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病的常见症状

合集下载

经方辨治脾胃病

经方辨治脾胃病

经方辨治脾胃病发布时间:2021-05-28T14:31:23.99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月5期作者:吴小勇柳建军[导读] 经方之经,乃经典、经验之义。

狭义经方系指传承自吴小勇柳建军迁安滕氏医院河北唐山 064400按:经方之经,乃经典、经验之义。

狭义经方系指传承自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子。

广义经方则是在历史上经过多年乃至历朝历代无数次临床广泛验证的确实行之有效的方剂。

广狭二义合并,则经方是指以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经历朝历代医家临床广泛验证过的确实行之有效的方剂。

以用经方为主的中医流派叫医圣经方派。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总结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治疗规律,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和开展脾胃病的研究与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脾胃共处中焦,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两者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与胃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关系。

脾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胃病都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脾胃共见症有饮食减退、脘腹胀满、胃痛、呕逆、吞酸、嘈杂以及大便溏泄或便秘等。

脾病常见症状有腹痛腹胀、泄泻、浮肿、少气乏力等。

胃病多见脘痛、不欲食、呕吐、嗳气等。

对脾胃病治疗,笔者一般从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寒湿困脾、胃气虚寒、胃阴不足、胃火炽盛、食滞胃脘等几个常见证型加以辨证分析。

(一)脾气虚弱证见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四肢浮肿,小便清长。

或见脱肛,阴挺,内脏下垂,二便滑泄不禁。

舌淡嫩或有齿痕,苔白,脉缓无力。

分析:脾主运化,脾气虚则胃气亦弱,腐熟不及,运化失健,不能升清降浊,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脾失健运,生化无源,精微失布,则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舌淡脉缓无力等;脾虚不运,水湿停聚则四肢浮肿;脾虚中气下陷,升举不能,脏腑维系无力,故见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二便滑泄不禁。

治法:健脾益气。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司二便,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其液为涎。

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和降为顺,与脾相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

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

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吸收消化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口臭、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

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

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此外,脾胃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津液、湿痰饮等方面的病证多与之有关,如便血有因脾失统摄所致,脾失转输,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或水肿等,但从编排、讲授角度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及肾的病证等。

至于脾虚生痰、上渍于肺之咳嗽,脾胃气虚、血之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之臌胀等病证,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各个脏腑系统。

第一节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脾的知识点总结

脾的知识点总结

脾的知识点总结一、脾的解剖结构脾是一个位于腹腔左上方的带有网状结构和薄壁的器官,外形呈菱形,长12-17厘米,宽8-12厘米,厚3-4厘米,重200-300克。

其组织结构包括脾脏、脾囊、脾冠等。

脾脏主要由红髓、白髓及淋巴结等组织组成,红髓主要负责消化老化红细胞,白髓主要则助于免疫防御。

脾囊为脾的包围物,脾冠则为脾动脉相供应的结构。

二、脾的功能脾在人体中起到了许多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的过滤器。

脾具有滤清及清除血浆中的微生物、老化或异常的红细胞等功能,保持血液的正常。

2. 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

脾脏发展成熟的淋巴细胞,产生和释放抗体,对病原微生物起到一定的抗体作用。

3. 存储功能。

在人体出现失血时,脾脏会释放血细胞,并且为人体其他器官提供血液。

4. 感染和疾病的免疫。

脾脏是人体关键的免疫功能器官之一,当机体出现感染或者疾病时,脾脏会迅速发出抵抗机体的免疫反应。

三、常见的脾病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但是也会因为一些原因导致患上脾病。

在生活中常见的脾病主要包括:1. 脾大。

脾大是指脾脏增生、充血、肿大,常见于感染、免疫性疾病等疾病,也可能是因为脾脏的损伤和功能异常导致。

2. 脾梗死。

由于脾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导致的脾梗死病变,引起上腹疼痛、发热、质地坚硬等临床表现。

3. 脾破裂。

脾脏外伤、梗死、感染、炎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可导致脾脏出现裂伤,引起内出血等病变。

4. 脾肿瘤。

脾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常见的有脾淋巴瘤、脾毛细胞瘤等。

这些疾病可能会引起腹部胀痛、贫血、发热等症状。

四、脾病的预防与保健为了预防脾病和维护脾脏的健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注意饮食。

饮食中要均衡、多样化,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鸡蛋等。

2. 生活规律。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行为。

3. 加强锻炼。

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脾脏的功能。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要点精讲】(一)脾胃概述1脾①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升清脾主统血②病理状态运化功能减弱运化水谷↓:消化功能↓食少,腹胀,便溏运化水液↓:浮肿,水湿痰饮清阳不升:头晕,困重;湿困;气陷,内脏下垂脾不统血:出血③主要症候虚证脾气虚脾气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脾阳虚实证:寒湿,湿热2 胃①生理功能: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②病理状态及主要症候:虚—胃气虚、胃阴虚、胃阳虚实—寒饮停胃、胃热炽盛、食滞胃脘、气滞胃脘(二)证型分析一脾病辨证1 虚证①脾气虚证●涵义: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病因病机:A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损伤脾土B劳倦过度,忧思日久,吐泻太过C禀赋、年老、大病脾虚失养●临床表现:A脾虚水谷不运:纳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面色萎黄B水湿不化:浮肿,肥胖C气虚:形瘦倦怠●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以及气虚症候②脾虚气陷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病因病机: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久泄久痢、劳累太过损伤脾气、清阳下陷C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调●临床表现: 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B下陷:头晕;坠胀感;内脏下垂C二便:便意频数、久泻不止;小便浑浊●辨证要点:脾气虚症候以及脾气下陷所致的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症候③脾不统血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病因病机: 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血无权●临床表现: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B慢性出血:口鼻、皮肤、二便、月经日久→气血两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辨证要点:脾气虚(或气血两虚)症候以及慢性出血④脾阳虚证●涵义: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名脾虚寒证。

脾病的辨证论治

脾病的辨证论治

脾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转运水液、运化物质、
提供能量和维持血液的重要作用。

但是,脾脏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病变。

本文将介绍中医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辨证
脾虚证: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弱影响了这些功能,出现口淡、乏力、饮食不香、大便稀薄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在调补脾气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其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大枣、山药、黄芪等。

潮热汗出证:脾肾阳气不足,手脚冰凉,出现潮热和出汗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当调补脾肾阳气,使用温补的药物,如干姜、桂枝、黄精等。

湿热痰饮证:由于长时间不当的饮食、环境、情绪的刺激导致体内湿气、痰饮、火毒的聚积,引起胸闷、胸痛、咳痰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用清热解毒、化湿祛痰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车前草等。

二、论治
中医治疗脾病主要从调养脾气、益气和滋阴等方面入手。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脾病的中医药方:
健脾汤:治疗元气不足,脾虚拒食、便泄的病症,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四君子汤:用于脾气不足,脾虚肢体倦怠、食欲不佳,由人参、白术、大枣、陈皮组成。

三峡消积散:治疗脾胃气滞,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由荷叶、茯苓、车前草、草果组成。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第五单元脾系病证细目一鹅口疮发病特点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蔓生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

病因病机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

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患者。

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颚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

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偶可累及食管、肠道、气管等。

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置于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芽孢及菌丝。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重在辨别实证、虚证。

实证一般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疼痛哭闹,尿赤便秘;虚证多病程较长,口腔白屑较少,周围不红,疼痛不著,大便稀溏,食欲不振,或形体瘦弱等。

治疗原则本病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火——清泄心脾积热;虚火——滋肾养阴降火。

病在口腔局部,除内服药外,当配合外治法治疗。

分证论治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剂: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浮证证候: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

西医治疗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洗口腔,制霉菌素甘油涂患处,1日3~4次。

预防与调护孕妇注意个人卫生,患阴道霉菌病者要及时治愈。

注意口腔清洁,婴儿奶具要消毒。

注意小儿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

长期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尽可能暂停使用。

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白屑变化,如发现患儿吞咽或呼吸闲难,应立即处理。

历年考点治疗鹅口疮心脾积热证,应首选A.凉膈散B.泻黄散C.清热泻脾散D.泻心导赤散E.知柏地黄丸『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脾胃肠病证

脾胃肠病证

第四章脾胃肠病证概念:脾胃肠病证指在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不遂、脏腑失调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在食管、脾胃、肠道的一类内科病证。

主要证候:病理特点:脾病多虚,有气虚、阳虚之分;脾喜燥恶湿,易被湿困。

胃病多实,易为寒热、饮食所伤;燥热易伤胃阴;尚有肝气犯胃。

常见证候:脾胃气虚、脾阳虚衰、湿邪困脾寒邪客胃、胃肠积热、食滞胃肠、肝气犯胃、瘀血停胃、胃阴亏虚。

脾胃病的辨证首先,要抓住主症其次,要了解次症和病史第三,要辨别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在脏在腑治疗原则及要点治疗原则1、保护胃气2、调理升降治疗要点1、脾以升为健,治脾病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以降为和,治胃病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2、脾喜燥恶湿,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胃喜润恶燥,常用甘凉滋润之剂,慎用辛香温燥之药3、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补气、温中之品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泻热之药第一节胃痛【含义】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1、自觉症状:疼痛2、部位: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范围】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等。

【病因病机】一、病因1. 外邪犯胃2. 饮食伤胃3. 情志不畅4. 脾胃素虚二、病机①外感寒邪寒邪客胃过食寒凉忧思恼怒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情志不遂饮食不节饮食伤胃暴饮暴食气郁化火,火邪伤阴②久病脾胃虚损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不荣则痛素体脾胃虚弱脾阳不足③胃日久入络血痛加重瘀三、病机小结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或胃失濡养不通则痛不通则痛(实)不荣则痛(虚)【诊断】1.主症:胃脘部疼痛,疼痛性质可胀痛、刺痛、隐痛、灼痛等不同;2.伴随症:常伴食欲不振、胀满、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3.发病特点:起病或急或缓,多有反复发作病史;4.诱发因素:与受寒、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等因素有关;5.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

中医基础理论:脾的病机——脾病常见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脾的病机——脾病常见症状

脾病的常见症状有:腹满作胀、脘腹痛、⾷少便溏、黄疸、⾝重乏⼒、肢冷,或见脱肛、阴挺(⼦宫脱垂)及内脏下垂,以及便⾎、崩漏、紫癜等症。

其发⽣机理分析如下:
脾病常见症状
 发⽣机理
腹满作胀或脘腹痛 多因寒湿或湿热困脾,脾⽓阻滞;或因脾⽓虚,运化⽆⼒,宿⾷停滞;或因脾阳不振,中焦虚寒,失其温煦,寒凝⽓滞等所致。

脾健运失职,清⽓不升,浊⽓不降,⽓机郁滞,故发胀满⽽痛。

 
⾷少、便溏 多因寒湿或湿热困脾,或脾虚胃弱,饮⾷物消化吸收障碍,脾不升清,胃纳受碍,故纳呆⾷少。

脾胃纳化失调,⽔湿内停,致使⼩肠清浊不分,混杂⽽下,并⾛⼤肠,则发作便溏,甚则泄泻完⾕不化。

故《素问·阴阳应象⼤论》
说:“湿胜则濡泄。

” 
黄疸 为眼⽩、⽪肤黄染。

多由于脾运不健,湿浊阻滞,肝胆疏泄受碍,胆热液泄,胆汁不考试,⼤站收集循常道,逆流⼊⾎,泛溢于肌肤所致。

 
⾝重乏⼒、肢冷 多由脾阳脾⽓不⾜,或脾为湿困,不能正常运化⽔湿,因⽽⽔湿留滞所致。

湿性重浊,易阻滞肌⾁四肢,故见肢体沉重。

脾能转输⽔⾕精微,以营养肌⾁四肢。

若脾阳脾⽓虚损,温煦濡养失职,则可见⾝疲乏⼒,肢体不温。

 
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 多因脾虚,中⽓下陷,脏腑升举维系⽆⼒或不能升举,则可见脱肛、⼦宫脱垂,或内脏下垂等症。

 
便⾎、崩漏、紫癜 多因脾⽓虚,失其统摄之权,则⾎不循经⽽外逸。

如⾎溢肠内,则⾎随粪便⽽下,谓之“便⾎”。

⽓虚下陷,冲任不固,则发为崩漏。

⾎溢于肌腠⽪下,则发为紫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病得常见症状有:腹满作胀、脘腹痛、食少便溏、黄疸、身重乏力、肢冷,或见脱肛、阴挺(子宫脱垂)及内脏下垂,以及便血、崩漏、紫癜等症。

腹满作胀或脘腹痛发生机理:多因寒湿或湿热困脾,脾气阻滞;或因脾气虚,运化无力,宿食停滞;或因脾阳不振,中焦虚寒,失其温煦,寒凝气滞等所致。

脾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郁滞,故发胀满而痛。

食少、便溏发生机理:多因寒湿或湿热困脾,或脾虚胃弱,饮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脾不升清,胃纳受碍,故纳呆食少。

脾胃纳化失调,水湿内停,致使小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发作便溏,甚则泄泻完谷不化。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湿胜则濡泄。

" 黄疸发生机理:为眼白、皮肤黄染。

多由于脾运不健,湿浊阻滞,肝胆疏泄受碍,胆热液泄,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血,泛溢于肌肤所致。

身重乏力、肢冷发生机理:多由脾阳脾气不足,或脾为湿困,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因而水湿留滞所致。

湿性重浊,易阻滞肌肉四肢,故见肢体沉重。

脾能转输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四肢。

若脾阳脾气虚损,温煦濡养失职,则可见身疲乏力,肢体不温。

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发生机理:多因脾虚,中气下陷,脏腑升举维系无力或不能升举,则可见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等症。

便血、崩漏、紫癜发生机理:多因脾气虚,失其统摄之权,则血不循经而外逸。

如血溢肠内,则血随粪便而下,谓之“便血”、气虚下陷,冲任不固,则发为崩漏。

血溢于肌腠皮下,则发为紫癜
如果您想把肠胃调理好得话最好得还就是用食疗得方法!这样可以持之以恒! ]脾胃就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得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得体质与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

若平素脾胃虚寒得人,或寒证得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得葱、姜、韭、蒜、胡椒等。

ﻫ若脾胃虚弱得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ﻫ
若胃热素盛得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 ﻫﻫ若气机阻滞得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得调料,兹将与脾胃病有关者,择要叙述、ﻫ药点药饭
ﻫ名词解释:药点、药饭就是将谷物与某些食物与药物一起制作成饭、糕、饼、包子、馒头等主食或点心,用以防治疾病得一种方法。

ﻫ●方1、橘红糕:鲜橘皮10克,打碎成细粒后用糖浸渍,再与入面粉制成糕点、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ﻫ●方2、豆蔻馒头:白豆蔻粉6克,撒入适量得面粉内,再蒸煮成馒头,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

●方3、红枣益脾糕:红枣30克、白术10克,干姜1克,鸡内金10克。

先煮熬取汁,再将汁与面粉500克及适量得糖制成糕,适用于胃呆纳减,大便溏薄。


●方4、山药饭:山药、莲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净切碎,莲肉去皮,芯后煮烂,再与粳米一起煮饭,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ﻫ
●方5、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各5克。

先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再与适当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

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ﻫﻫ●方6、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适量,将砂仁、三七研为细末,拌匀即成。

适用于胃胀痛、呕吐纳呆。

ﻫ●方7、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30克,玉米粉、红糖适量,将火麻仁研末、芝麻洗净,放入玉米粉拌匀,再加入红糖用水与面做成糕、适用于脾虚名血亏损引起得便秘。

●方8、姜糖山芋:山芋500克,生姜2片,蜂蜜适量同煮、适用于肠燥便秘。


药茶
名词解释:药茶就是指应用某些重要或具有药性得食物,经加工制成茶剂或汤、饮、乳、露、汁、浆等饮料,用于防治相关疾病得一种疗法、ﻫﻫ●方1、酸梅汤:乌梅20克,陈皮5克,煎煮后加糖适量饮用。

适用于伤食腹胀,胃纳减少。

>〉酸梅当零食可抗衰老ﻫ
●方2、山楂露:新鲜山楂200克或山楂干20克,用水煎煮后去渣,加糖适量饮用,适用于进食油腻过多,食欲不振。


●方3、大麦茶:焦大麦50克,用开水冲泡后代茶饮用,适用于食欲不振,夏季暑热,口渴等。

ﻫﻫ●方4、葱椒饮:葱10克,生姜3片,胡椒粉少许,用开水泡后趁热饮服,适用于腔腹胀冷痛、恶心呕吐、
●方5、姜韭牛乳饮:鲜韭菜200克,生姜10克,鲜牛奶250克,先将韭菜、生姜榨汁加入牛奶内、隔水炖热后服用,适用于胃寒疼痛,噎嗝反胃,恶心呕吐。

●方6、番泻叶茶:番泻叶5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适用于实热证得便秘。

ﻫ●方7、蜂蜜决明子饮:决明子15克,用开水冲泡去渣,加入适量得蜂蜜后代茶饮用,适用于内热便秘,目赤肿痛。

●方8、首乌玉竹饮:生首乌30克,玉竹15克。

煎煮后代茶饮用。

适用于老年体弱者得便秘。

补充回答: 药菜
ﻫ名词解释:药菜就是指应用具有药性得食物及药物,经过烹调成菜肴以防治疾病得一种方法、ﻫﻫ●方1、豆蔻猪肚:豆蔻仁5克,猪肚一只(去杂洗净),将豆蔻放入猪肚内,用文火炖煨,待熟后调味食用,适宜于胃寒冷痛。

ﻫﻫ●方2、丁香鸭:
丁香5克,肉桂10克,白鸭1只(去毛杂、洗净),将丁香、肉桂放入鸭腹内后加酒、盐、姜、葱,用文火煨煮至酥即可。

适宜于胃寒疼痛,腹胀痛。


●方3、陈皮鸡:陈皮25克,母鸡1只(去毛杂、洗净),将陈皮纳入母鸡腹内,再加姜、盐、酒等调料后,用文火煨煮即成。

适宜于胃胀痛、食欲不振。


●方4、糖醋萝卜:小萝卜250克,将萝卜洗净,切片压碎,用适量得糖、醋、盐、麻油等浸渍即成。

适用于脘腹作胀,食欲不振。

>>教您几招养生萝卜菜
●方5、萝卜豆腐汤:萝卜250克,豆腐300克,先将萝卜切丝,与豆腐同煮汤,再加入味精、盐等调料,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

>>萝卜治病得小偏方ﻫﻫ●方6、炒扁豆:扁豆500克,摘去筋洗净,再起油锅炒煸,并加酱油、糖等调料,适用于脾虚所致得腹胀、泄泻、
ﻫ●方7、山药鱼汤:怀山药500克,河鱼一条(约250克,去杂洗净),加适量得盐、酒、姜、葱等调料一起煮汤。

适用于脾虚所致得腹胀、泄泻。

●方8、芝麻菠菜:菠菜250克,捡洗干净,芝麻25克,先将菠菜在沸水中烫透后
切碎,再撒上炒熟得芝麻、盐、味精、麻油等调料即成。

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得便秘。

ﻫﻫ●方9、木耳黄瓜:黄瓜250克(洗净、切片),水发木耳50克,先将切成得黄瓜切成条状,用盐腌一下,挤去水分,再将木耳及酱油、味精、麻油等一起挑勾,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得便秘、
ﻫ●方10、荠菜香菇:鲜荠菜300克(捡洗干净),水发香菇50克,起油锅煸炒,并加盐等调料即成,适用于便血。

补充回答: 药粥
名词解释:将中药与米同煮为粥来防治疾病得一种方法。

●方1、佛手粥:新鲜佛手1只,切片或以中药佛手柑15克煎汤去渣,再入粳米100克,冰糖少许,同熬为粥、适用于恶心呕吐、腹胀、纳呆。

ﻫﻫ●方2、生姜粥:鲜生姜10克,切成薄片,粳米100克,葱5克,同熬为粥,适用于呕吐、感冒、ﻫﻫ●方3、砂仁粥:粳米100克熬粥,粥成后加入砂仁细末3克,再煮1-2沸即可。

适用于胃痛、嗳气、腹胀等。


●方4、山药粥:新鲜山药100克(或干山药片50克),洗净切片,同粳米150克煮粥,适用于慢性泄泻、
●方5、白扁豆粥:白扁豆60克或鲜白扁豆120克(粳米100克,同熬为粥,适用于脾虚腹胀,泄泻) ﻫﻫ●方6、荠菜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