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食用油安全问题(2021新版)
注意!这3种食用油最好不吃!很多人不当回事

注意!这3种食用油最好不吃!很多人不当回事油,是美食的灵魂所在,能让食物口感酥脆、气味变香、色泽亮润;它还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并能帮助食物中维生素A、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
所以烹饪时加适量油是有利于健康的,但是用油很有讲究,量过多、选不对、用错了,反会对健康有损耗。
那么该如何科学用油呢?有哪些注意事项?有些食用油还真得劝您少吃甚至不要吃1、这3类油不建议吃只要是质量合格的油都是可以安心食用的,但注意,这几种油真的不建议吃:1、开封超过3个月的油很多人的固有认知当中,不管食用油开封了多久,只要没过保质期就都能吃,其实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虽然说食用油没过保质期,但是开封太久,会增加油脂感染霉菌的风险;而且如果没有做好密封处理,油脂与空气当中的氧气接触,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一些氧化产物。
进食含有微生物超标、黄曲霉毒素以及部分氧化产物的食用油,很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严重的还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大家尽量不要食用开封超过3个月的食用油,平时尽量购买小瓶装的油。
2、反复煎炸的油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习惯,炸完食物之后,会用剩下来的油继续炸东西,或是炒菜等。
但反复煎炸的油很容易产生致癌物,如苯并芘、丙烯酰胺、杂环胺等,长期食用,会给健康埋下隐患。
另外,食用油反复使用的情况下,还会产生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它不仅会导致发胖,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的概率。
3、一些小作坊的“自榨油”有不少家庭喜欢吃自榨油,认为这种食用油的口感会更加浓厚,味道也会更香。
实际上,有些自榨油存在安全隐患。
早前有多个粮油店被查出自榨油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用的原材料有可能是已经发霉、变质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生产环境很差,机器也比较脏,而且还没有经过精炼,无法彻底去除杂质和有害物质。
2、不同的油类营养、用法各有差异除了牢记有些油不能吃,健康吃油还要做到“多样化”,轮换着吃多种油,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更换。
食用油安全标准

食用油安全标准咱老百姓每天都得和食用油打交道,这可马虎不得呀!食用油安全标准那可是相当重要呢。
你想想看,要是食用油不安全,那不就跟吃毒药差不多嘛!咱每天辛辛苦苦工作,不就是为了吃好喝好,要是因为食用油出了问题,那多冤呀!好的食用油,就像是一个贴心的朋友,默默地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它能让饭菜变得香喷喷的,让我们吃得开心又满足。
可要是遇到那些不达标的食用油,那可就糟糕啦,就像身边有个捣蛋鬼,随时可能给你捣乱。
咱先来说说这油的来源。
就好比是人的出身一样,好的出身往往意味着更好的品质。
食用油也得从可靠的渠道来呀,那些来历不明的油,可千万不能要!你说咱能随随便便就把不知道哪儿来的东西往嘴里送吗?那肯定不行呀!再看看这油的色泽和透明度。
就跟看人的脸色一样,健康的人脸色红润有光泽,那好的食用油也应该是清清爽爽、亮亮堂堂的。
要是看上去浑浊不清,那你就得多个心眼儿啦。
还有这味道!好的食用油闻起来有股自然的香味,就像春天里的花香一样让人舒服。
可要是闻到一股怪味,那你还敢用吗?就像一个人身上有股难闻的气味,你肯定会离他远远的吧。
咱老百姓过日子,就得讲究个实实在在。
买食用油的时候,可别光看价格便宜就下手,得仔细瞅瞅是不是符合安全标准。
这就跟找对象似的,不能光看外表好看,还得看看内在美不美呢!你说要是不小心买到了不安全的食用油,那后果多严重啊!就好像你在路上走,突然掉进了一个大坑里,那得多倒霉呀!咱可不能给自己找这样的麻烦。
所以呀,大家在挑选食用油的时候,一定要瞪大眼睛,仔细瞧,认真选。
别嫌麻烦,这可是关系到咱一家人健康的大事呢!可不能马马虎虎的。
咱要把好食用油安全标准这道关,让那些不安全的食用油离我们远远的。
就像守护我们的家一样,守护好我们的餐桌,让我们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总之,食用油安全标准可不是闹着玩的,咱得重视起来,让好的食用油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好伙伴,而不是健康的威胁!。
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粮油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粮油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引起社会关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将就当前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现阶段粮油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合格。
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采用劣质的原材料和不正规的生产工艺,导致产品存在质量把关问题。
粮油食品中可能掺杂有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二是生产环节监管不到位。
粮油生产环节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
一方面,在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着造假行为,质量把关不严格;监管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监管执法力度不足,导致一些企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这些问题加大了粮油食品安全风险。
三是信息透明度不高。
一些企业不开放生产过程的信息,包括原材料来源、生产工艺等,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性缺乏充分的了解,也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隐患。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一是加强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粮油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机构的执法力度,加大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强对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过程的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建立健全质量把关制度。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粮油食品生产企业的许可证管理,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加强对粮油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强化质量把关。
三是提高企业自律意识。
企业应加强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质量把关意识,加强对原料采购和生产过程的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加强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四是加强信息公开和消费者教育。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产品信息的公开力度,让消费者可以全面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
加强对消费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消费者对粮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实施上述对策的还需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引入高新技术,提高粮油食品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粮油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而粮油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粮油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就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问题分析1. 粮油食品质量不合格现象严重。
市场上存在着一些造假伪劣、添加剂超标、农药残留、霉菌超标等问题严重的粮油食品,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
2. 粮油食品企业存在违法生产行为。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产品质量,不按照标准流程加工生产,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存在着一定安全隐患。
3. 粮油食品监管不严格。
监管部门在对粮油食品的监管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现象,让一些不法企业有机可乘,从而导致粮油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二、对策建议1. 加强监管执法。
监管部门应当对粮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对违法生产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粮油食品质量安全。
2. 完善监管制度。
为了避免监管盲区,应当完善监管制度,将监管范围延伸到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对整个产业链进行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3. 提高企业自律意识。
企业应当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对生产加工过程进行严格把关,保障产品质量,杜绝违法生产行为。
4. 加强消费者教育。
通过举办粮油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活动,提高消费者对粮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5. 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打击力度。
对发现的违法企业要严肃处理,依法给予处罚,形成震慑效果,让不法企业无处遁形。
三、总结粮油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粮油食品生产企业要加强自律,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消费者要提高安全意识,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解决粮油食品安全问题,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吃到放心的粮油食品,让全社会都能够享受到健康美味的粮油食品。
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粮油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粮油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以下将介绍一些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粮油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药残留:在粮油生产过程中,农药被大量使用,而部分农民并不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来使用,导致农药残留超标。
2. 添加剂滥用:为了提高产品的口感和色泽,一些不法商家滥用添加剂,例如增白剂、防腐剂等,严重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
3. 伪劣产品:一些不法商家为了提高利润,使用劣质原材料生产粮油食品,甚至将过期产品重新包装销售,给消费者带来危害。
4. 进口食品安全问题: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大量的粮油食品被进口到中国市场,其中部分进口食品的质量未经严格检测,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1. 强化农药管理:加强对农药的使用和农药残留的监测,建立农药管理制度,对违规使用农药的农民进行处罚,并加强对农产品的检测,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
2. 加强添加剂监管:制定更为具体和严格的添加剂使用标准,加大对添加剂滥用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添加剂的质量检测,及时查处滥用添加剂的企业。
3. 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粮油市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伪劣产品制售行为,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时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
4. 强化进口食品监管:加强对进口食品的检查和抽检力度,建立完善的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进口食品进行全面监管和抽检,确保进口食品符合国家标准和质量安全要求。
5. 教育宣传:加强对粮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加强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和防范意识。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粮油食品安全问题,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
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农民和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形成合力保障粮油食品安全。
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粮油食品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源头污染、贮藏和加工过程、生物技术应用、市场监管等方面,分析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个问题是源头污染。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材料,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安全。
一方面,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化学物质残留问题,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农业废弃物的随意处理也导致了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了农产品的污染程度。
针对源头污染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的指导和监管,建立科学的使用标准和管理制度。
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
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第二个问题是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问题。
粮油贮藏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仓储管理不规范、防虫措施不力等。
加工过程中问题主要体现为加工环境污染、加工工艺不合格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粮油食品的安全和品质。
针对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加强对贮藏和加工过程的监管,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严格执行质量标准,监督企业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
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员工培训,保证操作规范和卫生安全。
第三个问题是生物技术应用的问题。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技术在粮油食品生产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转基因食品的存在引起了广泛争议,人们对其安全性存在疑虑。
针对生物技术应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在引入转基因技术之前,应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和安全评价,并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
加强转基因食品的标识,保证消费者知情权。
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生物技术的了解和认识。
最后一个问题是市场监管问题。
当前,粮油食品市场存在虚假宣传、假冒伪劣、过度添加物等问题。
这些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了实际和心理上的风险,严重影响了粮油食品的安全形象。
针对市场监管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经营者的执法检查和处罚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食用油的污染及预防

食用油的污染及预防液体,是一种极易被污染的载体,食用油,作为液体的一种,所面临的杀手自然也不少,最致命的杀手,当属霉菌和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类。
当油料种子在不合理的条件下贮藏,霉菌乘虚而入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渐渐的,有的种子没能抵住它的侵袭而产生毒素。
比方说:花生油容易被黄曲霉菌污染,并可产生大量黄曲霉毒素。
该毒素为脂溶性,能转入油脂中,高者可达数千微克/千克。
过了种子的时期,进入成形的时期中,另一杀手也幽然而来了,油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另一杀手便是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油脂与杀手的故事已是一个众所知晓的“秘密”。
其受侵袭的过程大概有四个方面。
(1)油料种子被污染,例如生产椰子油时,使用的原料并没有完全的干燥好,如果是经晒干,毛油中苯并芘(一种由熏制食品、烘烤食品和煎炸食品、煤焦油、等燃烧产生的烟气、香烟烟雾、毒素和致癌物。
)含量为90微克/千克,而如果是经烟熏干,则高达393微克/千克。
在食用植物油苯并芘含量的测定中,工业区高于农业区10倍。
(2)油料浸出时的杀手:采用浸出法制油时,如果溶剂质量不符合要求,轻汽油中较高的多环芳烃类组分,也可污染油脂而残留量很高。
(3)油脂使用过程中,因温度过高,而且反复使用,致使油脂在高温下发生热聚,也可形成多环芳烃类物质。
(4)在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润滑油、机油等污染油料、不良的中间产品及作业环境,最后均能使苯并芘转溶于油脂内。
据北京有关单位调查:菜籽油脂厂在生产时使用含有5250一9200微克/千克苯并芘的机油作润滑剂,其油脂中苯并芘的含量为2.4一36微克/千克,改用花生油作润滑剂后,苯并芘含量仅0.6一9微克/千克。
既然有杀手,必然会有应敌之策,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国内外对油脂中黄曲霉毒素的去毒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一般认为碱炼法去除黄曲霉毒素比较理想。
又据广西的经验,含有黄曲霉毒素200一300微克/千克的花生油,加入白陶土0.5%处理后,可减少至10微克/千克以下。
食用油中常见的添加剂及其安全性

食用油中常见的添加剂及其安全性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日益重视,食用油的质量成为了购买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食用油在加工过程中,为了增强其口感、延长保质期和改善食品质量,常常添加一些化学合成的添加剂。
本文将探讨食用油中常见的添加剂及其安全性,以帮助消费者更加了解所购买的食用油。
1. 抗氧化剂抗氧化剂是常见的食用油添加剂之一,主要用于防止油脂被氧化。
例如,食用油中常添加的抗氧化剂BHA、BHT和TBHQ,它们具有提高油脂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研究表明,适量添加这些抗氧化剂对人体健康无显著危害。
然而,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导致一些问题,如肝损伤和免疫功能下降。
因此,消费者应注意适量摄入,避免过量食用添加剂。
2. 增稠剂增稠剂主要用于改善食用油的稠度和黏度,常见的有羧甲基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
适量添加增稠剂不会对人体带来明显的健康危害。
然而,对于某些过敏体质的人群,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建议在购买时注意产品标签,避免对已知过敏原过敏的物质进行摄入。
3. 酸化剂酸化剂主要用于调整食用油的酸度和酸碱平衡,以提高食用油的质量。
常见的酸化剂有山梨酸、柠檬酸和亚硫酸钠等。
正常情况下,适量的酸化剂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危害。
然而,长期过量摄入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等问题。
因此,消费者在选择食用油时,应注意同时摄入过多的酸化剂。
4. 乳化剂乳化剂主要用于改善食用油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使其能够均匀地分散在食品中。
常见的乳化剂有大豆卵磷脂和黄原胶。
适量添加乳化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明显的危害。
然而,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恶心等问题。
建议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遵循适量使用的原则。
总的来说,适量添加常见的食用油添加剂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明显的危害。
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时,应注意选择信誉好、生产过程规范的品牌,仔细阅读产品标签,了解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
此外,摄入任何食物都应注意适量,避免过量食用添加剂。
健康饮食从选择优质的食用油开始,只有保障了食用油的安全性,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谈食用油安全问题(2021新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浅谈食用油安全问题(2021新版)
食用植物油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食用油也是指可食用的动物或者植物来源的油脂,常温下为液态。
由于原料来源、加工工艺以及品质等原因,常见的食用油多为植物油脂,包括豆油、花生油、菜子油、棕榈油、橄榄油、芥花子油、葵花子油和芝麻油等等。
不同种类的食用植物油的成分含量各异,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种心血管“富贵病”也随之发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最危险的疾病,在全球每年约占总死亡总数的30%-70%,我国约占40%左右,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者达210-300万,估算到2020年,全球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数将达到2000万。
心脑血管疾病来源于血脂异常,而血脂异常又来源于人们日常的饮食结构不均衡,这
其中尤其是脂肪的摄取不均衡、不科学、不合理所致。
因此食用油安全问题一直倍受关注,是否食用植物油真的因加工工艺的不同而导致油的品质有大的差异,转基因油料生产的植物油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等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怎样食用食用油才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呢?
一、从油料来源的角度
由于从国外进口的大豆多为转基因产品,消费者对此有清楚的认识。
转基因是一项新兴技术,其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尤其是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这些年来一直是各国科学家研究和争论的焦点。
欧美各国要求直接将食物成分是否含转基因标注出来告诉消费者。
在一些欧洲发达国家,甚至禁止生产和进口转基因食品。
我国农业部和质检总局也发文,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将原料中所含的转基因成分明确标示在产品外包装上,让消费者在享有足够知情权的情况下自主选择。
转基因技术就是通过生物技术,将某个优良基因从生物中分离出来,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形成新品种的转基因生物。
它克服了
天然物种生殖隔离的屏障,将具有某种特性的基因分离和克隆,再转接到另外的生物细胞内,从而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并不存在的新的生物功能和类型。
如转基因大豆就是把一种微生物的基因植入到大豆内生产出的,它在抵抗力和含油量上都比普通大豆高出许多。
国外一些转基因的玉米已经被证实含有过敏原,对人体有害,但据有关大豆加工专家介绍,一般用转基因大豆原料制取食用油,都要按严格的操作程序进行,其安全性与非转基因大豆原料制取的食用油相同。
转基因改变的是植物的氨基酸序列,氨基酸构成蛋白质,所以,转基因技术改变的是植物的蛋白质成分,而转基因油料的植物油成分没发生任何改变,因此在油料的加工过程中,转基因成分基本上都集中在了豆粕当中,精炼之后的植物油中的转基因成分大可忽略不计。
二、从制取工艺的角度
目前,植物油的制取工艺主要有压榨法和浸出法两种,压榨法是通过机械作用把植物细胞破碎,把油脂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属于传统作坊的制油方法。
该方法出油率低,豆粕中残油含量高;浸出
法是根据相似相容原理,选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溶剂,通过溶剂与处理过的固体油料中的油脂及部分脂溶性物质接触而将其萃取溶解出来,并用严格的工艺脱除油脂中的溶剂,得到油脂。
与压榨法相比,浸出法制油具有粕中残油少、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生产条件良好、油料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等优点,是现代油脂加工的主要方法。
制油原料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不同的油脂制取工艺。
一般来说,高含油油料采用预榨---浸出法,如油菜籽等;低含油油料采用直接浸出法,如大豆等;而某些油料中可产生特殊风味的油脂,为保持其产品不失去原有的风味,多采取压榨法,如芝麻油、花生油等油脂的生产。
与压榨法相比,浸出法残油少,充分利用了油料资源,出油率高,价格也便宜。
不过,不管采取什么工艺,得到的油都只能是原油(也叫毛油),原油不可以直接食用,必须经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精炼工艺,达到各级油品的标准才能上市销售,所以无论是浸出油还是压榨油,只要符合我国食用油脂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的,就都是安全的。
“压榨油比浸出油更健康”的说法没有科学
依据,违反了国家食用油标准。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专业分会会长王瑞元曾指出:“一些厂商和销售人员,在竞争中采取了不合理方式和不择手段的办法进行所谓的竞争,在宣传自己产品时贬低他人的产品,说什么浸出法制取的油有毒,宣称压榨法油品质量要高于浸出法产品等等。
这些错误的做法和说法,严重误导了消费者,也危害了油脂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国家食用油标准对这两种工艺都予允许使用。
由于两种工艺不同,油的风味各有不同。
为了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国家还特别规定了食用油需要标明生产方式,便于消费者根据各自的喜好进行选择。
三、从食用比例的角度
植物油主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都较低,故植物油在室温下一般是液态的,所含的必需脂肪酸也比动物油高,不含胆固醇,而含豆固醇、谷固醇等植物固醇。
动物油主要含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的熔点都较高,故动物油在室温下一般呈固态。
一般认为熔点高的饱和脂肪酸,容易凝固、沉淀在血管壁上,导致动脉硬化,但动物油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d、k、b6、b12等,这
些维生素与人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
国外营养学者研究发现动物油中还含有“脂蛋白”,它有延长寿命的功效与作用。
根据动物油、植物油的特性可知,食用过多的动物油会导致高血压和肥胖病,并发生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症状;但是食用过多植物油也不适当。
因为,植物油中主要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易氧化成过氧化酯质,可增加饮食致癌的危险性。
为了身体健康,应适当取舍荤素油的利弊,要动物油、植物油兼食。
按照我国营养学家的意见,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认为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应该保持一定比例按1:2搭配食用较为合适。
而且不宜单食一种植物油,应该几种甚至多种植物油交替食用,避免疾病的发生。
四、从战略的角度
以上主要是从食用油本身进行的分析,但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的食用油如果受制于人,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本是油料生产大国,油菜、花生、芝麻等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大豆、葵花子的生产也名列前茅。
但近年来,种植面积均呈下
降趋势。
最近5年,全国油料年总产含大豆维持在4300-4800万吨,国产植物油年产量仅维持在900-1000万吨左右,其中菜子油和花生油之和占国产食用植物油的70%以上。
另一方面,全国植物油消费总量从1740万吨上升到2235万吨,消费的增长远远高于生产的增长。
进口油料占国内消费总量六成。
2007年以来,食用油价格不断攀升,成为消费者和政府共同关注的一大问题。
原料短缺乃食用油价格上涨主因。
油料已成为对国际市场依存度最大的大宗农产品,年进口花费1000多亿元,是造成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的主要根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指出:“油料需求的刚性增长和油料或食用油脂总产量增长缓慢之间的供不应求矛盾,是我国油料产业发展存在的核心问题。
发展油料生产,保证食用油安全,已是当务之急。
”
食用油是百姓餐桌上的必需品,油价上涨所带来的生活成本的提高等诸多问题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只有油料定价权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我国才能“手中有油,心中不慌”。
而掌握油价的唯一途径就是扩大油料种植面积,提高油料产量,将油料的供给立足国内。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国家13亿人口的食用油问题,保证我们
的日常生活不受威胁。
除了人们担心的上述问题之外,一直困扰人们生活的食用油掺假问题也屡禁不止。
食用油造假猖獗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不法商贩见利忘义,利令智昏,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二是有些职能部门不作为、不尽职、不负责,助长了制假贩假的不法行为。
相关部门只有严把质量关,才能给食用油安全问题多加一道“安全门”。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