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
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

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细胞生物学绪论一、名词解释1.细胞生物学: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整体水平、亚显微结构水平、分子水平三个层面来研究细胞的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3.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DNA微阵列,是生物芯片中发展最成熟以及最先进入应用和商品化的领域。
二、简答题1.精准医疗定义: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的医疗模式。
特点:具有精准性和便捷性:1.通过基因测序可以找出癌症的突变基因,从而迅速确定对症药物,省去患者尝试各种治疗方法的时间,提升治疗效果;2.只需要患者的血液甚至唾液,无需传统的病理切片,因而减少诊断过程中对患者身体的损伤。
3.显著改善癌症患者的诊疗体验和诊疗效果,其发展潜力大。
目标:注重向人们提供更精准、更安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建立国际一流的精准医学研究平台和保障体系,自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国产新型防治药物、疫苗、器械和设备,形成中国制定、国际认可的疾病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干预措施。
应用:1.癌症治疗2.药物筛选3.疾病模型建立:(1)罕见病疾病模型建立(2)肿瘤疾病模型建立2.分辨率定义:区分开两个质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提高分辨率的方法:(1)增大物镜的数值孔径(2)缩小光照的波长适宜的放大倍数:所使用的物镜数值孔径的500~1000倍3.细胞生物学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有何应用?1.细胞形态结构观察法:(1)光学显微镜技术(2)电子显微镜技术(3)扫描探针显微镜2.细胞组分分析法3.细胞培养4.细胞工程与显微镜操作技术5.功能基因组学技术电镜与光镜的比较第四章细胞膜与物质穿膜运输一、名词解释1.红细胞膜骨架:由膜蛋白和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位于质膜内侧,参与维持质膜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2.脂质体: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3.协同运输:又称偶联运输,是通过建立离子梯度完成的运输。
医学细胞生物学资料整理

医学细胞生物学资料整理第三章细胞的分子基础生物小分子:1、无机化合物:水(游离水、结合水)无机盐:离子状态2、有机化合物:单糖、脂肪酸、氨基酸、核苷酸细胞大分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多糖(由小分子亚基装配而成)蛋白质一级结构:多肽链仲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形成的线性结构,化学键主要是肽键蛋白质功能:①细胞的结构成分。
②运输和传导。
③收缩运动。
④免疫保护。
⑤催化作用—酶核酸:DNA:双螺旋结构RNA: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功能:1、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2、复制。
3、转录。
第四章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技术第一节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光学显微镜技术------显微结构的观察一、普通光学显微镜---染色标本二、荧光显微镜---(紫外线)细胞结构观察、细胞化学成分研究、DNA&RNA含量变化三、相差显微镜---(光的衍射和干涉效应)活细胞结构、活动观察四、微分干涉差显微镜 ---(平面偏振光的干涉)活细胞结构观察、细胞工程显微操作(三维立体投影)五、暗视野显微镜---(特殊的聚光器)观察活细胞外形六、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境 ---(激光作光源)立体图像,组织光学切片;三维图像重建电子显微镜技术------亚微结构的观察分:透射、扫描、高压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束穿透样品而成像,观察细胞超显微结构,荧光屏上成像亚微结构观察---电子显微镜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光镜与电镜的区别第二节细胞的分离与培养一、细胞培养是指在体外适宜条件下使细胞继续生长、增殖的过程。
优点:1、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细胞2、有利于研究单一类型的细胞3、通过人为控制培养条件,可以减少一些未知的因素影响细胞培养的条件培养基:氨基酸+糖+维生素血清支持物环境:无菌环境、适宜温度,pH值特性:贴壁生长接触抑制(肿瘤细胞没有)分类:原代培养 :直接来自于有机体的细胞培养称原代培养。
但常常也将第1代与传10代以内的细胞培养统称原代细胞培养。
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带答案)

细胞衰老与死亡1.衰老细胞的特征之一是常常出现下列哪种结构的固缩A.核仁B.细胞核 C.染色体 D.脂褐质 E.线粒体2.小鼠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平均分裂次数为A.25 次B.50 次 C.100 次 D.140 次 E.12 次3.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最主要的区别是后者出现A.细胞核肿胀 B.内质网扩张 C.细胞变形D.炎症反应 E.细胞质变形4.细胞凋亡指的是A.细胞因增龄而导致的正常死亡 B.细胞因损伤而导致的死亡C.机体细胞程序性的自杀死亡 D.机体细胞非程序性的自杀死亡E.细胞因衰老而导致死亡5.下列哪项不属细胞衰老的特征A.原生质减少,细胞形状改变 B.细胞膜磷脂含量下降,胆固醇含量上升C.线粒体数目减少,核膜皱襞D.脂褐素减少,细胞代谢能力下降E.核明显变化为核固缩,常染色体减少6.迅速判断细胞是否死亡的方法是A.形态学改变 B.功能状态检测 C.繁殖能力测定D.活性染色法E.内部结构观察7.机体中寿命最长的细胞是A.红细胞 B.表皮细胞 C.白细胞 D.上皮细胞E.神经细胞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1. 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属于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入胞作用E.吞噬2. 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转运可使A. 2个Na+移出膜外B. 2个K+移入膜内C. 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D. 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E. 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小分子的跨膜运输1.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属于A. 单纯扩散B. 易化扩散C. 主动转运D. 入胞作用E. 吞噬核糖体1.多聚核糖体是指A.细胞中有两个以上的核糖体集中成一团B.一条mRNA 串连多个核糖体的结构组合C.细胞中两个以上的核糖体聚集成簇状或菊花状结构D.rRNA 的聚合体E.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2.核糖体的组装A.在细胞核任何位置组装成完整核糖体 B.在核仁中组装成完整的核糖体C.在核仁中分别组装核糖体的亚单位然后在细胞质中组装成完整的核糖体D.完全在细胞质中组装 E.有时在细胞核中组装、有时在细胞质中组装3.在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氨酰tRNA 进入核糖体的哪一部位A.供体部位B.受体部位 C.肽转移酶中心 D. GTP 酶部位E.以上都不是4.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mRNA 的功能是A.起串连核糖体作用B.起合成模板的作用 C.起激活因子作用D.识别反密码 E.起延伸肽链作用5.下列哪一结构中不含核糖体A.细菌 B.线粒体C.精子 D.癌细胞 E.神经细胞6.肽基转移酶存在于A.核糖体的大亚基中B.核糖体的小亚基中 C. mRNA 分子内D.tRNA 分子内 E.细胞质中7.原核细胞核糖体的大、小亚基分别为50S 和30S,其完整核糖体为A.70S B.80S C.90S D.100S E.120S8.真核细胞核糖体小亚基中所含rRNA 的大小为A.28S B.23S C.18S D.16S E.5S9.核糖体的功能可表述为A.细胞的动力工厂B.氨基酸缩合成肽链的装配机 C.细胞内物质的加工和包装车间 D.细胞的骨架系统 E.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机10.游离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主要合成A.外输性蛋白质 B.溶酶体内蛋白C.细胞本身所需的结构蛋白D.膜骨架蛋白 E.细胞外基质的蛋白质11.合成外输性蛋白质的细胞器是A.内质网、溶酶体 B.附着核糖体、滑面内质网C.附着核糖体、粗面内质网D.线粒体、粗面内质网 E.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1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的细胞器是A.中心体B.核糖体 C.线粒体 D.内质网 E.高尔基复合体13.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单位是A.核糖体 B.溶酶体 C.滑面内质网 D.细胞核 E.细胞质14.蛋白质合成过程的3 个阶段A.复制、转录、翻译 B.开始、合成、加工C.起始、延伸、终止D.解旋、复制、螺旋化 E.戴帽、加尾、剪接15.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释放因子(RF)的作用是A.RF 与A 位结合,激活肽基转移酶使肽酰基-tRNA 间的肽键水解切断B.使氨基酸活化C.帮助肽酰基-tRNA 由核糖体A 位移向P 位D.帮助肽酰基-tRNA 由核糖体P 位移向A 位 E.以上都不是16.在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肽键的形成是在核糖体的哪一部位A.供体部位 B.受体部位 C.肽基转移酶位D. GTP 酶活性部位E.小亚基17.在肽键形成时,肽酰基-tRNA 所在核糖体的哪一部位A.供体部位 B.受体部位 C.肽转移酶中心 D. GTP 酶部位 E.以上都是18.肝细胞合成血浆蛋白的结构是A.线粒体 B.粗面内质网 C.高尔基复合体D.核糖体 E.扁平囊泡19.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A.溶酶体 B.滑面内质网 C.细胞核D.核糖体 E.细胞质由核仁形成区A.复制出来B.转录出来 C.分离出来 D.翻译出来 E.分化出来21.核糖体小亚基结合到mRNA 上时,所需要的起始因子是A.IFl B. IF2 C. IF3 D. Tu E. Ts22.细胞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核蛋白体沿mRNA 移动时,供能的物质是A.cAMP C.ATP D. CTP E .GTP23.组成核糖体的核糖核酸为A.mRNA B.tRNA C.rRNA D.sRNA E.以上都不是24.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tRNA 的功能是A.提供合成的场所 B.起合成模板的作用 C.提供能量来源D.与tRNA 的反密码相识别E.运输氨基酸25.真核细胞质中核糖体的大小亚基分别为60S 和40S,其完整的核糖体颗粒为A.100S B.80S C.70S D.120S E.90S26.真核细胞中rDNA 编码的rRNA 包括A.5S rRNA、 rRNA、18S rRNA B.5S rRNA、 rRNA、28S rRNAC.18S rRNA、5S rRNA、28S rRNA D.18S rRNA、 rRNA、28S rRNA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1. 细胞周期中, DNA合成是在( )A. Gl 期 B. S期 C. G2期 D. M期2. 有丝分裂中,染色质浓缩,核仁、核膜消失等事件发生在( )A. 前期B. 中期C. 后期D. 末期3.细胞周期中,对各种刺激最为敏感的时期是( )A. G0期 B. Gl期 C. G2期 D. S期4. 细胞周期的顺序是( )A. M期、Gl 期、S期、G2期 B. M期、Gl期、G2期、S期C. G1期、G2期、S期、M期 D. Gl期、S期、G2期、M期5. 人体中那些具有增殖潜能但暂不增殖的细胞称为( )A. Gl 期细胞 B. S期细胞 C. G2期细胞 D. G期细胞6.细胞分裂后期开始的标志是A.核仁消失 B.核膜消失 C.染色体排列成赤道板 D.染色体复制E.着丝粒区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开始分离7.下列哪种关于有丝分裂的叙述不正确A.在前期染色体开始形成 B.前期比中期或后期都长C.染色体完全到达两极便进入后期D.中期染色体最粗短 E.当染色体移向两极时,着丝点首先到达8. 着丝粒分离至染色单体到达两极是有丝分裂的A.前期 B.中期C.后期 D.末期 E.胞质分裂期9.细胞增殖周期是指下列哪一阶段A.细胞从前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开始为止B.细胞从这一次分裂开始到分裂结束为止C.细胞从这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为止D.细胞从前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E.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10.真核生物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是A.有丝分裂 B.减数分裂 C.无丝分裂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E.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11.在细胞周期中,哪一时期最适合研究染色体的形态结构A.间期 B.前期C.中期 D.后期 E.末期12.机体中不具增殖能力的细胞是A.干细胞 B.上皮细胞 C.骨髓细胞D.神经细胞 E.淋巴细胞13. 有丝分裂器是指A.由微管、微丝、中等纤维构成的复合细胞器B.由基粒、纺锤体、中心粒构成的复合细胞器C.由纺锤体、中心粒和染色体组成的复合细胞器D.由着丝粒、中心体、染色体组成的复合细胞器E.由纺锤体、中心粒组成的复合细胞器14. 关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下列哪项叙述错误A.解螺旋成染色质 B.着丝粒纵裂 C.有染色单体形成D.染色体向两极移动 E.所含DNA数减半15.一般讲,细胞周期各时相中持续时间最短的是A. Gl 期 B. S期 C. G2期 D. G期E. M期细胞衰老与死亡1.衰老细胞的特征之一是常常出现下列哪种结构的固缩A.核仁B.细胞核 C.染色体 D.脂褐质 E.线粒体2.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最主要的区别是后者出现A.细胞核肿胀 B.内质网扩张 C.细胞变形D.炎症反应 E.细胞质变形3.细胞凋亡指的是A.细胞因增龄而导致的正常死亡 B.细胞因损伤而导致的死亡C.机体细胞程序性的自杀死亡 D.机体细胞非程序性的自杀死亡E.细胞因衰老而导致死亡4.机体中寿命最长的细胞是A.红细胞 B.表皮细胞 C.白细胞 D.上皮细胞E.神经细胞细胞分化1.下列哪类细胞具有分化能力A.肝细胞 B.肾细胞 C.心肌细胞 D.神经细胞E.胚胎细胞2.神经细胞属于A.未分化细胞 B.全能细胞C.单能细胞 D.多能动胞 E.去分化细胞3.内胚层将要发育成A.神经 B.表皮 C.骨骼 D.肌肉E.肺上皮4.中胚层将要发育成A.神经 B.表皮C.骨骼 D.肺上皮 E.消化道上皮5.外胚层将要发育成A.神经 B.肌肉 C.消化道上皮 D.骨髓 E.肺上皮6.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调节主要是A.复制水平的调节B.转录水平的调节 C.翻译水平的调节 D.翻译后的调节E.复制前的调节7.下列哪类细胞不具分化能力A.胚胎细胞B.肝、肾细胞 C.骨髓干细胞 D.免疫细胞 E.以上都是8.癌细胞的最主要且最具危害性的特征是A.细胞膜上出现新抗原B.不受控制的恶性增殖C.核膜核仁与正常细胞不同 D.表现为末分化细胞特征 E.线粒体数目增加9.要产生不同类型细胞需通过A.有丝分裂 B.减数分裂 C.细胞分裂D.细胞分化 E.细胞去分化10.肌细胞合成的特异蛋白是A.血红蛋白B.收缩蛋白 C.角蛋白 D.胶质蛋白 E.胶原蛋白11.维持细胞生命活动必需的管家蛋白是A.膜蛋白B.分泌蛋白 C.血红蛋白 D.角蛋白 E.收缩蛋白12.在表达过程中不受时间限制的基因是A.管家基因 B.奢侈基因 C.免疫球蛋白基因 D.血红蛋白基因13.与各种细胞分化的特殊性状有直接关系的基因是A.隔裂基因B.奢侈基因 C.重叠基因 D.管家基因14.既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又能产生分化能力的细胞是A.T 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 C.骨髓细胞D.干细胞15.以下哪些蛋白是细胞生命必需的蛋白A.血红蛋白 B.角蛋白 C.收缩蛋白D.糖酵解酶1. 根据基因与细胞分化的关系,将基因分为下列哪两大类A.隔裂基因B.奢侈基因C.重叠基因D.管家基因2.以下哪些是管家蛋白A.膜蛋白 B.核糖体蛋白 C.线粒体蛋白 D.分泌蛋白3.以下哪些蛋白是特异蛋白A.血红蛋白 B.角蛋白 C.收缩蛋白 D.糖酵解酶4.属于管家基因的是A.tRNA 基因 B.rRNA 基因 C.血红蛋白基因D.线粒体基因细胞骨架1.主要的微管结合蛋白是A.微管蛋白 B.β微管蛋白C.微管关联蛋白和tau 蛋白D.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E.以上都不是2.下列哪种结构不由微管构成A. 纤毛 B.纺锤体 C.鞭毛D.染色体 E.中心体3.电镜下中心粒的超微结构微管排列是A.9 组单管 B.9 组二联管C.9 组三联管 D.6 组二联管 E.6 组三联管4.下列哪项不是微管的化学组成成分A. 微管蛋白 B.β微管蛋白 C. MAP D. tau 蛋白 E.组蛋白5.微管蛋白的异二聚体上具有哪种三磷酸核苷的结合位点A. UTP B. CTP C. GTP D. ATP E. TTP6.纤毛、鞭毛的基体由下列哪种微管构成A.二联管B.三联管C.单管 D.四联管 E.以上都不是7.关于微管的超微结构,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外径25nm B.呈中空圆柱状C.管壁厚10nm D.管壁由13 条原纤维组成E.原纤维由微管蛋白组成8.关于微管组装下列哪项叙述不对A.微管的组装是分步骤进行的B.微管两端的增长速度相同C.微管的极性对微管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D.微管蛋白的聚合和解聚是可逆的E.微管可以随细胞的生命活动不断地组装和去组装9.下列哪项与微管的功能无关A.受体作用 B.支持功能 C.细胞运动 D.物质运输 E.信息传递线粒体1.由两层单位膜围成的细胞器是A.高尔基复合体B.溶酶体C.线粒体 D.微体E.内质网2.骨骼肌细胞中的巨大线粒体的长度约为A.4~5μm B.7~8μm C.10μm D.1~2μm E.15~20μm3.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见到的结构是A.微粒体B.基粒 C.溶酶体D.线粒体 E.受体4.糖的有氧氧化过程中丙酮酸→CO2+H2O 发生在A.核蛋白体 B.内质网 C.溶酶体 D.细胞质基质E.线粒体5.细胞内线粒体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生成A. GTP B. cAMP C. AMP D. ATP E. cGMP6.线粒体中三羧酸循环反应进行的场所是A.基质 B.内膜 C.基粒 D.嵴膜 E.膜间腔7.线粒体中ADP→ATP 发生在A.基质B.内膜C.膜间腔 D.基粒 E.嵴膜8.在电镜下观察线粒体的形状呈A.短杆状B.环形 C.哑铃形 D.星形E.以上形状都有可能9.真核细胞的核外DNA 存在于A.核膜B.线粒体C.内质网D.核糖体E.高尔基复合体10.细胞消耗游离氧的代谢发生在A.线粒体 B.染色体 C.溶酶体 D.高尔基复合体 E.中心体11.细胞氧化过程中,乙酰辅酶A 的生成发生在A.线粒体基质 B.线粒体内膜 C.线粒体外膜 D.细胞基质 E.核基质12.关于线粒体的主要功能叙述A.由丙酮酸形成乙酰辅助酶 B.进行三羧酸循环C.进行电子传递、释放能量并形成ATP D.B 十C 最确切E.A+B+C 最确切13.对寡霉素敏感的蛋白存在于A.基粒头部B.基粒柄部 C.基粒基部D.基质腔 E.嵴内腔14.线粒体膜间腔的标志酶是A.细胞色素氧化酶B.ATP 酶 C.单胺氧化酶D.腺苷酸激酶E.腺苷酸环化酶15.15.线粒体外膜的标志酶是A.细胞色素氧化酶 B. ATP 酶C.单胺氧化酶 D.腺苷酸激酶 E.腺苷酸环化酶16.线粒体半自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于下列哪一事实A.线粒体DNA(mtDNA)能独立复制B.线粒体含有核糖体C.在遗传上由线粒体基因组和细胞核基因组共同控制D.mtDNA 与细胞核DNA 的遗传密码有所不同 E.mtDNA 在G2期合成17.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A.中心体 B.线粒体 C.内质网 D.核蛋白体 E.溶酶体18.关于线粒体的结构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A.是由单层膜包囊而成的细胞器 B.是由双层单位膜封闭的细胞器C.线粒体嵴上有许多基粒 D.是含DNA 的细胞器 E.线粒体膜上有标志酶19.线粒体的寿命为1周,它通过何种方式而增殖A.分裂、出芽等 B.减数分裂 C.有丝分裂 D.由内质网而来 E.重新合成20.20.能源物质进入线粒体后产生的能量与体外氧化比较,下列哪条是正确的A.产能多,一部分以热形式散失,40%~50%贮存在ATP 中,需要时释放B.产能多,全部以热形式散失C.产能多,全部贮存在ATP 中D.产生能量仅供生命活动所需 E.产生能量仅供肌肉收缩活动21.人和动物体内的代谢终产物CO2形成的场所是A.高尔基复合体 B.血浆 C.线粒体 D.肺泡 E.中心体22.线粒体的功能是A.蛋白质合成场所B.营养和保护作用C.细胞的供能中心D.物质贮存与加工 E.物质运输与分泌23.下列哪项不符合线粒体DNA 复制的事实A.复制是双向的 B 复制需消耗能量 C.不对称复制 D.半保留复制E.复制发生于G2期24.线粒体内膜上的标志酶是A.单胺氧化酶B.细胞色素氧化酶 C.胸苷激酶 D.腺苷酸激酶E.磷酸二酯酶25.下列细胞中含线粒体最多的是A.上皮细胞 B.心肌细胞 C.成熟红细胞 D.细菌 E.成纤维细胞26.基粒又称为A.微粒体 B.糖原颗粒 C.中心粒 D.ATP 酶复合体 E.联会复合体27.线粒体基质的标志酶是A.细胞色素氧化酶酶 C.单胺氧化酶 D.腺苷酸激酶E.苹果酸脱氢酶细胞核1.关于核膜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A.由两层单位膜组成 B.有核孔 C.有核孔复合体D.外膜附着核蛋白体E.是完全封闭的膜结构2.核膜的最特殊的作用是A.控制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B.与粗面内质网相通C.把遗传物质DNA 集中于细胞内特定区域D.附着核糖体E.控制RNA 分子在核-质之间进出3.RNA 的主要合成部位是A.高尔基体 B.核糖体 C.粗面内质网D.核仁组织区 E.滑面内质网4.关于细胞核下列哪种叙述是错误的A.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主要区别是有无完整的核B.核的主要功能是贮存遗传信息C.核的形态有时和细胞的形态相适应D.每个真核细胞只能有一个核E.核仁存在于核内5.电镜下见到的间期细胞核内侧高电子密度的物质是A. RNA B.组蛋白C.异染色质 D.常染色质 E.核仁6.核质比反映了细胞核与细胞体积之间的关系,关于核质比,错误的说法是 A.核质比大说明核大B.核质比与生物种类、细胞类型有关C.肿瘤细胞、胚胎细胞和淋巴细胞核质比小D.细胞核与发育时期、生理状况及染色体倍数等有关E.衰老细胞核质比小7.细胞核内最重要的物质是A.核蛋白B.组蛋白 C.非组蛋白 D. Na十E. DNA8.一般来说哪一期染色体最典型、结构最清晰A.前期B.早中期C.中期 D.后期 E.未期9.组成染色体的主要物质是A.糖类和蛋白质 B.脂类和DNA C.DNA 和RNA D.蛋白质和DNA10.组成核小体的主要物质是A. DNA 和组蛋白 B.RNA 和组蛋白 C. DNA 和非组蛋白D. RNA 和非组蛋白E.DNA 和RNA11.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A.细胞明显增大 B.细胞明显减小C.核仁明显增大 D.核仁明显减小 E.核仁不变12.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正确的是CA.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中同一时期的不同表现B.不是同一物质,故形态不同C.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增殖周期中不同时期的形态表现D.是同一物质,且形态相同 E.以上都不是13.一般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A.mRNA→DNA→蛋白质B.DNA→rRNA→蛋白质 C.DNA→mRNA→蛋白质 D.蛋白质→mRNA→DNA E.DNA→tRNA→蛋白质14.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A.染色单体 B.子染色体 C.核小体 D.螺线体 E.超螺线体15.主要成分是DNA 和蛋白质的结构是A.核蛋白体B.染色体 C.中心体 D.线粒体 E.高尔基体16.下列哪种结构不属于核孔复合体的结构成分A.孔环颗粒 B.周边颗粒 C.中央颗粒 D.糖原颗粒E.细纤丝17.下列哪种物质不能自由通过核膜A. K+ B.双糖 C.氨基酸 D.核蛋白 E.核苷酸18.一般认为核膜来源于A.质膜 B.线粒体膜 C.溶酶体膜 D.高尔基体膜E.内质网膜19.组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组蛋白八聚体的组合A.4H1+2H3+2H4 B.2H1+2H2A+2H3+2H4 C.2H1+4H3+2H4 D.2H1+2H2B+2H3+2H4 E.2H2A+2H2B+2H3+2H420.下列对非组蛋白的叙述哪项不正确A.具种属和组织特异性B.染色体中几乎不含非组蛋白C.除组蛋白外,染色质中的蛋白质统称非组蛋白D.可磷酸化E.对基因表达有正调控作用21.下列哪种组蛋白结合在核心颗粒之间的DNA 分子上A. H1 B. H2A C. H2B D. H3 E.H422.在间期遗传物质的复制是A.常染色质先复制 B.异染色质先复制 C.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同时复制D.常染色质大量复制,异染色质少复制 E.异染色质大量复制,常染色质少复制23.关于核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核孔数目一般细胞每平方微米核膜上有35~65 个B.细胞生长代谢旺盛、分化程度低其核孔较多C.同种细胞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其数目和大小有变化D.转录活性强,常染色质比例高,细胞的核孔较少E.不同种类细胞的核孔数目和大小差别很大24.关于蛋白质入核运输机理错误的叙述是A.核蛋白横跨核膜进入核内是ATP 供能的主动运输过程B.其机制与膜性细胞器之间的运输相同C.由可调节大小的、含水的核膜孔道控制D.运输过程不切除核定位信号肽E.运输时保持完全折叠的天然构象25.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核仁结构A.原纤维成分 B.颗粒成分 C.核仁相随染色质D.核纤层 E.核仁基质26.核糖体大亚基的装配场所是A.内质网 B.高尔基体C.核仁 D.核膜 E.核基质27.染色体支架蛋白是A.微管蛋白 B.肌动蛋白 C.组蛋白D.非组蛋白 E.核纤层蛋白细胞连接、细胞黏附和细胞外基质1.关于桥粒连接,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 是细胞间一种紧密连接结构,有强的抗张和抗压作用B. 在上皮细胞位于粘着带下方,相邻细胞间有30nm 的间隙C. 桥粒区胞质面有盘状致密的粘着斑(adhesion plaque)D. 跨膜连接糖蛋白附于胞质斑(cytoplasmic plaque)上E. 角蛋白纤维从细胞骨架伸向粘着斑,然后又回折形成袢状结构2.关于紧密连接(封闭连接)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 广泛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管腔面细胞间隙的顶端B. 相邻细胞膜点状融合,形成一条封闭带,连接处无细胞间隙C. 通过一种依赖Ca2+的粘着机制使相邻细胞的跨膜蛋白互相粘着D. 将膜两端不同的功能蛋白隔开,保证物质转运的方向性E. 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形成一道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保证组织内环境的稳定性3.能封闭上皮细胞间隙的连接方式称为A.紧密连接 B.粘着连接 C.桥粒连接D.间隙连接 E.锚定连接4.下列关于胶原的结构和类型,哪项叙述是错误的A.胶原分子由3条分别称为α、β、γ的α-螺旋链组成B.构成胶原的多肽链中的甘氨酸约占1/3,富含脯氨酸和赖氨酸C.肽链中的氨基酸的三肽重度顺序为Gly-X-Y 或Gly-pro-Y 及Gly-X-Hyp D. 脯氨酸和赖氨酸常羟基化和糖基化E.肽链中几乎不含色氨酸、酪氨酸和蛋氨酸5.关于胶原的功能,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哺乳动物皮下结缔组织的胶原具有多方向的抗压性B. Ⅲ型胶原组成细纤维网络,包围于细胞表面C.Ⅳ型胶原构成各种上皮细胞基膜的网架结构D.胶原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与细胞内骨架相互作用,影响细胞的形态和运动E.刺激上皮细胞分化,维持上皮细胞生长,引导细胞迁移6.关于纤粘连蛋白的功能,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 既能使细胞锚定在底物上静止不动,又能诱导细胞运动迁移B. 使细胞锚定在底物上静止不动,抑制细胞运动迁移C. 在组织分化、细胞粘连和迁移时起重要作用D. 血浆纤连蛋白能促进血液凝固和创伤面修复E. 参与形成粘着斑7.在上皮细胞相邻面的浅层,不常可见到的细胞间连接形式有A.紧密连接B. 中间连接C. 桥粒D. 裂隙连接8.关于蛋白聚糖(PG)的结构,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PG 是由氨基聚糖(GAG)与蛋白质构成的共价化合物B.PG 含糖基的种类多于糖蛋白C.一种PG 分子只含同一种类型的GAGD.不同的PG 具有不同的核心蛋白和不同种类、数量的GAG9.动物细胞之间的通讯连接为A. 粘着连接B. 间隙连接 D. 胞间连接 E. 桥粒连接10.关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下列哪些叙述是正确的A.是包围在细胞质外层的一个复合的结构体系和多功能体系B.在结构上包括细胞膜、细胞外被、膜下溶胶层、细胞连接及膜的特化结构C.是指细胞膜外面的所有覆盖物D.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各种生物大分子,组装成网络状高度水合的凝胶结构细胞膜和细胞表面1.液态镶嵌模型最主要的特点是A. 膜中的脂质及蛋白质都能横向运动B. 膜中只有脂质能横向运动C. 膜中只有蛋白质能横向运动D. 膜的流动性和其化学组成的高度不对称性E. 连续的脂双层构成生物膜的骨架2.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A. 磷脂B. 脑磷脂C. 脂肪D. 糖脂E. 胆固醇3. 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A. 磷脂B. 脑磷脂C. 脂肪D. 糖脂E. 胆固醇4. 细胞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A. 蛋白质和核酸 B . 蛋白质和脂类 C. 蛋白质和脂肪 D. 蛋白质和糖类 E. 脂类和核酸5. 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是A. 细胞内容物和细胞环境间的屏障B. 细胞接受外界和其他细胞影响的门户C. 离子进出细胞的通道D. 受体的主要成分E. 抗原物质6. 下面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 细胞膜的厚度约为8nm 左右B. 细胞膜是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膜C.细胞膜是细胞接受外界或其他细胞影响的门户D.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膜脂双分子层为基架,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E.水溶性物质一般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而脂溶性物质则不能7. 一般血型物质都是细胞膜上的A. 糖原B. 脂蛋白C. 蛋白质D. 糖脂或糖蛋白 E. 磷脂8. 细菌对人体的感染属于A. 同种同类细胞之间的识别B. 同种异类细胞之间的识别C. 异种异类细胞之间的识别D. 异种同类细胞之间的识别E. 同种异体异类细胞之间的识别9. 生物膜是指A. 单位膜B. 蛋白质和脂质二维排列构成的液晶态膜C. 包围在细胞外面的一层薄膜D. 细胞内各种膜的总称。
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归纳

线粒体:1.呼吸链(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 chain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和e-的化学物质所组成的酶体系在线粒体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互相关联的链状。
2.化学渗透假说(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起质子泵的作用,利用高能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H+泵出内膜外,造成内膜内外的一个H+梯度(严格地讲是离子的电化学梯度),ATP合酶再利用这个电化学梯度来合成ATP。
3.电子载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递下去的物质称为电子载体。
参与传递的电子载体有四种∶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和辅酶Q,在这四类电子载体中,除了辅酶Q以外,接受和提供电子的氧化还原中心都是与蛋白相连的辅基。
4.阈值效应:突变所产生的效应取决于该细胞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线粒体的比例,只有突变型达到一定数量(阈值)才足以引起细胞的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称为阈值效应。
5.导向序列:将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信号称为导向信号,或导向序列,由于这一段序列是氨基酸组成的肽,所以又称为转运肽。
6.信号序列:将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的序列称为信号序列,将组成该序列的肽称为信号肽。
7.共翻译转运: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定位信号,一边翻译,一边进入内质网,由于这种转运定位是在蛋白质翻译的同时进行的,故称为共翻译转运。
8.蛋白质分选:在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信号肽,经过连续的膜系统转运分选才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这一过程又称为蛋白质分选。
核糖体:1.原核生物mRNA中与核糖体16S rRNA结合的序列称为SD序列(SD sequence) 。
2.核酶:将具有酶功能的称为核酶。
3.N-端规则(N-end rule): 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寿命特征,称为半衰期(half-life)。
研究发现多肽链N-端特异的氨基酸与半衰期相关,称为N-端规则。
4.泛素介导途径: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通过泛素(ubiquitin)介导,故称为泛素降解途径。
2023年秋季学期《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2023年秋季学期《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合计15分)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所要探讨的主要是与医学相关的细胞生物学问题,它以揭示人体各种细胞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生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期望能对人体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予以深入阐明,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
主动运输: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直接利用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最常见的主动运输有钠钾泵、钙泵等。
内膜系统:指位于细胞质内,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的总称。
主要指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特有的非膜相结构细胞器。
它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
细胞骨架在细胞的形态维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在细胞运动、细胞内的物质运输、细胞分裂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细胞衰老:是指组成细胞的化学物质在运动中不断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损伤,造成细胞功能退行性下降而老化的过程。
细胞周期:指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所经历的过细胞质:是细胞内除核以外的原生质及细胞中细胞核以外,核细胞膜以内的原生质部分包括透明的粘液状的胞质溶胶及悬浮于其中的细胞器信号分子:参与细胞信号转导的化学方子如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等,分为亲水性和亲脂性两类。
信号分子中有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衍生物,核甘酸,胆固醇,脂肪酸,衍生物以及可溶解的气体分子等游离核糖体:游离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称为游离核糖体,主要负责细胞中的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个体性成熟后,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即细胞经过连续两次分裂,而DNA只复制一次,结果形成染色体含量减少一半的生殖细胞。
真核细胞:是指具有核膜、核质和核仁等完整核结构的细胞。
真核细胞是由原核细胞进化而来的其结构复杂,功能完善,种类繁多,遗传信息量大,形成结构相对复杂的遗传信息表达系统,遗传信息的转录、表达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的阶段性;同时细胞内具有完整的生物膜系统及膜性细胞器,以及支持细胞的骨架系统。
2023年秋季学期《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

2023年秋季学期《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合计15分)二、填空题(每空0.5分,合计20分)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的基本单位,的基本单位和的基本单位。
2.细胞膜具有两个明显的特性是和。
3.Na+-K+泵在主动运输时,利用的能量是;Na+与葡萄糖的伴随运输中,而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转运,其能量来自。
4.高尔基复合体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扁平的泡状复合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5.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合成,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细胞骨架包括的结构有、和。
7.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和。
8.细胞凋亡是受控制。
9.基因突变的特性有、、和。
10.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11.间期细胞核的组成包括、、和。
12.肽链的合成包括、、三个阶段。
13通讯连接的主要方式有、和。
13.肿瘤的发生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15.紧密连接主要存在于。
16.细胞外被主要含有和两种成分。
1.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一股包括、、和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
2.水是细胞中最主要的成分,它以和两种形式存在,而无机盐在细胞中是以状态存在,故又被称为。
3.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和。
4.膜泡运输主要有和两种形式。
5.根据靶细胞上受体存在的部位,受体可分为和。
6.根据内质网膜外表面是否有核糖体附着可将内质网分为和两大类。
7.内质网还具有大量的酶,其中被视为内质网膜的标志酶。
8.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和9.在动物细胞中,既含有DNA分子,又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是。
10.微管的化学成分主要由和两种成分组成。
11.核被膜的结构由、、、和组成。
12.异染色质可以分为和13.细胞增殖的方式有、和。
14.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在。
15.细胞分化是同一来源的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在和上产生稳定性的差异过程。
16.癌基因可分为和17.假如一个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20对,则这个细胞的中期Ⅱ的染色体数目是条。
1.细胞膜的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和的不对称性。
2.易化扩散是非脂溶性、极性小分子物质借助膜转运蛋白,浓度梯度跨膜的过程。
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

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生在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时必不可少的内容。
从细胞繁殖到人体器官的发育,医学细胞生物学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生物过程。
复习这些知识需要我们从基础开始,逐渐深入并建立联系。
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控制着许多重要的功能,如繁殖,能量转换和信号传递。
细胞有三个主要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膜分离了细胞内和细胞外的环境,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包括细胞内的所有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细胞核包含了DNA,控制了细胞的功能和生命活动。
二、基因和遗传基因是继承特征的基本单位。
人类DNA有20,000到25,000个基因。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是由DNA的结构组成的,包含基因和其他非编码区域。
基因调控着细胞的各种功能和生活过程,包括代谢、细胞分裂和器官发育。
基因的变异可以导致疾病,如乳腺癌和各种遗传性疾病。
三、细胞信号传递细胞与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通过各种信号传递系统实现功能。
信号可以是化学物质,如激素和神经递质。
细胞通过受体感知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内部生化反应。
一些信号需要细胞通过膜上的受体来感知,如神经递质,而其他信号可以在细胞内部发生,如传递荷尔蒙信号的核受体。
四、细胞周期和繁殖细胞周期是由一系列复杂的互相联动的事件组成的。
这个周期包括细胞分裂期,当细胞将其DNA复制并分裂成两个新细胞,和缺少细胞分裂的期间,包括G1、S和G2。
细胞分裂需要受到多种进程的协同控制,包括巨大的分子网络和各种复杂的生化反应。
错误的细胞分裂可以导致许多疾病,包括癌症。
五、免疫和免疫细胞免疫是保护身体免受外来或自身产生的有害物质的重要机制。
免疫系统包括许多各种各样的细胞和组织,如淋巴细胞和免疫组织。
免疫细胞通过分泌抗体和细胞毒性素等物质来攻击病原体。
这些物质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多样性,能够识别并摧毁各种病原体。
在医学生之间,医学细胞生物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复制这些知识,建议学生从基础开始逐步深入。
医学细胞生物学

C. 80S,50S,30S
D. 70S,40S,30S
E. 80S,60S,30S
二、多选题
1.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
A.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B. 动物细胞无液泡
C. 动物细胞无叶绿体
D. 动物细胞有中心粒
E. 动物细胞比植物细胞大
2.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有真正的细胞核
B. 有多条由DNA和组蛋白构成的染色体
C. 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
D. 细胞体积较大
E. 膜性细胞器发达
3.原核细胞的特点是( )
A. 没有核膜
B. DNA为裸露的环状分子,通常没有结合蛋白。
( )4. 支原体细胞是最简单的真核细胞。
四、填空题
1.支原体内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 。
2. 真核细胞出现的关键是 的形成。
3.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核糖体,但其组成和大小不同,原核细胞的核糖体大小为 ,真核细胞核糖体大小为 。
三、是非题
1. 细胞最早于1665年由Robert Hooke发现。 ( T )
2. 在十八世纪Hooke和Flemming提出了细胞学说。 ( F )
3. 细胞生物学就是细胞学。( F )
4. 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T )
3. 那两位科学家最早提出了细胞学说( A )
A. Shleiden 、Schwann B.Brown 、 Porkinjie C.Virchow 、Flemming
D. Hertwig、 Hooke E.Wanson 、Clic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索引第一章细胞生物学概述第二章细胞概述第三章细胞的分子基础第四章细胞膜第五章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第六章内膜系统第七章线粒体第八章核糖体第九章细胞骨架第十章细胞核第十一章细胞的分裂第十二章细胞周期第十三章细胞分化第十四章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第十五章个体发育中的细胞附录名词解释第一章细胞生物学概述一、现代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三个层次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二、细胞的发现胡克最早发现细胞并对其进行命名三、细胞学说创始人:施莱登施旺内容: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②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③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④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⑤.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⑥.生物体是通过细胞的活动来反映其功能的。
四、分子生物学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开展分子水平探讨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的研究。
随着分子水平对细胞生命活动机制的探讨愈受重视,并积累一定实验成果,“分子生物学”应运而生。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20世纪60年代形成从分子水平、亚显微水平和细胞整体水平探讨细胞生命活动的学科,即细胞生物学。
也有人将细胞生物学称为细胞分子生物学或分子细胞生物学。
第二章细胞概述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知识一、细胞的基本共性•所有细胞表面都有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构成的生物膜。
•所有细胞都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作为遗传信息储存、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所有细胞都有核糖体。
•所有细胞都是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增殖的。
二、细胞的大小、形态和数目(自学)四、细胞的一般结构•亚微结构(电镜):膜相结构非膜相结构•膜相结构:由单位膜参加形成的所有结构。
包括:一网两膜四体•意义:区域化作用•非膜相结构•单位膜:电镜下观察,膜相结构的膜由两侧致密深色带(各2nm)和中间一层疏松浅色带(3.5nm)构成,把这三层结构形式作为一个单位,称为单位膜。
第二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第三章细胞的分子基础概述 1.原生质:细胞中的生命物质,由细胞质(包括质膜)和细胞核组成。
2.元素组成•主要元素:C.H.O.N 4种•少量元素:S.P.Na.K.Ca.Cl.Mg.Fe 8种•微量元素:Cu.Zn.Mn.Co.I.Br.F.Si.Sr.Ba 10种3.分子组成•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有机化合物:糖、脂、维生素、蛋白质(酶)、核酸。
细胞的小分子物质一、水•水是细胞内最重要的无机小分子,占细胞总重量的70%。
•大多数代谢过程都需要水参与。
二、无机盐•占细胞总重量的19%左右,以离子形式存在。
•维持细胞内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作为酶的辅助因子。
三、有机小分子•是细胞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也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
•主要包括:单糖、脂肪酸、氨基酸、核苷酸。
•单糖•脂肪酸功能:1、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2、能量•氨基酸功能: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核苷酸细胞的大分子物质一、蛋白质•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是各种生命物质的主要结构基础。
•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基本化学键:肽键•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主要以侧链(R)区别----蛋白质特异性和多样性。
•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多肽链。
(一)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组成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
•是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基础。
•主键:肽键,少量二硫键2.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在一级结构基础上,肽链上相邻近氨基酸残基间主要靠氢键维系的有规律、重复有序的空间结构。
•有三种类型:α螺旋(右手螺旋),β折叠,三股螺旋。
(1)α螺旋肽链以右手螺旋盘绕而成的空心筒状构象(2)β折叠一条肽链自身回折而成的平行排列构象(3)三股螺旋是胶原蛋白特有的结构,是动物重要的纤维蛋白3.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4.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血红蛋白四级结构)注意:•并非所有蛋白质都有四级结构;•蛋白质必须在三级结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生物活性。
(二)蛋白质的功能二、核酸•细胞内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物质。
•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基本化学键: 3’,5’——磷酸二酯键1.脱氧核糖核酸(DNA)2.核糖核酸(RNA):信使RNA (mRNA)转运RNA (tRNA)核糖体RNA (rRNA)(一)DNA1. DNA的结构: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B-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2. DNA的功能•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核酶(ribozyme)•具有酶活性的RNA分子。
•功能:核酶的底物是RNA分子,它们通过与序列特异性的靶RNA分子配对而发挥作用。
DNA和RNA的比较第四章细胞膜几个重要的概念:•单位膜(unit membrane)•细胞膜:构成细胞外层界膜的单位膜,又称质膜。
•细胞内膜:核膜和构成各种细胞器的膜。
•生物膜:细胞膜和细胞内膜统称为生物膜。
第一节膜的化学组成概述:•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组成,此外还有水、无机盐和金属离子等。
•功能越复杂的膜其蛋白质所占的比例越大,反之则小。
一、膜脂( Membrane Lipids)•细胞膜上的脂类,是细胞的基本组成成分,形成膜的基本骨架。
•There are three major classes of lipids:•磷脂、胆固醇和糖脂•磷脂为主(一)磷脂(phospholipid)•包括:磷酸甘油酯——最简单的磷酸甘油脂是磷脂酸、鞘磷脂磷脂酸:磷酸+甘油+脂肪酸鞘磷脂:脂肪酸+鞘氨醇+胆碱(二)胆固醇(cholesterol)•Cholesterol is only found in animals.•极性羟基-固醇环-非极性脂肪酸链•胆固醇与磷脂的碳氢链相互作用,可阻止磷脂凝集成晶体结构,对膜脂的物理状态具有调节作用。
(三)糖脂(Glycolipids)•为含一个或几个糖基的脂类。
•大约占外层脂类分子的5%左右。
•脂的特点:(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均含有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形成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称为双亲媒性分子或兼性分子。
•脂在水环境中存在的三种形式:单分子团、双分子层、脂质体二、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s)•细胞膜最重要组成。
•功能越复杂的膜蛋白质所占的比例越大,反之则小。
•分类:•膜内在蛋白质:又称镶嵌蛋白,具有受体、载体、酶的作用;•膜周边蛋白质:又称周围蛋白,具有支架、收缩、调节作用。
•糖蛋白(glycoprotein) •糖脂(glycolipid) •构成细胞外被。
•细胞外被(cell coat)•细胞外被又称糖萼,伸展于质膜的外表面,是质膜中糖蛋白和糖脂向外表面延伸出的寡糖链部分。
•作用:保护;细胞物质运输;决定细胞识别、形态形成和分化时选择性。
•细胞表面(cell surface)•包围在细胞质外层的一个复合结构体系和多功能体系,是细胞与外环境物质相互作用,并产生各种复杂功能的部位。
包括细胞膜、细胞外被和胞质溶胶。
•胞质溶胶(cytosol)•质膜下方的一层厚0.01~0.02μm的较黏滞无结构的液体物质。
•维持细胞的极性和形态,调节膜蛋白的分布和运动。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膜脂生物膜基本骨架磷脂胆固醇糖脂•膜蛋白多种方式与脂双层结合膜内在蛋白(镶嵌蛋白)膜外在蛋白(周边蛋白)•膜糖质膜外表面与脂类结合- 糖脂与蛋白结合- 糖蛋白第二节膜的分子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S.J.Singer and G.Nicolson(1972))脂双层构成膜的连贯主体,它具有晶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
膜中蛋白质分子以不同形式与脂双分子层结合。
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该模型优点:强调了膜的流动性以及球形蛋白质与脂双分子层的镶嵌关系,可以解释许多膜中所发生的现象。
•该模型缺点:没有说明具有流动性的细胞膜在变化过程中怎样保持膜的相对完整性和稳定性。
•“晶格镶嵌模型”和“板块镶嵌模型”对其补充。
第三节膜的特性一、膜的不对称性(asymmetry)•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二、膜的流动性(fluidity)(一)膜脂的流动性(Fluidity of membrane lipid)1、膜脂双分子层是二维流体•生理条件下,膜脂既有固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是居于晶态和液态之间的液晶态。
•温度的改变可以在液晶态和晶态之间转换,这种膜脂状态的改变称为相变。
发生相变的临界温度称为膜的相变温度。
2、膜脂分子的运动(二)膜蛋白的运动性(motility of membrane protein)(1)侧向扩散:膜蛋白在膜脂中可以自由漂浮和在膜表面扩散(2)旋转运动:膜蛋白能围绕与膜平面相垂直的轴进行旋转运动(三)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effect factors of membrane fluidity)•脂双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越多,膜脂流动性越大。
•脂肪酸链越短,膜脂流动性越大。
•胆固醇与磷脂比值:相变温度以上,胆固醇含量增加,增加膜脂的有序性;相变温度以下,胆固醇含量增加,防止脂肪酸链相互凝聚,干扰晶态的形成。
•卵磷脂/鞘磷脂:比值越大,膜脂流动性越大•脂双层中嵌入的蛋白质越多,膜脂流动性越小•膜脂中的极性基团、环境温度、PH值、离子强度及金属离子等均对膜脂的流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小结:•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细胞膜的液态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特性(不对称性和流动性)第三节细胞膜与物质转运概述:•与细胞膜有关的物质运输活动包括两类:•穿膜运输:小分子和离子•膜泡运输: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穿膜运输•穿膜运输是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穿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
•膜的选择性通透•易于通过膜的物质:脂溶性物质、不带电荷小分子物质•不易通过膜的物质:带电荷物质、大分子物质•根据是否消耗细胞代谢能,穿膜运输可分为:•被动运输•主动运输一、被动运输•指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穿过膜运输到浓度低的一侧,即顺浓度梯度穿膜扩散,不消耗细胞代谢能的运输方式。
•依据是否需要膜运输蛋白的协助,可分为:•简单扩散•离子通道扩散•易化扩散(一)简单扩散•指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不依靠膜运输蛋白,顺浓度梯度运输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
•特点:•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不依靠膜运输蛋白(直接穿过膜的脂双层)•条件:•溶质在膜两侧保持一定的浓度差•溶质能透过膜(脂溶性小分子)•决定扩散速度的因素:•浓度梯度;•通过物质的分子大小;•通过物质在脂质中的相对溶解度。
•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的物质包括:ϕ一些脂溶性物质,如:苯、乙醚、氯仿、甾类激素等。
κ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物质,如:H2O、CO2、N2、尿素等。
(二)离子通道扩散•Na+、K+、Ca2+等极性很强的水化离子,借助膜上的离子通道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