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同步学案:第一章第二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同步训练:第一章第一节环境概述Word版含解析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同步训练:第一章第一节环境概述Word版含解析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 环境概述【学习目标】 1.理解环境、环境因素的概念及分类。

2.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理解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①________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②________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③________现象的总和,如大气环境、④________、土壤环境、⑤____________等。

(2)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⑥________环境,如⑦________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3.内涵(1)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环境的⑧____________不同。

(2)发展的概念⎩⎪⎨⎪⎧时间上: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空间上:随⑨ 的扩展而扩张 二、环境因素1.概念:指构成人类环境⑩________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11____________的基本成分。

2.分类:环境因素又称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类。

(1)自然环境因素:通常是指水、空气、○12________、○13________、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通常包括人口、工业、农业、○14________、科学技术、民风民俗、○15____________等。

三、环境质量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16________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种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17________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

3.评价(1)环境质量评价:即对○18________________的评价。

(2)环境质量指数:即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4.分类: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19______质量、○20________环境质量等。

高中地理 第1章第2节第2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第1章第2节第2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5

第二课时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一)地震说明:绝大部分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2、构造地震示意地震波(纵波:速度快,图中为辐射线,人们会左右摇晃;横波:速度慢,图中为以震源为中心的同心圆,人们会上下颠簸)。

3、震级与烈度(1)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2)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⑶按成因分:构造地震(多且大,占90%以上)、火山地震(占7%)、塌陷地震(少且小)。

⑷按震中距分:5、造成的影响6、地震灾害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降御难度大。

7、地震带: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呈带状分布。

⑴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

全长2万多千米,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

⑵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及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地震、火山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因为二者都是地壳活动的产物,都是循着现在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云集,呈带状分布。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成因:⑵发生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

⑶多发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⑷影响强度的因素:滑坡体位置(高)、体积(大),强度(高)。

⑸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学习方法] 滑坡灾害多发区的原因分析:自然原因:⑴地形条件:地势起伏大的山地丘陵;⑵物质条件:物质破碎,多断裂;⑶植被条件:差。

人为原因:⑴增加了地势的起伏;⑵堆放大量碎屑物质;⑶破坏植被。

2、泥石流⑴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学案测评:第一章第二节气象灾害作业人教版选修Word版含答案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学案测评:第一章第二节气象灾害作业人教版选修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第1课时 气象灾害【学习目标】 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的概念、时空分布、成因、危害,并进一步探讨预防措施。

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1)概念:发生在①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厚的②________________。

(2)形成⎩⎪⎨⎪⎧广阔的暖洋面,海水蒸发⇒充足的③ ④ 的不稳定大气层结⇒空气上升,水汽凝结致雨(3)分布主要分布区⑤____________海域 集中分布区⑥____________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⑦________、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⑧____________和美国东部海岸(4)a .界定: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⑨________的热带气旋。

b .结构及影响 组成 天气影响台风眼 无⑩____、少⑪____和干⑫____ 伴随着⑮______、⑯______,来势凶猛,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 ⑬__________区 产生最强烈降水 外围大风区风速从外向内⑭______2.干旱 (1)干旱a .定义:因长期⑱________或⑲__________而造成空气干燥、⑳____________的一种现象。

b .成因:由较长时间的○21____________或○22______________引起。

c .分布时间 持续数月,甚至若干年空间 地域○23______,有时会波及整个○24______或部分○25____ (2)旱灾a .概念:在某些地区较长时段内降水○26____________,引起水分○27____________,不足以○28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29________,严重阻碍经济发展,b .性质:一种○30________性的自然灾害。

c .分布○31______________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32 地区旱灾最严重3.寒潮(1)概念:一种大范围○33____________活动。

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五学案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五学案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2.学会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我国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我国地质灾害①__________;二是我国地质灾害②____________;三是我国地质灾害③________。

2.地震灾害的特点:一是④____________,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过里氏⑤______级以上的地震灾害;二是⑥______________。

20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地震;三是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破坏力极大。

3.地震灾害的形成:我国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⑧____________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⑨________板块和⑩__________板块交会处,又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⑪____________地震带和⑫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之间,所以发生频率高。

4.地震灾害的分布:我国地震灾害分布不均匀,震中分布上呈现出条带状,称为⑬__________。

总的来说,我国⑭__________地震活动比⑮________弱。

二、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灾害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⑯________________、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泥石流的种类(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⑰______________、⑱__________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⑲________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⑳________以西的高原上,致灾效应不突出。

3.泥石流的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学案:第一章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Word版含答案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学案:第一章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1.资源短缺: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①无限的需求与②有限的供应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人类弃置到环境中的废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③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④植被的破坏。

4.全球环境变化: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每个角落,人类的某些行动,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人类的生存。

像全球气候变暖、⑤臭氧层破坏、酸雨、⑥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已成为热门话题。

思维活动1.如何区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答案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也会影响到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以⑦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2.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1)资源的⑧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⑨无限性的矛盾;(2)短期⑩经济利益与长远⑪环境效益的矛盾;(3)⑫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⑬大众利益的矛盾。

思维活动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归根结底,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另一方面是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⑭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2.过程的不可逆性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的⑮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⑯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有些过程是⑰不可逆的。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导学案:第一章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特点含答案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导学案:第一章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特点含答案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1课时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特点【学习目标】明确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当今环境问题的特点。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严重的①______________、环境污染、②____________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

2.资源短缺:资源需求的无限增长导致③____________,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这个问题。

3.环境污染: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④________________越来越多,造成了严重的⑤____________。

4.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主要是⑥________的破坏。

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⑦______________受损害、⑧____________下降、水土流失、⑨____________降低、土地荒漠化等。

5.全球环境变化: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最近50年来,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如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臭氧层破坏、⑪________、生物多样性锐减和⑫____________等问题备受世人关注。

二、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⑬________________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⑭________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2.过程的⑮__________性: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⑯____________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⑰________、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⑱____________。

3.规模的⑲________性: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而且还影响到其他⑳__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环境问题的表现1.下列属于生态破坏的是()A.破坏热带雨林B.海上油轮泄漏C.工业垃圾成堆D.酸雨的形成2.所谓“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真正含义是()A.环境问题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已出现B.即将出现,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C.环境问题已经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D.环境问题已经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考查点2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3.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同步学案: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疑难规律方法Word版含答案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同步学案: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疑难规律方法Word版含答案

一、自然灾害系统1.自然灾害系统的组成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自然灾害系统。

其中,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致灾因子:对人类及其经济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损害的自然异常变化。

受灾体:灾害的承受体,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自然资源。

灾情:因灾导致的生命、财产、资源损失的情况。

2.自然灾害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3.自然灾害与自然异变的比较练习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由于受热带低压系统和弱冷空气的共同影响,2010年10月上旬,海南省大部分地区遭遇了50年一遇的暴雨。

连续多日的强降雨使海南海口、文昌、万宁、琼海、三亚等16个市县受灾,市中心城区被淹,交通大面积瘫痪,不少居民家中被淹,人们出行及日常生活出现严重的困难。

(1)自然灾害对人类影响巨大,其形成的必备条件有哪些?(2)此次海南省的自然灾害属于____________灾害,该自然灾害的特点是____________,该自然灾害主要是因________引起的,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会引发该种自然灾害。

(3)简要分析海口市中心城区被淹的主要原因。

(4)此次灾害中海南省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受灾严重,这主要是受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灾情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1)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灾害的受灾体。

(2)洪涝危害面广、损失重暴雨融雪凌汛海啸风暴潮(3)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海口市地处沿海,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四周为海洋,地下水位高,下渗量少。

(4)地形自然灾害的灾情大小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解析(1)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自然异变作为诱因和承受灾害的客体。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学案测评:第二章第二节第课时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人教版选修)含答案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学案测评:第二章第二节第课时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人教版选修)含答案

第2课时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学习目标】掌握中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理解多发区的自然和人文原因,了解造成的主要危害。

地质灾害多发区1.①________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

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本就不够发达的⑤__________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该区的⑥________、⑦__________等交通干线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也相当严重。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华西都市报》2011年3月2日讯:攀枝花米易“2·27”滑坡事故原因已初步确认,共有六大原因导致此次滑坡事故发生。

其中包括27天前米易县境内发生的3.2级地震。

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无关B.我国地震规模东部大于西部C.1976年的唐山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质灾害D.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是无法作出预报的2.有关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山区暴发的特殊洪流,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B.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C.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滑坡日趋频繁的主要原因D.大规模的工程活动与滑坡现象无联系读“我国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中南地区D.华东地区4.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措施有()A.植树造林B.开垦梯田C.增加城市建设D.减少降水5.有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多发区一定是滑坡、泥石流频发区B.地质灾害的频率与人口快速增长无关C.地震不能引发火灾、海啸等地质灾害D.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会发生地质灾害方法技巧练方法图示法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2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

2.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因素,简述它们的危害。

3.利用地图说明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

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①断裂或②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③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地震构造(1)图中C为④震源,B为⑤震中,BC为⑥震源深度,AB为⑦震中距。

(2)D为⑧等震线: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它与⑨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用来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烈度与⑩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⑪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分布: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

⑫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⑬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思维活动1.“地震只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的说法对吗?答案不对。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活跃的地方也容易发生地震。

二、滑坡和泥石流思维活动2.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共同条件有哪些?答案地势起伏大;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植被覆盖较差等。

探究点一地震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30.3°N,103.0°E)发生7.0级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

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均有强烈震感。

芦山县距离雅安市市区33千米,位于龙门山前缘构造带南段。

龙门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震多发。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2)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其各有何特点?(3)什么是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4)世界上有哪两大主要地震带?为什么这些地区地震灾害频发?答案(1)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

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纵波来临时使地面物体产生上下颠簸;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横波来临时,使地面物体左右摇晃。

(3)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为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的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质量等。

(4)世界上有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两大主要地震带。

因为这些地区地处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频繁,多地震。

反思归纳地震的震级、烈度及地震分布1.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迁移应用1读下表及“震中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震级、震源深度与烈度的关系表(1)据表可以看出,烈度与震源深度和震级的关系是()A.烈度与震源深度呈负相关,与震级呈正相关B.烈度与震源深度呈正相关,与震级呈负相关C.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都呈正相关D.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都呈负相关(2)图中A地位于震中,震源深度为100千米,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纵波)以8千米/秒的速度向外传播。

那么位于图中B处的某海轮将于地震发生后约多长时间有震感() A.30秒B.40秒C.50秒D.60秒答案(1)A(2)A解析第(1)题,仔细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震源深度越深,烈度就越小,两者呈负相关;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两者呈正相关。

第(2)题,图中A、B经度大约相同;纬度相差2°,故两地的水平距离约222千米,A点距震源100千米,根据直角三角形边长的计算公式可推出B地距震源约240千米,即地震发生后约30秒B地会有震感。

探究点二滑坡和泥石流探究活动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上给出的信息及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分析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原因。

(2)我国四大高原中,滑坡、泥石流灾害最多的是________,给当地带来的危害有哪些?答案(1)滑坡形成原因:①在山地丘陵地区,岩体比较破碎;②地势起伏大,坡度陡;③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④工程建设频繁。

泥石流形成原因:①地形陡峻;②松散物质丰富;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暴雨)。

(2)云贵高原冲毁农田、房屋、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反思归纳滑坡与泥石流的关系迁移应用2图1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

图2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发生图1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A.突发地震B.坡度较大的山地C.连降暴雨D.地表堆积物较多(2)图2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1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 A.a B.bC.c D.d答案(1)B(2)B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滑坡和泥石流的共同点。

根据图中的景观图片可以看出上面为滑坡,下面为泥石流。

滑坡主要分布在地势陡峭、植被不良的山区;泥石流发生在山高谷深、地势陡峭、植被不良、多暴雨的山区。

两者形成的必要条件都有坡度较大的山地。

第(2)题,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首先分析四地的特点:a位于地势相对较低的山谷地带;b 位于地势相对较高的山脊上;c位于地势相对低平的位置;d位于地势相对陡峭的山谷西侧。

海拔相对较高的山脊地带接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谷地地区是滑坡和泥石流影响最大的区域。

地质灾害——⎣⎢⎡地震—定义、构造、震级和烈度、分布滑坡—定义、形成条件、危害泥石流—定义、形成条件、危害读图,完成第1题。

1.某日n地发生里氏8.0级地震,如果其他条件相同,m地烈度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离震中较远B.震级小C.震源较深D.位于板块内部答案 A解析若n地发生地震,则震级和震源深度已为定值,从图中看,m地距离震中较远,故烈度较小。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2~3题。

2.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7月前后滑坡、泥石流灾害非常多,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地地壳活动频繁,地形崎岖,岩石破碎。

基岩是较为完整的岩石,不易断裂破碎。

3.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①提高植被覆盖率②修建水利工程③修建护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 D解析防御措施主要包括护坡和进行山地植被建设。

4.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

下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两次大地震()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答案 C解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了解地震的能量来源和海地、智利两国的地理位置以及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地震属于内力作用,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大多位于板块边界,但需要说明的是板块内部存在的断层也可以引发地震,如海地地震;影响烈度的因素不仅包括震级,还包括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的抗震强度等。

5.下图是“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地形、降雨条件分析泥石流多发区的自然特征。

(2)图中A地山脉分布并不广泛,为什么是泥石流多发地?(3)图中B地并不是多暴雨地区,却是泥石流多发地,其原因是什么?答案(1)泥石流多发区,地势起伏大,坡度陡,且多碎屑物质;泥石流多发生在降雨变率大(多暴雨)的地区。

(2)①A地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地表植被缺乏,地表多碎屑物质;②气候特征大陆性强,降水变率大。

(3)①B地夏季冰雪融化易产生较大水流;②B地冻融风化作用强,易产生松散物质。

解析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陡峭的沟谷;②大量松散的堆积物;③充足的水源。

在山区、高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因风化作用,地表多碎屑物质,如果植被覆盖较差,水土保持能力弱,一旦遇有暴雨或大量冰雪融水,就易形成泥石流。

[基础过关]下图为“某地某次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地面所受的破坏程度)分布图”,结合下表回答1~3题。

1.A.①B.②C.③D.④2.图中③处可能为()A.一个村庄B.一座城市C.一洼池塘D.一座小山3.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其他地质灾害是()A.泥石流B.瘟疫C.海啸D.火山喷发答案 1.A 2.B 3.C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和表格信息可知,①处烈度最小,等震距应最大。

选择A项。

第2题,图中③处烈度在Ⅷ以上,比周围地区大,可能为一座城市。

选择B项。

第3题,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沿海地区,可能引发海啸。

选择C项。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0年1月4日6时36分在所罗门群岛(8.9°S,157.3°E)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

据此完成4~5题。

4.从成因上看,此次地震属于()A.火山地震B.水库地震C.构造地震D.陷落地震5.本地区是地震多发区,是由于()A.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B.地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C.该地区为板块与板块的张裂区D.该处的地形是在中生代形成的答案 4.C 5.B解析第4题,该次地震为板块的交界处,是由板块的碰撞而形成的,为构造地震。

第5题,由地震的位置及板块构造知识可知本地区地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回答6~7题。

6.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7.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答案 6.D7.D解析岩石圈内部在各种内力作用下,能量聚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地应力的释放形成了地震。

在重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形成滑坡。

地震也可能诱发滑坡灾害,二者之间具有关联性。

8.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是()A.陡峻的沟谷山坡B.平原地区C.我国西北干旱地区D.地表植被覆盖好的地区答案 A解析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陡峻的沟谷;②大量松散物;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我国西南山区面积大,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山体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一旦有暴雨因素诱发,就容易形成泥石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