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压力理论
浅析矿山压力与控制

浅析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0 引言由于在地下煤岩中进行采掘活动而在井巷、硐室及回采工作面周围煤、岩体中和其中的支护物上所引起的力,就叫做“矿山压力”。
在矿山压力的作用下,会引起各种力学现象,如顶板下沉,底板鼓起,巷道变形后断面缩小,岩体破坏散离甚至大面积冒落,煤被压松产生片帮或突然抛出,支架严重变形或损坏,充填物受压缩,以及大量岩层移动地表发生塌陷等等,这些矿山压力显现都将严重影响矿山企业的采掘活动和经济效益。
如今我国煤矿的平均开采深度已经接近千米,个别矿区开采深度达到1300 多米。
随着开采日益向深部延深,矿山压力显现更加频繁。
如果矿山作业人员能够准确预测矿压显现的预兆,做出合理的判断及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将会对井下人员的安全和减少矿山经济损失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下面仅就矿山压力的理论发展作简要的介绍。
1 矿山压力理论发展压力拱假说,又名自然平衡拱,是在1908 年由M·M·普洛托雅柯诺夫提出的,它是一种岩石移动拱形说。
拱形假说适用于不稳定岩体,它将岩体视为松散岩体,以散体力学为理论依据,认为如无支护,则在上部覆岩的压力下,松散的岩石将从开采空间的两帮和顶部向下冒落,两帮塌落成斜面,顶部冒落成自然平衡拱。
如有支护,则作用在支护上的载荷仅只是冒落范围内的岩块重量,而与开采空间的埋藏深度无关。
铰接岩块假说,是苏联库兹涅佐夫于1950~1954 年提出,认为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破坏可分两带,即不规则垮落带和其上的规则移动带。
假说认为工作面支架存在两种不同的工作状态:当规则移动带(相当于老顶)下部岩层变形小而不发生折断时,不规则垮落带岩层(相当于直接顶)和老顶间就可能发生离层,支架最多只承受直接顶折断岩层的全部重量,故称支架处于“给定载荷状态”;当直接顶受老顶移动影响折断时,支架所受载荷和变形取决于规则移动带下部岩块的相互作用,载荷和变形将随岩块的下沉不断增加,直到岩块受已垮落岩石的支承达到平衡为止,这种情况称为支架的“给定变形状态。
矿山压力基本知识

1.初次垮落:基本顶在采空区中第一次垮落。 即:随工作面的继续推进,直接顶不断垮落,基本顶悬露跨度逐渐增 大,直至达到极限跨度时,基本顶出现断裂,进而发生垮落。 2.初次来压:由于基本顶初次垮落而引起工作面矿压显现加剧的现 象,称之。 矿压显现特征: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和下沉速度急增,煤壁片帮严重, 顶板裂缝或掉渣,支架载荷迅速提高等,其影响一般持续2~3天。 采取措施:放顶线加强支护。如:增设排柱、木垛、斜撑、抬棚、强 制放顶等。
二、基本顶的初次垮落 (一)基本顶初次来压前的岩层结构 1.板的结构:四周分别由煤柱及煤壁支撑,可视为悬空
的板。
2.两端固定的梁:因工作面长度远大于跨距,故可视为 两端固定的梁。 3.梁的作用:上覆岩重通过梁而传递到两端的煤壁及煤 柱上。
初次来压前顶板状态示意图
第四节
开采后围岩移动及矿压特征
二、基本顶的初次垮落
L初=h 2RT q
(多用,因抗拉强度远大于抗压强度) (当τmax=Rs时)
L初
4hRs 3q
式中 L初-基本顶初次垮落步距;
RT-岩层的抗拉强度极限;
Rs-岩层的抗剪强度极限; τmax-最大剪应力; q-岩梁的均布载荷; h-岩梁的高度(基本顶厚度)
第四节
开采后围岩移动及矿压特征
2.基本顶初次垮落步距的确定:
第一节
二、采场空间特点 1.采场的基本形式: (1)开切巷:矩形或梯形。
矿山压力概述
(2)初次来压前:似椭园形。 (3)初次来压后:为弯曲下沉式。根据不同的采空区处理方法出现不
同的空间形式。
全部垮落法:(图旧教案中) 全部充填法:
缓慢下沉法:
2.采场特点 (1)是时间函数。即是移动的、又是变化的。
矿压

1.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在相关学科中也称为二次应力、或工程扰动力。
2.矿山压力显现:在矿山压力作用下,会引起各种力学现象,如岩体的变形、破坏、塌落,支护物的变形、破坏、折损,以及在岩体中产生的动力现象。
这些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3.矿山压力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均叫做矿山压力控制.4.岩石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分类有:(1)按岩石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按岩石固体矿物颗粒间的结合特征,可分为固结性、粘结性、散粒状和流动性岩石四大类。
(3)按岩石的构成特征,可以区分岩石的结构和岩石的构造。
岩石的结构是决定岩石组织的各种特征(如矿物颗粒的组成成分、结晶程度、形状和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状况等)的总合;而岩石的构造则指岩石中组成成分的空间分布以及他们相互间的排列关系,如整体构造,多孔状构造和层状构造。
(4)按岩石的力学强度和坚实性,可分为坚硬岩石和松软岩石。
工程中常把饱水状态下单压强度大于10MPa的岩石称为坚硬岩石;而把低于该值的岩石称为松软岩石。
5.岩石的体积指标(一)岩石的孔隙性岩石的孔隙度指岩石中各种孔洞、裂隙体积的总和与岩石总体积之比,也称孔隙率岩石的孔隙比指岩石中各种孔洞和裂隙体积的总和与岩石内固体部分实体积之比,可表示为孔隙比与孔隙度之间的关系为一般孔隙率愈大,岩石中孔隙和裂隙就愈多,岩石的密度和强度愈低,同时使塑性变形和渗透性增大。
(二)岩石的碎胀性和压实性岩石的碎胀性指岩石破碎以后的体积比之前体积增大的性质。
常用岩石的碎胀系数来表示,即岩石破碎后处于松散状态下的体积与岩石破碎前处于整体状态下的体积之比,其表达式为K P——岩石的碎胀系数;V'——岩石破碎膨胀后的体积,m3;V——岩石处于整体状态下的体积,m36.岩石变形性质的类别岩石的变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粘性变形三种。
第五讲 矿山压力基本知识

集支护区,加打斜撑。
(三)工作面老顶的初次来压及来压时的安全措施 1)工作面老顶的初次来压 随着工作面推进还可能形成四、五……不同数量岩块的咬合
平衡,直到岩块间的咬合关系不能满足平衡关系为止。此时,老顶 的失稳将对工作面带来严重的矿山压力显现,甚至危及生产和人身 安全,形成老顶的初次来压。见图
图1-2 老顶断裂成岩块后的转动
初次来压是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重要现象,衡量其指标是来 压强度和初次来压步距,顶板坚硬、直接顶薄的工作面初次来压强 度大、来压步距大。
初次来压特征:老顶初次来压比较突然。来压前回采工作空间 上方的顶板压力比较小。因而往往容易使人疏忽大意。初次来压时, 老顶垮距比较大,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广,工作面易出现事故。
置,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2)做好来压前的支护工作,保证支架的规格质量,
保证一定的支护密度和支架稳定性。 (3)合理缩小控顶距,以利于工作面维护。 (4)保证直接顶垮落的质量。采空区冒落的矸石可
以减轻老顶的来压强度。 (5)加强正规循环,保持工作面推进速度。
十一、顶板事故分类
一、大型冒顶: 是指范围较大,伤亡人数较多(每次死亡3人以上)
《规程》规定: 采煤工作面必须按作业规程的规定及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
直接顶不能任其自然垮落。当工作面推进距离达到初次垮落距时, 要进行初次放顶。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采煤 区(队)长要亲临现场进行指挥。
(二)直接顶初次放顶的安全措施 对于单体支柱支护工作面,制定初次放顶安全措施时,应该遵
老顶初次来压对工作面的影响较大,因此必须掌握初次来压步 距的大小,以便及时采取对策。在来压期间,必须加强支架的支撑 力,尤其要加强支架的稳定性。一般可以采用木垛、斜撑等特种支 架加强回采工作空间的支护。
矿山压力

1.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
意义(生态环境保护,保证安全生产,减少资源浪费,改善开采技术,提高经济效益)2.矿压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
指标(顶板下沉,顶板下沉速度,支柱变形和折损,顶板破碎情况,局部冒顶,大面积冒顶)。
影响因素(采高和控顶距,工作面推进速度,开采深度,煤层倾角,分层开采)3.矿压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的各种方法。
矿压控制的意义:(生态环境保护,保证安全和正常生产,减少资源损失,改善开采技术,提高经济效益)途径(抵抗,避开,移走,释放)高压4.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它由各种造岩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
岩石的孔隙性是岩石中孔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岩石中各种孔洞和裂隙体积和总体积之比就是裂隙度,岩石中各种孔洞和裂隙体积和固体岩石体积之比是孔隙比5.岩石的变形分为弹性,塑性,黏性,变形规律是弹性,塑性,流变和破坏6.应力应变曲线为:反映岩石加载后变形和破坏全过程的试验曲线。
压密压实,线弹性,弹塑性,破坏阶段7.与时间有关的应力应变现象统称为流变,完全弹性体,完全黏性体,刚一塑体8.应力不变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就是蠕变,(初始,等速,加速)蠕变9.影响岩石变形强度因素:岩石(性质,生成条件,构造特征,风化,水和温度,试件的形状和尺寸,加载速率和次数,受载状态)10.岩石破坏形式:拉断和剪切,强度理论分为:莫尔和格里菲斯强度理论(区别是莫尔主要是剪切破坏,格里菲斯是拉断。
单轴抗压强度R c=2C(1+sin&/1-sin&开根号)11.岩体由一定地质环境中各种岩性和结构特征岩石组成的集合体,由结构面和结构体组成12.岩体特征:岩体(非均质性,各向异性,非连续性)类型(整体,块状,层状,碎裂,松散)结构。
影响岩体变形因素:岩体结构,岩体结构面,实验条件。
矿山压力

1.矿山压力:由于开采影响,作用在开采空间煤岩体内或者支护物的力。
2.矿山压力显现:在矿压的作用下,开采空间煤岩体内和支护物上产生的各种力学现象。
3.构造应力:由于构造运动在岩体中引起的应力。
4.支承压力:指在岩体中开掘巷道、在煤层内进行采煤时巷道两侧或回采工作面周围煤壁上形成的高于软岩应力的垂直集中应力。
(应力重新分布后,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的部分)5.支撑压力的分区问题:常将采场前方或巷道两侧的切向应力分布按大小进行区分。
⑴根据切向应力的大小,可分为增压区和减压区。
比原岩应力小的压力区是减压区,比原岩应力高的压力区是增压区。
增压区即通常说的支承压力区。
支承压力区的边界一般可以取高于原岩应力的5%处作为分界处。
再向内部发展即处于稳压状态的原岩应力区。
⑵另一种分类方法是将其分为极限平衡区和弹性区。
6.老顶初次来压:老顶平衡结构第一次失稳而施加给工作面以大型压力的过程。
7.老顶的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
8.直接顶初次垮落:直接顶第一次大面积垮落。
9.老顶初次来压步距:第一次来压工作面至开切眼的距离。
10.周期来压:由于老顶平衡结构周期性失稳而施加给工作面以大型压力的过程。
11.周期来压步距:两次来压期间工作面的推进距离。
12.老顶的梁式破断:最大剪力发生在固定梁的两端:Qmax=R1=R2=qL/2最大弯矩发生在梁中间:Mmax=qL2/8固定梁:按最大剪应力得出的极限跨距为:L2s=4hRs/3q按最大弯矩得出的极限跨距为:L2T=h2RT/q简支梁:按最大剪应力得出的极限跨距为:L2s=4hRs/3q按最大弯矩得出的极限跨距为:L2T=2h RT/3q老顶的板破断:分为,①四边固支②三边固支,一边简支③两边固支,两边简支④一边固支三边简支弯矩分布,固定端边界大。
转换时,煤壁处弯矩大,煤壁中段弯矩最大。
破裂过程,长边→短边→沟通→中间13.直接顶,⑴影响直接顶好坏的原因:①岩性;②裂隙切割;③老顶压力;④支护压力⑵直接顶岩层破坏离层原因:①节理裂隙切割②岩层松软变形量大(离层)③落煤之后顶板支护不及时或初撑压力过小(离层)④老顶岩层平衡结构失稳,岩块回转⑤支护力不均衡或支架反复支撑⑥放顶撤柱过快,产生动压冲击14.横三区竖三带,⑴按层面垂直方向移动状况划分竖三带:Ⅰ冒落带(垮落带)—分为规则、不规则垮落带:Ⅱ裂隙带,位于冒落带以上,岩层间产生离层,形成拉伸裂隙,整体间联系比较好,相对位移小;Ⅲ弯曲下沉带:岩层基本上不产生离层,也不产生断裂,岩层会大面积缓慢下沉。
矿山压力

24.支撑式掩护支架优点:①缩小控顶距,减小托梁与顶板之间反复支撑的次数,提高了支架对顶板的支撑力②在顶板局部冒顶情况下,可以考虑不勾顶。(3)支架的结构可以承受一定水平推力,可实现承载移动(4)挡矸性能良好。缺点:(1)重量大(2)工作空间小,因而通风面小,行人不方便。
25.支撑效率:衡量工作阻力P反应到整个支架承受载荷Q的能力,以Q/P的百分比表示。
22.初撑力〖P_0〗^':支柱刚架设起来时对顶板的主动作用力;始动阻力P_0:在顶板压力作用下,活柱开始下缩的瞬间指挥组上所反应的力;初工作阻力P_1:工作阻力的增长由急速增长向缓慢增长的转折点;最大工作阻力P_2:支柱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能力。
目前使用的支柱的工作特性:急增阻式(可缩量小),微增阻式(可缩量大),恒阻式(性能好)
27工作面压力的分布:1超前支撑压力峰值位置距煤壁4-8m,相当于2-3.5位采高,k为2.5-3.影响范围40-60m,少数可达60-80m。2固定支撑压力峰值位置距煤壁15-20m,k为2-3;影响范围15-30m,少数可达35-40m。3采空区支撑压力k通常小于1,个别可达1.3。4叠合支撑压力,可达5-7,甚至更高。
18.顶板压力的估算:P=(4~8)M (M为采高),周期来压不明显时采用低倍数,周期来压叫剧烈时采用高倍数
19.影响矿压显现的因素:①围岩性质及赋存环境②采高与控顶距;S_L=nmL,即顶板下沉量与采高,控顶距成正比关系③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不能减轻顶板下沉,采煤与放顶使顶板下沉剧烈④开采深度;开采深度 ,原言应力↑,矿山压力↑。但矿压显现是不一定的⑤煤层倾角增大,顶板下沉量S_L 减小⑥分层开采时的影响;下分层与上分层比较1.老顶来压步距小,强度低2.支架载荷变小3.顶板下沉量变大
(ppt版)矿山压力理论

矿压理论的建立,起初是以经验为根底 ,较多地偏重于矿山压力显现方面 (fāngmiàn)的描述,由于测试手段不完善, 所以假说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第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缓倾斜煤层(méicéng)工作面矿压理论假说
〔1〕压力拱假说
〔2〕双支梁假说
〔3〕悬臂梁〔悬板〕假说 〔4〕预成〔生〕裂隙假说
第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 〔3) 在压力拱内为卸载区,卸载区也同时能在底板中形成。
✓ 〔4) 利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压力拱陡峭且比较高 ;用充填法时那么拱平缓且拱高小。
✓ 〔5) 拱的高度和宽度仅取决于煤层厚度(采高)、顶板管理 方法(fāngfǎ)和顶板岩石性质。
✓ 〔6) 压力拱是非对称性的,并且沿工作面的长度方向没有表 现。
第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第3局部(júbù)
梁的假说
第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本局部主要内容: 双支梁假说 悬臂梁假说
砌体梁假说
传递岩梁假说 弹性(tánxìng)根底梁模型
第二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 梁的假说是近代矿压假说的显著特点。
由于对属性的梁的认识不同,有双支梁假说、悬臂梁假说、砌体(qì tǐ)梁假说、传递岩梁假说等多种。
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
由于采场上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端的镶嵌作用在工作面较长时,对顶板活动所
起的作用是很小的,因此(yīncǐ),多视顶板为梁。
• 岩梁在自重和上覆岩层的作用下,逐渐弯曲、下沉以至于断
裂垮落。当顶板岩层坚硬时,悬伸在采空区上方的岩梁可能很
长,这时就必须采取人为的措施加以控制,以防止岩梁可能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压力拱在巷道中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支架压力取 决于一系列的矿山地质条件及技术条件,其中起主要作用 的是巷道围岩性质,支架特性及结构形式。在回采工作面 ,由于煤层顶底板岩性不同,顶板管理方法,支架形式及 特性以及回采工艺的差异,可能形成不同的复杂的力学结 构。这远非压力拱理论所能概括与阐明的。
采场压力拱计算模型见图:
2.德国学者希普特罗对采场压力拱的阐述
✓(1) 在工作面及其附近的顶板中存在着压力拱。 ✓(2) 通常在工作面前方15m的 距离内形成拱脚最大压力带,这 样在工作面附近压力逐渐减小。 同时,在采空区中,冲填体或冒 落的矸石开始压缩的15m内形成 另一拱脚的最大压力区,在这两 个最大压力区的拱中心形成驼峰 状的压力分布,两侧高中间低。
一阶段,从瞬间平衡状态来认识矿压现象。如:压力 拱假说;或考虑到现象发生的时间过程,从发展变化 状态来考察矿压现象,如传递岩梁假说。 ✓ 最后就是对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有的假说只推 测性地描述现象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有的则直接说 明现象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
✓ 第一、二方面的内容是假说的基本前提,多由现 场中观测的实际资料和已知的科学原理提供;第 三方面的内容则是假说的核心部分,是在第一、 二方面的基础上,用已有科学原理,按逻辑思维 方法推得。
✓ 由于开采方法的局限性,采场矿压基本建立在巷道矿 (地)压理论基础上,两者无本质区别。
✓ 矿压理论的建立,起初是以经验为基础,较多地偏重 于矿山压力显现方面的描述,由于测试手段不完善, 所以假说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缓倾斜煤层工作面矿压理论假说
(1)压力拱假说
3.压力拱假说的评价
✓ (1) 压力拱假说比较简明地阐述了采场围岩卸载的原因, 探讨了围岩平衡状态及其范围,对回采工作面前后支承压 力的形成及回采工作空间处于卸压区做出了一些解释。
✓ (2) 压力拱假说认为:支架压力源于拱内岩石的重量,与 支架特性及采深无关,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 (3) 对坚硬的层状岩石,无论在巷道还是在采场,都不可 能形成拱,这对压力拱假说是不适合的。
第3部分
梁的假说
本部分主要内容:
双支梁假说 悬臂梁假说 砌体梁假说 传递岩梁假说 弹性基础梁模型
➢ 梁的假说是近代矿压假说的显著特点。 由于对属性的梁的认识不同,有双支梁假说、悬臂梁假说、砌
体梁假说、传递岩梁假说等多种。
1、双支梁假说
双支梁假说模型见图: 认为在老顶垮落之前,老顶 弯曲下沉量很小,可忽略。
(2)双支梁假说
(3)悬臂梁(悬板)假说 (4)预成(生)裂隙假说
(5)铰接岩块假说
(6)台阶下沉假说
(7)松散介质假说
(8)楔形假说
(9)砌体梁假说
(10)传递岩梁假说
(11)弹性基础梁假说 (12)板结构假说
第2部分
压力拱假说
本部分主要内容:
压力拱简介 德国学者希普特罗对采场压力拱的阐述 压力拱假说的评价
✓ 当直接顶垮落高度不充分,老顶处于悬露状态,由于回采工 作面沿倾斜方向长度远大于沿走向的悬露跨度,可将老顶岩 层视为一端由工作面煤壁,另一端由区段边界煤柱支撑的“ 梁”,即所谓双支梁假说。
✓ 按梁两端的支撑条件不同,又可分为简支梁和固定梁。
(1)固定梁
在边界煤柱的另一侧未受采动时以及在采深很大时, 一般视为两端固定的梁。
✓ (3) 在压力拱内为卸载区,卸载区也同时能在底板中 形成。
✓ (4) 利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压力拱陡峭且比较 高;用充填法时则拱平缓且拱高小。
✓ (5) 拱的高度和宽度仅取决于煤层厚度(采高)、顶板 管理方法和顶板岩石性质。
✓ (6) 压力拱是非对称性的,并且沿工作面的长度方向 没有表现。
用材料力学的方法可求出老顶岩梁在断裂时的跨距即极 限跨距。
两端的最大剪切力与最大弯矩:
qL
Q max R1 R2 2
M max qL2 12
在梁的中部 M qL2
24
x
梁中任意一点的正应力和剪应力为:
My Jz
My h3
12My h3
式中:M——任一截面的弯矩;
12
Q——任一截面处的剪切力; y——A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1.压力拱简介
压力拱(也称自然平衡拱)假说,是最早的矿压假说, 在欧洲国家现在仍有不少拥护者。
1885年法国学者依奥尔(Fayol)根据观测和实验提出 岩层移动拱形说。
压力拱假说认为:开掘在任何岩层中的巷道,由于重 力作用,顶板岩层发生破坏变形,形成一稳定的卸载 拱。拱承受拱面以上全部岩石的重量,并将全部载荷 经压力拱的拱脚传递到巷道两帮岩石而引起巷道
xy
3 2
Qx( h2
4y2 h3
)
最大弯矩发生在梁两端, 该处的最大拉应力为:
12 • h • qL2
x
2 12 h3
qL2 2h2
当 max ,RT即岩层在该处的最大 拉应力达到该处岩石的抗拉极限时, 岩层将在该处被拉断,此时的极限跨距为:
➢ 假说建立的步骤: ①观察和收集实际资料; ②分析整理所积累的资料,提出假设的基本观点; ③建立分析模型,进行数学力学分析推演,一方面为确定 假说中各个基本参数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为矿山生产提 供指导;④通过一定方式检验。
2.矿山压力假说中基本观点的内容
✓ 首先是对研究对象基本属性的认识。 ✓ 其次是对研究对象及状态的认识,或把现象稳定在某
矿山压力理论
主要内容:
➢ 1.概述 ➢ 2.压力拱假说 ➢ 3.梁的假说 ➢ 4.其他几种假说及评价 ➢ 5. 采场矿压假说总结
第1部分
概述
本部分主要内容:
矿压理论的建立基础 矿山压力假说中基本观点的内容 几种主要矿压假说
1.矿压理论的建立基础
矿山压力假说是采矿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是弄清矿山 压力及其显现规律的有效途径。
两帮鼓出以及底板隆起等围岩变形,巷道支架所承受的载荷是 拱面以下已经破碎的有限断面内的岩石总重量。
工作面压力拱见图。
底板中也存在着与顶板相类似的压力拱。 普氏提出的回采工作面支柱压力计算公式:
px yx ( a b2 ) (a2 b2 )
n n f af
anf
式中:n——顶板单位面积上的支柱数; f——岩石的普氏坚固性系数; a——拱宽的一半,m; b——支柱到工作面煤壁的距离,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