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管单管放大器

合集下载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的工作原理;2.通过实验验证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的放大特性。

二、实验仪器与器件:1.功能发生器;2.直流稳压电源;3.2N3904NPN型晶体管;4.脉冲发生电路;5.负载电阻;6.示波器等。

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步骤与过程:1.搭建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电路,根据实验原理连接好各个器件与仪器;2.将直流稳压电源的正极接入收集端,负极接入基极,并合理调节稳压电源的电压和电流;3.通过功能发生器向基极注入正弦信号,调节发生器频率和幅值;4.同时连接示波器,观察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波形;5.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和幅值,记录输出信号的变化;6.对比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确定放大倍数。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在不同频率下,记录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幅值,并计算放大倍数;2.提取数据,绘制频率与放大倍数的关系曲线;3.分析曲线特点,讨论晶体管放大器的工作频率范围;4.对比不同输入信号幅值下的输出信号,分析并解释放大器的失真情况。

六、实验结果与结论:1.经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出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放大效果;2.放大倍数随频率的增加而下降,且存在失真现象;3.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验证了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的放大特性。

七、实验心得与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并且掌握了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输出信号失真、调节电源电压等,但通过耐心地调试和思考,最终取得了满意的实验结果。

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提高了对电路放大器的理解,还锻炼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二、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I

实验二、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I

实验二、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I实验目的:了解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电路原理及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晶体管(2SC1815),直流电源,信号源,示波器,万用表等。

实验原理:晶体管是一种电子器件,在电路中可以使用其放大、开关等功能。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是晶体管放大器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电路。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具有放大倍数大、频带宽度宽的特点。

其电路原理图如下所示。

![image.png](attachment:image.png)当输入信号Vin加至共射极电路中时,基极中将出现一个与Vin同相的交流电压信号,进而影响晶体管的发射极电流Ie,使其随之发生周期性变化。

这样,晶体管的发射极将会出现一随输入信号而改变的电流信号Ie,从而对负载RL产生一随输入变化而改变的电压信号Vout,即输出信号。

根据输出信号的瞬时幅值与输入信号的瞬时幅值比值的大小,可以初步测定这个电路的放大倍数,即:Av = ΔVout / ΔVin式中,ΔVout表示输出信号的峰值与零点处的幅值之差,ΔVin表示输入信号的峰值与零点处的幅值之差。

为了进一步衡量这个电路的放大能力,需要定义一些性能指标,分别如下所示。

增益:A = Vout / Vin,它表示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幅值比值。

最大输出电压:Vomax,它与输出电路的直流工作点有关,其大小可通过计算静态工作点的位置来确定。

Vomax是输出信号中某一瞬间的最大电压值。

最大输出功率:Pomax,它是输出信号的最大功率,同时也是输出电路在一定工作条件下所能输出的最大功率。

最大幅度稳定范围:Am,它是指在该范围内,输出信号的变化幅度始终不大于输入信号变化幅度的一定百分比,以保证输出信号的稳定性。

实验步骤:1. 按照电路原理图搭建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电路,并接入信号源、示波器和万用表等。

2. 调节信号源输出电压幅值和频率,使其分别在两个电压档和两个频率档位内逐步变化,同时观察和记录示波器上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波形,以了解电路的动态特性。

晶体管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

晶体管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晶体管单管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晶体管单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

3. 熟悉晶体管单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4. 提高对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晶体管单管放大器是一种常见的放大电路,主要由晶体管、偏置电阻、负载电阻和耦合电容等组成。

实验电路采用共射极接法,通过输入信号u_i在晶体管的基极输入,放大后的信号u_o从集电极输出。

实验电路中,偏置电阻Rb1和Rb2组成分压电路,为晶体管提供合适的静态工作点。

负载电阻Rl接收放大后的信号,耦合电容C1和C2分别对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进行耦合,抑制交流干扰。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晶体管(例如:3DG6)2. 偏置电阻(例如:Rb1=10kΩ,Rb2=20kΩ)3. 负载电阻(例如:Rl=10kΩ)4. 耦合电容(例如:C1=0.01μF,C2=0.01μF)5. 函数信号发生器6. 双踪示波器7. 万用电表8. 直流稳压电源9. 实验电路板四、实验步骤1. 按照实验电路图连接电路,将各元件和导线接到实验电路板上。

2. 将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端连接到双踪示波器,设置信号频率为1kHz,幅值为1V。

3. 将直流稳压电源连接到电路板,调节输出电压为12V。

4. 调节偏置电阻Rb1和Rb2,使晶体管处于合适的静态工作点。

使用万用电表测量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Ic和集电极电压Uc,使其满足Ic=2mA,Uc=6V。

5. 在晶体管基极输入信号,观察双踪示波器上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波形,记录电压放大倍数。

6. 测量输入电阻Ri和输出电阻Rl,计算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7. 调节输入信号幅值,观察输出波形,记录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五、实验数据及分析1. 静态工作点调试结果:Ic=2mA,Uc=6V。

2. 电压放大倍数:A_v=20。

3. 输入电阻:Ri=2kΩ。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摘要:本实验通过搭建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电路,研究其放大特性和工作原理。

通过测量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和计算放大倍数,得出合适的工作点、负载电阻和偏置电压,以实现较大的放大倍数和线性放大的目标。

【关键词】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特性、工作点、负载电阻、偏置电压、放大倍数、线性放大一、引言晶体管是一种重要的电子器件,在电子电路中广泛应用于放大、开关等功能。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是一种常见的放大器电路,具有简单、灵活及放大效果较好等特点。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电路,研究其放大特性和工作原理,并通过实际测量及计算,确定合适的工作参数,实现最佳的放大效果。

二、实验原理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由晶体管、负载电阻、输入电阻、偏置电阻和耦合电容等组成。

输入信号经耦合电容C1传递到基极,与偏置电阻R1和R2形成偏置电压,控制晶体管的工作状态。

负载电阻RL连接于集电极,输出信号从集电极提取。

三、实验步骤2.给定直流电源VCC和VE,通过调节R1和R2,使得基极电压为合适的偏置电压。

3.连接信号发生器,设置正确的输入信号频率和信号幅度。

4.连接示波器,分别测量输入和输出信号波形,并记录幅度。

5.逐步调节负载电阻RL,测量不同负载情况下的输出信号波形和幅度。

6.分析实验数据,计算放大倍数。

四、实验结果3. 放大倍数:利用实验数据计算放大倍数Av=Vout/Vin。

五、讨论与总结通过实验搭建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电路,并测量了输入输出特性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合适的工作点和偏置电压下,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可以实现较大的放大倍数。

当输出信号达到晶体管的饱和区时,放大倍数会有所下降。

2.负载电阻的选择对放大倍数和线性放大效果有较大影响。

较大的负载电阻可以得到较大的放大倍数,但也会降低线性放大效果。

3.输入特性曲线的斜率代表输入电阻,输出特性曲线的斜率代表输出电阻,可以通过斜率计算电阻值。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10页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10页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10页一、实验原理晶体管(英文全称为:transis)是一种双极型器件,它使用电压控制流的方式来控制电路,是一种高低电平的转换器,其中N-MOS具有负偏移电流输出,P-MOS有正偏移电流输出。

而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CE amplifier)是利用晶体管放大输入信号,并且输出放大后的信号,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高增益:某些应用时,可以获得高达1000倍的增益。

2.具有良好的抗杂散比:它的抗杂散比比其他放大器要好。

3.低成本:CE放大器成本低,是很多电路应用的实用设计。

二、实验准备实验准备包括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原理、电路电子元件、实验接线、虚拟示波器、实验电源等:1.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原理: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是利用晶体管的共射极特性,以电容或非线性电路连接晶体管的共射极,把输入信号放大。

2.电路电子元件:该实验采用的电子元件有晶体管、电阻、电容、变压器等,详见实验设置部分提供的原理图。

3.实验接线:实验接线由晶体管的共射极连接电路的共射极部分,将电路中晶体管的此极和源极和源之间、此极与集电极之间等处可接电容等电子元件。

4.虚拟示波器:实验采用数字示波器,用于监测放大器输出脉冲电平变化,以及便于测量电路中其他因素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5.实验电源:实验主要是检测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的增益、抗扰度、抗噪声度等指标,因此电源的选用是非常重要的,实验中,采用的是稳定的可调电源。

三、实验设置1.确定实验电路:实验电路如下图所示,该回路是一个简单的电路,主要是输入端只有一个电压信号,将输入信号放大传输到输出端,从而得到放大后的信号。

2.确定晶体管型号:实验采用的晶体管型号为:MJE15031。

3.确定实验电路的元件参数:该实验电路中的电容为:C1,用于共射极的电容值为:560uF;用于分压电阻的电阻值为: 10kΩ和4.7kΩ;电源电压为: 12V 。

四、实验结果1.检查输出电压:实验准备完毕后,量出输出端的脉冲电平,结果为7V,较预期值(12V)稍有偏差,约为10%,说明实验设置有较小的偏差。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原理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原理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原理如下:
共射极放大电路中的晶体管被放置在放大电路的中间,其基极是输入端,集电极是输出端,而发射极被接地。

当输入信号施加到基极时,晶体管的输出信号从集电极输出。

放大电路的负载电阻与集电极间串联,以便提供放大电路的输出并降低放大器的输出电阻。

当输入信号施加到晶体管的基极时,它将导致基极电流的变化。

这个变化会被晶体管放大,并通过负载电阻转化为放大后的输出信号。

在共射极放大器中,输入信号被接到晶体管的基极,此时晶体管的基极电阻非常高,因此输入电路的负载电阻非常小。

这意味着输入信号不会影响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并且放大器的输入阻抗非常高。

同时,输出信号被接到晶体管的集电极,因此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非常低,这使得放大器可以驱动负载电阻而不会减弱信号。

总之,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的原理是通过晶体管的放大作用将输入信号放大,并通过负载电阻转化为放大后的输出信号。

这种电路具有高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和高放大倍数的特点,因此在许多电子设备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实验三--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实验三--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实验三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一、实验目的1.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2. 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A V 、输入电阻R i 、输出电阻R O 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 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晶体管单级放大电路有三种基本接法,即共射电路、共集电路、共基电路。

三种基本接法的特点分别为:1. 共射电路既能放大电流又能放大电压,输入电阻在三种电路中居中,输出电阻大,频带较窄;常做为低频电压放大电路的单元电路。

2. 共集电路只能放大电流不能放大电压,是三种接法中输入电阻最大、输出电阻最小的电路,具有电压跟随的特点。

常用于电压放大电路的输入级和输出级,在功率放大电路中也常采用射极输出的形式。

3. 共基电路只能放大电压不能放大电流,输入电阻小,电压放大倍数和输出电阻与共射电路相当,但频率特性是三种接法中最好的电路,常用于宽频带放大器。

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有: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通频带等。

而保证基本放大电路处于线性工作状态(不产生非线性失真)的必要条件是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Q ,Q 点不但影响电路输出是否失真,而且直接影响放大器的动态参数。

本实验所采用的放大电路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的单管放大电路(图3-1)。

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 B1和R B2组成分压电路,因此基极电位U B 几乎仅决定于R B1与R B2对V CC 的分压,而与环境温度的变化无关;同时三极管的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 E ,它将输出电流I C 的变化引回到输入回路来影响输入量U BE ,以达到稳定静态工作点的目的。

当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u i 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以得到一个与u i 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 O ,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图3-1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CC 2B 1B 1B B R +R R ≈U V C EBEB E I ≈R U U I -=)R R (I V ≈U E C C CC CE +-而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分别为: beLC V r R //R A β-= be 2B 1B i r //R //R =RC O R ≈R 注意:测量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时,应在输入信号u i =0的条件下进行。

晶体管单管共射极放大器实验报告

晶体管单管共射极放大器实验报告

晶体管单管共射极放大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晶体管单管共射极放大器。

引言:晶体管单管共射极放大器是一种常见的电子放大器电路,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搭建电路并测量相关参数,探究共射极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实验目的:1. 理解晶体管共射极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2. 掌握搭建晶体管单管共射极放大器电路的方法;3. 测量并分析放大器的电压增益、频率响应、输入输出特性等参数。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根据电路图搭建晶体管单管共射极放大器电路,确保连接正确无误。

2. 测试电压增益,将输入信号接入放大器的输入端,通过示波器测量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幅值,计算电压增益。

3. 测试频率响应,在输入端输入不同频率的信号,测量输出信号的幅值,绘制频率响应曲线。

4. 测试输入输出特性,改变输入信号的幅值,测量输出信号的幅值,绘制输入输出特性曲线。

5.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1. 电压增益,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得到的电压增益为X,说明了放大器对输入信号的放大程度。

2. 频率响应,绘制的频率响应曲线显示了放大器在不同频率下的放大能力,分析曲线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3. 输入输出特性,绘制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显示了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分析曲线的斜率、饱和区等参数。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晶体管单管共射极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该放大器具有较高的电压增益和宽广的频率响应范围。

同时,通过分析输入输出特性曲线,我们可以了解到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和工作区域。

总结:晶体管单管共射极放大器作为一种常见的电子放大器电路,在电子设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通过实际搭建电路并测量参数,全面探究了该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对放大器的电压增益、频率响应和输入输出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所参考的相关文献)。

附录:(包含实验所用的电路图、测量数据记录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VI仍为800mV,在反相比例放大器的输出端接负载电阻RL=2KΩ,测出Vo的值,求出RL由开路变为2KΩ时输出电压的变化量△ROL,填在表10-2中,并估算出输出电阻.
(二)同相比例放大器
实验电路如图10-2所示。
预习要求:
(1)分析10-2同相比例放大器的主要特点(包括反馈类型),求出表10-3和表10-4中各理论估算值,并定性说明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大小。
Vo’(mv)
Vo(mv)
Vs(mv)
fh(kHz)
fL(Hz)
Av
Ri(kΩ)
ro(kΩ)
有负反馈
Vo’(mv)
Vo(mv)
Vs(mv)
fhf(kHz)
fLf(Hz)
Av
rif(kΩ)
rof(kΩ)
五、报告要求
1.说明两极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倍数及输出波形的影响。
2.列表整理实验数据,画出两级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用对数坐标纸)
表2-2
观察结果
计算电压放大倍数
估算电压放大倍数
Vi(mV)
Vo(V)
Au
Au
3.观察Rb、Rc、RL对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电压放大倍数及输出波形的影响。
按表2-3要求,输入信号Vi=5mV,f=1kHz、记录测量数据和Vo波形。
表2-3
给定条件
测量结果
由测量值计算
VCEQ
VBEQ
VO
输出波形
ICQ
Af= A
1+AF
其中A为开环放大倍数,Af为闭环放大倍数,F为反馈系数,1+AF为反馈深度。若Am代表中频开环放大倍数,且放大电路在高频率段和低频率段都只有一个RC环节起作用,则加负反馈后,放大电路的上限截止频率和下限截止频率分别为
fhf=fh(1+AmF)
fLf=fL(1+AmF)
其中fh和fL分别是不加负反馈时的上下限频率。此外,加上负反馈后还可得到输入电阻rif和rof输出电阻为
(2)熟悉实验任务,自拟实验步骤,并作好实验记录准备工作、。
表10-3
直流输入电压V1(mV)
30
100
300
1000

出V0


理论估算值(mV)
实测值(mV)
误差
测试条件
理论估算值
实侧值
△VO
RL开路,直流输入信号V1,由0变为800mV
△VR2
△VR1
△ROL
V1=800mV
RL由∞变为2KΩ
2.示波器
3.TB型模拟电路实验仪和⑤号实验模板
三、实验电路原理
集成运算放大器是具有高电压放大倍数的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当外部接入不同的线形或非线形元件组成输入和负反馈电路时,可以实现各种特定的函数关系。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每个比例、求和运算电路实验,都应先进行以下两项:
1.按电路图接好线后,仔细检查,确保正确无误。
实验步骤:
在5号实验模板上,按图10-3和表10-5的要求连接好导线及电源线,分别测出表10-5中各条件下的Vo值。
表10-5
V1(mV)
30
100
1000
3000
测试条件
Rs=10kΩ
RF=10KΩ
RL开路




Rs=10kΩ
RF=10KΩ
RL开路
Rs=100kΩ
RF=100KΩ
RL开路


Rs=100kΩ
实验二晶体管单管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电子元器件和TB型模拟电路实验仪
2.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
3.分析电路参数的变化对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电压放大倍数及输出波形的影响。
4.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电路及设备
1.示波器、万用表。
2.TB型模拟电路实验仪及①号实验模板。
表2-1
实测结果
实测计算
VBEQ
VCEQ
Rb(KΩ)
IBQ(μA)
ICQ(mA)
2.放大倍数测试
(1)将信号放大器调到f=1kHz幅值为5mv,接到放大器的输入端Vi,用示波器观察Vi和Vo端的波形,并比较与输入端的相位。
(2)输入信号频率不变,逐渐加大输入信号幅度,在RL=∞时,用示波器观察VO不失真时的最大值,并填表2-2
将各输入端接地,接通电源,用示波器观察是否出现自激振荡。若有自激振荡,则需更换集成运放电路。
2.调零:各输入端仍接地,调节调零电位器,使输出电压为零(用数字电压表200mV档测量,输出电压绝对值不超过0.5mV)
预习要求:
分析图10-1反相比例放大器的主要特点(包括反馈类型),求出表10-1和10-2中的理论估算值(可参阅和42页集成运方uA741的参数),并粗略估算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二、实验电路及原理
1.估算电流放大系数β
晶体三极管的β值可以由输出特性曲线上求出,如图2-1所示。先通过Q点作横轴的垂直线,确定对应Q点的VCE值,再从图中求出一定VCE条件下的和相应的,则Q点附近的交流电流放大系数为:
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b和Rb2组成的分压电路。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上输入信号以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幅值被放大了的相位相反的输出信号。
IBQ
AV
Rb
合适值
RC=2kω
RL=∞
最小
最大
Rc
3.9ω
Rb为合适值RL=∞
RL
2.7kω
Rb为合适值RC=2kω
4.观察波形失真,测量静态工作点电压VCEQ、VBEQ
输入信号Vi=10mVf=1kHz调节Rp ,使Rb增大或减小,观察波形失真情况,测量并填入表2-4(若不失真观察不明显,可变化Vi重测)
Vs - Vi
式中r’i=Rb”ri,由此求得输入电阻ri。断开电源后测量Rb(Rb=Rp1+Rb1).
(3)测量输出电阻ro
使Vi=5mv,f=1kHz,接入负载电阻RL=4.7kΩ,测输出电压Vo,则
ro=(V’o/Vo-1)*RL
其中V’o是负载电阻RL开路时的输出电压,Vo是接入负载电阻后的输出电压。
二、实验仪器及设备
1.示波器
2.万用表```
3.TB型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仪及①号实验模板
三、实验电路及原理
1.实验电路如图3-1
2.工作原理
(1)断开反馈支路的A、B端,并将B端接地,电路成为基本放大电路(但考虑了反馈网络的负载效应)。
(2)若A接B,电路成为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
负反馈放大器放大倍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表3-2
F(HZ)
Vo
RL=∞
RL=4.7K
4.测无级间反馈时两级放大电路的性能。
(1)测量电压放大倍数Avm
加信号电压Vi=5mv,f=1kKz,测量Vo,算出Avm
(2)测量输入电阻ri
接入Rs=4.7kΩ,加大信号源电压,使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与未接入Rs时相同,测量此时信号源电压Vs,则
ri = Vi。Rs
静态工作点:VCEQ=EC-ICQ。RC
IBQ=EC-VBEQ=ICQ
RBβ
动态参数:电压放大倍数
其中
四、实验步骤
按图用连线在①号实验模板上连接号电路,将Rp的阻值调到最大,检查连线无误后接通电源。
1.静态工作点测试
调整Rp为某一值(使VCE=6V),测量静态工作点,填入表2-1并计算出IB、ICO(ICQ、IBQ可通过计算求得)
将反相比例放大器的输入端接DC信号源的输出,将DC信号源的转换开关置于合适的位置,调节电位器,使V1分别为表10-1中所列各值,分析测出Vo的值,填在该表中。
(2)做表10-2中的内容
①先将反相比例放大器的输入端接地,调整调零电位器,使Vo=0,再分别测出VAB、VR2和VR1的值。
②将反相比例放大器的输入端接DC信号源,调整DC信号源,使V1=800mV,分别测出V0、VAB、VR2和VR1的值,求出它们的变化量,填在表10-2中,并根据△VO、△VR1和R1,求出该反相比例放大器的输入电阻
rif=ri(1+AmF)
rof=ro /(1+AmF)
其中ri和ro分别是不加负反馈时的输入、输出电阻。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按图用连线在①号实验模板上连接好电路,检查连线无误后接通电源
2.测量静态工作点
将输入端短路,并将B端接地,调节Rp1使VE1=2V,调节Rp2,使VE2=2V,测量并记录表3-1中有关数值
表10-1
直流输入电压V1(mV)
30
100
300
1000

出V0


理论估算值(mV)
实测值(mV)
误差
表10-2
测试条件
理论估算值
实侧值
△VO
RL开路,直流输入信号V1,由0变为800mV
△VAB
△VR2
△VR1
△ROL
V1=800mV
RL由∞变为2KΩ
实验内容
(1)在5号实验模板上按图10-1“反相比例放大器”连好线,并按上电源线,做表10-1中的内容。
表2-4
Rp值
VBEQ
VCEQ
波形输出
增大
适中
改小
5.测量放大器的输入输出电阻
(1)输入电阻的测量,在输入端串接一个4.7k的电阻,如图
2-3,按第八页输入电阻的计算方法,即可计算出输入电阻ri.
(2)输出电阻的测量,在输出端接入负载电阻2.7K,在输出VO不失真的情况下,测负载与空载时的Vo值,按第八页输出电阻的计算方法,即可求输出电阻r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