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药学概述PPT

合集下载

(2024年)中药学最完整的课件pptx

(2024年)中药学最完整的课件pptx
17
04
中药炮制学
Chapter
2024/3/26
18
中药炮制的目的与意义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某些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保 证用药安全。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如寒、热、温、凉等,以适应 不同病情和体质的需要。
增强药物疗效
通过炮制,可以增强中药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30
2024/3/26
10
03
中药鉴定学
Chapter
2024/3/26
11
中药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部颁药品标准
2024/3/26
12
中药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地方药品标准
方法
来源鉴定
2024/3/26
13
中药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性状鉴定
显微鉴定
理化鉴定
2024/3/26
14
中药鉴定的程序与步骤
切制
将净制后的中药材切成一定规格的 片、段、丝、块等,以便进一步炮 制和调剂。
炮炙
包括炒、炙、煅、煨等方法,通过 加热处理使中药达到一定的炮制要 求。
2024/3/26
煮法
将中药材放入水中煮沸,或加入其他 辅料一同煮制,以改变药性、提高疗 效。
复制法
将净制后的中药材加入一种或多种 辅料,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复制, 以增强药效或改变药性。
黄连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药理作用,但过量使用可能导致恶心、呕 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附子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等药理作用,但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中毒,表 现为心律失常、呼吸麻痹等。
雷公藤
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肝、肾等 器官损害。

《中药学总论》课件

《中药学总论》课件
保管方法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性质,应采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易虫蛀的药材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好 的地方,易挥发的药材应密封保存,易氧化的药材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处。
03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结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中药对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滋味,反映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功能。
《中药学总论》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种类与来源 •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等方 面的知识。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现代研究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中药的现代研究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化学、药理学、生
物学等。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 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 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的现代研究有助于揭示中 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
01
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具 有独特的优势。
02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病 求本的目的。
03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 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PPT课件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味归 经和功效主治。
中药学的发展历史
秦汉时期
中药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张 仲景《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 作问世。
明清时期
中药学逐渐成熟,形成温病学 派等学术流派。
先秦时期
中药学的起源,出现《神农本 草经》等早期本草著作。
唐宋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新修本草》、《本草纲目》 等本草巨著。
理化鉴定
运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对中药所 含的有效成分或特征性成分进行定 性、定量分析,以评价其质量。
中药的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
01
有效性
评价中药是否具有治疗疾病的 功效,主要指标包括生物效价
、有效成分含量等。
02
安全性
评价中药在使用过程中是否会 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主要指 标包括毒性成分含量、重金属
坏严重。
03
中药资源质量标准不统一, 市场混乱,影响中药产业的
健康发展。
中药资源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法规建设 ,制定科学合理的采集、收 购、运输、加工等管理制度

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及时掌握资源变化情况,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推广中药资源保护意识和技 术,提高中药企业和农户的
资源保护能力。
调整阴阳平衡等。
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02
部分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03
中药可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对免疫相关疾病有治
疗作用。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与配伍禁忌
临床应用
如解表药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 表证;清热药用于治疗热证、火 证等;补虚药用于治疗虚证等。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ppt课件
特点
中药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注重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强调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药学
起源于古代,通过对各种草药的观察 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中药学的理论和 实践体系。
现代中药学
在现代医学的影响下,中药学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 合,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中药制剂的保存与使用方法
保存
中药制剂的保存需要注意防潮、防霉、防虫等问题。一般而言,散剂和丸剂需 要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膏剂需要存放在阴凉处。
使用方法
使用中药制剂时需要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同时需要注意用药剂 量和时间,以及观察身体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需要及时停药并 就医。
中药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功效 • 中药的采集与炮制 • 中药的制剂与用法 • 中药的药性与配伍禁忌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中药学概述
01
中药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组成、功效 、作用机制等的一门学科,旨在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药物研发。
中药配伍的注意事项与实例分析
01
实例分析
02
03
04
如麻黄与桂枝相须相使,能够 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石膏与知母相畏相杀,能够减 轻知母的寒性,增强其清热泻
火的作用。
甘草与海藻相恶相反,能够降 低海藻的药效,甚至产生不良
反应。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06
前景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辨证论治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强调个体化和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了解患者病 情,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中药资源与开发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中药药理与毒理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
价等。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著作。
明清时期
中药学开始衰落,但仍有一些 重要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 拾遗》、《本草求真》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01
02
03
中药药性理论
阐述中药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
中药功效理论
阐述中药功效的概念、分 类及影响因素等。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活血化瘀药
01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 黄。
03
02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04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中药学概论 PPT课件

中药学概论 PPT课件
情的需要; 4.便于贮存、调剂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
味、矫臭,便于服用。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二十一页,共五十五页。
例证
1、减毒:甘遂醋制;巴豆制霜;常山酒炒 2、归经:蜜炙——补益,润肺
酒炒——上行,活血通络 盐水炒——下行,归肾 姜汁炙——加强止呕 醋炒——加强止痛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二十二页,共五十五页。
四、归经理论的优点 1. 便于选择用药 2. 便于记忆和理解 3. 探索药物的潜在功能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四十二页,共五十五页。
第五节 毒 性
一、含义
1. “毒”即药,古代对一切药物总称
2. 指药物的偏性
广义的毒性
3. 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狭义的毒(指现在)
二、中药引起中毒的原因
储存、炮制、配伍、用量、剂型、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的长短,病 人体质、年龄。
三、解救措施
催吐、洗胃,输液,对症处理
四、食用有毒药物的使用注意
*炮制要得当;配伍合理;用量准确;剂型适当;给药途径合理;
注意病人个体差异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四十三页,共五十五页。
第四章 中药的应用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四十四页,共五十五页。
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
一、七情的含义
有目的地按病情的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的将两味 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一页,共五十五页。
《新修本草》
❖ 又名《唐本草》。载药844种。 ❖ 特点:图文并茂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作的先例; 2. 我国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二页,共五十五页。
《证类本草》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2024/1/30
31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成果
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制剂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 展;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中药研究人才,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中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展望
未来中药现代化研究将继续深入,有望在中药新药创制、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中药产业将进一步升级和转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和品牌;中药学将与现代医学更 加紧密地结合,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
中药的功效
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祛湿、化痰止咳、理气活血等,用于治疗 各种疾病。
2024/1/30
9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中药的炮制
中药在入药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工序,以减毒增效、 改变药性。
中药的制剂
2024/1/30
12
清热药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栀子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2024/1/30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13
祛湿药
01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02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03
藿香
化湿,止呕,解暑。
04
佩兰
化湿,解暑。
2024/1/30
• 妊娠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如斑蝥、水蛭、 虻虫、三棱等破血通经药。
• 服药食忌: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如生冷、油腻、腥膻、辛辣等 ,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病情。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原因,如药物本身毒性、使用 不当等。
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提出防范中药不良反应的措施,如规范用药、加强监测等 。同时,强调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 和使用方法,避免自行滥用。
06
未来发展与挑战
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挑战
中药国际化发展现状
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逐渐提高,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止痛等功效。
木本植物药
如杜仲、黄柏、厚朴等 ,具有补肾强腰、清热
燥湿等功效。
藤本植物药
如钩藤、络石藤、忍冬 藤等,具有息风止痉、
通络止痛等功效。
矿物药
如石膏、滑石、芒硝等 ,具有清热泻火、利尿
通淋等功效。
中草药采集、加工与贮藏方法
采集方法
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工具进行采集 。
作用
中药学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也在保健 、康复和养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中药学意义与方法
意义
学习中药学有助于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中药的 临床应用技能,为从事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法
学习中药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操作、 临床实习等,同时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 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用于治疗火热毒邪 所致的病证,如痈疡肿毒、丹毒等。
ABCD
清营凉血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用于治疗热入营血证, 如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等。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祛湿剂及治法
01
02
03
04
燥湿和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个误区

出产于中国的药
中医医生使用的药物 天然药物
中药的概念
中药是指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使用 的药物。粗略地分为植物药、动物药、菌物药、矿 物药以及这些药物的加工品。
诃子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 ,利咽开音 ——作为中药

百药之王,补虚 ——作为蒙药、藏药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 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 门学科。 本 草——又称本草学,是我国传统药学的古 代称谓,我国相沿将药学称为本草。 “草药”
中药学概述
第一章 中药学的起源和中药学 的发展
药品的概念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 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 物质。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
、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药品、
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等。
明确几个概念

中药
中药学 本草
一 、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古有 “药食同源” 之说。 2.各类药物发现的历史背景:①最早的先民多以植物充饥 →发现植物药;②进入氏族社会,弓箭的发明和使用, 人们较多地接触动物→逐渐了解动物药;③原始社会后 期,采矿和冶炼的兴起→发现了矿物药。
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学知识,是研究当时医药 情况的重要文献,该书对后世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 重要的影响,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 许多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编写体例都是在此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本草经集注》

成书时间及作者:为南北朝梁时陶弘景所辑。 主要内容:全书七卷,分为序论和各论两部分。各论收药 730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药物分为玉 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

文物考古表明,在数
千年的钟鼎文中,已
有“药”字出现。
“藥”
“治病草,从草,乐声。”——《说文解字》

西周时已有专业的“
医师”。
《 周 礼 天 官 冢 宰 》
“ ”聚医 毒师 药掌 以医 供之 医政 事令 。,
— ·

《诗经》中涉及的植
物和动物共300多种
,其中不少是后世本
草著作中收载的药物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
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经过
无数次的口尝身受,逐步认 识到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 些植物可以治疗疾病,初步 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
识,形成了原始的食物疗法
和药物疗法。
学术价值:为中药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唐朝已开始使用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

羊肝治疗夜盲
人胞强壮身体 羊靥治甲状腺
五、宋金元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证类本草》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082年。唐慎微著。
主要内容:以《嘉祐补注本草》《本草图经》为基础 ,广泛收录其他文献中的药学资料,收药1558种药 后附列单方3000首。 学术价值:方药兼收,图文并茂 ,首开方药相互印 证的先例。因保存了大量早已亡佚的文献资料,文献 价值极大。

六、明 代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本草纲目》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578年。李时珍著。
主要内容:全书52卷,分序例和各论两大部分。 对本草史和中 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发挥。载药1892种,按自 然属性分为16部60类。附方11000多首.并有附图1100多幅。
学术价值

该巨著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
药有三品
上品:120种,滋补强壮,延年益 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
中品:120种,治病补虚,兼而有 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
下品:125种,功专去寒热,破积 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 服。
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黄连 治痢
阿胶 止血
人参 补虚
茵陈 退黄
半夏 止呕
学术价值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基础。
《新修本草》

该书公元731年即传
入日本,并广为流传 ——

《 延 喜 式 》
“ 草凡 ”醫 生 皆 讀 蘇 敬 新 修 本
四、隋唐时期
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本草拾遗》
作者:陈藏器
主要内容:在《新修本草》基础上增补了大量民间药
物 (692种以上)。尤其是按药物功用特点分列为宣、
通、补、泻……等10类。
训诂、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
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该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对世界自然科学
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七、清 代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本草纲目拾遗》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765年。赵学敏著。
主要内容:10卷,载药921种,较《本章纲目》新增716种 。
学术价值
增收了大量民间药和外来药,对《纲目》进行
学术价值
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
对药材本身进行了系统研究。
对药物的应用及药性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炮炙论》
成书时间及作者:南朝雷敩所著。 主要内容: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可以提高药
效,减轻毒、烈之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 。” ——《诗经·小雅·采薇》

《山海经》载有100
余种动物和植物药,
并记述了它们的医疗
用途。

《五0余种。
二 、秦汉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
成书时间:大约为东汉末年,不晚于公元二世纪。
主要内容:各论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
学术价值:为我国第一部有关炮制学方面的专著,它标 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四、隋唐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新修本草》
成书时间及作者:成书于公元659年,由苏敬、李勣
等主持编纂 。 主要内容:全书共54卷,收药844种。分药图、 图经 、本草三部分。 学术价值: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采用了图 文对照的撰写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的先例,反映了 当时高度发展的药学成就,对后世的本草具有深刻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