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探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限制性液体复苏是近年来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于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其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率,在保证重要脏器基本血供的前提下将血压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减少治疗期间出血量,达到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标签: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研究进展創伤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HTS)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病程发展快,死亡率高,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止血和充分性液体复苏。
传统治疗观点要求主治医师在彻底控制大出血的之前就要快速大量输注液体,将下降的血压迅速提升到正常,以保证重要脏器的正常灌注,借此来纠正休克的发展,即为充分性液体复苏(Aggressive fluid resuscitation)。
但随着人们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这种治疗方法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现在观点认为这会严重扰乱机体对失血的正常代偿机制,并随着大量补液造成机体内环境的加速恶化。
据最新的医学观点,对于还在继续失血中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快速大量液体复苏会增加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限制(低压)、延迟复苏即限制性液体复苏(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治疗出血中的此类疾病被人们逐年认可和接受[1] 。
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疗效达到最大程度的凸显,从而提高抢救病人的生存率[2] 。
随着们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学研究的加深和了解,限制性液体复苏成为了现在为“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部分[4] 。
1、创伤失血性休克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概述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理念是近年来在大量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以及动物实验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的,又被称之为低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指处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机体存在活动性出血时,通过减慢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可接受的较低水平的范围内,仅保证体内重要脏器的基本需求,通过手术或者压迫等方式止血后,再进行大量液体复苏的过程。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主张在休克初始阶段控制液体输入量,以进行有效的补液。
本文将从治疗原理、临床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治疗原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原理是通过控制液体输入,使患者体内液体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从而达到有效的补液效果。
其主要应用于体积缺乏性休克的治疗,即失去的液体主要是血容量缺乏而导致的休克。
在治疗过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减少液体输入的量。
如果有必要进行输液,我们可以考虑使用生理盐水、羟乙基淀粉等等维持循环的主要成分,但是要注意不能过量输液,因为过量输液会引起过度扩容,加重组织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
二、临床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主要适用于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因各种原因(如分娩出血、胎盘早剥等)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此时,我们应尽快控制出血,然后开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主要控制液体输入的量,以避免过度扩容引起其他并发症。
在液体输入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以便及时调节液体输入的量和速度。
三、优缺点优点:1.能够在控制液体输入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能够有效地避免输液过多引起的并发症;2.能够减少输液后患者卧床不起的时间,帮助患者早日恢复;3.能够减少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控制,降低输液成本和医疗管理复杂度。
1.限制性液体复苏需要详细的医生指导和监督,涉及到液体输入量的控制、监测等方面,比较复杂;2.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或者治疗不彻底,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脏损伤、肝功能不全等)。
总之,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不增加患者并发症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掌握液体输入量的控制和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监测指标
01
中心静脉压 (CVP)
02
平均动脉压 (MAP)
03
尿量
04
血乳酸 (Lac)
05
血红蛋白 (Hb)
06
血细胞比容 (Hct)
07
体温
08
心电图 (ECG)
09
动脉血气分 析(ABG)
10
凝血功能 (PT、APTT、
INR)
生理指标
01
血压:评估循环 系统功能
03
呼吸频率:评估 呼吸系统功能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目录
01.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 02.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
性休克中的作用
03.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
性休克中的实施
04.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
性休克中的效果评估
原理
01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 指在失血性休克治 疗过程中,通过控 制液体输入量,避 免过量输液导致的 并发症。
05
血氧饱和度:评 估氧合功能
02
心率:评估心脏 功能
04
尿量:评估肾脏 功能
06
体温:评估体温 调节功能
临床结局
死亡率降低 器官功能恢复加快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并发症减少 住院时间缩短
长期预后
1
降低死亡率
2
改善器官功能
3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4
提高生活质量
5
降低医疗费用
感谢您的观看
晶体液:如生理盐水、 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 平衡液:如乳酸林格氏
林格氏液等
明胶等
液、醋酸林格氏液等
血浆:如新鲜冰冻血浆、 特殊液体:如白蛋白、
浓缩红细胞等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产科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常发生在产后出血或者产程中出现严重出血的情况下。
在这种情况下,液体复苏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之一。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液体类型和使用方式就变得至关重要。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就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定义和危害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因产程中或产后出血导致的休克状态,是产科急重症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产后出血是导致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产妇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
对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大量出血导致的低血容量状态,使得组织器官无法获得足够的氧供应,从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肾功能衰竭和心脏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休克状态本身会对患者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患者焦虑和恐慌情绪,同时也影响治疗效果。
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和原理限制性液体复苏是近年来液体复苏治疗理念的一种重要变革。
传统的液体复苏治疗强调尽快补充大量液体以维持循环量,但实际应用中发现这种方式并不能改善预后,反而还有可能加重组织器官的水肿和功能障碍。
限制性液体复苏则是在对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中有选择地限制补液量,以维持合适的血容量和微循环灌注。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原理是在保证足够灌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液体复苏的量,减轻血管内外渗透性增加和水肿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它的核心理念是在保证组织器官足够灌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补液量和维持“干”状态,以减轻水肿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
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有着很强的适用性。
孕妇在生理上对液体的负荷非常敏感,过度液体复苏会增加孕妇水肿和肺水肿的风险,导致呼吸系统功能出现问题。
临床观察表明,过度补液也并不能明显改善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而且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凝血功能障碍等。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产后出血等原因导致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的一种严重病情。
在临床上,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一旦发生却会对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是一种常用的手段。
传统的液体复苏方法主要是通过输注大量的晶体液或胶体液来补充失血导致的血容量不足,以维持体循环的稳定。
传统液体复苏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可能导致水盐平衡紊乱、肺水肿等不良反应。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评估其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可靠的指导。
具体而言,我们将通过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比较其与传统液体复苏的差异,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原理及优势,为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改善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临床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限制和格式要求。
【研究意义】的内容如下:产科失血性休克是产科急重症的一种常见类型,严重程度高,病死率也较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通过对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产科急救能力和救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对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也可以为未来产科急重症救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减少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和死亡率做出积极贡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为改善产科急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 正文2.1 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定义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产后出血过多导致循环血容量显著下降、组织缺氧、乏力、心跳过快等症状,并最终导致休克状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研究

理: ①快 速 评 估 伤 情 ; ②清 除呼 吸道 分 泌 物 及 血 块 , 痰 吸 氧 , 吸
保持 呼 吸 通 畅 , 管 插 管 , 械 辅 助 通 气 ; 监 测 心 电 、 压 、 气 机 ③ 血
血氧 、 动脉 血 气 分 析 等 ; 建 立 2条 以上 静 脉 通 道 , 行 液 体 ④ 进 复苏 , 速 输 入 平 衡 盐 溶 液 和 胶 体 溶 液 ; 完 善 相 关 检 查 , 快 ⑤ 明 确 诊 断 , 备血 、 皮 , 急 实 施 确 定 性 手 术 , 制 活 动 性 出 并 备 紧 控 血 。常 规 液 体 复 苏 组 行 常 规 正 压 液 体 复 苏 抗 休 克 , 建 立 2 即
患 者 并 发 症 发 生 率 均 有 显 著性 差 异 ( 均 <0 0 ) P .5 。
3 讨 论
限制 性 液 体 复 苏 亦 称 低 血 压 性 液 体 复 苏 或 延 迟 液 体 复 苏 , 指 机 体 处 于有 活动 性 出血 的创 伤 失 血 性 休 克 时 , 过控 是 通 制 液体 输 注 的速 度 , 机 体 血 压 维 持 在 一 个 较 低 范 围 内 , 至 使 直 彻 底 止 血… 1。本 院 20 0 5年 1月 一 2 0 o8年 1 应 用 液 体 复 0月 苏 方 法 救 治 9 失 血性 休 克 患者 , 回顾 分 析 如 下 。 9例 现
患者并发症 的发 生率 , 改善预后 。
[ 键词] 失血性休克 ; 关 限制 性 液 体 复 苏 ; 制 性 升 压 控 [ 中图 分 类 号 ] R 0 .7 6 59 1 [ 文献 标 识 码 ] B
[ 章 编 号 ] 10 文 0 8—8 4 (0 9 0 —02 —0 8920)1 00 2
创伤失血性休克出血有效控制前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探讨

・
・57 1l・
论著・
( 临床 研 究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刨伤失血性休克出血有效控制前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探讨
黎 文 豪 ,林 烘峰 ,邓 学标 ( 东省 怀集 县人 民医 院 ,广 东 肇庆 5 6 0 ) 广 2 4 0
【 摘要 】 目的 观察探讨 限制性 液体复 苏救治 出血有 效控 制前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 临床效果 方 法 选取我 院 2 1 年 7 00 月
Cl ia s u so fLi t d Fl i s s ia i n o m o r a i a ma i h c t o tCo t o l g Bl e i g i cl n Dic s i n o mie u d Re u ct t n He r h g c Tr u o t S o k wih u n r l n e d n c i
至21 0 2年 5月 1 6 创 伤 失 血性 休 克 的 患 者 , 随机 分 为 A 组 ( 制 性 液 体 复 苏 ) 和 B 组 ( 分 性 液 体 复 苏) 各 6 2例 限 充 3例 。观 察 比较
两组输液量 、平 均动脉压 、死亡率及 实验 室指 标 ( L P T、P T、A T P T、Hg E等 ) 、B ,进行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两组复苏后的血 气 碱 剩余值 ( E 、血清乳酸值 、血 气指标与复 苏前 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 0 5 ,A组 改善程度更 为显著 ( 00 ) B ) 尸< . ) 0 尸< . ,具有统计 学 5 意 义。A组 术后 2 AR 、MODS 4h的 DS 、死亡率 明显低 于 B组 ( O 5 ,具有统计 学意 义。结论 限制性液体 复苏救治 出血有 P< . ) 0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进展

灌 注压 , 并指 出 限制 性液 体 复 苏 的 目的是 防止 血压 升 高到 一定程 度 以至 于无 效 血 栓形 成 及 再 次 出血 。 也 可认 为其 目的是 寻 求 一 个 复 苏平 衡 点 , 可 通过 既 液体 复 苏适 当恢 复组 织 器 官 的 血液 灌 注 , 不 至 于 又 过 多扰 乱 机 体 内环 境 和 代 偿 机 制 J 。随 着 失 血 性
研 究 目的各 有所 不 同 , 研究 者 均 倾 向于 限制 性 液 但 体 复 苏的 M P为 5 6 mH 。Y A 0~ 0m g u等 通 过制 作 孕兔 非 控制性 出血休 克 模 型 , 现林 格液 低 压 复 苏 发
血 障碍 等诸 多不 良反应 , 可 以维 持 患 者 组 织 器 官 又
东南 国防医药 2 1 0 2年 3月第 1 4卷第 2期
n it yMe ia o r a fS uh a t C i a, 1 1 No 2, r 2 2 la d clJ u lo o te s h n Vo . 4, . Ma 01 ir
.
— —
・
15・ 4
—
—
・
综
述 ・
动物 实验很 多 , 正常 哺乳 动 物 的平 均 动脉 压 ( P MA )
一
般均 在 7 0—10m g7, 然 实 验 动 物模 型 及 0 mH l 虽 J
险¨ 。限制性 性 复苏 , 称 低 压 复 苏或 低 容 量 性 复 又
苏 可 以避免 早期 积极 大容 量复 苏 导致 的再 出血及 凝
未加 控制 , 早期 进行 积 极 的大 量 液 体 复 苏会 导 致 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方法,以期提高该类疾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2月-2013年11月救治的资料完整的2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
较早期的1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的是立即大量液体复苏法进行救治。
较近期的126例患者作为限制组,采用的是限制性的液体复苏法进行救治。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110例死亡26例,死亡率23.6%,限制组126例死亡14例,死亡率11.1%,限制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545,P<0.05)。
对照组的110例中,发生并发症者9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4.5%,限制组126例中发生并发症者5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9.503,P<0.05)。
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法在失血性休克未控制出血的救治中疗效优于立即大量液体复苏法,能够有效避免大量输入液体的并发症,减少出血量。
限制性输液中既需要立即大量快速输液以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又需要防止大量输液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中图分类号R541.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5)17-0037-02doi:10.14033/ki.cfmr.2015.17.019失血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急症,常常是由各种外伤所引起,其发病凶险,救治困难,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救治方法存在较多的争议。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2月-2013年11月救治的资料完整的2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就其救治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2月-2013年11月救治的资料完整的2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所有患者均是院前急救或入院初期未手术彻底止血的外伤患者。
休克诊断标准参考《外科学》第7版。
其中,男160例,女76例,年龄10~72岁,平均(37.4±5.3)岁。
其中,腹部损伤92例,胸部损伤41例,颅脑损伤26例,四肢及骨盆骨折56例,多发伤21例。
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较早期的作为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的液体复苏法,共110例。
限制组采用的是限制性的液体复苏法,共126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细见表1。
对照组的输液量为(2236±210)ml,限制组输液量为(1378±189)ml,两组的输液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一般救治措施开放呼吸道,彻底清除呼吸道异物和分泌物,给氧,人工或者机械辅助呼吸,必要时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
开放静脉通道,输液,并配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疼痛剧烈者给予止痛药物。
有伤口者给予伤口初步包扎止血。
四肢骨折先给予简单夹板外固定。
1.2.2 限制性输液法开通两组静脉通道,一组快速输入7.5%高渗盐水约200 ml,随后输入羟乙基淀粉约500 ml,另一组输入平衡液750~1000 ml,输入液体的晶体和胶体的比例约在2~3∶1,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80 mm Hg左右,HCT (红细胞比容)>30%,并根据患者的休克程度控制输液总量,轻中度休克总输液量在1500~2000 ml,重度休克输液量在2500 ml以上,同时准备输血。
一旦休克好转,血压回升后即减慢输液速度。
而对照组采用的是非限制性的输液方法,即早期快速足量地补充液体,对输入的液体速度和总量基本没有限制。
1.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并发症包括:弥漫性血管性凝血(DIC)、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MOF)、低体温。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对照组110例死亡26例,死亡率23.6%,限制组126例死亡14例,死亡率11.1%,限制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545,P<0.05)。
对照组的110例中,发生并发症者9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4.5%,限制组126例中发生并发症者5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9.503,P<0.05),见表2。
3 讨论虽然影响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体制、技术设备、认识水平等,但是,数据分析的结果仍然表明,采用如上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法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在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显示该方法在抢救未止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时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虽然数据显示限制性输液方法治疗失血性休克有一定的治疗优势,但在临床上还有很多的问题存在着争议和不确定。
现就一些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以抛砖引玉,提供参考。
(1)采用何种液体进行早期复苏:笔者认为,7.5%的高渗盐水是比较理想的早期复苏的液体,高于此浓度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而低于此浓度则扩容效果较差[1]。
高渗盐水加羟乙基淀粉快速扩容,可以尽快解除休克患者重要脏器的缺血缺氧状态[2-3]。
7.5%的高渗盐水是目前已知的较好的快速扩容的晶体液,能够快速提高血浆的晶体渗透压,使血管外的液体向血管内转移,再配合使用胶体液羟乙基淀粉,使血浆的渗透压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能够使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得到恢复。
特别对于颅脑外伤的患者,高渗盐水能够有效地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安全且无毒副作用,是理想的扩容产品[4]。
(2)输液的速度:临床救治中是采用尽量快速地输液还是缓慢地输液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快速输液可以尽快地改善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组织缺氧,持反对意见则认为过快的输液会严重干扰机体的代偿机制,对休克患者的预后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有动物实验也表明,较缓慢地输液比快速的输液死亡率明显降低。
但是,不能就此认为缓慢地输液对于休克患者就一定是有利的。
人体的代偿机制是有限的,患者的受伤情况失血速度休克程度也各不相同,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于失血速度比较快和重度休克者,仍应采用快速地输液较为适当。
(3)限制性液体复苏还是立即大量液体复苏:自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提出以来,目前临床上已经充分认识到大量输液给人体造成的不良后果,尤其是对于失血性休克还未彻底止血的患者,会造成血液稀释、凝血障碍、出血量增加、低体温等。
既往大量快速无限制的输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现场救治措施中液体复苏实施地越早越充分,患者的存活几率就越大[5]。
胡森等[6]的研究也认为,失血性休克发生后,立即输液对于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组织缺氧灌流减少、降低早期病死率起关键作用。
因此,在失血性休克的现场和早期救治中,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还是采用立即大量液体复苏还存在着争议。
通过总结本研究结果可知,无论是立即大量液体复苏还是限制性液体复苏,其出发点仍然是首先要解除重要脏器的缺血缺氧状态,满足生命器官的基本供氧供血需求,从这一点来说,两者并不矛盾。
在满足了这一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再来考虑防止过量输液带来的不利因素。
因此,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目的,是要寻找到一个复苏的平衡点[7],既要能够通过输液尽快恢复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输液扰乱机体的内环境和代偿机制。
(4)限制平衡点的判断: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往往情况较为复杂,因受伤情况、受伤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基础疾病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对于输液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在休克早期缺乏有效监测的情况下如何判断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流情况,确实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有研究认为,在收缩压升高到50 mm Hg以上时,冠状动脉灌流压曲线明显回升,脑底动脉环血流量调节功能恢复,肾脏肾小球滤过压开始增加,尿的生成逐渐恢复[8]。
但是这是实验中的数据,大多数的研究则认为,对于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应将血压控制在80 mm Hg左右[9-12],才能保证重要生命器官的基本灌注,并且要尽快止血,尽量缩短这一限制输液的过程。
目前对于人体能够耐受多长时间的低灌注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对人体究竟有何不利影响,还缺乏相关的研究,也有待于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进一步探寻。
参考文献[1]程峰,王振杰.高渗盐抗失血性休克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5):458-461.[2]程辉,周宇明,李小林,等.高渗盐水+胶体液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救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13-15.[3]郑士友,陈辉.应用高渗盐水治疗失血性休克[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3,13(7):396-398.[4]朱高峰,曾红科.高渗盐水降颅压的应用与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0):1110-1113.[5]杨祖清,杨敬宁,杜娟,等.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1):1032-1034.[6]胡森,李琳,侯经元,等.失血性休克延迟复苏对犬血流动力学和内脏灌流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7):722-725.[7]王成龙,张利远.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低压复苏机制新探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2):155-159,后插2页.[8]陈晓雄,丁宁,帅学军,等.三种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9):769-772.[9]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3):129-134.[10]程美穗.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9,9(6):430-432.[11]彭吾训,吴建华,龚翔.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8):895-897.[12]江成学.失血性休克复苏的争议[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6):32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