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14世界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共24卷,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
它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和迈锡尼文明。
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
在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骑士精神:骑士精神“骑士精神”源自中世纪,构成了西欧民族中的“绅士风度”,以效忠主人、勇敢顽强、注重荣誉、保护弱者、护卫基督教、尊崇女性等为特征。
这些特征在现代欧洲的教育、文艺、社交等领域仍然发生作用,使现代欧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成分,又兼具信守诺言,乐于助人,为理想和荣誉牺牲的豪爽武人品格。
经院哲学:11—14世纪西欧中世纪主要的哲学思潮,因产生于教会的学院,故而得名。
它运用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等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并将正统教义的明显谬误证明为正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
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教权高于世俗权力。
主要有唯名论与为实论两大派别。
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拱形结构提高天花板的高度,安装有较大的玻璃窗,并对教堂内外增加雕刻和绘画装饰。
哥特式教堂的外观高而尖,有拱门、尖高塔、尖屋脊和尖屋顶。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出现了“狂飙突进”运动,历时十五年。
它是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
它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最有作为的代表是歌德和席勒。
洛可可艺术:洛可可风格起源于法国,是18世纪末新古典主义者用来嘲笑17世纪意大利的这种艺术而使用的术语。
其特点主要有强调运动感、空间感、浮夸、豪华感、激情感,偏爱复杂多变。
世界文化史-第一讲 世界文化史漫谈

文明与文化概念的异同
(1)先有文化,后有文明。 (2)文明为内,文化为表。 (3)文明是成果,文化是形态。 (4)不同语境造成的差别。
▲ 文明起源说
1、挑战应战说 ⑴ 对环境的应战;⑵ 对人类社会的应战 2、环境开放说 3、地理原因说 启良《西方文化概论》:“地理环境于
▲ 文明数量及存亡原因分析
梅尔科认为人类历史上至少存在着12个主要 文明。
其中七个已不复存在(美索不达米亚、埃 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 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
仍然存在五个(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 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
▲ 文明数量及存亡原因分析
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1880-1936)认 为,人类共有八种文明形态,他称之为 “独立的文化单位”:埃及、印度、中国、 希腊——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古印第 安、西方。
人类历史之影响,并非仅仅体现为加速或者 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一面,更主要的则是决定 人类社会发展之类型的相异。” 4、种族原因说
▲ 文明起源的时间
传统观点 :
第一,尼罗河文明, 距今6000余年;
第二,两河文明,距 今5000余年;
第三,印度河文明, 距今4000余年;
第四,黄河文明,距 今3000余年。
▲ 人类史上的强国—上古强国
(前5000——公元476):
第一个奴隶制大帝国——古埃及帝国; 两河流域的骄子——古巴比伦王国; 绑在战车上的国家——波斯帝国; 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 将地中海变为内湖的国家——罗马帝国; 强大的印度古国——孔雀帝国。
▲ 人类史上的强国—中古强国
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又分为拜占庭东正教和俄罗 斯东正教社会)、伊朗社会、阿拉伯社会、印度社会、 远东社会(又分为中国社会和朝鲜——日本社会)、 古代希腊社会、叙利亚社会、古代印度社会、古代中 国社会、黄河流域的古代商代文化、米诺斯社会、印 度河流域文化、苏美尔社会、赫梯社会、巴比伦社会、 埃及社会、安第斯社会、墨西哥社会、尤卡坦社会和 玛雅社会。
《世界文化史》PPT课件

参考书目
• 科技上下五千年 • 西洋美术图史 • 外国美术简史 • 外国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名家芸萃) • 外国文学史纲 • 西方史学史纲 • 西方哲学(上下)、当代西方哲学评介 • 荷马史诗、希腊神话故事集等世界名著
什么是文化?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的总和; 精神财富及其物化形 式。
前722年 以色列灭 称犹太人 前586——538年 犹太灭 巴比伦之囚 波斯 公元132年 起义 犹太人失去家园
不得奉他神;不得造偶像; 不得妄称上帝之名;谨守 安息日;
敬父母;勿杀;勿淫;勿 盗;勿作狂言;勿念他人 之所有。
犹太教的教义和思想
• 坚持一神论——上帝雅赫维(典型的 一神教)
• 注重道德戒律,反对偶像崇拜。
• 契约观念:相信希伯来人和上帝所订 的约,相信自己是选民。
• 弥赛亚和天国观念:救世主带犹太人 在尘世上实现天国。
• 乐土观念——巴勒斯坦,由此产生了 锡安主义运动。
犹太经典
《塔纳赫》(《旧约全书》)
不同作者、根据不同观点材料, 在不同时间地点编成。成书于
公元前8—2世纪,包括律法 书、先知书、圣著。约70万字,
音乐和舞 蹈 原始思维和语言 原始宗教与巫术
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戈尔—芬 兰语系、萨莫特语系、阿尔泰语系、 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闪含语系、 达罗毗荼语系、柯伊撒语系、南亚语 系、南岛语系、苏丹语系、班图语系、 印第安语系
——马学良《语言学概论》
h
19
第二章 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
自然环境和文化
《中亚述法典》 《赫梯法典》
汉 谟 拉 比斯神
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
世界文化史》教案现代文化

第四章现代文化第一节资本主义文化的困境与苏联社会主义文化的兴起【教学目的】了解资本主义文化的困境,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文化的兴起。
【教学重点】资本主义文化的危机。
【教学时数】2【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Today we will discuss the embarrassment the capitalistic culture was confronted with in late nineteen century, narrating the rise of the socialistic culture in the Soviet Union. From the chapter, we will know the contradiction and crisis the capitalistic culture was confronted with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Terms referring to the subject: Arthur Schopenhauer Kierkegaard Friedrich Nietzsche Sigmund Freud ( other words you may consult will present in following text)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使资本主义文明在“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力量”的同时,也日渐显现和暴露出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与危机,特别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矛盾空前激化,逐步演化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并深刻地反映到文化层面上,形成了作为西方近代哲学思想基础的理性主义的式微,以及在此基础上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滥觞和精神分析学说的风行,进而深刻地影响到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与此同时,曾经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最薄弱环节的俄国,在经历了“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文化兴起。
世界文化史知识点整理

一、章节知识点第一章导言一、文化的特征:民族性与相似性;时代性与稳定性;继承性与创造性;阶级性与非阶级性。
二、世界文化史分期:1、古代文化(上古文化)东方:中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文化);印度(公元前25世纪的印度河文明---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的文化)西方:公元前2000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古希腊罗马文化.2、中世纪文化(中古文化)东方:中国(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文化---19世纪中叶的清朝文化) ;;印度(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18世纪莫卧儿王朝文化)西方: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文化.3、近代文化(17世纪---1917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占主流:15世纪---19世纪,西方历经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科学文化迅速发展.4、现代文化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今的文化三、学习世界文化史的目的与方法:1、继承和发扬人类一切文化成果;2、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需要;世界学术研究整合趋势与创新的要求;3、扩大知识面与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与思想素质。
4、历史、比较、表象考察、观念分析、现代科学诸方法。
第二章文化的起源一、人的发展过程:早期、晚期猿人;早期、晚期智人。
二、语言起源说:神创、约定成俗、感叹、手势、摹声、劳动起源说。
三、文字起源说:结绳记事、图画及记事、契刻记事法。
四、艺术的起源:模仿、游戏、巫术、劳动起源说。
第三章古代东方文化一、东方专制的原因:水利灌溉作用说;君权神授二、东方文化起源说:大河文化论气候、粮食生产、挑战与应战(汤因比)三、文字类型:埃及象形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印度印章文字;中国文字四、古代东方文学特点:1、是世界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文学;2、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民间口头文学、书面文学、史诗、文人创作);五、东方文化的特点:大河、内陆、农业文化。
第四章古代西方文化一、文化起源:两H四R:希伯来主义、希腊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二:古希腊哲学特点:1、哲学与科学交织在一起;2、文字与哲理朴素且生动;3、充满唯物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世界文化史》课件

目录
• 世界文化史概述 • 古代文明 • 中世纪文明 • 现代文明 • 世界文化史的未来趋势
01 世界文化史概述
世界文化史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世界文化史是一门研究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学科,具有综合性、比较性和全球性 的特点。
详细描述
世界文化史不仅关注各国文化的独立发展,还强调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通 过比较研究揭示文化发展的共性与差异。它涵盖了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现象的产 生、演变和影响,旨在探究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详细描述
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 题上,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和环 境保护的重要性。这种观念也渗透到文化领 域,对文化艺术创作和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 深远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西欧中世纪文明是现代欧洲文化的基石,为现代世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详细描述
西欧中世纪文明以其独特的城堡、骑士和教会组织而著称,对现代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在西欧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对欧洲人的信仰、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宋元明清文明
总结词
中国宋元明清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东亚文化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03 中世纪文明
拜占庭文明
总结词
拜占庭文明是中世纪欧洲的重要文明之一,对欧洲文化、宗教和政治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拜占庭文明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以其宏伟的教堂、华丽的壁画和丰富的文化 传统而著称。拜占庭文化在宗教、艺术、科技和政治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对 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文化史的重要性
总结词
世界文化史对于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文化史

1、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古典文化的复兴,它实质上是一场以古典 文化为外衣的新文化运动,是当时欧洲社会经济与政治结构变革条件下的产 物,是中世纪晚期欧洲世俗文化 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又反过来进一步 加速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在这场运动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者在文学、艺术、教育、 政治思想等方面冲破了基督神学的桎梏,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体系的初步确 立奠定了基础。这一运动的发展并非仅仅局限于人文科学领域,它对欧洲社 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大大推进了欧洲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文艺复兴时代作为一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既有新的因素,也保留了 大量中世纪的残余。但我们首先要看到的,是它变化的一面。这种变化奠定 了此后欧洲社会发展的方向。
文艺复兴作用
文艺复兴是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必要 的思想文化准备。 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和准备
谢谢观赏
3、人文主义在欧洲的传播 传播形式:意大利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去欧洲北欧、欧洲北部的学者到意大利、 书籍与艺术品的流通。 由于欧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及地理位置的差异, 它们接受人文主义的时间也先后不一,因而期间所表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也各有 特点。 4、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繁荣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得到了发展,培养出了大批杰出的人文主 义者,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开展。 人文主义教育注重人的实际能力培养,为现实社会服务,培养出为世俗社会 所需要的人才。
2、绘画与雕刻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渗透到艺术创 作之中,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成为主要题材注重人的 现世生活与人的尊严,反映人的精神风貌。文艺复兴时 期的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
世界文化史课程大纲

《世界文化史》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历史系本科生选修的一门人文素质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课程,其内容涉及东西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领域。
(二)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熟悉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它们对世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对人类文化主要文化领域的基本状况和重要成果获得概略的了解;掌握人类文化演变的多元一体本质,懂得文化交流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和观察世界文化,以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先进文化的吸收;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文化的概念及特点、影响、作用,文化的起源,世界文明的发端,欧洲古典文化,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与近代文化,世界宗教与文化,及其他有影响的文化。
从构成文化要素的哲学、宗教、科技、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介绍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并贯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比较。
在相互比较中,发掘各大文化圈内的特点,论述各种文化的特征。
对世界文化的起源、发展、繁荣、冲突与交融、吸收与创新的过程也有所阐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史都有所了解,从而把握人类文化演变的大致轨迹。
(四)教学时数总学时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并结合课堂讨论、测验等,使用PPT等教具,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有关文化的专论、观看视频等活动获取有关文化的信息。
二、本文第一章导论教学要点了解文化的概念、性质、特点、学习本课目的和方法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文化文明与文化;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文化的特征;文化的性质二、世界文化世界是什么;东方与西方;宏观与比较三、学习世界文化概论的目的和方法学习要求:理解文化的概念;了解文化发展的不同特点。
第二章东西方文化的形成与特征教学要点古代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主要成就教学时数7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古代西方的文化(3学时)一、古代希腊的自然条件与文化起源二、希腊文化文学;哲学与科学;史学;演说与竞技;建筑与艺术;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与影响三、罗马文化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史学;建筑;罗马法;科学技术四、希伯来文化的主要成就五、希伯来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基督教神学观;法律;文学;艺术第二节古代东方文化(3学时)一、古代东方历史的特点二、古代东方文化的起源诸论三、古代东方的灿烂文化文字;文学;哲学;史学;科学与技术;建筑与艺术第三节古代东西方文化的比较(1学时)一、几种看法二、相似与差异三、差异的原因地理环境的不同;经济基础与政治体制的不同四、东西文化的不同特征第三章佛教与东方文化教学要点佛教的产生及其影响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佛教的产生和发展演变(1学时)一、佛教的产生古印度历史背景;释迦牟尼生平二、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原始佛教;小乘和大乘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第二节佛教的教义(1学时)第三节佛教对东方文化的影响(2学时)第四章基督教与欧洲中世纪文化教学要点基督教的产生、教义、发展演变、对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影响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基督教的产生(2学时)一、历史背景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与罗马的矛盾;犹太教的分化;耶稣;基督教的诞生二、基督教的宗教思想根源犹太教教义和经典;古希腊罗马唯心主义哲学第二节基督教教义和基督教发展演变(2学时)一、基督教教义二、基督教在古代、中世纪的发展演变第三节基督教与中世纪欧洲文化(2学时)经院哲学;建筑;音乐;法律第五章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文化教学要点伊斯兰教的产生、教义、发展演变,阿拉伯文化的成就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伊斯兰教的产生(1学时)一、历史背景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第二节伊斯兰教教义和伊斯兰教的发展演变(2学时)一、伊斯兰教教义二、伊斯兰教的传播及演变逊尼派;什叶派第三节阿拉伯文化成就(2学时)第六章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文化教学要点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成就,认识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作用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指导思想(1学时)一、历史背景二、人文主义第二节文艺复兴运动的文化成就(2学时)一、意大利文艺复兴二、北方文艺复兴第三节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作用(1学时)第七章启蒙运动时期的西欧文化教学要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1学时)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二、人类理性的觉醒第二节启蒙思想及其历史影响(1学时)一、主要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二、启蒙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第八章近代东西方文化教学要点了解近代东西方文化的背景,掌握东西方的文化成就,理解近代西方科学迅速发展的原因,理解东西方启蒙思想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214 世界文化史江苏教育学院编(高纲0853)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二、《世界文化史》是中学历史老师进修高师本科或自考本科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世界文化史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课程,它涵盖了哲学史、伦理史、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它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及各种文化的起源、发展、衰落和成就。
阐明各种文化的传播、交流、冲突和融合的历史。
按东西方两大文化系统讲述古代文化、中世纪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从欧洲文化、美洲文化、东方文化的相互比较中发掘各大文化圈内的文明特点。
论述各种文明的特质、评述各大文化的优劣长短。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自考学员对世界文化史所涉及的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宗教史的几大层面是否有一个清晰、简略的发展史线索,要求学员对该课程的跨科学的综合研究性质有明确的认识,要注意各学科间的渗透。
要加强知识的多面性、思维能力多方面的锻炼。
要使学员在各学科领域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其目的是使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受到历史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的哺育、滋养和艺术修养的锻炼。
这是当前教育改革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上述目的。
考试的能级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识记能级要求:背诵记忆性的知识,如概念、填空或名词解释等。
理解能级要求分三个层面:A、综述(展开材料分析,立足自己的见解),B简要阐释(把教材的观点说清楚、无须展开)。
C把握要点(把书中所列小标题罗例即可)。
应用能级要求:联系社会、历史现实加以分析,应用性强。
学员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根据考纲要求,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
第一章导论(一)目的要求通过导言的学习,了解世界文化史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核心概念、步及范围、基本宗旨和研究状况。
掌握基本理论问题,对本学科有概括的了解,认识学习世界文化史的重要意义。
(二)考试内容1.“文化”界说(识记)2.世界文化史纲要(B)3.主要的文化史著作(识记)4.世界文化史的分期(B)5.学习文化史的目的和方法(B)第二章文化的起源(一)目的要求该章叙述文化的起源,语言文字的起源,艺术的起源,宗教的起源和科学的萌芽五大问题。
要了解从猿到人的假设与学说中贡献最大的四位学者以及他们的代表作。
要掌握人类起源诸说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要掌握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的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三个科学概念,要了解人类语言起源的各种学说,要掌握文字起源的三类方法。
要了解艺术起源的诸种说法和艺术的五大分类。
要掌握原始宗教经历的阶段,要了解火的发明、弓箭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巨大推动。
(二)考试内容1.人类的起源(识记)2.语言文字的起源(B)3.艺术的起源(C)4.宗教的起源(识记)5.科学的萌芽(B)第三章古代东方文化(一)目的要求该章叙述东方的中国约从距今7000年到公元前5世纪的仰韶文化至春秋文化,印度从公元前25世纪的印度河文明到公元4世纪芨多王朝的文化。
要了解古代东方的时空概念,自然条件的四种类型以及自然环境对经济、政治特点的影响。
要掌握以村社为中心的农耕经济是东方经济的最大特点以及古代东方专制产生的原因;要了解古代东方文化的起源绪论。
理解江河与文化的起源,气候与文化起源、粮食生产与文明起源的密切关系以及文化起源的多元性;要掌握古代东方文学的四个类型,东方文学的特点和内容、中国和印度古代哲学的异同、要了解古代东方在天文、数字、医学、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古代东方文化的三个特征以及它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二)考试内容第一节古代东方历史的特点1.东方与西方(B)2.古代东方的时空概念(B)3.古代东方的自然条件(B)4.古代东方的经济与政治特点(C)第二节古代东方文化的起源绪论1.大河文化说(识记)2.气候文化说(识记)3.粮食生产文化说(识记)4.“挑战”与“应战”说(识记)5.各种学说刍议(B)第三节古代东方的灿烂文化1.文字(识记)2.文字(C)3.哲学(A)4.史学(识记)5.科学技术(A)6.建筑艺术(B)第四节古代东方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特点(B)2.影响(B)3.汤因比梵文《诗经》《亡灵书》《奥义书》《格萨尔王传》《尚书》)《春秋》《黄帝内经》(识记)第四章古代西方文化(一)目的要求该章叙述西方从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学习本章应首先明白,西方文化是东西方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希腊文化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罗马文化的法学传统等共同构成了今日所谓的西方古代文化。
要了解希腊自然环境与文化起源的关系,掌握爱琴文明的两个中心:克里特文化、迈锡尼文化;要掌握希腊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和神话、史诗、戏剧的情况;要掌握古希腊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基本特征;要掌握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对古希腊科学技术作出的贡献,古希腊著名史学家和代表作以及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要了解演讲术兴起的原因及著名演说家的活动,古希腊竞技与奥林匹克运动对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古希腊建筑、雕刻的水平及对西方文化的深远影响。
要着重掌握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和它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要了解古罗马的拉丁文与拉丁语是古代世界的国际文字和语言,古罗马文学是在摹仿和继承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掌握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奥古斯都时期)三位最著名的人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的代表作;要了解古罗马主要哲学派别并掌握伊壁鸠鲁派继承和发展了德漠克利特的唯物论哲学。
西塞罗的折衷主义、裴济的怀疑主义的新柏拉罗主义,则是柏拉图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的哲学代表,这些思潮后来与基督教结合而形式教父哲学。
要了解古罗马著名史学家和其代表作、古罗马建筑奇迹。
要了解欧洲大陆的法制渊源于罗马法,并掌握罗马法形成的四个时期与基本内容。
要着重掌握古代西文化的类型的几种说法以及两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和造成差异的原因。
(二)考试内容第一节古代希腊的自然条件与文化起源1.自然条件(A)2.西方文化的起源(A)3.爱琴文明的两个中心——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识记)第二节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1.文学——神话、史诗与戏剧(B)2.哲学与科学(C)3.史学(B)4.演说与竞技(A)5.建筑与艺术(A)6.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与影响(B)第三节希腊化时代的文化1.哲学(识记)2.科学(识记)第四节罗马文化1.语言文字(B)2.文学(识记)3.哲学(B)4.史学(识记)5.建筑(B)6.罗马法(C)7.科学技术(B)第五节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的东西方文化1.古代世界文化的类型与几种看法(识记)2.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应用)3.《美狄亚》《伊索寓言》色诺芬维吉尔伊壁鸠鲁派科洛西姆(识记)第五章宗教与文化(一)目的要求该章叙述世界几个主要宗教的产生、教义的形成、宗教文化及其传播的概况。
要了解佛教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播路线。
掌握佛教哲学、佛教文学、佛教艺术的内容并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要了解犹太教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要掌握希伯莱文化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要了解基督教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并掌握基督教的经典教义、教派与教阶体制。
要了解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掌握伊斯兰教经典、教义、伊斯兰文学。
要了解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并掌握道教的经典与教义,理解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要了解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之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中国以人为中心、西方以神为中心;2.中国追求现世的幸福,西方追求彼岸的幸福;3.中国具有宽容精神,西方具有排他性。
(二)考试内容第一节佛教与佛教文化1.佛教的产生与传播(A)2.佛教文化(1)哲学(识记)(2)文学(B)(3)艺术(B)3.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C)第二节犹太教与希伯来文化1.犹太教的产生(B)2.《旧约》(识记)3.《旧约》的特点与影响(B)第三节基督教与基督教文化1.基督教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B)2.耶稣其人(B)3.教派、教阶与教仪(识记)4.基督教文化(B)第四节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1.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经典教义(应用)2.伊斯兰文化(B)第五节道教与道教文化1.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B)2.经典与教义(识记)3.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A)第六节中西方宗教之比较1.中国宗教和西文基督教的基本精神之不同(B)2.三法印《佛本生经》《百喻经》《塔木德》(识记)第六章美洲印安文化(一)目的要求该章叙述世界文化的另一源头印第安文化。
要了解美洲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古代美洲三大文化中心的分布与分期。
掌握玛雅人在天文、文字、文学、教学、建筑等方面的杰出成就;阿兹特克人宗教、科学与艺术;印加人的宗教、农业、工艺、建筑、科学知识、文字。
要了解古代中国与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关系的几种争议与说法。
(二)考试内容第一节古代美洲文化的起源1.美洲的印第安人(B)2.文化起源(B)第二节古代美洲三大文化中心1.文化的分布与分期(B)2.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识记)第三节古代中国与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关系1.中国与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关系的几种刍议与说法(A)2.《波波尔、鸟》(识记)第七章中世纪的东方文化(一)目的要求该章叙述东方的中国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文化到19世纪中叶的清朝文化。
印度从公元5世纪芨多王朝到18世纪莫卧尔王朝的文化。
8至3世纪的阿拉伯文化。
要了解古代中国从战略明清时期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
要掌握中国古代哲学划分为先秦哲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几个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要了解中西史学的相似与差异,和中国史学源远流长、体例多样、史籍繁富的特点。
要掌握我国古代文学自先秦散文、汉赋及至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辉煌成就。
要了解中国书法、绘画、雕刻与建筑、科技方面的杰出成就。
要掌握印度宗教哲学的特点以及它在印度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和印度文学丰富多彩的体裁和内容;要了解古印度建筑、艺术、医学的突出特征和发达的医学、天文、数字。
要掌握阿拉伯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以及8至11世纪阿拉伯文化繁荣时期,它在哲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方面是卓越的成就。
要了解中国、印度、阿拉伯文化对东南亚诸国文化的影响。
(二)考试内容第一节中国文化1.古代中国从战国到明清到哲学发展概况(A)2.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到明清的发展概况(应用)第二节印度文化1.古印度宗教执掌的特点(应用)2.印度文学(识记)第三节阿拉伯文化1.阿拉伯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A)2.中国、印度、阿拉伯文化对东南亚诸国文化的影响(B)3.顾恺之郑板桥瑜珈派《沙恭达罗》(识记)第八章东方其他各国文化(一)目的要求该章叙述中世纪东方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文化、东南亚文化和非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