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解读: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解读
2018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与名师阅卷解析

2018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与名师阅卷解析【真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70分)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阅卷者说】命题评价2018年的江苏作文试题依然为“新材料作文”,命题风格和去年是一脈相承的,也就是:现象+观点罗列。
但2018年的考题更具有开放性,更注重发散思维能力。
命题人在题面中罗列的“现象”似乎可以“无限”拓展,考生似乎都可以有入手点。
今年所选的话题——“语言”本身就很宽泛,再加上材料对“语言”这个词的多角度、多层面解读,使得文章的立意和内涵表达变得更加丰富。
还应引起注意的是,材料中的“语言”有实和虚之分,实的就是人们日常交际运用的语言,也就是话语或者书面文字;虚的就是“规则”或“属性”,也就是特定的事物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则,我们遵循这些规则,去理解它们,如题面中提到的音乐、雕塑、程序等。
细思题面最后三句关键句,命题人不仅注重命题的“接地气”,还紧跟热点。
近年来,在社会层面传统文化的传承、扬弃受到强烈关注。
考纲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传统文化考查的力度。
命题人这一次没有选择远离“人间烟火”。
相比于其他考区,江苏的高考作文试题更有内蕴,更有“嚼头”,有助于选拔有灵性、有创新的考生,是一道十分出色的作文题。
对于一些好读书、好接触生活、好奇思妙想的学生而言,本道试题带来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此次评分标准,仍是从考场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
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凡是能紧扣“语言”展开理性的分析和论证,由一般经验而灵动地上升或升华到美妙,结构严密,表述清楚的,应视为见解独到和深刻,判为一类卷(63分以上);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有清晰的说理思路,说理有一定思考,写作功底较好,可判为二类卷(56~62分);如果见解平常陈旧,流于肤浅,论证分析比较简单,形式上中规中矩,判为三类卷或四类卷(42~55分);如果只扣住“语言”现象,简单堆砌事例,基本不做入题的理性分析,原则上判为五类卷(28~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言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28分以下)。
2018江苏高考语文解析(教师解析版)

8.把文中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 驱。 (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 (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8.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得分点:“迟明”,天快亮的时候;“延候”, 迎接;“峄亭延候于十字桥”,状语后置句;“骈辚同驱”,驱车一 同前往。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 者乎?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 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第二句中得分点:“奋”,奋发;“而”,连词,表递进;“于”,介词, 引出对象;“亲炙”,亲受熏陶、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 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 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 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以五 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 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 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 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试题分析:本语段谈的是分享经济,语段第一 句谈的是理性经济,追求的是个人经济最大化, 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⑥讲“这个利 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它要向分享经济 转变必须有条件,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 化剂的作用下”就是发生变化的条件。即③⑥ 排在前面,所以排除C、D项。 ⑤“在新兴的 互联网平台上”又是一个条件,在这个条件下, 有2与4的结果。根据“不再……”语境推,②紧 承④,而横线后面的内容“更……”又紧承①,所 以排除A项,选B项。
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

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
导读:本文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这样的作文题目该从哪个方面来写呢?高考频道第一时间整理出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解析
这个题,我觉得出题老师有可能是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从现代汉语释义上来看,语言是什么,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表达的主要方式。
同学们看到这个作文材料的时候,不要将语言局限于我们平时说的话,因为语言可以分为肢体语言和符号形式,口语不过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罢了。
如果能突破关于语言的定义,我想这篇作文你一定就有话说了。
江苏省2018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题分析下水作为

省2018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题分析与下水作文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翻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目录】【名家名师解读高考题】1.王夫成2.卫伟3.广团4.巍嵩【作家名师写高考文】[1]最美的语言/丁立梅[2]蚕语沙沙/郁凤[3]天何言哉?/凤兰[4]童言稚语/许尧[5]如花解语声声慢/峰旻[6]花开正盛却无语/林四海[7]诗人何为?/月[8]衣服渐变存语言/黄友芹[9]你是这座城市无声的歌/王霞[10]落脚无声/林小会[11]市民心中的“大白菜〞/叶浅韵[12]神的指引——语言/河海洋[13]懂,是最美的语言/殷丽兰[14]回到一株荏苒/平萍[15]粉墙黛瓦——时间轴里的浅吟低唱/蔡兆霞[16]与贝多芬面对面/时鹏寿[17]做个“知言之人〞/时鹏寿[18]大自然的语言/龚静熙[19]燕语呢喃/袁夫石[20]仓颉的好意我心领了/锐[21]草木春秋皆有韵/梁艳[22]你的语言我最懂/文/段维维[23]谁在哭泣/王刚[24]画外音/王刚[25]加密的语言/许蒙[26]石榴花红/西江月[27]素琴清音/安春红[28]还说霸王举鼎/志成[29]小外女的眼神/尤侠[30]兽语/王其成[31]追寻真诚而优美的语言/祥[32]桥/洪劬颉[33]瞧,咱家的四代人/朱元明[34]语言是世界的存在/秋盛[35]鲁迅的语言干不过一个人……/王开东[36]儿子的语言/居祥【名家名师解读高考题】作文:贴近现实生活,引发考生思辨今年的作文试题仍是材料作文形式。
角度自选,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材料的核心概念是“语言〞。
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千差万别,缤纷斑斓。
“语言〞既是包罗万象的生活元素,又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具有丰富厚重的意蕴。
以“语言〞为关键词,能够引发考生思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写作空间。
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评析精选

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评析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化.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口江苏省涟水中学薛和平一、作文题解读与评价作文材料由三段话组成,以“花解语,鸟自鸣”引出“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从“生活语言”拓展到“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进而提升到“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化”.材料紧紧围绕核心概念“语言”,言简意赅,但内容丰厚,发人思考;材料关注生活,体现了语文的学科本质和使命.第一段由自然的、人类的语言引出了核心概念“语言”,写作对象明确.“花解语,鸟自鸣”,花鸟美好可人,这是“引子”;写鸟鸣、写花语当然可以,而且也能写得好.在这一点上,老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可称范本,多年后邂逅江苏高考!但是,无论鸟鸣还是花语,都离不开人,正如矛盾的《风景谈》所言“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本质特征.“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生活中处处有语言”,材料有意将考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生活,提示考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理解生活.那么,生活中的“语言”是什么?材料引领考生思考生活,认识未知,在思考和辩证中使考生的认识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处处”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强调了语言的广泛性.由此可见命题具有生本意识,把考生作为认识“语言”的主体,引导考生思考生活语言的丰富意蕴.对考生来说,读第一段犹如宝黛初会,大有“这个妹妹我认识”之感.第二段由有声到无声点明“语言”的功能和种类.“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生活的“语言”丰富多样,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作用.语言与世界具有广泛的联系性,这个“世界”就是某一具体的“语言”关联的对象.“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这是材料提供的对“语言”的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也是给考生架梯子,帮助考生展开联想,让考生的思维发散开来,体现江苏高考作文“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的一贯传统,让考生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思考和表达上,突出作文考查的重点一语言的运用,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性要求,思维、审美、文化都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省略号前面内容从有声到无声、从无形到有形、从艺术到科技,例举了音乐的语言、雕塑的语言、程序的语言、基因的语言等人类文明创造的优秀的语言形式,从自然界的语言到人类的语言,不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或者艺术生,都有话可说.大家熟悉的,上面提到的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又如阿炳的“二泉映月”,又如书法艺术、建筑艺术,又如梁祝、高山流水,还有“一个人”“一本书”,等等,能引导考生找到适于自己发挥的“语言”.“总有一款适合他”,对考生而言只是不知“你是否依然记得我”.第三段上升到无声无形的语言,揭示“语言”的作用和意义.“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化”,自然形成三个角度、三个层次、三个高度,由实到虚,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是材料的主旨所在,是对写作的限制,引导考生从生活、生命、文化等角度思考语言的价值和意义.好写不等于能写好,这是表达的分水岭,立意高下立显,“想说爱你不容易”!以上三段话紧紧围绕核心概念“语言”,生活中的语言千差万别,含义丰富,能有效引发考生思考,有丰富的写作资源可供挖掘,考生可根据个人的经历、感悟、思考选择长于发挥自己优势的素材和文体来展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的文明成果.材料和写作都以语言为核心,审题难度较低,立意方向广,切入角度多,对于考场写作和平时作为教学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命题紧跟时代的脉搏,关注社会,体现时代特征,是立足现实的好题材.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是便于学生选择和发挥的好材料.话题开放,思维灵活,以语言运用和语言表达为重点,体现课标精神,突出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命题即问题,突出立意和思维能力、思维水平的考查,有利于中学作文教学.写作强调目的和问题意识,写作就是要回到具体的问题情境这个原点.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真实思考,才能表达真情实感,才能以事实说明事理.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和恰当表达是真实写作的前提条件和最高追求.二、立意与写作建议关于核心概念"语言”的解释,权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版本.1.①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语言”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②话语.(第7版(观代汉语词典》)2.关于表达和交际的术语.以语音和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则构成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类借助语言表达思想、记载经验,并把它看作适应环境的手段.语言本身也是人们(尤其是儿童)学习的对象.应用于交际过程的语言,称言语.研究语音词汇和语法形式等语言结构及其历史发展特征,是语言学的任务.语言和言语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言语离不开语言,否则人们既无法表达思想,也无法进行交流.同样,语言也离不开言语,否则,它将得不到发展.有些语言就是由于人们不使用,变成“死语”而被自然淘汰的.(《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3.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共同的语言又常是民族的特征.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构成的符号体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各阶级服务.社会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群也会影响到语言,因而造成语言在使用上的不同特点或差异.(1989年版《辞海》缩印本)从以上权威工具书的解释看,语言是“交际工具”,用以“思维、表达意思、交流思想”;是“言语、口语、话语”;是“民族的特征”;“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社会集群也会影响到语言”;“有些语言……不使用,被自然淘汰”.所以,“交际”是语言的最重要的特征和特点,行文注意扣住“交际”这一关键词,突出交际、交流、表达的“主动性”.语言有真有假,如何对待“假言”;语言有谦有敬,你能说出多少;如何看待当下语言附着的视听因素;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我们阅读了大量的古代诗歌,你是怎样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等等.作为“民族的特征”,学生一定会想到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懂得了“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社会集群也会影响到语言”,这种现象学生最易想到的是网络语言和广告用语,学生应该最有话说.“有些语言……不使用,被自然淘汰”,这一点,学生应该很容易联想到方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容易想到贺知章的“乡音”.“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可依据材料第二段“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拓展开来.“语言”引申出来的比喻义有哪些?材料作了很好的提示,“音乐、雕塑、程序、基因……”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雕塑语言包括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机理等.程序语言包括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指令类型和指令控制、调用机制和库函数等.行文注意所选“语言”与相应的“世界”的关联,突出这种“语言形式”的特点,这是理解“世界”的关键.“基因”后的省略号是留给考生的,前面有例子引路,后面有发挥的空间,降低了难度.你可以说语言,也可以说文化,可以说审美,也可以说思维,可以说艺术,也可以说科技……各显其能!比如,除了音乐和雕塑,你还了解哪种艺术形式;再比如淮扬菜,你最喜欢那一道,你有故事吗.考场作文不同于创作文,也不同于竞赛文.它要求在规定的场合、规定的时间里写出符合规定的作文来.考场作文的第一要着是精准审题,其次是立意.审题对不对是能不能拿分的问题,立意高下是得分高低的问题.你的见识,你的才情,你的语言,就是你的写作素养的直接体现.所以,你得清楚明白地显示你的观点和态度.考场作文一定要突出两个关键点:一是围绕“话题”,把“话题”说清楚,让人听明白;二是立足“考场”,把文章写清楚,让人看明白.论述文要有思考,要有真实的感受、感悟.对具体的“语言”能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够说出点道理来. 想法人人都有,人人都有,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没有. 所以,你得用心思考,形成主见,哪怕是偏见;虽然也许显得浅薄,但毕竟是经过自己认真思考得出来的观点.观点真、有共鸣、合逻辑、有条理,才能让人接受.叙述文要有生活味,要有烟火气.有形象、有语言、有情节、有场面,才有可读性,情才能动人.考场作文要易于“上手”,角度宜小不宜大,切口一定要小,小才可能有“痛感”,才可能让心“动”一下、“抖”一下.切口小,议论才有可能落到实处,才有可能接地气,避免华而不实.切口小,记叙才有可能巧妙,给人现场感和真实感.考场作文的选材一定要有生活味,你选的必须是你熟悉的生活;熟悉,才可能说“内行话”.考场作文拟题要有点题意识,不着痕迹是真风流.行文紧扣“语言”,显示强烈的扣题意识,哪怕来点“硬扣”.另外,要营造一个好的开头,第一印象很重要,不玩深沉,不故作高深.。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含答案解析

徐老师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____________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____________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____________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2018江苏高考作文解析

2018高考江苏卷作文解析【原题再现】花解语,鸟自鸣,生活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自己拟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审题要点】审题首先要破题,也就是辨析概念,材料的核心概念是“语言”,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以声音、符号为物质外壳,以含义为内涵,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并能表达人类思想的指令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材料第一句中“花解语,鸟自鸣,”就跳出了“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一狭隘层面,“生活中处处有语言”,这里的“语言”是广义的,具有沟通情感、传递信息功能的媒介都是“语言”。
第二句命题人做了一个打开思路的示范,从艺术、科技对“语言”的外延进行了拓展,丰富了考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语言”可以是人类的语言,也可以是大自然的语言,艺术表现的语言等,既指宏观世界(有形、有声)用物质的方式传递隐含的信息,也指微观世界(无形、无形)用隐含的信息传递生命特征,所有能表意的载体都是可亲可敬的语言。
省略号又激起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新的语言现象的产生(如网络语言),一些语言现象的消亡(如方言)。
“不同语言打开不同世界”说的是解读语言,音乐、雕像、程序、基因用各自的语言诉说自己,我们要用它们的语言去观察它们、理解它们,发现它们传递的信息。
一二两句概括起来就是“解读语言.为什么要解读语言?第三句话“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再次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打开我们的思路,让我们能将语言的存在与生命个体、民族文明、历史传承联系在一起。
“语言丰富生活”,不同的语言世界就是生活的万花筒,传达出生活的风情万种,展示了生活的美好。
“语言演绎生命”,语言蕴含着生命的哲学,流动着语言透视生命的意义,“语言传承文明”,语言是文明的载体,片言只语都是文明的注脚与传承。
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评析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70分)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化。
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口江苏省涟水中学薛和平一、作文题解读与评价作文材料由三段话组成,以“花解语,鸟自鸣”引出“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从“生活语言”拓展到“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进而提升到“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化”。
材料紧紧围绕核心概念“语言”,言简意赅,但内容丰厚,发人思考;材料关注生活,体现了语文的学科本质和使命。
第一段由自然的、人类的语言引出了核心概念“语言”,写作对象明确。
“花解语,鸟自鸣”,花鸟美好可人,这是“引子”;写鸟鸣、写花语当然可以,而且也能写得好。
在这一点上,老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可称范本,多年后邂逅江苏高考!但是,无论鸟鸣还是花语,都离不开人,正如矛盾的《风景谈》所言“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本质特征。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生活中处处有语言”,材料有意将考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生活,提示考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理解生活。
那么,生活中的“语言”是什么?材料引领考生思考生活,认识未知,在思考和辩证中使考生的认识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处处”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强调了语言的广泛性。
由此可见命题具有生本意识,把考生作为认识“语言”的主体,引导考生思考生活语言的丰富意蕴。
对考生来说,读第一段犹如宝黛初会,大有“这个妹妹我认识”之感。
第二段由有声到无声点明“语言”的功能和种类。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生活的“语言”丰富多样,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解析
以下是江苏卷作文题目解析:
一、2018年作文题目呈现
江苏卷:生活处处有语言
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
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自己拟题,问题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二、材料解析
此考题与2017的“车”相似,具有生活气息,贴近考生的生活,从考生熟悉的方面,得出感悟。
而且语言的三个角度又做了总结,并且这三个角度层层递进。
所以,审题范围大,写作入口可以小。
1、“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语言丰富生
活”
这句话是对应于后文的“语言丰富生活”,什么样的语言?语言如何丰富生活的?
可以是有声的,可以是无声的,有形的和无形的都可以阐释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入口可以小:如那令人动容的语言----家人的叮嘱、朋友的关切、老师的关怀
2、“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语言诠释生命”
这句话对应后面的“语言诠释生命”,是对“丰富生活”进一步的升华,当然,要展示什么样的语言,如何诠释生命的?
这里并不仅仅是生命本体,而可以是生命的意义。
如:邰丽华用她的“行为语言”诠释了生命的意义,那么这种语言诠释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了。
3、“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
”-----“语言传承文明”
这句话与后面的“语言传承文明”相对应,这里的语言又进一层,提到艺术、传统工艺、传统礼俗等,他们的语言可以传承文明。
如:雕塑、绘画、书法、戏曲、景泰蓝、春节的礼俗等,都是对文明的传承,都是另一种“语言”。
4、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也可以直接写这三个方向,但是要提升一个中心论点,涵盖这三个之上,然后将这三句作为三个分论点,形成层进结构。
找立意方向
1、语言丰富生活:自然风物、人和艺术等语言传递信息、沟通、情感……
2、语言诠释生命:自然风物、人或艺术等,诠释生命过程或内在力量如:种子破土而出是一种生命语言、寒风梅花绽放是一种生命语言残荷立于寒秋是一种生命语言、老人将花儿装进玻璃瓶子,这种语言诠释了生命的动人……
3、语言传承文明:可以立意为:
传统文化的语言,需要传承和发扬
可以直接展示:语言传承文明。
汉字中传承着中国人的智慧
诗词的语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历史的语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功过是非,给人以借鉴
传统节日的语言、传统工艺的语言、戏曲语言、传统礼节的语言……
4、可以综合来写
如:语言的力量或魅力
然后有什么力量或魅力?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然后升华主旨。
………………
总之,2018年江苏卷,其实审题的难度不大,但是要想出类拔萃,需要考生具备很深的语文功底,要熟悉生活、自然、哲理、传统文化等,才能使文章出彩。
这样解题破题才游刃有余,立意构架才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