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食品安全风险清单和措施清单
食品安全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食品安全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食品安全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如下:
问题清单:
1. 食品原材料的来源不清晰或无相关证明文件。
2. 食品加工环境不符合卫生要求,存在污染的风险。
3. 食品生产过程中存在交叉污染的问题。
4. 食品包装不符合卫生标准,容易造成污染。
5. 食品配料不合规,可能含有有害物质。
6. 食品储存条件不当,容易引发霉变或细菌滋生。
7. 食品销售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检验检疫。
8. 食品标签不清晰,存在误导性信息或虚假宣传。
整改措施:
1. 建立食品原材料采购管理体系,确保原材料来源可追溯。
2. 定期检查和清洁食品加工环境,保证卫生安全。
3. 制定明确的食品生产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
4. 采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包装材料,并保证包装过程的卫生。
5. 严格控制食品配料的选择,保证安全性和合规性。
6. 设立食品储存标准,确保食品储存环境符合要求。
7. 在食品销售环节进行检验检疫,剔除不合格产品。
8. 完善食品标签的信息,包括真实成分、营养价值等内容。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清单及相应的整改措施,企业在实施整改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并加强内部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清单

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压榨后的原油进入沉淀池逐级沉淀,建议时间控制在4-6小时以内
全部产品
过滤过程
过滤设备使用时间较长,过滤效果差或滤芯未及时更换
可能导致产品中杂质较多
低
低
加强过滤设备的管理,及时更换过滤芯
全部产品
脱胶(脱磷)工艺
未按照工艺要求进行脱胶(脱磷)
加热时易起泡、冒烟、有臭味,且磷脂在高温下因氧化而使油脂呈焦褐色,影响煎炸食品的风味;导致含皂量超标
可能导致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成品表面
高
低
中小包装成品油运输实行专车专用,大罐散装油必须使用专门拉运食用油的车辆,而且在拉运不同品种油之前,要进行彻底清洗
全部产品
8
产品标签标识环节
配料表
未标识实际添加的食品添加剂
/
高
无质量
风险
严格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标识
低
低
向粗油中加入热水或通入水蒸气,加热油脂并在50℃温度下搅拌混合,然后静置分层,分离水相,即可除去磷脂和部分蛋白质或使用酸化工艺
全部产品
脱色工艺
未按照工艺要求进行脱色
粗油中含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叶绿素是光敏化剂,影响油脂的稳定性,而其他色素影响油脂的外观
低
低
可用吸附剂(活性碳或白土)除去
全精炼产品
中
低
原料进入清选机进行初清理;保持完整性筛面
全部产品
剥壳过程
原料细微壳体进入生产流程
可能导致细微壳体进入成品
中
低
加大对剥壳工艺的控制,及时清理壳体等
使用破碎工艺的产品
压榨过程或烘炒过程
2023年度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清单(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

3、检查生产过程控制记录,看是否涉嫌使用其他低价或来源不明油脂;
4、检查原料及成品库房,看是否堆放有其他低价油脂或来源不明油脂;
火炼猪油中丙二醛超标
1、生产过程控制不严。
质量指标不达标
1、检查生产工艺和过程,是否存在加工时间和温度控制不好的情况。
真菌毒素污染
1、检查进货查验记录;
2、检查原料库房贮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3、检查原料是否发生霉变。
4、抽检黄曲霉素B1是否超标。
苯并芘超标
1、压榨过程或烘炒温度过高。
其他污染物超标
1、检查产品工艺流程图、作业指导书,是否合理控制烘炒温度或热榨温度, 并对照检查生产关键控制点记录。
2、抽检苯并芘是否超标。
2、查验塑料材质管道、容器、包装材料的塑化剂检验报告;
3、加强成品食用油出厂检验控制。
加入叶绿素铜钠盐
1、葵花籽油和大豆油中加叶绿素铜钠盐冒充橄榄油销。
人为掺假造假
1、检查橄榄油生产企业进货记录;
2、检查橄榄油生产企业生产现场和库房是否有叶绿素铜钠盐。
黄曲霉素B1超标
1、植物油原料水份超标导致霉变。
2、检查进货查验记录,看是否使用来源不明、循环包装、无标签标识、超保质期、进货价格明显偏低的食用油;
3、检查生产过程控制记录,看是否涉嫌使用废弃食用油脂;
4、检查原料及成品库房,看是否堆放有废弃食用油脂;
掺入其他低价油脂(如牛油中掺入起酥油)或来源不明油脂
1、掺假、掺杂、降低成本。
人为掺假造假
1、检查企业供应商资质材料,检查是否从合法渠道供应商采购预包装(非循环包装)食用油;
食品生产企业风险排查防控清单及措施

全要求
17.严格按食品法律法规建立食品安全制度
不健全并严格落实,做好配套记录。
18. 有效实施追溯体系,如实记录原材料、关
键点控制、检验、销售等台账,确保形成
真实有效的追溯信息和责任链条
19.严格按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及相关标准
只做产品标签标识。
20. 建立培训计划,按计划实施培训并考核并
做好相关记录,宣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5—
13、建立并落实原辅料进货查验制度,避免 采购变质原料及来源不明的原料;配备完善 卫生消毒设施,容器,规范落实食品加工接 触面清洗消毒工作;督促生产员工保持良好 卫生习惯,并加强培训;确保库房设施设备、 环境条件符合要求,运输作业规范,防范二 次污染风险。 14、加强原料采购验证,自检或送检。
食品生产企业风险排查防控清单
基础风险清单
监管部
(根据食品类别、生产加工场所环境卫生条件、设备 设施、人员和规章制度、原辅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 食品检验、包装标签、原辅料和成品贮存等方面排查
整改和防控的具体措施
(与基础风险清单逐条对应)
企业整改 企业整 门确认
责任人员
改完成 时限
整改效 果(签字
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和大肠菌群两个指标。
购变质原料及来源不明的原料;配备完善卫
2. (肉制品)山梨酸等防腐剂超标,或多种防生消毒设施,容器,规范落实食品加工接触
腐剂比例之和大于 1.
面清洗消毒工作;督促生产员工保持良好卫
3. (大米)镉等重金属污染
生习惯,并加强培训;确保库房设施设备、
4. (湿粉类)米酵菌酸污染
环境条件符合要求,运输作业规范,防范二
车间与外包车间、生制生产加工区与熟制7. 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人员培
食品安全风险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

食品安全风险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食品直接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
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存在各种潜在的风险,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各级政府和企业必须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风险清单、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风险清单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和管理措施时,需要首先确定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食品安全风险清单应包括以下内容:1.食品疾病传播风险:包括食品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致病毒物和有毒化学物质,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
2.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包括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或超限、添加剂残留、添加剂产生的代谢产物等问题。
3.食品质量问题:包括食品变质、霉变、虫害等品质问题,可能影响消费者的健康。
食品安全措施清单为了有效管理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需要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措施清单,确保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安全。
1.食品安全法规制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
2.食品生产加工标准:制定严格的生产加工标准,确保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3.食品安全检测: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检测机制,加强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监测和检测,确保食品符合安全要求。
4.食品流通监管:加强对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建立起完整的食品流通追溯制度,确保食品来源可追溯。
食品安全责任清单保障食品安全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需要各方共同承担食品安全责任:1.政府责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起严密的监管体系,及时披露食品安全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
2.企业责任:加强自律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健全的内部质量控制机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3.消费者责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选择有质量保障的正规渠道购买食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保障个人健康安全。
食品安全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关心的问题,希望通过全社会联手合作,共同努力,建立起健康、安全的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保障。
食品安全风险的详细清单

食品安全风险的详细清单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消费者的健康和福利至关重要。
以下是食品安全的详细清单,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管理潜在的风险。
1. 物理污染风险:- 外来物质:如玻璃、金属、塑料等,在食品中的存在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
- 杂质:如石头、土壤、昆虫等,可能会存在于食品中。
- 不洁物:如头发、指甲、纸张等,可能会意外进入食品中。
2. 化学污染风险:- 农药残留: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可能会在食品中残留并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 添加剂:某些食品中添加的化学物质,如防腐剂、着色剂等,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 毒素:某些细菌或真菌产生的毒素,如沙门氏菌、黄曲霉毒素等,可能会污染食品并引发食物中毒。
3. 微生物污染风险:- 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可能会在食品中繁殖并引发食物中毒。
- 病毒:如诺如病毒、肠病毒等,可能通过受污染的食品传播给人体。
- 真菌:某些真菌可能会产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4. 生物污染风险:- 活体生物:如害虫、啮齿动物等,可能会污染食品并传播疾病。
- 寄生虫:某些食品中可能存在寄生虫,如蛔虫、疥螨等,对人体健康有害。
5. 过期风险:- 过期食品:食品过期后,可能会发生质量变化、细菌滋生等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 保存不当:食品如果没有正确保存,如暴露在高温、潮湿环境下,可能会导致食品变质和有害菌滋生。
6. 供应链风险:- 原料来源:食品原料的质量和安全性可能会受到供应商的控制,若供应商不符合标准,可能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 运输和储存:在食品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如果不符合卫生标准,可能会导致食品受到污染。
7. 虚假宣传风险:- 虚假标签:食品上的标签可能存在虚假宣传,如虚假的营养成分、产地等信息,误导消费者。
- 不当宣传:某些食品可能通过不当宣传方式误导消费者,使其误以为食品具有特定的功效或效果。
以上食品安全风险的详细清单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食品安全问题,以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和福利。
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总体风险清单和措施清单

附件2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总体风险清单和措施清单(一)生产者资质1.主体资质(1)风险隐患因素:食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超过有效期仍进行生产。
(2)原因分析:①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②资质档案管理控制不严格;③企业自查制度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①严格落实企业自查制度,加强企业资质管理,及时对资质进行更新和完善,确保资质在有效期内;②企业负责人应提升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依法组织生产。
2.许可范围(1)风险隐患因素:超出食品生产许可范围进行生产。
(2)原因分析: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①严格按照规定在许可范围内从事食品生产活动,超出许可范围时及时申请变更;②企业负责人应提升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依法进行生产。
3. 许可保持情况(1)风险隐患因素:主要生产设备、设备布局、工艺流程与准予食品生产许可时相比进行了变化未及时申请变更。
(2)原因分析: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①严格按照许可规定在许可范围内从事食品生产活动,主要生产设备、设备布局、工艺流程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审批部门申请变更;②企业负责人应提升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依法进行生产。
(二)生产环境条件1. 外界污染源(1)风险隐患因素:厂区、车间与有毒、有害场所及其他污染源距离较近的且未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原因分析:①企业卫生管理控制不严格;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①严格落实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员工培训;②采取防止微生物、化学、物理污染的控制措施,将厂区、车间和污染源有效隔离。
2. 厂内污染源(1)风险隐患因素:①卫生间与食品生产、包装或贮存区域直接连通;②车间内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品未进行明显标示,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品与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混放,未分类贮存;③防鼠、防蝇、防虫害控制不当,生产场所内有虫害迹象。
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

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一、目的本清单旨在明确食品安全风险管控的要点,以便于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确保食品安全。
二、管控要点1. 供应商管理:确保供应商具有良好的信誉,提供的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企业要求。
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不合格供应商,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企业。
2. 原材料控制:对每一批次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原材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及企业要求。
加强原材料储存管理,防止因储存不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3. 生产过程控制:制定严格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确保生产过程中各项参数符合要求。
加强生产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运行正常,防止因设备故障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4. 成品检验与储存:对每一批次的成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成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及企业要求。
加强成品储存管理,防止因储存不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5. 食品运输与配送:选择可靠的物流公司,确保食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
对配送车辆进行定期消毒,确保配送车辆干净卫生。
6. 食品安全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防止因员工操作不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7. 食品安全监管: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定期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记录与保存为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管控的有效实施,企业应建立相应的记录和档案,包括但不限于:供应商评估记录、原材料检验记录、生产过程控制记录、成品检验记录、运输配送记录、食品安全培训记录、食品安全监管记录等。
相关记录和档案应妥善保存,以便于追溯和查阅。
四、持续改进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变化,定期对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
同时,应积极引入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食品安全风险清单和措施清单
1. 食用植物油
(1)风险隐患因素
①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酸价、过氧化值、加热试验指标、浸出工艺的溶剂残留超标;
③污染物:苯并[a]芘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④其他污染物:塑化剂、壬基酚污染;
⑤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乙基麦芽酚等香料,叶绿素铜钠盐等着色剂,超限量使用抗氧化剂;
⑥掺杂掺假:花生油中掺入其他低价油脂、芝麻油中掺入其他低价油、添加精炼后的废弃食用油脂;
⑦标签:用转基因原料生产的产品未标注转基因字样,调和油含量标识不清。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贮运环节控制不严格,花生、玉米等植物油原料霉变;
②生产过程温度控制不当、贮运过程中受到光照使油脂氧化酸败;
③压榨过程或烘炒环节控制不当;
④使用含塑化剂的管道、容器、包装材料,生产加工过程中接触了酚醛树脂、可塑性聚酯等;
⑤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⑥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⑦标签审核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
⑧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控制精炼工序的温度和时间,确保油脂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采购管理,应使用不含塑化剂等有害物质的食品接触材料;
⑤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⑥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⑦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2. 食用油脂制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污染物:镍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酸价、过氧化值、反式脂肪酸超标。
③微生物:人造奶油(人造黄油)的大肠菌群、霉菌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2)原因分析
①油脂氢化过程催化剂镍残留;
②生产过程温度控制不当和贮运过程中受到光照使油脂氧化酸败;
③杀菌温度或时间不当或储运条件不当导致微生物限量超标;
④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控制精炼、杀菌等工序的温度和时间,确保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②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③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3. 食用动物油脂
(1)风险隐患因素
①污染物:苯并[a]、总砷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丙二醛、酸价、过氧化值超标;
③非法添加:非法添加工业鱼油、工业猪油等物质;
④掺杂造假:掺入其他低价油脂,添加精炼后的废弃食用油脂。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温度控制不当和贮运过程中受到光照使油脂氧化酸败;
③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④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控制精炼工序的温度和时间,确保油脂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⑤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