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

合集下载

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分析专家讲座

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分析专家讲座

第31页
液体复苏方法?
▪ 静脉液体复苏 ▪ 口服液体复苏 ▪ 腹腔复苏?
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分析
第32页
液体复苏方法?
▪ 口服液体复苏:
➢ 是指在伤员清醒时自服或昏迷时由他人经过鼻 胃管分次注入糖电解质溶液复苏方法。
➢ 口服液体经过胃肠吸收入血,到达增加血容量、 救治休克目标,给后续治疗争取更多时间。
▪ 组织血流灌注不能满足需要,微循环障碍
➢ 营养物质缺乏 ➢ 代谢产物蓄积 ➢ 细胞代谢紊乱和功效受损
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分析
第6页
休克分类
▪ 低血容量性休克
➢ 血容量降低(CVP↓)造成心输出量下降(CO↓),进而 外周血管阻力增加(SVR↑)以维持正常灌注压
▪ 心源性休克
➢ 心输出量下降(CO↓)造成静脉充血(CVP↑),反应性 血管阻力增加(SVR↑)
第15页
休克复苏时机?
▪ 即刻复苏与延迟复苏?
➢ Bickell等研究了598例创伤休克病人即刻复苏 (309例)和延迟复苏(289例)情况。即刻 复苏组在抵达手术室前平均输注液体2478 ml, 延迟复苏组平均输注液体375 ml,但两组在抵 达手术室时血压却基本相同,且延迟复苏组各 项试验室检验指标(包含血红蛋白、凝血酶原 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术后并发症(包含 ARDS、急性肾功效衰竭、伤口感染及脓毒症) 和患者死亡率情况较即刻复苏组为优。
➢ Rivera-Chavez等将HBOC-201和高渗氯化钠溶液 (HTS)联合应用于重度失血性休克猪模型,结果发 觉:二者适用能显著降低机体体循环阻力、肺循环阻 力和肺动脉压力,提升心输出量,改进组织器官血流 灌注,相关机理有待深入探讨。
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分析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 。它是1-44岁年龄段的第一位死因。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处理原则: 针对病因止血 、有效的液体复苏、快速转运。
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 快速评估--紧急 处理--液体复苏--快速转运至条件较好的 EICU或上级医疗结构--高级脏器功能支持-病情再评估。
液体复苏到底该怎么实施
液体复苏监测指标
传统观念中, 休克与否及其程度是由血压、 心率和尿量等指标来判断, 这一标准对以血 压过低、极度心动过速、少尿为特征的失 代偿性休克是有用的, 但是大部分创伤病人 的血压、心率、尿量恢复正常后, 血浆乳酸 含量仍然升高, 混合静脉氧饱和度仍然下降。 休克的本质在于微循环障碍, 单纯的血压并 不能准确反映器官的灌注和代谢状况。 “休克深藏于组织中, 不能仅通过测血压发 现休克”。
• 目前将全身监测指标已完全恢复正常, 而 pHi仍低的状态称为“隐性代偿性休克”。
• 是否存在“隐性代偿性休克”, 胃肠道血 运能更敏感地反映循环变化。
• “隐性代偿性休克”的主要危害是导致胃 肠粘膜屏障损害、造成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进而诱发严重的脓毒症和MODS。
• 为预防这一致死性的威胁, 应努力纠正胃 肠粘膜的缺血和缺氧状态, 提高pHi至正常 。
• 7.5%氯化钠只输入相当于失血量的10%-25%, 即能使循环复苏。
胶体溶液
• 胶体溶液主要包括白蛋白和人工合成胶体 (羟乙基淀粉溶液)。
• 优点: 扩容效能强、扩容时间持久、所需液 体量小、组织水肿轻。
• 缺点: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凝血障碍。
胶体液可能产生毛细血管渗漏
毛细血管渗漏的特点: 外周组织水肿,经充分 输液仍有顽固性低血容量。毛细血管渗漏 导致的组织水肿不能通过控制入量或强制 性利尿得到解决,甚至适得其反,引起组 织灌注不足。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1.评估和监测病情:对于失血性休克病人,护士应当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并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进行监测。

此外,还应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尿量和出血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

2.给予氧气:失血性休克病人常伴有组织缺氧,因此,应给予患者吸氧治疗。

一般情况下,应提供高浓度氧气(如:5-10升/分钟)通过鼻导管或者面罩给患者吸入。

吸氧时需要观察患者的气道通畅性、呼吸频率以及氧饱和度。

3.快速复苏:对于失血性休克病人,抢救措施应当针对复苏的关键点进行。

首先,需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液体复苏。

输入的液体可以是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林格液)或胶体液(如:白蛋白溶液)。

目标是回复患者的循环容量,提高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的灌注和供氧情况。

给予液体复苏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并及时调整液体输注速度和种类。

4.控制出血源:对于失血性休克病人,首要任务是尽快找到并控制出血源。

如果出血源可见,如外伤出血,则需要及时进行止血。

如果出血源不明,如消化道出血,则需要积极进行检查和控制出血(如内镜检查、介入治疗等)。

5. 监测休克指标:针对休克指标的监测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的进展和效果。

常见的休克指标包括乳酸、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中心静脉压(CVP)、氧饱和度(SatO2)等。

6.控制疼痛:失血性休克病人可能伴有明显的疼痛,护士需要及时评估和监测患者疼痛的程度,并给予相应的镇痛治疗。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吗啡、咪达唑仑等。

7.预防感染:失血性休克病人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感染。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感染,包括勤洗手、消毒器械、保持患者的洁净等。

8.给予营养支持:失血性休克病人需要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以促进休克后早期的恢复。

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并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体重。

9.心理疏导:失血性休克病人可能伴有明显的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及存在的问题休克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其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战创伤休克的发生率为10%〜15%,高技术局部战争发生率可高达25%〜30%。

近年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提出了很多新方法和措施,尤其对液体复苏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提出许多新的看法。

因此,本文就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策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1战创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方法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出血致严重持续的低血容量休克,甚至心搏骤停。

目前,复苏有传统的即刻复苏和最新研究较多的延迟复苏。

即刻复苏:是以最快的速度给予液体和血管活性药物,在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维持重要脏器灌注。

延迟复苏:又叫限制性液体复苏,指患者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盐液维持机体基本需要,在手术彻底处理后再进行大量复苏[1-3]。

传统的复苏方法并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事实上有增加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危险。

近十年来随着休克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组织体液和氧代谢的深入研究,这些传统的休克液体复苏概念正受到挑战,因为该复苏方案多以出血已控制休克模型为基础,所以在前线(院前)或急诊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休克应如何救治仍然有争论。

鉴于失血性休克在战时较多,故选择在此领域有突出成就的美军、英军及以色列军队在战时总结的失血性休克进行分析。

1.1美军对战伤失血和休克推荐的复苏原则已控制出血伤员可建立静脉通道,伤情稳定(桡动脉脉搏强)可不予输液,密切观察,提倡口服补液;对有休克表现的(桡动脉脉搏微弱)可用乳酸林格液或6%的羟乙基淀粉维持平均动脉压在70mmHg(1mmHg=0.133kPa)左右;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给予小剂量(限制性)补液,考虑到液体携带的问题,首次补液为7.5%Nacl和6%右旋糖酐(HSD)250ml(缓慢输注至少>15min)伤员无反应再给250ml,总量不超过500ml。

也有输注全血或血浆的方案,可达到很好的复苏效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主张在休克初始阶段控制液体输入量,以进行有效的补液。

本文将从治疗原理、临床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治疗原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原理是通过控制液体输入,使患者体内液体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从而达到有效的补液效果。

其主要应用于体积缺乏性休克的治疗,即失去的液体主要是血容量缺乏而导致的休克。

在治疗过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减少液体输入的量。

如果有必要进行输液,我们可以考虑使用生理盐水、羟乙基淀粉等等维持循环的主要成分,但是要注意不能过量输液,因为过量输液会引起过度扩容,加重组织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

二、临床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主要适用于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因各种原因(如分娩出血、胎盘早剥等)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此时,我们应尽快控制出血,然后开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主要控制液体输入的量,以避免过度扩容引起其他并发症。

在液体输入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以便及时调节液体输入的量和速度。

三、优缺点优点:1.能够在控制液体输入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能够有效地避免输液过多引起的并发症;2.能够减少输液后患者卧床不起的时间,帮助患者早日恢复;3.能够减少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控制,降低输液成本和医疗管理复杂度。

1.限制性液体复苏需要详细的医生指导和监督,涉及到液体输入量的控制、监测等方面,比较复杂;2.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或者治疗不彻底,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脏损伤、肝功能不全等)。

总之,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不增加患者并发症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掌握液体输入量的控制和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失血性休克评估与复苏

失血性休克评估与复苏
失血性休克评估与复 苏
演讲人
01 失血性休克的评估
02 失血性休的评 估
临床表现
01
面色苍白:失血性休克患者 由于血容量减少,导致面色 苍白,皮肤湿冷。
03
血压下降:失血性休克患者 由于血容量减少,导致血压 下降,甚至出现低血压。
05
尿量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 由于血容量减少,导致肾血 流量减少,尿量减少。
头颅CT:观 察颅内情况, 排除颅内出血
2
失血性休克的复 苏
液体复苏
01
目的:补充血容量,恢复有 效循环血量
03
液体选择:根据患者情况选 择合适的液体类型
05
监测指标:监测血压、心率、 尿量等指标,调整输液方案
02
液体种类:晶体液、胶体液、 血制品
04
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病情和 液体类型调整输液速度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 潜在疾病,降低失血风险
早期识别
1
观察患者症状:如面 色苍白、心率加快、 血压下降等
3
评估出血量:根据患者 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 查结果进行评估
监测生命体征:如血 压、心率、呼吸频率 等
2
及时采取措施:如止血、 输血、补充血容量等, 防止病情恶化
4
及时治疗
01
02
早期发现: 及时发现失 血性休克症 状,如头晕、 乏力、面色 苍白等
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症 状,立即前 往医院就诊
03
及时诊断: 医生会根据 症状和检查 结果进行诊 断
04
及时治疗: 根据诊断结 果,采取相 应的治疗措 施,如输血、 输液等
THANKS
02
抗凝血药物: 如肝素、低分 子肝素等,用 于预防血栓形 成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生命威胁,由于大量失血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无法有效地供应给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

在面对失血性休克的紧急情况时,正确的急救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步骤、注意事项以及相关数据。

一、急救护理步骤:1. 确认休克症状:失血性休克的常见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当病人浮现这些症状时,应即将考虑失血性休克的可能性。

2. 呼叫急救:即将呼叫急救人员,并告知病人的症状和情况。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开始进行紧急救护。

3.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病人的呼吸道通畅,将其放置在侧卧位,头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

4. 住手出血:如果出血源可见且可以安全止血,可以采取措施进行止血。

例如,用干净的纱布、绷带等进行直接压迫止血,或者使用止血药物。

5. 提高下肢:抬高病人的下肢,有助于提高血液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可以将腿部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

6. 维持体温:失血性休克病人容易浮现体温下降,可以使用保暖措施,如赋予保暖毯、调整室温等,以避免低体温导致的进一步休克。

7. 赋予液体复苏:在急救过程中,赋予适当的液体复苏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静脉输液或者输血来补充血容量。

在输液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以调整液体输注速度。

8. 监测病情:在整个急救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意识状态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恶化的情况。

9. 传递信息:当急救人员到达时,及时向他们提供病人的情况、急救过程以及病人的响应情况。

协助急救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护理和运送。

二、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在进行急救护理时,要确保自己和病人的安全。

避免接触感染性物质,注意防护措施。

2. 心理支持:失血性休克是一种紧急情况,病人和家属可能会感到恐慌和焦虑。

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稳定他们的情绪。

3. 寻求专业匡助:尽管急救护理是至关重要的,但它只是应急措施。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是指在严格控制输入液体总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循环状态和血容量情况,将输入液体尽量减少的一种液体复苏策略。

近年来,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分娩或产后引起的严重出血,导致患者血容量明显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引发休克状态。

这种情况下,合理的液体复苏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需要迅速补充丢失的血容量,恢复循环功能,另一方面还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液体输注,避免血液稀释导致的副作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液体输注。

临床研究发现,对于轻至中度的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可以减少输血需求和输注血浆的次数。

这一方案不仅能够避免血液稀释对患者的不利影响,还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传染病风险和血液产品的使用成本。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减少血液稀释。

由于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在临床上大多数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的血容量不足,因此通常需要输注晶体液体或胶体溶液进行复苏。

传统的液体复苏策略往往以补充丢失的液体为主,而忽视了患者的血液稀释情况。

而限制性液体复苏则更加注重维持患者的血液浓度,避免血液稀释,因此能够更好地维持组织器官的灌注,减少休克的发生和恢复时间。

限制性液体复苏还可以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而言,长时间的休克状态和过度输注液体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而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则可以避免过度输注液体,减少休克的持续时间,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机会。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严格控制液体输入总量,根据患者的循环状态和血容量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液体输注,减少血液稀释,减少感染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应积极推广和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克认识的变化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提升血压被作
为休克治疗的主要目标,为此常常大量使 用升压药物,
休克认识的变化
§近年来,国际上创伤调查组基于多个系统
回顾研究发现: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手 术止血前,大量补充胶体或晶体液维持血 压可能是有害的。这对原有提出的“以早 期液体复苏提升血压、维持组织灌注、预 防休克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则提出了挑 战。
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Haizlip等 创建了一个中度失血性休 克的大鼠模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未复 苏组和快速在量液体复苏组的存活大鼠, 在7d后的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尿素 氮、肌酐等水平测定及各脏器病理检查中 并无任何统计学差异。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Knoferl等根据创伤出血后不同的液体复苏
一 休克的本质
休克(shock)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 病理过程。它是一个由多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为一个序惯性事件,是一个从亚临床阶段的
组织灌注不足向MODS或MOF发展的连续过程。
维持有效循环的三个要素:
充足的血容量 足够的心排出量 适宜的外周血管阻力
诊创伤外科收治的220例未控制出血的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常规组收缩 压要求值 90-135mmHg,限制组收缩 压要求值 70-90mmHg 。比较两组患 者低体温发生率 MODS发生率 DIC发 生率 肾功能障碍发生率 病死率影 响。观察结果如下:
速度,将小鼠随机地分成4组,即对照组 (假手术组)、快速输液组、中速输液组 和慢速输液组,于伤后4h和4d时各处死一 批小鼠,采集腹腔巨噬细胞、全血和脾脏 标本,通过测定血浆IL-6水平、腹腔和脾 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1、IL-6水平 来评价小鼠的免疫功能。
结果显示:出血性创伤后慢速液体复苏,
限制性液体复苏概述
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使机体维持较低水
平的血压,可减少出血量,维持低血压在 适当的水平且可减轻酸中毒,避免过分扰 乱机体一系列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从而 改善预后,提高早期存活率。
输液量与出血量、存活时间及对各器
官功能的有什么关系?
Sakies等在绵羊未控制的肺血管出血模型
限制性液体复苏概述
其目的是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在此既可
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 灌注,又不至于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 制和内环境。
限制性液体复苏概述
来自不同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有
活动性出血的情况下,在彻底止血前快速 大量的液体复苏可造成失血加速、不易形 成凝血块或使已形成的凝血块脱落、血液 过度稀释和加重酸中毒等不良后果;
由上可见,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
病人,彻底止血前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既 可减少出血量,减轻酸中毒,避免过分扰乱 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又可在一定程度 上改善休克期组织脏器的灌注和氧供及减少 创伤后期的并发症;并可能具有一定的免疫 调理作用,能促使受损的免疫功能有较快的 恢复。
2006年9月—2010年10月年,贵阳某急
可使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快速恢复,而快 速液体复苏将产生持续的免疫抑制;其准 确机理尚不清楚,可能由于创伤出血后慢 性液体输注能逐渐地建立循环,从而减少 再灌注时活性氧成分的产生,改善免疫反 应和心血管系统功能。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缺乏
对创伤病人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因此,对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否具有免疫调理作用尚 需进一步探讨。
Novak等通过有活动性出血和颅脑损伤的猪
失血性休克模型 ,研究者随机地将动物分 成标准液体复苏组、延迟复苏组,复苏液 体为乳酸林格氏液,70min后发现出血量、 颅内压和脑组织病变范围以标准液体复苏 组为甚,因而,研究者认为,手术前限制 性液体复苏与快速大量输液相比,可减少 继发性的脑组织损害。
休克认识的变化
随着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
究,Bickell、Capone等通过大量的动物及 临床实验发现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 血性休克,快速、大量的补液可能会严重 扰乱机体对失血的代偿机制,并加速机体 内环境的恶化。
大量快速液体复苏可增加血液丢失
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减少组织氧供
代谢性酸中毒
大量快速补液影响血管收缩反应,造成血
栓移位
于是就提出早期的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
即在活动性出血控制前应限制液体复苏。
限制性液体复苏概述
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
延迟液体复苏,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 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 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 平的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
存活时 间
90min 150min 72h
6
00
5
11
10
86
2
20
对脑组织的影响:
Carrillo等 通过有活动性出血的大鼠失 血性休克模型发现:大鼠失血后通过限制 性输液维持MAP在6.7kpa水平60min并不会 损害其认知能力(与正常的大鼠相比); 观察10d后,对这些大鼠大脑中5个最晚受 损区域的病理检查,未发现任何缺血性改 变;这些资料说明适当的限制性液体复苏 并不会损害脑组织。
中,立即以乳酸林格氏液(30 ml/kg)在 10分钟内将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如果血 压不恢复正常,重复此方案;另一组不补 液。 观察结果如下:
分组
立即 复苏 限制 补液
出血量
3494±152 5ml
1594±689 ml
出血速度 (20min) 90±33ml/min
46±22ml/min
停止时间 48±11min 29±9min
存活时间
160.7±29.7min 233.5±6.5min 207.6±17min 158±26min
在这之后Capone 等进动性出血的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


分组
样本量
未获治疗
10
院外未治疗,院内大量补液 10
院前开始,MAP50mmHg 10
院前开始,MAP80mmHg 10
此表说明出血后立即使血压恢复至正常是不利的。
Abu-Hatoum等运用标准大鼠脾脏损伤未控制出血
的失血性休克模型,研究输液量与出血量、存活
时间的关系

补液方式
失血量
不补液
27.0±6.7%
RL-35ml/kg.h 29.0±4.1%
RL-70ml/kg.h 50.2±3.1%
RL-105ml/kg.h 62.7±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