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化史笔记孟昭毅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
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
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亨利。
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
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孟昭毅与东方文学

1.尺寸按18.8*26.3cm 做2.图要距离页面边最少1.3cm3.文字有点多,再压缩一下4.下方的文字和右边的图尽量对齐孟昭毅与东方文学摘要孟昭毅: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学观念是他学术思想的重要结晶.早在南开大学期间,孟昭毅先生对东方文学研究.80年代初开始从事的近代文学研究和现代文学研究,为东方文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他对东方文学深刻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他在东方文学学科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孟昭毅东方文学研究, 东方文学史孟昭毅先生北京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津师范大学院长院长,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学校外国语大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天津市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1、比较文学2、东方文学文化交流,,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东方文学学会副会长。
出版学术专着10余部,主编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译文100余篇。
21世纪的学术之门已经尚开,人们迫切想了解,学习,研究东方文学,东方文明,东方文化的热情有增无减,文化是文学的母胎,什么样的文化孕育有什么样的文学,文学又是文化的"缩影",素有"小文化"之称.东方文学蕴含着东方精神,东方智慧和东方情操,更是东方审美体系的符号.“东方文学”中的"东方“一词,最早是根据欧洲的习惯用法.英文,德文,法文原子都“orient”,这子又来源于拉丁字“orient”,意思是(太阳的)升起,进一步就演化成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
从欧洲人的眼里看,整个亚洲都在东方。
进入20世纪,“东方”逐渐由一个纯粹普通的地里概念而演化为具有丰富内涵的政治区域概念,成为与西方对,并于之相互参照的具体对象。
当代“东方”一般指包中国在内地的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樾来越有了明确的指代对象。
(完整)外国文化史笔记(孟昭毅)

第一篇上古文化 第一章原始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明了原始文化这一人类文化的初生态形成与发展的情况。
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原始文化伴随原始人类的劳动和生活被创造出来的过程与阶段,掌握原始文化的特点与成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重点) 识记: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二)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重点) 识记:关于艺术起源的诸种说法; 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行为。
理解:原始洞窟壁画。
第二章古代两河流域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古代的两河流域文化几千年孕育和发展的过程及其鲜明特色,详细介绍了它对人类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在文字、科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理解其何以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渊源之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汉谟拉比法典(重点) 识记:汉谟拉比法典。
(二)两河流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次重点) 理解:楔形文字与泥版文书; 法律、科学和宗教; 文学艺术。
第三章古埃及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作为人类早期文明发育的四大摇篮之一的古代埃及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及特点,详细介绍了它对于人类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古埃及文化在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并且理解它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在政治制度、法律、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古埃及文化对人类的贡献(重点) 理解:宗教;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二)古埃及与两河流域文化之比较(重点) 识记:两河流域和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 两河流域的文明产生要比古埃及略早一些。
应用: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在政治制度、法律和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第四章古希伯来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希伯来民族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其文化成就,重点介绍了希伯来民族宗教——犹太教的产生、发展和文献。
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希伯来文化的世界影响;理解犹太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教义的主要特点;掌握《旧约》何以既是犹太教的宗教经典,又是希伯来文学总集和文化总集;在理论上还要掌握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和区别,理解希伯来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它在同希腊文化交流、融合基础上产生了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并通过它影响到西方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外国文学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48 学时、3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重在廓清西方文学的历史和概貌,对西方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描述和解析,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外国经典作家作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阐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必须做到系统地了解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并能结合所学哲学、文学理论等知识对外国文学史上的各类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尤其要有重点地通过文本细读,把握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点,以及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藉此提高学生阐释文学经典的能力,并增进他们对外国文学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现象形成背景、原因、过程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各个历史阶段重点作家的创作思想、主要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教师应灵活运用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归纳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以课堂讲授形式为主要教学手段,并恰当、充分地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古代欧洲文学(6学时)1.教学内容(1)古希腊文学发展状况;古罗马文学与古希腊文学的关系。
(2)古希腊神话的产生;基本内容;艺术特征;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
(3)荷马史诗的作者及形成;思想蕴涵;人物形象;艺术成就。
(4)古希腊戏剧的起源形成;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阿里斯托芬的喜剧。
2.重、难点提示(1)希腊神话、荷马史诗等文学中所表现的人本思想。
(2)希腊悲剧的起源、命运观、悲剧精神、艺术特征。
(3)欧洲古代几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016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孟昭毅《外国文化史》辅导班内部课件

外国文化史知识点孟昭毅第二篇中古文化第八章中世纪欧洲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教会-宗教性特点,详细论述了基督教及其教会对欧洲中世纪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基督教的基本观念与礼仪,并介绍了拜占廷帝国的文化成就。
学习这一章,从理论上要把握中世纪欧洲文化深受基督教支配的特点;明确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的礼仪与教义内容,了解中世纪欧洲在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科学方面的成就;掌握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了解拜占廷文化的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欧洲中世纪教会对于当时社会所起的两种作用(重点)理解:欧洲中世纪教会对于当时社会所起的两种作用。
(二)基督教的主要礼仪和基本教义(重点)识记:礼仪。
理解:基本教义。
(三)中世纪欧洲的文学、艺术(次重点)识记:文学:骑士精神、后期英雄史诗。
艺术:教堂建筑。
(四)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教育(重点)识记:教育:欧洲最早的大学。
应用:欧洲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中心和实质。
(五)拜占廷文化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重点)识记:查士丁尼法典;拜占廷文化其他领域的成就、影响。
(六)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次重点)理解: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
(七)十字军东侵(一般)识记:十字军东侵。
第九章中世纪阿拉伯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及成就,论证了其对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
学习这一章,首先要掌握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的内容,包括其根本经典《古兰经》、五大宗教义务、其与基督教的不同;明确中世纪阿拉伯是如何重视学术和教育的;了解阿拉伯主要文学成就;进而深入理解中世纪阿拉伯民族的世界影响,它既是古代东西方先进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闪耀着理性与科学光辉的先进文化的开拓者,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枢纽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伊斯兰教(重点)识记:《古兰经》;五大宗教义务。
应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不同之处。
复习方法

复习方法和复习计划:考生应该在3月份以前确定报考学校和专业。
如果3月份开始复习,可将复习计划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取在9月之前把所有的参考书过一遍,划出重点。
第二阶段,做自己的专业课笔记,争取在11月底完成。
第三阶段,抛开书本,拿着自己的笔记复习,加强记忆。
政治在9—10月份开始复习,12月初复习第二遍。
英语每天都必须保持一定的复习量,重点在做真题上。
阅读和作文为重中之重。
如果是7月份才开始复习,必须将专业课复习的第一遍在两个月之内解决,之后再开始复习政治。
这时候应该没有时间细细整理笔记了。
建议将整理笔记的重点放在西方文论和外国文学上,因为这两个方面涉及的知识点最多且分值最大,也是考生相对薄弱的环节;比较文学的知识可以在图书馆翻阅相关的入门书籍,将其中涉及流派、代表人物和专业术语的名词解释浏览一遍,掌握的放过,没有掌握的强化记忆和理解,就不一定抱着参考书了;古代文论则必须从大处着眼,放过细小知识点,总结出清晰的文论发展脉络。
总的说来,如果准备考研要用到十分力,那么五分应该在专业课上,四分在外语上,一分在政治上。
很多考研的同学都不知道该怎样协调看参考书和看文学作品的时间分配,一般有一定文学阅读积累的同学,要在10月份以前查漏补缺,而且不能只局限于读小说,诗歌、散文,尤其是戏剧也要引起相当的重视。
文论方面,可以挑比较重要的原典好好研究一下,不要贪多,例如亚理士多德的《诗学》或钟嵘的《诗品》等等。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浅尝辄止,要注意勤于思考,最好做一做读书笔记,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这样可以锻炼思维输出能力,想法也会渐渐有独创性和深度。
如果在10月以后还要在阅读原典上纠缠,就得不偿失了,因为时间根本不够。
如果深感自己文学积累欠缺,那么应该尽量找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文论专著来阅读和研究。
也可参照历年考试真题来发掘出题重点。
一般近十年间出现的文学作品和文论考点都是复习重点。
如果复习文论感到困难,可以先复习相关的文学史,因为文学史脉络是文论的基础。
汉语言国际教育考研科目

汉语言国际教育考研科目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主要考4门,专一即汉语基础,专二即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政治,英语一(日语,法语等小语种)。
1.参考书:1.《现代汉语》(增订5版)黄伯荣、廖序东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二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3.《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4.《中国文化要略》(第三版)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5.《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6.《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7.《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北京大学出版社8.《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2.如何备考第一轮复习:2020年12月-2021年3月基础,不可以草草了事,看一遍,你想你随便过一下,时间依旧过去,脑子里面记不住东西,如果你仔细专研这2个月呢,你下一个阶段差不多就能选院校啦,重点把基础班的课程吸收好,把握专业特点,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外文化等基本知识串联起来,务必在3月之前有总体的理解,树立整体框架.英语要和专业课同时着手准备复习。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汉硕考研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哪个时期都是重中之重。
每天至少花2-3个小时在现汉上,当然是有效的时间,自己看完一遍,可以听华老师的课程,多听去理解,比如语音,词汇难于理解的部分,最后你也可以去练习一下,汉硕通关宝典,多做题来检测自己的复习水平,遍数的话,有的人理解好的话,3-4遍,有的是7-8遍,重要的不是遍数啦,重要的你是不是真正掌握!这个很关键!!对于书中的知识点进行的整合,理清脉络和主干查漏补缺,再熟悉书中的例子,从例子出发去理解知识点,最后把自己第二遍复习时出的题做一遍、总结语法部分的答题用语。
《古代汉语》:古汉看院校,大部分院校在10-20分,特殊的院校,北大30分昨天,北外也是30分左右,中传30分,湖北的武大、华科、华中师范都是70分左右,湖南的院校在50分,川大的在30分,难度不小,山西大学的古汉好像真的真的很多,专业一和二都是,当然也有不考的,吉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等,对于王力的古代汉语里的一二册,里面的文言文,最起码要过两遍,根据院校分数来复习。
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参考书

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参考书汉硕参考书:文学院《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二册)王力著,中华书局;《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当代中国》张海林著,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海外教育学院:《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当代中国》,张海林,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是一所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以培养国际学生和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中国语言文化传播人才为办学目标的学院。
学院目前设有汉语言系、对外汉语系、中外文化研究所、研究生教研室、短期培训部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与教材研发中心等机构,每年在国内外招收汉语言本科(国际学生)、对外汉语本科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招收世界各地的汉语进修生。
我院是联合国中文部、中国国家汉办、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教育部、美国中文领航项目等机构的中文培训基地,是中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和国家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考试考点。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我院已先后接受了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0余名国际学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高深汉语水平及中国文化素养的国际人才,其中有的已成为国外政界、商界、外交界、新闻界的名人;有的已成为世界知名汉学专家、学者。
目前学院有教授8人,副教授1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8人。
近年来新增的年轻教师均有博士学位。
这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在多年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我院已经形成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在留学生汉语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化史笔记孟昭毅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一篇上古文化第一章原始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明了原始文化这一人类文化的初生态形成与发展的情况。
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原始文化伴随原始人类的劳动和生活被创造出来的过程与阶段,掌握原始文化的特点与成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重点)识记: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二)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重点)识记:关于艺术起源的诸种说法;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行为。
理解:原始洞窟壁画。
第二章古代两河流域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古代的两河流域文化几千年孕育和发展的过程及其鲜明特色,详细介绍了它对人类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在文字、科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理解其何以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渊源之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汉谟拉比法典(重点)识记:汉谟拉比法典。
(二)两河流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次重点)理解:楔形文字与泥版文书;法律、科学和宗教;文学艺术。
第三章古埃及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作为人类早期文明发育的四大摇篮之一的古代埃及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及特点,详细介绍了它对于人类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古埃及文化在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并且理解它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在政治制度、法律、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古埃及文化对人类的贡献(重点)理解: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二)古埃及与两河流域文化之比较(重点)识记:两河流域和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两河流域的文明产生要比古埃及略早一些。
应用: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在政治制度、法律和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第四章古希伯来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希伯来民族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其文化成就,重点介绍了希伯来民族宗教——犹太教的产生、发展和文献。
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希伯来文化的世界影响;理解犹太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教义的主要特点;掌握《旧约》何以既是犹太教的宗教经典,又是希伯来文学总集和文化总集;在理论上还要掌握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和区别,理解希伯来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它在同希腊文化交流、融合基础上产生了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并通过它影响到西方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犹太教(次重点)识记:犹太教是希伯来的民族宗教;犹太教的形成、发展;犹太教的文献——《旧约》。
理解:犹太教教义和思想的主要特点。
(二)希伯来律法的内容(次重点)识记:希伯来律法的内容。
(三)希伯来文化的世界影响(重点)识记:希腊文《旧约全书》的意义和影响。
理解: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和区别。
第五章古代印度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作为人类早期发育的四大摇篮之一的古代印度文化形成、发展的历程,详细介绍了古代印度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影响。
学习这一章,要全面把握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尤其是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与雅利安人文化的大致情况;掌握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的基本内容;明确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基本主张和教义;理解以两大史诗和戏剧为标志的印度梵文文学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吠陀》(次重点)识记:《吠陀》。
(二)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次重点)识记:种姓制度;婆罗门教的形成及基本教义。
(三)佛教(重点)识记:佛教发展过程。
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梵文文学(重点)识记:代表作:《摩坷婆罗多》、《罗摩衍那》、《沙恭达罗》。
理解:梵文文学的显着特点。
(五)古代印度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一般)理解:佛教;文学艺术;自然科学。
第六章古希腊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详细介绍了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文化的丰硕成果,阐述了其在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教育、政治学、科学等方面具有的首创特质。
学习这一章,要理解古希腊文化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了解希腊社会历史发展状况;领会其社会政治及宗教信仰的特点;明确早期和古典时期、后期分别取得的文化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一)荷马时代(一般)识记:荷马时代。
(二)古希腊社会政治及宗教信仰的特征(次重点)识记:城邦制;奥林匹斯诸神体系。
理解:多神教信仰、后期秘密宗教。
(三)古希腊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科学成就(重点)识记:文学:荷马史诗、赫西奥得、萨福、三大悲剧家、阿里斯托芬、文艺理论家、史学家;艺术:三大建筑式样、雕刻艺术家及其作品;哲学:早期和古典时期的唯物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及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人物、后期的伊壁鸠鲁;科学: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
理解:亚里士多德在科学文化上的主要贡献;伊壁鸠鲁的哲学和政治社会观点。
第七章古罗马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欧洲文化的又一发祥地古罗马的文化形成与发展情况,详细介绍了其对世界文化尤其是对欧洲文化的重要影响。
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古罗马文化继承并发展古希腊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特点;掌握古罗马在文学、艺术、政治、法律、历史、哲学、科学各个领域的成就;廓清早期宗教与基督教在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一)古罗马文学、艺术。
(次重点)识记:文学:西塞罗、卢克莱修、“黄金时代”三大诗人、阿普列尤斯;艺术:建筑。
理解:《埃涅阿斯纪》的主题思想。
(二)古罗马共和政体和法律体系。
(重点)识记:十二铜表法。
理解:共和政体的构成及影响;法律的影响。
(三)基督教经典。
(重点)识记:基督教经典。
(四)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次重点)理解: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第二篇中古文化第八章中世纪欧洲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教会-宗教性特点,详细论述了基督教及其教会对欧洲中世纪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基督教的基本观念与礼仪,并介绍了拜占廷帝国的文化成就。
学习这一章,从理论上要把握中世纪欧洲文化深受基督教支配的特点;明确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的礼仪与教义内容,了解中世纪欧洲在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科学方面的成就;掌握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了解拜占廷文化的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欧洲中世纪教会对于当时社会所起的两种作用(重点)理解:欧洲中世纪教会对于当时社会所起的两种作用。
(二)基督教的主要礼仪和基本教义(重点)识记:礼仪。
理解:基本教义。
(三)中世纪欧洲的文学、艺术(次重点)识记:文学:骑士精神、后期英雄史诗。
艺术:教堂建筑。
(四)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教育(重点)识记:教育:欧洲最早的大学。
应用:欧洲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中心和实质。
(五)拜占廷文化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重点)识记:查士丁尼法典;拜占廷文化其他领域的成就、影响。
(六)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次重点)理解: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
(七)十字军东侵(一般)识记:十字军东侵。
第九章中世纪阿拉伯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及成就,论证了其对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
学习这一章,首先要掌握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的内容,包括其根本经典《古兰经》、五大宗教义务、其与基督教的不同;明确中世纪阿拉伯是如何重视学术和教育的;了解阿拉伯主要文学成就;进而深入理解中世纪阿拉伯民族的世界影响,它既是古代东西方先进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闪耀着理性与科学光辉的先进文化的开拓者,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枢纽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伊斯兰教(重点)识记:《古兰经》;五大宗教义务。
应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不同之处。
(二)中世纪阿拉伯对于教育和学术的重视(次重点)识记:中世纪阿拉伯对于教育和学术的重视。
(三)中世纪阿拉伯主要文学、艺术成就(重点)识记:文学:艾达卜文学、玛卡梅体文学、《一千零一夜》;艺术:法拉比《音乐大全》。
(四)阿拉伯文化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次重点)应用:阿拉伯文化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第十章中世纪印度、日本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介绍了中世纪印度文化、日本文化的发展情况。
学习这一章,要求明确日本文化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印度宗教(一般)识记:印度宗教。
(二)日本文学、艺术(一般)识记:《万叶集》、《源氏物语》、能、狂言、浮世绘、松尾芭蕉。
第三篇近代文化第十一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各国发展的情况以及它在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政治学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学习这一章,从理论上要明确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的性质,其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了解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等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就;进而理解文艺复兴运动揭开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光辉序幕的历史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文艺复兴(重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
(二)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等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就(重点)识记:意大利: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后期“艺术三杰”、马基雅弗利。
法国:拉伯雷。
西班牙:塞万提斯、维加。
英国:莎士比亚。
德国:宗教改革;太阳中心说。
理解:基督教会的第二次大分裂及影响。
第十二章17、18世纪欧洲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科学、哲学、文化、艺术诸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学习这一章,要了解本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发展状况和启蒙思潮的兴起;明确启蒙运动的性质,尤其是法国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功绩;掌握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以及18世纪法、英、德启蒙文学的重大成就;了解17、18世纪欧洲艺术领域中出现的代表性风格、形式及其代表人物。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资本主义生产及自然科学的发展(重点)识记:第一次技术革命;牛顿。
(二)启蒙思潮的兴起(重点)识记:笛卡尔、斯宾诺莎、霍布斯。
应用:洛克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三)启蒙运动(重点)识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
理解:启蒙运动的性质。
(四)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文学(次重点)识记:古典主义;三一律;莫里哀、弥尔顿、卢梭、博马舍、笛福、莱辛、歌德、席勒。
(五)艺术(一般)识记:巴洛克艺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第十三章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文化取得的辉煌成就,着重论述了其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群星灿烂、流派纷呈的景观,并简要介绍了近代东方文化发展的情况。
学习这一章,要掌握本时期西方工业生产状况和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及其诞生,掌握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代表性派别;明确西方文学、艺术涌现出的流派、作家、艺术家和作品;了解近代东方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