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和输血前血清传染性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对输血和手术前患者进行血源性传染病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

对输血和手术前患者进行血源性传染病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目的:研究对于输血和手术前患者进行血源性传染病四项指标检测的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1日~2014年10月30日收治的需要输血或是手术的患者458例进行血源性传染病的四项指标检查,分别是艾滋病抗体(抗-HIV)、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和梅毒抗体检查,检测其阳性率。
结果:检测阳性例数为98例,阳性率为21.3,其中HBsAg的阳性率为8.5%,抗-HCV的阳性率为6.7%,抗-HIV的阳性率为0.65%,梅毒抗体的阳性率为5.4%,结论:在输血和手术前进行血源性传染病四项指标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很好的避免血液感染的情况出现,减少院内感染风险,对于预防血源性传染病具有积极的意义。
标签:输血;手术前;血源性传染病;四项指标检测;临床意义手术是临床必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手术会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出现,造成院内感染的情况,输血也是很多治疗中的必要手段,但是输血也会有一定的治疗风险,会使患者感染输血疾病,比如患者输入带有病原体血液或是血液提到品而感染的疾病,并且患者在感染后疾病后会带有一定的临床症状反应,主要的疾病有艾滋病、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疾病、梅毒、黄热病等。
在患者进行手术或是输血之前进行血源性传染病的测定[1],对于疾病的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了输血和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血源性传染病四项指标检测,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1日~2014年10月30日收治的需要输血或是手术的患者458例进行血源性传染病的四项指标检查。
患者中男性患者297例,女性患者161例,患者的年龄在18~70岁之间。
在患者输血和手术前进行血样检测,并且患者不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等可能影响本次研究检测的疾病。
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类型等不纳入本次研究的数据统计中,并且P>0.05表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输血前进行传染病感染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进行传染病感染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作者:葛丹丹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8期输血是用于临床抢救和治疗的有效手段,同时亦是造成医源性感染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临床输血导致的医源性感染频繁发生,严重危害输血患者的生命健康,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降低输血后感染率,并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患者输血前行相关感染病指标检测,对输血感染病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
临床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主要包括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抗-HCV、抗-HIV、抗-TP等。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86例需要进行输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54;年龄1-88岁,平均年龄(43.56±8.45)歲。
患者包括内科、妇产科、儿科、感染科、外科等各需要输血的科室,患者的病症代表具有一般性,且不具有对本次研究有影响的情况。
1.2方法1.2.1标本采集及仪器入选患者均在清晨抽取5ml静脉血,采集静脉血后立即进行分离,留取血清,并将其放置在4℃冰箱中,在1-3h内完成相应的检测指标。
仪器采用Chemclin600全自动化学仪(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新波AYM-B10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仪对患者进行检测。
1.2.2检测指标①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②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采用间接ELISA方法对患者抗-HCV指标进行测定,正常范围:0.0-1.0s/co;③苍白密螺旋体抗体(抗-TP),采用ELISA方法对患者抗-TP进行测定,检测时利用专门TP-PA试剂进行测定,正常范围:1∶40以下;④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
检测过程中,相关操作步骤必须严格遵循试剂盒和仪器相关规定进行测定[2]。
1.3实验结果判定 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 ELISA检测S/CO≥1.0判为有反应性(阳性),抗-HIV有反应性样本送本市疾控中心确认。
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性指标的感染情况,探讨患者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从而预防因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自身保护意识。
方法:对临床2500例拟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抗-TP)抗体检测,分析检测结果。
结果:2500例受检者中检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255例,阳性率为10.20%,HIV抗体阳性检出3例,阳性率为0.12%,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9例,阳性率0.76%,HCV抗体阳性42例,阳性率为1.68%。
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男性阳性率注:与男性相比,*P﹤0.053 结论乙型病毒肝炎是目前已确认的病毒性肝炎中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种肝炎、HBSAg(表面抗原)是HBV(乙肝)感染的主要标志,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HBS,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及血液HBSAg阳性无症状的携带者是HBV的主要传染源,HBV主要经过血液、性接触、日常生活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
丙型肝炎病毒(HCV)属类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主要经血和血制品传播,在我国,输血后肝炎中60%-80%、散发性急性肝炎中12%-24%为丙型肝炎,其血液有传染性,并于持续携带病毒12年以上,HCV临床症状一般较轻,80%感染者无明显症状,被称为“沉默的”流行病。
艾滋病毒(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分两型,引起全球艾滋病流行的为HIV-1型、HIV 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传播,由于HIV感染的主要靶细胞是CD4+T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使该类细胞大量减少、机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免疫调节紊乱、细胞免疫功能缺陷,致使机体极易合并多种微生物的机会感染或发生肿瘤。
输血是临床上抢救危重病人和临床治疗疾病的有效医疗手段之一,在临床急救和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又可能作为疾病的传染根源,使受血者受到感染,由于病毒检测“窗口期”问题,使输血导致的血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成为现代医学中最为关注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4]。
传染性疾病标志物在手术和输血前检测意义分析

传染性疾病标志物在手术和输血前检测意义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传染性疾病标志物在手术和输血前检测意义。
方法选择我院5000份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所选标本均采用ELISA法对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进行检测,具体操作步骤根据试剂盒列出的操作方法进行。
结果本文所选5000份标本中,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总的阳性例数为315例,总的阳性率为 6.3%(315/5000)。
HBsAg阳性例数为196例,阳性率为3.92%;抗—HCV阳性例数为92例,阳性率为1.84%;抗—HIV阳性例数为2例,阳性率为0.04%;梅毒抗体阳性例数为25例,阳性率为0.5%。
结论患者在手术前和输血前进行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有助于防止交叉感染,避免术中医务人员感染,并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提高参考。
【关键词】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手术;输血;检测由于手术过程中可能要输血或者手术器械意外伤害等因素存在,所以,对手术患者以及输血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的检测有助于保护患者及避免传播发生。
本文选择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5000份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5000份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2 方法所选标本均采用ELISA法对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进行检测,具体操作步骤根据试剂盒列出的操作方法进行。
如果梅毒抗体为阳性,要进一步进行确认试验来确认,如果抗—HIV检测结果为阳性,要报送当地疾病控制中心进一步进行确认试验。
2 结果本文所选5000份标本中,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总的阳性例数为315例,总的阳性率为6.3%(315/5000)。
HBsAg阳性例数为196例,阳性率为3.92%;抗—HCV阳性例数为92例,阳性率为1.84%;抗—HIV阳性例数为2例,阳性率为0.04%;梅毒抗体阳性例数为25例,阳性率为0.5%。
住院患者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住院患者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指标感染状况,探讨在输血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本单位与兄弟单位2009年至今所有输血、手术及分娩的患者10 039例在输血治疗前进行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
结果:在10 039例标本中检测出阳性标本803例,检出率为7.99%。
结论: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检测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住院患者进行输血和治疗前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四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可以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有效避免因手术、输血及各种治疗方式引起的医疗纠纷。
标签: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检测;初筛阳性指标;输血输血是一项宝贵且高危产品的静脉输注,血液安全问题已经成为WHO的重点工作之一,输血工作风险高,其安全涉及医疗活动的各个层面,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逐年增多。
输血可能传播多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存在着窗口期等原因。
窗口期是指病毒感染患者后直到可以检测出相应的病毒标志物前的这段时期。
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已存在病毒血症,但病毒标志物检测阴性。
可经输血传播的病原体包括病毒、梅毒、疟疾及细菌等,其中病毒是对输血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病原体。
目前经输血传播的病毒包括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巨细胞病毒、微小病毒B19、西尼罗病毒等。
血源性疾病的输血传播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输血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这些疾病引起的院内感染也时有报道,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如何区分是输血或医源性引起感染还是在住院或治疗前已经感染,这就需要在患者入院治疗、手术及输血之前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及梅毒等项目的血液检测。
这对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避免引起医源性感染和医疗纠纷有着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单位与兄弟单位2009年至今所住院患者10 039例。
其中女7750例,年龄16~75岁,分娩患者6100例,手术患者且输血者1050例,手术没有输血患者650例。
输血前和手术前四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输血前和手术前四项检查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了解输血前和手术前四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胶体金标法进行检测,HBsAg抗HCV抗HIV,有阳性者再用酶标法进行对照,梅毒RPR阳性者用TPPA法进行确正实验。
结果在15868例临床标本中,HBsAg阳性率为15.66%(2485/15868),抗-HCV阳性率为1.12%(198/15868),抗HIV1/2型阳性率0.16%(26/15868),RPR阳性率1.08%(172/15868%)。
结论输血前和手术前四项检查时必要的,无论是对患者、家属、医务人员还是控制医院内感染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输血手术阳性率医院内感染【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1-0199-01输血作为临床治疗和抢救急重危病人的重要手段,也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安全输血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许多医院开展了输血前和手术前的四项病毒检查,也得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为了解输血前和手术前四项检查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近几年临床检验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标本来源 15868例检查对象均来自本院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进行临床抢救手术和接受输血的患者标本。
年龄为7个月至86岁之间。
1.2试剂 HBsAg、抗HCV、抗HIV1/2型金标试纸均由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RPR试剂及HBsAg、抗HCV、抗HIV1/2型酶标试剂盒均由上海荣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TPPA试剂由日本东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
1.3仪器酶标仪,奥地利产,型号:博赛2010型;洗板机,奥地利产,型号:博赛AWI型。
1.4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HBsAg、抗HCV、抗HIV1/2型阳性者,再用酶免法测定,若两种方法测得抗HIV1/2型均阳性者将标本呈送上级有关部门进行确诊试验。
RPR试验阳性者利用TPPA试剂进行确正试验。
输血前传染疾病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输血前传染疾病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5-07-27T15:30:31.7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1期供稿作者:樊俊义[导读] 在众多的临床治疗方法中,输血是一项很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
樊俊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血站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市在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的3023位临床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血液检测,进而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四项血源性传染疾病进行检测对我国临床治疗以及医患矛盾的解决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液传染疾病指标进行检测是必要的。
【关键词】输血前;传染疾病;临床治疗【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1-0173-02 在众多的临床治疗方法中,输血是一项很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
尤其是在抢救和防治类疾病中,输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据相关研究表明,人体中的血液含量约占人体的8%,人失去过多的血液就会造成死亡。
所以血液对人体非常重要,而输血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
1.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此临床研究分析报告的标本来源为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期间的住院患者,主要是受血者在首次进行输血前所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总共3023份。
所有的血液样本都再采集后即进行血清分离工序,然后在室温为4℃的血库中进行保存,并且在1~2天进行检测,以保证血液的新鲜性与数据的有效性。
1.2 检测方法对输血前传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主要在于四个指标的检测,分别是HBsAg、抗-HCV和抗-HIV以及梅毒抗体检测。
其中对于前三项的检测采用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这种方法主要是使用酶联免疫法进行,即通过对酶联免疫试剂进行一定的配比从而产生一定检测功效的试剂,再分别与血液进行混合,从而观察前三项指标的情况。
最后一个指标及梅毒抗体检测采用的是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试剂的生产公司为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术前和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及意义

术前和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及意义发布时间:2023-02-27T07:49:11.28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3期作者:寇婷[导读] 目的分析术前、输血前为患者做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的意义和结果。
寇婷阆中市人民医院四川省阆中市637400摘要:目的分析术前、输血前为患者做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的意义和结果。
方法在手术室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选出4241例需要输血的手术患者,在术前、输血前为其做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和意义。
结果 TP阳性率是1.48%(63/4241),HBV阳性率是1.11%(47/4241),抗-HIV阳性率是1.39%(59/4241),抗-HCV阳性率是1.77%(75/4241)。
结论对需要输血的手术患者做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可及时发现感染情况,还能提升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力,进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职业暴露风险,值得应用。
关键词:四项传染病指标;输血前;术前;检测意义;检测结果在临床上抢救和治疗患者时常会用到输血。
但输血也有一定风险,有些疾病会经血液传播,例如艾滋病、乙肝等,且这些传染病治疗时无特效药,一旦感染就要终身带病生存[1]。
所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里指出拟输血病人输血前一定要做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包括TP、HBV、抗-HIV、抗-HCV。
足以看出,输血前、术前做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的重要性。
因此,下文将在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分析术前、输血前为患者做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的意义和结果,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在手术室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选出4241例需要输血的手术患者,科室分布:骨科患者有485例,胸心外科患者有391例,产科患者有340例,神经外科患者有405例,肝胆外科患者有196例,胃肠外科患者有647例,泌尿外科患者有486例,妇科患者有795例,肛肠科496例;年龄区间23-83岁,平均(46.23±5.23)岁;性别:男性2143例,女性2098例;其中存在吸烟史的有1843例,吸烟年限5-43年,平均(24.23±1.04)年;其中存在饮酒史的有2324例,饮酒年限2-32年,平均年限(18.34±4.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