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护理干预的结果分析
护理干预对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1 . 3 音乐疗法 _4 3.
指导患者听轻快欢畅的轻音乐 。 音乐能引起
人 体 组 织 细 胞 发 生 和谐 的 同步 共振 ,并 能调 整平 衡 大 脑 皮 质 的 兴奋与抑制过程 , 善情绪状态。 改 1 . 常 见 心 理 问 题 的 护理 .5 3 1 .1 主观感觉异 常 .5 3. 主 要 表 现 为 对 事 件 的 过度 敏 感 和 过 分
厌烦 , 要善 于引导 , 通过交谈 , 详细 了解患者 的病史 、 症状 、 活 生 事件 、 个性 特征 、 情绪 反应 、 家庭角色 、 际交往情况 , 明确 患 人 并
者 的关 心 和 期 望 之 所 在 。
门诊 的2 %一 0 0 3 %…, 病员辗转求医 、 花费 巨大 , 严重影 响健康及劳
维普资讯
期 学
・ 5・ 9
护理 干预对 功能性 胃肠疾病 患者 心理状态 的影响
陈
摘要 目的
敏
邓
琼
3例 功 能 性 胃肠 道 2
探 讨 功 能性 胃肠 道 疾 病 患 者 心 理 健 康 状 况 , 究 心 理 治 疗及 护 理 对 功 能性 胃肠 疾 病 的作 用 。 法 研 方
后心理状况改善情况 , 报告如下 。 现
1 对 象 与 方 法
11 对 象 .
1 . 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4 3 1 - 1 松弛方法 _4 3、 通 过肌 肉松弛训练 ,可 以降低 自主神经 张
通 过 一 定 的方 式 转 换 患 者 对 自己所 处
力、 纠正 因紧张引起 的肠道功能紊乱。
的语 言 、 情 影 响 和感 染 患 者 , 取 患 者 的 信 任 。 神 获 1 . 掌握 交 流 沟 通 技 巧 .3 3 选 择 合 适 的 环 境 、 间 、 点 、 听 时 地 倾
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情绪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情绪的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除了身体上的不适,患者在情绪上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包括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反过来又会加重消化不良的病情。
因此,怎样减轻患者情绪上的压力,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护理干预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情绪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进而对消化不良疾病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护理干预对消化不良患者情绪的影响进行探讨。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常处于一种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之中,这些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消化器官的运作,导致胃肠道功能的进一步紊乱,加重疾病的症状。
同时,情绪问题也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影响其生活质量,造成了长期的心理和生理失衡状态。
二、护理干预的方法护理干预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干预手段,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习惯的调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低脂低盐、多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定制化饮食方案,进行饮食控制,遵循“少食多餐、禁烟戒酒、定时定量”的原则;并指导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多参加适合自己的运动和娱乐活动,避免不良的情绪和压力。
(二)情绪疏导针对患者的情绪问题,护理人员应该了解患者的情绪状况,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以此来减轻患者的情绪压力。
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支持性治疗等。
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音乐、美术、手工等多种方式帮助患者愉悦心情,缓解压力。
(三)药物干预药物治疗是处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手段,而某些药物也可改善患者的情绪,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三环抗抑郁药。
护理人员对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定制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促进消化器官的正常运作,缓解胃肠道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探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把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消化道评分都下降了,对照组的消化道评分下降程度远不如对照组。
接受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都下降了,无论是抑郁评分还是焦虑评分,观察组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显著。
接受护理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改变并不十分明显,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比对照组高。
结论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实施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标签:护理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常见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而且很难根治,加强护理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重点探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选择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现将报告呈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7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40例,女性患者有30例,年龄为23岁~48岁,平均年龄为(33.6±5.6)岁。
病程为2个月~1.6年,平均病程为(5.8±2.1)个月。
7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38例,女性患者有32例,年龄为24岁~47岁,平均年龄为(33.9±5.2)岁。
病程3个月~1.8年,平均病程为(5.9±2.2)个月。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病程长短、年龄结构、性别构成等资料无显著性(P>0.05),可比性较强。
心理护理干预改善消化内镜检查患者心理焦虑情绪的效果分析

心理护理干预改善消化内镜检查患者心理焦虑情绪的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消化内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在我院收治的消化内镜检查患者中选取72例,起止时间是2017年3月~2019年6月。
按照入院编号分成2个小组:常规护理36例作为对照组,心理护理干预36例作为试验组,评定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后,2组的S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评分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
检查过程中,试验组不适反应发生2例(5.6%),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例(22.2%),差异显著(P<0.05)。
结论: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缓解焦虑情绪,减少患者的不适反应,值得推广。
标签:消化内镜;心理护理干预;焦虑情绪;不适反应针对常见的胃肠疾病,消化内镜检查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既能确定病因和位置,又能判断气管粘膜下的病变性质,实施微创治疗。
但是,内镜检查具有侵入性,患者由于认知不足,面对医生操作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影响检查过程和结果。
有学者研究称[1],内镜检查期间,做好护理工作安抚患者情绪,有利于检查顺利实施,实现诊疗目标。
基于此,文中选取72例患者作为对象,探讨了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基本信息在我院收治的消化内镜检查患者中选取72例,起止时间段是2017年3月~2019年6月。
以入院编号为准,分为2个小组:36例对照组中,包括男性22例(61.1%),女性14例(38.9%);年龄位于21-60岁,平均(42.5±6.7)岁。
36例试验组中,包括男性20例(55.6%),女性16例(44.4%);年龄位于19-59岁,平均(41.3±6.2)岁。
2组基本资料差异不大(P>0.05),可进行以下比较研究。
1.2 纳排标准纳入患者要求[2]:(1)年龄18-60岁,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持续时间1个月;(2)符合内镜检查指征;(3)知晓本次研究,依从性良好。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疗效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特征以及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计64例,入院时间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间,根据抽签法,本次研究的64例将被平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各有32例,前者的32例将采取常规护理,后者的32例将采取心理护理,分析护理后的效果。
结果通过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的焦虑、抑郁得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护理后的焦虑、抑郁得分上看,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从对护理的满意度上看,两组的统计学结果显示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的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理特征;心理护理;护理质量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病情的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同时还会降低患者的劳动力,增加心理负担。
而心理因素则是该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如果患者没有良好的情绪,则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1],因此,心理干预是必要的,本文以研究的方式探究患者的心理特征,并且分析护理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间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4例,将其根据抽签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32例纳入参照组,给予其常规护理,其余32例纳入实验组,给予其心理护理。
参照组3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24岁,年龄最大者55岁,平均年龄为(42.14±3.12)岁,其中女性有14名,男性患者有18名;实验组3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25岁,年龄最大者53岁,平均年龄为(40.22±2.21)岁,其中女性有15名,男性患者有17名,通过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后可得出结果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参照组:常规护理: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对症治疗,并且患者进行药物指导等。
功能性胃肠病的精神心理治疗及护理-2019年文档

功能性胃肠病的精神心理治疗及护理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指具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在临床上反复检查又没有结构或代谢异常,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能解释其症状的一组胃肠道症候群。
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7年~2010年来院检查及治疗的患者,男1897例,女633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41±1.2)岁。
按罗马III 分类及诊断符合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经B超、胃、肠镜及各项常规检查排除所有器质性疾病。
1.2 焦虑抑郁症状测评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
2结果功能性胃肠病(FGIDs)在胃肠病患者中占42.3%,最常见的为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患者主要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多数患者伴有焦虑、失眠、健忘、神经过敏,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3治疗及护理对治疗功能性胃肠病(FGIDs)伴有焦虑、抑郁障碍的患者,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在诊治过程中,增加认知理念,提高认知行为以及沟通方面的技能和技巧:如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病人,主诉上腹不适、反酸、嗳气、烧心、胸痛、吞咽困难等症状,有些患者很恐惧,怀疑得了癌症。
对于此类病人除了给予胃调节药物外,重要的是要给予心理治疗及健康指导,嘱咐病人不要有思想负担,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要定时定量,减少饮食不当引起的不适症状;合理安排娱乐活动,分散注意力,增加消化功能,消除不良情绪。
对于功能性便秘(FC)的病人,给予饮食指导,嘱咐要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吃粗粮,早晨起床后要适量喝水,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排不出也要定时蹲便,以形成条件反射,另外经常腹部按摩,多运动。
4讨论功能性胃肠病(FGIDs)的精神心理治疗及护理尚在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规范认知,并形成较完善的疗效评估体系。
护理干预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对护理干预在医院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研究价值进行研究与讨论。
方法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为我院2020年1~9月期间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80例,对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人数均为40人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中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后的心理状况评分、治疗效果和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前,心理状况评分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在接受不同的护理后,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情况明显降低,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人数30人,9例患者基本满意,只有1例患者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高达97.5%;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人数14人,基本满意患者15例,11例患者对护理表示不满意,组内满意度仅为72.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较低(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在医院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意义,可以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研究价值;满意度引言食道、胃、十二指肠的病变极易引起上消化道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就是常见的肠胃疾病,主要表现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等等,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病情多样、反复的特点,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影响,极易产生负面情绪[1-2]。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对护理干预在医院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研究价值进行研究与讨论,选取我院于2020年1~9月期间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以下为全部研究内容。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20年1~9月入院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人数均为40人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处于27岁~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31±5.4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处于24岁~4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17±5.19)岁。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特征及综合性心理干预的作用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特征及综合性心理干预的作用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不规律等消化系统症状,但在体格检查、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中未发现明显的病理改变。
功能性消化不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和社会交往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心理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心理问题会加重症状,使患者疼痛感更加明显,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解除其心理压力,改善其心理状态,对于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特征及综合性心理干预的作用分析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预在治疗中的作用,以深入了解该人群的心理状况和需要,并探讨心理干预在改善患者身心健康方面的作用。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南,促进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心理干预的方法和效果评估,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揭示心理干预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1.3 意义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系统疾病,患者在生活中常常伴随着疼痛、胀气、反酸等不适症状。
虽然其症状并非致命,但却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除了身体症状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还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恐惧症、强迫症等心理障碍。
因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心理干预在治疗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病情,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应对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平衡发展。
此外,心理干预的方法、效果评估以及局限性等问题也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护理干预的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28T14:22:31.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5期供稿作者:彭丽芳张俊红雷雷
[导读] 饮食因素可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不良饮食习惯能诱发或加重功能性胃肠病的部分症状。
彭丽芳张俊红雷雷(河南省人民医院东院消化郑州 450003)
【摘要】目的:讨论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心理状态的护理干预结果的分析。
方法:对2013年6月— 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的80例,通过问诊,问卷调查及部分进行SCL_90的评分,并进行心理因素调查并统计分析,与住院前后患者症状作对比分析。
结果:患者住院期间给予护理干预后患者心理症状改善明显。
结论:通过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心理状态的护理干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消化道症状减轻。
患者生活质量及疾病了解程度得到了提高,患者心理躯体化症状减少。
【关键词】护理干预功能性胃肠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213-02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Ds)指存在消化道症状,但无法用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
临床上以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功能性便秘(FC)最为常见[1]。
功能性胃肠病是是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身心疾病国内的研究也表明FGIDs患者多具有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神经质等个性特征以及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负性心理状态[2]虽然精神心理因素引起FGIDs的机制未明但现在研究证实心理精神异常可能是通过下丘脑和大脑边缘系统改变植物神经功能从而改变迷走神经的张力导致胃肠动力异常而表现出消化不良腹胀食欲减退腹泻便秘腹痛等症状[3]通过对80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在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同时,加强对其心理状态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减少心理躯体化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
现将其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80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16~65岁,平均42岁;FGIDs诊断符合RomeⅡ标准[4]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38例、肠易激综合征28例、功能性嗳气6例、功能性便秘8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组患者同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下对心理状态异常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治疗、饮食指导、健康教育。
入组实施干预2周后,分别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5],对2组患者康复效果进行比较。
1.3 护理
1.3.1心理护理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首先是心理治疗,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给予认知行为疗法、暗示疗法、放松疗法。
其次是抗抑郁药物治疗。
(1)采取心理疏导,接受治疗的患者多伴有失眠、抑郁、焦虑和烦躁等情绪,护士要及时加以疏导,只要调整心态症状可以缓解或解除。
(2)建立有效沟通,掌握沟通技巧,多体察患者的心理,从精神上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消除患者的疑虑。
1.3.2 饮食护理饮食因素可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不良饮食习惯能诱发或加重功能性胃肠病的部分症状,所以正确的饮食指导也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重要措施。
1.3.3 健康教育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适宜的健康教育,在介绍疾病基本知识时应注意说明心理因素是导致功能性胃肠病的重要因素。
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功能性胃肠病护理的一般常识与自我护理,以使病情稳定与好转。
1.4 评定方法2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均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SAS≥50分则诊断为焦虑,SDS≥53分则诊断为抑郁。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SAS、SDS评分结果比较见表
表1对照组消化道症状、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治疗前后评分结果比较(-x±s)
组别例数评分项目治疗前治疗后 P值
对照组 40 消化道症状 8.41±2.26 3.51±2.63 <0.05
焦虑自评量表 51.08±13.20 36.34±13.87 <0.01
抑郁自评量表 54.15±12.93 42.62±13.08 <0.01
表2 干预组消化道症状、SAS、SDS治疗前后评分结果比较(-x±s)
组别例数评分项目治疗前治疗后 P值
干预组 40 消化道症状 8.51±2.36 2.41±1.53 <0.05
焦虑自评量表 50.07±14.21 31.32±12.92 <0.01
抑郁自评量表 53.14±11.92 36.34±12.73 <0.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组胃肠道症状、焦虑、抑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增加了患者配合治疗的主动性。
护理干预能否取得较好效果,护理干预具有可操作性,容易实施且见效快,采用SCL-90来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是心理评估的可靠方法,人们已关注到胃肠道是人类最大的“情绪器官”。
无论是既往受虐待经历和环境的影响,还是目前面临的应激事件,通过脑-肠轴互动,都可表现出心理社会因素对FGIDs 的时空影响。
精神心理障碍与 FGIDs 的起病和结果有关,FGIDs 的“生物心理社会”发病模式充分表现出遗传、环境、心理和生理因素之间可能的联系,它们共同影响 FGIDs 有关结果[6]。
所以临床护理人员应认识
FGIDs 患者的心理障碍,正确护理有心理障碍的 FGIDs,一方面对消化道症状予治疗,另一方面,要加强疾病教育,实施护理干预,让患者化解心理障碍,缓解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使躯体症状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嘉屿,聂丹丽,张方信,等.肝郁脾虚大鼠模型胃肠动力障碍的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
[2]黄晓春,江均贤.功能性胃肠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处理[J].当代医学,2012
[3]关婧智,发朝,张迎春,等.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自评量表心理测.
[4]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111诊断标准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
[5]徐俊冕,严和骏,苏复,等.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社, 1990
[6]瞿金娥,施灵波,刘平,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J].护理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