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液体复苏ppt课件
合集下载
限制性液体复苏

限制液体复苏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现今输液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快速输液 对机体免疫功能 的影响 ,创伤后免疫功能 恢复与输液速度相关。Knoferl 等在创伤休 克鼠实验的结果显示: 出血性创伤后慢速液 体复苏可使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快速恢复, 而快速液体复苏将产生持续的免疫抑制, 机 理尚不明确, 可能由于创伤出血后慢速液体 输注能逐渐建立循环, 从而减少再灌注时活 性氧成分的产生,改善免疫反应。
限制性液体复苏
• 概念 • 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为低血压性液体复苏 或延迟液体复苏,是指机体有活动性出血 的创伤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 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范围 内,直至彻底止血。
限制性液体复苏
• 目的 • 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 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的扰乱机体的代偿 机制和内环境,以利于改善休克期组织的 灌注和氧供,促进早期康复,减少后期的 并发症。
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应用探讨
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 彻底 止血前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 既可减少出血量, 减轻酸中毒,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 环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休克期组织器官的 灌注和氧供及减少创伤后期的并发症, 并具有一 定免疫调理作用,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 临床实施尚须进一 步探讨 ,限制性液体复苏 期最适当的灌注压、 复苏液体种类 、严重失血性 休克及颅脑损伤休克的患者是否适用等问题 ,可 能具有的和潜在危险性也需深入研究。 反映组织 灌注和氧供的监测指标 ,如碱缺失、 胃粘膜 pH、 血清乳酸水平等测定的意义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
• 第三阶段:为血管再充盈期。此期功能逐 渐恢复,大量组织间液回流入血管内。治 疗原则是减慢输液速度,减少输液量,同 时在心、肺功能监护下可使用尿剂。
限制性液体复苏PPT课件

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应用探讨
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 彻底 止血前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 既可减少出血量, 减轻酸中毒,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 环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休克期组织器官的 灌注和氧供及减少创伤后期的并发症 并具有一 定免疫调理作用,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
临床实施尚须进一 步探讨 ,限制性液体复苏 期最适当的灌注压、 复苏液体种类 、严重失血性 休克及颅脑损伤休克的患者是否适用等问题 ,可 能具有的和潜在危险性也需深入研究。 反映组织 灌注和氧供的监测指标 ,如碱缺失、 胃粘膜 pH、 血清乳酸水平等测定的意义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限制性液体复 苏
限制性液体复苏
• 概念 • 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为低血压性液体复苏
或延迟液体复苏,是指机体有活动性出血 的创伤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 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范围 内,直至彻底止血。
限制性液体复苏
• 目的 • 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
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的扰乱机体的代偿 机制和内环境,以利于改善休克期组织的 灌注和氧供,促进早期康复,减少后期的 并发症。
有关限制性液体复苏的选择
• 液体输入速度以早期稍快,逐渐调整速度 为好,不必将血压调整到正常值。
• ① 只要血压到达80-90/50-60mmHg以上,保持略 高于存活所需的最低值即可,抓紧时间进行必要 的止血等“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
• ②只要血压到达80-90/50-60mmHg(平均动脉压 65mmHg)以上即能满足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流。 尿量>25ml/h说明肾脏灌注尚可,如果尿量较多 但血压仍然不升高,可调整输入液种类,适当增 加胶体液的比类。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理由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第28页/共48页
(4)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Haizlip等 创建了一个中度失血性
休克的大鼠模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 未复苏组和快速在量液体复苏组的存活 大鼠,在7d后的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 酶、尿素氮、肌酐等水平测定及各脏器 病理检查中并无任何统计学差异。
第29页/共48页
(5)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Knoferl等根据创伤出血后不同的
RL-70ml/kg.h 50.2±3.1% 207.6±17min
RL-105ml/kg.h 62.7±7.1% 158±26min
第12页/共48页
在这之后Capone 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Capone等采用尾切除法设计了一种三阶 段、有活动性出血的SD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 ①Ⅰ期(院前期):时间为90min,用作早 期液体复苏,液体采用乳酸林格氏液,失血 方法首先采用通过颈动脉导管抽取血液,每 5 min 抽 取 血 液 1 mL/100g 共 3 次 , 然 后 在 30min时在离根部25%处切断大鼠尾巴,造 成活动性出血;②Ⅱ期(院内急救期):时 间为60min,采用手术止血和足量的液体输 注 , 包 括 输 血 以 恢 复 MPA≥10.7kpa、 血 球 比积≥30%;③Ⅲ期(观察期):时间为 72h。实验比较了4组SD大鼠(每组10只), 对不同液体复苏方式的预后。
第23页/共48页
一些研究者发现,限制性或延迟液 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减少了后期死亡率,其机理尚有待 探讨,可能与限制性液体复苏较少地扰 乱机体内环境有关。
第24页/共48页
Biclell等 比较了延迟液体复苏和即刻 液体复苏对有躯体贯通伤的低血压病人 的预后,研究对象为598例有躯体贯通 伤的成年人,院前收缩压均<12.0kpa; 即刻液体复苏组(309例),在事故现 场和运送途中接受常规的液体复苏、气 管插管和呼吸支持,而延迟液体复苏组 (289例),则不接受大量输液,其它 处理措施相同。
(4)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Haizlip等 创建了一个中度失血性
休克的大鼠模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 未复苏组和快速在量液体复苏组的存活 大鼠,在7d后的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 酶、尿素氮、肌酐等水平测定及各脏器 病理检查中并无任何统计学差异。
第29页/共48页
(5)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Knoferl等根据创伤出血后不同的
RL-70ml/kg.h 50.2±3.1% 207.6±17min
RL-105ml/kg.h 62.7±7.1% 158±26min
第12页/共48页
在这之后Capone 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Capone等采用尾切除法设计了一种三阶 段、有活动性出血的SD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 ①Ⅰ期(院前期):时间为90min,用作早 期液体复苏,液体采用乳酸林格氏液,失血 方法首先采用通过颈动脉导管抽取血液,每 5 min 抽 取 血 液 1 mL/100g 共 3 次 , 然 后 在 30min时在离根部25%处切断大鼠尾巴,造 成活动性出血;②Ⅱ期(院内急救期):时 间为60min,采用手术止血和足量的液体输 注 , 包 括 输 血 以 恢 复 MPA≥10.7kpa、 血 球 比积≥30%;③Ⅲ期(观察期):时间为 72h。实验比较了4组SD大鼠(每组10只), 对不同液体复苏方式的预后。
第23页/共48页
一些研究者发现,限制性或延迟液 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减少了后期死亡率,其机理尚有待 探讨,可能与限制性液体复苏较少地扰 乱机体内环境有关。
第24页/共48页
Biclell等 比较了延迟液体复苏和即刻 液体复苏对有躯体贯通伤的低血压病人 的预后,研究对象为598例有躯体贯通 伤的成年人,院前收缩压均<12.0kpa; 即刻液体复苏组(309例),在事故现 场和运送途中接受常规的液体复苏、气 管插管和呼吸支持,而延迟液体复苏组 (289例),则不接受大量输液,其它 处理措施相同。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23页PPT

谢谢!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用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限制液体复苏课件

并发症的新型复苏技术也是重要的方向。
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和完善
总结词
制定和完善临床实践指南是限制液体复苏领域的重要工作,旨在规范临床实践和提高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目前关于限制液体复苏的临床实践指南还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因此,制定和完善临床实践指南是 必要的。未来的工作重点可能包括基于大量临床证据制定更为详细的限制液体复苏指南,同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 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和完善指南内容,以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实施限制液体复苏治疗。
节约医疗资源成本
限制液体复苏可以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节约成本,使医疗 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06
限制液体复苏的未来研究方 向和展望
新的复苏液体的研究
总结词
研究新的复苏液体是限制液体复苏领域的重要方向,旨在寻找更安全、更有效的复苏液 体。
详细描述
目前常用的复苏液体如生理盐水和乳酸林格氏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可能引起电解质 紊乱、肾功能损伤等问题。因此,研究新的复苏液体是必要的。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 括开发基于胶体液的复苏液体,或者利用新型材料和科技手段来提高复苏液体的性能和
THANKS
05
限制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和 影响
对患者的影响
减少并发症
限制液体复苏可以减少因过量输 液引起的肺水肿、心衰等并发症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改善组织氧合
限制液体复苏能够减少组织水肿 ,改善组织氧合,有助于受损组
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降低感染风险
过量输液可能导致免疫抑制,增 加感染的风险。限制液体复苏有 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
03
限制液体复苏的适应症和禁 忌症
适应症
1 3
出血性休克
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复苏可以控制失血 量,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
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和完善
总结词
制定和完善临床实践指南是限制液体复苏领域的重要工作,旨在规范临床实践和提高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目前关于限制液体复苏的临床实践指南还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因此,制定和完善临床实践指南是 必要的。未来的工作重点可能包括基于大量临床证据制定更为详细的限制液体复苏指南,同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 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和完善指南内容,以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实施限制液体复苏治疗。
节约医疗资源成本
限制液体复苏可以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节约成本,使医疗 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06
限制液体复苏的未来研究方 向和展望
新的复苏液体的研究
总结词
研究新的复苏液体是限制液体复苏领域的重要方向,旨在寻找更安全、更有效的复苏液 体。
详细描述
目前常用的复苏液体如生理盐水和乳酸林格氏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可能引起电解质 紊乱、肾功能损伤等问题。因此,研究新的复苏液体是必要的。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 括开发基于胶体液的复苏液体,或者利用新型材料和科技手段来提高复苏液体的性能和
THANKS
05
限制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和 影响
对患者的影响
减少并发症
限制液体复苏可以减少因过量输 液引起的肺水肿、心衰等并发症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改善组织氧合
限制液体复苏能够减少组织水肿 ,改善组织氧合,有助于受损组
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降低感染风险
过量输液可能导致免疫抑制,增 加感染的风险。限制液体复苏有 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
03
限制液体复苏的适应症和禁 忌症
适应症
1 3
出血性休克
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复苏可以控制失血 量,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
限制性液体复苏ppt课件

体输入速度以早期稍快,逐渐调整速度 为好,不必将血压调整到正常值。
• ① 只要血压到达80-90/50-60mmHg以上,保持略 高于存活所需的最低值即可,抓紧时间进行必要 的止血等“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 • ②只要血压到达80-90/50-60mmHg(平均动脉压 65mmHg)以上即能满足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流。 尿量>25ml/h说明肾脏灌注尚可,如果尿量较多 但血压仍然不升高,可调整输入液种类,适当增 加胶体液的比类。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
•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是把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程分为 三个阶段 . • 第一阶段:为活动性出血期,从受伤到手术止血 约8小时。此期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急性失血、 失液。治疗原则主要用平衡液和浓缩红细胞复苏, 比例2.5:1;因为高渗溶液增加有效血容量、升 高血压是以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降低为代价的, 对组织细胞不利,不主张用高渗溶液、全血及过 多的胶体溶液复苏。如病人大量出血,血色素很 低,可增加浓缩红细胞的输注量。另外,此期交 感神经系统兴奋,血糖水平高,可不给葡萄糖液。
有关限制性液体复苏的选择
• ③正确把握手术时机,特别是确定性止血,是液 体复苏和抢救伤员成功的关键。 • ④在液体复苏过程中,当早期输入液体总量1500 ~2000ml时,血压仍然不能达到80-90/5060mmHg,表明内出血尚未控制,需快速明确出 血部位,尽早施行控制出血手术;当血压上升后 再次下降,应警惕活动性大出血的存在,要仔细 查体,不要将原因简单的当作是补液量不足,错 失手术时机。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理由
• 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均表明,限制性液体 (低压)复苏治疗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患者效果优 于积极(正压)复苏。有报道,以收缩压(SBP) 100mmHg(传统)和SBP 70mmHg(低压)为体液复 苏标准,观察其对死亡率、出血持续时间等的影 响,结果,低压液体复苏不影响死亡率。据对影 响创伤性休克治疗效果因素回顾性分析,轻度休 克及中度休克病人在伤后lh输液量为1500~ 2000ml,伤者收缩压升高至100~110mmHg,其 存活率>80%。
• ① 只要血压到达80-90/50-60mmHg以上,保持略 高于存活所需的最低值即可,抓紧时间进行必要 的止血等“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 • ②只要血压到达80-90/50-60mmHg(平均动脉压 65mmHg)以上即能满足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流。 尿量>25ml/h说明肾脏灌注尚可,如果尿量较多 但血压仍然不升高,可调整输入液种类,适当增 加胶体液的比类。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
•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是把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程分为 三个阶段 . • 第一阶段:为活动性出血期,从受伤到手术止血 约8小时。此期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急性失血、 失液。治疗原则主要用平衡液和浓缩红细胞复苏, 比例2.5:1;因为高渗溶液增加有效血容量、升 高血压是以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降低为代价的, 对组织细胞不利,不主张用高渗溶液、全血及过 多的胶体溶液复苏。如病人大量出血,血色素很 低,可增加浓缩红细胞的输注量。另外,此期交 感神经系统兴奋,血糖水平高,可不给葡萄糖液。
有关限制性液体复苏的选择
• ③正确把握手术时机,特别是确定性止血,是液 体复苏和抢救伤员成功的关键。 • ④在液体复苏过程中,当早期输入液体总量1500 ~2000ml时,血压仍然不能达到80-90/5060mmHg,表明内出血尚未控制,需快速明确出 血部位,尽早施行控制出血手术;当血压上升后 再次下降,应警惕活动性大出血的存在,要仔细 查体,不要将原因简单的当作是补液量不足,错 失手术时机。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理由
• 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均表明,限制性液体 (低压)复苏治疗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患者效果优 于积极(正压)复苏。有报道,以收缩压(SBP) 100mmHg(传统)和SBP 70mmHg(低压)为体液复 苏标准,观察其对死亡率、出血持续时间等的影 响,结果,低压液体复苏不影响死亡率。据对影 响创伤性休克治疗效果因素回顾性分析,轻度休 克及中度休克病人在伤后lh输液量为1500~ 2000ml,伤者收缩压升高至100~110mmHg,其 存活率>80%。
《限制液体复苏》课件

细胞实验
在细胞层面,研究限制液体复苏 对细胞功能、代谢和生存的影响 ,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观察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患者的 治疗效果,评估限制液体复苏在临床 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效果。
随机对照研究
开展随机对照试验,比较限制液体复 苏与传统液体复苏在治疗危重患者中 的疗效差异。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限制液体 复苏策略逐渐受到重视,以减少 不必要的输液,优化治疗方案。
目的和意义
限制液体复苏的目的是在保证 患者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避 免过度输液。
通过限制液体复苏,可以降低 因输液过多导致的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限制液体复苏还有助于减轻医 疗负担,优化医疗资源分配。
02 限制液体复苏的理论基础
THANKS
限制液体复苏的临床应用前景
扩大应用范围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限制液体复苏有望在更多临床场 景中得到应用,如重症监护、急诊科、手术室等。
提高复苏效果
通过优化限制液体复苏的方案和参数,提高复苏效果,降低病死率 和并发症发生率。
降低医疗成本
限制液体复苏有望降低医疗成本,通过减少复苏液的使用量、缩短 住院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等方式来实现。
限制液体复苏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限制液体复苏的理论基础 • 限制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 限制液体复苏的实践应用 • 限制液体复苏的未来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限制液体复苏的概念起源于对过 度输液导致的不良反应的关注。
过度输液在临床上常见,可能导 致组织水肿、肺水肿、心功能不
全等问题。
限制性液体复苏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 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调 整补液量和治疗措施,以确保患者的 安全和治疗效果。
在细胞层面,研究限制液体复苏 对细胞功能、代谢和生存的影响 ,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观察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患者的 治疗效果,评估限制液体复苏在临床 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效果。
随机对照研究
开展随机对照试验,比较限制液体复 苏与传统液体复苏在治疗危重患者中 的疗效差异。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限制液体 复苏策略逐渐受到重视,以减少 不必要的输液,优化治疗方案。
目的和意义
限制液体复苏的目的是在保证 患者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避 免过度输液。
通过限制液体复苏,可以降低 因输液过多导致的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限制液体复苏还有助于减轻医 疗负担,优化医疗资源分配。
02 限制液体复苏的理论基础
THANKS
限制液体复苏的临床应用前景
扩大应用范围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限制液体复苏有望在更多临床场 景中得到应用,如重症监护、急诊科、手术室等。
提高复苏效果
通过优化限制液体复苏的方案和参数,提高复苏效果,降低病死率 和并发症发生率。
降低医疗成本
限制液体复苏有望降低医疗成本,通过减少复苏液的使用量、缩短 住院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等方式来实现。
限制液体复苏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限制液体复苏的理论基础 • 限制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 限制液体复苏的实践应用 • 限制液体复苏的未来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限制液体复苏的概念起源于对过 度输液导致的不良反应的关注。
过度输液在临床上常见,可能导 致组织水肿、肺水肿、心功能不
全等问题。
限制性液体复苏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 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调 整补液量和治疗措施,以确保患者的 安全和治疗效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课件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在产科休克的治疗中,限制性液体复 苏可以作为重要的支持手段,保障母 婴安全。
重症创伤
对于重症创伤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 有助于控制出血,减轻组织水肿,降 低并发症风险。
03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实施方 法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策略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在复苏早期,以血流动力学稳定 为目标,通过优化血管内容量、
改善组织灌注,降低病死率。
目的和意义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目的是在保证患者 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避免过度输液 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组织水肿、免疫 功能抑制和凝血障碍等。
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优化患者 的液体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 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 要的临床意义。
02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理论基 础
液体复苏的生理学基础
优势
限制性液体复苏通过控制液体的输注速度和量,有助于减少过度灌注和组织水 肿,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能够保持足够的循环血量和组织灌注,保证重 要脏器的氧供。
局限性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能导致一些手术操作难度增加,例如止血困难,同时对于某 些特定情况,如严重出血或休克,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液体复苏策略。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01
02
03
维持正常血容量
液体复苏通过补充血容量 ,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
改善组织灌注
充足的血容量可以改善组 织灌注,提高组织氧供, 减少组织缺血和缺氧。
恢复血压
通过液体复苏,可以提升 血压,稳定循环系统,保 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理论依据
控制出血
限制性液体复苏通过控制 补液量,避免过量补液, 有助于控制出血,减少血 容量丢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制性液体复苏
11
有关限制性液体复苏的选择
• ③正确把握手术时机,特别是确定性止血,是液 体复苏和抢救伤员成功的关键。
• ④在液体复苏过程中,当早期输入液体总量1500 ~2000ml时,血压仍然不能达到80-90/5060mmHg,表明内出血尚未控制,需快速明确出 血部位,尽早施行控制出血手术;当血压上升后 再次下降,应警惕活动性大出血的存在,要仔细 查体,不要将原因简单的当作是补液量不足,错 失手术时机。
限制性液体复苏
3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理由
• ⒈ 开放的血管口出血量与主动脉根部和此部位的 压力差明显相关;
• ⒉ 在血压恢复后,小血管内已形成的血栓被冲移, 使已停止的出血再次出血;
• ⒊ 随着血压的回升,保护性血管痉挛解除,使血 管扩张;
• ⒋ 输入的液体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出血量; • ⒌ 出血发生后,尤其是休克期,骨骼肌、皮肤和
限制性液体复苏
12
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应用探讨
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 彻底 止血前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 既可减少出血量, 减轻酸中毒,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 环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休克期组织器官的 灌注和氧供及减少创伤后期的并发症, 并具有一
定免疫调理作用,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
限制性液体复苏
10
有关限制性液体复苏的选择
• 液体输入速度以早期稍快,逐渐调整速度 为好,不必将血压调整到正常值。
• ① 只要血压到达80-90/50-60mmHg以上,保持略 高于存活所需的最低值即可,抓紧时间进行必要 的止血等“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
• ②只要血压到达80-90/50-60mmHg(平均动脉压 65mmHg)以上即能满足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流。 尿量>25ml/h说明肾脏灌注尚可,如果尿量较多 但血压仍然不升高,可调整输入液种类,适当增 加胶体液的比类• 概念 • 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为低血压性液体复苏
或延迟液体复苏,是指机体有活动性出血 的创伤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 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范围 内,直至彻底止血。
限制性液体复苏
2
限制性液体复苏
• 目的 • 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
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的扰乱机体的代偿 机制和内环境,以利于改善休克期组织的 灌注和氧供,促进早期康复,减少后期的 并发症。
• 第一阶段:为活动性出血期,从受伤到手术止血 约8小时。此期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急性失血、 失液。治疗原则主要用平衡液和浓缩红细胞复苏, 比例2.5:1;因为高渗溶液增加有效血容量、升 高血压是以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降低为代价的, 对组织细胞不利,不主张用高渗溶液、全血及过 多的胶体溶液复苏。如病人大量出血,血色素很 低,可增加浓缩红细胞的输注量。另外,此期交 感神经系统兴奋,血糖水平高,可不给葡萄糖液。
限制性液体复苏
6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
• 第二阶段:为强制性血管外液体扣押期,历时大 约1~3天。此期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全身毛红 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 出现全身水肿、体重增加。治疗原则是在心、肺 功能耐受的情况下积极复苏,维持机体足够的有 效循环血量。同时,此期也不主张输过多的胶体 溶液,特别是白蛋白。值得注意的是,此期由于 大量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隙,有效循环血量不 足,可能会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这时不主张大量 用利尿剂,关键是补充有效循环血量。
临床实施尚须进一 步探讨 ,限制性液体复苏 期最适当的灌注压、 复苏液体种类 、严重失血性 休克及颅脑损伤休克的患者是否适用等问题 ,可 能具有的和潜在危险性也需深入研究。 反映组织 灌注和氧供的监测指标 ,如碱缺失、 胃粘膜 pH、 血清乳酸水平等测定的意义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内脏血管代偿性收缩,能够维持重要脏器的临界 灌注压。
限制性液体复苏
4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理由
• 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均表明,限制性液体 (低压)复苏治疗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患者效果优 于积极(正压)复苏。有报道,以收缩压(SBP) 100mmHg(传统)和SBP 70mmHg(低压)为体液复 苏标准,观察其对死亡率、出血持续时间等的影
响,结果,低压液体复苏不影响死亡率。据对影
响创伤性休克治疗效果因素回顾性分析,轻度休 克及中度休克病人在伤后lh输液量为1500~ 2000ml,伤者收缩压升高至100~110mmHg,其 存活率>80%。
限制性液体复苏
5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
•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是把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程分为 三个阶段 .
总论
• 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传统的临床治疗为:努力 尽早、尽快地充分液体复苏,恢复有效血容量和 使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保证脏器和组织的灌 注,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这被称为充分性液 体复苏(Aggressive Resuscitation)。近年的研 究表明,对于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给患者大量 快速液体复苏可增加血液丢失,引起稀释性凝血 功能障碍和减少组织氧供,从而引起代谢性酸中 毒,同时大量快速输液可影响血管的收缩反应, 造成血栓移位,会增加出血量,使并发症和病死 率增高。因此,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Limited Resuscitation)的概念 。
限制性液体复苏
7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
• 第三阶段:为血管再充盈期。此期功能逐 渐恢复,大量组织间液回流入血管内。治 疗原则是减慢输液速度,减少输液量,同 时在心、肺功能监护下可使用尿剂。
限制性液体复苏
8
限制液体复苏优点
• 1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出血量,提高抢救 成功率。
• 2 减少创伤后期并发症,从而较少了后期病 死率。机理不明确,可能与限制性液体复 苏较少的扰乱机体内环境有关。
• 3 改善组织器官的灌注和氧供。创伤失血性 休克的患者,快速输液势必造成血液再度 稀释,导致携氧功能降低、凝血功能障碍、 组织水肿等。
限制性液体复苏
9
限制液体复苏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现今输液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快速输液 对机体免疫功能 的影响 ,创伤后免疫功能
恢复与输液速度相关。Knoferl 等在创伤休 克鼠实验的结果显示: 出血性创伤后慢速液 体复苏可使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快速恢复, 而快速液体复苏将产生持续的免疫抑制, 机 理尚不明确, 可能由于创伤出血后慢速液体 输注能逐渐建立循环, 从而减少再灌注时活 性氧成分的产生,改善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