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最著名的四大国学大师简介

最著名的四大国学大师简介国学大师不能光看其学问,还要看其道德即人品、文品。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四大国学大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国学大师冯其庸四大国学大师:冯其庸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曾于1998年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轰动中外学术界。
他还在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
目前着重研究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
国学大师张其成四大国学大师:张其成著名易学家、国学管理专家、中医文化专家……他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国学管理”的概念,并首创周易心智管理模式。
他通晓易理易术,以“易”融贯儒、释、道、医。
可谓将国学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应用到现实中来。
国学大师傅佩荣四大国学大师: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40岁以后傅佩荣开始专心研究道家思想,50岁以后就研究《易经》并重新解读“孔、孟、老、庄”,在国学经典诠释方面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2009年因在《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为人所知。
国学大师饶宗颐四大国学大师:饶宗颐饶先生和季羡林齐名,学界称“南饶北季”。
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国学导师都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学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他们,创办两年后,其声望就超过了早于它创立的同类学校,并且,清华国学院由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
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
梁启超写于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似岩浆喷涌:“电灯灭,瓦斯竭,船坞停,铁矿彻,电线斫,铁道掘,军厂焚,报馆歇,匕首现,炸弹裂,君后逃,辇毂塞,警察骚,兵士集,日无光,野盈血,飞电刿目,全球挢舌,于戏,俄罗斯革命!于戏,全地球唯一之专制国遂不免于大革命!”然后,以“革命之原因”、“革命之动机及其方针”、“革命之前途”、“革命之影响”为题分而析之,丝丝入扣。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1、 晚清思想家王韬【题像】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初名王利宾,字兰瀛;十八岁县考第一,改名为王瀚,字懒今,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
江苏苏州府甫里村(今甪直镇)人。
1845年考取秀才。
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
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
1867冬-1868春年漫游法、英、苏格兰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
1868-1870年旅居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协助理雅各。
1870年返香港。
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
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
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记游》。
王韬在1884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
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去世。
1894年为孙中山修改《上李鸿章书》,并修书介绍于李鸿章的幕友罗丰禄、徐秋畦等。
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
2、夏曾佑夏曾佑(1863~1924) 近代诗人﹑历史学家、学者。
字遂卿﹐一作穗卿﹐号别士﹑碎佛。
浙江杭州人。
他对今文经学、佛学有精深的研究,对乾嘉考据学和诗文有相当的素养。
此外他还注意学习外国吏地知识和自然知识。
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
曾官礼部主事﹑泗州知州﹐充两江总督文案。
入民国﹐一度退居﹐後曾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北平图书馆馆长﹐早年﹐曾与梁启超﹑谭嗣同在一起研讨“新学”。
又与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文化和政治思想﹐对戊戌变法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当代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中国当代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有哪些历史学家也称史学家,是指以撰写历史著作为职业或对历史学的创立、发展与应用付出努力的知识分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当代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仅供大家参阅。
吕思勉吕思勉(1884.2.27—1957.10.9),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
汉族,江苏常州人。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
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
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
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翦伯赞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常德桃源县人。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
翦伯赞先生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伐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翦伯赞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
他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了《中国史纲要》。
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

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对许多领域都有卓越建树。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世界100伟人排行榜

世界100伟人排行榜1.穆罕默德(1570――631)阿拉伯人类史上最有影响的人,伊斯兰教的先知。
他将一个散漫无纪的阿拉伯民族统一起来了,并将一个伟大的宗教带来给他们。
2. 艾萨克·牛顿(1642――1727)英国历史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
他的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
3·耶稣(―30――6)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基督宗教的创始人。
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4.释迦牟尼(约前624-前544,一说前564-前484,)印度佛教创始人。
5. 孔子(―551――479)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他的哲学根基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长达两千年之久。
6.圣·保罗(―4――64)土耳其基督教使徒,发展新生的基督教教徒的最重要的先驱。
在所有的基督教作家和思想家中,他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千古犹存。
7.蔡伦(?――121)中国纸的发明家(105)8世纪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
他使用的造纸技术基本上沿用至今。
8.约翰·古腾堡(1400――1468)德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界革命,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9.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14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是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10.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永远属于智慧超群行列中的天才,以其相对论而最为世人所知11.卡尔·马克思:(1818――1883)德国“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创始人。
12.路易·巴斯德·(1822――1895)法国;在医学史上首次倡导疾病细菌学说。
13.伽俐留·伽俐略(1564――1642)意大利,重要贡献在于他的科学发现,惯性定律,望远镜,天文观测及确立哥白尼假说的天赋。
中国历史上10位最伟大的文学家

前言在人类历史上,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都如耿耿星空,群雄闪耀;想要再从中挑选出有限的几个更伟大的大家、大师、巨匠来,实在困难。
更何况,对于文学艺术而言,素来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之说,很不容易分出个谁比谁强、谁比谁高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要求。
尤其是在为数有限的一批杰出文学家、艺术家中,再认定出居最前面的若干位来,那简直是一种残酷与痛苦,许多人甚至觉得这件事本身就没有多大意义,就像古今中外各种类似的所谓“排行榜”一样。
世上万事万物,应该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全面、合理的标准的。
如今我也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拟定出中国十大文豪来,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我拟定出的中国十大文豪是:庄子、屈原、司马迁、曹操、杜甫、韩愈、苏轼、关汉卿、曹雪芹与鲁迅。
(若要评20位,那么另10位则是:贾谊、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柳宗元、欧阳修、汤显祖、罗贯中、龚自珍、郭沫若。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境内)人,家贫,曾做过宋国漆园吏。
相传楚威王召他为相,被拒绝。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道家“二圣”)。
他学问广博、性情独特,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理论,而且更加深刻、广泛,并具有朴素辩证法、自由观、平等观等思想;但也有把相对性绝对化、消极无为、宿命论等错误观点。
庄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的玄学、佛学、理学对它都有大量吸收。
庄子亦堪称文学天才,其散文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文学价值最高、意味最强的,与屈原诗歌并称中国先秦文学史上两大丰碑。
现存《庄子》33篇,大多为寓言故事,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秋水》等,说理与幻想完美结合,诗意浓郁而善于抒情,想象丰瞻、笔力酣畅,汪洋恣肆、变幻诡奇,描写生动传神、语言恢宏瑰丽。
中国古今说理文章,能写得活泼有趣且理论深透者,无出其右。
在写作上,其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也罕有可比。
屈原(约前340—前278年):名平,战国后期秭归(今湖北境内)人,楚国贵族,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但理想不遂,报国无门,遭谗流落在湖南沅、湘二水一带,最后于长沙附近汨罗江畔自沉。
“甲骨第五堂”饶宗颐

潮籍贤哲“甲骨第五堂"饶宗颐林炜璇提要:甲骨学是一门在清末刚刚掀起的学科,民国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四大研究名家: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因每人字号中都有“堂”字,被称为“甲骨四堂”。
后者居上,饶宗颐教授研究甲骨学晚于“四堂”,其成就与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堂”,又因其号“选堂”,因而学者将之并列,称“甲骨五堂”。
本文通过梳理甲骨文的出现与“四堂”研究脉络,凸现“第五堂”饶宗颐教授在甲骨学上的贡献和成就,展示“甲骨五堂”的各自风采。
关键词:甲骨学;甲骨四堂;饶宗颐;“甲骨第五堂”饶宗颐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国际汉学界的巨擘。
他出生于潮州一儒商家庭,父亲饶铐为潮州著名学者。
在家学浸润中,早慧喜读,自学成才,通晓英、法、德、日、梵等多门语言。
饶宗颐教授学问遍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多个方面,其中甲骨学是一门在清末始兴的学科,民国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四大研究名家,因每人字号中都有“堂”字,被称为“甲骨四堂”。
然后者居上,饶宗颐教授研究甲骨学晚于“四堂”,其成就与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堂”,又因其号“选堂”,因而学者将之并列称“甲骨五 堂”。
本文通过梳理甲骨文的出现与“四堂”研究脉络,凸现“第五堂”饶宗颐教授在甲骨学上的贡献和成就,展示“甲骨五堂”各自的风采。
一、甲骨文发现与学说之确立1899年,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的金石学家王懿荣,一次在鹤年堂买药时,无意中买到一种药材,名为“龙骨”,这种药材上面有些奇怪的刻痕。
在自家大宅中,王懿荣左手捧着若干块大小不一的“龙骨”,右手拿着放大镜,正在努力观察上面的符号。
忽然,他混浊的双目发出两道精光,这些中药材上面的符号居然很像是一种古文字!这是首次“甲骨文”的灵光乍现。
作为一个从青年时代开始,便对金石刻印、文物古籍有着浓厚兴趣和广博研究的专家级人物,王懿荣对“龙骨”上面的图形文字进行研究,并将其断为商代。
国学大师钱穆生平资料

国学大师钱穆生平资料钱穆,中国学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刘歆父子年谱》成名;1950年在创办新亚书院获政府尊崇;1968年膺选中研院院士。
下面是的大师钱穆生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大师钱穆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学者,著书数量众多,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认为历史是贯穿的,他的观点在当时不被人认同,但钱穆用他的坚持赢得了后人的赞同。
在学术巅峰时期,由于时局动乱他放弃了学术研究,转而办学,创办了新亚学院,给流亡到的学生一个栖息地。
虽然有人评论他为了荒废学术,导致后期再无建树,但是老先生对于国学的奉献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国学大师钱穆创办学院新亚学院,办学中秉持着不牟利原那么,坚持用中文授课,这些要求表达了他的一颗中国心,当时许多学校的老师慕名而来,授课,一时新亚学院的学习风气浓厚,吸引了许多学子。
钱穆先生的后半生历程从广州开始到台北结束,并没有划上一个圆圈回到起点,浓烈的爱国之情处处表达在他的中,新亚学院的创办表达了这种爱国之情,在民族存亡之际,弘扬中国,传递文化薪火。
后来与其他两所学院合并,老先生亲自命名为“中文大学”,从中文一词中可以看出先生对于祖国的浓厚思念之情。
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的爱国情怀和为了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崇敬,艰辛的办学环境中,以书为伴,用书籍的力量慰藉自己的病体,晚年因病双目失明的他还醉心于教学,参加了多场讲座,他的授课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送,座无虚席,钱老先生一生奉献,无私教学,令人尊敬。
钱穆为讲课所写的讲义《国学概论》,该书用通俗的语言表述了学术思想的流转变迁,因其语言通俗、浅显易懂被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初学者的必读。
《先秦诸子系年》是其早期的代表作,该书涉及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考辩数篇。
是经典的文化著作,对其日后的作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史大纲》是他于时期所著的一本通史,这本著作也被视为国史上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创作于独特的历史背景下,采用大学教科书体例编写,内容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历史学家也称史学家,是指以撰写历史著作为职业或对历史学的创立、发展与应用付出努力的知识分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当代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仅供大家参阅。
吕思勉
吕思勉(1884.2.27—1957.10.9),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
汉族,江苏常州人。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
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
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
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翦伯赞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常德桃源县人。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
翦伯赞先生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伐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翦伯赞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
他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了《中国史纲要》。
文革中遭受迫害,1968年12月18日,中央专案组以交代“有关刘少奇的问题”为名对翦伯赞进行逼供,时年70岁的翦伯赞与夫人戴淑婉服用安眠药自杀,以死抗争。
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
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钱穆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1990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5岁,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
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吴晗
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其所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当权者残酷批斗,最后不得已在狱中自杀,家破人亡。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顾颉刚
顾诵坤(1893.5.8-1980.12.25),字铭坚,号颉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
汉人,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范文澜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初字芸台,后改字仲澐(另一说字仲潭),浙江绍兴人。
历史学家。
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中原大学等校任教。
他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吕振羽
吕振羽,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湖南省邵阳县(今属邵阳)人。
他曾撰写了大量史学理论建设的论文,辑入《史学研究论文集》、《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
侯外庐
侯外庐(1903.02.06~1987.09.14)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山西省平遥县人。
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1987年9月14日病逝于北京。
青少年时代,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3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攻读法律和历史。
24岁结识了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受到马列主义的影响。
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经成仿吾、章伯韬介绍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编过周恩来等创办的《赤光报》。
1930年经莫斯科回国,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
先后在哈尔滨法政大学、北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1936年与王思华翻译了《资本论》第一卷。
抗日战争
时期曾在重庆主编《中苏文化》,在上海香港主编《文汇报》副刊,并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宣传活动。
1948年进入东北解放区。
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哲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曾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常务委员等。
陈垣
陈垣(1880.11.12-1971.6.21),汉族,广东新会人。
字援庵,又字圆庵,出身药商家庭。
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陈垣先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
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
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
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