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血液检查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液常规检查 PPT课件

血液常规检查 PPT课件
16
RBC 男 女 4.09~5.74 3.68~5.13
HGB 131 ~172 113 ~151
WBC 3.97~9.15 3.69~9.16
PLT 85~303 101~320
新生儿
婴儿 儿童
5.2~6.4
4.0~4.3 4.0~4.5
180 ~190
110~120 120 ~140 11~12 8~10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计数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计数
血小板参数
血小板计数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比积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13
红细胞参数
RBC、HGB的参考范围
RBC 成年男性 (4.0~5.5)×1012/L 成年女性 (3.5~5.0)×1012/L HGB 120~160g/L 110~150g/L
31
网织红细胞
reticulocyte
【参考范围】
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百分比 手工法:24 ~ 84×109/L 0.5%~1.5% 仪器法:29 ~ 75×109/L 0.5%~2.0%
32
【临床意义】
1. 溶血性贫血
2. 急性失血:可用于判断出血是否停止
3. 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反应 4. 再生障碍性贫血 5. 骨髓病性贫血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 5 0~0.7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1.8~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45 嗜碱性粒细胞 0~ 1 0~0.2 淋巴细胞 20~40 1~4.8 单核细胞 3~ 8 0.1~0.8
41
粒细胞池granulocyte pool
原粒
早幼粒
中幼粒
晚幼粒

血液检验 ppt课件

血液检验 ppt课件



15
(三)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1.大小异常 (3) 巨红细胞:直径大于 15μm 。常见于叶酸和 ( 或 ) 维生 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常呈椭圆形,内含血 红蛋白量高,中央淡染区常消失。 (4)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直径相差一倍以上。反映骨 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在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 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达中度以上时,均可见 某种程度的红细胞大小不均,而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 为明显。
9
绝对性增多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 性疾病,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其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可高达(7~10) *1012/L,Hb达180一240g/L,全身总血容量 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属慢性和良性增生,但具有潜在恶性趋向,部分 病例可转变为白血病。
10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 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成年男性 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110g/L,即可 认为有贫血。 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 轻度:血红蛋白120 or 110g/L 至90g/L 中度:90~60g/L;重度:60~30g/L; 极重度:<30g/L。
红细胞数
(4.0~5.5)*1012/L(400~550万/mm3) (3.5~5.0)*1012/L(350~500万/mm3) (6.0~7.0)*1012/L(600~700万/mm3)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120~160g/L(12~16g/d1) 成年女性: 110~150g/L(11~15g/d1) 新生儿 : 170~200g/L(17~20g/d1)

血液检查PPT教学课件

血液检查PPT教学课件

3.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 White blood cell count,简称
WBC count 计算每立方毫米血液内所含红细胞 数目称为白细胞计数
临床意义:
⑴白细胞增多,见于各种感染性化脓性疾病,广泛的 炎症,传染病及白血病等
⑵白细胞减少,见于病毒性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和重病未期.
4.白细胞分类计数
500
汉水
200


沿107o48’E线陕西省南部地形剖面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1月平均气温 河流封冻情况 年降水量 植被类型 耕地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作物熟制 主要经济林木 主要运输方式
秦岭-淮河线以北
<0℃ 结冰 <800毫米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以旱地为主 小麦、玉米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苹果、柿、枣 公路、铁路
羊群 湿润 赛马 干燥 落叶松 干旱
苹果 雪山连绵 船 橘子 马拉大车
千沟万壑 竹楼
打雪仗
人口稀疏
根据什么分的?
根据什么分的?
根据什么分的?
根据什么分的?
根据什么分的?
根据什么分的?
根据什么分的?
根据什么分的?
地理区域的内部具有 相似 性,地 理界线则反映出区域之间的 差异 性。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 理界线是非常重要的。
血液检查
一.采血及血样处理
1.采血方法
未稍血:耳尖部针刺 静脉血:静脉采血
2.采血时的注意事项
⑴针头保持干燥以防溶血. ⑵血液注入容器时去掉针头,沿管壁缓缓注入. ⑶未稍采血时,擦去第一滴,采取第二滴.
常用抗凝剂
1.草酸钠
2.枸椽酸钠 与血液中的游离钙离子结合

血液检查 ppt课件

血液检查  ppt课件

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白血病 ppt课件
18
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 N减少(绝对值<1.5×109/L)
现在临床较常用 的分析仪类型为三分 类,常称血图18项 + 血细胞直方图。
检查的正常值常 因产品生产厂家不同 而有差异,因此,分 析检查结果的临床意 义时因予以注意。
ppt课件
8
一、红细胞检查:
检查项目
英文缩写 正常值
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 (×1012/L)
RBC
男4~5.5 女3.5~5
增高:血液浓缩、 RBC增多症
依据将WBC分类能力进行分型。
(一)二分类型:
将白细胞分为二类,即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嗜酸、嗜碱及单核细胞 归入粒细胞)。
(二)三分类型:广泛应用。
将白细胞分为三类,即淋巴细胞、中值(中间型)细胞(包括嗜酸、 嗜碱及单核细胞、异型淋巴、原始及幼稚细胞)和粒细胞。
WBC分类 淋巴细胞
中值(中间型)细胞
粒细胞
淋巴细胞百分率 Lymph% 20~40% *核象变化:
中值(间)细胞百分率 MXD% 2~12 %
*粗糙,
详细分类不如显微镜检查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NEUT% 50~70%
淋巴细胞计数
Lymph# 0.8~4×109/L
中值(间)细胞计数 MXD# 1.0~1.7×109/L
嗜中性粒细胞计数 NEUT# 2~7×109/L * 同上:P173~177
小细胞性、巨幼RBC性、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RBC形态异常:
球 / 椭园 / 靶形、三角形、盔形、嗜多色素 性、点彩RBC、幼RBC。 (3)RBC染色异常:低 / 高 / 正常 / 嗜多染色RBC。 (4)RBC结构异常:有核、长伯氏环、嗜碱点彩。

常用实验室检查血液PPT课件

常用实验室检查血液PPT课件
1. 标本采集法 皮肤采血或静脉采血。 2. 参考值 (100~300) ×109/ L
SUCCESS
THANK YOU
2019/8/15
(二)红细胞比容测定 红细胞比容(Hct)是测定红细胞在全血
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红细胞比容的多少主要 与红细胞数量及其大小有关。 1. 参考值 成年男性:0.40~0.50L/L,平均0.45L/L; 成年女性:0.35~0.45L/L,平均0.40L/L。
2. 临床意义
由于外周血中白细胞的组成以中性粒细胞 为主,故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通常与中性粒细 胞的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和相同意义。
(1)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N ) 中 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杀菌 能力,在机体防御与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
1)中性粒细胞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妊娠及 分娩时、寒冷、酷热、饱餐、剧烈运动后 等,多为一过性。
1)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常因血浆中水分 丢失,使血液中有形成分相对增加所致。如 连续呕吐、频繁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 烧伤等。

2)绝对性红细胞增多:常因各种生理、病 理原因引起的缺氧所致,生理性见于胎儿、 新生儿、高原生活、剧烈的体力活动;病理 性见于严重的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和某些 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病理性减少:可由造血原料不足、造 血功能障碍或红细胞丢失、破坏过多等原 因引起。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 血、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等。
3)其他疾病:慢性炎症性疾病、霍奇金 病、器官衰竭等。
(2)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 积血液中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参考 值高限。
第一章 血液检验

血液检查精品PPT课件

血液检查精品PPT课件

正常红细胞
红细胞
双凹圆盘形,直径6~9μm,平均7.5μm 平均生存时间为120d 由珠蛋白、亚铁血红素组成 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降解破坏
红细胞生理功能
作为呼吸载体
一、血液一般检查
•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 RBC
Hb
• 成年男性 (4.3~5.8)×10 12/L 130~175g/L
性增高
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 2.病理变化 (1)增多 1)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为常见。 2)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至的中毒、急性化学 药物中毒、生物中毒 3)急性大出血:1-2h迅速升高 4)严重的组织损伤或急性溶血:手术、烧伤 5)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肿瘤。
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四)血小板
• 1、血小板计数(PLT) (125~350)×109/L • 【临床意义】 • 1. 生理性变化:午后、进食、运动、冬季、妊娠中
后期 • 2.病理性变化: • ⑴增多:>400×109/L • ① 原发性增多:见于慢粒、脾切除术后 • ②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出血、溶血性贫
血 某些癌症患者
【临床意义】
• 1、增多:红细胞增高的原因--- HCT( 红细胞 比容)增高
(1)HCT掌握血液稀释程度的可靠指标 作为补液的依据。
(2)HCT是判断血液粘稠度的指标,HCT增高 可致全血粘度增加—缺氧和易致血栓形成。
• 2、减少:各种贫血和血液稀释。
红细胞三种平均值
• 1. MCV(红细胞平均容积): 是指每一个红细胞的平均体 积,以飞升(fl)为单位。
敏 • 3)皮肤病:湿疹、银屑病 • 4)某些传染病 • 5)血液病和恶性肿瘤 • 6)其他:脑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 ⑵减少:急传、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长期使

血液学检验 ppt课件

血液学检验  ppt课件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四)红细胞检验的应用
1.恶性增殖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2.贫血的辅助诊断与分类; 3.骨髓造血功能评价; 4.职业病筛查。 5.非血液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1.恶性增殖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1).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高性疾病 ①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贫血类型 正常细胞性
大细胞性 单纯小细胞性
疾病 急性失血,溶贫、 AA 巨幼贫、肝脏疾病
慢性感染、慢性肾病
小细胞低色素性 缺铁贫、珠蛋白生成 障碍性贫血
贫血类型 正常细胞均一性 正常细胞非均一 性 小细胞均一性
疾病 急性失血 再障、G6PD缺乏症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小细胞非均一性 大细胞均一性 大细胞非均一性
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 常性贫血,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
造血微环境异常所致贫血: 骨髓基质、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
包括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髓外肿瘤性疾病的骨髓转移 及各种骨髓炎,肝肾功能不全或垂体、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产生EPO不足 或肿瘤性疾病产生过多的造血负调控因子造成的贫血。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结合MCV和RDW分析贫血的类型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MCV RDW
急性失血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非均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MCV RDW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MCV RDW
缺铁性贫血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MCV RDW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血液学检验
第一章 红细胞检验
刘子杰 云南省实验诊断研究所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检查.ppt

血液检查.ppt
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 响,淋巴细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 变化。白细胞总数增多或减少一般与中性粒细胞的的 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关系和相同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
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分类
百分数(%) 绝对值(109/L)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Nst) 分叶核 (Nsg)
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慢性理化损伤:辐射(X线)、药物(氯霉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
破坏而减低 ,如SLE。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左移
是指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 幼粒、早幼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5%。
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 腺皮质激素后,临床意义较小。
嗜碱性粒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等。 ❖ 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 ❖ 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 。 ❖ 其他如糖尿病、传染病如水痘、结核等。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E) 嗜酸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1~5 50~70 0.5~5
0~1
20~40 3~8
0~0.5 2~7 0.05~0.5 0~0.1
0.8~4 0.12~0.8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干细胞池-分裂池-成熟池-贮
存池-功能池)
❖ 生理变化 ❖ 病理变化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学习要求
掌握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了解实验诊断的基本概念、临床应用及评
价。
基本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第三节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一.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简图
22
第三节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Ⅰ止血:
局部损伤

↓ 定BT)
组织损伤 部位粘附
↓ 形成白色血栓
组织因子(Ⅲ)

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血管破坏 出血 小血管收缩 ↓ (出血时间测
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露出的胶原纤维
↓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凝血因子
3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一.红细胞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 (一)何为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具 有
A或B抗原(又称凝集原)而定。 凡具有A凝集原的为A型。 凡具有A凝集原的为B型。 凡具有AB凝集原的为AB型 AB两种凝集原都没有的称“O”型
4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何为血型:
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 人类血型是指依人的血细胞上所含有的天然同族凝集 原(抗原)的不同而划分的血液类型叫血型。
1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血型的种类: 依据红细胞上所含有的不同的抗原而划分的
血型即红细胞血型, 到目前为止,红细胞抗原已发现400余种,
共分为26个血型系统。由于很多血型在人体内没 有相应的天然抗体,多数抗原的抗原性较弱,不 易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故在输血及器官移植等方 面的临床意义不大。
14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二.Rh血型系统 何为Rh血型系统
用恒河猴的红细胞作为抗原,免疫豚鼠或家兔所 得到的抗血清,能与85%白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证 明人的红细胞上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于是将此 抗原命名为Rh抗原。 Rh抗原阳性:
含有Rh抗原称为Rh阳性,汉族99%为阳性. Rh抗原阴性:
1
A亚型: A1 A2 A3 Ax Am
A1 A2之间输血时可发生输血反应
抗体 抗B 抗B
血型 A1 A2 抗A1
抗原
A
A1
A
6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二)ABO血型的亚型
2 A亚型: Ax 红细胞与B型血清(抗A抗体) 不发生凝集或甚弱,但却能与O型血清发生凝集
因此作血型鉴定时,应加O型血清,以防将Ax型 误认为O型
(2)间接抗人球蛋白配血法: 适用于有输血反应史或曾生育过有新生儿 溶血病婴儿的妇女。
(3)供血者之间的交叉配血试验 适用于在48h内输入5L或更多量的大量输血 时,因需同时输入多人供血者的血液,除 了进行受血者与各供血者的交叉配血外, 还要做供血者之间的交叉配血。
12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3.临床意义:
8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9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标准血清及标准红细胞鉴定血型
10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2.何为交叉配血: 首先是用病人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配合,称为主试
验。 同时再以病人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配合,称为
副试验. 主副试验两者均做合称为交叉配血。
11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1)盐水介质凝集试验 适用于无输血史及妊娠史
13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3.临床意义: (5)ABO血型系统所引导起的新生儿溶血症,
多发生在“O”型母亲孕育“A”型“B”型胎 儿
时,ABO系统血型不合的妊娠第一胎的。 (6)用于器官移植,ABO抗原是一种强移植抗
体,避免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7)用于亲子鉴定,法医鉴定及某些疾病相关
性的调查。
16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2.新生儿Rh溶血病 母亲与胎儿的Rh血型不合,一般第一胎时因产生
的抗Rh抗体很少,故极少发生溶血。但第二次妊娠后,再 次受到抗原的刺激,产生的抗体增高,而引起新生儿溶血 病。
17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18
一第.止三血节,凝血出和纤血溶、机制血栓与止血检测
19
第三节生理状出态血下,、血液血在栓血管与中不止断血地流检动循测环,但不
(一)何为ABO血型系统: 人血清中有两种不同的抗体又称凝集素, 即抗A(α)、抗B(β)凝集素。 凡是A型血的含有抗B(β)凝集素 凡是B型血的含有抗A(α)凝集素 凡O型血的含有抗A(α)抗B(β)凝集素 凡AB型血的不含抗A(α)抗B(β)凝集素
5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二)ABO血型的亚型
血型 抗体
抗原
AX
A
抗B
B
B
抗A
7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三)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1.何为血型鉴定
ABO血型抗体能在生理盐水中与相应的 红细胞抗原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
有直接试验和反转试验二种。
(1)ABO血型鉴定直接试验: 采用标准的抗A及抗B血清以鉴定被检验者红细胞上 的抗原叫直接试验。
(2)ABO血型鉴定反转试验: 用标准的A型及B型红细胞鉴定被检验者血清中的 抗体叫反转试验。
2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在输血实践中意义最大的是ABO血型系统, 其次是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与其它血型系统的区别: 1.在输血上有重要意义。 2.ABO血型系统有天然抗体,凝集素很活泼。 3.ABO血型系统广泛地存在于所有人群之中。 高频率组1000人,999人有此抗原 低频率组1000人,只有1人有此抗原
(1)输血是治疗和挽救的重要措施,防止发生溶血性输
血反应,必须坚持同型输血,交叉配血无凝集 时才
能进行输血。
(2)“O”型血不能做为“万能血”,AB型血不能做为“万 能
授血者”。
(3)交叉配血可以检出ABO系统中的不规则凝集素
(亚型)
(4)交叉配血可以检出ABO系统中以外的配血不合和防
止血型是错(Rh)
溢出血管外(出血), 也不凝固在血管之中(血栓形成), 这主要是由于机体内存在着复杂的凝血系统和抗凝
系统,而检测
DIC 在某些疾病的过程中,在该病因的作用下,使血流
中凝血酶的浓度升高,致使在循环中发生播散性凝血并继 发纤维蛋白的溶解。
又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不含有Rh抗原称为Rh阴性。汉族1%为阴性
15
第二节 血型鉴定与配血
临床意义: 1.Rh血型系统所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Rh系统一向不存在天然抗体. 故第一次输血时,(往往不会发现Rh 血型不合,但Rh阴性接受了Rh阳性血液输入后, 便可产生免疫性抗Rh抗体,若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 时,即出现溶血输血反应. 该溶血输血反应是一种血管外溶血反应, 以高胆红素血症为其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