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胸外伤为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胸外伤为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李震宇;李鑫;龚德彰;张磊冰【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以胸外伤为主的多发伤引起的创伤失血性休克(TH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入住本院的60例以胸外伤为主的多发伤所致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组)和传统液体复苏组(常规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的抢救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记录各实验室指标.结果:限制组实验室指标、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指标较常规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传统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能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对机体内环境破坏更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存活率.【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06【总页数】3页(P844-846)【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胸外伤;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应用【作者】李震宇;李鑫;龚德彰;张磊冰【作者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贵州贵阳 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贵州贵阳 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贵州贵阳 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贵州贵阳 550002【正文语种】中文创伤是45岁以下人群第一位的致死原因,我国每年因创伤致死人数达70~80 万人。
我国整体创伤救治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如何建立高效、科学、规范的创伤救治体系是创伤急救需要研究的课题,随着损伤控制理论的提出,对各种创伤的液体复苏也是我们临床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以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并休克的患者,必须既要兼顾休克、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又要预防肺水肿。
因此,液体复苏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即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本院从2015年2月起对该类患者分别采用传统液体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有胸部损伤的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胸部AIS评分≥3分,双盲法随机分为传统液体复苏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李春萌【摘要】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方法。
方法将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根据休克复苏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 A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 B组)各40例。
比较液体复苏45、90、135min后2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血清乳酸含量、凝血功能情况;比较液体复苏135min后2组肝肾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心肌酶谱、血细胞比容,总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结果B组氧分压、pH值、碱剩余明显高于A组同时间点,二氧化碳分压、血清乳酸明显低于A组同时间点(P﹤0.05);B组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A组同时间点(P﹤0.05)。
复苏135min后,B组肝肾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血细胞比容明显低于A组(P﹤0.05),总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明显少于A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及病死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中可获得良好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分析、凝血功能等指标,减少输血量,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
【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4页(P822-825)【关键词】休克,出血性;多处损伤;补液疗法【作者】李春萌【作者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医院胸外科,河北宁晋0555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4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发伤呈逐年上升趋势。
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其中失血性休克是多发伤死亡的主要原因。
多发伤导致休克以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为主,其可在极短时间内造成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器官组织灌流不足,进而引发严重的全身性伤害[1-2]。
一些学者提出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其主要机制是寻求一个复苏的平衡点,既可通过液体复苏适当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3]。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目的随着交通负荷及国民车辆使用数量的急增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严重创伤患者也呈急速增长态势。
本文就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做出相应研究分析。
方法首先本文针对限制性液体复苏给出了详尽的概念,而后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的研究、临床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得出结果,并在最后给出在此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本研究方向指明继续前进的目标。
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应于出血未控制的创伤性休克病人将获得更好的全面效果。
结论虽然对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出血未控制的创伤性休克病人治疗中的应用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对它的研究和认识仍停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将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究。
标签: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性休克应用研究创伤性休克(traumaticshock)见于严重的外伤,如大血管破裂、复杂性骨折、挤压伤或大手术等,引起血液或血浆丢失,损伤处炎性肿胀和体液渗出,可导致低血容量。
由于创伤性休克也属于低血容量休克,最有效地治疗方法就是合理的液体复苏。
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创伤的总人数达70万人,伤者达数百万人,创伤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4位死因。
以往对于严重创伤病人的救治,尤其对出血未控制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是早期充分液体复苏,还是限制性液体复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争议。
所以本文在此做这一相关论题的研究分析。
1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相关理论限制性液体复苏(LimitedResuscitation)又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是指机体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
其目的是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此点既可液体复苏相对恰当的恢复组织器官的灌注,又可不至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及内环境。
Beckell,Stern等人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宣告了对限制性液体复苏真正探索的开始。
其有别于传统的治疗即充分性液体复苏(AggressiveResuscitation)(短时间内充分补液,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并使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保证脏器和组织的灌注,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显出其优越性,即随着对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据研究:有活动性出血存在的情况下,大量液体输注会引起血流加快、血压增高、小血管内已形成的栓塞被冲掉,使已停止的出血重新开始;并且在血压恢复后,保护性血管痉挛解除,使血管扩张,出血增加;输入的液体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同样会增加出血量。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麻醉科
3/28/2020
1
内容
1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Fra bibliotek2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理由
3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
4
复苏液的选择
5
复苏终点的评价指标
2020/3/28
2
限制性液体复苏
概念
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性液体复 苏,是指机体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性休克,通过控制补液的
2020/3/28
9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
第二阶段:为强制性血管外液体扣押期,历时大约
1~3天。此期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全身毛红血管通透性 增加,大量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出现全身水肿、体重 增加。治疗原则是在心、肺功能耐受的情况下积极复苏, 维持机体足够的有效循环血量。同时,此期也不主张输过 多的胶体溶液,特别是白蛋白。值得注意的是,此期由于 大量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隙,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可能 会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这时不主张大量用利尿剂,关键是 补充有效循环血量。
15
2.复苏液的选择
胶体液:右旋糖
酐、明胶、羟乙 基淀粉、白蛋白 血液制品等
主张理由:胶体在血管内 反对理由:胶体可降低肾小
扩容能力强,停留时间长。 球滤过率,抑制凝血和免疫 功能,有一定的变态反应 发生率,因此主张根据病情
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均表明,限制性液体(低 压)复苏治疗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患者效果优于积极(正压) 复苏。有报道,以收缩压(SBP)100mmHg(传统)和SBP 70mmHg(低压)为体液复苏标准,观察其对死亡率、出血 持续时间等的影响,结果,低压液体复苏不影响死亡率。 据对影响创伤性休克治疗效果因素回顾性分析,轻度休克 及中度休克病人在伤后lh输液量为1500~2000ml,伤者收 缩压升高至100~110mmHg,其存活率>80%。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主张在休克初始阶段控制液体输入量,以进行有效的补液。
本文将从治疗原理、临床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治疗原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原理是通过控制液体输入,使患者体内液体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从而达到有效的补液效果。
其主要应用于体积缺乏性休克的治疗,即失去的液体主要是血容量缺乏而导致的休克。
在治疗过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减少液体输入的量。
如果有必要进行输液,我们可以考虑使用生理盐水、羟乙基淀粉等等维持循环的主要成分,但是要注意不能过量输液,因为过量输液会引起过度扩容,加重组织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
二、临床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主要适用于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因各种原因(如分娩出血、胎盘早剥等)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此时,我们应尽快控制出血,然后开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主要控制液体输入的量,以避免过度扩容引起其他并发症。
在液体输入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以便及时调节液体输入的量和速度。
三、优缺点优点:1.能够在控制液体输入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能够有效地避免输液过多引起的并发症;2.能够减少输液后患者卧床不起的时间,帮助患者早日恢复;3.能够减少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控制,降低输液成本和医疗管理复杂度。
1.限制性液体复苏需要详细的医生指导和监督,涉及到液体输入量的控制、监测等方面,比较复杂;2.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或者治疗不彻底,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脏损伤、肝功能不全等)。
总之,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不增加患者并发症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掌握液体输入量的控制和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产后出血等原因导致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的一种严重病情。
在临床上,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一旦发生却会对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是一种常用的手段。
传统的液体复苏方法主要是通过输注大量的晶体液或胶体液来补充失血导致的血容量不足,以维持体循环的稳定。
传统液体复苏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可能导致水盐平衡紊乱、肺水肿等不良反应。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评估其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可靠的指导。
具体而言,我们将通过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比较其与传统液体复苏的差异,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原理及优势,为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改善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临床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限制和格式要求。
【研究意义】的内容如下:产科失血性休克是产科急重症的一种常见类型,严重程度高,病死率也较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通过对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产科急救能力和救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对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也可以为未来产科急重症救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减少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和死亡率做出积极贡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为改善产科急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 正文2.1 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定义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产后出血过多导致循环血容量显著下降、组织缺氧、乏力、心跳过快等症状,并最终导致休克状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

限制 性 液体 复 苏在 创 伤 失血 性 休 克 急 救 中的 应 用
徐 国明 , 李艳梅 。 ( . 内蒙 古呼 伦 贝 尔市人 民 医院 , 1 内蒙古 呼伦 贝 尔 0 1 0 ; .内蒙古 呼伦 贝 尔市 中蒙 医院 , 2 08 2 内蒙古
呼 伦 贝 尔 0 10 ) 2 0 8
・
34 1 0。
现代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enJunl f n ga dTa ioa C ieeadWetr Mei n 0 2O t 2 ( 8 dr o ra o t rt rdt nl h s n s n d ie 1 c, 1 2 ) Ie e i n e c 2
率 B组 明显 高 于 A 组 ( P均 < . 5 。 见 表 2 00 ) 。 表 2 2组 并 发 症 发 生 情 况 及 病 死 率 比较 例( ) %
有 效 血 容量 和使 血压 维 持 在 正 常 水 平 , 保 证 脏 器 和 组 织 的 以 灌 注 , 止 休 克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 称 为 即刻 复 苏 。但 大 量 的 动 防 被 物 实验 和 临 床研 究 表 明 , 制 性 液 体 复 苏 更 能 改 善 出 血 未 控 限
本组男 8 例 , 3 8 女 5例 ; 龄 1 7 年 5~ 7岁 。致
压 积 ( C )< 0 , 予 输 血 。 H T 3% 给
2 结 果
11 一般资料 .
伤 原因 : 通 伤 7 交 9例 , 空 坠 落 伤 1 高 O例 , 器 伤 1 钝 6例 , 方 塌 砸伤 1 5例 , 器 伤 3例 ; 合 伤 7 锐 复 5例 , 发 骨 折 5 多 9例 , 破 肝 裂1 9例 , 破 裂 2 例 ( 不 包 括 合 并 颅 脑 损 伤 者 ) 均 无 血 脾 1 均 。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作者:罗琼湘周俊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14期【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的6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加以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者为治疗组,快速大量液体复苏者为对照组,分析患者复苏后外周血乳酸水平的变化以及单器官功能障碍或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率、患者死亡率。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复苏后24 h、48 h血乳酸达正常标准的例数,前者明显多于后者(P【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血乳酸;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率作者单位:517000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创伤失血性休克是ICU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全球每年的创伤约有20%因创伤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而死亡[1]。
传统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多认为应该积极进行快速、大量的液体复苏,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国内外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新概念[2]。
其目的是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在此既可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从而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复苏后外周血乳酸水平的变化以及患者MODS的发病率、死亡率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因创伤出血性休克入住我科ICU患者共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龄16岁~65岁,平均(42±22)岁。
病种分类:四肢伤38例,腹腔脏器伤10例,胸腹联合伤9例,腹腔脏器合并骨盆骨折伤7例。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设为治疗组,人数41例,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设为对照组,人数23例。
回顾分析显示两组均在创伤出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从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行液体复苏:治疗组限制性液体复苏,技术指标是根据血压补充等渗盐水,先快后慢,使血压维持在(60~90)/(40~60) mm Hg,1 h 内实施有效止血措施,出血控制后立即快速补液输血纠正休克;对照组技术指标是快速大量补充等渗盐水至血压超过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复苏后立即手术止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限制性液体复苏的选择
③正确把握手术时机,特别是确定性止血,是液体复苏和抢 救伤员成功的关键。
④在液体复苏过程中,当早期输入液体总量1500 ~2000ml时, 血压仍然不能达到80-90/50-60mmHg,表明内出血尚未控 制,需快速明确出血部位,尽早施行控制出血手术;当血 压上升后再次下降,应警惕活动性大出血的存在,要仔细 查体,不要将原因简单的当作是补液量不足,错失手术时 机。
10/7/2020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目的
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 又不至于过多的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以利于改 善休克期组织的灌注和氧供,促进早期康复,减少后期的 并发症。
10/7/2020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理由
⒈ 开放的血管口出血量与主动脉根部和此部位的压力差明显 相关;
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均表明,限制性液体(低 压)复苏治疗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患者效果优于积极(正压) 复苏。有报道,以收缩压(SBP)100mmHg(传统)和SBP 70mmHg(低压)为体液复苏标准,观察其对死亡率、出血 持续时间等的影响,结果,低压液体复苏不影响死亡率。 据对影响创伤性休克治疗效果因素回顾性分析,轻度休克 及中度休克病人在伤后lh输液量为1500~2000ml,伤者收 缩压升高至100~110mmHg,其存活率>80%。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麻醉科
内容
10/7/2020
1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
2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理由
3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
4
复苏液的选择
5
复苏终点的评价指标
限制性液体复苏
概念
限制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复苏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性液体复 苏,是指机体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性休克,通过控制补液的
速度以及补液量,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内, 直至彻底的 止血。
10/7/2020
区别
研究发现大量的液体输入 导致了血液稀释,影响了 凝血功能,加重出血,增 加了并发症,最终导致病 死率增加。
传统的液体复苏观念认为,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应
该在第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快速、大量补液,短时间 内恢复机体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使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 来保证机体的供血以及供氧,这种快速、大量的补液又 被称之为即刻积极复苏。
10/7/2020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 第三阶段:为血管再充盈期。此期功能逐渐恢复,大
量组织间液回流入血管内。治疗原则是减慢输液速度,减 少输液量,同时在心、肺功能监护下可使用尿剂。
10/7/2020
限制液体复苏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现今输液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快速输液对机体免疫功 能 的影响 ,创伤后免疫功能恢复与输液速度相关。 Knoferl 等在创伤休克鼠实验的结果显示: 出血性创伤后慢 速液体复苏可使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快速恢复,而快速液 体复苏将产生持续的免疫抑制, 机理尚不明确, 可能由于创 伤出血后慢速液体输注能逐渐建立循环, 从而减少再灌注 时活性氧成分的产生,改善免疫反应。
10/7/2020
有关限制性液体复苏的选择
液体输入速度以早期稍快,逐渐调整速度为好, 不必将血压调整到正常值。
① 只要血压到达80-90/50-60mmHg以上,保持略高于存活所 需的最低值即可,抓紧时间进行必要的止血等“损伤控制 外科手术”治疗。
②只要血压到达80-90/50-60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 以上即能满足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流。尿量>25ml/h说明肾 脏灌注尚可,如果尿量较多但血压仍然不升高,可调整输 入液种类,适当增加胶体液的比类。
⒉ 在血压恢复后,小血管内已形成的血栓被冲移,使已停止 的出血再次出血;
⒊ 随着血压的回升,保护性血管痉挛解除,使血管扩张; ⒋ 输入的液体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出血量; ⒌ 出血发生后,尤其是休克期,骨骼肌、皮肤和内脏血管代
偿性收缩,能够维持重要脏器的临界灌注压。
10/7/2020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理由
10/7/2020
限制性液体复苏
这种限制性补液的目的就是通过限制补液量,使机体 的血压维持在既能保证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基本血液 供应,同时又不会因为补液量过快、过多,扰乱机体的代 偿机制以及内环境。这种补液方式同时可以避免出血加剧, 减轻由创伤引起的全身反应综合征(SIRS),甚至器官 功能障碍(MODS),最终降低病死率。
2.复苏液的选择
胶体液:右旋糖
酐、明胶、羟乙 基淀粉、白蛋白 血液制品等
主张理由:胶体在血管内 反对理由:胶体可降低肾小
扩容能力强,停留时间长。 球滤过率,抑制凝血和免疫 功能,有一定的变态反应 发生率,因此主张根据病情 合理使用。
10/7/2020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
第二阶段:为强制性血管外液体扣押期,历时大约
1~3天。此期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全身毛红血管通透性 增加,大量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出现全身水肿、体重 增加。治疗原则是在心、肺功能耐受的情况下积极复苏, 维持机体足够的有效循环血量。同时,此期也不主张输过 多的胶体溶液,特别是白蛋白。值得注意的是,此期由于 大量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隙,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可能 会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这时不主张大量用利尿剂,关键是 补充有效循环血量。
10/7/2020
1.复苏液的选择
晶体液:生理盐
水,林格液,乳 酸林格及高渗盐 等
主张理由:费用低、纠 反对理由:扩容效果差、
正脱水和低钠血症、扩充 半衰期短、需大量输液、
细胞外液的数量、保护肾 ,可能引起血中白蛋白、凝血
一般无不良反应
因子过分稀释增加肺水肿、
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0/7/2020
10/7/2020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是把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程分为 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活动性出血期,从受伤到手术止血约8小
时。此期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急性失血、失液。治疗原 则主要用平衡液和浓缩红细胞复苏,比例2.5:1;因为高 渗溶液增加有效血容量、升高血压是以组织间液和细胞内 液降低为代价的,对组织细胞不利,不主张用高渗溶液、 全血及过多的胶体溶液复苏。如病人大量出血,血色素很 低,可增加浓缩红细胞的输注量。另外,此期交感神经系 统兴奋,血糖水平高,可不给葡萄糖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