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功能失调与胰岛素抵抗

线粒体功能失调与胰岛素抵抗
线粒体功能失调与胰岛素抵抗

线粒体功能失调在胰岛素抵抗中作用

(Jeong-a Kim, Yongzhong Wei, James R. Sowers Role of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Insulin Resistance Circulation Research 102(4)401-14, 2008

胰岛素抵抗是肥胖,2型糖尿病和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的心代谢综合症的特征之一,这些因素都归结于心血管病危险。胰岛素在经典胰岛素靶组织(骨骼肌,脂肪和肝)的代谢作用,以及在非经典组织的作用(心血管组织)有助于解释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是心代谢综合症和心血管病的核心病因。糖和脂通过细胞线粒体代谢产生能量,当营养素氧化不充分,ATP产生/氧消耗比例低,导致超氧离子产生。活性氧类形成可增加突变率和刺激致炎过程的不良结局。除活性氧形成外,遗传因素、衰老和线粒体生物起源减少等都促进线粒体功能失调。这些因素也导致经典和非经典胰岛素靶组织胰岛素抵抗,而起源于线粒体功能失调的胰岛素抵抗可能促进代谢和心血管异常,和相继的心血管疾病。因此改善线粒体功能的干预可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这些观察提示线粒体功能失调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和相关并发症的中心原因。

胰岛素抵抗,心代谢综合症主要特征与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提高关系,综合症成分间连接增加有关。研究显示刺激血管紧张素II的1型受体增加AngII的表达可以引起骨骼肌和肝线粒体(图1)和心脏(图2)功能和形态改变,阻断 AT1R减少啮齿类模型动物过度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代谢调节主要依赖在能量稳态起重要作用的线粒体(通过代谢营养素,产生ATP和热量),能量摄取和消耗之间不平衡导致线粒体功能失调,其特征为能量产生(ATP产生)/呼吸的比例降低。遗传和环境因素包括运动,食物,衰老和应激都影响线粒体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已经表明线粒体功能失调与骨骼肌和其他组织(肝,脂肪,心脏,血管和胰腺等胰岛素抵抗相关,因此对许多慢性疾病部分因线粒体功能失调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可能是一个共同的病理生理上的因素。

线粒体功能

线粒体分内外膜,线粒体呼吸链位于内膜,ATP主要通过2步产生,NADH(或FADH2)氧化和ADP 磷酸化形成ATP (氧化磷酸化)[OXPHOS]). 这些反应偶联于线粒体,在喜氧机体的氧化磷酸化是充分有效和产能存能途径,葡萄糖通过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或脂肪酸β氧化产生NADH或FADH2 ,NADH或 FADH2被氧化成NAD+或FAD而质子通过复合物I,III,IV被泵到线粒体膜间,然后通过呼吸链复合物电子从NADH或FADH2转移给O2,最终产生H2O. 跨膜质子梯度是ATP合成酶(F0F1-ATP 酶)从ADP产生ATP的驱动力。ATP通过腺嘌呤核苷酸转运体与ADP交换进入细胞浆,用于需要能量的各种细胞事件。另外通过质子漏出机制,线粒体产热,质子从膜空间漏出到线粒体基质(解偶联)减少质子移动力和替代ATP的产热,在减少质子梯度中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s (UCPs)起主要作用。 UCP1 专有性表达在褐色脂肪组织,UCP2 到处都有表达,而UCP3表达在骨骼肌 。UCP1(~10%膜蛋白)调节适应性产热,而,UCP2 和 -3 在产热中似不起作用。事实上

UCP2 或-3 过表达降低(ROS)产生,刺激代谢速率和保护性对抗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但UCP3敲除小鼠出现严重氧化损伤,这些证据提示UCP通过调节热和ROS的产生在线粒体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图3.线粒体呼吸链和营养素代谢由葡萄糖酵解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β氧化产生还原剂(NADH 或FADH2) ,而NADH 或FADH2被氧化成 NAD+ 或FAD, 电子被携带到复合物I(NADH–辅酶Q还原酶)。复合物II(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复合物III(辅酶Q-细胞色素 c还原酶),复合物IV(细胞色素C氧化酶),最终将氧分子产生水。NADH 或FADH2氧化产生将质子(通过复合物I,III,IV 质子被泵到内外膜空间), 泵出的质子增加跨膜电化学梯度,该化学梯度对于FDF1-ATP酶(ATP 合成酶)产生ATP的驱动力,另外泵出的质子可以通过UCP漏出到线粒体基质,减少质子梯度和产生热能,产生的ATP或热量受机体能量需要的控制 。ANT:腺嘌呤核苷酸位移体

好氧机体通过耗氧从营养素产生能量,真核细胞能量产生(主要以ATP形式)主要受线粒体控制(将营养素代谢与氧化呼吸相联系)

线粒体功能损伤

有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损伤与2型糖尿病和年龄相关的胰岛素抵抗有关。已经假设线粒体基因组对多种致突变应激物比较敏感,因为线粒体基因更靠近ROS源且不被组蛋白保护,线粒体基因组仅组成编码顺序而核DNA含非编码序列,事实上在线粒体tRNA ILE基因自然发生的胸嘧啶核苷-胞啶突变与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低镁症表型有关。另一突变 A3243G, 在编码tRNA(Leu UUR)线粒体DNA的突变引起胰岛素分泌损伤。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的患者有心肌病,肝功能损伤和神经性紊乱的显型。在UCP2促进物多形性与肥胖发病率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和高2型糖尿病发生率有关,胰岛素抵抗中包括编码线粒体蛋白的核基因。通过核或线粒体基因可遗传的遗传因子可能通过线粒体功能性损伤影响心代谢综合症和心血管病的病因

图4. 线粒体功能损伤机制 营养素过度摄取,包括FFA或高血糖状态增加 ROS产生减少线粒体生能作用,引起线粒体功能损伤,从而导致β氧化和ATP产生的降低,ROS产生增加,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线粒体生物起源

胰岛素抵抗,肥胖或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肌线粒体少而小。线粒体的数量和大小与其氧化能力相关 。线粒体氧化能力降低相伴由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色素c氧化酶1)和核(琥珀酸脱氢酶和丙酮酸脱氢酶)编码的线粒体蛋白表达减少。线粒体生物起源的分子机制部分通过PPAR辅助激活因子-1(PGC)-1而驱动,脂肪组织生热起作用的UCP转录调节物中发现PGC-1α,细胞需要ATP 时,包括运动,冷暴露和禁食时PGC-1α表达增加。 PGC-1是核转录因子(包括核呼吸因子nuclear respiratory factor (NRF)-1和PPAR-γ和α)的辅助因子, NRF-1调节许多线粒体基因的表达,包括氧化磷酸化 (OXPHOS) 基因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 (TFAM),它们对于线粒体基因表达和线粒体基因组的复制是重要的,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患者PGC-1 表达降低。 糖尿病患者NRF-1

表达减少,但PGC-1表达的减少依赖年龄,因此 胰岛素抵抗患者可能因为PGC-1α和PGC-1β表达降低在他们肌肉中线粒体数量减少,由于PGC-1的表达受内皮NO合酶(eNOS)/NO/cGMP/PGC-1 激活轴的调节,在线粒体生物起源中eNOS起重要作用。事实上eNOS缺乏小鼠出现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在脂肪酸代谢有缺陷和少量线粒体。外源性NO或cGMP增加线粒体的生物起源.而cGMP

激活PGC-1的机制尚不清楚。调节线粒体生物起源的另一重要因子是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药理学激活AMPK蛋白的药物(β-胍基丙酸 [βGPA] 或 5‘D-aminoimidazole

-4-carboxamide-1-β-D-ribofuranoside[AICAR]) 通过PGC-1α和NRFs增强线粒体的生物起源。 βGPA 提高野生型小鼠线粒体DNA的含量和PGC-1α和细胞色素c的表达。运动刺激AMPK,

通过直接在苏氨酸和丝氨酸残基的磷酸化而激活PGC-1。这种磷酸化可能根本上增进线粒体的生物起源。

Boushel 等观察到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DNA含量已经正常化的线粒体功能与正常健康人无有意

义差异 但DNA微阵列研究表明关于线粒体生物起源,PGC-1的表达可能应答于包括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代谢紊乱,这些结果提示线粒体数量减少导致线粒体功能降低。2型糖尿病和肥胖者次肉膜线粒体电子转运活性低于瘦者活动成年人,这减少了的线粒体电子转移活动部分归结于减少线粒体含量,但线粒体功能的降低程度超过用含量降低来解释。

2型糖尿病双亲胰岛素抵抗子女与对照组比较PGC-1α, PGC-1β, NRFs,和TFAM mRNA的表达无不同,但线粒体功能有意义降低,这些结果提示减少的线粒体生物发生不能完全说明线粒体功能失调,因此线粒体功能异常,包括ATP产生和氧化呼吸,线粒体生物发生与能量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有联系。

氧化应激

线粒体外氧消耗可以通过非酶和其他酶促反应发生,包括NADPH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解偶联NO合酶, D-氨基氧化酶, p450 细胞色素和脯氨酸羟化酶, 但线粒体是生产ROS的主要场所 (占细胞总摄取氧的0.2% ~ 2% ). ROS主要在线粒体复合物I (NADH CoQ 还原酶)和复合物III(bc1 complex)产生。当给线粒体呼吸链提供过量电子可增加ROS的产生,这些过量的电子转运给氧,相继形成超氧化合物,自发或SOD形成过氧化氢。当质子梯度高和氧消耗低(ATP需要)出现高速率产生ROS。过量卡路里摄取和低能量消耗可引起高质子驱动力和少ATP需求。因此电子占领绝大多数电子载体,过量电子被转移给氧而没有产生ATP。当运动增加ATP需求,电子转运偶联到ATP产生,质子运动力减少。尽管细胞内保护机制(SOD,过氧化氢酶,减少谷胱甘肽),过量 ROS 对细胞生理有害。线粒体产生的ROS损伤蛋白质,DNA和膜脂质从而导致线粒体功能失调 衰老

一些衰老的假说包括累积DNA损伤, 线粒体功能失调,端粒丢失,基因表达改变和氧化损伤,但准确的衰老机制仍不清楚。随年龄增长脂肪质量逐步增加,特别内脏脂肪,每日能量的付出和身体活动趋于减少。由于能量生产的调节依赖ATP的需要,随年龄而减少的能量付出减少降低ATP 的需要。在动物和人,这就导致衰老骨骼肌和心脏氧化能力降低。除增加ROS产生和降低ATP生成和呼吸,老的线粒体在形态上发生改变。线粒体数量和功能降低的老人的离体线粒体呼吸降低。 基因表达亚型研究证明与脂肪酸氧化有关的基因随年龄改变,线粒体密度和氧化能力也随之降低。人线粒体(mt)DNA在控制mtDNA复制特殊区年龄依赖点突变可能损伤线粒体生物起源。在PGC-1年龄依赖的减少可能说明老年人氧化磷酸化的降低,这与胰岛素抵抗的老年人所见氧化磷酸化有~40%的减少。老年大鼠AMPK-α2 的激活钝化,因为AMPK-α2通过激活PGC-1α在线粒体生源论中起重要作用。这是衰老促进线粒体生物起源降低和胰岛素抵抗的附加机制。因此遗传因素,线粒体生物起源改变,ROS增加和率领都促进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线粒体功能失调。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的非经典作用与心血管,肾和神经功能有关,可能解释为什么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心

血管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学

胰岛素抵抗的特征是细胞或组织对生理水平的胰岛素缺乏正常应答能力。遗传与环境因素包括衰老与肥胖,缺乏运动,应激都促进胰岛素抵抗。糖和脂代谢紊乱可导致与多种病理状态相联系的胰岛素信号缺乏。因此胰岛素抵抗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的显示对于理解多种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疾病的病原有积极意义。

应激,脂代谢障碍或过度能量摄取引起循环中游离脂肪酸(FFAs),升高血浆FFA导致FFA,甘油二脂和甘油三脂蓄积于非脂肪组织,包括骨骼肌,肝,心脏和β细胞。事实上脂质浸润和人和啮齿类摄取高脂肪减少胰岛素刺激葡萄糖处置,这些证据提示脂代谢缺陷导致胰岛素信号传递损伤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机制

代谢组织

胰岛素抵抗与人肌肉线粒体数量,异常形态,低水平线粒体氧化酶和低水平ATP合成有关。急性脂质浸润或慢性血浆FFA水平升高引起肝胰岛素抵抗,血浆FFA水平升高导致细胞内与肝和骨骼肌胰岛素抵抗有关的脂质蓄积 ,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肌细胞内脂质蓄积导致糖分解/氧化酶活性比例减少,它与胰岛素敏感性呈负相关 。因此细胞内脂质蓄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子女骨骼肌线粒体氧化能力的降低

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发现线粒体异常,包括超微结构损伤,mtDNA耗竭,呼吸链复合物活性降低和线粒体β氧化损伤。这些异常的线粒体与非酒精脂肪肝有关,它可导致肝硬化和其他肝损伤,在Ren2肝(鼠肾素转基因过表达,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大鼠模型,也见异常形态的线粒体,这提示肾素组织表达增加引起可能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线粒体异常。虽然肾素引起线粒体异常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通过NADPH氧化酶产生ROS可能是Ren2模型大鼠引起线粒体异常和肝功能异常的可能机制之一。

肥胖者过负荷甘油三脂的脂肪组织,和血脂紊乱引起非脂肪组织葡萄糖代谢缺损和胰岛素抵抗的脂质分解和FFA释放增加。相反脂肪组织过量丢失,脂肪营养不良也导致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

脂质贮存损伤的脂肪细胞在其他组织产生脂毒性和与细胞内脂质蓄积有关的代谢异常。但脂肪细胞释放正或负调节代谢通路的脂激肽,包括瘦素。脂联素,resisti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关于脂肪组织能量摄取和支出的内分泌和非内分泌作用在胰岛素抵抗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数量和包括在线粒体生物起源中的基因表达在2型糖尿病或病态肥胖患者脂肪细胞中有意义降低。在胰岛素抵抗代谢组织,包括骨骼肌,肝和脂肪均发现线粒体数量降低,线粒体基因表达降低,异常线粒体形态和氧化磷酸化功能异常。这些异常与细胞内脂质蓄积,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脂肪肝有关

心血管组织M

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和脑卒中都与胰岛素抵抗和内皮功能紊乱有关。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OB/OB小鼠FFA浸润促进胰岛素抵抗,减少线粒体氧化能力,心效能和ATP生产,提高心肌氧耗,此外心肌脂质蓄积引起啮齿类和肥胖者脂毒性损伤和心功能失调,包括舒张功能失调,左室肥大和隔膜收缩损伤,这些结果提示线粒体氧化能力降低促进心功能失调,在心肌细胞线粒体约占体积的20~30%。与氧化骨骼肌(如比目鱼肌)~67% 比较,糖分解肌肉如腓肠肌仅占2% ~3%。大鼠抑制线粒体转录因子和氧化能力促进心衰,心脏抗氧化能力相对比较低,使其对氧化应激比较敏感,而结构和功能异常,心氧应激增加与心室肥大,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和异常胰岛素代谢信号有联系。一些研究表明线粒体氧化能量和线粒体形态和功能之间的联系,包括ATP产生和线粒体ATP激活钾通道激活损伤。胰岛素抵抗大鼠心肌组织电镜分析证实异常形态线粒体数量增加。氧化应激肥大心脏与线粒体数量增加有联系。同样这些改变可能呈现对更大能量需要以及氧应激适应性改变。但病理性肥大,线粒体数量和DNA含量减少。胰岛素在心脏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提高心肌血流量和减少冠脉血管阻力。在2型糖尿病和心衰前就出现依赖内皮扩血管作用的损伤和伴心肌脂质蓄积的葡萄糖耐受。因此线粒体在心脏的作用是重要的。心线粒体功能异常可能促进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和心衰。

虽然已经强调胰岛素抵抗与内皮功能失调之间的联系,但内皮细胞线粒体的功能尚不清楚

内皮细胞75%的ATP来自糖酵解,因此氧化代谢在血管内皮并不重要,但内皮细胞线粒体作为局部氧浓度感受器和细胞内[Ca2+] 和[NO]生产的调节剂在细胞内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Brownlee提示对于大血管和微血管线粒体功能失调作为通过ROS产生的统一机制出现。通过阻断ROS从线粒体产生,或 通过UCP-1,锰SOD过表达而抑制内皮功能失调引起的高血糖。在血管内皮细胞eNOS在胰岛素刺激NO生成和扩血管,以及线粒体生物来源中起重要作用。 eNOS缺乏小鼠是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因此胰岛素抵抗降低eNOS活性,相关线粒体功能失调损伤可能导致心衰,心肌病和冠心病等的多种心功能异常。

图 6. 假想的因线粒体功能失调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分子机制

FFAs 激活炎性信号和减少ATP产生,促进线粒体功能失调和LCFA-CoA ,DG蓄积。脂代谢物蓄积激活PKCs.,NADPH 氧化酶和ANG II 产生 ROS引起线粒体功能失调,进一步增加ROS产生,它引起丝/苏氨酸激酶(包括IKKβ,JNK,PKCs)的激活,它增加IRS蛋白丝氨酸磷酸化,接着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IRS1/2丝氨酸磷酸化导致胰岛素下游信号通路活性降低,包括PI3K, Akt, and PKCξ, 在降低糖摄取,增加葡萄糖生产和减少扩血管和胰岛素分泌上达到顶点。减少胰岛素效应(胰岛素抵抗)引起糖尿病和心血管病。 PDK-1 为 3’-phosphoinositid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1

胰腺β细胞

胰岛素抵抗患者当胰腺β细胞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以维持正常血糖就可以发展成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β细胞不能理想地感受血糖,进一步损伤胰岛素分泌,线粒体葡萄糖氧化产生ATP,使ATP/ADP的比例增加,该比例主要受线粒体功能的调节,ATP/ADP比例增加有利于抑制钾通道(K ATP),导致浆膜去极化,电压门控的钙通道开放,钙内流和胰岛素分泌。因此线粒体功能与β细胞功能密切相关。此外当线粒体基因从β细胞移去,胰岛素分泌受损,而用正常线粒体重新移植,胰腺β细胞功能得到恢复。对于健康的β细胞线粒体的功能非常重要,而线粒体功能异常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影响2型糖尿病的病理过程。

线粒体功能时常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信号转导

胰岛素信号

胰岛素与其受体α亚单位结合导致IR酪氨酸残端自身磷酸化(即受体NPEY )和增进受体酪氨酸

激酶活性,激活受体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IRS) 家族成员和激活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一磷脂激酶,磷酸化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产生磷脂酰肌醇3,4,5-三磷酸盐,受体酪氨酸激酶包括胰岛素受体激动IA类PI3K异型(由催化亚单位(p110α, p110β, p110δ)和调节亚单位(p85α, p50α, p55α, p55γ, p85β)组成的异二聚体。PI3K激活导致多种下游丝氨酸激酶,包括磷酸肌醇依赖激酶-1,蛋白激酶B(Akt), 非典型蛋白激酶C(PKC),和其他丝氨酸激酶,在多向生物作用和胰岛素代谢功能上使其达到顶点,Grb-2的 SH2 结构域结合于 Shc 激活GTP交换因子 Sos, 相继激活小GTP蛋白Ras. Ras激活导致激活Raf和丝裂原激活蛋白(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MAP)/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kinase) (MEK), 和MAP kinase (MAPK)下游信号转导.

胰岛素信号通路的MAPK分支调节生长,有丝分裂和分化,胰岛素信号转导组成一个有多个反馈环和主要信号之间交谈的复杂网络。除胰岛素经典信号转导,在心脏生长,扩血管和维持血管

张力的作用相似,但生物效应不同 。

图 5. 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显示胰岛素信号通路代谢 PI3K 分支和胰岛素组织特异作用 。在肝糖原异生,内皮和心脏促进NO生成,骨骼肌,脂肪组织和心脏葡萄糖摄取中胰岛素信号通路 PI3K分支起重要作用。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胰岛素抵抗可能机制包括

(1)IRS蛋白丝氨酸磷酸化增加 (2)IRS蛋白降解增加(3)磷酸酶活性增加包括 (src homology 2 domain containing inositol 5’-phosphatase 2 [SHIP2], phosphatase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PTEN],and phospho-tyrosine phosphatase 1B [PTP-1B]);

(4)胰岛素受体下游信号分子(包括Akt和非经典PKC)激活减低。在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和患者(肥胖或脂质浸润胰岛素抵抗者)观察到IRS家族成员酪氨酸磷酸化减少

解释IRS-1和2酪氨酸磷酸化降低的可能机制是丝/苏氨酸激酶激活(该酶可在多个丝氨酸点磷酸化IRS家族成员),IRS蛋白在特殊丝氨酸残端磷酸化抑制IRS蛋白与IR的相互作用,导致IRS酪氨酸磷酸化减少和相继PI3K激活降低。当特异丝/苏氨酸激酶被遗传性融化或药理性抑制可改善高脂食物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增加致炎信号转导是理解胰岛素抵抗的另一个潜在机制。 FFAs 刺激受体(Toll-样受体)-参与的致炎因子信号转导,从而激活IκB激酶(IKK)β和c-Jun N-端激酶 (JNK),刺激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白介素-6,IKKβ和 JNK 是已知的在丝氨酸残端磷酸化IRS-1的丝氨酸激酶,导致代谢性信号传递减少。 用抗炎药或用基因敲除抑制IKKβ或JNK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同期IRS蛋白丝氨酸磷酸化减少。内浆网(ER)是通过丝氨酸激活而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另一机制,JNK作为ER应激的结果提高IRS蛋白的丝氨酸磷酸化。化学陪伴包括 4-苯基丁酸和牛磺酸-结合乌索脱氧胆酸 (TUDCA)有意义减少ER应激,

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这种治疗也减少动物模型的脂肪肝和与肝JNK活性,IRS-1丝氨酸磷酸化减少有关。线粒体功能失调和相继的ROS增加,接着激活各种磷酸化IRS蛋白的丝氨酸激酶,导致胰岛素抵抗。ROS通过在丝氨酸残端磷酸化IRS-1的IKKβ激活刺激致炎性信号传导。虽然ROS 参与丝氨酸激酶激活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通过抗氧化剂或增加UCP2/3的表达降低ROS的产生可改善线粒体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线粒体功能失调导致脂肪酸代谢产物DG, 和长链脂酰基辅酶A(LCFA-CoA)细胞内蓄积。DG细胞内蓄积(PKCs的别构激活物)激活PKCs,包括提高IRS蛋白丝氨酸磷酸化的PKC-β,δ和θ, 导致胰岛素信号传递抑制和胰岛素抵抗。PKCθ缺乏小鼠可避免脂肪引起的胰岛素抵抗,提示PKCs的激活促进线粒体功能失调,可能引起胰岛素抵抗,因此脂质引起线粒体异常通过直接和间接产生过多的ROS损伤胰岛素信号传导。

治疗干预

药理学干预

刺激线粒体生物起源可能对代谢和心血管病有益,噻唑烷二酮类改善肝,脂肪和心脏的胰岛素抵抗以及β细胞的功能。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分子机制部分通过提高线粒体生物起源,二甲双胍是另一胰岛素敏感剂,有报告该药可减少ROS的产生,增加PGC-1α的表达和刺激AMPK,二甲双胍通过减少氧化应激和刺激线粒体生物起源(通过激活AMPK/PGC-1/NRFs轴)改善线粒体功能。已有的研究证实提高组织血管紧张素II增加NADPH活性和组织ROS,这与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异常有关。减少ANG II作用,减少ROS产生和改善线粒体功能的药物也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例如人和动物模型已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阻断血管紧张素引起的氧化应激。过量组织血管紧张素引起胰岛素抵抗,心肌病,高血压和肾衰,可能因为线粒体功能失调,因此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通过促进线粒体功能 生物起源发挥对多种病理状态的有益作用。这些药物作用的详细的分子机制尚未确定。减少血管紧张素受体参与的ROS产生可改善线粒体功能和改善胰岛素参与的代谢作用。 增加ROS引起线粒体功能失调,而线粒体功能失调进一步产生更多ROS和脂副产品,包括LCFA-CoA和DG. 因此用抗氧化补充物对于打断该循环有益。事实α-硫辛酸减少高血糖和提高大鼠骨骼肌GLUT4含量,但α-硫辛酸具有抗ROS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的作用。虽然口服维生素C不有意义影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内皮功能,动脉维生素C 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以来内皮的扩血管作用。Tempol, 超氧清除药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失调,使血管紧张素II引起的胰岛素抵抗正常化,改善线粒体功能和形态。

运动

流行病研究表明低氧运动与增加死亡率和心血管病有关。 有氧运动通过刺激PGC-1,NRF-1,TFAM 刺激线粒体生物起源,耐力运动训练增加线粒体大小,数量和氧化能力,有利于改善全身葡萄糖代谢。 通过身体活动增加eNOS的表达可刺激线粒体生物起源。适度身体运动结合减轻体重通过增加骨骼肌电子传递链活动和增加线粒体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线粒体基因和线粒体生物起

源年龄相关的减少可以用有氧运动恢复,因此运动可通过激活AMPK,PGC-1α改善葡萄糖和脂代谢

限制热量

限制卡路里增加从酵母到哺乳类的生命长度。限制卡路里改善与葡萄糖和脂质代谢有关的心代谢综合症有关的许多病理生理状态。研究显示,应激效应基因和氧化应激诱导基因的表达岁年龄增进,而能量代谢基因表达降低,在某些研究表明限制卡路里增加人UCP2 和 -3 的表达。限制卡路里增加线粒体生物起源,氧耗,ATP生产 和 SIRT1 (NAD_-dependent deacetylase) 的表达(通过eNOS )。在限制卡路里的生理作用中. SIRT家族成员起重要作用。 SIRT1, -3和 -4 在代谢中的特殊作用已在多个组织叙述。 SIRT1激活PGC-1α, 导致线粒体生物起源,限制卡路里改善线粒体生物起源和功能部分通过增加NO的生产。限制卡路里减少ROS的产生,以上作用改善葡萄糖和脂代谢以及胰岛素抵抗

图7. 药理学干预,运动和限制卡路里可改善线粒体和胰岛素敏感性,使代谢和心血管功能正常 总结与展望

胰岛素抵抗在心代谢综合症,2型糖尿病和相伴心血管并发症的病原中起中心作用,过度营养和久坐姿势引起与线粒体功能失调有关的多种病原学状态,遗传因素,减少线粒体生物起源,氧应激增加和衰老可能是线粒体功能失常的原因,而失常的线粒体功能产生更多的ROS,导致恶性循环。抗氧化剂通过清除自由基改善线粒体功能和胰岛素抵抗,但脂质蓄积和过量ROS刺激多种丝/苏氨酸激酶和抑制胰岛素信号传导的炎性信号通路。虽然已经确定一些应答于胰岛素抵抗的丝/苏氨酸激酶,但ROS激活这些激酶的详细机制仍不清楚。阻断 AT1R和清除ROS 预防啮齿类心脏,血管和肝功能异常,以及组织血管紧张素II过表达引起的线粒体功能异常。

这些观察提示血管紧张素II通过不同于升高FFA的机制促进线粒体功能异常。

过量组织Ang II导致 NADPH 氧化酶活性增强,导致ROS增加和与胰岛素抵抗,心功能时常,血管炎症和NO参与扩血管作用减弱有关的线粒体功能异常。Ang II激活NADPH氧化酶产生ROS可能

损伤细胞蛋白或影响线粒体生物起源和功能的转导信号系统,但机制尚不清楚。在胰岛素抵抗的骨骼肌可见脂质细胞内蓄积。

脂质浸润减少葡萄糖转运和ATP的合成,但不清楚是否减少ATP合成引起胰岛素抵抗还是胰岛素敏感降低导致ATP合成降低。在脂质浸润的骨骼肌肌细胞内甘油三脂的含量与对照组不同。

因此脂质代谢物,包括 LCFA-CoA和 DG蓄积,并不有利于原位脂质合成,相反减少脂肪酸在线粒体内β氧化,减少线粒体功能与过量肌细胞内脂质含量之间因果关系是研究的热点。

线粒体数量减少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线粒体生物起源和与能量状态有关的OXPHOS基因表达减低并没有完全确定,需进一步研究。线粒体功能失常似在代谢和心血管病中起中心作用。因此调节线粒体功能和线粒体生物起源的治疗方案可能在降低胰岛素作用和胰腺β细胞生产,脂质肝蓄积,骨骼肌损伤,内皮单于扩血管和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功能有潜在意义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7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6 No.8·综述·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3(2):228-230. [14]丁淑敏,刘丹,封亮,等. 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8种墨旱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NHBE细胞保护作用的比较.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3136-3141. [15]刘艳秋,战丽彬,马慧鹏. 墨旱莲提取物在制备抗骨质疏松多靶点药物或保健品中的应用. 辽宁:CN105748546A,2016-07-13. [16]王洪白,庞海玲,杨霞. 清益止崩汤治疗青春期功血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2):2138. [17]郑寅,崔小七,付明哲,等. 中药肠血平颗粒对人工感染鸡球虫病的防治试验. 畜牧与兽医,2014,46(1):97-101. [18] 孔珍珍,陆江涛,刘春保,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癜风疗效的Meta分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7):121-124. 新近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患者机体对葡萄糖代谢及摄取的能力减弱,对胰岛素敏感程度降低。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病始动因素为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较为复杂[2-3]。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相比,也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但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并不明显,1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为明显,遗传易感性可高达70.0%~80.0%[4-5],远高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为胰岛素抵抗,其与患者遗传因素关系较为密切,胰岛素抵抗为一定数量的多种基因突变遗传导致,包括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及胰岛素受体基因等。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第一步即为胰岛素受体,人胰岛素受体基因有21个内含子与22个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复合型杂合子及纯合子。目前,胰岛素受体基因主要是指胰岛素受体基因-1及胰岛素受体基因-2。胰岛素受体基因-2作用部位主要为脂肪、骨骼肌及肝脏等,胰岛素受体基因-1作用部位主要为骨骼肌。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态性位点主要位于胰岛素受体基因-2[6-7]。Ins信号传导中重要分子为PI-3K,通过构建激活突变及药物抑制剂等方法,可证实PI-3K有胰岛素刺激葡萄糖转运蛋白4所需要的信号分子。目前有关2型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体前缺陷 受体前缺陷是指受体与胰岛素结合之前发生的异常,主要原因为调控胰岛素分泌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造成结构异常,对胰岛素的生物活性造成影响。相关资料显示,胰岛素相关功能的正常发挥与抗体胰岛素识别位点及胰岛素抗体关系密切[8-9]。例如生长激素及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应激激素分泌过多,均可能造成患者出现受体前抵抗。受体前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2受体缺陷 胰岛素功能异常是指亲和力下降或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结构异常为胰岛素受体基因发生改变,受体功能丧失[10-11]。胰岛素受体基因发生突变可能造成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例如B型及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矮妖精貌综合征等。相关研究表明[12-13],胎儿期小鼠肝脏胰岛素受体敲除后,肝细胞内糖原含量降低,由此可得敲除肝脏胰岛素受体,肝糖原合成与未敲除相比显著减少。3受体后缺陷 受体后缺陷即受体与胰岛素结合后向细胞内传递信号引起的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十分复杂,目前尚未明确所有具体环节[14]。相关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葡萄糖转运蛋白异常即胰岛素受体底物家族关系密切[15]。目前,哺乳动物中发现13种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发现于患者机体内的心肌细胞胞浆、脂肪组织及骨骼肌,为胰岛素敏感的主要葡萄糖转运体[15-16]。在胰岛素信号刺激下,引发GLUT4囊泡转位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增加葡萄糖的摄取。目前已有研究发现,GLUT4基因异常可造成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受体基因-1骨骼肌表达程度高,胰岛素受体基因-1于机体内胰腺细胞及肝脏细胞表达程度高,磷酸化异常或表达减少可造成胰岛素抵抗。相关研究表明[17],脂肪细胞存在T2DM及IR,胰岛素受体基因-1的表达降低,无法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从而导致PI3K激活作用减弱,造成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发生障碍,从而发生胰岛素抵抗。 4胰岛素抵抗相关细胞因子 4.1 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子量为17kDa,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具有抗肿瘤作用,也是机体中免疫调节因子。相关研究表明[18],患者处于烧伤、感染等病理状态下,机体内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可能提高,肥胖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高,2型糖尿病患者为肿瘤坏死因子-α也会提高。肿瘤坏死因子-α可直接作用于机体内的胰岛素信号转导系统,从mRNA 转录后修饰方面影响GLUT4表达,继而抑制GLUT4基因的翻译,从而对胰岛素刺激的葡糖糖转运造成不利影响。另外,肿瘤坏死因子-α能够促进胰岛素受体底物-1及胰岛素受体底物-2丝氨酸磷酸化,从而减少胰岛素受体酪氨酸自身磷酸化,降低受体酪氨酸激酶活力。肿瘤坏死因子-α能够刺激脂肪分解从而提高游离脂肪酸水平,胰岛素抵抗的重要代谢因素之一即为游离脂肪酸提高。相关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同时基因编码肿瘤坏死因子-α转录率高的患者发生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概率较高。 4.2 游离脂肪酸 游离脂肪酸为前列腺素及细胞膜脂质结构合成的供体,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能够给予机体主要能量。与正常健康人相比,肥胖患者机体内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相关资料显示,游离脂肪酸能够抑制机体葡萄糖氧化。另外,游离脂肪酸可以提高肝脏糖的异生,从而导致肝脏胰岛素抵抗,肝脏葡萄糖的释出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刘峰 (天津市北辰区双青新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300400) 【摘要】2型糖尿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类代谢异常相关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目前,2型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发病的始动因素为胰岛素抵抗,且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因子及信号蛋白异常关系较为密切。本文对目前关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 一: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英语:insulin resistance),是指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肝细胞对正常浓度的胰岛素产生反应不足的现象,亦即这些细胞需要更高的胰岛素浓度才能对胰岛素产生反应。 在脂肪细胞内,胰岛素抗性导致储存的甘油三酸酯的水解,进而提高血浆内自由脂肪酸的含量。在肌肉细胞内,胰岛素抗性降低葡萄糖的吸收;而在肝细胞内,降低葡萄糖的储备,两者共同导致血糖含量的提高。胰岛素抗性引起的血浆中高胰岛素和高糖含量经常导致代谢综合征、痛风和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理论结束了用胰岛素分泌不足来解释糖尿病的历史。更真实地再现了人体的复杂性,为行为医学技术进入提供了学术支持。更科学的为指导糖尿病患者运动指明了方向。 二: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原因 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很多,包括遗传性因素或称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的结构异常、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受体后的基因突变(如Glut4基因突变、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和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突变等),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大多数是由于多基因突变所致,并常常是多基因突变协同导致胰岛素抵抗。 除了上述遗传因素之外,许多环境因素也参与或导致胰岛素抵抗,称之为继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这主要与长期运动量不足和饮食能量摄人过多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80%伴有肥胖)、长期高血糖、高游离脂肪酸血症、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铬和钒缺乏、妊娠和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等。 另外还有原因是肿瘤坏死因子a(TNF-a)增多。TNF-a活性增强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引起血浆FFA水平增高,抑制肌肉组织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IRS-1的磷酸化和Glut4的表达,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近年来尚发现脂肪细胞能分泌抵抗素( resistin ),抵抗素可降低胰岛素刺激后的葡萄糖摄取,中和抵抗素后组织摄取葡萄糖回升。其他如瘦素抵抗和脂联素水平的降低或活性减弱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骨骼肌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增多也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B细胞内TG积聚过多可造成其功能减退。 三:胰岛素抵抗的监测方法 1.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

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双重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来使我们对2型糖尿病机制有再认识并对糖尿病防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 Abstract: type 2 diabetes is a kind of disease, has the dual heterogeneity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 Based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oth the research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diabetes is mechanism and control will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Keywords: type 2 diabetes, insulin resistance,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s 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分类法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T2DM)、妊娠期糖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4大类[1]Kuzuya T,Nakagawa S,Satoh J,et al.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2,55(1):65-85.。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内分泌代谢失常性疾病,具有难治、并发症多、发病率较高的特点,现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是人体在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FFA)的刺激下,自由基大量生成,进而启动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分泌受损,从而表现出临床的糖尿病. 1. 胰岛素抵抗(IR)的分子机制: IR是指机体在一定量的胰岛素水平作用下,葡萄糖摄取和处理能力降低,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不能利用糖,以及肝细胞不能有效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而向血中释放过多葡萄糖,致使血糖浓度增高。 关于IR的机制,存在多种学说,包括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炎性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脂肪肝、低脂联素血症及高胰岛素血症等。促炎反应和应激诱导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代谢物(多为FFA、葡萄糖)均可促使IRS的丝氨酸磷酸化而抑制酪氨酸磷酸化和胰岛素信号转导,从而导致IR;长期高血糖促使蛋白激酶C活化,催化胰岛素受体底物丝氨酸磷酸化,抑制PI-3K活性,导致IR,同时还可抑制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使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与脂肪细胞分泌有关的瘦素、脂联素、TNFβ、过氧化物酶体增体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等也与IR发生相关。【2】Yoshimasa Y.A role of the PPAR gamma activation in insulin resistance[J].Nippon Rinsho,2001,59(11):2173-2178. 1-1.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PI3-K有四种亚型,即PI3-K1A、1B、2和3四种,但只有1A在胰岛素信号转导中起作用。PI3-K由含SH2区的p85亚基和具有酶活性的p110亚基组成。PI3-K首先与IRS结合,IRS-1上特异的酪氨酸残基可与PI3-K的p85亚基结合,从而接近InsR并被锚定在细胞膜上,进而激活p110亚基,活化的PI3-K一方面催化PI-4或PI-4,5磷酸化为PI-3,4和PI-3,4,5磷酸盐(PIP3),PIP3是PI3-K途径中的第二信使,它与蛋白激酶B(PKB)和PI-3,4,5磷酸盐依赖性激酶-1(PDK-1)结合,浆膜上PKB和PDK-1的同域化,使得PDK-1可以促进PKB苏氨酸308发生磷酸化,加速GLUT4和GLUT1向膜的转运, 从而促进葡萄糖转运、脂肪及糖原合成,其功能缺陷可以导致IR。[3]; 陈燕,汪恕萍.胰岛素作用的信号转导与胰岛素抵抗[J].医学基础与医药研究,2002,1(2):40-42.。 1-2. IKK-β IKK-β的活化引起的IR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中信号分子如胰岛素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并催化其特定部位的Ser/Thr残基磷酸化,进而抑制信号分

说说“胰岛素抵抗”那些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76246870.html, 说说“胰岛素抵抗”那些事 作者:邢小燕 来源:《大众健康》2016年第09期 胰岛素抵抗作为一个“温床”或“土壤”,滋生了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 53岁的刘女士,去年出现糖尿病症状,去医院做了检查确诊,期间一直在吃治疗糖尿病 的药物。上个月,刘女士发现自己血糖升高,于是马上去医院做了检查。刘女生问医生,是不是因为吃的药物失效了?医生告诉她,她出现了胰岛素抵抗的症状。 那么,什么是胰岛素抵抗?为什么会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预防胰岛素抵抗呢?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胰岛素。胰岛素是由胰腺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在正常情况下,胰岛β细胞会感应机体血糖浓度的变化,如进餐时血糖升高了它会多分泌胰岛素,反之,血糖低时它会少分泌胰岛素,以此来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反应性降低(即不敏感),主要表现在胰岛素的作用靶点例如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障碍。 胰岛素抵抗:滋生疾病的“温床” 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不得不代偿性分泌胰岛素增多,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效应。长期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将会引发一系列临床异常: 高血糖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环节,但胰岛素抵抗可以发生得更早。在病程早期,胰岛β细胞可通过多分泌胰岛素来维持正常血糖;随着病程发展,机体这种代偿机制逐渐衰退,胰岛素分泌开始减少,当不能与胰岛素抵抗相抗衡时,血糖不可避免地升高,出现糖耐量异常甚或糖尿病。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如不能很好解决胰岛素抵抗,还会影响血糖控制效果。 原发性高血压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摘要: 胰岛素抵抗是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胰岛素抵抗现象在人类是普遍存在的。胰岛素抵抗的出现与它的基因、受体、信号传导途径等有密切关系,它的出现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微量蛋白尿、多囊卵巢综合征,他们严重威胁人的健康,研究它的分子机制至关重要。 关键词: 受体、靶器官、IR、IRS家族、氧化应激。 正文: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的外周靶组织(主要为骨骼肌、肝脏和脂肪组织)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导致生理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的生理效应。 胰岛素的正常生物学效应应具备以下条件:B细胞分泌正常结构和正常量的胰岛素;所分泌的胰岛素运转到胰岛素的靶细胞;绝对是与靶细胞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胰岛素与受体发生进一步反应。任何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严重后果。 经典靶器官中胰岛素的作用途径 胰岛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 实现信号跨膜转运。胰岛素受体(IR)是由2 个经二硫键联系起来的α-β二聚体组成的, β亚基位于细胞外, β亚基包括细胞外部分, 跨膜部分和细胞内部分, 细胞内的部分含有蛋白酪氨酸激酶。胰岛素受体底物(IRS)是一种可以短暂地与活化的胰岛素受体相结合的蛋白,并且可以使酪氨酸位点磷酸化。胰岛素作用途径之一是磷酸肌醇3激酶(PI-3K)途径, 胰岛素受体酪氨酸结合位点包含PI-3K, 它由分子量为85 kD 的调节亚基(P85) 和110 kD 的催化亚基(P110) 组成。AKT 为PI-3K 下游的信号分子, PI-3K 激活后, AKT 的磷酸化激化, 使得糖原合成激酶3(GSK-3)磷酸化而失去活性, 进而活化糖原合成酶, 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因子4(GLUT-4)完成胰岛素依赖的葡萄糖的摄取。另一种途径是通过磷酸化IRS-1及有丝分裂激活蛋白激酶(MAPK), 从而影响基因调控及蛋白合成的各种酶, 实现胰岛素调节该细胞所具备的特殊功能, 此为MAPK 途径。 各种IR均与胰岛素靶组织在细胞受体、受体后和分子水平的结构与功能的缺陷以及胰岛素作用调控激素异常等环节的障碍有关。 一.受体(IR)改变引起胰岛素抵抗。 1.1 胰岛素受体(IR)水平的改变 1.1.1 IR基因表达异常 IR由a、B亚基组成。a亚基具有胰岛素结合活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即伴有羧基端12个氨基酸的A型(IR-A)和羧基端12个氨基酸缺失的B型(IR—B)。前者胰岛素亲和力远低于后者。这两种受体形式在各种组织中的比例有所不同,对骨骼肌而言,IR—B表达占绝对优势。有研究显示,糖尿病状态下,骨骼肌IR—A表达增加,IR—B表达下降,同时IR mRNA水平也明显下降?。1.1.2 IR活性下降 IRB亚基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B亚基多个位点的酪氨酸发生自身磷酸化而被激活。研究显示肥胖伴胰岛素抵抗的动物骨骼肌IR酪氨酸激酶活性明显下降。高脂诱导的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可致动物骨骼肌中IR数量下降50%,受体自身磷酸化活性受损,骨骼肌葡萄糖转运明显减弱 J。IR酪氨酸激酶活性下降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浆细胞膜糖蛋白1(PC一1)过度表达。PC-1与IR a亚基的特异性区域结合而抑制受体活性。胰岛素抵抗患者成纤维细胞、骨骼肌和脂肪组织PC.1表达均见增高。过度表达PC.1的细胞,其IR酪氨酸磷酸化活性受抑制。PC一1单克隆抗体可阻断这一作用。 (2)血中脂联蛋白(adiponectin)水平降低。许多研究提示,血浆脂联蛋白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和骨骼肌组织IR酪氨酸磷酸化作用呈正相关,与体脂含量呈负相关。人类和动物在糖尿病状态下,血浆脂联蛋白浓

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17 药品评价 2010年第7卷第13期 T 特 别 关 注TEBIEGUANZHU 胰 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体内正常量的胰岛素 无法产生正常的生理效应,或发挥正常生理效应需要超过正常量的一种病理状态。此时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作用受损,导致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其重要标志为高胰岛素血症。主要表现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1]。IR 及其继发的代谢紊乱是产生2型糖尿病(T2DM)、血脂紊乱、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综合征的共同发病基础。研究表明,IR 不仅是T2DM 发病的一个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因素,也是T2DM 的特征之一。T2DM 是最具典型性的IR 相关疾病。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T2DM 指南均推荐将二甲双胍作为超重和肥胖T2DM 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甚至有些指南还推荐为非肥胖T2DM 患者的一线用药。二甲双胍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IR ,可能是通过减轻体重、强化胰岛素的作用、抑制肝糖产生和降低血脂等起作用。随着大量基础研究和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试验的开展,二甲双胍改善IR 作用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 T2DM 发病机制 通常3/4以上的T2DM 患者在血糖升高同时会伴有高血压、肥胖、脂代谢紊乱等,因此,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IR 是T2DM 发病机制的重要方面。IR 的机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的信号传导发生障碍,导致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不能有效结合。IR 从T2DM 开始前的l0年就存在,并延续在整个疾病过程中。T2DM 早期,胰岛素的分泌能够代偿IR 的产生,到葡萄糖耐量受损(IGT)阶段,代偿能力下降,血糖开始升高。随着病程的延长,IR 持续存在,胰岛素分泌不断下降,血糖水平不断升高,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可见,早期干预IR 可以阻止和延缓血糖进一步升高,使代谢紊乱得到很好的控制。 评价IR I R 的机制研究、临床评估及干预疗效均需正确评价胰岛素敏感性。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仍是目前不可替代的金标准[2],该方法的建立及中国人正常人群的界值点的获得,为在中国人群中肥胖症导致的I R 的界定、减肥或药物干预的效果评测提供了可靠依据[3]。但因过于繁琐而不适合临床常规开展。近年来提出了新的评价I R 的公式,即log[空腹血糖(mg/dl)2×心率(次/min)3×甘油三酯(mg/dl)×糖化血红蛋白(%)]。此公式计算值与钳夹实验葡萄糖输注率(GIR)有良好的相关性(r =0.83,P <0.01),有可能成为简便易行的IR 评价指标,但其可靠性有待大样本的人群研究验证。 二甲双胍改善IR 的作用机制 1.抑制肝脏的糖异生,降低肝糖输出,促进糖原合成 UKPDS 、DPP 研究和Cochrane 协作组荟萃分析[4]均证实二甲双胍可改善IR ,降低血浆胰岛素的水平。二甲双胍可提高肝脏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和糖原合成酶的活性,促进糖原合成。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是细胞内糖脂代谢的关键酶,对机体糖脂代谢起重要作用。二甲双胍可使细胞AMPK 发生磷酸化,使乙酰辅酶A 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 ACC)失活,抑制脂肪酸合成酶的活性,抑制肝脏糖异生,改善IR [5]。此外,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肝脏对乳酸的摄取,抑制磷酸烯醇丙酮酸转移酶活性,增加丙酮酸向丙氨酸的转化,减少糖异生。新的实验显示二甲双胍减少糖尿病患者肝糖过度产生即增加葡萄糖的利用。二甲双胍能够抑制糖尿病状态下肝脏葡萄糖- 6-磷酸酶(G-6-P)催化亚基及转运亚基mRNA 表达,使得6-磷酸葡萄糖向葡萄糖的转化减少,从而减少肝糖输出,达到减轻IR 的作用。 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 王战建 谈力欣

氧化应激诱导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氧化应激诱导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作者:李兰芳, 黎健 作者单位:卫生部老年医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100730 刊名: 中国糖尿病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DIABETES 年,卷(期):2008,16(11) 被引用次数:7次 参考文献(13条) 1.Song F;Jia W;Yao Y Oxidative stress,antioxidant status and DNA damage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and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2007 2.Kaneto H;Katakami N;Kawamori D Involvement of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es[外文期刊] 2007(3) 3.Nicholas Houstis;Evan 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have a causal role in multiple forms of insulin resistance[外文期刊] 2006 4.Meigs JB;Larson MG;Fox CS Associ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insulin resistance,and diabetes risk phenotypes: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 2007 5.Keyse SM Protein phosphatases and the regulation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ling[外文期刊] 2000(2) 6.Erol A Insulin resistance is an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at the cellular level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ncreased oxidative stress[外文期刊] 2007(8) 7.Delarue J;Magnan C Free fatty acids and insulin resistance[外文期刊] 2007(2) 8.Yuan M;Lee J;Konstantopoulos N Salicylate inhibition of IKKβ (IB kinase) reverses insulin resistance in Zucker (fa/fa) ratS 2000(z1) 9.Yamauchi T;Kamon J;Waki H The fat-derived hormone adiponectin reverses insulin resistance associated with both lipoatrophy and obesity[外文期刊] 2001 10.Kaneto H;Nakatani Y;Kawamori D Involvement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the JNK pathway in glucose toxicity 2004 11.Chen XL;Xia ZF;Wei D Amelioration of insulin resistance after scald by c-Jun N-terminal kinase inhibitor in rat[期刊论文]-Zhonghua Zhengxing Shaoshang Waike Zazhi 2006(6) 12.Chi TC;Chen WP;Chi TL 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is involved in the antihyperglycemic effect induced by resveratrol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s[外文期刊] 2007 13.Wilson C;Vereshchagina N;Reynolds B Extracellular and subcellular regulation of the PI3K/Akt cassette:new mechanisms for controlling insulin and growth factor signalling[外文期刊] 2007 本文读者也读过(1条) 1.王方.孟雁.WANG Fang.MENG Yan氧化应激与2型糖尿病[期刊论文]-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28(8) 引证文献(8条) 1.王德峰.孙力.李焰.陈兴起.刘红.王友明强化胰岛素治疗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期刊论文]-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1(3)

胰岛素抵抗才是2型糖尿病的元凶

胰岛素抵抗才是2型糖尿病的元凶! 一:血糖高-- 主要源自胰岛素抵抗 众所周知,人体内唯一可以降血糖的激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降不了过高的血糖只有两个原因:一;胰岛素分泌功能丧失、人体不能自身产生胰岛素(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人群的5-10%);二;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人群的90-95%)。近期国内外大量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2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分泌正常甚至还偏高,但是却降不了过高的血糖。原因何在?这主要是因为胰岛素抵抗的存在(或称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文英教授指出假如胰岛素缺乏,用了足量胰岛素问题应该解决,如果糖尿病患者用了比较足量的胰岛素,同时联合上一些药物,但是血糖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标准,主要的原因是这个人体内胰岛素抵抗。 钟南山院士等主编的最新版《内科学》也指出在脂肪细胞内,胰岛素抗性导致储存的甘油三酸酯的水解,进而提高血浆内自由脂肪酸的含量。在肌肉细胞内,胰岛素抗性降低葡萄糖的吸收;而在肝细胞内,降低葡萄糖的储备,两者共同导致血糖含量的提高。胰岛素抗性引起的血浆中高胰岛素和高糖含量经常导致代谢综合征、痛风和2型糖尿病。 二:胰岛素抵抗 - 伴随着2型糖尿病的全过程 2型糖尿病(T2DM),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占糖尿病总发病率的90-95%。其特点是人体自身能够产生胰岛素,但细胞无法对胰岛素作出反应,使胰岛素的降糖效果低下,即胰岛素抵抗(或称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先于糖尿病发生,在其作用下,疾病早期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以保持正常糖耐量。当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减少或二者同时出现时,疾病逐渐向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进展,血糖开始升高。高血糖、高游离脂肪酸(FFA)、抵抗素等增加,进一步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加重胰岛素抵抗,临床上表现为糖尿病持续进展和恶化。WHO 最新调查发现,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显著特征和发病机制的基本环节之一,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

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特点及治疗策略

·专家讲坛· 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特点及治疗策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400016)宋颖李启富(通讯作者) 为何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如此之高?不同种族人群的胰岛素敏感性是否存在明显差别?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是否比西方人差?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中西方人糖尿病特点,以及治疗方案选择的异同。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和汇总,旨在寻找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的防治策略。1不同种族糖代谢异常的特点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受环境及遗传因素的影响。其中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等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亚洲人的平均体重指数(BMI)比西方人小,但糖尿病的患病率并不低。可见,仅仅用西方化生活方式导致的肥胖还不足以解释这一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亚洲人在较低BMI的水平时即可发生IR。多项研究均已表明经BMI、年龄匹配后亚洲人IR较白种人明显[3]。Chiu等采用正胰岛素高糖钳夹技术,通过对4个种族(高加索人、亚裔、非裔和墨西哥裔美国人)的77例糖耐量正常(NGT)人的胰岛素敏感性和b细胞功能差异的研究[4]。发现分别匹配性别、年龄、BMI、腰臀比(WHR)、收缩压后,不同种族人群的胰岛素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亚裔、非裔和墨西哥裔美国人的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低于高加索人,且种族是胰岛素敏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4个种族人群的I相胰岛素分泌均正常,而II相胰岛素分泌在亚裔人中明显表现为代偿性增加,说明种族差异主要影响正常人的胰岛素敏感性,而对β细胞功能影响不大。Liew等[5]采用高胰岛素正糖钳夹技术对30例NGT的高加索人、中国人、印度人研究也发现,在匹配BMI、年龄、体力活动后,亚洲人IR比白种人明显。且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种族是胰岛素敏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李光伟等[6]也表明胰岛素抵抗是糖耐量正常人群糖耐量恶化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以上研究表明,亚洲人群在NGT阶段就表现出明显的IR及β细胞功能代偿性增加,IR是2型糖尿病的始动因素。 因此,在发生明显高血糖之前,IR是主要矛盾。大多数在NGT阶段,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胰岛β细胞代偿性分泌胰岛素增加。通常认为糖耐量异常(IGT)阶段IR已达平台,至糖尿病阶段并无明显进一步加重。当β细胞长期代偿,一旦“劳累过度”,无法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时,即表现为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及血糖水平的升高。 2007年11月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组进行了华夏胰岛素分泌特性调查[7]:关于中国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及IR 状况,以及缓释达美康强化干预治疗对β细胞功能和IR的影响。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胰岛素敏感性逐级下降,而与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相比,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更为严重,FPG<6.9mmol/L组早期胰岛素分泌为正常人的1/4,FPG≥9.7mmol/L组仅为正常人的1/20。 该研究提示对于中国糖尿病前期和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IR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同时存在,因此,宜采取以生活方式干预、改善IR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为中心的防治策略。2糖尿病治疗方案选择的策略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白种人,对于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容忽视。合理膳食,坚持有效的运动,并达到减轻体重的效果,不但可使IR明显减轻,并且与之相关的代谢异常也随之得到极大改善。 二甲双胍是EASD/ADA(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美国糖尿病协会)共识推荐的2型糖尿病唯一起始降糖药物,并贯穿全程。对于西方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双胍类药物治疗的禁忌症,均可尽早应用,目前这一观念在2010年中国T 2 DM防治指南中亦达到了共识,二甲双胍的使用策略已实现国际化。此外,二甲双胍的剂量-效应研究表 明,日剂量到达2.0g时较1.5g空腹血糖及HbA 1 c可进一步下降且副作用增加不明显。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认为,新诊断未治疗的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已下降50%。国内外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治疗,可以解除高血糖患者的胰岛细胞毒性,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轻IR,有效地降低血糖。我国翁建平等的研究,随机纳入了382位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后,观察其β细胞功能及糖尿病缓解率。治疗结束时,β细胞功能即得到改善,IR得到缓解;并且,治疗结束后一年,治疗阶段血糖达标的患者中有42%糖尿病得到缓解。其中效果最好的为皮下胰岛素泵治疗(51.1%),其次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44.9%),均明显优于口服药物(26.7%)[8]。INSIGHT研究纳入病程6个月内、口服药少于2个的,且血糖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405例,随机分为两组,即甘精胰岛素组(加用甘精胰岛素,qn)和常规治疗组(加用口服药或剂量增加),治疗目标为空腹血糖小于 5.5mmol/L。结果显示:6月后甘精胰岛素组达标率(≤ 6.5%)高于对照组1.68倍(P=0.049);HbA 1 c、FPG、TG 低于对照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低血糖发生无差异[9]。每晚一次基础胰岛素(尤其是长效胰岛素)可使夜间β细胞得到充分休息。此方案不但能有效控制血糖,而且体重增长少,低血糖发生率低,依从性好。若与二甲双胍合用,可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效果,同时兼顾改善IR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案。 由于大多数西方2型糖尿病人群为肥胖患者,且与中 · 3 · 实用糖尿病杂志第7卷第6期 JOURNAL OF PRACTICAL DIABETOLOGY Vol.7No.6

第一讲_胰岛素抵抗_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

·继续教育园地·2型糖尿病系列讲座·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 【编者按】 糖尿病已成为危害大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型糖尿病患病率近50年来增加迅速,估计我国患病人数已接近2千万。糖尿病及其所引起的并发症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至危及生命。然而,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中,至少1/4到半数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在已诊断糖尿病患者中,仅约2/3的患者得到治疗,而就在这部分患者中,仅1/3得到了理想的控制,我国的现状则更令人担忧。所以,在各级医师中,不断加强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了解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观点、新方法是一个迫切的任务。鉴于此,本刊自本期起开辟2型糖尿病继续教育园地,分专题陆续刊出,约请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撰写,希望对有关医师能有所帮助,并祈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第一讲: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 潘长玉 尹士男 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骨胳肌、脂肪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以及葡萄糖诱导的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在病程的早期,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但无高血糖症。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的代偿机制逐渐衰退,最终发生2型糖尿病,进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在一些代谢性及心血管疾病中也存在胰岛素抵抗状态,这些疾病统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代谢综合征。 一、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引起的,并非由单一的病理生理机制所致。目前一般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基础。显性糖尿病的发生既存在胰岛素抵抗,又存在胰岛素分泌缺陷。只要胰岛β细胞能够代偿胰岛素抵抗,血糖浓度仍可维持正常。但当机体不能代偿由胰岛素抵抗造成的血糖升高时,血糖水平持续高出正常范围,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因此,胰岛素抵抗是贯穿于2型糖尿病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1.什么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以被定义为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这种异常以胰岛素受体后信号传导障碍为主。在临床上,可以通过葡萄糖钳夹试验检测胰岛素抵抗,也可以通过临床表现推测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例如,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是否有中心性(腹型)肥胖体型,以及是否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异常表现。通过患者是否肥胖而判定胰岛素抵抗的存在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有证据表明正常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存在胰岛素抵抗。 2.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没有糖尿病的人,由于胰岛素可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并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因此血浆葡萄糖水平不超过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导致对肝葡萄糖输出的抑制缺陷和刺激外周组织(肌)摄取葡萄糖的缺陷。尽管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可高于正常,但肝脏产生的葡萄糖仍然过量。葡萄糖代谢障碍的程度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变异甚大,这种变异取决于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Groop 等的研究证实了该观点。他们发现:伴有高血压和微量白蛋白尿症的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代谢障碍最严重,胰岛素抵抗程度最高。而血压正常且无微量白蛋白尿症的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甚微,这组病人的葡萄糖代谢水平与对照组相似。 Eriksson 等研究了4组人的葡萄糖代谢情况,这4组人分别是:(1)显性糖尿病患者;(2)病人的葡萄糖耐量正常的一级亲属;(3)葡萄糖耐量缺陷的一级亲属;(4)由配偶组成的对照组(无糖尿病家族史)。研究发现,即使葡萄糖耐量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也存在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代谢异常,并且这主要是由于非氧化性葡萄糖代谢(糖原合成)异常,而各组受试者的葡萄糖氧化无明显不同。Shulman 等在一项应用高葡萄糖血症—高胰岛素血症钳夹技术的研究中,测量了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糖原浓度从基础值的升高水平,证实了前者有明显的糖原合成缺陷,比后者低60%。 3.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缺陷,谁出现的更早? 以下介绍几项对有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人群进行的研究。在芬兰的研究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根据葡萄糖耐量正常或低减(IGT )划分成两组,与预料一致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和IG T 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但出乎预料的是正常葡萄糖耐量的人群同样存在葡萄糖代谢的异常。丹麦学者研究了2型糖尿病患者消瘦和年轻的一级亲属,再一次证实即使在这类人群中也存在骨胳肌的胰岛素抵抗。Groop 得出的结论是至少有5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在发展为2型糖尿病之前的30至40年就已发生胰岛素抵抗。Joslin 研究组的发现是存在胰岛素抵抗的个体在随后的25年中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有80%的可能性。 Jo slin 研究组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胰岛素分泌的研究提示:葡萄糖耐量正常的人群在葡萄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正常。在Groop 的研究中发现有IG T 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出现异常,当发展为2型糖尿病患者后,胰岛素分泌的第二时相也出现异常。

胰岛素抵抗机制的新认识

胰岛素抵抗机制的新认识 【摘要】 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IR)是T2DM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过去1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肥胖患者的许多内分泌、炎症和细胞内在信号通路发生了异常。这些因素中可能只有其中的一个起主要作用,但它们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并且在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动态相互作用。了解这些体系的生物学行为将为我们提供关于预防和治疗IR及与其相关疾病的新信息。北京301医院内分泌科母义明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炎症;肿瘤坏死因子;内质网应激 Current conception: mechanism of insulin resistance Zang Li, Mu Yi-ming.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 China 【Abstract】Obesity-associated insulin resistance i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past decade, a large number of endocrine, inflammatory, and cell-intrinsic pathways have been shown to be dysregulated in obesity. Although it is possible that one of these factors plays a dominant role, many of these factor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t is likely that their dynamic interplay underlies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nsulin resistance. Understanding the biology of these systems will inform the search for interventions that specifically prevent or treat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ts associated pathologies. 【Key words】IR; inflammatory; TNF a; ER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是指外周组织(骨骼肌、脂肪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表现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障碍。早期胰岛β细胞尚能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以弥补其效应不足,但久而久之,胰岛β细胞功能会逐渐衰竭,导致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IR可以与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等病症并存,共称为代谢综合征。肥胖是IR和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脂肪组织增多和脂肪组织异位分布是导致IR 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肥胖可以通过内分泌、炎症和细胞内在信号通路导致IR。 1 内分泌机制 目前大家已逐渐认识到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它能够分泌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因子,包括游离脂肪酸(FFA)和一系列能通过自分泌、内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调节代谢的脂肪细胞因子。许多脂肪细胞因子与I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瘦素(Leptin)和脂联素(Adiponectin)是能够改善IR的细胞因子,而IL-6、TNF a、抵抗素(Resistin)等是能够导致和加重IR的细胞因子。 1.1 FFA 研究者们早就发现肥胖个体的血清FFA含量普遍升高,这主要是由于脂肪细胞肥大后FFA分泌增多所致。之前大家曾认为脂肪细胞分泌的FFA的功能就是为身体其它组织提供能量,直到40年前,Randle[1]等首次提出:FFA可以作为内分泌因子调节靶组织代谢,他认为肥胖所致IR可以用循环中增加的FFA与葡萄糖在胰岛素敏感细胞中竞争氧化代谢来解释。但是随着对FFA与IR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认为FFA导致IR的限速步骤是葡萄糖摄取而不是葡萄糖在细胞内的代谢[2]。最近研究者们发现FFA和它的一些代谢产物,包括酰基-辅酶A (acyl-CoAs)、神经酰胺等,可以作为信号分子激活蛋白激酶,例如蛋白激酶C(PKC)、c-Jun激酶(JNK)、IкB蛋白抑制因子b(IKKb)等。这些激酶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的丝氨酸磷酸化来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图1A)。 1.2 脂肪细胞因子脂肪细胞也分泌许多具有代谢活性的蛋白质(图1B)。 1.2.1 瘦素瘦素基因1994年被成功克隆定位,又称为肥胖基因。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合成分泌的“脂肪调节激素”,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进入血液循环后呈游离状态或与瘦素结合蛋白结合,最后通过多种组织和多种形式的瘦素受体作用于中枢和外周的多个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