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衍射发展史
光学发展简史

光学发展简史光学作为一门研究光的传播、变化和控制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为您介绍光学的发展历程,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里程碑和突破。
1. 古代光学的起源光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公元前350年摆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光的传播是由于视觉物体发出的“视觉射线”进入人眼中。
然而,直到公元11世纪,光学领域的突破性发展才开始浮现。
2. 光的折射和反射在17世纪初,荷兰科学家斯涅尔斯和法国科学家笛卡尔独立地发现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斯涅尔斯提出了著名的“斯涅尔斯定律”,即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而笛卡尔则提出了光的反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这些发现为后来的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 光的波动理论到了18世纪,英国科学家哈伊根斯和法国科学家菲涅尔提出了光的波动理论。
他们认为光是一种波动,能够在介质中传播。
这一理论解释了许多光的现象,如干涉和衍射。
然而,对于光的性质仍存在一些争议,直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才给出了更完整的解释。
4. 光的粒子性和量子力学在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粒子性,即光由一些离散的能量粒子组成,这些粒子被称为光子。
这一理论解释了光的电磁性质和光电效应等现象。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后来的光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5. 激光的发明和应用到了20世纪中叶,激光的发明引起了光学领域的革命性变化。
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汤姆斯和查尔斯·赫舍尔发明了激光,这是一种具有高度聚焦能力和单色性的光源。
激光的问世引起了光学技术的革命,被广泛应用于通信、医学、材料加工等领域。
6. 光学器件的发展随着光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光学器件也相继问世。
例如,透镜、棱镜、光纤等器件的发明和改进,为光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光学器件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和利用光的性质,推动了光学技术的进步。
光的衍射

光的衍射十七世纪以后人们相继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不完全符合的事实,这就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其中最先发现的就是光的衍射现象,并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与理论探讨.一、光的衍射现象的发现意大利物理学家格里马第(1618—1663)首先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在他死后三年出版的书中描写了这个实验.他使光通过一个小孔引入暗室(点光源),在光路中放一直杆,发现在白色屏幕上的影子的宽度比假定光以直线传播所应有的宽度为大.他还发现在影子的边缘呈现2至3个彩色的条带,当光很强时,色带甚至会进入影子里面.格里马第又在一个不透明的板上挖一圆孔代替直杆,在屏幕上就呈现一亮斑,此亮斑的大小要比光线沿直线传播时稍大一些.当时格里马第把这种光线会绕过障碍物边缘的现象称为“衍射”,从此“衍射”一词正式进入了光学中.但当时格里马第未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他知道他所观察到的这一衍射现象是与光的直线传播相矛盾的,也是与当时处在统治地位的光的微粒说相矛盾的.他认为,光是一种稀薄的、感觉不到的光流体.当光遇到障碍物时,就引起这一流体的波动.格里马第把光与水面波进行类比,他认为光的这种衍射现象正类似于将石子抛入水中时,在石子周围会引起水波一样,因为放在光的传播路程上的障碍物在光流体中引起了波动,这些波传播时将超出几何阴影的边界.光的衍射现象的另一个发现者是胡克,在他所著并被看作物理光学开始形成的标志之一的《显微术》一书中,记载了他观察到光向几何影中衍射的现象.牛顿也曾重复过类似的实验,他观察了毛发的影、屏幕的边缘和楔的衍射等,从中得出结论:光粒子能够同物体的粒相互作用,且在它们通过这些物体边缘时发生倾斜.但是这一切没有对光学发展起到应有的影响.二、光的衍射理论的建立1.定性解释光的衍射现象的理论——惠更斯原理.惠更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光的衍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讨论光的传播时,他类比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以光速的有限性论证了光是媒质的一部分依次地向其他部分传播的一种运动,且和声波、水波一样是球面波.他提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描述光波在空间各点传播的原理——惠更斯原理.该原理可概述如下:光源发出的波面上每一点都可看作一个新的点光源,它们各自向前发出球面次波(或称子波),新的波面是与这些次波波面相切的包络面.如图所示:S为点光源,∑为t时刻自点光源S发出的波面,∑′为t+τ时刻的波面,虚线所画的半球面为次波波面,半经为Vτ(V为光波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诸次波的包络面即为新波面∑′.惠更斯原理把光的传播归结为波面的传播,用它来定性解释光的衍射现象.如图所示,平面波传播时,为前方宽度为a的开孔所阻挡,故只允许平面波的一部分通过该孔.若按光的直线传播观点,开孔后面的观察屏上只有AB区域内才被平行光照亮,而在AB以外的阴影内应是全暗的.但按惠更斯原理,开孔平面上每一点都可向前发出球面次波,这些次波的包络面在中间是平面,而在边缘处却是弯曲的,即光波通过开孔的边缘不沿原光波方向行进,故波面传到观察屏上,必然使AB外的阴影区内光强不为零,这就是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原理只能对光的衍射现象作定性解释,而不能对观察屏上的衍射光强分布作定量分析.2.定量分析光的衍射现象的理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菲涅耳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把重点放在光的衍射上,为了克服惠更斯原理的局限性,他基于光的相干性,认为惠更斯原理中属于同一波面上的各个次波的位相完全相同,故这些次波传播到空间任一点都可以相干,他在惠更斯原理中包络面作图法同杨氏干涉原理相结合建立了自己的理论,这就是后人所称的著名的用来分析光的衍射现象的基本原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它的内容可这种简单叙述:光传播的波面上每点都可以看作为一个新的球面波的次波源,空间任意一点的光扰动是所有次波扰动传播到该点的相干迭加.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欲求波阵面S在空间某点P产生的振动,需要把波阵面S划分为无穷多个小面积元△S,如图所示:把每个△S看成发射次波的波源,从所有面元发射的次波将在P点相遇.一般说来,由各面元△S到P点的光程是不同的,从而在P点引起的振动,其振幅正比于△S,而反比于从△S 到P点的距离r,并且和r与△S的法线之间的夹角α有关,至于次波在P点所引起振动的位相与r有关.由此可见,应用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去解决具体问题,实际上是个积分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其计算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对于一些特定条件下的衍射,处理则可简化.这样,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克服了惠更斯原理的不足,为定量分析和计算光的衍射光强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光的衍射实验的典型分析1.菲涅耳衍射实验分析①圆孔衍射,将一束光(如激光)投射在一个小圆孔上(圆孔可用照相机物镜中的光阑)在距离孔1—2米处放置一块毛玻璃屏,则在屏上可以观察到小圆孔的衍射花样.其实验如图所示.②圆屏衍射.当一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圆屏边缘时在屏上也将发生衍射现象. 运用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可分析出,不论圆屏的大小与位置怎样,圆屏几何影子的中心永远有光.如果圆屏足够小,只遮住中心带的一部分,则光看起来可完全绕过它,除了圆屏影子中心有亮点外没有其它影子.这个初看起来似乎是荒唐的结论,是泊松于1818年在巴黎科学院研究菲涅耳的论文时,把它当作菲涅耳论点谬误的证据提出来的.但阿拉果做了相应的实验,证实了菲涅耳的理论的正确性.③菲涅耳波带片.根据菲涅耳半波带的分析,可制作一种在任何情况下,合成振动的振幅均为各半波带在考察点所产生的振动振幅之和,这样做成的光学元件叫做菲涅耳波带片(简称波带片).波带片的制法可先在绘图纸上画出半径正比于序数K 的平方根的一组同心圆,把相间的波带涂黑,然后用照像机拍摄在底片上,该底片即为波带片.另外还可通过光刻腐蚀工艺,获得高质量的波带片.波带片还可分为同心环带波带片、长条形波带片、方形波带片等.波带片可代替普通透镜,并具有许多优点.菲涅耳波带片给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2.夫琅和费衍射①单缝衍射.夫琅和费在1821年~1822年间研究了观察点和光源距障碍物都是无限远(平行光束)时的衍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计算衍射花样中光强的分布时,数学运算就比较简单.所谓光源在无限远,实际上就是把光源置于第一个透镜的焦平面上,使之成为平行光束;所谓观察点在无限远,实际上是在第二个透镜的焦平面上观察衍射花样.在使用光学仪器的多数情况下,光束总是要通过透镜的,因而这种衍射现象经常会遇到,而且由于透镜的会聚,衍射花样的光强将比菲涅耳衍射花样的光强大大增加.夫琅和费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的计算与衍射花样的特点可由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计算与分析得出.②圆孔衍射.如果在观察单缝衍射的装置中,用一小圆孔代替狭缝,设仍以激光为光源那么在透镜L2的焦平面上可得圆孔衍射花样.其光强分布及衍射花样四、光的衍射现象与光的直线传播的联系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主要是措出了同一光波面上所有各点所发次波在某一给定观察点的迭加.从这里很容得出结论:当波面完全不遮蔽时,所有次波在任何观察点迭加的结果乃形成光的直线传播.如果波面的某些部分受到遮蔽,或者说波面不完整,以致这些部分所发次波不能到达观察点,迭加时缺少了这些部分次波的参加,便发生了有明暗条纹花样的衍射现象.至于衍射现象是否显著,则和障碍物的线度及观察的距离有关.总之不论是否直线传播,也不论有无显著的衍射花样出现,光的传播总是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方式进行.光的直线传播只是衍射现象的极限表现.这样通过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理论解释,进一步揭示了光的直线传播与衍射现象的内在联系,使光的衍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光的本质——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交锋十七世纪初,在天文学和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的推动下,并伴随着光学仪器的发明和制造,光学——这一曾经神秘的领域也被卓越的科学探秘者开拓出了一块醒目的空间。
光学发展简史

光学发展简史光学是一门研究光的性质和行为的学科,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光学的发展简史,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呈现光学学科的进步和突破。
1. 古代光学在古代,人们对光的性质和行为有了初步的认识。
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光的传播是通过一种称为“视觉射线”的物质传播的理论。
另外,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光锥”的理论,认为光是由一束直线射线组成的。
2. 光的折射与反射在16世纪,伽利略·伽利雷和威廉·斯涅尔分别研究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他们的实验和观察结果奠定了光学的基础。
伽利略发现了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现象,并提出了著名的“斯涅尔定律”,即折射角和入射角的正弦比等于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3. 光的波动理论到了17世纪,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动理论。
他认为光是由一系列波动组成的,这一理论解释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这项理论为后来的光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4. 光的粒子性质在19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实验证明了光的粒子性质。
他们发现,光的能量是以离散的量子形式存在的,这一发现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5. 光的电磁理论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理论。
他认为光是由电磁波组成的,这一理论解释了光的偏振现象和干涉现象。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为光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6. 光的量子理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即光的粒子性质。
他认为光由一系列粒子(光子)组成,每个光子具有一定的能量。
这一理论解释了光的光谱现象和能量传递过程。
7. 光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光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光学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
例如,显微镜的发明使得人们可以观察微小的物体和细胞结构;望远镜的发明使得人们可以观测远处的天体;激光的发明和应用使得光学在通信、医学和工业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
x射线衍射发展史

x射线衍射发展史x射线衍射是一种通过射线的散射效应来观察物质结构的方法。
它的发现和发展为理解原子和晶体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本文将探索x 射线衍射的发展史,从草创阶段到现代应用的多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发现x射线x射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当时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在进行关于阴极射线的实验时偶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射线。
伦琴将阴极射线管罩上了厚纸板,发现在荧光屏后依然能够看到一种暗淡的光。
这种无法被纸板阻挡的射线后来被称为x射线。
二、初期研究与实验随着x射线的发现,科学家们开始对它进行探索。
1896年,另一位科学家康拉德·威廉·伦琴发现x射线能够通过人体并对感光板产生影响。
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于x射线对人体健康的关注。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科学家们开始研究x射线的特性,包括它的折射、散射和吸收等。
这些实验为后来的x射线衍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布拉格的贡献20世纪初,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和他的儿子威廉·亨利·布拉格对于晶体结构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发现,当x射线通过晶体时,会发生衍射现象。
布拉格父子利用数学公式和实验观测数据,确定了x 射线衍射的关键条件,并提出了布拉格方程。
布拉格方程描述了入射光束与晶体晶面之间的角度关系,从而使得晶体结构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进行分析。
布拉格的贡献为后来的晶体学和材料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为他们赢得了19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四、晶体结构的解析布拉格的发现在晶体学和材料科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通过x射线衍射,科学家们能够分析晶体的结构,测量晶胞常数和晶面间距,并推断出原子的排列方式。
在20世纪早期,x射线衍射技术在矿物学和金属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x射线衍射确认了钻石和金刚石的晶格结构,并探索了其他宝石的特殊性质。
随着仪器和技术的不断发展,x射线衍射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
光的发展历程

光的发展历程人类对光的利用与研究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在早期,人们使用火把和篝火来获得照明,尽管这种方法非常有限并且存在危险性。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探索光的性质和特点。
在17世纪,荷兰科学家亨利克·霍兰发现了光的折射现象,提出了光的波动理论。
这一理论被后来的科学家如苏格兰人托马斯·杨和法国人奥古斯丁·菲涅耳在光的衍射和干涉研究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首次将白光分解为不同的颜色,证明了光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光谱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电学和磁学的发展,科学家开始研究光的电磁性质。
法国科学家安德烈-玛丽·安培和英国科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马克士威分别提出了电磁辐射和电磁波的概念,对光的电磁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一理论在20世纪初被德国科学家马克斯·普朗克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的粒子性质。
光的研究还引发了对光速和时间的思考。
在19世纪,法国科学家雅克·法田提出光速是恒定不变的,并将其作为时间的基准。
爱因斯坦在20世纪提出了相对论,进一步解释了光速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开始利用光进行通信和储存。
在20世纪中叶,光纤通信系统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使数据传输速度大大提升。
类似地,激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进行更精确的测量和切割,应用于医疗、制造和研究领域。
今天,光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医疗诊断、通信、能源、娱乐和科学研究等。
人们通过光学技术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之,光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人类的探索和研究,从最初的照明到进一步了解光的性质和特点,再到光的电磁理论和量子理论的提出,以及科技的应用和发展。
光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改变,对人类的生活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光的干涉与衍射的历史演变光学的探索之旅

光的干涉与衍射的历史演变光学的探索之旅光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光的传播和性质,探索光的干涉与衍射的历史演变是光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带您踏上一段探索光学历史的旅程,了解光的干涉与衍射的发现与演变。
1. 古代对光的探索在古代,人们对于光的性质并没有深入的认识,只知道光能够照亮物体。
然而,古代科学家们对于光的质朴观察却为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便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理论,认为光是由眼睛发出的“视线”与物体相交所产生的现象。
而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光是由物体发出的,对光的传播提出了“出发于亮处,止于暗处”的观点。
2. 光的干涉的发现到了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光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明了光是由多种颜色组成的。
然而,直到18世纪,干涉现象的发现才进一步推动了光学的发展。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利用两个狭缝实验装置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他发现,当光线通过两个狭缝后,会在干涉屏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个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干涉现象的研究成为当时的热点之一。
1831年,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进一步发展了干涉理论,提出了杨-菲涅耳干涉定律。
他的工作为后来光的波动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光的干涉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3. 光的衍射的发现与光的干涉相似,光的衍射也是在18世纪被发现的重要现象。
衍射是指光通过障碍物边缘后的弯曲和扩散现象,德国物理学家弗朗茨·格拉马于1802年在实验中首次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
格拉马采用了圆形光波开口实验,发现光经过圆形孔后在观察屏上形成了明暗相间的衍射环。
这一现象进一步验证了光的波动理论,推动了光学研究的发展。
在19世纪,光的波动性理论逐渐成为光学的主流。
最终,波动理论的发展为干涉与衍射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 光的干涉与衍射的应用光的干涉与衍射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大学物理--光的衍射发展史

光的衍射发展史摘要:光的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衍射的发现到衍射的应用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期间花费许多科学家的心血,他们发挥了惊人的智慧,为光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干涉现象】【发现】【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应用】【发展】【原因】背景:光的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光在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衍射现象,进一步揭示了光的波动本性。
同时衍射也是讨论现代光学问题的基础。
波在传播中表现出衍射现象,既不沿直线传播而向各方向绕射的现象。
论述:1.光的干涉现象光的干涉现象是几束光相互叠加的结果。
实际上即使是单独的一束光投射在屏上,经过精密的观察,也有明暗条纹花样出现。
例如把杨氏干涉实验装置中光阑上两个小孔之一遮蔽,使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单孔照射到屏上,仔细观察时,可看到屏上的明亮区域比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所估计的要大得多,而且还出现明暗不均匀分布的照度。
光通过狭缝,甚至经过任何物体的边缘,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类似的情况。
把一条金属细线(作为对光的障碍物)放在屏的前面,在影的中央应该是最暗的地方,实际观察到的却是亮的,这种光线绕过障碍物偏离直线传播而进入几何阴影,并在屏幕上出现光强不均匀的分布的现象叫做光的衍射。
光的衍射现象的发现,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表现上是矛盾的,如果不能以波动观点对这两点作统一的解释,就难以确立光的波动性概念。
事实上,机械波也有直线传播的现象。
超声波就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普通声波遇到巨大的障碍物时,也会投射清楚的影子,例如在高大墙壁后面就听不到前面的的声响。
在海港防波堤里面,巨大的海浪也不能到达。
微波一般也同样是以直线传播的。
衍射现象的出现与否,主要决定于障碍物线度和波长大小的对比。
只有在障碍物线度和波长可以比拟时,衍射现象才明显的表现出来。
声波的波长可达几十米,无线电波的波长可达几百米,它们遇到的障碍物通常总远小于波长,因而在传播途中可以绕过这些障碍物,到达不同的角度。
一旦遇到巨大的障碍物时,直线传播才比较明显。
光学发展简史

光学发展简史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以及光的性质和应用的学科。
它是自古以来人类认识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门科学。
本文将为您介绍光学发展的历史,从古代的光学思想到现代光学技术的发展。
1. 古代光学思想在古代,人们对光的性质和传播方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光的传播方式的理论。
柏拉图认为光是由眼睛发出的细小颗粒,这些颗粒通过空气传播。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光是由物体发出的,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眼睛。
2. 光的折射和反射公元10世纪,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塔姆开始研究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他通过实验观察到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并提出了光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
这些定律为后来的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 光的波动理论17世纪,荷兰科学家胡克和英国科学家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动理论。
他们认为光是一种波动,通过介质传播。
这一理论解释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并为后来的光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4. 光的粒子性质19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粒子性质。
他们认为光由一些微粒组成,这些微粒被称为光子。
光的粒子性质解释了光的能量传递和光电效应等现象。
5. 光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光学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如通信、医学、军事等。
光纤通信技术的浮现使得信息传输更加快速和稳定。
激光技术的发展使得激光器在医学、创造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6. 现代光学研究现代光学研究涉及到许多领域,如光学材料、光学器件、光学成像等。
光学材料的研究致力于寻觅新的材料,以改善光学器件的性能。
光学器件的研究包括光学透镜、光学棱镜、光学滤波器等的设计和创造。
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观测到微观世界的细节。
总结:光学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从古代的光学思想到现代的光学技术,人类对光的认识和应用不断推进。
光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衍射发展史
姓名:xx
学院:x学院
班级:xx
专业:xxx
学号:xxx
日期:2012年10月13日
光的衍射发展史
摘要:凡是不能用反射或折射予以解释的光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称为光的衍射。
通常我们生活中观察到的衍射现象是由不透明的障碍物引起的,而当光通过光学厚度不等的完全透明的三维障碍物(如带有空气泡的玻片、透明的生物标本等)时,在各处的相位延迟不一样,也会发生衍射现象。
总之当光波在传播路径中遇到障碍物时,不管障碍物是透明的或不透明的,只要波前受阻区域上得振幅和相位或二者之一的分布发生了改变,均会发生衍射现象。
关键词:光的衍射、菲涅尔衍射、惠更斯原理、惠更斯-菲涅尔原理、菲涅尔-基尔霍夫衍射积分公式。
背景:光在传播的过程中能绕过障碍物边缘,偏离直线传播,而进入几何阴影,并出现光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光波的波长比声波的波长短很多,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最先意识到声波的衍射而往往把光波的衍射当成直线的传播。
光的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从衍射的发现到衍射的应用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期间花费许多科学家的心血,他们发挥了惊人的智慧,为光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论述:
一、光的衍射现象的发现
最早发现衍射现象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格里马迪,在他1665年出版的书中记载了光线通过棍棒后的强弱分布,发现光的分布没有截然的边界,不能用当时通行的光的微粒说来解释。
此外,光的衍射现象的另一个发现者是胡克,在他所著的《显微术》一书中,记载了他观察到光向几何影中衍射的现象.牛顿也曾重复过类似的实验,他观察了屏幕的边缘的衍射,从中得出结论:光粒子能够同物体的粒子相互作用,且在它们通过这些物体边缘时发生倾斜。
二、衍射现象的解释与研究过程
(1)在196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发表的《论光》一书中提出波面上每一点都可看作一个次级扰动中心,它产生球面次波,这些次波的包络面就是次一时刻的波面。
如图(a)和(b),图中v表示波速,S1为t时刻的波面,S2为按照惠更斯原理作出的t+γ时刻的波面。
根据惠更斯原理可以由前一时刻波面的位置求出次一时刻波面的位置,在各向同性介质中波面的法线就是波的传播方向,所以惠更斯原理可以解决波面未受阻情况下均匀波的传播方向问题。
但惠更斯原理有很大的局限性,用它不能说明衍射现象。
图(a) 图(b)
(2)在惠更斯原理提出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波动说并未取得明显的进展,直到1801年杨氏作了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并用波动理论予以解释,才为波动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18年菲涅耳在惠更斯原理的基础上,补充了描述次波的基本特征-相位和振幅的定量表示式,并增加了“次波相干叠加”的原理,从而发展成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这个原理表述为:点光源L在空间某点P所产生的扰动可以看作是波前S上连续分布的假象的次波源在该点所产生的相干振动的叠加。
如图(c)。
图(c)
但是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只可以计算某些简单形状开孔的衍射场,并不能解释倒退波现象。
(3)1882年基尔霍夫利用数学中的格林公式和一些边界条件推到出了菲涅尔-基尔霍夫衍射积分公式,为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奠定了理论基础,解决了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无理论支持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光的衍射现象的存在性及规律性。
三、衍射的实际应用
光的衍射决定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气体或液体中的大量悬浮粒子对光的散射,衍射也起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光学乃至现代物理学和科学技术中,光的衍射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例如:衍射光栅光谱仪用于光谱分析;衍射图样对精细结构有一种相当敏感的“放大”作用,故而利用图样分析结构;全息术原理等。
结语:光的衍射现象从发现至今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还为人类日常生活带来了实惠。
也许到了技术更加成熟的那一天,我们能利用光的衍射来研制医疗器材、制造生活用品,帮助我们更加适应这个生活环境,也更加了解科学背后的秘密。
参考文献:
[1] 郭永康.光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4-118.
[2]赵凯华,钟锡华. 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