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 15篇

《孙权劝学》教案15篇《孙权劝学》教案1课题名称:《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分析: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能力目标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语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
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
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听讲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进士。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
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
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孙权劝学》教案十五篇

《孙权劝学》教案十五篇《孙权劝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健全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健全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五.课型:自读课六.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学生读注释1),勾划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1.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卿(qīng)孰(shú)涉猎(shè)为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4.指名学生读5.学生齐读(四)二读,读懂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
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但当涉猎:只,只是。
孰若孤:谁,哪个。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文言文阅读: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
- 生字词掌握:熟练掌握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劝、学、蒙、肃、才、识、就”等。
- 语言表达:学会运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和复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孙权劝学》是一篇描绘古代人物劝学的故事。文言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价值。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孙权劝学》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孙权如何劝导吕蒙学习,以及学习给吕蒙带来的改变。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 语言表达:引导学生运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复述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思维发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孙权劝学的背景与意义,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 文化传承:通过学习古代人物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传统美德,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学习相关的问题,如“如何激发学习兴趣?”等。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模拟孙权劝学的情景,体会人物心理和文章主旨。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孙权劝学”是一篇著名的名篇,属于《三国演义》的文言文篇章。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写孙权对自己儿子的教诲,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并以自己和先贤的事例来印证读书的益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教授《孙权劝学》这篇文章。
一、导入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短暂的导入活动,引导学生预测文章内容。
如出示图片“三国时期的人物”,询问学生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以及对文言文的感受,再阐述“读书为先”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
“读书为先”的含义是什么?它与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有哪些关联?大家可以在思考的同时,收集自己的想法,便于交流讨论。
二、讲解篇章1. 教师先通过介绍篇章背景,让学生对孙权有一个大框架的认识。
简单说一下三国时期的背景,三国时期的分治局面,以及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文化背景。
2. 接着,教师根据教学需求,系统化地介绍《孙权劝学》这篇文章。
主要包括:篇章结构、中心思想、重点段落等方面。
篇章结构:开头、中间、结尾。
让学生带着这个框架去阅读,有目的地进行思考。
中心思想:读书有益,必须努力读书。
进一步强调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受益终身。
重点段落:孙权在文章中对先贤进行了赞扬,塑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形象,这也是文章的重点之一。
3. 布置预热任务,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确认文本的结构以及核心思想。
4. 老师在教授时,应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一名学生念出文章的第一段,同时其他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核心思路、文句韵律等,进一步巩固文本框架。
三、分析文本1. 孙权劝学中许多名言佳句,比如“为中道也”,“砥巨石以指小石”,“位卑言高、事定则成”。
原文后面的释义与拓展走向,让学生全面理解名言的意义及应用。
可以进行分组表演,学生可以理解并记忆其中的名言。
2. 教师在讲解文章时,还可以通过逐段详细分析篇章结构和核心思想,并对其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孙权劝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是一篇关于教育的佳文。
它主要讲述了孙权劝诫自己的儿子,要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
这篇课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是中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
通过对《孙权劝学》的研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所传达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态度,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篇课文有效地传达给学生,使他们理解并领悟到其中的真谛,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教材内容分析1.故事背景《孙权劝学》主要是讲述孙权劝诫自己的儿子,要好好读书,学会做人,将来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孙权是东吴的开国皇帝,曾经在一次战役中被孔明擒获,但孔明出于忠诚,将孙权送回家。
孙权为此非常感激,于是在孔明的建议下,决定将儿子孙登送到孔明那里读书,并向孔明请教如何教育孩子。
孔明告诉孙权,要用温和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并要注重品德和知识的培养。
孙权在孔明的教育下,成功地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名校读书,成为一位有理有品的人才。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小就开始,父母和老师的爱与教育是孩子成长成才的保障。
2.文章结构《孙权劝学》文章结构简单,分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强调了不同的教育观念。
一是通过女儿的示范,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二是通过以孙登的行为来告诫孙权要注意教育方法,三是通过孙权自己的行动来说明,只有具有扎实知识和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够胜任天下重任。
整篇文章,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3.文化内涵《孙权劝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如敬老尊师、谦虚谨慎、勤能补拙、学以致用、品德求精等等。
这些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今后成长和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研读,了解古代故事《孙权劝学》的故事内容和情节。
《孙权劝学》教案三篇(精选)

《孙权劝学》教案三篇《孙权劝学》教案篇1《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下《孙权劝学》语文教案,欢迎也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__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__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__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利用多媒体)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名同学介绍)(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
《孙权劝学》教案三篇

《孙权劝学》教案三篇《孙权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难点: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学浅,还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资料。
教师补充资料,多媒体显示如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陕州夏县(现山西夏县)人。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准字音,注意句读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4、展示标有正确读音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
5、展示标有正确读音和句读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句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疏通文意,2、全班以分五大组的形式每组探讨两句话的翻译,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合作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工作。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及其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成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熟读背诵。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生字词及成语的掌握。
2.教学难点:孙权劝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孙权的画像,简介孙权的生平及其劝学的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查阅字典,理解生字词及成语的含义。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孙权为什么要劝学?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4.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以身作则、耐心指导、因材施教等。
学生举例说明孙权劝学的效果:鲁肃的转变。
5.案例分享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故事,讨论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点评,强调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6.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孙权的劝学方法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制定改进措施。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3.思考孙权的劝学方法对个人的启示,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孙权劝学》的内容,掌握了孙权的劝学方法,并从中获得了学习的启示。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附:《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孙权劝学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常见用法,掌握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言的含义。
(重点)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方法;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说话时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利用对话组织材料的妙处。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的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卿(qīng)涉猎.(shè)孰(shú)遂(suì)(2)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同“耶”,语气词)(3)古今异义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卿言多务,孰若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但.当涉猎(古义:只,只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即更.刮目相待(古义:重新程度副词;今义:更加)(4)一词多义当卿今当.涂掌事(动词,掌握,担当)但当.涉猎(应当)见见.往事耳(动词,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知晓)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拿)自以.为大有所益(和“为”合起来构成动词,可译为“认为”)大与蒙论议,大.惊曰副词,表程度,十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形容词,年长2.作品简介《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3.背景探寻(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章所叙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
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
鲁肃代替周瑜辅佐孙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相关人物背景)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黄龙元年(229),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建立吴国,在位24年。
吕蒙(178-220)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
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
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172-217)字子敬,三国吴名将,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
初率部属百人从周瑜到江南,后以劝孙权鼎足江东,进图帝业,深受敬重。
2.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_3.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4.结合课下注释及前面归纳的文言用法,翻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积累并运用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或从穷困变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
6.再次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2)理清课文思路。
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并“结友而别”。
生2:我想用“学”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生3:文章是用对话组材,借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抓住“劝”、“议”即可。
板书设计(录的时候,不用画箭头)课后作业1.复习巩固本课里的重点文言知识,反复朗读本篇短文,体会本篇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2.本篇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请用笔在文章中画出来。
3.试着背诵本篇文言短文。
第二课时温故探新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C )A、魏国B、蜀国C、吴国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B )A、关羽 B 、吕蒙 C、鲁肃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文本探究1.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
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课外再搜集一些。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有用“卿”为爱称的。
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3.卿:朋友间的爱称。
阿蒙:他称,用吕蒙的小名,表示吕蒙变化很大。
4.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其它还有很多,表示自称、谦称的有“臣、仆、某、鄙人”等,王侯自称的有“寡人”等,称呼对方有“子、君、足下”等。
2.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3.从劝学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层层劝解。
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谈。
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
他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屡立战功的吕蒙的素质而对其谆谆教导。
他具有王者的风范。
4.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的关系。
请问作者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诸臣中是仅次于周瑜的二号人物。
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
这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7.文章中心既为劝学,为什么不详写吕蒙学习的具体情况和通过学习后他的论议的高妙?文章的中心在于表现通过学习使人发生巨大变化,只要能表现出这种变化就能突出促进这一变化的动因——学习的巨大作用。
文章没有铺叙吕蒙学习的具体状况和他的论议,但通过鲁肃的“大惊”、评价和做法,已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吕蒙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正是学习促成的。
这突出了学习的重要和功用。
8.“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
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板书设计拓展延伸相关称谓拓展敬辞类: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惠惠顾、惠存、惠赠垂垂问、垂询、垂念、垂爱赐赐教、赐复高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贤贤弟、贤侄奉奉送、奉还、奉劝、奉陪其他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骂谦辞类:家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舍舍弟、舍妹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课后作业课后请大家熟读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教学反思“言”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标,是我们走进文言文的门槛,踏进这个门槛我们才能感受文言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