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
食用油的储存期限和质量检测

食用油的储存期限和质量检测食用油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所需的能量和营养,还为菜肴提供了独特的风味。
然而,如果我们不正确地储存和检测食用油的质量,可能会导致油质的恶化,影响人体健康。
本文将介绍食用油的储存期限和质量检测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食用油的储存期限食用油的储存期限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油种类、储存条件和包装方式等。
一般而言,未开封的食用油在适当的储存条件下可长期保存。
1. 储存条件:食用油最好存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避免与氧气、阳光和水汽接触。
避免高温环境,否则会导致油脂氧化加快。
2. 包装方式:选择密封良好的包装方式,例如:瓶装、瓦楞纸盒装或其他封口完好的包装方式。
充分保护油品免受外界氧气、阳光的影响。
二、食用油的质量检测为了确保食用油的质量安全,我们需要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测。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食用油质量检测方法:1. 外观检测:目视检测食用油的颜色、透明度和悬浮物等。
正常的食用油应该具有明亮的颜色,清晰透明的外观,不含任何悬浮物或沉淀。
2. 嗅觉检测:通过嗅闻食用油来判断其新鲜程度和质量。
新鲜的食用油应该具有清淡芳香的气味,如果出现异味或变质味道,则说明食用油可能已经变质。
3. 酸价检测:酸价是评价食用油的新鲜度和腐败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使用酸度测定仪器可以简单、快速地检测出食用油中的酸价水平。
一般来说,酸价超过一定范围,就说明食用油已经过度氧化。
4. 过氧化值检测:过氧化值是评估食用油氧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氧化过程会导致食用油的腐败和产生有害物质。
通过过氧化值检测,我们可以了解食用油的新鲜程度和品质。
5. 离子浓度检测:离子浓度是指食用油中存在的钠、钾、钙等离子元素的含量。
高离子浓度会增加食用油的氧化速度,降低食用油的品质。
通过离子浓度检测,可以了解食用油中离子元素的含量。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食用油的质量安全和新鲜度,我们应注意储存期限和质量检测。
适当储存食用油,并定期进行外观检测、嗅觉检测、酸价检测、过氧化值检测以及离子浓度检测,可以有效地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
浅谈食用油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

分析与检测I浅谈食用油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王钰翔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其中食用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尤为重要.然而,近几年来,一系列劣质油品的出现,比如地沟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身 体健康。
因此,为了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需要运用合理的检测方法来予以应对,本文就主要针对于此,从食用油的质 量和安全角度出发,探讨相关的检测方法,以供借鉴。
关键词:食用油;质量;安全;检测方法现代社会在得到发展的同吋也存在不少的隐患,而食品安全问题就是 隐患之一,咸鸭蛋中添加苏丹红、奶 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食用油中掺入 地沟油等现象都在表明我国的食品安 全问题日益严重。
食用油,是人们日 常生活必不可缺少的物品,其质量与 安全是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如果无法保障食用油的质量与安全,将会对各个方面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 的影响[1]。
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食用油掺假问题越来越严峻,尤其是 地沟油,如果人们经常食入地沟油,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威胁,进而引发 多种疾病.因此,为了保障食用油的安 全与质量,需要用相对应的检测方法 对食用油进行合理的检测,从而促进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人们对食用油质量的关注程度笔者选取125名调查对象,对人 们在购买食用油的过程中对食用油质 量关注程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而 得到了以下结果。
如图1所示。
^D很关注图1人们对食用油质量的关注程度从这一饼状图中,不难发现,在 购买食用油的过程中,很多人对食用油 的质量是不太关心的,尽管有一部分人 在购买食用油过程中会关注食用油的质 量,但是所占据的比例并不大。
由此可 见,如果流通在市场上的食用油质量不 合格,将对人体造成巨大的威胁。
2食用油的检测方法探讨为了保障食用油的质量与安全,需要采用相关的检测方法来进行有效的检测,这一部分以食用油的检测方法为论点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食用油安全检测标准

食用油安全检测标准1. 引言本标准适用于食用油的安全性检测,以确保其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法规要求。
食用油安全检测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微生物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方面的测试。
2. 样品采集2.1 样品的选择应遵循相关标准,具有代表性,并根据生产商、小包装商、零售商等环节进行采样。
2.2 采样过程应避免污染,采用干净的容器进行装填,并密封保存。
3. 检测项目3.1 物理性质检测3.1.1 外观与颜色:观察样品外观是否清澈、透明,无悬浮物。
3.1.2 气味:嗅闻样品,是否有酸、霉、异味等。
3.1.3 黏度:使用比色卡或黏度计,测量样品的黏度。
3.2 化学性质检测3.2.1 酸价: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测定样品的酸价。
3.2.2 过氧化值: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测定样品的过氧化值。
3.2.3 脂肪酸组成:采用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脂肪酸的组成。
3.3 微生物污染检测3.3.1 总大肠菌群: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测定样品中总大肠菌群的数量。
3.3.2 沙门氏菌: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测定样品中沙门氏菌的数量。
3.3.3 霉菌: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测定样品中霉菌的数量。
3.4 农药残留检测3.4.1 选择一定数量的常用农药,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测定样品中农药残留的含量。
3.5 重金属含量检测3.5.1 铅含量: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测定样品中铅的含量。
3.5.2 镉含量: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测定样品中镉的含量。
3.5.3 汞含量: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测定样品中汞的含量。
4. 结果评价根据检测项目的结果,参考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法规,对样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5. 结论与建议根据样品的检测结果,结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法规,鉴定样品是否符合食用油安全性要求。
如发现问题,建议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食用油的安全性。
注:本标准中所涉及的方法和标准可以根据最新版本的国家标准进行更新和调整。
食用油的质量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探究

食用油的质量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探究作者:杨晓来源:《中国食品》2022年第14期食用油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但食用油领域仍然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如食用油非法添加、掺假等,长期摄入问题油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并诱发多种疾病。
因此,完善食用油质量的检测方法、探究食用油的质量控制对策成为解决食用油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
一、食用油行业概述食用油是人类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的营养源和重要能源物质。
目前,市场上的食用油主要有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种,常见的食用植物油有花生油、大豆油、玉米胚芽油、菜籽油等;常见的食用动物油有牛油、猪油等。
1.食用油的加工工艺。
食用油一般有两种加工工艺——压榨法和浸出法。
压榨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物理压力把油脂从油料作物中分离出来,优点是食用油的各种成分保留得较为完整,但缺点是出油率低。
浸出法是利用相似相溶的原理,用溶剂将油脂从处理过的固体油料中萃取出来。
与压榨法相比,浸出法具有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势。
不同的油料因其化学成分、含量、物理性状的差异会采取不同的加工工艺。
一般来说,高含油油料,如芝麻、花生多采取压榨法,而低含油油料,如大豆一般采用浸出法。
经过制取得到的原油含有较多的游离脂肪酸、有色物质等杂质,必须经过精炼处理。
一般来说,油脂精炼包括化学精炼和物理精炼两种方法。
化学精炼包括过滤、脱胶、脱皂、脱酸、脱色、脱嗅;物理精炼包括过滤、脱胶、脱皂、脱嗅。
目前,大多数食用油加工工厂一般采用化学精炼工艺。
2.食用油的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食用油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原辅料标准、生产卫生规范、产品标准、基础标准及检测方法等6方面的标准体系。
在总体标准方面,我国先后发布了GB 1014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动物油脂》、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对植物原油、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调和油、食品煎炸过程中的各种食用植物油及食用动物油脂作出明确定义和技术要求,对规范食用油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食品安全如何判断食用油的质量与安全性

食品安全如何判断食用油的质量与安全性食用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选择一种质量可靠且安全的食用油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食用油品牌和种类,我们如何判断食用油的质量与安全性呢?本文将介绍几个判断的方法,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食用油。
第一,检查包装标签选择食用油时,第一步就是仔细查看包装标签上的相关信息。
合法的食用油包装上应有批准文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地、生产商以及成分明细等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能够提供产品的合法性,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产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确保食用油的质量和安全。
第二,关注油的香味和颜色食用油的香味和颜色往往直接表达了其质量和安全性。
新鲜且优质的油通常具有纯净的香味,而劣质的食用油可能带有异味或难闻的气味。
在选择时,可以打开包装瓶闻一闻,如果有刺激性气味或者腐败味道,则最好不要购买。
另外,食用油的颜色也是判断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优质的食用油通常呈金黄色或浅黄色,而变质或劣质的油往往呈深色或带有浑浊的悬浮物。
第三,观察油的透明度和稠度透明度和稠度是判断食用油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质量的油应该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基本上可以看到透明的状况。
此外,油的稠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通常来说,高质量的食用油应该具有适中的稠度,太稀或者太稠都不是好的选择。
第四,查看油的生产工艺食用油的生产工艺直接关系到其质量和安全性。
在选择食用油时,我们可以通过查看产品说明书或者官方网站了解其生产工艺以及相应的净化和提炼过程。
一般来说,采用物理冷榨方法或低温提炼的食用油更具有保留营养成分和天然风味的优点,而化学处理和高温加工的食用油则可能存在危险物质和营养损失的风险。
第五,了解油的成分食用油的成分也是我们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对于普通的食用油而言,我们应该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橄榄油、花生油和葵花油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了解产品中是否添加了其他成分,如防腐剂、抗氧化剂等,以确保自己选择的食用油是纯净且健康的。
食用油品质检测方法综述

分析与检测1 脂肪酸的检测1.1 建立专门的脂肪酸指纹库通常来说,主要的食用油是植物油脂,分别是粟米油、菜籽油和橄榄油等一系列植物油,因为油的原料和加工技术等不一样,植物油脂具有不同的脂肪酸,借助气相色谱和质谱技术可以更好地判定油脂的定量,从而有效建立脂肪酸指纹库。
油脂的特定脂肪酸,比如肉豆蔻酸或者十七烷酸的含量与地沟油不一致,所含脂肪酸不饱和度数比地沟油的脂肪酸不饱和度更高,通过建立脂肪酸数据库可以提高检测的针对性和检测速度[1]。
1.2 脂肪酸分析的结合有些学者依照不同植物油脂的脂肪酸和含量不同进行检测,从中选择不同的参数进行对比,也就是成分分析、神经网络分析和脂肪酸酸含量分析等。
但脂肪酸参数法可以更好地分析植物油脂,使用判断方程来分析相应植物油脂也有一定效果,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比较精确。
有些人则使用平均矢量和直接选择方法来建立关于花生油、葵花籽油以及菜籽油的植物油谱,以更好地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对比工作。
根据植物油的不同来判断纯油脂,还可以使用直观对比的方法,将顺式油酸和硬脂酸甲酯参数制作成二维图纸,确定油脂是否真实[2]。
1.3 毛细管电泳的方法毛细管电泳法需要对毛细管进行分割,根据高压直流电场的液相分离原理进行检测,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和有效,可以实现有效地分离。
但是利用毛细管电泳的方法仅仅适用于C1~C7的脂肪酸;而CZA可以成功分离C8~C20的脂肪酸。
除此之外,可以在短短20 min之内检验出不同的脂肪酸成分。
并且根据不同油内的脂肪酸含量进行实验。
该方法可以节省相当多的检测时间,它的重复性比较低;通过对缓冲液结构进行优化可以更好地改善基线的稳定性。
2 时域太赫兹波谱法当下随着时代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检测食用油品质的时候会使用时域太赫兹波谱法,也就是观察食用油检测前后太赫兹脉冲时域波的状态,从而知晓植物油的物理数据。
这种方法中,食用油要在1.6THz处具有显著的吸收谱峰,如果食用油不达标,则没有任何显著变化。
食用油的标准及检测方法

食用油的标准及检测方法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它不仅可以用来烹饪美食,还可以用来制作调味品和沙拉。
然而,由于食用油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因此对食用油的标准和检测方法有着严格的要求。
食用油的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国家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它是对食用油品质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食用油的成分、质量指标、生产工艺、包装标识等方面的规定。
而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则是由相关行业组织或地方政府制定的,它们通常是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修订,以适应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实际情况。
食用油的主要质量指标包括酸价、过氧化值、铁皮素含量、透明度、色泽、气味等。
酸价是衡量食用油氧化程度的指标,它反映了食用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酸价越高,说明食用油的质量越差。
过氧化值是衡量食用油氧化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食用油中过氧化物的含量,过氧化值越高,说明食用油的氧化程度越高。
铁皮素是食用油中的一种杂质,它会对食用油的色泽和气味产生影响,因此铁皮素含量也是衡量食用油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食用油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性能检测、化学成分检测和微生物检测。
物理性能检测主要包括透明度、色泽、气味等方面的检测,可以通过目视、比色、气味等方法进行检测。
化学成分检测主要包括酸价、过氧化值、铁皮素含量等方面的检测,可以通过酸碱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等方法进行检测。
微生物检测主要包括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等方面的检测,可以通过培养法、显微镜观察法、生化反应法等方法进行检测。
除了以上的标准和检测方法外,食用油的质量还受到生产工艺、原料选择、包装储存等方面的影响。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生产工艺,选择优质原料,严格执行卫生标准,合理包装储存,以确保食用油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总之,食用油的标准和检测方法对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严格执行标准和检测方法,才能确保食用油的质量符合要求,保障人们的健康。
食用油的国家标准及检测方法

食用油的国家标准及检测方法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而食用油的质量安全更是关乎我们的健康。
为了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国家对食用油的生产和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标准和检测方法的规定。
本文将介绍食用油的国家标准及检测方法,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选择食用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食用油的国家标准。
根据《食用油脂标准》(GB 2716-2005),食用油应符合以下标准,一是外观应清澈透明,无悬浮物和沉淀物;二是气味应清香,无异味;三是味道应纯正,无杂味;四是酸价应符合规定范围;五是过氧化值应符合规定范围;六是不得掺假伪劣品;七是不得掺加禁用物质等。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为了确保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食用油的检测方法。
食用油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外观检测、气味检测、味道检测、酸价检测、过氧化值检测等。
外观检测是通过目测食用油的外观,观察是否清澈透明,有无悬浮物和沉淀物。
气味检测是通过嗅觉检测食用油的气味,观察是否清香,有无异味。
味道检测是通过尝觉检测食用油的味道,观察是否纯正,有无杂味。
酸价检测是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检测食用油中的酸价含量,来判断食用油的新鲜程度和质量。
过氧化值检测是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检测食用油中的过氧化值含量,来判断食用油的氧化程度和质量。
这些检测方法的制定,是为了确保食用油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总的来说,食用油的国家标准及检测方法是为了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时,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同时也可以通过目测、嗅觉、尝觉等方法来初步判断食用油的质量。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选择食用油,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
摘要:食用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尤为重要。
而这几年,地沟油等劣质油品的出现,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本文以本人在实际工作中所涉及的食用油的检测经验为基础,首先阐述了影响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了针对劣质油品的检测方法,以此希望为同行业人员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食用油;质量安全;检测方法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消耗的食品都会存在一定量的风险。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零风险的食物并不存在,风险总伴随着食品进入人们的身体。
最近几年,食用油掺假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话题,也是油脂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课题。
有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更多利润,以次充好,使有毒的地沟油重新回到了餐桌上。
而地沟油中的酸价、毒素严重超标,过氧化值高于0.4%,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0.15%标准,长期摄入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威胁,使细胞功能衰竭,诱发多种疾病。
因此,完善食品油质量的测定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影响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因素
影响食用油的安全与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是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油料作物的种植、收割及制作的过程中,其本身自带的天然毒素构成的风险因子,例如菜籽油中含有的芥酸,棉籽油中含有的环丙烷酸等,都是食用油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转基因食用油,如转基因大豆油所存在的未知安全问题;在食用油中过量添加抗氧化剂,在煎炸过程中,使用硅酮等带来的安全问题;在食用油中非法添加非食用香精、色素以及工业用油等违禁添加物带来的安全问题;在储藏食用油过程中,出现氧化、变质、酸败等情况,导致酸价或过氧化值的升高带来的安全问题。
二、食用油的鉴别及检测方法
目前,食用油成分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水分含量测定法、酸价测定法、胆固醇含量测定法、近红外光谱法、电导率与极性物质测定法、重金属含量测定法等。
1 水分含量测定法
通常地沟油的水分含量高于1%,食用油水分含量则少于0.2%,因此,根据水分含量的不同,可以对食用油中是否含有地沟油进行鉴别。
但是,水分含量不能作为深度油炸油的鉴别指标。
2 酸价测定法
我国食用植物油脂的酸价通常都不大于4,而地沟油和深度油炸油中,含有较高的油脂腐败和氧化变质产物游离脂肪酸,其酸价均远高于4。
所以,酸价的高低可作为鉴别废油脂的重要特征指标之一。
3 胆固醇含量测定法
通常情况下,地沟油是若干动物和植物油脂混合后形成的混合性油脂。
而在动物的油脂中,都存在相对较高的胆固醇。
在纯正的植物油中,含有的胆固醇则为零或含量极少,所以可对食用油进行胆固醇检测,判定食用油中的胆固醇量值,从而推断出该食用油的品质,判断是否为地沟油。
当前,可以通过薄层色谱或近红外光谱扫描的办法,对油脂中的胆固醇进行快速检测,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将食用油中胆固醇的量值行准确定量。
4 近红外光谱法
在地沟油或深度油炸油的加工过程中,其油脂会发生高度的氧化、酸败反应,产生比普通植物油脂更多的氧化产物。
由于氧化产物在近红外光谱中会出现不同的特征峰,所以通过这些特征峰,就可以判断出食用油脂中是否含有地沟油或深度油炸油。
5 电导率与极性物质测定法
正常的食用油,其导电率极低,而地沟油的电导率却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地沟油已经进行过烹调,并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了食盐、味精等调味剂,这种材料极易导电。
而且,回收后的地沟油又经过环境污染,掺杂了导电杂质,增加了油脂的导电率。
电导率测定法操作非常简单,可作为一种快速的检测手段。
极性物质测定法是电导率测定法的衍生技术,其检测原理与电导率测定法相同,但比前者更加简单和实用,并能及时读取测定的数据,因此该测定方法的应用比较普遍。
此外,由于地沟油在薄层色谱中会表现出明显的拖尾斑,而正常的食用油则并不存在,所以该方法还可以对混合油脂中的醛或酮类极性化合物进行极性检测,如出现拖尾斑,则表明食用油为地沟油。
6 重金属含量测定法
在地沟油的加工过程中,要使用硫酸等化学物质进行油水分离,而这些物质的强腐蚀性,导致金属器皿腐蚀并在地沟油中引入重金属。
因此,地沟油中的锰、铜、镍等重金属的含量要明显高于正常的植物油。
对混合油品进行重金属检测,可有效检测出经过一定特殊处理的地沟油。
7 对食用油中抗氧化剂的检测方法
为了延长食物的储存时间,我国食品法中规定可以适量添加抗氧化剂,但是部分油脂加工厂在利益的驱使下,增加抗氧化剂的添加量,或擅自将一些国家严
禁的物质添加到食用油中。
针对抗氧化剂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采用的是电化学方法、比色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电化学检测法对抗氧化剂的检测结果精度较高,而且简便快捷;比色法通常只能在实验室内进行,但是只能对油脂中的BHT进行检查;薄层色谱法对油脂的抗氧化剂检测,虽然检测的成本较低,但只能作为粗略的定量检查方法应用;气相色谱法目前在对食用油抗氧化剂的检测方面应用较广,主要是由于该方法灵敏度较高且检查结果精确。
但是该方法检测所采用的试剂较多,而且程序复杂且成本较高,需要设立专业的实验室进行检验。
三、结束语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尤其地沟油、掺假食用油等劣质油品,经过过滤、吸附等处理手段,使地沟油的各项指标基本接近于正常的好油并重返餐桌,更是被新闻媒体不断的曝光,引发了人们对食用油质量安全的担忧。
而传统的利用食用油色泽、透明度、气味等感官检测方法,已经很难对地沟油等劣质油品进行辨别。
所以本文以实际工作经验为基础,对在工作中涉及的食用油检测方法进行阐述,希望对我国食用油质量安全检测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吉礼,车振明,李明元.电导率法快速甄别泔水油的研究[J]. 中国油脂,2009,34(3):75-77.
[2] 张清,沈群.我国食用植物油中地沟油检测技术回顾[J].食品科技,2010,35(10):311-314
作者介绍
卫晓丽,1984年05月,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产品质量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