 宫殿式与混合式 在20世纪30年代,曾出现复古主义的宫殿式与 中西合璧的混合式的建筑思潮,当时他的影响 面只限于一些大城市. 宫殿式 1)完全抄袭模仿中国宫殿等古建筑的形式,不 顾及新建筑的功能要求,以新材料,新结构套用 古典形式2)按古典建筑的严格比例法式,在一 定程度上结合建筑功能要求,有所变化3)虽然 采用一定的宫殿古典比例手法,但不重视梁架 斗拱的表现和完整的宫殿造型,体型则采用西 方的建筑平面结合新的功能要求,外形加上宫 殿式屋顶和局部装饰,或局部采用一些地方民 间建筑的装饰与手法. 中西合璧的混合式 1)平面按照新功能的要求,吸取外国建筑的布 置手法,突出部分中国古典宫殿形式,但摆脱严 谨的法式与繁琐的装饰,在有些部分采用平屋 顶2)基本上采用近代建筑的造型,只在局部加 上一些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殖民地的“复兴 式”和“兴亚式”主要指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 和东北城市中建造的一些政府及军事机构,其 建筑特征是在近代建筑中运用一些日本古代建 筑的细部和装饰,这是来源于日本统治集团的 官方建筑思想3)1927年以后国民党提倡新生 活运动,发扬国故,反映到建筑上便提倡采用中 国固有的形式4)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反映到 教会建筑上,以及教会办的学校及医院等,则是 利用中国的旧有建筑形式,其目的是以中国人 民之友的面貌出现,达到文化侵略的目的5)五 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对建筑艺术的直接影响 不大,但也有些反映. 中国近代的一些城市规划图评析 不同情况:1)有明确的规划意图和较完整的规 划图纸,城市大部分或局部地区按照城市规划 图建设2)只对城市部分地区制定规划图,局部 地区按规划进行了一些建设3)城市规划图及 资料虽然比较系统完整,但对实际城市建设作 用不大,基本上未实施4)属于粗制滥造的一些 城市规划图,大多是凭主观臆想,缺乏科学根据 及资料,图纸不齐全,无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新兴的工矿城市:唐山,萍乡. 因铁路修建而发展的城市:蚌埠,郑州,石家庄 民族资本集中的城市:无锡,南通. 隋唐时代商业城市有哪些 番禹(广州),江都广陵(扬州),汴州(开封),此 外益州(成都),洪州(南昌)等地也是商业中心 明朝时期防御城堡:杀虎堡,嘉峪关.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上篇古代部分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城市建设史: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地理节点上(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城市),在从其产生的历史时期起,经过从古至今,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历史背景下,其所兴衰演替的过程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 (2)规模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 (4)用于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原始社会的末期。城市的出现是阶级分化的结果。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 (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评断我国早期城市形成的标准:(1)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规模 (2)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 (3)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产所,或至少提供 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 (4)要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5)有比较米经济的居民居址 第二章殷商时代的城市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 (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 (2)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诸侯国国道——卿大夫都(采邑城)三级(3)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 (4)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5)此外,建筑材料也有了发展,周人发明了瓦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城市发展背景:(1)生产力发展 (2)生产力发展引发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等社会制度一系列大变革,正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和水路交通的发展等的背景下促成本期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 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特点: (1)城市发展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2)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3)工商业繁荣发展,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沈国也丰富多样 (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 (5)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城市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 城市发展背景:(1)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幅员辽阔的封建统一国家(2)废除封建制代以郡县制,实行“车同轨,币同制,税同率,书同文,度同长短,量同大小,衡同轻重”等,对工商业繁荣及城市发展有很大作 用 (3)修建西起临(今甘肃岷县),东屹辽东的万里长城 (4)汉在行政区滑建制上汉承秦制,除实行部分封王外,沿用郡县制不改,在经济上面对战争破坏,长期实行“与民休息”政策,重视农业,屡劝 农桑,兴修水利,奖励增殖人口,同时提倡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得到大量发展, 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 —县城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组带,形成 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 (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发展 (5)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 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1)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经济密切联系为特征而 划分的各个地域单元 (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全国划分为八个经济区域: 关中区域;三河区域;燕区区域;齐鲁区域;梁宋区域;颖 川、南阳区域;三楚区域;南越区域 汉长安特点:(1)它改变乐战国时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