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教学研究教育文档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教学研究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教学研究作者:蔡维来源:《艺术科技》2017年第01期摘要:想要进一步深化我国对外交流,亟需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支撑。
但高校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重理论轻实践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导致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因此,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从翻译行业的需求和特点入手,紧扣“互联网+翻译”的行业发展趋势,提出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校翻译实践团队,将行业做法引入高校翻译课程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尽早与行业接轨,赢在就业起跑线。
关键词:“互联网+”;“翻译”;项目团队制0 前言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层次加深和广度不断扩大,市场上对于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是,高校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因长期以来推行“经院式”,重文学轻实用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导致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因此,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国内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2006年,我国才正式在高等院校设置“翻译”专业,2007年15所高校开设翻译专业硕士(MTI)。
此外,社会上缺少培养翻译的培训机构,导致翻译人才的社会供应不足。
另外,大学翻译课堂长期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偏重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培养出的学生翻译实践技能不高,长期以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人才为主,严重忽略了市场对各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结果出现“八千万学子习外语,翻译人才缺九成”的现象。
由于忽略了市场需求和对学生实践翻译能力的培养,导致翻译课堂教学弊端百出,所以不少刚毕业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到翻译公司工作后,还需要公司进行二次培训。
第二,国内外研究。
如何提升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翻译能力,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和机构研究和讨论的热点话题。
陈水平在《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趋势和问题》一文中指出,加拿大翻译产业部门委员会(Canadian Translation Industry Sectoral Commission)调查显示,学生在结束翻译课程后获得的翻译能力与翻译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主要是文化知识面太过狭窄,缺乏实战训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

系列书名:《大学英语教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主编:严明编委会:姜涛王瑜顾丽颖黄坤李家春刘丹王玉双汪志涛总主审:王立非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主编:冯莉副主编:李家春宋月霜编者:甄晓非张博宇吴凡张爽卢岩郜鸿春上编基础理论第一章语言学翻译观1.1系统功能翻译理论1.1.1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述1.1.1.1阶和范畴语法1.1.1.2系统语法1.1.1.3功能语法1.1.1.4关于语境1.1.2基于系统功能理论的翻译研究1.1.2.1卡特福德的等值论和翻译转换1.1.2.2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1.2.3罗杰·贝尔的翻译研究模式1.1.2.4哈提姆和梅森的翻译研究模式1.1.2.5贝克的语篇分析途径1.1.3翻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途径1.1.3.1语域分析与翻译对等1.1.3.2三大纯理功能的传译1.2德国功能翻译理论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1.2.1.2雅各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1.2.2功能翻译学派的主要理论1.2.2.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1.2.2.2弗米尔的目的论1.2.2.3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1.2.2.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1.2.3功能翻译理论的评价1.3心理语言学理论1.3.1翻译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3.1.1认知心理学1.3.1.2心理学维度下翻译的定义1.3.1.3心理学与翻译研究结合的必要性1.3.1.4翻译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3.1.5翻译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1.6翻译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3.2翻译过程的研究1.3.2.1语言的感知与翻译心理1.3.2.2语言的记忆与翻译心理1.3.2.3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心理1.3.2.4语言的产生与翻译心理1.3.3翻译过程的心理模式1.4语用学理论1.4.1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1.4.1.1国外语用学流派1.4.1.2国内语用学的发展1.4.2语用翻译研究现状1.4.2.1国外语用翻译研究现状1.4.2.2国内语用翻译研究现状1.4.3语用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1.4.3.1指示语的翻译研究1.4.3.2语用预设的翻译研究1.4.3.3会话含义理论的翻译研究1.4.3.4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研究1.4.3.5礼貌原则的翻译研究1.4.4认知语用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1.4.5语用学纵观的翻译研究1.4.5.1语用学翻译过程论1.4.5.2语用学翻译语境论1.4.5.3语用学翻译关联论1.4.5.4语用学等效翻译1.5语义学理论1.5.1意义1.5.1.1意义的定义1.5.1.2意义的分类1.5.2语义场1.5.3语义与翻译方法1.5.3.1雷茨克尔的翻译方法1.5.3.2马隆的翻译方法1.5.3.3维奈与达内尔内的翻译方法1.6符号学理论1.6.1符号学与翻译1.6.1.1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1.6.1.2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1.6.1.3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1.6.2文化符号的传译1.6.2.1语内翻译1.6.2.2语际翻译1.6.2.3符际翻译1.7对比语言学理论1.7.1对比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1.7.1.1语言的可比性1.7.1.2对比描述的基础与内容1.7.2对比分析与翻译1.7.2.1对比分析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意义1.7.2.2对比分析与翻译实践1.8模糊语言学理论1.8.1语言的模糊性1.8.1.1思维的模糊性1.8.1.2语言模糊性的特征1.8.1.3语义模糊——自然语言的模糊性1.8.1.4语用模糊——交际语言的模糊性1.8.2跨文化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处理1.8.2.1语境与模糊语言翻译1.8.2.2文化差异与模糊语言翻译第二章文化学翻译观2.1翻译的文化转向的理论基础2.2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2.2.1文化的本体论特征2.2.2文化的分类2.3玛丽·斯内尔—霍恩比的文化翻译观2.3.1文化翻译观2.3.2翻译研究的综合法2.4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4.1翻译研究的分类2.4.2翻译单位的文化转换2.4.3文化翻译观的内涵2.4.4文化翻译观的特点2.5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文化翻译观2.5.1三要素理论2.5.1.1意识形态2.5.1.2诗学形态2.5.1.3赞助人2.5.2改写2.6文化翻译观的局限性第三章中国翻译理论3.1“文质说”3.1.1支谦的佛经译论首篇3.1.2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思想3.1.3玄奘的“五不翻”原则3.2严复的“信达雅”3.2.1严复翻译思想之历史源流3.2.2“信达雅”理论评价3.3鲁迅“信顺说”3.3.1关于翻译策略问题3.3.2关于翻译批评问题3.3.3关于“重译”和“复译”的问题3.3.4关于读者接受问题3.3.5“宁信而不顺”的主张3.4郭沫若的“翻译创作论”3.4.1“风韵译”的美学主张3.4.2“生活体验论”的译者主体思想3.4.3“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的主张3.4.4关于重复译问题的观点3.5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3.5.1译者的修养3.5.2“忠实、通顺、美”3.5.3“句译”概念3.6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3.6.1译介的丰富性3.6.2译介的网合性3.6.3译介的统筹性3.6.4译介的翻译与科研紧密结合性3.7茅盾的“意境论”3.7.1神韵”与“形貌”文学翻译批评理论3.7.2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3.8傅雷的“神似说”3.8.1翻译中理解、表达和读者的关系3.8.2翻译中的“传神达意”3.8.3翻译中“神”与“形”的和谐3.9钱钟书的“化境说”3.9.1“化境说”的提出3.9.2“化境说”的分类3.9.3“化境说”的意义3.10焦菊隐的“整体论”3.10.1“段本位”思想3.10.2“篇本位”思想下编翻译教学实践研究第四章概念、目标与定位4.1翻译与翻译学4.1.1翻译4.1.1.1翻译的定义4.1.1.2翻译的分类4.1.1.3翻译的性质4.1.1.4翻译的原则4.1.1.5翻译的方法4.1.2翻译研究4.1.2.1翻译研究的目的4.1.2.2翻译研究的体系4.1.2.3翻译研究的流派4.2翻译规范4.2.1翻译规范的界定4.2.2国外翻译规范的理论研究4.2.2.1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4.2.2.2从语篇语言学角度研究规范4.2.2.3从翻译研究角度探讨规范4.2.3中国翻译规范的理论研究4.2.3.1规定性翻译规范研究的局限性4.2.3.2开展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理据4.2.3.3开展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作用4.2.4翻译规范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4.3翻译教学的重新界定4.4翻译能力体系的构建4.4.1翻译能力的界定4.4.2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2.1贝尔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2.2沙夫纳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2.3纽伯特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2.4PACTE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3翻译能力要素模式的局限性4.4.4跨文化翻译能力体系的构建4.5翻译人才培养定位4.6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第五章教学模式5.1英、法大学翻译教学模式研究5.2翻译策略与教学模式5.2.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5.2.1.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5.2.1.2翻译语料库研究现状5.2.1.3语料库与翻译普遍性5.2.1.4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5.2.1.5语料库翻译教学的优势5.2.1.6语料库翻译教学的局限性5.2.2多维信息输入翻译教学模式5.2.3人本主义翻译教学模式5.2.4竞合探究翻译教学模式5.2.5实用性翻译教学模式5.2.6过程式翻译教学模式5.2.7流程图式教学模式第六章课程测试6.1翻译测试的理论基础6.1.1翻译测试的定义6.1.1.1翻译评价和评估6.1.1.2测试与评估、评价的区别6.1.1.3翻译测试定义6.1.2翻译测试的分类6.1.3翻译测试的依据6.1.3.1语言测试中的效度6.1.3.2语言测试中的信度6.2翻译测试现状分析6.2.1精读课中的翻译教学测试6.2.2权威考试中的翻译测试6.3建议和措施6.3.1完善大纲对翻译能力的要求6.3.2拓宽翻译试题的多样性6.3.2.1测试形式和内容多样化6.3.2.2翻译试题编写原则6.3.2.3翻译试题编写第七章教材开发7.1翻译教材的目标和定位7.2翻译教材现状7.2.1教材编排问题7.2.2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7.2.3译例选编存在的问题7.2.4翻译练习设计的问题7.3翻译教材建设指导意见7.3.1如何处理翻译理论与实践7.3.2注重英汉语言和文化对比7.3.3译例选编7.3.4练习设计上编基础理论第一章语言学翻译观语言学翻译观通常分为传统语言学翻译观和当代语言学翻译观。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1. 引言1.1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传播的日益便捷,英语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备受关注。
然而目前大部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传统翻译教学注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功能,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践探讨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评估实践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从而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和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1.2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通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
具体目的包括:1. 借助功能翻译理论,探讨其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过程。
2. 通过分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求改进的路径和策略。
3. 在实践中验证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评估其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效果。
4. 深入探讨影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效果的各种因素,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5. 最终旨在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更为系统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在专业英语翻译领域的综合能力提升。
1.3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手段,对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了全面梳理,明确了其核心观点和方法论,为后续实践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们借助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客观评估,了解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然后,我们结合功能翻译理论,设计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并在实际课堂中进行了实施。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收集教学数据,包括学生作业、课堂表现等,以便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估。
英语翻译实践报告论文精选(四篇)

英语翻译实践报告论文精选(四篇)英语翻译实践报告论文篇三怀着感动并期盼的心情20xx年10月8日,我们一行16人,乘着公车来到了xx区新疆学校,开头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生活。
在这一个月里,我真正体会到做一位老师责任的重要性,它使我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使虚拟教学变为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
与课堂上面对着同学讲课不同,在这里,要求我们的真正力量,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责任心!一个月的实习,令我感慨颇多。
我实习的班级是五班级一班,记得我刚到课室的第一天,班主任陈老师要我和大家讲几句话,我简洁的跟同学们介绍了下自己,并告知他们接下来的一个月会与他们一同度过,同学们赐予了我热闹的掌声,看着眼前一张张真诚并稚嫩的脸,我的心里泛起深深的感动!新疆学校给我们的实践机会特别多,刚到的第一天我就开头了自己的第一堂课。
但是由于阅历不足和应变力量不强第一堂课讲的并不是特别胜利,班主任老师要求我多听课,多向阅历丰富的老师学习。
爱好对于一个学校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深知这一点的重要,必需把同学的学习爱好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欢乐中主动学习。
无论是上英语还是语文,我都本着work hard,play harder的理念,以欢乐教学的方式,把嬉戏和教学融为一体,教他们唱英语儿歌,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教会了他们四首英文儿歌,同学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转化为了“我要学”。
学校五班级又是毕业班级,除了要求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爱好,更重要的还是在于成果的要求,所以,在胜利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之后,我又转变把战略变为力量教学,应校长的要求,教给他们一些生活化的英语口语,于是,我把目标索定了“美国俚语”这一环节,每天晚上回家的第一任务,就是翻查资料,找到适合于他们的一些美国俚语,比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s?” “may i have your name?” “where to?” 等。
在课堂上大家都很期盼“美国俚语”的环节,同学们都说:这样的英语既好玩又有用!一个月的时间,他们的口语有了明显的提高,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同学都会用“hello ada,goodmorning”的方式和我问好,看着他们有这样的成果,我想,我胜利了!此外,由于班主任的信任,我除了英语教学以外,还负责全学年的语文写作课程,一个月的时间里,作文讲解课10余堂,同学们由原来一篇作文100多字增长到400字左右,对作文的爱好也大大提高,课下同学主动找到我说:老师,我现在觉得作文一点都不难!听到这样的话语,我真的兴奋极了。
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oday's globalized world. With the growing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there is a need for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ensure that students are well-equipped with the necessary skills and knowledge.1.2 研究目的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ourse is to explor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hat can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practice. By examining the key principles and concepts of translation theory, we aim to develop strategies that can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in translation. Through case studies and real-world examples, we seek to identify best practices in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ways to improve student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Ultimately,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rovide educators with practical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optimizing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to offer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2. 正文2.1 英语翻译理论概述英语翻译理论是研究翻译过程中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规律的学科。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研究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学生对英语翻译的需求不断增长,他们希望通过专业的教学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社会。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也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最终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探讨解决对策与建议,以及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旨在对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具体地了解一些高校的翻译教学情况,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其他高校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为学术界和实践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在进行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论和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述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以全面了解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情况。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掌握国内外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设计调查问卷,向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发放,并收集他们对当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使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深入了解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文献资料和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与比对,可以形成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的全面认识,为后续的解决对策和建议提供依据。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案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培养学生对翻译实践的兴趣和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翻译的基本概念: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和翻译的标准。
2. 翻译的理论框架:翻译的忠实原则、翻译的意图原则和翻译的功能原则。
3. 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词汇翻译、句子翻译和段落翻译。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培养翻译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翻译技巧和方法,分享翻译经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材。
2. 课件:翻译理论与实践课件。
3. 练习题:翻译理论与实践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翻译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技巧。
3. 实践: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教师给予指导。
4. 讨论:分组讨论翻译技巧和方法,分享翻译经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翻译实践的技巧。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翻译实践和讨论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翻译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翻译流派的特点和应用。
2.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翻译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品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翻译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七、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翻译实例和参考资料。
2. 翻译软件:介绍常用的翻译软件和工具,帮助学生提高翻译效率。
3. 翻译社群:引导学生加入翻译社群,与其他翻译爱好者交流和学习。
八、教学评估1. 平时练习:评估学生的平时翻译练习,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水平。
2. 期中考试:设置期中考试,测试学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能力。
九、教学拓展1. 翻译工作坊:组织翻译工作坊,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翻译项目,提高翻译能力。
2. 专家讲座:邀请翻译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动态。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分析摘要: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有其自身独特的学科贯通作用,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的优劣会对英语专业整体教学的成败产生直接的影响。
本文针对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深入探究了高校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翻译理论实践课程教学一、前言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为英语专业学生专门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对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及双语能力的综合训练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些年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时代的迅速发展,翻译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两方面所存在的矛盾切实地反映出了我国高等院校翻译教学中的诸多不足及缺陷。
同时,我国国内英语翻译学界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明确地指出了高校翻译教学可能的出路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英语翻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加以培养,这种英语翻译能力不仅仅是翻译行动能力,更重要的是翻译的决断力及思维能力。
面对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不良现状,研究英语专业翻译理论及实践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英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1.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高等院校的翻译课程教师应当切实把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
由于英语翻译课堂教学重在引导及启发,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思维空间。
对于课外活动,教师应当注意引导,精心设计,使课外活动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创新、实践以及思索的重要过程,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应当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展开个性化的指导。
只有这样,在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中,学生才能够自主地投入学习,做自己学习上的主人。
2.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在高等院校以往传统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课堂的主体通常是教师,教师一般会讲授繁多的英语翻译理论知识,却大大地忽视了学生的翻译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教学研究0 前言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层次加深和广度不断扩大,市场上对于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是,高校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因长期以来推行“经院式”,重文学轻实用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导致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因此,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国内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2006年,我国才正式在高等院校设置“翻译”专业,2007年15所高校开设翻译专业硕士(MTI)。
此外,社会上缺少培养翻译的培训机构,导致翻译人才的社会供应不足。
另外,大学翻译课堂长期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偏重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培养出的学生翻译实践技能不高,长期以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人才为主,严重忽略了市场对各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结果出现“八千万学子习外语,翻译人才缺九成”的现象。
由于忽略了市场需求和对学生实践翻译能力的培养,导致翻译课堂教学弊端百出,所以不少刚毕业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到翻译公司工作后,还需要公司进行二次培训。
第二,国内外研究。
如何提升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翻译能力,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和机构研究和讨论的热点话题。
陈水平在《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趋势和问题》一文中指出,加拿大翻译产业部门委员会(Canadian Translation Industry Sectoral Commission)调查显示,学生在结束翻译课程后获得的翻译能力与翻译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主要是文化知识面太过狭窄,缺乏实战训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李晓东在《本科翻译专业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初探》中提到,如何通过翻译教学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使翻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满足市场的要求,顺利适应工作岗位,已经成为当前翻译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值得每一位教授翻译的教师深思的问题。
第三,“互联网+翻译”平台。
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翻译”平台化在当前及未来是商业翻译服务的运作趋势。
据前期研究和实践发现,国内基于互联网的翻译服务平台可大致划分如下:1 搭建高校“互联网+翻译”平台――以仰恩大学为例基于上述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情况和翻译行业现状,结合“互联网+翻译”的趋势,进行研究。
本研究拟将目前国内翻译企业采用的“项目团队制”和“互联网+翻译”行业团队中的项目运作方法引入课堂教学和课后翻译实践,让学生实地扮演项目团队角色(如翻译员、译审、项目经理等),促进课堂实践教学,帮助学生通过行业实践检验所学翻译理论,指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的翻译水平,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个体查漏补缺,促进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提升。
高校“互联网+翻译”实践平台的性质:本研究提出,由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院专家顾问与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互联网翻译团队,依托互联网进行翻译团队运作,由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展开翻译练习和行业实践。
此外,依托于国内各大互联网翻译平台提供商业翻译服务,使学生真正在在校期间参与到翻译行业团队运作模式中,赢在就业起跑线。
第一,“互联网+翻译”团队。
“互联网+翻译”团队的参与人员包括学生成员、学院专家顾问与指导教师。
学生成员的选取方式:由导师采取“自愿报名+导师考核”的形式,在大三英语专业的学生中遴选出对翻译有强烈兴趣、有一定基础,并有意在毕业后从事翻译或英语文字相关工作的同学。
该项遴选工作由笔者于2016年3月中旬完成,选取了10名英语专业的同学加入本互联网翻译团队。
学院专家顾问与指导教师包括笔者、仰恩大学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老师一名、翻译公共课任课教师一名,共3人。
第二,“互联网+翻译”实践平台依托媒介。
“互联网+翻译”团队通过互联网媒介提供免费和带薪酬翻译服务。
其中,互联网媒介包括笔者运营的淘宝翻译网店(englishtranslation.taobao)及其他互联网翻译服务提供平台或渠道,如时间财富网,猪八戒网、翻译论坛、翻译项目QQ 群等。
此外,鼓励、培训和指导学生积极加入目前国内各大翻?g 平台,如网易有道人工翻译师、译云网。
2 “互联网+翻译”实践平台运作具体做法2.1 “互联网+”时代下的仰恩大学英汉翻译课程实践模式改革英汉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自仰恩大学开设英语专业以来,便有开设此课程。
经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仰恩大学的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从师资、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课程实践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
此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其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愈发明显。
笔者以英汉翻译课程任课教师的角度,提出应用翻译研究与应用翻译教学的迫切性,以及如何拓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从而贯彻仰恩大学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翻译能力。
结合仰恩大学具体情况,采取如下措施拓展英汉翻译课程实践:第一,积极响应阿里巴巴“百城千校,百万英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项目。
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语言优势,加入仰恩大学跨境电商创业团队,为仰恩大学跨境电商实践提供文字翻译和文字支持服务,推动我校跨境电商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
在跨境电商实践中,英语作为一项基本的语言支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英文网站的建设,还是与客户即时交流或邮件交流,扎实的语言写作和翻译能力是从事涉外贸易工作的基础。
此外,外贸也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因此,教师应尽早带领学生进行相关实践,帮助学生缩短就业准备期和适应期,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通过互联网进行笔译实践,教师带领学生成立翻译项目小组,通过淘宝、天猫、微店等互联网平台提供商业翻译服务。
可以尝试在英语专业成立翻译项目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学生可初步尝试进行商业文件的翻译工作,担任实习翻译生的角色,通过学生翻译,教师审稿来进行实战演练。
这样的举措,既满足了课程教学实践需求,又为学生未来从事英文写作和翻译相关工作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
第三,与实体翻译公司合作办学,建立翻译教学实践基地,依托互联网的便捷优势,邀请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远程一对一个性化的翻译辅导,或定期邀请翻译经理人、主审为学生开展远程讲座或培训。
第四,提高在外国语学院成立翻译公司的可能性,如政策允许、操作可行,则大大促进我校翻译实践教学,既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又能解决部分学生就业问题。
此外,从学校层面上来说,也响应了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2.2 “互联网+”背景下的翻译行业做法――项目团队制“项目团队制”是目前在“互联网+”背景下翻译行业中广泛使用的制度,该制度的核心是以项目团队的形式来完成翻译项目。
团队中有各种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每个项目团队的灵魂角色是译审,该职位由具有丰富翻译经验和审稿经验者担任,负责翻译项目和任务的分配和审稿。
此外,一个项目团队中,一般还包括3~5名“译员”,这些译员承担日常翻译项目的翻译工作。
团队中还应包括一名擅长文秘技巧的“翻译助理”或者“业务支持人员”,专门从事网络运营、排版、格式处理等翻译项目辅助工作。
在一个项目团队中,译审要根据译员知识背景分配相应的翻译任务,翻译员收到任务后开始翻译,翻译完成后通过电子稿传回稿件至译审,译审负责审核稿件质量,翻译助理负责配合译审完成格式编排,最终交付稿件。
通过将翻译行业做法“项目团队制”引入课程,可以更好地改变传统翻译教学和实践中填鸭式理论灌输,以及缺乏翻译实践的现状,能帮助学生切实提高翻译能力。
第一,项目团队制分组方案。
笔者担任导师,将互联网翻译团队中的10名成员分成2个项目团队,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专业排名和平时表现),以及翻译水平初步测试的成绩,科学地进行分配。
所采取的最终方案是:每个项目团队由5名学生组成,一人担任译审,三人担任翻译,一人担任翻译助理。
第二,项目团队制的运行内容。
导师每周课后布置1~2篇翻译实践项目,定期通过QQ群进行发布,并附上时间和格式要求,项目团队接收到稿件后,审译根据项目类型、项目成员的能力特点进行恰当的分配。
项目成员收到译审的安排后,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并及时返回译稿至译审。
译审收到翻译稿后应与翻译助理一起进行稿件审核、格式编排,在规定的时间将完整的译稿发送至导师。
第三,项目团队制翻译项目类型。
在实施“项目团队制”的过程中,笔者根据翻译培训满足翻译行业的需求,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布置不同类型的翻译项目任务至各翻译小组。
其中,由于课程和教材侧重于文学翻译范畴,导师可有意识地加入一些应用性较强的翻译项目,如合同翻译、新闻翻译、说明书翻译、演讲稿翻译等在翻译行业中大量使用的项目类型,旨在拓宽学生的实践面,夯实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翻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项目团队制的运作情况。
在为期一学年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积极配合,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学习翻译理论和技巧,在课后项目团队实践中努力地应用课堂所?W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由于能提前接触到行业工作和实践以及课本中未涉及的翻译实践类型,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热情。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译审作为团队的灵魂人物,在翻译任务安排协调、翻译难点的处理等方面要及时与教师沟通。
最终,两个项目团队均能在规定时间内较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第五,项目团队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根据导师要求,每个项目团队需轮流在每周的课堂教学之外进行项目成果展示(20~30分钟),每个团队的译审走上讲台,对于翻译项目进行讲解,并对本团队翻译成果向其他同学展示。
教师对此及时地进行点评,提高师生互动性,学生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交换观点,反思反馈所学知识,擦出了思想碰撞的火花。
第六,项目团队制的效果。
经过一个学年的项目团队制的实施,学生成员的翻译水平和学习氛围较往届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乐于参加第二课堂翻译活动,并表现出一定的翻译能力,在两次校园翻译大赛中,项目团队中的学生包揽了前两名的奖项。
此外,在ETTBL全国商务英语翻译大赛中,担任项目团队审译的仰恩大学2013级洪浩同学、黄夏莹同学、杨雅婷同学和担任翻译员的邱琦琦同学均获得省级奖项。
洪浩同学作为省级一等奖获得者与笔者一起代表福建省参加了全国商务英语翻译总决赛,获得优秀奖。
2.3 义务实践项目互联网翻译团队中的导师根据学生的翻译能力,适当地为学生承接校内外义务或公益翻译任务或项目,如仰恩大学国际处翻译实习生工作、仰恩大学跨境电商团队的英语文字服务等。
从2015~2016学年起,指导老师每学期指定2名学生加入仰恩大学国际处担任翻译实习生,该项职位的任务主要负责摘译仰恩大学新闻和校报中的部分内容,为期一学期,如顺利完成该项工作,仰恩大学国际处则会颁发翻译实习生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