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基础知识
关于茶文化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关于茶文化的基本知识有哪些茶,二十一世纪的饮料大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下面是小编整理了茶文化的基本知识有哪些,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茶文化基础知识1、什么说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茶树为“南方之嘉木”。
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茶”字的形、音、义也是由中国确定的。
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
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
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最早为中国人所利用、最早为中国人所栽培。
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古代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云南地区有世界上年龄最长的野生古茶树。
茶的起源肯定还早得多。
茶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有关茶文化的文物十分丰富,诸如茶人、茶具、茶书、茶画、水泉以及有关茶文化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到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乡。
2、为什么说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据文献记载,我国西南地区三千多年前已产茶。
晋常璩撰写《华阳国志》,是有关我国地区产茶的最早记载,认为“南安(今四川乐山)、武阳(今四川彭山)皆产名茶”。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考证:“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
可知最早有茶饮者,亦在我国西南地区。
当代“茶圣”吴觉农早在20年代就以科学的论证,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驳斥了茶的原产地不在中国的错误说法。
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极宜于茶树的生长。
据近年来的科学调查,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在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
文献和实证都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茶文化基础知识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目录
中国用茶的源流 饮茶方式的演变 中国茶文化精神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 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陆羽《茶经》
中国用茶的源流
茶的最初发现与利用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以解之”。
饮茶方式的演变
唐
古典 派
烹茶法
宋
浪漫 派
點茶法
明
清
自然 派
瀹飲法
代
現
個性 派 各種 方法
唐朝饮茶之风的盛行
唐朝国力昌盛、经济富足,茶的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唐朝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交通发达,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 唐王朝的文化独具开创性,兼容并蓄各种文化,宗教人士促成饮茶风气的盛行。 陆羽等茶人对饮茶的大力提倡,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烹茶法
唐代已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四种形态的茶叶。
唐代烹茶使用的是饼茶,提倡“清饮”, 不再加入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物,而 是只加入少量的盐。
唐代烹茶法主要步骤:炙茶、碾磨、煮 水、煎茶、酌茶。
唐代宫廷茶具
宋代饮茶之风的普及
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割据的政局动荡, 饮茶之风未衰反盛,至宋代更为盛行。
“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䥶”。
西晋永嘉之乱后,王室南渡,东晋、 南朝健康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北方 的皇族、贵族、世家纷纷过江南迁,饮茶 之风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也发展起来。
章节小结
• 三个相承启的阶段:药用→食用→饮用 • 不能被绝对划分: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 • 品饮为形式、食用为补充、药用为目的
关于茶文化基础知识有哪些

关于茶文化基础知识有哪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茶文化基础知识有哪些,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茶道入门基础知识一、认识中国茶茶道指的是泡茶规范,为发挥各类茶性优点,抑制不足之处,礼序中应遵循“和俭敬美”基本要义。
中国六大类茶叶的品种数以百计、千计,都能以相应的茶道礼序来表现。
二、认识和应用茶具要学习茶道,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各种茶具及其功能。
茶道过程实践性很强,初学时不妨亲身使用茶具泡茶,来领略茶道乐趣。
三、基本手势学习泡茶时,手势对于泡茶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
传统茶道的礼序过程有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会有差异,而普及性大众茶礼则相对简约。
四、备器学习茶道,一定要知道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
传统的泡茶工具分别有:茶壶、茶杯、茶匙、茶则、茶盏、公道杯、茶托、茶巾、盖碗、茶漏、茶盘、煮水器、茶针、茶荷、茶夹等等。
五、洁具煮水器中加水煮沸煮,然后注入各茶具中烫洗,这一步骤称为清洗器皿,即清洗茶具、温润器皿的意思。
六、泡茶泡茶,一共有6个步骤,分别为:1、置茶:把茶叶倒在茶则上,再使用茶匙量取适量的茶叶放到盖杯或茶壶里。
2、润泡:把煮沸的水倒到盖杯里,静待片刻后把盖杯里的茶汤倒掉,这第一泡茶叫“温润泡”,不作饮用。
4、正泡:重新往盖杯中注入沸水,冲泡。
不同的茶叶种类,冲泡沸水温度和时间也有所不同。
5、分杯:泡好茶后,再把盖杯中的茶汤,以顺时针方向平均倒入各个小茶杯里。
6、品茶:完成以上5个步骤之后,便可开始品茶。
品茶前不妨先观颜色,闻茶香,再细细品缀,体验各种情趣和奥妙之后。
茶文化的茶器简介品茶是一件十分讲究趣味与意境是事,好茶不单讲究茶与水本身,有时它们倒在其次,更重要的可能是茶器,环境,还有知己。
当然了,喝茶最讲究心境,如果心到了,再喧闹的场景,再粗糙的茶器,一个人也都能喝得自得其乐。
不过另一方面,选择清幽的环境,手中把玩一两件喜爱的茶器到底是件十分舒爽的事。
茶文化基础知识

一般每个人喜欢喝的茶不过几种,先了解一般常 识,然后多多比较,再向卖茶的人多多请教,很 快你就可以一看外形就对茶的品质有直观的感觉
2、摸茶叶
身骨是指茶叶的“分量”。摸一摸,掂一掂, 也能感觉到茶的品质。 除一些有身骨轻的特点的茶以外,好茶叶掂在 手里的感觉大都紧结重实。如果松散、飘轻, 还有很多碎末、外形粗糙,就应该引起注准,无 论外形、颜色、香气、茶汤的颜色和滋 味等等。开始的时候,看着茶叶店里的 各种茶叶,除了知道要买什么茶,和买 大概多少钱一两的茶外,好像有点无所 适从。挑选茶叶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1、看外形和色泽
茶叶质量的好坏与采摘的鲜茶叶的质量有很大 关系。鲜叶的老嫩直接影响成品茶外形是否能 紧结细腻、长短大小匀整和色泽一致。好的鲜 叶,自然会精工细做,成品茶外形和色泽也自 然非常匀整。 茶的外形种类和颜色很多,所以要结合具体的 茶来判断外形的优劣。如好的龙井茶应光、扁 平、直,翠绿或黄绿;功夫红茶条索紧直,乌 黑油润等等。
3、闻香气
冲泡好的茶没有香料浓烈廉价的香气,也不夹 杂陈腐等不良气味,闻起来感觉身心愉悦、神 清气爽的茶一定是好茶。 好的绿茶大都清香鲜爽,有板栗香、兰花香或 豆香;乌龙茶有花香或果香;茉莉花茶更是香 气通透清灵。而陈茶或霉变的茶有陈腐气味, 个别加入添加剂的茶香气不自然。 茶的香气的高下比较容易辨别。虽然不同的人 对茶香的感觉不完全一样,但好茶的香气都会 让人感觉身心愉快。
存放秘诀
存放茶叶首先选一个好的茶叶罐。透光的玻璃 瓶子,装过其他东西的铁皮罐、瓷罐、陶罐, 有异味的塑料盒,这些容器一定不能用来盛放 茶叶。另外,冰箱不是用来存放茶叶的地方, 纸桶不宜长时间存放茶叶。 从茶罐中取茶叶的时候,最好不要用手抓茶叶, 手上的汗渍会污染茶叶。如果习惯用手取茶, 事先一定要洗手,完全擦干。
茶文化基本知识 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基本知识中国茶文化1.茶叶分为六大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如果加一类的话,就是后加工茶或调制茶,像茉莉花茶、人参乌龙、伯爵茶等。
茶叶的分类是由制作工艺决定的,主要是由是否氧化、是否发酵来区分。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通常来说氧化后的茶,茶多酚变为化合物茶色素,因此对肠胃刺激会更弱。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所有的茶因为咖啡因和茶多酚,对肠胃多少都会有点刺激,红茶、普洱等因为氧化或发酵,刺激较弱,但绝对不是会养胃!因此如果有重度胃病,不建议喝任何茶!绝不能认为红茶养胃,结果只会是的启发。
2.什么叫茶叶?就是由一片茶树叶制成的干茶。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知识点:同样一片树叶是可以制成不同的茶的,比如龙井茶树种,它可以做成绿茶西湖龙井,也可以做成红茶九曲红梅。
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绿茶有专门的绿茶树种,红茶有另外的红茶树种。
同时引出第二个关键知识点:每一类茶树种都有适制性,有的树种适合做乌龙茶,有的适合做黑茶,其他的茶叶也能做,只是味道有差异,大家更喜欢喝顺口的。
但是口味是因人而异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别人喜欢的你未必喜欢,原来不喜欢的现在可能爱不释口。
3.茶树在地球上存在7、8千万年,最早由中国人发现,据记载,在汉唐已开始饮茶,以煮茶为主,尤其到宋代达到点茶高峰,之后在明清开始像我们现在使用的泡饮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茶国和茶叶消费市场,也是全球茶类最齐全的国家。
茶在中国广泛种植,北至青岛崂山和泰山脚下,南至海南三亚,东至浙江和台湾,西至西藏林芝,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4.如何去分辨一款茶的好坏,品茶五步法:第一,赏干茶;第二冲泡后闻茶香;第三,观汤色;第四,品茶味;第五,看叶底。
这五步品茶法的前提就是你要先有一个标准,也就是对每类茶每款茶,心中知道好茶的标志特征和标准口感如何。
因此如果对茶真的感兴趣,找到一位启蒙老师或是机构,不仅是学到全方面的知识,更是建立自己规范的品茶基础。
找对人,学好茶,喝对茶,这是一种幸运。
茶文化基础知识整理版

茶文化基础知识整理版茶叶的起源与传播茶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据史书记载,最早饮茶的人是中国古代的神农氏。
茶叶的传播也是从中国开始的,早在唐朝时期,茶叶就已经传入了日本和韩国,后来又传入了欧洲和美洲。
茶叶的种类茶叶主要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
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功效。
绿茶:绿茶是不发酵茶,保留了茶叶的天然色泽和营养成分。
常见的绿茶有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
红茶:红茶是完全发酵茶,茶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红色素。
常见的红茶有祁门红茶、滇红、正山小种等。
乌龙茶:乌龙茶是半发酵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
常见的乌龙茶有大红袍、铁观音、凤凰单丛等。
白茶:白茶是最接近自然的茶类,经过轻微发酵,茶叶呈现出白色。
常见的白茶有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黄茶:黄茶是一种特殊工艺的茶类,经过闷黄处理,茶叶呈现出黄色。
常见的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黑茶:黑茶是后发酵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茶叶呈现出黑色。
常见的黑茶有普洱茶、六堡茶等。
茶叶的冲泡冲泡茶叶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茶叶需要不同的冲泡方法。
一般来说,绿茶和红茶适合用8090℃的水冲泡,乌龙茶和白茶适合用100℃的水冲泡,黑茶则适合用95100℃的水冲泡。
茶叶的功效茶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
茶叶具有提神醒脑、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功效。
茶叶的礼仪饮茶在中国有着丰富的礼仪,如泡茶、敬茶、品茶等。
在饮茶时,要注意茶叶的摆放、茶具的选择、泡茶的顺序等。
茶叶的保存茶叶的保存也是一门学问,不同的茶叶需要不同的保存方法。
一般来说,茶叶应该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文化。
茶叶成为了人们交流、沟通的媒介,茶馆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茶叶的贸易茶叶是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也是世界茶叶贸易的主要品种。
中国的茶叶贸易历史悠久,茶叶的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茶文化基础知识有什么

茶文化基础知识有什么品茶是一件十分讲究趣味与意境是事,好茶不单讲究茶与水本身,有时它们倒在其次,更重要的可能是茶器,环境,还有知己。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基础知识,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基础知识:茶文化起源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一、起源和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之一、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神农氏发现了茶叶的滋补作用。
茶的栽培和饮用逐渐在中国流传开来并得到推广。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茶的历史记录很早就存在了。
其中最著名的是《茶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茶学专书,记载了茶的栽培、饮用和制作等知识。
茶馆的兴盛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茶馆是人们交流和休憩的场所,也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茶的分类和制作中国茶可以分为六大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
每一类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品味风格。
制茶的过程包括采摘、烘青、杀青、揉捻、干燥和分类等环节。
不同类别的茶叶在处理过程和烘焙程度上有所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外观、口感和香气。
三、品茶的礼仪和器具品茶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茶的品质与口感是通过品茶的方式来体验和领悟的。
品茶的礼仪包括观色、闻香、品味和回味等步骤。
观色是通过观察茶叶的外观来判断茶叶的质量和烘焙程度;闻香则是通过闻茶叶的香气来感受茶叶的特点和品种;品味则是通过品尝茶叶的口感和滋味来评价茶的品质;回味则是在茶叶品尝后留存口中的余韵。
品茶所使用的器具包括茶具、盖碗、品茗杯、茶盘和茶巾等。
其中,茶具是煮茶和冲泡茶所必备的工具,盖碗是饮茶的主要容器,品茗杯则是用于品尝茶叶和欣赏茶汤的器具。
四、茶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茶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茶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修养方式,被赋予了“清净”“和谐”“致静”等意义。
茶艺表演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师用独特的手法和动作来展示茶的制作和品味过程,借此传达出文化、礼仪和审美的信息。
茶文化还与诗词、绘画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相结合,众多文人墨客在茶馆和茶园中创作诗歌和绘画作品。
诗人陆游曾说:“诗入茶味即禅,禅入茶味即古。
”茶和文化的结合使得茶文化更加深厚和广泛。
茶园和茶山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许多茶园被列为世界遗产,并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品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艺,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人都能泡茶、喝茶,但要真正泡好茶,喝好茶却并非易事。
泡好一壶和享受一杯茶也要涉及到广泛的内容,如识茶、选茶、泡茶、品茶、茶叶经营、茶文化、茶艺美学等。
因此泡茶、喝茶是一项技艺、一门艺术。
泡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
泡茶时涉及茶、水、茶具、时间、环境等因素,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好茶的关键。
第一节泡茶要素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水,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
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调整水的温度,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
综合起来,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页码:茶艺基本知识茶艺基本知识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是冲泡次数。
一、茶水比例1.茶的品质: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
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
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甘醇,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
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
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
2.茶水比例: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
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可大致掌握在1克茶冲泡50~60毫升水。
如果是200毫升的杯(壶),那么,放上3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
若饮用云南普洱茶,则需放茶叶5~8克。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确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1/3至1/2。
广东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1/2 至2/3 。
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大致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
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
一般来说,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太浓太多,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
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冲泡水温据测定,用60℃的开水冲泡茶叶,与等量100℃的水冲泡茶叶相比,在时间和用茶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汤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只有后者的45%~65%。
这就是说,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容易浸出;冲泡茶的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
“冷水泡茶慢慢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泡茶的茶水一般以落开的沸水为好,这时的水温约85℃。
滚开的沸水会破坏维生素C等成份,而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使茶味会变苦涩;水温过低则茶叶浮而不沉,内含的有效成分浸泡不出来,茶汤滋味寡淡,不香、不醇、淡而无味。
泡茶水温的高低,还与茶的老嫩、松紧、大小有关。
大致说来,茶叶原料粗老、紧实、整叶的,要比茶叶原料细嫩、松散、碎叶的,茶汁浸出要慢得多,所以,冲泡水温要高。
水温的高低,还与冲泡的品种花色有关。
具体说来,高级细嫩名茶,特别是高档的名绿茶,开香时水温为95℃,冲泡时水温为80℃~85℃。
只有这样泡出来的茶汤色清澈不浑,香气纯正而不钝,滋味鲜爽而不熟,叶底明亮而不暗,使人饮之可口,视之动情。
如果水温过高,汤色就会变黄;茶芽因“泡熟”而不能直立,失去欣赏性;维生素遭到大量破坏,降低营养价值;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又使茶汤产生苦涩味,这就是茶人常说的把茶“烫熟”了。
反之,如果水温过低,则渗透性较低,往往使茶叶浮在表面,茶中的有效成分难以学浸出,结果,茶味淡薄,同样会降低饮茶的功效。
大宗红、绿茶和花茶,由于茶叶原料老嫩适中,故可用90℃左右的开水冲泡。
冲泡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等特种茶,由于原料并不细嫩,加之用茶量较大,所以,须用刚沸腾的100℃开水冲泡。
特别是乌龙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要在冲泡前用滚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用滚开水淋壶加温,目的是增加温度,使茶香充分发挥出来。
至于边疆兄弟民族喝的紧压茶,要先将茶捣碎成小块,再放入壶或锅内煎煮后,才供人们饮用。
判断水的温度可先用温度计和计时器不测量,等掌握之后就可凭经验来断定了。
当然所有的泡茶用水都得煮开,以自然降温的方式来达到控温的效果。
三、冲泡时间茶叶冲泡时间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
如用茶杯泡饮普通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150~200毫升,冲泡时宜加杯盖,避免茶香散失,时间以3~5分钟为宜。
时间太短,茶汤色浅淡;茶泡久了,增加茶汤涩味,香味还易丧失。
不过,新采制的绿茶可冲水不加杯盖,这样汤色更艳。
另用茶量多的,冲泡时间宜短,反之则宜长。
质量好的茶,冲泡时间宜短,反之宜长些。
茶的滋味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浓的。
据测定,用沸水泡茶,首先浸提出来的是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等,大约到3分钟时,含量较高。
这时饮起来,茶汤有鲜爽醇和之感,但缺少饮茶者需要的刺激味。
以后,随着时间的延续,茶多酚浸出物含量逐渐增加。
因此,为了获取一杯鲜爽甘醇的茶汤,对大宗红、绿茶而言,头泡茶以冲泡后3分钟左右饮用为好,若想再饮,到杯中剩有三分之一茶汤时,再续开水,以此类推。
对于注重香气的乌龙茶、花茶,泡茶时,为了不使茶香散失,不但需要加盖,而且冲泡时间不宜长,通常2~3分钟即可。
由于泡乌龙茶时用茶量较大,因此,第一泡1分钟就可将茶汤倾入杯中,自第二泡开始,每次应比前一泡增加15秒左右,这样要使茶汤浓度不致相差太大。
白茶冲泡时,要求沸水的温度在70℃左右,一般在4~5分钟后,浮在水面的茶叶才开始徐徐下沉,这时,品茶者应以欣赏为主,观茶形,察沉浮,从不同的茶姿、颜色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一般到10分钟,方可品饮茶汤。
否则,不但失去了品茶艺术的享受,而且饮起来淡而无味,这是因为白茶加工未经揉捻,细胞未曾破碎,所以茶汁很难浸出,以至浸泡时间须相对延长,同时只能重泡一次。
另外,冲泡时间还与茶叶老嫩和茶的形态有关。
一般说来,凡原料较细嫩,茶叶松散的,冲泡时间可相对缩短;相反,原料较粗老,茶叶紧实的,冲泡时间可相对延长。
总之,冲泡时间的长短,最终还是以适合饮茶者的口味来确定为好。
四、冲泡次数据测定,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是不一样的,最容易浸出的是氨基酸和维生素C;其次是咖啡碱、茶多酚、可溶性糖等。
一般茶冲泡第一次时,茶中的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冲泡第二次时,能浸出30% 左右;冲泡第三次时,能浸出约10%;冲泡第四次时,只能浸出2~3%,几乎是白开水了。
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和绿碎茶,由于这类茶的内含成分很容易被沸水浸出,一般都是冲泡一次就将茶渣滤去,不再重泡。
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工夫红茶则可冲泡2~3次。
而条形绿茶如眉茶、花茶通常只能冲泡2~3次。
白茶和黄茶,一般也只能冲泡1次,最多2次。
页码:6/29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在用茶量较多时(约半壶)的情况下,可连续冲泡4~6次,甚至更多。
第二节泡茶用水的选择“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龙井茶,虎跑水”被称为杭州“双绝”。
可见用什么水泡茶,对茶的冲泡及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水是茶叶滋味和内含有益成分的载体,茶的色、香、味和各种营养保健物质,都要溶于水后,才能供人享用。
而且水能直接影响茶质,清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情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因此好茶必须配以好水。
一、古代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最早提出水标准的是宋徽宗赵佶,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水以清、轻、甘、冽为美。
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
”后人在他提出的“清、轻、甘、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个“活”字。
古人大多选用天然的活水,最好是泉水、山溪水;无污染的雨水、雪水其次;接着是清洁的江、河、湖、深井中的活水及净化的自来水,切不可使用池塘死水。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
”是说用不同的水,冲泡茶叶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有佳茗配美泉,才能体现出茶的真味。
二、现代茶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认为“清、轻、甘、冽、活”五项指标俱全的水,才称得上宜茶美水。
其一,水质要清。
水清则无杂、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最能显出茶的本色。
其二,水体要轻,北京玉泉山的玉泉水比重最轻,故被御封为“天下第一泉”。
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理论是正确的。
水的比重越大,说明溶解的矿物质越多功能。
有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中的低价铁超过0.1ppm时,茶汤发暗,滋味变淡;铝含量超过0.2ppm时,茶汤便有明显的苦涩味;钙离子达到2ppm时,茶汤带涩,而达到4ppm时,茶汤变苦;铅离子达到1ppm时,茶汤味涩而苦,且有毒性,所以水以轻为美。
其三,水味要甘。
“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
”所谓水甘,即一入口,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美妙感觉。
咽下去后,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用这样的水泡茶自然会增茶之美味。
其四,水温要冽。
冽即冷寒之意,明代茶人认为:“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冽则茶味独全”。
因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之中,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汤滋味纯正。
其五,水源要活。
“流水不腐”现代科学证明了在流动的活水中细菌不易繁殖,同时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在活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较高,泡出的茶汤特别鲜爽可口。
三、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标准1.感官指标色度不超过15度,浑浊度不超过5度,不得有异味、臭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2.化学指标pH值6.5~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铁不超过0.3毫克/升,锰不超过0.1毫克/升,铜不超过1.0毫克/升,锌不超过1.0毫克/升,挥发酚类不超过0.002毫克/升,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不超过0.3毫克/升。
3.毒理指标氟化物不超过1.0毫克/升,适宜浓度0.5~1.0 毫克/升,氰化物不超过0.05毫克/升,砷不超过0.05毫克/升,镉不超过0.01毫克/升,铬(六价)不超过0.05毫克/升,铅不超过0.05毫克/升。
4.细菌指标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毫升,大肠菌群不超过3个/升。
以上四个指标,主要是从饮用水最基本的安全和卫生方面考虑,作为泡茶用第三节、泡茶用水宜茶用水可分为天水、地水、再加工水三大类。
再加工水即城市销售的“太空水”、“纯净水”、“蒸馏水”等。
1.自来水自来水是最常见的生活饮用水,其水源一般来自江、河、湖泊,是属于加工处理后的天然水,为暂时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