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大船》

合集下载

中考专题:中外历史上的航海技术PPT课件 人教版优秀课件

中考专题:中外历史上的航海技术PPT课件 人教版优秀课件
地安文明,贩卖黑奴,给亚非拉人民 带来无尽的灾难。
教师释疑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 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还有一种观点 是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而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是: 寻找黄金,发展贸易,获取商业利益
说一说:
畅所欲言
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规模, 从中你们有何感想?
1492


西 洋
非 洲
葡萄牙
1497-1498 大 西 洋
达·伽马
印度
非 洲
印度洋
西班牙
1519年 麦哲伦

西

群菲
太 平 洋


岛律 宾
印度洋
麦哲伦海峡
好望角
新航路开辟简表
姓名
时间
迪亚士 1487-1488年
达·伽马 1497-1498年
哥伦布
1492年
麦哲伦 1519-1522年
事迹
发现好望角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 民族国家的产生》
内容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共同点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不同 点
开始 时间 目的
手段
1405年
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 珍宝特产的需求。加强与海外 诸国的联系;
和平亲善
1487年
寻找黄金,发展贸易,获取商业利 益。
殖民扩张
经济 基础
影响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船只数量 200多艘
பைடு நூலகம்
最多7艘,最少3艘
长151.8米 船只大小 宽61.6米
长24.5米 宽6米
携带的货 物

中国船舶发展史简介

中国船舶发展史简介

中国船舶发展史简介
一、古代船舶
在古代,中国的船舶发展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制造木船,并且发展出了多种类型的船只,如战船、货船、渔船等。

在唐宋时期,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高峰,造船业也成为了当时的重要产业。

二、近代船舶
到了近代,中国的船舶发展逐渐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造船技术和管理方法,中国的船舶制造逐渐走向现代化。

在20世纪初,中国船舶制造进入了黄金时期,各种类型的船只都在建造中。

三、现代船舶
随着全球化和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船舶制造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21世纪初,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船舶建造国家之一。

同时,中国的船舶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向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四、未来船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未来的船舶将会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船舶也将会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此外,未来的船舶也将会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船舶的安全性能。

总之,中国船舶发展史是一部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从古代的木船到现代的钢铁巨轮,再到未来的智能化船舶,中国的船舶制造业一直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将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的海洋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宋代登峰造极的造船业和先进的航海技术,北宋最大吨位的海船是多少呢?

宋代登峰造极的造船业和先进的航海技术,北宋最大吨位的海船是多少呢?

宋代登峰造极的造船业和先进的航海技术,北宋最大吨位的海船是多少呢?宋朝,我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造船规模、船只质量、造船数量都领先于其他国家。

下文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下吧!宋代的造船技术——中国造船文化【宋代的造船技术——中国造船文化】宋朝,我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造船规模、船只质量、造船数量都领先于其他国家。

当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日本、朝鲜、印度、东南亚,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区,蔚蓝的海面上常年行驶着庞大的中国远洋船队。

一条海中丝绸之路,连通了中国和世界,把中国出产的陶瓷、丝绸和其他物资运往世界各地,也把灿烂的中华文明运往世界各地。

宋代的造船技术——中国造船文化我们知道,世界从古代进入近现代,曾经跨过一个巨大的分水岭,那就是15—17世纪的大航海所带来的地理大发现。

而大航海不可能靠着心血来潮实现,必须依靠足够的技术准备,除了需要高超的造船技术之外,还得有精确的指南针指示方向,否则速度再快、性能再精良的舰船也会像无头苍蝇。

值得骄傲的是,航海必不可缺的两大硬件,都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

翻阅中国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造船历史的国家,两千年前,为了给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曾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到达日本,这次远行动机虽然荒诞,却也成就了徐福世界大航海家的身份;到了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铸就了中国航海史上的又一次辉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没有世界一流的造船技术,无论徐福,还是鉴真,都不可能组织规模如此之大、里程如此之长的航海活动。

其实,中国人的造船史,远比徐福早得多。

早在夏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了舟船制造技术,木板船和帆均已出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高,大船、楼船、浮桥船都先后出现,许多海上航路也开通了。

到了晋代,中国人发明了车轮舟,这就是今天我们把船称为“轮船”的来历。

到了唐朝,中国造船技术更上一层楼,中国海船体积大、载量多、风力强,更为其他民族所不及。

幼儿园历史故事大全_著名的历史典故

幼儿园历史故事大全_著名的历史典故

幼⼉园历史故事⼤全_著名的历史典故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般指⼈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华⽂明⽂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中华⽂化的瑰宝。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幼⼉园历史故事⼤全,供⼤家参考。

幼⼉园历史故事1⼤运河的开凿京杭⼤运河,是中国古代伟⼤的⽔利⼯程,早在公元605-610年隋炀帝时开凿。

它以洛阳为中⼼。

北起北京,南达杭州,全长1794公⾥,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流经北京、天津、河北、⼭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系。

京杭运河是利⽤许多天然河流、湖泊开凿成的⼈⼯运河。

是古代中国南北交通⼤动脉。

⼤运河的开凿是中国古代劳动⼈民创造的⼀项伟⼤的⽔利建筑⼯程。

不但具有防洪的作⽤,还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途,在社会⽣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

隋炀帝修建⼤运河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然⽔源、修筑⼈⼯运河、灌溉农⽥和进⾏运输的历史。

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条运河,叫做“邗沟”。

这就是后来⼤运河在江苏境内的⼀段。

两汉⾄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些渠道。

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

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化⽇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社会需要。

尤其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活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沟通南北⽔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隋炀帝杨⼴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全国政治上的控制,并且使江南地区的物资能够更⽅便地运到北⽅来,加上他个⼈追求享乐,⼀开始就办了两件事:⼀是在洛阳建造⼀座新的城,叫东都;⼆是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

公元605年,隋炀帝派管理建筑⼯程的⼤⾂宇⽂恺负责造东都。

宇⽂恺是个⾼明的⼯程专家,他迎合隋炀帝追求奢侈的⼼理,把⼯程规模搞得特别宏⼤。

建造宫需要的⾼级⽊材⽯料,都是从⼤江以南、五岭以北地区运来的,光⼀根柱⼦就得⽤上千⼈拉。

为了造东都,每⽉征发⼆百万民⼯,⽇夜不停地施⼯。

中国古代船舶资料

中国古代船舶资料

中国古代船舶资料据说,在上古的尧、舜时代,大地出现了滔滔的洪水。

帝尧命令鲧去治理洪水。

可是,鲧用了9年也没能把洪水治住。

尧就杀了鲧。

后来,帝舜又命令鲧的儿子禹治理洪水。

禹为了指挥治水工程,想修造一条独木舟。

他听说,在四川省梓潼尼阵山里有一棵梓树。

这棵梓树又高大又粗壮,于是,舜带领工匠去砍伐这棵梓树。

这件事情,被树神知道了,就变成了一个小孩挡住禹,不让他砍伐。

禹非常生气,严厉地训斥了树神一顿。

树神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禹立刻指挥工匠砍倒了梓树,工匠们用它修造了一只又宽又大又灵巧的独木舟。

禹就是乘坐着这只独木舟指挥治水工程的。

他用了13年终于把洪水治理好了。

传说当然不能代替历史,但它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历史事实。

人们在长期跟水打交道的过程中经常看到:一块石头扔进水里,立刻就会沉入水底;可是一片树叶、一根树枝、一段树干掉进水里,却能漂浮在水面上。

人不会游泳,掉进水里就会淹死;可是不会游泳的人要是抱着一段树干,就可以在水面上漂浮行进。

这些现象使人们得到启示,终于发明出了船。

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事业有着修久的历史,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里就有各种“舟”字。

再把历史往前推移,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木桨,这说明中国最迟在大约7000年前就已经有船了。

自从战争这个怪物来到世界上,船也就很自然地当作了战争的工具,于是人类就有了战船。

不过,人类最早的战船是跟民用船混用的,只是用来渡河而不是用来打仗。

中国有部著名的历史书叫《史记》,里边就有这方面的记载:三千多年前,周武王跟八百诸侯会盟,率领军队用民船渡过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津是黄河上的一个渡口),消灭了殷纣王。

中国在什么时候出现战船的呢?大约在春秋时期,那时候,中国人开始掌握了冶铁技术和使用铁制工具,造船技术和造船能力提高得特别快。

吴国、楚国、齐国、越国之间经常进行水战,这样就出现了战船和舟师。

舟师,是中国最早的水军。

《左传》这部历史书里记载:“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

船的发展史

船的发展史

船的发展史1、筏子与独木舟长期与自然界的抗争不断增添着人们的智慧,自然现象的反复出现也给人以一定的启迪。

“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古人终于认识到某些物体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为人们创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诱因。

经过长期实践,古人创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这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

原始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单根竹木虽具浮力,但因其为圆形,浮在水中易滚动且面积窄小,运载力有限,如将数根并扎,则在水中可平稳漂浮且运载量增加,既可载物又可载人。

筏子,古时也称为“桴”、“泭”,或“箄”。

继编木为筏之后,又有“刳木为舟”(《周易·系辞》)。

“刳”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

有了舟,人们尚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

“剡木为楫”(《周易·系辞》),即是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

“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释名·释船》)。

削木头做成桨,以推进舟的行驶。

人们才可较随意地在水面上活动。

独木舟具体出现的时代尚不能断定。

但1977 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桨,表明至迟在大约七千年前,我国已开始使用独木舟,同时也说明,我国发明和使用舟船的历史较之车马出现的时代要早数千年之久。

我国古代独木舟的形制,大致有三种:一种头尾均呈方形,不起翘,接近平底;一种呈头尖尾方形,舟头起翘;一种头尾均呈尖形,两头起翘。

独木舟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独”字,舟身浑然一体,严整无缝,不易漏水,不会松散,而且制作工艺简单,所以沿用的历史很长,直至今日,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独木舟还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与独木舟的相继出现,是人类开拓水域交通迈出的第一步。

有了它们,人类的活动范围便从陆地扩大到水上,人类从此可以跨江渡河,使地域上的阻隔失去了原有的威力。

中国四大航海船

中国四大航海船

中国四大航海船中国四大航海船专题简介福船和广船、沙船、鸟船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船。

15世纪是中国帆船发展鼎盛时期,造船工艺和技术领先世界,而福船是当时应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船型之一。

福船福船,亦称“大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

也是明代一种巨型战船。

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

"明代我国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

抗倭名将戚继光说:“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

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

”古代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

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能克敌制胜。

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多用船力取胜。

福船吃水四米,是深海优良战舰。

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舶叫宝船,它采用的就是中国古代适于远洋航行优秀船型--福船型。

《明史·兵志四》:“(大福船)能容百人。

底尖上阔,首昂尾高,柁楼三重,帆桅二,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炮床;中为四层,最下实土石,次寝息所,次左右六门,中置水柜,扬帆炊爨皆在是。

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设翼板,可凭以战。

矢石火器皆伏发,可顺风行。

” 福船特有的双舵设计,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宝船是商人和海盗们对超大型福船的通称,这种船适合近海贸易,载人和载货量均是一流,船体宽大结实,百叶窗一样的木质船帆可以使用很多年不换。

前进速度慢而稳,通常用来运载瓷器等易碎物品,只有泉州到吕宋之间海盗较少的海面上,这种船才出现。

扩展阅读:福船百科中国船舶发展史。

跑船是什么类型的工作。

中国古代四大船分为哪四类?广船广船产于广东,与沙船、福船成为我国古代的三大船型(也认为有四大船型——广船、福船、沙船、鸟船)。

它的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上宽下窄,线型瘦尖底,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

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跟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和大擸(木字傍)维持。

中国航海史1

中国航海史1

西汉如何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摘要:“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对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的开辟也大大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然而我们要问,为什么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汉代形成的呢?汉代以前中国是否具备了大规模远洋贸易的能力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从古代的造船与航海技术、统治者对于海疆的开拓以及汉代沿海的商贸活动等方面加以考察,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吧。

关键词:1.海上丝绸之路2.商业贸易3.航海技术4.海疆开拓为了更好的了解探求西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西汉当时的历史背景。

西汉是继秦之后的强大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西汉建立后,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又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使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领域均取得明显进步,史称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不断发展,西汉开始主动寻求与外国对话,并且先后出现了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推动了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

那么当时的西汉又是如何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实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呢?一、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三次造船技术的飞跃,第一次就是在汉代,其中最著名也最能体现汉代造船技术高超的是“楼船”。

据《史记》载,“时欲击越,非水不至,故作大船。

船上施楼,故号曰楼船也。

” 元狩三年(公元120年),汉武帝在长安西南“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造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 楼船体势高大,分上下三层,船上设备一应俱全。

当时仅昆明池中就有这样的楼船数百艘,其它还有先登、艨艟、赤马、槛、露栈等舰船。

又有记载称武帝“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船上起宫室。

”,后汉时“又造十层赤楼帛兰船。

”这样的记载未免夸张,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汉代造船业的发达。

远洋航海,有一个核心技术,就是风帆的使用。

因为单靠人力,几乎不可能进行远距离的持续航行,只有凭借自然力,并使船具备了抗击风浪的能力,才能将海外贸易成为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翼战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吴国,中国最早的战船,也是春秋时代体积最大的战船。

船长28米,宽3.6米,可配备作战士兵91人,靠划桨驱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

在技术上,大翼战船已领先世界,成为后来中国船称雄世界的基石。

2.横隔舱:是隋唐时中国特有的船体内部构造,用仓板将船体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仓区,即使船体进水,也可避免沉没。

欧洲真正实现横隔舱技术,比中国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设计,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驱动踏板行船,速度很快。

此船最早作为水战中的快速冲锋舟,在唐宋两代几经改良,变成宋代中国内河主力战舰———“车船”,在宋金战争中屡立奇功。

现代轮船的雏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桨驱动原理,皆从此船中演变而来。

4.蜈蚣船:原为葡萄牙殖民者开辟新航路和拓展东方殖民地的战船。

葡萄牙人曾以这种战船,在广东番禺等地与明朝海军交手,尽管被明朝海军击败,但其船只的优越性能,“撼”倒了当时的中国人。

16世纪中叶,明朝大规模仿制此类战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龙出水:明清时代中国海军主战火器之一,现代舰对舰导弹的雏形、二级火箭技术鼻祖,因外形似火龙而得名。

龙头和龙尾各有火药桶,由二级引信连接。

中国航母瓦良格下水试航,不但在军事层面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标志着中国人的舰船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回首历史,中国古代的大船一度称霸世界。

鉴于此,本报特邀请青年文史学者、作家张嵚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发出石破天惊的咏叹:“曾经有与我们一样的大船,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那里有聪明勇敢的人民,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线上往返。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并非和西方“一样”,而是遥遥领先。

那些古代的大船,今天或许已成文物,或许仅留有文字图纸的身姿。

在炎黄文明的演进中,这些大船,到底留下了怎样的风情万种?
1.大船,在春秋孕育发展
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船只,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当时动用了47艘战船,主要是运送粮食物资。

春秋时期中国最大的船“大翼”长度只有23米。

后来秦始皇巡游的“巨型龙舟”长度也只有30米,而且比起欧洲人的多层帆桨船,那时的中国船只有一层船桨,且甚少有风帆。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实用价值不同。

那时的中国人,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内地,就算造船,也是在江河里活动。

打仗主要是陆战。

西方国家不同,他们靠海吃海,争的是海洋霸权。

但当西方大船纵横地中海时,中国人的技术潜力却注定了:春秋的中国人,在建筑工艺、冶炼乃至天文历法方面都早已确立了独特优势。

就好比今天一个现代国家在电子核心科技上拥有技术优势,那么在任何一个高科技产业上的井喷,都是迟早的事,古中国造船业的井喷,也同样是这样。

2.楼船:汉代战舰高大如楼
两汉时代,中国造船业“井喷”了,如美国军事史学家杜普伊曾所说:“在公元1世纪到3
世纪,随着古罗马的衰落,世界造船业的领先位置,落到了中国人手里。


代表这时中国古船“新科状元”角色的,就是著名的汉代楼船。

楼船,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其样貌也名副其实。

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

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3000名士兵。

在中国楼船面前,古罗马、希腊时期的所谓“桨帆船”,彻底成了小儿科。

人力驱动上,西方战船划桨,中国楼船摇橹,划水效率和推进速度远胜于桨,因此楼船的人力驱动速度,比西方船快得多。

在航行操控上,西方人多用侧桨,中国楼船已开始用舵,比起洋船来既省时又省力。

更大优势是船体和船帆,中国楼船船底为平底,船身似矩形,不但可以避免搁浅,同样的船体容量更大。

此外,中国船帆抗风暴能力更强,多根桅杆交错配置,能克制逆风行船,还能增大航速。

实战效果也比外国好,武器配置主要是硬弩和投石机,在这两样武器的专利技术上,中国同样全球领先。

中国水师的所向披靡,从此开始。

3.大福船:南宋时期世界上最稳的船
汉朝后中国历代造船师开动脑筋最多的,是“风力大小无常”问题,船造大了开不动,造小了不经刮,开慢了耽误事,开快了容易翻。

在这样的“纠结”中,从南北朝至宋元,中国造船业突飞猛进。

“纠结”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开发了“千里船”,尝试淘汰船橹,改用人力踏板。

这种船用踏板驱动,是现代轮船的前身。

到宋朝,“纠结”已久的中国船终于突破原有活动范围,成功远航到非洲东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时期的中国“大福船”。

比起中国古船演变中各种细节上的改造,福船最大变化在于俩字:骨架。

南宋时的中国造船业,已有了“龙骨结构”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龙骨”,即以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体,就像人有了骨头能站得牢,船有了骨头,也就行得稳。

有了骨头的大福船,成了当时地球上最稳的船。

风帆设计上,采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驶速度更快———以上诸种,都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后才实现的。

这样的船行在海上,又安全又不好惹,自然畅通无阻,从唐至元,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同时代的阿拉伯国家,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谚语:为人做事,要像中国船航海一样。

4.郑和宝船:永乐时期海上的巨无霸
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时几经演变,到明朝永乐年间,成功变身为郑和宝船。

缔造七下西洋伟业的郑和船队,其顶级战舰宝船,正是以大福船为基础改装而来。

基本制造原理一脉相承,但体积更大,技术更细化,船的操控用的是更加轻巧的平衡舵,可以说是举重若轻。

船只行进,除了空前的11桅杆大帆外,在帆布选择上,采用硬帆结构,可承受更强风力。

人力驱动上,船的两舷和尾部有入水极深的尾橹,相当于现代船只上的螺旋桨,用人力踏动,驱动力在当时可谓最强。

就算无风也能保持航速。

放在当时,堪称全自动操控的巨无霸级战舰。

这种巨无霸战舰上的装备也极其先进,郑和宝船主战武器为火炮。

行动迅速的巨型战舰,外加杀伤力极强的火炮,在当时的世界海洋上难有对手。

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几次小规模的陆上摩擦外,遭遇的真正海战只有一次:巨港海战。

对手是当地海盗头子陈祖义。

这伙海盗盘踞东南亚十年,船队规模超过万人,周边国家皆向他们朝贡。

自我感觉良好的陈祖义竟叫板郑和船队,结果战斗半夜打响清晨结束,陈祖义的海盗船队被击毙5000多人,本人被生擒,所属战船全被击沉,立马全军覆没了。

5.明清海禁,落日余晖
郑和死后的明朝,嫌下西洋费钱,把船队裁撤了。

叱咤全球的郑和宝船,拆的拆,毁的毁。

16世纪早期的明朝海军,已远远落后西方。

与荷兰战舰交过手的晚明名臣南居益,认为明朝水师比荷兰战舰“万难接济战”。

明朝与荷兰人争夺澎湖列岛的“澎湖水战”虽然惨胜,但十二艘荷兰战船,击毁明朝战船七十多艘。

最后在明朝数万水师重围下安然离去。

明王朝之所以对荷兰霸占台湾无奈,归根结底还因海军实力。

然而却有一支舰队横空出世,再次捍卫了中国战船的尊严———郑家水师。

它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郑成功,而它的缔造者,却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

海盗出身的郑芝龙积极学习荷兰人的造船技术。

明朝官员说他的战船“皆制自外番(荷兰人),艨艟高大坚致”。

他接受明王朝“招安”成为福建副总兵后,在料罗湾海战和湄洲岛海战中两次重创荷兰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

当时北至日本北海道,南至印度尼西亚的海洋航线,各国船只都必须购买郑家的“令旗”才可平安通行。

晚明的最后十五年,按照西方人的说法,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涌入中国,中国商品远销世界。

强大的郑家舰队,捍卫着中国古代海洋最后的繁荣。

明王朝的灭亡,却令郑家舰队的声威到达历史顶点。

郑成功于1661年收复台湾,以南明“延平郡王”的身份在当地建立“明郑政权”。

这时代郑家舰队已经出现了“熕船”,即长100多米,配备大小火炮上百门的顶级炮船。

这种战船以中国传统福船为基础,吸收西方同时期在火力配置技术上的优点,其名字中的“熕”,正是一种改装自西方加农炮的巨炮,重达3000斤。

在每艘熕船上,千斤重量以上的火炮多达20门。

堪称当时世界海洋的巨无霸战舰。

凭这样强大的舰队,“明郑政权”不但继承了郑芝龙时代的海洋霸权,更通航世界。

他们与印度的英国人建立贸易往来。

这是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海军再次进入印度洋流域。

除了与清王朝的战争外,明郑舰队还曾两次与荷兰舰队的碰撞。

一次是公元1668年,明郑舰队以熕船为先锋,驱逐了窜犯台湾基隆的荷兰舰队,次年春天,一支20艘战船规模的荷兰舰队前来复仇,结果在澎湖外海看到明郑舰队的风姿后,吓得一炮不放就逃了。

清王朝收复台湾后,明郑舰队或被裁撤,或被转为陆军,比如明郑舰队的名将林兴珠,后来还以陆军的身份参加了对沙俄的雅克萨之战。

再后来的清王朝更是闭关锁国,裁撤海军。

清朝鸦片战争前中国海军的船只,最大的长度不过27米,乾隆时代,英国马嘎尼使团访华,回去后狂妄地说:一艘英国战舰就可以征服整个中国海。

不到半个世纪,他们就说到做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