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纪念白求恩》同步练习(二)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纪念白求恩》同步练习(二)及答案12 纪念白求恩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纯粹.(cuì)狭隘.(yì)漠.不关心(mò)B.派遣.(qiǎn)鄙薄.(báo)见异.思迁(yì)C.拥.护(yōnɡ)佩.服(pèi)拈.轻怕重(zhān)D.满腔.(qiānɡ)热忱.(chén)微.不足道(wēi)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徇职。
B.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C.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D.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抓好十九大精神宣讲工作,确保让十九大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B.我会学习他们做事认真的长处,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C.有了甘于吃苦的理念和心态,就不会在工作中拈轻怕重....。
D.张先生如往常一样漠不关心....地上网核对前天下午买的5注福彩双色球机选号码。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1)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3)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4)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5.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________(国籍)的白求恩医生而写的一篇________(体裁)文。
文章主要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写法,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_______ _ 精神。
6.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13 纪念白求恩》同步练习及答案

13纪念白求恩【课前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
殉.职()热忱.()鄙薄..()狭隘.()纯粹.()拈.轻怕重()2.根据释义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⑴态度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⑵不以万里为远,形容不怕长途跋涉。
⑶丝毫也不想着怎样对自己有利,一心考虑如何有利于别人。
⑷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⑸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⑹好了还要求更好。
⑺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全文号召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的精神,的精神,的精神,以及的精神,其中核心的精神是的精神。
4.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朗5.假如白求恩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阅读材料,并结合文章有关内容,仿照示例,至少运用选文中的一个成语为白求恩同志写一段颁奖词。
要求:充满感情,语言流畅,富有文采。
材料: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
1936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经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3月底到达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
有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到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山县病逝。
示例——2006感动中国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
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
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
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课堂检测】阅读《纪念白求恩》(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15分)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二)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二)及答案14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灼.人()附和.()怦.怦()突兀.()晕眩.()抽噎.()气喘吁.吁()2.根据拼音写汉字。
kù()热闪shuò()安wèi() línɡ()乱 sǒnɡ()立 shēn()吟3.选出最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A.矗立 B.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
(2)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A.靠 B.贴)近里侧,紧紧地(A.扒 B.扶)住岩石的表面。
4.填空。
本文作者是,(国籍)作家、心理学家。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自卑胆怯的“我”,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战胜了恐惧,战胜了自我,变得坚强了。
B.文中小伙伴们的行为是造成“我”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所以文章间接地批评了美国社会存在的人情冷漠的现象。
C.文中由于“我”远离健康,就不断地遭遇厄运,从反面说明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D.父亲看到“我”在悬崖上下不来却不上去救,是因为怕惊吓了“我”,由此可见父亲的细心。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
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
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
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
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
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
”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10再塑生命的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感慨(kǎi) 走廊(láng) 疲倦不堪(kān)B.搓捻(cuō) 奥秘(mì) 小心翼翼(yì)C.航行(xíng) 模仿(mó) 截然不同(jié)D.缝制(féng) 绽开(dìng) 恍然大悟(huǎng)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做事总是小心翼翼的,不敢疏忽,生怕出错。
B.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
C.城外的垃圾场垃圾成山,泡沫塑料满天飞,真是美不胜收。
D.看着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我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中为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是。
“再塑生命”的字面意思是,在文中的意思是。
4.下面一段话中,有一处语病、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在我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之后,被坚强的海伦深深地感动了。
②我看不到海伦丝毫的恐惧、凄凉和悲哀,看到的是她那光明的内心世界、坚强的意志和她那对生活的爱。
③我不禁感慨:只要你的心是坚强的,那么,哪怕你永远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中,你也能感受到满世界灿烂的阳光?(1)有语病的是第句。
修改:(2)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是第句,将“”改为“”。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词发生了争执。
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
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
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
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
(含答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套同步练习题

(含答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套同步练习题七年级语文讲练同步练习[全套]-人教版第一单元【知识在线】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
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
《在山的那一边》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借一个山里孩子追求理想的经历,说明不懈努力就能达到目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美国作家的作品,文章通过作者少年时的一次经历,启示我们遇到困难要努力去面对。
《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散文名篇,通篇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语言十分精美的散文,文章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童趣》是古代散文,表现了作者小时候的生活乐趣,全文想象丰富奇特,充满童真童趣。
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有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
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灯。
【重点锁定】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第一课《在山的那一边》(建议安排1课时)[学法导引]这是一首抒情诗。
学习诗歌,必须了解诗的特点,即:①思想感情强烈②联想想像丰富③形象意象鲜明④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多讲求押韵。
全诗以抒情的笔调通过写童年时的想望、困惑和成年后的感悟、信念,告诉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学习这首诗要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及诗中所表述的思想感情。
[典题例析]例题:阅读这首诗的第一节,完成下列问题。
在山的那边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1、为什么我爬上了山顶,却哭着回来了?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个诗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含答案 (20)

回忆我的母亲1.请赏读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回答问题。
(1)这幅作品的字体是: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书法作品中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尽情讴歌的诗句用楷体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1)张老师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日日可见她láo lù()的身影。
她为人宽厚..( ),常常zhōu jì()有困难的学生;她工作认真,任劳任怨....( ),在教学上极为出色。
(2)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地主wéi fù bù rén(),欺压佃.( )农,甚至投靠日本人来保全自己的家产。
(3)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和wèi miǎn(),也表现出他积极入世的思想。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B.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时时事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C.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D.母亲沉痛的妙语连珠....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4.下面的文字中有三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①阅读课上,我们讨论并阅读了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感触良多。
②我不但被人鲨搏斗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所震慑,更被主人公那“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信念所折服。
③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这种阅读体验将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激励着我战胜困难的动力。
(1)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③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①我以为母亲的背影也如她的笑脸一样永远美丽可亲....,充满张力,但我分明看到了她背影里的沧桑。
七年级上册 第2课《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课《济南的冬天》课时练习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一、单选题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济南的冬天》一文,全文处处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暖和晴。
B.《济南的冬天》一文,写北平的多风和伦敦的多雾,反衬济南冬天的无风和响晴。
C.《济南的冬天》一文,重点写了人们的活动。
D.《济南的冬天》一文,重点写了各种景物——阳光、小山、白雪、绿水等。
2. 读课文《济南的冬天》,“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作者观察的角度是()A.仰视B.俯瞰C.平视D.斜视3. 对“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济南人在冬日逗人喜欢的容颜。
B.说明济南人在冬日的和善面貌。
C.表现济南人在冬日安适舒畅的情态。
4.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B.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C.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D.这次春游,一出发他们就风雨同舟,一点统一行动的意识都没有。
5.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B.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C.让那些贱视民众、看不起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D.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6.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②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③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④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范文【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2.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1、文章里面有你不熟悉的字词吧,通过努力,你能掌握吗?赶快动笔吧,亲爱的孩子!水zǎo() chéng()清宽chǎng ()水藻()狭窄()宽敞()贮蓄()澄清()济南()镶上()髻()看护妇()2、解释下列词语。
响晴:温晴:安适:空灵:3.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字,满族人。
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
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应召回国。
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
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等和话剧《》《》是其代表作。
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4.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5.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内探究案】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
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
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第一部分:1.朱自清字,本文选自。
(2分)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酝酿( ) 蓑笠( ) 耀( ) 抖(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⑴还有各种花的香,都是微微润湿的空气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
( )⑵春天像小姑娘,(比喻姿态优美)的,笑着,走着。
( )⑶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欢欢喜喜的样子)张开了眼。
( )⑷唱出(形容声音圆润、柔媚)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4分)涨:( ) 散:( )混:( ) 薄:( )5.根据作者的思路,《春》可分为、、三部分,其中作者运用五幅画面、、、、描绘春天美好的景象。
(3分)6.这篇课文多处运用叠词,说说下列句子中叠词的表达作用。
(4分)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⑵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7.《春》从表达方式看,是一篇散文。
(1分)8.作者写春草很细腻,请在“春草图”里找出下列特征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5分)⑴萌动的幼芽,挤破泥土的阻碍。
⑵初生的春草,带着几分娇柔的神态。
⑶那芳美的色泽,纯净又新鲜。
⑷一片片,一片片,铺向远处的天边。
⑸这温顺柔和的草儿,多讨人喜欢。
9.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指出来。
(2分)⑴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⑶“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⑷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10.下面句子把静景作了动态描写,请把这种描写的关键词语找出来。
(4分)⑴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⑵在它的东岸,并排卧着的是一条从太原到长治的公路。
第二部分:(一)⑴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⑵可别恼。
⑶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⑷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⑸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⑹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着笠。
⑺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1.根据拼音写汉字。
(1分)()起伞 (着笠12.选择出对本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2分)A、⑴⑵/⑶⑷⑸⑹/⑺B、⑴/⑵⑶⑷⑸/⑹⑺C、⑴/⑵⑶⑷⑸⑹/⑺D、⑴⑵⑶/⑷/⑸⑹⑺13.与“斜织”一词相照应的是( )(2分)A、春风细丝B、牛毛春雨C、三两天花针D、屋顶薄烟14.文中的“薄烟”是指什么?(2分)15.若用四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那么可以是。
(1分)16.这段文字既描写了春雨的特点,又描写了春雨中的景色,对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从物到人B、由近及远C、风刮斜织17.这段文字的过渡句是哪一句?(2分)18.“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对春雨的描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雨喜爱之情,这种写法是( )(2分)A、寓情于景B、寓景于情C、记叙抒情相结合D、情景议论相结合(二)草莓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
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
葱笼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
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
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
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
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
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
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
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
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
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
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
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
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
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
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
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
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
简而言之,一切如花似锦,韶华灿烂。
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
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
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
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
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9.根据语境,将“依然”“酣然”“盎然”分别填入第一段的空格中。
(2分)依次是:20.文章第一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2分)21.从行文思路看,第一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1分)22.文章第2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哪一句?(2分)23.文中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的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2分)A.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C.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24.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
(2分)“有所剥夺”的是“有所增添”的是25.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的“六月的气息”是指。
(2分)(三)光明的心曲⑴傍晚,最后一抹斜阳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在我写字桌旁的白墙上,开始是许多斑驳的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落漾的湖泊,然后暗下来,暗下来……先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着……⑵无意中见到的新的形象,总是会引起我的想像,对着墙上这两团闪闪烁烁的夕辉,我发愣了,总觉得它们像什么,闪着火苗的、深沉的、在幽暗中执著地透出亮色的——它们,像什么呢?⑶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一双小姑娘的眼睛,一双暗淡的眼睛,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⑷也是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的林阴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位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呵,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歌声像阳光,洒在浓浓的绿阴深处。
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衣衫裙在晚风里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头顶飞。
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优美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⑸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倒抽一口气: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盖着一层灰色的阴翳——呵,竟是一个盲姑娘!⑹我站住了,心头一阵震颤,这样美妙,这样无忧无虑的歌声,怎么可能从一个盲姑娘的口中唱出?⑺“……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⑻歌声依然在飘来。
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
她两手抱成一个拳头,紧紧地站着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飘着阳光的.远方,那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的远方……从她的清脆面又纯荚的歌声里,从她的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远方。
我知道,在她的幢憬里,这远方决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⑼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淡无光的。
⑽拉手风琴的是位年轻的母亲,她凝视着自己的女儿,手指轻轻地在琴键上移动。
也许,女儿直到现在,还未知道母亲是什么模样,还不知道阳光是怎么一回事。
然而,从这位母亲抿紧的嘴角上,从那闪着泪光的眼神里,我知道了她的心思,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她满怀深情地拉着琴……⑾我慢慢地走了,盲姑娘的歌声却久久地跟随着我,环绕着我:“在那遥远的地方……”周围那一片悄然飘落的夜色,仿佛被她的歌声照亮了。
我的眼前,只有叮咚作响的清泉,只有新鲜灿烂的阳光,还有一对向光明的天空奋力扑腾的柔嫩的翅膀,还有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⑿墙上的夕辉早巳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的那支闪着光的歌,却在我的心中响起来……26.文章第一段描写傍晚的斜阳有什么作用?(3分)27.解释第⑷段中“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歌声像阳光,洒在浓浓的绿阴深处”的深刻含义。
(3分)28 .“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她的“陶醉”?(3分)29.第⑾段说“我慢慢的走了,盲姑娘的歌声却久久地跟随着我,环绕着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30.本文除了记叙还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请找出集中议论的3个自然段,并说说议论的作用。
(3分)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30分)31.你喜欢春天吗?请写一段文字,说说你喜欢春天的原因。
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春》答案佩弦;《朱自清全集》2.略3.依次是:酝酿、花枝招展、欣欣然、宛转4.略5.盼春、绘春、赞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6.⑴强调春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破土而出;“嫩嫩”突出小草质地柔嫩的程度;“绿绿”突出小草的颜色和绿的程度。
⑵突出春风、春草给人的感觉。
7.写景抒情8.⑴钻⑵嫩嫩的⑶绿绿的⑷满是的⑸软绵绵的9.⑴拟人⑵反复、拟人⑶引用⑷比喻10.⑴眨呀眨的⑵卧11.撑、戴12.D13.A14.迷蒙的雨雾15.细密柔亮16.C17.可别恼。
18.A19.依次是“盎然”“酣然”“依然”20.夏意正浓或生意盎然(意思对即可)21.铺垫22.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