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 无线电调频对讲机 收音机 课程设计概况
调频对讲机的课程设计

调频对讲机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调频对讲机的基本原理,掌握调频调制与解调的技术要点。
2. 学生能描述调频对讲机系统中各个部分的组成及其功能,了解调频通信的优势与应用场景。
3. 学生能掌握调频对讲机的操作步骤,了解并遵守无线通信的相关法律法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调频对讲机的组装与调试。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调频对讲机的通信距离、信号稳定性等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3. 学生能运用调频对讲机进行简单的通信实践,具备实际应用中的基本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通信科学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安全意识,遵守国家法规,培养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学科选修课程,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动手操作能力强,但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调频对讲机原理- 介绍调频调制与解调技术的基本概念。
- 讲解调频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 分析调频通信的优势与应用场景。
2. 调频对讲机硬件组成- 识别调频对讲机的各个硬件组件,如天线、发射器、接收器、电源等。
- 了解各硬件组件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3. 调频对讲机操作与调试- 介绍调频对讲机的操作步骤,包括开关机、频道选择、信号发射与接收等。
- 学习调频对讲机的组装与调试方法。
4. 无线通信法规与安全- 学习我国无线通信相关法律法规,了解频率使用规定。
- 培养安全意识,遵守通信设备使用规范。
5. 实践操作- 设计实践活动,如调频对讲机组装、调试与通信实践。
调频收音对讲机课程设计

调频收音对讲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调频收音对讲机的工作原理,掌握相关电子元件的功能及电路组成。
2. 学生能掌握调频收音对讲机的使用方法,了解天线、调谐器、功率放大器等关键部分的作用。
3. 学生能了解无线电通信的基本知识,包括频率、波长、调制等概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独立完成调频收音对讲机的组装和调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通信问题,具备基本的故障排查和维修能力。
3.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提高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尊重事实,严谨治学,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3. 学生通过学习无线电通信知识,增强信息安全意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调频收音对讲机的相关知识,还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电子元件基础知识:介绍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电子元件的性质和功能,关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调频收音对讲机原理:讲解调频收音对讲机的工作原理,包括发射和接收过程,关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无线电通信基本概念:阐述频率、波长、调制等基本概念,关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电路组成与功能:分析调频收音对讲机各部分电路的组成和功能,如天线、调谐器、功率放大器等,关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调频收音对讲机的组装、调试和维修,培养动手能力,关联教材第五章内容。
6. 故障排查与维修:教授学生如何分析故障原因并进行排查,学会简单维修技巧,关联教材第六章内容。
7. 安全与法律法规:强调无线电通信安全意识,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关联教材第七章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电子元件基础知识学习。
调频无线电课程设计

调频无线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调频无线电的基本原理,掌握调频信号的产生、调制、传输和接收过程;2. 学生能了解调频无线电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其在通信领域的重要作用;3. 学生能掌握调频无线电相关的物理概念,如频率、波长、传播速度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动手搭建简单的调频无线电发射和接收系统;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调频无线电信号的特点和影响因素;3. 学生能够运用调频无线电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调频无线电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无线电通信领域的欲望;2.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好奇心强,善于合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调频无线电原理:包括调频信号的产生、调制与解调过程,介绍调频无线电信号的优点;- 教材章节:第三章“无线电信号的调制与解调”2. 调频无线电发射与接收系统:分析发射和接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教材章节:第四章“调频无线电发射与接收系统”3. 调频无线电的应用:介绍调频无线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广播、电视、无线通信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调频无线电的应用”4. 实践操作:动手搭建简单的调频无线电发射和接收系统,进行信号调制、解调实验;- 教材章节:第六章“实验与实践”5. 调频无线电相关物理概念:学习频率、波长、传播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 教材章节:第二章“无线电波的基本性质”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调频无线电原理及发射与接收系统概述;第二课时:调频无线电的应用及实践操作准备;第三课时:动手实践,搭建调频无线电发射和接收系统;第四课时:总结与评价,巩固所学知识。
FM对讲机课程设计

FM对讲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FM对讲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组成部分;2. 学生能够掌握FM对讲机的操作步骤,包括频道选择、呼叫、接收和发送信息;3. 学生能够了解并解释FM对讲机在紧急通信和户外活动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FM对讲机,进行呼叫、接收和发送信息;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FM对讲机知识,解决实际通信中的简单问题;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FM对讲机的模拟通信活动,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了解并遵守无线电通信的法律法规;3.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增强沟通能力,提升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强的科技活动课程,结合物理知识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无线电通信的兴趣和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未来的科技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FM对讲机基础知识:- 无线电通信原理简介;- FM调制与解调技术;- FM对讲机的组成部分及功能。
2. FM对讲机的操作与使用:- 对讲机的开关机、频道选择与调节;- 呼叫、接收和发送信息的操作步骤;- 对讲机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及安全操作规范。
3. FM对讲机的应用场景:- 紧急通信中的对讲机应用;- 户外活动中的通信保障;- 对讲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案例。
4.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FM对讲机基础知识学习;- 第二课时:FM对讲机的操作与使用;- 第三课时:FM对讲机的应用场景及实践操作。
无线对讲和调频收音机的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无线对讲和调频收音机的设计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2)1.1 概述 (2)1.2 本课题设计的意义 (3)第二章系统总体设计 (3)2.1设计要求 (3)2.2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框图 (4)2.3发射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4)2.4接收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5)2.5调频方式 (6)第三章无线对讲和调频收音机系统电路设计 (8)3.1方案比较和确定 (8)3.2电路模块设计与分析 (8)3.2.1 无线对讲电路 (8)3.2.2 调频收音机电路 (9)3.3 芯片介绍 (9)3.4 总体原理图 (12)第四章电路安装和调试 (14)4.1 焊接与安装 (14)4.2 测试与调整 (14)第五章总结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附录: (18)摘要本设计的核心芯片为D1800,即收音接收专用集成电路,功放部分选用芯片D2822。
发射部分采用两级放大电路,第一级为振荡兼放大电路,第二级为发射部分,采用专用的发射管,使发射效率和对讲距离大大提高。
本设计的调频波段为30MHZ-90MHZ,工作电源电压范围2.5-5V,静态电流13.5mA,信噪比>80dB,谐波失真<0.8%,输出功率≥350mA,发射机工作电流18mA,对讲距离50-100米。
系统既能收到电台又能相互对讲,具有造型美观、体积小、外围元件少、灵敏度极高、性能稳定、耗电省、输出功率大等优点。
关键词:发射模块,放大,振荡,接收模块,芯片D1800第一章引言1.1 概述无线电波是指在自由空间(包括空气和真空)传播的射频频段的电磁波。
无线电技术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声音或其他信号的技术,能在无通讯网络情况下确保信号畅通,同时可24小时无限制通话。
人们通过无线电广播和收音机了解天下大事,增长各方面的知识,欣赏悠扬的音乐,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可以说,无线电广播和收音机为无数家庭带来了欢乐和愉悦。
调频广播的边带可以用来传播数字信号如,电台标识、节目名称简介、网址、股市信息等。
对讲收音机课程设计

对讲收音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收音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无线电通信的基础知识。
2. 学生能够描述对讲收音机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了解不同类型的收音机特点。
3. 学生能够解释频率、波长、调制等概念,并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收音机信号传输过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对讲收音机,包括开关机、调频、接收和发送信号等。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收音机故障排查和维修。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对讲收音机通信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索科学的精神。
2.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学习收音机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技术及应用领域的实践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合作与分享。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际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收音机发展简史:介绍收音机的发明背景、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帮助学生了解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
2. 收音机基本原理:讲解无线电信号的发射、传播和接收过程,重点阐述调制解调、天线、滤波器等基本概念。
3. 收音机硬件组成:详细介绍收音机的各部件(如电源、振荡器、放大器、扬声器等)及其功能,引导学生认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对讲收音机操作与使用:教授对讲收音机的开关机、调频、接收和发送信号等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5. 收音机故障排查与维修:讲解常见收音机故障现象及原因,教授简单的故障排查和维修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对讲收音机课程设计

对讲收音机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对讲收音机的工作原理,掌握相关电子元件的功能及电路组成。
2. 学生能了解无线电通信的基本知识,包括频率、波长、调制解调等概念。
3. 学生掌握对讲收音机的操作方法,了解不同类型对讲收音机的使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电子知识,独立完成对讲收音机的组装与调试。
2. 学生能够运用对讲收音机进行实际通信,具备基本的无线电通信技能。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在无线电通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索无线电通信领域的热情。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
3. 学生通过无线电通信实践,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沟通表达能力。
4. 学生认识到无线电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本课程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对讲收音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电子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课程强调团队合作,激发学生的沟通潜能,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对讲收音机原理及组成- 介绍无线电通信基本原理,包括发射、接收、调制解调等。
- 讲解对讲收音机的电路组成,如振荡器、放大器、滤波器等。
- 分析常见电子元件的作用,如电容、电感、晶体管等。
2. 无线电通信知识- 介绍频率、波长、信道等基本概念。
- 解释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如反射、折射、散射等。
- 讲解无线电频率分配和频率规划。
3. 对讲收音机操作与组装- 介绍对讲收音机的操作方法,如频道选择、音量调节、电源开关等。
- 指导学生动手组装对讲收音机,了解各部分功能及连接方式。
- 教学调试方法,如调整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等。
4. 实践应用与团队协作- 设计无线电通信实践任务,让学生实际操作对讲收音机。
通信原理 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级通信工程专业班级题目无线电调频对讲机设计姓名丁学号指导教师2014年12月25日1.任务书简易调频收音机兼对讲机的设计与制作1.1设计要求调频收音机的工作频率88MHz~108MHz,供电电压4.5V,输出功率大于350mW。
对讲的工作电流18mA,对讲距离50~100m。
1.2主要指标性能指标:(1)工作电压:3V(两节5号电池)(2)有效距离:10~50米(3)频率范围:88~108MHZ(4)灵敏度:优于5微伏(5)选择性:40dB(6)整机电池:小于150mA(7)输出功率:大于350mW,发射机输出功率越强,发射信号的覆盖范围越大,通信距离也越远。
但发射功率也不能过大,发射功率过大,不仅耗电,影响功放元件寿命,而且干扰性强,影响他人的通话效果,还会产生辐射污染。
此款对讲机输出功率≥350mW(8)对讲距离:就对讲机而言,接收机灵敏度的高低对通话距离有着明显的影响而提高发射功率,对通话距离的增加不大明显,发射功率增大10倍,通话距离有时可能只有1倍,因此通信机的接收灵敏度越高,通信距离就越远。
此款对讲机对讲距离50—100米该机具调频收音、对讲两功能,对讲的发射部分采用两级放大电路,对讲距离50米左右,造型美观、体积小、灵敏度高,并且性能稳定,只要装配无误,一般都能成功。
1设计方案选择方案一:发射试用调频无线送话器,接收采用集成电路KC538,具有中频放大、鉴频和音频功率放大等功能。
KC538中频放大器采用三极管差分放大器,故有增益高和调配抑制比较好的特点。
方案二:采用集成电路D1800,它作为收音机接收专业集成电路,功放部分则用D2822电路具有体积小、外围元件少灵敏度极高、性能稳定等优点。
方案选择:综上电路,接收频率和工作电流都在要求范围之内,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经过比较,方案二更具有简洁性,电路布复杂。
因此本系统采用方案二设计。
1.接收部分原理:调频信号由TX接收,经C9耦合到IC1的19脚内的混频电路,IC1第1脚内部为本机振荡电路,1脚为本振信号输入端,L4、C、C10、C11等元件构成本振的调谐回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2010 级通信工程专业******* 班级题目无线电调频对讲机设计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胡娟闫利超2012年12月23日1任务书设计并制作一个无线对讲机,要求采用调频方式工作,调频收音机的工作频率在88~108MHZ,供电电压4.5V(用三节5号干电池供电),至少10米以上通话距离。
2设计方案选择方案一:发射用调频无线话筒,接收采用集成电路KC538,其具有中频放大,鉴频和音频功率放大等功能。
KC538中频放大器采用三极管差分放大器,固有增益高和调配抑制比好的特点。
方案二:采用集成电路UTC1800,它作为收音机接收专业集成电路,功放部分则采用D2822集成功放芯片,其具有体积小,外围元件少灵敏度高,性能稳定等优点。
方案选择:通过两种方案的比较,方案二的接收频率和工作电流都在要求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且主要应用高频电子线路与模拟电子技术中的低频放大和集成运放等知识,根据无线电信号的传输原理,将涉及分为发射部分和接受部分。
并通过研究分析两个部分的原理框图,以及对高频放大电路、低频放大电路,混频电路、鉴频电路、天线等的分析研究,其较方案一具有简洁性,电路布局比较简单,所以最后选用方案二。
3 电路分析及其原理电路分析:本实验大致分为两个模块,一是调频收音机,二是调频对讲机。
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原理。
(1)调频收音机收音机的基本功能就是把空中的无线电波转换成高频信号,这一切是有接收天线及相关元件来实现。
然后解调,即把调制在高频载波上的音频信号分出来,常称作鉴频实现这一功能的电路叫鉴频器(有芯片UTC1800实现)。
最后鉴频出来的音频信号经放大来推动扬声器或耳机,既把声音恢复。
(2)调频对讲机发射机由音频(话筒)放大器,调频调制器,高频载波振荡器,高频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天线匹配回路,发射天线组成。
音频放大器,将话简送来的声音电信号进行放大,以达到一定的幅度,去控制频率调制器,实现频率调制。
调频调制器中的变容管,其电容会随着其变容管两端电压的变化而改变。
当变容管两端的电压变化是由音频信号控制时,其变容管的容量也将随着音频信号的变化发生改变。
调制器中的变容管是高频载波振荡器组成中的一部分,其电容量发生改变时,高频载波的频率也作相应的变化,从而实现频率调制(载波调频)。
电路原理:接收原理:调频信号由TX接收,经C9藕合到ICl的19脚内的混频电路。
ICl第1脚内部为本机振荡电路,1脚为本振信号输入端,L4、C、C10、C11等元件构成本振的调谐回路。
在ICl内部混频后的信号经低通滤波器后得到10.7MHz的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由ICI的7、8、9脚内电路进行中频放大,检波口7、8、9脚外接的电容为高频滤波电容。
此时,中频信号频率仍然是变化的,经过静噪的音频信号从14脚输出藕合至12脚内的功放电路,第一次功率放大后的音频信号从11脚输出,经过R10、C25、RP,耦合至IC2进行第二次功率放大,推动扬声器发出声音发射原理:变化着的声波被驻极体转换为变化着的电信号,经过Rl,R2、C1阻抗均衡后,由VT1进行调制放大。
C2、C3、C4、C5、L1以及VT1集电极与发射极间的结电容Cce构成一个LC振荡电路,在调频电路中,很小的电容变化也会引起很大的频率变化。
当电信号变化时,相应的Cce也会有变化,这样频率就会有变化。
就达到了调频的目的。
经过LC振荡电路及VT1调制放大的信号经C6耦合至发射管VT2进行高频放大后通过TX、C7向外发射调频信号。
VT1为9018是振荡放大三极管。
VT1为D40是专用发射管。
附硬件实现原理图及简要说明:驻极体在此起到传感器的作用,将变化着的声波转化为变化着的电信号。
VT1选用9018,他主要对信号进行调制放大,由R1、R2、C1进行阻抗均衡,C2、C3、C4、C5、L1以及VT1构成一个LC振荡电路,其等效电路如图所示:UTC1800作为收音接收专用集成电路,调频信号经C9耦合到其I9脚内进行混频,本振信号进入1脚形成本机震荡电路,L4、C、C10、C11等元件构成成本的调谐回路。
D2822作为功放电路的核心芯片,主要是对音频信号进行第二次功率放大,推动扬声器发出声音。
VT2为D40,是专用发射管,可用9018替换。
设计原理框图如下:4 所需用的设备、仪器在实验中用到的设备有电烙铁、螺丝刀、钳子等。
用到的仪器有万用表、示波器。
所用元件如下:芯片简介本套件采用了UTC1800和D2822这两种芯片,他们的内部结构如下图所示,核心芯片为UTC1800,他作为收音接收专用集成电路,功放部分采用D2822,对讲机的发射部分采用两级放大电路,第一级为震荡兼放大电路,第二级为发射部分,采用专用的发射管使发射效率和对讲距离大大提高。
它具有造型美观、体积小外围元件少、灵敏度高,性能稳定、耗电省、输出功率大等优点。
只要按要求装配无误,装好后稍加调试即可收到电台,无需统调,是电子技术改进更新的理想套件,它既能收到电台又能互相对讲。
D2822芯片D2822集成功放电路常用在随身听、便携式的DVD等音频放音用;功率不是很大但可以满足一般的听觉要求了,且有电路简单、音质好、电压范围窄等特点,是业余制作小功放的较佳选择UTC1800芯片5 设计步骤1、接到课程设计的题目首先根据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构思。
对讲机肯定包括发射和接收两部分,要求的调频单工无线对讲机,我想起了以前做的调频方式做的无线话筒的电路。
发射机由音频(话筒)放大器,调频调制器,高频载波振荡器,高频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天线匹配回路,发射天线组成。
音频放大器,将话简送来的声音电信号进行放大,以达到一定的幅度,去控制频率调制器,实现频率调制。
调频调制器中的变容管,其电容量会随着其变容管两端电压的变化而改变。
当变容管两端的电压变化是由音频信号控制时,其变容管的容量也将随着音频信号的变化发生改变。
调制器中的变容管是高频载波振荡器组成中的一部分,其电容量发生改变时,高频载波的频率也作相应的变化,从而实现频率调制。
载频信号我用我学过的电容三点式震荡电路产生。
同时三极管的结电容Cce作为变化电容。
从而实现调制功能。
在接收部分用了一个UTC1800进行混频、中放、鉴频、静噪、放大实现解调功能,再用D2822进行功率放大驱动喇叭发声。
2、根据自己的构思查找资料,确定实验方案。
考虑到性价比电路的复杂程度等,我采用了接收部分用集成电路来设计,这样可以提高接收到信号的性能,同时可以增加对讲距离。
3、根据查找的资料以及以前设计的电路作为参考进行电路设计,电路设计在第三部分已经给出。
4、根据所设计的硬件电路采购所需元件。
6 焊接与安装1. 焊接步骤一般先装低矮、耐热的元件,最后装集成电路。
应按如下步骤进行焊接:(1)清查元器件的质量,并及时更换不合格的元件;(2)确定元件的安装方式,由孔距决定,并对照电路图核对电路板;(3)将元器件弯曲成形,本电路所有的电阻(除R12外)均采用立式插装,尽量将字符置于易观察的位置,字符应从左到右,从上倒下。
以便于以后检查,将元件脚上锡,以便于焊接;(4)插装,应对照电路图对号插装,有极性的元件要注意极性,如集成电路的脚位等;(5)焊接,各焊点加热时间及用锡量要适当,防止虚焊、错焊、短路。
其中耳机插座、三极管等焊接时要快,以免烫坏;(6)焊后剪去多余引脚,检查所有焊点,并对照电路图仔细检查,并确认无误后方可通电。
2.注意事项(1)发光二极管应焊在印制板反面,对比好高度和孔位再焊接;(2)由于本电路工作频率较高,安装时请尽量紧贴线路板,以免高频衰减而造成对讲距离缩短;(3)焊接前应先将双联电容用螺丝上好,并剪去双联拨盘圆周内多余高出的引脚再焊接;(4)J1可以用剪下的多余的元件脚代替,TX的引线用粗软线连接;(5)为了防止集成电路被烫坏,套件中配备了集成电路插座,22脚插座由一个14脚插座和一个8脚插座组成,请务必焊上;(6)耳机插座上的脚要插好,否则后盖可能会盖不紧;(7)线路板请用两粒直径为2×5的自攻螺丝固定;(8)按钮开关K1外壳上端的脚要焊接起来,以保证VD的正极欲地可靠的接触。
焊接电阻时要注意保持使电阻和电路板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以保持电阻有一定的散热空间。
电容:电容器是本电路中应用量最大,而且使用种类最多的元件。
本次对讲机所有的电容主要是瓷片电容、电解电容、双联电容三种电容器。
每种电容的电量均标注在电容器表面上。
电解电容,一般容量范围是1~4700uF.瓷片电容,一般容量范围是100pF~0.82uF.例如,有一电容,标注值为10N,它的实际容量应为0.01uF(1N=1000pF),同时也可标注为103,它的前两位为有效数,第三位数为有效零位数,即103=10000pF,它和10N是等价的。
电容在焊接前,必须用万用表测量,以保证电容没有出现短路故障。
焊接电容时,一般要求紧靠电路板焊接。
电感:在焊接电感时,应注意尽量减少加热时间,以免造成电感内部高温开路损害。
二极管:本次对讲机应用的二极管有:1.发光二极管2.开关二极管二极管在焊接前,必须用万用表测量,确认性能良好后才能焊接。
由于二极管属于PN结器件,它的结温一般不允许超过175℃,否则将造成损坏,所以焊接时要注意尽量减少加热时间,一般不得大于10s。
三极管:三极管是电路中各级放大器、稳压器的主要器件。
本次对讲机应用的三极管有:高频三极管9018发射管D40三极管的内部结构和二极管相似,也是由硅材料的PN结组成。
所以在三极管安装焊接时,和二极管的要求相同,不得长时间加热,以免损坏管子。
安装时三极管应和电路板保持一定的距离。
7 测试与调整元器件以及连接导线全部焊接完后,经过认真仔细的检查后可通电调试(注意最好不要用充电电池):(1)收音(或接收)部分的调整:首先用万用表100mA电流档(其他档也行,只要>=50mA档即可)的正负表笔分别跨接在地和K的GB之间,这是的读数应在10~15mA 左右,这是打开电源开关K,并将音量开至最大,再细调双联,这是应收得到广播电台,若还收不到应检查有没有元件装错,印刷电路板有没有短路或开路,有没有焊接质量不高,而导致短路或开路等,还可以试换一下IC1,本机只要装配无误可实现一装响。
排除故障后找一台标准的调频收音机,分别在低端和高端收一个电台,并调整被调收音机L4的松紧度,使被调收音机也能收到这两个台,那么这台被调收音机的频率覆盖就调好了。
如果在低端收不到这个电台,说明应减少L4的匝数,在高端收不到这个电台,说明应增加L4的匝数,直至这两个电台都能收到为止。
调整时注意请用无感起子拨动L4的松紧度。
当L4拨松时,这时的频率就增高,反之则降低,注意调整前请将频率指示标牌贴好,使整个圆弧数值都能在前盖的小孔内看得见(旋转跳台拨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