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框架[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框架[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dcf090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8.png)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框架[整理]第一章天气气象
1、传播系统
(1)风的生成原理
(2)温差对风的影响
(3)气压的特点
(4)热带低气压的形成和发展
2、世界气象现象
(1)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中国气候
(3)区域天气现象及其分布
3、气象的利用
(1)气象条件的概念
(2)利用气象信息的方法
(3)气象服务的种类
第二章水文
1、水的介质运动
(1)水的介质运动原理
(2)河流的划分
(3)水文活动期和水位
(4)湖泊的形成和演化
2、水的管理
(1)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2)水利工程
3、大气变化
(1)大气污染及其因素
(2)大气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3)防止大气污染的措施
第三章植物生态
1、植物的自然分布
(1)植物的物种组成
(2)植物的群落
(3)植物的分布规律
2、森林的保护和利用
(1)森林的形成及其作用
(2)森林的保护
(3)森林的利用。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框架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框架一、地理必修二的总体框架地理必修二是高中地理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主要涉及地球的构造、地球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人文地理主要涉及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知识点框架1. 地球的构造a. 地球的形状与尺度b. 地球的内部结构c. 地球的外部构造2. 地球的自然环境a. 大气环境-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b. 水文环境- 水循环- 水资源与水问题c. 生物环境-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区系-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d. 地理环境- 地表形态与地貌类型- 地理过程与地貌演变三、人文地理知识点框架1. 人类的活动与地理环境a. 人口与城市- 人口问题与城市化- 城市规模与结构b. 农业与农村- 农业类型与分布- 农业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c. 工业与工业区- 工业类型与产业结构- 工业区的发展与布局d. 交通与通信- 交通工具与交通网络- 信息技术与通信网络2.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a. 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 区域开发与区域差异b. 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 自然环境对人文文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四、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联系与互动a. 自然地理与人类生活- 气候条件与农业生产-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b. 人文地理与自然环境- 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五、地理实践与运用a. 地理观察与实地考察- 地形地貌观察与地理环境调查 - 城市规划观察与城市发展分析 b. 地图与地理信息技术- 地图阅读与地图制作- 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六、地理与可持续发展a. 地理思维与可持续发展- 空间思维与地理分析- 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b. 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地理教育与全球视野- 地理教育与培养可持续发展素养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的框架,通过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掌握地理分析的方法和技巧,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理必修二知识框架构建整合

地理必修二知识框架构建整合地理必修二知识框架构建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两点分三段(对比课本32页世界城市发展阶段记忆)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世界:1、1999年10月12日,世界“60亿”人口日2、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尼日利亚墨西哥(中度美印尼巴西基孟俄本亚墨)中国:2007年数据(国家统计局)出生率:12.14‰死亡率7.06‰自然增长率5.08‰城镇人口比重:45.68%性别比:106≥65岁以上的人口9.5%2000我国基本步入老龄化阶段,2004年我国人口增长进入低速增长阶段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一、人口迁移定义(与人口流动对比记忆,注意区别)二、人口流动国际:外籍劳工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国家,由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国内:民工流(农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1.动因推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收入低,战争,宗教迫害拉力:“三高”高生活水平、高就业率、高收入阻力:交通、政策、户籍制度等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迁出地:①缓解人地矛盾,合理安排劳动力②增加经济收入③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文化的交流④保护生态环境⑤高技术人才流出,造成人才外流⑥带来留守家庭与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⑦可能造成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对迁入地:①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②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③促进资源的开发④高技术人才迁入,节省教育和培训成本⑤给资源与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⑥加大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四、闯关东、雁南飞、孔雀东南飞、民工流、民工荒等现象的解释和原因分析。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一、世界人口的分布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对比世界城市分布)原因:平原面积广阔,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地理必修二知识框架

地理必修二知识框架构建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两点分三段(对比课本32页世界城市发展阶段记忆)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增长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增长模式高高低高低高高低高低低低再生产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要点分布: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民。
发达国家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入此阶段。
分布: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家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进入这个阶段。
分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处于这个阶段。
分布:德国,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这个阶段。
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思路:问题→危害→措施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问题①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②青少年儿童比重大①人口增长缓慢②人口老龄化危害①加大对资源、环境、经济、就业的压力②造成人口增长惯性①劳动力、国防兵员不足②青壮年及社会负担过重③老龄化严重等措施计划生育①鼓励生育②接纳海外移民我国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人口增长的特点(看课本P7页最后统计图)特点原因60年代1959-1961 负增长三年自然灾害,政策失误1961-1971 出生率迅速增加,自然增长率高社会稳定,鼓励生育,医疗卫生条件改善80年代初期出生率下降计划生育中后期出生率上升三年自然灾害后出生的人口进入婚育期四、人口现状世界:1、1999年10月12日,世界“60亿”人口日2、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尼日利亚墨西哥(中度美印尼巴西基孟俄本亚墨)中国:2007年数据(国家统计局)出生率:12.14‰死亡率7.06‰自然增长率5.08‰城镇人口比重:45.68% 性别比:106 2000我国基本步入老龄化阶段,2004年我国人口增长进入低速增长阶段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1、人口总量:全国总人口为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框架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框架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它涉及到地球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地理必修二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关键的地理知识点,它们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下面是地理必修二课程的知识点框架:一、自然环境及其变化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它的大小是多少?它的形状是怎样的?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
2.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它们是如何影响地球上的季节变化的?为什么地球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季节?3.大气环境与气候: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什么是气候?气候是如何形成的?不同地区的气候有什么不同之处?4.水资源与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管理,以及水循环的过程。
什么是水循环?它对地球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5.土地资源与土壤侵蚀: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
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开发和保护,以及土壤侵蚀的原因和影响。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土壤侵蚀?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1.人口与城市:人口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了解人口的分布、增长和迁移,以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影响。
为什么人口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分布?城市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2.农业与工业:农业和工业是人类的两大主要经济活动。
了解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特征和影响。
农业和工业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如何实现农业和工业的可持续发展?3.能源与环境: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了解各种能源的类型、利用和影响。
如何合理利用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之间有什么不同?4.交通与通信:交通和通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了解不同交通和通信方式的发展、特征和影响。
交通和通信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5.旅游与地理环境:旅游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
了解旅游业的规模、特点和影响。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框架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框架
以下是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归纳框架:
1. 地球与地图
- 地球的形状、大小、位置和运动
- 地球的结构和组成
- 地球上的经纬网和地图投影
- 地图的种类、制图方法和应用
2.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 地球的气候和天气
- 地球的水资源和水循环
- 地球的土地资源和利用
-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人口与城市
-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 人口的结构和变化
-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 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4. 区域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战略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
5. 地理信息技术
- 遥感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
- 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制图
- 全球定位系统和导航技术
-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以上是地理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注重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框架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框架一、自然地理1. 全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1.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1.2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3 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1.4 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1.5 海洋与海洋资源2. 大陆地理2.1 陆地的形成与地壳演化2.2 地形、地势与地貌2.3 土壤与农业生产2.4 矿产资源与能源利用2.5 内陆水系与水资源3. 生物地理3.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2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3.3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1.1 人口的分布与迁移1.2 人口增长与控制1.3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4 城市规划与管理2. 农业与农村2.1 农业的类型与特点2.2 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技术 2.3 农村的变迁与发展3. 工业与工业化3.1 工业体系与工业布局3.2 工业化的过程与影响3.3 工业园区与经济开发区4. 交通与通信4.1 交通方式与发展4.2 交通网络与交通规划4.3 通信技术与信息社会5. 其他人文地理相关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城乡差异、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内容。
总结: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框架共分为两大部分,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部分包括全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大陆地理和生物地理等内容,涵盖了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等重要概念。
人文地理部分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农村、工业与工业化、交通与通信以及其他人文地理相关知识点,例如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农村的变迁与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与影响等。
通过掌握这些地理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全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与影响,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基础支持。
地理必修二知识框架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章知识结构环境迁移数量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空间形式影响因素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影响因素必修2各章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增长模式增长总趋势: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增长差异: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构成指标:“三率”增长模式图增长模式地区(发达、发展中)差异总趋势:过渡型——现代型(三低)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者超过10%65岁65岁7%进步现象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保障,医疗保健,孤独等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的影响(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
(1)造成人才流失。
有利:不利: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政治因素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有重要影响。
政治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战争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引发迁移社会文化因素宗教种族1947年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外出求学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人口迁移生态环境因素资源分布、开发利用而发生人口迁移灾难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口迁移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老人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青年比儿童和老人更易迁移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入地的影响(1)合理的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者超过10%
65岁
65岁
7%
●进步现象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保障,医疗保健,孤独等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
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龄化:
经济因素:地租差别--离城市中心越远,
地租越便宜。
行政因素:合理引导,城市规划
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
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原因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课后反思】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
(光照)
•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地形)
•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地形)
•⑤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培育良种)•⑥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
(节水技术)•⑦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
•⑧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
(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
•⑨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
(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
1、交通运输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
a.早期城市出现在河流、大道汇合处
b.公路铁路时代大城市位于交通枢纽处
c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发展(兴衰)的影响
2、交通运输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a.沿河带状发展转向沿交通轴发展
b.从内聚(团块状)到沿轴放射状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
布局的影响
•商业网点形成
(1)帆船、马车运输时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2)公路、铁路运输时代公路、铁路沿线。
•交通变化商业网点发展
市场最优
交通最优
向郊区发展
【课后反思】【练习题】
一、选择题
(2011年高考广东卷)读“汽车产业链结构图”(图4),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题。
1.从产业链的角度看, P代表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A.配套产品生产(仪表、轮胎等)
B.汽车研发(发动机、变速箱等)
C.农机制造(拖拉机、农用车等)
D.能源加工(石油、天然气等)
下图为“工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2.下列工业部门中与工业模式二对应的是 ( )
A.时装设计 B.炼铝厂
C.电视机装配厂 D.水果罐头厂3.关于工业模式三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目前该产业在我国由沿海向内陆转移
B.因大气污染严重,宜布局在郊外
C.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布局宜靠近市场
D.该模式的工业在布局时受科技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