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压力理论

合集下载

浅析矿山压力与控制

浅析矿山压力与控制

浅析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0 引言由于在地下煤岩中进行采掘活动而在井巷、硐室及回采工作面周围煤、岩体中和其中的支护物上所引起的力,就叫做“矿山压力”。

在矿山压力的作用下,会引起各种力学现象,如顶板下沉,底板鼓起,巷道变形后断面缩小,岩体破坏散离甚至大面积冒落,煤被压松产生片帮或突然抛出,支架严重变形或损坏,充填物受压缩,以及大量岩层移动地表发生塌陷等等,这些矿山压力显现都将严重影响矿山企业的采掘活动和经济效益。

如今我国煤矿的平均开采深度已经接近千米,个别矿区开采深度达到1300 多米。

随着开采日益向深部延深,矿山压力显现更加频繁。

如果矿山作业人员能够准确预测矿压显现的预兆,做出合理的判断及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将会对井下人员的安全和减少矿山经济损失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下面仅就矿山压力的理论发展作简要的介绍。

1 矿山压力理论发展压力拱假说,又名自然平衡拱,是在1908 年由M·M·普洛托雅柯诺夫提出的,它是一种岩石移动拱形说。

拱形假说适用于不稳定岩体,它将岩体视为松散岩体,以散体力学为理论依据,认为如无支护,则在上部覆岩的压力下,松散的岩石将从开采空间的两帮和顶部向下冒落,两帮塌落成斜面,顶部冒落成自然平衡拱。

如有支护,则作用在支护上的载荷仅只是冒落范围内的岩块重量,而与开采空间的埋藏深度无关。

铰接岩块假说,是苏联库兹涅佐夫于1950~1954 年提出,认为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破坏可分两带,即不规则垮落带和其上的规则移动带。

假说认为工作面支架存在两种不同的工作状态:当规则移动带(相当于老顶)下部岩层变形小而不发生折断时,不规则垮落带岩层(相当于直接顶)和老顶间就可能发生离层,支架最多只承受直接顶折断岩层的全部重量,故称支架处于“给定载荷状态”;当直接顶受老顶移动影响折断时,支架所受载荷和变形取决于规则移动带下部岩块的相互作用,载荷和变形将随岩块的下沉不断增加,直到岩块受已垮落岩石的支承达到平衡为止,这种情况称为支架的“给定变形状态。

浅谈矿山压力基础知识及综采矿压管理技术

浅谈矿山压力基础知识及综采矿压管理技术

第一节 矿山压力的概念及机理
三、矿山压力显现
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围岩和支护物所表现出来 的力学宏观现象,如围岩变形,离层,破坏和冒落, 1 支架受力变化和折损,煤(岩)突出,充填物产生 压缩和地面塌陷等,称为矿山压力显现,简称矿压 显现。 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形式:顶板下沉、支架 变形与折损、顶板破碎或大面积冒落、煤壁片帮、 支柱(单体、木点柱等)插入底板、底板膨胀鼓起 3 等。 矿压控制-所有人为的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 压力的各种技术措施。
第二节 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特征
四、基本顶的周期来压1来自(一)基本顶来压前的状态 基本顶初次跨落后,随着采煤工作面的继续推进, 工作面上方的基本顶岩层由两端固定梁转变为悬
臂梁状态。
第二节 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特征
四、基本顶的周期来压
(二)基本顶周期来压及矿压显现特征 1 周期来压:基本顶的周期性破断失稳对工作面产生 的周期性的来压显现,称之为基本顶的周期来压。 主要表现形式: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增大, 顶板下沉 量变大,支柱所受载荷普遍增加,有时可能引起煤 壁片帮,支柱折损、顶板发生台阶状下沉等现象。
第二节 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特征
一、顶板构成
伪顶—位于煤层之上随采随落的极不稳定岩层,
其厚度一般在 0.3~0.5m以下。 1 直接顶—位于伪顶或直接位于煤层之上,具有 一定的稳定性,随移架或回柱放顶后能自行垮落的 岩层。 3 基本顶(老顶)—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厚 而坚硬垮落的岩层。
第二节 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特征
第四节 综采矿压管理技术
矿压简述
顶板事故在煤矿事故中所占比例最大,尤其是在顶 板坚硬、不宜冒落的开采条件下,直接顶的管理更凸显 其重要性,综采工作面初采期间大面积悬露顶板绝大多 1 数为直接顶板,大面积悬露的直接顶板突然垮落极易形 成飓风冲击,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坏。 我国多个矿区曾出现过初次来压飓风伤人事故,严重影 响了矿井正常生产。 目前,矿井普遍采用顶板爆破强制放顶的措施,以 减小采空区顶板的悬露面积,减缓顶板的来压强度。 针对我矿实际情况,预计在5月底对30104工作面切眼实 施强制放顶工作。

第五讲 矿山压力基本知识

第五讲  矿山压力基本知识
循以下原则 (1)适当加大控顶距,防止直接顶回转推垮工作面支架; (2)使用切顶支柱,密集放顶; (3)加强支柱的稳定性。尽量加打木垛,在不能打木垛的密
集支护区,加打斜撑。
(三)工作面老顶的初次来压及来压时的安全措施 1)工作面老顶的初次来压 随着工作面推进还可能形成四、五……不同数量岩块的咬合
平衡,直到岩块间的咬合关系不能满足平衡关系为止。此时,老顶 的失稳将对工作面带来严重的矿山压力显现,甚至危及生产和人身 安全,形成老顶的初次来压。见图
图1-2 老顶断裂成岩块后的转动
初次来压是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重要现象,衡量其指标是来 压强度和初次来压步距,顶板坚硬、直接顶薄的工作面初次来压强 度大、来压步距大。
初次来压特征:老顶初次来压比较突然。来压前回采工作空间 上方的顶板压力比较小。因而往往容易使人疏忽大意。初次来压时, 老顶垮距比较大,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广,工作面易出现事故。
置,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2)做好来压前的支护工作,保证支架的规格质量,
保证一定的支护密度和支架稳定性。 (3)合理缩小控顶距,以利于工作面维护。 (4)保证直接顶垮落的质量。采空区冒落的矸石可
以减轻老顶的来压强度。 (5)加强正规循环,保持工作面推进速度。
十一、顶板事故分类
一、大型冒顶: 是指范围较大,伤亡人数较多(每次死亡3人以上)
《规程》规定: 采煤工作面必须按作业规程的规定及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
直接顶不能任其自然垮落。当工作面推进距离达到初次垮落距时, 要进行初次放顶。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采煤 区(队)长要亲临现场进行指挥。
(二)直接顶初次放顶的安全措施 对于单体支柱支护工作面,制定初次放顶安全措施时,应该遵
老顶初次来压对工作面的影响较大,因此必须掌握初次来压步 距的大小,以便及时采取对策。在来压期间,必须加强支架的支撑 力,尤其要加强支架的稳定性。一般可以采用木垛、斜撑等特种支 架加强回采工作空间的支护。

矿山压力

矿山压力

1.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

意义(生态环境保护,保证安全生产,减少资源浪费,改善开采技术,提高经济效益)2.矿压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

指标(顶板下沉,顶板下沉速度,支柱变形和折损,顶板破碎情况,局部冒顶,大面积冒顶)。

影响因素(采高和控顶距,工作面推进速度,开采深度,煤层倾角,分层开采)3.矿压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的各种方法。

矿压控制的意义:(生态环境保护,保证安全和正常生产,减少资源损失,改善开采技术,提高经济效益)途径(抵抗,避开,移走,释放)高压4.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它由各种造岩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

岩石的孔隙性是岩石中孔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岩石中各种孔洞和裂隙体积和总体积之比就是裂隙度,岩石中各种孔洞和裂隙体积和固体岩石体积之比是孔隙比5.岩石的变形分为弹性,塑性,黏性,变形规律是弹性,塑性,流变和破坏6.应力应变曲线为:反映岩石加载后变形和破坏全过程的试验曲线。

压密压实,线弹性,弹塑性,破坏阶段7.与时间有关的应力应变现象统称为流变,完全弹性体,完全黏性体,刚一塑体8.应力不变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就是蠕变,(初始,等速,加速)蠕变9.影响岩石变形强度因素:岩石(性质,生成条件,构造特征,风化,水和温度,试件的形状和尺寸,加载速率和次数,受载状态)10.岩石破坏形式:拉断和剪切,强度理论分为:莫尔和格里菲斯强度理论(区别是莫尔主要是剪切破坏,格里菲斯是拉断。

单轴抗压强度R c=2C(1+sin&/1-sin&开根号)11.岩体由一定地质环境中各种岩性和结构特征岩石组成的集合体,由结构面和结构体组成12.岩体特征:岩体(非均质性,各向异性,非连续性)类型(整体,块状,层状,碎裂,松散)结构。

影响岩体变形因素:岩体结构,岩体结构面,实验条件。

“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的理论和模型

“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的理论和模型
宋振 骐, 蒋宇 静, 刘建 康
( 山东科技 大学 矿 山灾害预防控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山东 青岛 2 6 6 5 9 0 )
摘 要: 当前发展和完善“ 实用矿 山压力控制” 理论和相关决策模 型的建设, 以此为基础充分利 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 的成就。 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 控制相关环境灾害的决策和实施监控 的信 息化、 智能化和可视化。把主要依靠统计经验决策条例监控的传统管理模式, 推进到针对 具体煤层条件科学定量 即智能化管理 的发展阶段意义重大。论文介绍 了我 国采矿科技工作者
2 0 1 7年第 2 期
No .2 2 01 7




COAL SCI ENCE & TECHNOLOGY MAGAZI NE 文章 编号 2 1 0 0 8 — 3 7 3 1 ( 2 0 1 7 ) 0 2 — 0 0 0 1 — 1 0
‘ ‘ 实用矿 山压力控制” 的理论和模型
(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i n e d i s a s t e r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和生产现场 同志. 在近十年来研 究实践基础上发展和不断完善的“ 实用矿 山压力控制” 理论要 点和相应决策模型. 包括描述采场推进覆岩运动和 围岩应力分布的时空状态的“ 动态结构力学
模型” 和 以此为基础 以及 当前在“ 使用 矿 山压力控制” 理论发展的应用成就基础上推动的“ 无煤柱开采技术” 突破的要点。 关键词 : 矿 山压力; 现代化; 力学模型 ; 无煤柱开采 中圈分类号: T D 3 2 3 文献标识码 : A

矿山压力

矿山压力

1.矿山压力:由于开采影响,作用在开采空间煤岩体内或者支护物的力。

2.矿山压力显现:在矿压的作用下,开采空间煤岩体内和支护物上产生的各种力学现象。

3.构造应力:由于构造运动在岩体中引起的应力。

4.支承压力:指在岩体中开掘巷道、在煤层内进行采煤时巷道两侧或回采工作面周围煤壁上形成的高于软岩应力的垂直集中应力。

(应力重新分布后,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的部分)5.支撑压力的分区问题:常将采场前方或巷道两侧的切向应力分布按大小进行区分。

⑴根据切向应力的大小,可分为增压区和减压区。

比原岩应力小的压力区是减压区,比原岩应力高的压力区是增压区。

增压区即通常说的支承压力区。

支承压力区的边界一般可以取高于原岩应力的5%处作为分界处。

再向内部发展即处于稳压状态的原岩应力区。

⑵另一种分类方法是将其分为极限平衡区和弹性区。

6.老顶初次来压:老顶平衡结构第一次失稳而施加给工作面以大型压力的过程。

7.老顶的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

8.直接顶初次垮落:直接顶第一次大面积垮落。

9.老顶初次来压步距:第一次来压工作面至开切眼的距离。

10.周期来压:由于老顶平衡结构周期性失稳而施加给工作面以大型压力的过程。

11.周期来压步距:两次来压期间工作面的推进距离。

12.老顶的梁式破断:最大剪力发生在固定梁的两端:Qmax=R1=R2=qL/2最大弯矩发生在梁中间:Mmax=qL2/8固定梁:按最大剪应力得出的极限跨距为:L2s=4hRs/3q按最大弯矩得出的极限跨距为:L2T=h2RT/q简支梁:按最大剪应力得出的极限跨距为:L2s=4hRs/3q按最大弯矩得出的极限跨距为:L2T=2h RT/3q老顶的板破断:分为,①四边固支②三边固支,一边简支③两边固支,两边简支④一边固支三边简支弯矩分布,固定端边界大。

转换时,煤壁处弯矩大,煤壁中段弯矩最大。

破裂过程,长边→短边→沟通→中间13.直接顶,⑴影响直接顶好坏的原因:①岩性;②裂隙切割;③老顶压力;④支护压力⑵直接顶岩层破坏离层原因:①节理裂隙切割②岩层松软变形量大(离层)③落煤之后顶板支护不及时或初撑压力过小(离层)④老顶岩层平衡结构失稳,岩块回转⑤支护力不均衡或支架反复支撑⑥放顶撤柱过快,产生动压冲击14.横三区竖三带,⑴按层面垂直方向移动状况划分竖三带:Ⅰ冒落带(垮落带)—分为规则、不规则垮落带:Ⅱ裂隙带,位于冒落带以上,岩层间产生离层,形成拉伸裂隙,整体间联系比较好,相对位移小;Ⅲ弯曲下沉带:岩层基本上不产生离层,也不产生断裂,岩层会大面积缓慢下沉。

矿山压力

矿山压力
30.移动性支撑压力(临时支撑压力):工作面前方形成起前支撑压力,她随工作面向前推进而向前移动。固定支撑压力(残余支撑压力):工作面倾斜或仰斜方向机开切眼一侧煤体上形成的支撑压力,在工作面采过一定时间后不再发生明显变化,称为XX。采空区支撑压力:在距工作面一定距离的采空区内,也可能出现较小的支撑压力,称为XX。
24.支撑式掩护支架优点:①缩小控顶距,减小托梁与顶板之间反复支撑的次数,提高了支架对顶板的支撑力②在顶板局部冒顶情况下,可以考虑不勾顶。(3)支架的结构可以承受一定水平推力,可实现承载移动(4)挡矸性能良好。缺点:(1)重量大(2)工作空间小,因而通风面小,行人不方便。
25.支撑效率:衡量工作阻力P反应到整个支架承受载荷Q的能力,以Q/P的百分比表示。
22.初撑力〖P_0〗^':支柱刚架设起来时对顶板的主动作用力;始动阻力P_0:在顶板压力作用下,活柱开始下缩的瞬间指挥组上所反应的力;初工作阻力P_1:工作阻力的增长由急速增长向缓慢增长的转折点;最大工作阻力P_2:支柱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能力。
目前使用的支柱的工作特性:急增阻式(可缩量小),微增阻式(可缩量大),恒阻式(性能好)
27工作面压力的分布:1超前支撑压力峰值位置距煤壁4-8m,相当于2-3.5位采高,k为2.5-3.影响范围40-60m,少数可达60-80m。2固定支撑压力峰值位置距煤壁15-20m,k为2-3;影响范围15-30m,少数可达35-40m。3采空区支撑压力k通常小于1,个别可达1.3。4叠合支撑压力,可达5-7,甚至更高。
18.顶板压力的估算:P=(4~8)M (M为采高),周期来压不明显时采用低倍数,周期来压叫剧烈时采用高倍数
19.影响矿压显现的因素:①围岩性质及赋存环境②采高与控顶距;S_L=nmL,即顶板下沉量与采高,控顶距成正比关系③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不能减轻顶板下沉,采煤与放顶使顶板下沉剧烈④开采深度;开采深度 ,原言应力↑,矿山压力↑。但矿压显现是不一定的⑤煤层倾角增大,顶板下沉量S_L 减小⑥分层开采时的影响;下分层与上分层比较1.老顶来压步距小,强度低2.支架载荷变小3.顶板下沉量变大

第2章 矿山压力与矿山压力显现

第2章 矿山压力与矿山压力显现



矿山压力显现是矿山压力作用下围岩运动的结果。
巷道围岩运动的相对性 矿山压力显现的相对性 支架受力的相对性
第二章 第19页
§2.2 矿山压力显现
σ 1 σ 1
σ 1 σ 1
σ 1 σ 3
σ 3
(a )
(b)
图2.6 巷道围岩稳定与破坏
(c)
§2.2 矿山压力显现
R支
木支柱压折
RT
压折
1 R底 2


矿山压力的存在是绝对的,而显现是相对的
压力显现强烈的部位不一定是压力高峰的位置,但对某 一点是相关的(例:煤壁前方值承压力与下沉两关系)
关于支护的作用问题 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围岩稳定,把矿山压力显现控制在要求 的范围内。
2.3 矿山压力与矿山压力显现间的关系
维护围岩稳定的支护基本类型:
锚喷
2、构造应力特点: 1)分布不均,在构造区域附近最大; 2)水平应力为主,浅部尤为明显;
3)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4)坚硬岩层中明显,软岩中不明显; 5) H max H min Z 构造应力目前尚难以计算,只能实测。
(三)岩体膨胀应力 由温度升高引起岩石膨胀而产生的应力σT值及其影 响因素可以由下式表示: σT =αβE H =3H 式中 σT —岩体的温度膨胀应力,kN∕m2; α—岩体的温升梯度; β—岩体的线膨胀系数; E—岩体的弹性模量; H—岩体的埋藏深度,m。 显然,σT值主要与开采深度有关。在一般深度条件 下,由于温度应力与自重应力及构造应力相比很小,因此, 只是在开采深度比较大的条件下才需要考虑。
增加围岩内聚力,提高承载能力 控制围岩变形程度,保持围岩稳定 允许围岩有一定变形,依靠支架提供给围岩锚固Fra bibliotek可缩性支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利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压力拱陡峭且比较高; 用充填法时则拱平缓且拱高小。
5) 拱的高度和宽度仅取决于煤层厚度(采高)、顶板管理 方法和顶板岩石性质。
6) 压力拱是非对称性的,并且沿工作面的长度方向没有 表现。
压力拱假说的评价
1) 压力拱假说比较简明地阐述了采场围岩卸载的原因,探讨 了围岩平衡状态及其范围,对回采工作面前后支承压力的 形成及回采工作空间处于卸压区做出了一些解释。 2) 压力拱在巷道中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支架压力取决于 一系列的矿山地质条件及技术条件,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巷道围岩性质,支架特性及结构形式。在回采工作面,由 于煤层顶底板岩性不同,顶板管理方法,支架形式及特性 以及回采工艺的差异,可能形成不同的复杂的力学结构。 这远非压力拱理论所能概括与阐明的。 3) 压力拱假说认为:支架压力源于拱内岩石的重量,与支架 特性及采深无关,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4) 对坚硬的层状岩石,无论在巷道还是在采场,都不可能形 成拱,这对压力拱一节 概 述

一、矿压理论的建立基础 矿山压力假说是采矿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是弄清矿山压力及其显现规律的有效途径。 假说建立的步骤:①观察和收集实际资料; ②分析整理所积累的资料,提出假设的基本观 点;③建立分析模型,进行数学力学分析推演, 一方面为确定假说中各个基本参数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为矿山生产提供指导;④通过一定方 式检验。



经过采动此上覆岩层中的坚硬岩层都巳根据岩层 移动特点,可将上覆岩层按坚硬岩层分成若干个岩层 组,而每一个岩层组的底板则为坚硬岩层.由测定可 知断裂成为岩块,岩块间相互咬台则可能形成图示的 结构 该结构为“煤壁——已冒落矸石”及“煤壁——支 架——已冒落矸石”两种支撑体系所支撑.采场上覆 岩层可沿走向分为三个区,A——煤壁支撑影响区: B——离层区或支架影响区;C——已冒落矸石的支撑 区.

悬臂梁假说在一定条件下能对许多矿山压力现 象进行解释.并可以采用材料力学的方法进行 粗略的计算.但不难看出,该假说仍存在严重 缺点,表现在:




1)、直接顶岩层由于地质构造和采动的影响,通常被 许多裂隙切割破坏丧失了连续性,因此不能视其为弹 性的连续岩梁. 2)、利用材料力学公式计算岩梁时,通常把问题过于 简化而使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与一些实际 情况的对比表明,采场顶板实际下沉量比按悬臂梁或 悬板公式计算出来的弯曲挠度要大几倍. 3)、悬臂梁假说同压力拱假说一样,未能考虑顶板岩 层与采场支架间的作用关系,只是孤立地研究岩梁的 变形状态,不可能反映出采场上覆岩层运动的真实规 律,从而降低了假说的实用价值。 4)、悬臂梁假说不可能从数量上对矿山压力进行计算, 这是因为该假说脱离了整个岩体 而只研究了个别岩层 的运动规律。
二、几种主要矿压假说
早期矿压假说的特点: 由于开采方法的局限性,采场矿 压基本建立在巷道矿(地)压理论 基础上,两者无本质区别。 矿压理论的建立,起初是以经验 为基础,较多地偏重于矿山压力显 现方面的描述,由于测试手段不完 善,所以假说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缓倾斜煤层工作面矿压理论假说
(1)压力拱假说
(3)悬臂梁(悬板)假说
(2)双支梁假说
(4)预成(生)裂隙假说
(5)铰接岩块假说 (7)松散介质假说 (9)砌体梁假说
(6)台阶下沉假说 (8)楔形假说 (10)传递岩梁假说
(11)弹性基础梁假说 (12)板结构假说
第二节
压力拱假说
压力拱(也称自然平衡拱)假说,是最早的矿压假说。 在欧洲国家现在仍有不少拥护者。 1885年法国学者依奥尔(Fayol)根据观测和实验提出岩 层移动拱形说。 压力拱假说认为:开掘在任何岩层中的巷道,由于重力 作用,顶板岩层发生破坏变形,形成一稳定的卸载拱。拱承 受拱面以上全部岩石的重量,并将全部载荷经压力拱的拱脚 传递到巷道两帮岩石而引起巷道两帮鼓出以及底板隆起等围 岩变形,巷道支架所承受的载荷是拱面以下已经破碎的有限 断面内的岩石总重量。 工作面压力拱见图。
德国学者希普特罗对采场压力拱做过较为全面地阐述:
1) 在工作面及其附近的顶板中存在着压力拱。 2) 在压力拱内为卸载区,卸载区也同时能在底板中形成。
3) 通常在工作面前方15m的距离内形成拱脚最大压力带, 这样在工作面附近压力逐渐减小。同时,在采空区中, 冲填体或冒落的矸石开始压缩的15m内形成另一拱脚 的最大压力区,在这两个最大压力区的拱中心形成驼 峰状的压力分布,两侧高中间低。
h qL2 12 2 qL 2 12 x h3 2h 2
2 RT LT h q
max
若以最大剪应力作为岩梁断裂的判据,则 端剪力最大,该处的最大剪应力为:

3Qx 2h
在梁两
max
3 qL 3qL 2h 2 4h
在最大剪应力达到抗剪强度时的极限跨度为: 4 hRs Ls 3q 一般情况下,LT<LS,因此常按最大弯矩计算 极限跨距。
底板中也存在着与顶板相类似的压力拱。 普氏提出的回采工作面支柱压力计算公式:
px
yx a
n

b ( ) n f af
2
(a 2 b 2 )
anf
式中:n——顶板单位面积上的支柱数; f——岩石的普氏坚固性系数; a——拱宽的一半,m; b——支柱到工作面煤壁 的距离,m。 采场压力拱计算模型见图:


用悬臂梁理论可以解释,在靠近工作面煤壁的地 方,顶板下沉量最小,因而压力最小,由工作面煤壁 向采空区。顶板下沉量和压力则逐渐增加.顶板下沉 量和工作面支架载荷的最大值通常总是在沿采场倾斜 方向的中部,这和现场实际是吻合。 悬臂梁假说还可以解释工作面前方煤体中存在支 承压力,能说明煤层和顶板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煤 体中支承压力分布范围和应力集中程度的影响以及解 释老顶的二次垮落现象等。
三、砌体梁假说
砌体梁假说是 中国矿业大学钱鸣高 教授在前苏联学者库 兹涅佐夫教授的铰接 岩块假说的基础上根 据相似模型实验和现 场实测,运用结构力学的方法得到了采场上覆岩层的平 衡和失稳 条件,从而提出了“砌体梁”假说。 砌体梁假说认为,在老顶岩梁达到断裂步距之后, 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进,岩梁将会折断,但断裂后的 岩块由于排列整齐.在相互回转 时能形成挤压,由于 岩块间的水平力以及相互间形成的摩擦力的作用,在 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外 表似梁实则为半拱的结。这种 平衡结构形如砌体,故称之为砌体梁。
矿山压力假说中基本观点的内容: 首先是对研究对象基本属性的认识。 其次是对研究对象及状态的认识,火把现 象稳定在某一阶段,从瞬间平衡状态来认识矿 压现象。如:压力拱假说;或考虑到现象发生 的时间过程,从发展变化状态来考察矿压现象, 如传递岩梁假说。 最后就是对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有 的假说只推测性地描述现象发生发展的基本过 程;有的则直接说明现象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 第一、二方面的内容是假说的基本前提, 多由现场中观测的实际资料和已知的科学原理 提供;第三方面的内容则是假说的核心部分, 是在第一、二方面的基础上,用已有科学原理, 按逻辑思维方法推得。


由于采场上下两端的镶嵌作用在工作面较长时,对 顶板活动所起的作用是很小的,因此,多视顶板为梁。 • 岩梁在自重和上覆岩层的作用下,逐渐弯曲。下沉 以至于断与垮落,当顶板岩层坚硬时,悬伸在采空区上 方的岩梁可能很长,这时就必须采取人为的措施加以控 制,以防止岩梁可能沿煤臂切断造成推掌子事故。若梁 由于弯曲下沉时被冒落的矸石或充填体支撑时,也可能 仅产生弯曲下沉而不产生折断。当岩梁的悬伸长度达到 极限值时,将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折断,此时将出现明 显的周期性来压。


该假说在前人研究成果及现场实测的基础上,对开采层采场上
覆岩层进行了分析认为: 1)、在划分的岩层组中,每组中的软岩层或断裂的岩层可视为坚硬 岩层上的载荷,或者传递垂直力的媒介. 2).由于开采的影响,坚硬岩层已经断裂成为排列较整齐的岩 块.由于离层,在离层区域内,上下岩层组之间没有垂直力的传递。 在水平方向由于有水平推力,形成了铰接关系.铰接点的位置取决 于岩层移动曲线的形状,若曲线下凹,则铰接点位于断裂面的下部, 反之则在上部,离层区视为无支撑区. 3).由于层间不能阻挡水平错动,因而视软岩层或碎裂岩层为支承 链杆,即只能传递垂直力,不能阻止水平力. 4)、当岩块恢复到水平位置时,破碎岩块间的剪切力为零,故以后 的岩块可以用一水平直杆代之. 5).最上岩层组的坚硬岩层,由于其上只是软岩层及冲积层;因此 可视为均布载荷作用于最上组的坚硬岩层上,而下面的岩层组则不 然. 6),最上的坚硬岩层,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由于载荷条件一致, 因而该岩层断裂后各岩块可视为等长.但下面各组岩层由于相互作 用,破碎后的长度未必相等.


i 1
当计算到(qn+1)1<(qn)1时,说明第n层与第n+1层之 间已产生离层,则以(qn)1作为作用于第一岩层上的单位 面积上的载荷q。 老顶来压前,完整性较好,直接顶不能充满采空区, 刀柱或房柱开采时,比较适合。
二、悬臂梁假说
悬臂梁假说是由 德国学者舒里兹在1867年 提出的,它的主要代表有 苏联斯列萨廖夫· 格尔曼, 欧洲的弗兰德,克格尔.菲力普斯等人。 悬臂梁假说认为:地下岩体是一种层状的连续弹性介 质,未采动的岩体所受的力主要是垂直应力.在煤层开采 后,采空区上方悬露的顶板在初次垮落后,可以看成是一 端悬伸而另一端固定在工作面前方煤体上面的悬臂梁,如 图所示。如果顶板为很多岩层组成,则形成彼此相互作用 的组合悬臂梁,这种岩梁在采场上下两端的煤柱处也被固 定着,因而形成了三面被固定的悬板,即所谓的悬板假说。
1、固定梁 在边界煤柱的另一侧未受采动时以及在采深很大时,一般 视为两端固定的梁。 用材料力学的方法可求出老顶岩梁在断裂时的跨距即极限 跨距。 qL 两端的最大剪切力与最大弯矩:
Q max R1 R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