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赏析
《我的叔叔于勒》赏析名师优质资料

《我的叔叔于勒》赏析【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依据艺术哲学所学知识,讨论作品《我的叔叔于勒》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主要探讨《我的叔叔于勒》中对人性的关注和小资产阶级沦丧的悲剧感。
【关键字】人性小资产阶级的沦丧正文《我的叔叔于勒》最早发表于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是“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力作之一,历经百年而不衰。
文章中,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面轻松而内里沉重的格调,表现出对健康人性的强烈关注、对现代人生的深切反思,对小资没落的遗憾和深深挽留,有着鲜明而真实的时代印记。
一、对艺术作品永恒命题之一——人性的关注。
真正的文学永远诉诸人性,人对自我的、对生命的感受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转变的。
这篇小说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至上、亲情冷漠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生活的残酷性和戏剧性。
小职员发财梦的破灭,于勒的荣华富贵只是过眼烟云,作者对在变幻莫测生活捉弄下的小人物给予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展露了一个更真实的生活,一个更广阔的人性和对年轻人的忠告。
《我的叔叔于勒》展示的正是对当代人性的探讨、自私人性的关注。
人性的自私并不意味着它是单纯的善,或是单纯的恶。
曹禺在《雷雨》中也曾借鲁侍萍之口讲到:“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弱,太容易变了。
”1在菲利普夫妇的眼里,“我”的叔叔于勒由“全家的恐怖”、“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只是因为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正因为此美好的梦幻,一个承诺,菲利普一家“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一切似乎都有了希望,菲利普夫妇梦想的上层社会似乎就在面前。
但正如王杰所说:“艺术不是一面平整的镜子,也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万花筒。
人们需要艺术,不是从平整的镜面中直观现实的表象,而是通过审美变形的折射来看到现实生活中直观看不到的东西,人们之间的现实生活关系。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 1这篇课文中刻画的几个人物,都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菲利普太太是个精细机敏,尖刻泼辣,虚荣心强的小市民的妇女,由于贫困,她一面极力节俭度日,勉强支撑门面;一面又经常迁怒于丈夫,说刻薄话发泄怨气。
菲利普的性格,没有菲利普太太那样锋芒毕露,比较软弱老实,遇事容易慌张,随机应变不如菲利普太太,但爱摆架子的习气,似乎又有过之。
他们两人对待于勒的态度,或亲或疏,或褒或贬,都是以金钱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看后,令人觉得可卑、可厌、可怜、可笑。
但他们并不使人觉得可恨,因为他们既不是阴谋狡咋的歹徒,也不是胡作非为的恶棍,只不过是拜金主义的可怜虫而已。
小儿子若瑟夫,在这篇课文中是唯一同情于勒的人物,他对父母拒不认亲的作法不以为然,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却无力改变于勒的处境,只能用给小费的方式,求得良心上的安慰。
由此可见,于勒的命运,不取决于人们的心肠好坏,性格如何,而是由社会制度和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观念所决定的。
这篇课文,通过菲利普一家对待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资产阶级爱虚荣、向上爬的卑俗心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是“冷酷的现金交易”,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腐朽。
不过,这篇课文揭露批判人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的心理的时候,也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约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于勒始终是菲利普一家孤悬海外的一个希望,是这个穷困家庭为自己设想出来的一个美好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于勒象征着社会底层小人物无奈人生中的灰色希望;是希望,但不可能实现,一经触碰就化为虚无,这恰恰反映出小人物的悲哀和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而这篇课文恰恰犀利而无情地揭示出了这种希望凋敝的过程。
用虚荣之类的措辞来指责这个家庭是不合理的,一个卑微的家庭在深受贫穷折磨后仍然能够对生活抱有体面的希望这是值得尊重的;至于在船上不与于勒相认,固然有其个人利害关系的计较,但仍然情有可原,菲利普夫妇看似无情的表现其实包含着生活的情非得已,“贫困的生活导致了美好人性的缺失。
我的叔叔于勒赏析9篇

我的叔叔于勒赏析9篇我的叔叔于勒赏析200字9篇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自从读了莫泊桑写的《我的叔叔于勒》,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那句话。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
《我的叔叔于勒》这部短篇小说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写的。
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在这个暑假里我们教师要求我们阅读这篇精彩的短篇小说,我一共阅读了两次。
初次阅读,只读到了菲利普夫妇的见利忘义,爱慕虚荣。
经过再一次的阅读,我又发觉菲利普夫妇也是有苦衷的,也是可怜的人,他们之所以会变成此刻的他们,只是因为黑暗拜金的社会扭曲了他们的人性。
作者的这篇文章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一样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哥哥不认弟弟的悲惨的景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相互帮忙的完美生活的主题思想。
小说一开头先写出了这个约瑟夫。
达佛朗斯家的生活状况。
“我”有两个姐姐,家里的生活也是比较的艰苦的,爸爸的工作很是艰苦,却赚的钱却不多。
之后又介绍了于勒。
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
于勒生活在一个小职员家庭中,他想向上层社会爬,也想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创业,可是都失败了。
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杯具,而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杯具。
所以说于勒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个受害者和失败者。
在资本主义这个大染缸里,于勒从小就沾染上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恶习,行为不正,糟蹋钱,花钱如流水,逼得父母动老本,不仅仅把自我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最终,于勒被叔叔嫂子驱逐到美洲去淘金。
从此,他由家庭进入到社会,并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居然阔绰了一个时期,开了一个大店铺,做了一桩大买卖。
可是,好景不长,他在竞争中最终失败了,破了产,到处流浪,有家而不得归,最终被收容在一艘海轮上,靠买牡蛎为生,过着猪狗般的生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5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课文题解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但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这是因为于勒的命运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引子,菲利普夫妇性格的刻画正是在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中完成的,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被金钱腐蚀的丑恶灵魂。
另一方面,这个题目采用了叙述者的口吻,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表明虽然父母不把于勒当亲兄弟看待,但“我”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个题目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
内容简介年轻时于勒大肆挥霍,人财两空,被看成是流氓,落得扫地除门的地步。
既至美洲,赚了小钱,两年后又发了大财,成为大家的“福星”。
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钱的于勒归来.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兴,出国到哲尔赛岛的旅行,他们在船上却见到一个酷似于勒的穷苦的卖牡蛎的人,菲利普先生在船长那里得到了信息及验证.不但发财的梦想化为乌有,进入上流社会的美梦成为泡影,眼下二女儿的婚事也岌岌可危。
最后全家不动声色地改乘圣玛洛船回来,以免再次碰上于勒回来吃他们。
最后再也没见过他。
创作背景《我的叔叔于勒》最初发表于1883年8月7日《高卢人日报》,随后被收入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19世纪80年代,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的时期。
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出现了延续二十年的农业危机,工业技术发展缓慢,工业危机也时起时伏。
财政寡头为了转嫁危机,一方面向国外大量投资,加紧侵略殖民地;另一方面,在国内加紧盘剥劳动人民,使小资产阶级大量贫困破产,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同时,在文化思想上更加紧用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毒害广大群众。
这篇小说所报写的小资产阶级日益贫闲的境遇和他们海外发财的幻想以及拜金主义的人和人的关系都清晰地反映着时代的面目。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多角度赏析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的多角度解读石家庄市第十一中学李丽一、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写亲情的文章,更是一篇写金钱和人关系的文章。
二、学情分析小说故事性强,学生有阅读兴趣,但对主题把握较为薄弱,需要重点指导。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2017年中考说明要求: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据此,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学会思考,大胆表达;学习多角度地看待事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多角度解读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与亲情观。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学会思考,大胆表达。
教学难点:学习多角度地看待事物。
四.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
五、学生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导语:亲情是人间最纯真、最温暖的感情。
可是,在19世纪法国,菲利普夫妇却上演了一场丑剧:他们对亲弟弟于勒态度前后截然不同:有钱时就朝思暮盼,没钱了即见面就躲。
这真是:十年期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竟如陌路人。
托尔斯泰说:莫泊桑的作品揭发和暴露事物,让人们恨那应该恨的,爱那值得爱的。
今天,我们在了解内容,分析人物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爱憎之情,探究文章表达的主题。
环节一:一读课文,初探主题(一)请同学速读课文,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并简单概括变化的原因。
(投影)于勒财产情状不同,菲利普夫妇对他的评价也大相径庭:没钱是无赖,有钱变成好心人,再落魄就成了贼。
同一个人物,被评价的如此迥异,为什么?一个字---钱。
菲利普夫妇善变的背后是不变的评价标准----钱。
有钱我就盼,没钱我就躲,自私势利的性格暴露无遗,冷酷无情的小人跃然纸上。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1、阅读本文,我们能感受到文中丰富深刻的主题内蕴:可以说,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内蕴丰富。
马克思曾有这样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货币既然能使互相对立的人亲密无间,同样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镳。
小说就是为了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的关系。
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不肯和自己的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在作怪,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的概括。
这篇小说对这样普遍的社会问题,作了真实的艺术反映。
2、阅读本文,我们能感受到文中情节结构的跌宕曲折:本文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构思巧妙,看起来平铺直叙,但却波澜起伏,张弛有度。
菲利普这个生活拮据的职员家庭,盼星星、眼月亮、盼过去的“恐怖”、今天的“福星”于勒降临,盼了12年,始终没盼到。
作者暂时丢下这个不写,而写菲利普的二女儿婚后全家外出旅行,看来与情节发展关系不大,使情节舒缓下来了,而且在舒缓中又绝妙地插上一个菲利普模仿绅士请漂亮太太吃牡蛎的“文雅高贵”的姿态令人发笑,心情松弛下来,在这轻浅素淡的幽默中,不知页1 第不觉把故事推向高潮。
菲利普与他朝思暮想的“福星”于勒在海轮上相遇了。
在没有确认这个牡蛎贩子就是于勒以前,菲利普夫妇已经惊恐万状,故事情节顿时紧张起来。
但作者没有立即解开这个谜,而是跌宕一下,让这个惊魂未定的菲利普去找船长问底细,又让气氛松弛一下。
船长的话证实了他们的怀疑.故事发展到高潮,他们如临大敌,到了疯狂的地步,到底有没有认出来呢?由于筹划有方,退却有序,安然脱险,故事慢慢地入情入理地结束了这场虚惊,把气氛平息下来,最后用全家改乘海轮回来结尾,给人以回味咀嚼、沉思默想的机会。
3、阅读本文,我们能感受到文中精妙无比的景物点染:“一切景语皆情语”,本篇小说中景物渲染只有为数不多的两处。
《我的叔叔于勒》赏析

《我的叔叔于勒》人物形象分析【菲利普夫妇】作者在这篇作品里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菲利普夫妇这一对生动深刻的城市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他们既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菲利普一家五口人,虽然都怀着与日俱增的发财欲念,然而他们的性格、气质与心地却有着相当大(甚至对立性的)的差异。
菲利普夫妇与他们的儿子若瑟夫就有很大的差异;菲利普夫妇二人也有差异。
若瑟夫虽然也渴望叔叔于勒发财归来,把他们一家从贫穷的境遇中拯救出来,然而他却没有父母那样利欲熏心,那样势利。
在游船上当他从父母口里得知那个卖牡蛎的老水手就是于勒叔叔时,他竟能不受父母恐惧心理与气愤情绪的影响,去仔细观察叔叔那“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那“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甚至还在心里默念着:“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最后他自作主张从母亲给他的钱里抽出十个铜子当作小费给了于勒。
这一切都含蓄地写出了年轻的若瑟夫的心还未被庸俗冷酷的小市民的精神毒素染黑。
作者在若瑟夫这个青年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菲利普夫妇却是被资产阶级的精神毒液毒透了的人。
他们自私、庸俗、贪鄙、冷酷。
尤其在爱慕虚荣上,这一对夫妇是那么的相象。
如在游船上,手头本来很紧的菲利普由于羡慕两位先生请他们的太太吃牡蛎的高雅风度,所以竟也摆出十足绅士派头对自己的太太、女儿们说:“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从他妻子严厉的回话里可以证实他的“绅士派头”纯粹是打肿脸充胖子。
他的妻子明明是反对他的建议(因怕花钱),却偏要掩盖实质,也来一个打肿脸充胖子的回答:“我怕伤胃”,那么是不是让作父亲的请三个儿女吃呢?她又找出了不让吃的理由,她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她的理由原来甚为荒唐──“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这么一来,她既维护了“我们也吃得起这玩意儿”的资产阶级面子,又省了两个人吃牡蛎的钱。
仅吃牡蛎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莫泊桑就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菲利普夫妇毫无疑问是同一类型的小市民的典型,然而他俩的个性又是迥然不同的。
我的叔叔于勒作品赏析

我的叔叔于勒作品赏析引言《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约瑟夫一家与叔叔于勒的曲折经历。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生动的人物塑造、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广泛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写作风格和社会意义四个方面,对《我的叔叔于勒》进行赏析。
一、主题思想《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思想主要集中在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与社会的冷酷性。
通过约瑟夫一家与叔叔于勒的故事,莫泊桑揭示了人们对金钱的狂热追求以及面对亲情与利益时的矛盾选择。
同时,作品也暗示了阶级社会中,人们对于身份与地位的焦虑与追求。
这种主题思想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与人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对现实生活有所思考。
二、人物塑造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多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其中,叔叔于勒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
他在年轻时挥霍无度,成为家庭的负担;而在流落美洲之后,则变得勤俭持家,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在发现自己的侄子约瑟夫一家生活拮据时,他却又选择装作一个穷困潦倒的老水手,默默离开。
这种矛盾的性格,既展现了于勒内心的善良与愧疚,也揭示了社会的无情与冷漠。
此外,约瑟夫的父亲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
在家庭中,他始终处于矛盾的境地,既对叔叔于勒的过去感到不满,又对他在美洲的改变感到欣慰。
然而,在面对金钱时,他却又毫不犹豫地放弃亲情,选择追求自己的利益。
这种矛盾的性格,既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的金钱观念,也展现了人性中的自私与冷酷。
三、写作风格莫泊桑的写作风格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语言简练明快,文字质朴自然,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如倒叙、悬念、对比等,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这些写作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也使得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加深刻地传达给读者。
四、社会意义《我的叔叔于勒》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与批判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唯利是图、势利、爱慕虚荣、嫌贫爱富菲利普——虚荣、冲动、惊慌失措、没有主见
菲利普夫人——小气、精明、临乱不慌、刻薄、泼辣
分析小说中“我”在文章中的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
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
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对约瑟夫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善良,与大人的势利、刻薄形成了对比。
表明了作者的良好愿望,希望“人间多一点亲情、多一点爱,少一点金钱下的冷酷。
”
于勒形象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
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光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遗产,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
终于,他被送到美洲。
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
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又再次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于勒:失败者,受害者
早: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正直,有良心
晚: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主题人物思想
于勒:穷——富——穷(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挥霍家产——经商发财——偶遇家人——贫困潦倒
菲利普夫妇:憎恶——期待——怀疑——憎恶
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影响鉴赏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
一句话总结:十年期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竟如陌路人。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
由这两段可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生答:纯粹的金钱关系。
金钱能使水火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如同陌路。
小说主题思想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哥哥不认弟弟的悲惨的景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相互帮助的美好生活的主题思想。
启发思想
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点拨:
1、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奋斗,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过上好日子。
2、在亲情和金钱上,应该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不是排挤,嘲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